11. 老品 Jarā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老品 Jarāvaggo 目錄
|
|
|
|
|
|
|
|
|
1. 毘舍佉朋友的故事
Visākhāya sahāyikānaṃ vatthu
“何喜何可笑……”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毘舍佉的朋友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五百位良家子[期待著]“如此,這些女人將不放逸而住”將各自的妻子交給了毘舍佉大優婆夷。當她們去往公園或寺院時,就和她一起去。有一次,當宣佈節日“將[舉行]七天酒節”時,她們為各自的丈夫準備了谷 酒。他們歡度了七天酒節後,在第八天,隨著復工鼓響起,他們離開[家]前去工作了。
那些[妻子們]則[盤算著]“我們在丈夫面前沒能喝上 酒,還有剩餘的酒,我們要瞞著他們把它喝了。”便來到毘舍佉面前,說:“尊姊,我們想去公園觀賞。”
[毘舍佉]說:“好的,姊妹們,那你們做完家務就出發 吧。”她們和她一同前去,把藏的酒拿出來,在公園裡喝完,醉醺醺地到處遊蕩。毘舍佉心想:“這些人所行不當,現在外道們將以此譏嫌我‘沙門喬答摩的女弟子毘舍佉喝了酒到處逛’。”她便對那些女人說:“姊妹們,你們所做不當,我也會生起壞名聲,你們的丈夫也會生氣,現在你們要怎麼辦?” “我們將假裝生病了,尊姊。”
“那你們將因自己的行為而暴露。”
她們回到家中假裝病了。然後,她們的丈夫詢問:“誰和誰在哪裡?”聽到“生病了”後,觀察到“這些人一定是喝了剩下的酒”,便把她們打了一頓,讓她們嘗到了苦頭。在另一次節日時,她們又那樣想喝酒了,來到毘舍佉面前,說: “尊姊,帶我們去公園吧。”
“上次你們就給我帶來了壞名聲,你們去,我不帶你們。”拒絕了她們。
“這次我們不要那麼做了(不說去公園)。”她們商量後,又來到她面前說:“尊姊,我們想禮敬佛陀,帶我們去寺院吧。”
“姐妹們,現在是合適的,你們去,做一下準備。”她們用籃子裝上香、花等,手拎著裝滿酒的拳壺(muṭṭhivāraka,拳頭大小的壺),然後穿上大衣,來到毘舍佉跟前,和她一起進入寺院時,去到一旁,拿著壺把酒喝完,將壺丟掉,坐在法堂裡導師的前面。毘舍佉說:“尊者,請為這些人講法吧。”
她們則在酒精的作用下搖晃著身體,生起了“我們跳舞,我們唱歌”的心。這時,一個魔天心想:“我將附在這些人身上,在沙門喬答摩面前展現出醜態。”然後附在她們身 上。她們中的一些人在導師前面拍手嬉笑,一些人開始跳舞。導師省察“這是怎麼了”時,發現了該原因後,[決定:]“現在我將不給魔眾有可乘之機。我這麼長時間圓滿諸波羅蜜不是為了讓魔眾有可乘之機的。”
為了讓她們驚懼,[導師]從眉毛放出[黑色]光芒,[周 圍]瞬間變得一片漆黑。她們害怕了,因死亡的恐懼而充滿怖畏。她們體內的酒因此消退了。導師從盤腿坐著[的地方]消失,站在須彌山頂,從眉間毫毛放出光芒,立刻如同升起了千輪明月。於是,導師招呼那些女人:“你們不應放逸地來到我面前。你們的放逸讓魔天獲得了可乘之機,讓你們在不適合[做]嬉笑等[行為]的地方做出嬉笑等[行為]。現在你們應為貪愛之火等的熄滅而力行精進。”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歡喜”(ānando),即愉快滿意。
這是說:在此共住的世間中,貪愛等十一種火 [177] “常在燃燒”(niccaṃ pajjalite sati),你們還有什麼可笑可歡喜的呢?難道這不是不該有的樣子嗎?
被八種無明黑暗 [178] 所“覆蓋”(onaddhā),你們為何“不尋求”(na gavesathā)、不作破除那黑暗的智慧之燈呢?
開示結束時,那五百女子都證得了入流果。導師知道她們都建立起了不動的信心後,就從須彌山頂下來,坐在佛座上。這時,毘舍佉對他說:“尊者,酒是個邪惡的東西。這些如此般的女士[喝了酒]坐在如您般的佛陀前,連威儀都不能保持,起來拍手,開始嬉笑、唱歌、跳舞等。”
導師說:“是的,毘舍佉,這酒就是邪惡的。因它,曾有許多有情遭受了不幸和災難。”
“尊者,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呢?”[毘舍佉]說。
[導師]為了向她詳細講解[事情]起源,說出了過去之事,講述了《陶壺本生》 [179] (Kumbhajātaka,《本生》 1.16.33)。
第一、毘舍佉朋友的故事[終]。
2. 西蕊瑪的故事
Sirimāvatthu
“觀此粉飾[身]……”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西蕊瑪(Sirimā)而說的。
據說她是王舍城一名美麗的妓女。在一個雨季中,她冒犯了善意財主的妻子——富樓那財主的女兒——鬱多羅(Uttarā)優婆夷。鬱多羅想要讓她[對三寶]生信,便在導師和比丘僧團在自己家中用完餐時,讓她向導師請求原諒。那天,她聽聞了十力(佛陀)的餐食隨喜:
在偈頌結束時,她證得了入流果。這裡是這個[事情]的梗概,詳細內容則將在忿怒品隨喜偈的注釋中清楚地[講述]。如此證得入流果的西蕊瑪邀請了十力,第二天做了大供養,[然後]固定每天向僧團供養八位比丘的飲食(八票食)。從那以後,恒常有八位比丘前去她家。
“請接受酥油,請接受牛奶……”說完,她給他們缽裡盛滿,一個人獲得的量都夠三四個人[吃]。她每天以十六錢的花銷供養缽食。後來,有一天,一位比丘在她家吃了八票食後,來到三由旬遠的一間寺院。傍晚時,坐著服務長老的 [比丘們]問他:“賢友,你在哪裡獲取缽食而來?”
“我吃了西蕊瑪的八票食[而來]。”
“她所供養的[食物]做的令人滿意嗎,賢友?”
他對她稱讚道:“她的食物沒得說,她供養的[食物]做得非常可口,一個人得到的量夠三四個人[吃]。然而,相較於她的布施,她的外貌更勝一籌。她是如此、如此般的一個女人。”
當時,一位比丘聽到對她的讚美後,還沒見過就生起了愛意,[心想:]“我應去見她。”告知了自己的僧臘後,詢問那位比丘輪到哪裡了,當聽說“賢友,明天你將作為僧團長老在那個家庭獲得八票食”後,馬上帶著衣缽出發,在天濛濛亮時進入取籌屋 [180] (Salākagga)站著[取籌],作為僧團長老獲得了她家的八票食。
就在昨天那位比丘吃完離開時,她的身體生起了疾病。因此她卸下首飾躺下。然後,她的婢女看到獲得八票食而前來的比丘們,便通知了[她]。她因無法親手接過缽請[他們]入座或供養飲食,就吩咐婢女們:“姐妹們,你們接過缽,請聖尊們入座喝粥,然後供養副食,在飯時[用食物]盛滿缽後給[他們]吧。”
她們[說:]“好的,夫人。”她們請比丘們進來喝完粥,供養了副食,在飯時用食物盛滿缽後,通知了她。她說:“扶我過去,我要禮敬聖尊們。”然後被她們扶著帶到比丘們跟 前,顫抖著身體禮敬了比丘們。
那位比丘看到她後心想:“她生著病都如此靚麗,她沒病時盛裝打扮該有多漂亮呢?”於是他許多千萬年積累的煩惱湧現心頭,他變得癡心一片,不思飲食,帶著缽回到寺院,蓋上缽,放在一旁,鋪開衣躺著。當時,即便一位朋友比丘勸他吃也不行,他絕食了。
就在那天傍晚時分,西蕊瑪去世了。國王給導師送去消息:“尊者,耆婆(耆婆)的妹妹西蕊瑪去世了。”導師聽到後給國王回信:“不要給西蕊瑪火化,放在墳場保護起來,不要讓烏鴉和狗啃食。”國王照做了。連續過了三天,在第四天,屍體腫脹了。蛆蟲從九孔中湧出。整個身體破裂,像一個米飯缸子一樣。國王命人在城裡擊鼓遊行[宣佈:]“除了看家的孩子外,不來觀看西蕊瑪者,罰八錢。”派人給導師送去信息:“願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來看西蕊瑪。”導師通知比丘們:“我們將去看西蕊瑪。”
那位年輕比丘四天中,沒有接受任何人的話,只是絕食躺著。缽裡的食物腐爛了,缽中生起了污垢。這時,那位朋友比丘走近他,說:“賢友,導師現在要去看西蕊瑪。”他雖然如此餓了,但一提到“西蕊瑪”就迅速起來說:“你說什麼?”
“導師去看西蕊瑪,你也要去嗎?”
“是的,我要去。”他將食物倒掉,洗完缽放進缽袋裡,然後和比丘僧團一起過去了。
導師在比丘僧團的圍繞下站在一側,比丘尼僧團、國王隨從、優婆塞群體、優婆夷群體也都各站在一側。導師詢問國王:“這是誰,大王?”
“尊者,是耆婆的妹妹西蕊瑪。” “這是西蕊瑪?”
“是的,尊者。”
“那就讓人在城中擊鼓遊行[宣佈]‘出一千[錢]就可以得到西蕊瑪。’”國王照做了。連一個說“嗯”或“唔”的人都沒有。國王告訴導師:“沒人要,尊者。”
“那麼,大王,把價格降低吧。”
國王就讓人擊鼓遊行[宣佈] “出五百[錢]就可以得到”,沒看到任何人要,就讓人擊鼓遊行[宣佈]:“二百五十……二百……一百……五十……二十五咖哈巴那錢……十咖哈巴那錢……五咖哈巴那錢……一咖哈巴那錢……半個咖哈巴那錢……一巴達(Pāda)……一摩沙迦(Māsaka)……出一硬幣(Kākaṇika)就能得到西蕊瑪。”沒有任何人想要 她。[國王]派人擊鼓遊行[宣佈]:“免費拿走吧。”連說 “嗯”或“唔”的人都沒有。
國王說:“尊者,即使免費也沒人要。”導師說:“看吧,諸比丘,大眾所喜愛的女人,在這城裡過去要支付一千[錢]才能得到[她]一天,如今免費都沒人要。如此般[美麗的]色 [身]衰敗了。看吧,諸比丘,[這]病苦的身體。”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粉飾”(cittakataṃ),做裝扮,意思是用衣服、首飾、花鬘、胭脂等進行裝飾。
“身”(bimbaṃ),在適合長等的地方就長出長等的肢體的身體。(這個身體該長什麼樣的器官就長出了什麼樣的器 官。)
“帶瘡的”(arukāyaṃ),有九個瘡口的瘡身。 “[骨]支撐”(samussitaṃ),由三百塊骨頭支撐。
“病”(Āturaṃ),一切時刻都需要通過威儀等保護的恒病[之身]。(行住坐臥四威儀需要時時變換,以保健康。)
“眾思量”(bahusaṅkappaṃ),大眾[對其]有許多思量。
“無有久存者”(yassa natthi dhuvaṃ ṭhitī),意思是,它沒有長存的性質或穩定的性質,它必定是破滅、離散、毀滅之法,你們看這[身體]吧。
開示結束時,八萬四千有情領悟了法,那位比丘也證得了入流果。
第二、西蕊瑪的故事[終]。
3. 鬱多羅長老尼的故事
Uttarātherīvatthu
“衰老……”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名為鬱多羅(Uttarā)長老尼的比丘尼而說的。
據說長老尼有一百二十歲,[某天]托完缽,獲得了缽 食,在街道上見到一位比丘,就用缽食邀請,他沒有拒絕,在他拿取時,她全部都給了他,從而[那天]她沒有進食。第二天,第三天也同樣就在那個地方看到那位比丘,然後把食物[全部]給了他,她[又]沒進食。然而,第四天,在他托缽時,在一個狹窄的地方遇到了導師,在她倒退時踩在自己垂下的衣服上,不能保持[平衡]就跌倒了。導師來到她面前,說:“姐妹,你老朽的身體不久就將毀壞。”說完,誦出此偈: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姐妹,你的“這個”(idaṃ)所謂身體的“色[身]”(rūpaṃ)因年老而“衰老”(Parijiṇṇam)。
它因作為一切疾病居存地之義而為“病巢”(roganīḷaṃ)。正如即便是小豺也被叫做“老豺”,即便是嫩的心葉青牛膽也被叫做“腐藤”。同樣,即便是當天出生,黃金膚色的身體,因總是流出[不淨]之義,腐朽而[被稱為] “朽壞”(pabhaṅguraṃ)。
你的這個有著腐敗的身體“會毀壞”(Bhijjati),應知不久就會毀壞。為什麼?“生命終歸死” (maraṇantañhi jīvitaṃ),由於一切有情的生命都是以死亡為終點,[所以這麼]說。
開示結束時,那位長老尼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三、鬱多羅長老尼的故事[終]。
4. 許多增上慢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adhimānikabhikkhuvatthu
“此等[鴿色骨]……”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許多有增上慢的比丘而說的。
據說有五百位比丘在導師面前獲取業處後,進入一片森林,精進努力生起禪那後[想著]“我們通過不現起煩惱而完成了出家義務,我們要去將自己所獲的功德告訴導師”而回來了。
當他們到達[寺院]外的大門口時,導師對阿難長老說: “阿難,那些比丘不用進來見我,讓他們去墳場,然後從那回來見我。”長老前去將此事告訴了他們。他們沒有說:“墳場對我們有什麼用?”[認為]“有遠見的佛陀一定是看到了原因。”
他們去了墳場,在那裡觀看屍體,對於放了一兩天的那些屍體,他們生起了厭惡,對那些剛放置的新鮮屍體,他們生起了貪愛。那一刻,他們知道了自己還有煩惱。導師就坐在香室放出光芒,如同在那些比丘面前講述一般,說:“諸比丘,你們見到如此般的骨聚後生起愛染不相應吧?”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散棄”(apatthāni),被拋棄的。 “秋季裡”(sārade),如同秋天時,被風吹日曬後到處散落的葫蘆瓜。
“鴿色”(Kāpotakāni),鴿子的顏色(白色)。
“見了它們”(tāni disvāna),意思是,看到那些如此般的骨頭,對你們而言有什麼可喜愛的呢?不是連一點欲愛都不應生起嗎?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就站著證得了阿羅漢,一邊讚頌著世尊,回來禮敬。
第四、許多增上慢比丘的故事[終]。
5. 國美容喜長老尼的故事
Janapadakalyāṇī rūpanandātherīvatthu
“此城骨所建……”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國美容喜(Rūpanandā)長老尼而說的。
據說,有一天她心想:“我長兄捨棄王位出家後,成為了世間的至上之人——佛陀,他兒子羅睺羅童子也出家了,我丈夫也出家了,我母親也出家了,我這麼多親人都出家了,我還在家做什麼呢?我要出家。”她去到比丘尼住處,懷著對親人的愛執而出家,而非出於信心。她因非常貌美而以“容喜”為人所知。
在聽說“導師說‘色無常、苦、無我,受……想…… 行……識無常、苦、無我’”後,她[擔心]“他會對如我這般美麗、賞心悅目的容顏都指出過失”,就沒有去和導師會面。舍衛城居民會在清晨做完布施,持守布薩,穿上白色上衣,傍晚時分,手拿香、花等聚集在祇陀林聽聞佛法。比丘尼僧團也對導師的講法生起意欲,去到寺院聽法。聽聞法後,入城時,[大家]一邊講述著佛陀之美德一邊進入[舍衛城]。
在有四種評判標準的世人當中,只有極個別的有情見到如來不生歡喜。注重容顏者在看到如來有著[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金身後生起歡喜。注重聲音者在聽到導師基於許多百生[積累相應波羅蜜]才有的德音——具備八支的說法之音後生起歡喜。注重艱苦樸素者緣於他簡樸的衣著等而生歡喜。注重法者則對“十力有像這樣的戒、這樣的定、這樣的慧,世尊在戒等功德上是無比的,無人與之匹敵”而生起歡喜。他們講述如來功德,嘴巴都不夠用了。
容喜在比丘尼和優婆夷面前聽到對如來的讚歎後,心想:“他們對我兄長高度讚歎。即便是講述我容顏的過失一整天,他又能講多少呢?我要是和比丘尼一起去,不讓[他]看到自己,見了如來聽完法後再回來如何呢?”她就告訴比丘尼們:“我今天也要去聽法。”
“容喜真是很久了才想要去親近導師,今天導師將會因此人以種種方式做精彩的佛法開示。”比丘尼們高興地帶著她出發了。她從出發時就想好:“我不要讓[他]看到我。”
“今天容喜將會來親近我,什麼樣的開示會對她有益 呢?”導師思維過後,做出決定:“她注重容貌,對自己有很強的愛執,如同以刺挑刺一般,就以容貌來破除她對容貌的驕傲,會對她有益。”
在她進入寺院時,[導師]就用神通創造出一名非常美 麗、盛裝打扮的十六歲紅衣女子,拿著扇子站在自己面前扇風。該女子只有導師和容喜能看到。她和那些比丘尼一起進入寺院後,站在比丘尼後面五體投地禮敬了導師,然後坐在比丘尼中間,從腳尖開始打量著導師。她看到導師相好莊嚴、隨形好光彩奪目、一尋身光所包圍的身體後,望著[導師]滿月般富貴的面龐時,瞅到了站在[導師]附近的女人形象。她看了看那女子然後反觀自身,便將自身輕視如同金色天鵝王前面的雌烏鴉一般。
從她看到神變所成的形象時起,她的雙眼就來回[打量著],“此人的頭髮真漂亮,額頭真漂亮”她的心深深地被那每個身體部分的美貌所吸引,對那個身體生起了強烈的愛 執。
導師知道她著迷於那[女子]後,一邊宣講佛法,一邊讓那個形象超過十六歲,令其看起來有二十歲[的樣子]。容喜看到後[感覺]“這容貌不似之前了”,有一點點離染的心了。導師逐步讓那個女子展現出生育了一次的樣子,中年婦女的樣子,年老色衰的老年婦女的樣子。她也逐步[感覺]“這個 [容貌]也消失了,這個[容貌]也消失了”,當年老色衰時,她對其變得離染,看到其牙齒脫落、頭髮發白、彎腰駝背、曲如椽木、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後,她徹底離染了。這時導師讓那[女子]顯示出被疾病所征服的樣子。就在那一刻,她丟掉拐杖和扇子,哭喊著跌倒在地,掉入自己的大小便中,來回打滾。容喜在看到這一幕後極度離染了。導師則令那女子展現出死亡。她就在頃刻間變得腫脹,九孔流膿,且滲出蛆蟲,烏鴉等聚集起來進行搶奪。
容喜則在看到這一幕後,[心想]“這女子就在此地到達衰老,到達疾病,到達死亡,我的這個身體也如此般將來到衰老、疾病、死亡”,她見到了自身的無常。見到了無常也就見到了苦和無我。於是,三有[對她]如同火宅,如同綁在脖子上的屍體。她傾心於業處。導師知道她見到了無常後,觀察“她能否僅憑自己就建立起自己的立足處呢”,想到“她不行,需要獲得外緣”,便為利益她而宣說佛法:
導師這樣為[容]喜講述了這些偈頌。[容]喜通過隨念開示[內容]運用智慧後,證得了入流果。接著,[導師]為了讓她住立於三種更高道果的觀禪,而講述空業處:“[容]喜,不要以為這個身體裡有實質,這裡面確實連細微的實質都沒有,這只是三百塊骨頭撐起的骨城而已。”說完,誦出此偈:
它的含義是:正如為了儲存前食(pubbaṇṇa,主要穀物:七穀)、後食(aparaṇṇa,次要穀物:其餘穀豆),而搭起木材,用藤蔓纏繞,塗以泥土,建造名為城堡的外在家 宅。如此般,此內在也是用三百塊骨頭搭建,用肌腱纏繞,塗以血肉,覆蓋以皮膚,為儲存以老為特相的衰老、以死為特相的死亡、緣於具備[好的]身高等[而有的]以自負為特相的傲慢、抹殺[他人]善行為特相的貶抑而“建的城”(nagaraṃ kataṃ)。身心的病就存儲在如此般的這個[身體]裡,在這上面沒有任何值得抓取的東西。
開示結束時,那位長老尼證得了阿羅漢,開示也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五、國美容喜長老尼的故事[終]。
6. 茉莉王后的故事
Mallikādevīvatthu
“[盛飾王車]亦必朽……”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茉莉王后(Mallikā,末利)而說的。
據說有一天,她進入浴室洗完臉,彎下腰開始清洗小 腿。和她一起進去的有一條愛犬。它看到她那樣彎下腰後,就開始進行非法的親熱。她保持不動,接受[它的]接觸。國王則在宮殿樓上通過窗戶觀察時看到了這一幕,他從那裡[下來],到達時,說:“滾!賤人!你怎麼能這麼做?”
“我做了什麼,陛下?” “和狗親熱!” “絕無此事,陛下!”
“我親眼所見,我不會相信你的。滾!賤人!” “大王,任何人進入這間浴室後,[其他人]從這個窗戶觀看的話一個就會變成兩個。”她說了妄語。 “陛下,倘若您不相信我 [183] ,您就進入這間浴室,我來透過這個窗戶觀察你。”
國王生性愚鈍,相信了她的話,然後進入浴室。那王后則站在窗戶邊上觀看,說:“愚蠢啊,大王,你怎麼跟一頭母山羊親熱?”
“夫人,我沒做這樣的事。”即便[國王]這麼說,她依舊說:“我親眼所見,我不會相信你的。”
聽聞此後,國王相信了:“確實是進入這間浴室後,一個會顯現出兩個來。”
茉莉心想:“這國王因愚鈍被我騙了。我造了惡,還以不實之事指責此人,導師也將知道我的這個事情,兩位上首弟子、八十大弟子也將知道。我真是造了重業啊!”
據說她是國王做無比施的同伴,在那[無比施]中,一天所布施的財富價值有一億四千萬。[供養]給如來的白傘蓋、座椅、[缽]台、洗足台,這四樣東西的價值不可估量。她在去世時沒有憶起如此般的大布施,[而是]想著那件惡業去世,投生到了無間地獄。
國王對她極其喜愛。他被巨大的悲傷所籠罩,命人為她舉行完葬禮,[想著]“我要去詢問她的投生之所”去到導師面前。導師[用神通]令他想不起前來的目的。他在導師跟前聽了應憶念之佛法開示後,進宮時才想起來:“我說要去詢問茉莉投生之所,去到導師跟前給忘了,明天我將再去詢問。”第二天他又去了。導師則連續七天讓他想不起來。
她則在地獄中煎熬了七天,第八天從那裡死去,投生到了兜率天(兜率天)。那為什麼導師要讓他想不起來呢?由於她是他極其喜愛、合意的人,因此在聽到她投生地獄後,會持有邪見“倘若如此般的具足信心者都投生地獄了,我還做布施做什麼呢?”然後在撤銷宮中對五百比丘做出的固定缽食[供養]後,他會投生地獄。因此導師令他在七天中都想不起來。
第八天托缽時,[導師]親自去到皇宮門口。國王聽到 “導師來了”後,出來拿著缽,開始登上宮殿。導師表示出要坐在停車堂裡的樣子。國王就請導師坐在那裡,然後提供了粥、副食,禮敬後,坐著[說:]“尊者,我[幾次想著] ‘我要詢問茉莉王后的投生之所’去了後就忘了。尊者,她到底投生到哪裡了?”
“在兜率天,大王。”
“尊者,她不投生兜率天的話,其他還有誰能投生[兜率天]呢?尊者,沒有女子如同她這般的了。在她坐的地方等(行住坐臥中),‘明天我要供養導師這個,[為導師]做這 個’[這樣]安排完供養,就沒有其他事情了。尊者,自從她去世後,我就不能支撐身體了。”
於是導師對他說:“勿多慮,大王,這是一切[有情]的定法。”說完,詢問:“大王,這車是誰的?”
聽到這個後,國王合掌放在頭頂說:“是我祖父的,尊者。”
“這是誰的?” “我父親的,尊者。” “這輛車又是誰的?” “我的,尊者。”
在他如此回答後,導師說:“大王,您祖父的車子樣貌不及您父親的車,您父親的車不及您的車。像這樣的木頭都會變得陳舊,更何況自身呢?大王,唯有善人之法不老朽,有情則無有不老者。”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確實”(ve)是不變詞。
“盛飾”(sucittā),用七寶和其他車輛裝飾品很好地裝飾的御用馬車也會“老化”(Jīranti)。
“身體也”(sarīrampi),不光是車輛,這精心照料的身體也會來到牙齒脫落等的“至老邁”(jaraṃ upeti)。
“善士”(Satañca),而諸佛等善人們的九種出世間法不會有任何損壞而名為“不趨向老朽”(na jaraṃ upeti)。 “傳誦”(pavedayantī),意思是,如此般的“善士”(Santo)——佛陀等,與“諸有德者”(sabbhi)——諸智者共相傳誦。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茉莉王后的故事[終]。
7. 黑優陀夷長老的故事
Lāḷudāyittheravatthu
“此寡聞[之人]……”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黑優陀夷長老(Lāḷudāyi)而說的。
據說他去到舉辦喜事的家庭後,就以“他們站在牆外……” [184] 的方式講述不吉(喪葬)[之語],去了舉辦喪事的家庭,應講述“牆外……”時,則以“布施與法行……” [185] 的方式講述祝福偈或“所有此他世財富……”的《寶經》 [186] 。
如此般,他在各處,[想著]“我要講述某[法]”而當講述了另一[法]時還不知道“我在講述另一[法]”。比丘們聽聞他的講述後稟報導師:“尊者,為什麼黑優陀夷前往舉辦喜事和喪事之處,應將某[法]時卻講述另一個?”
導師說:“諸比丘,他不只是如今才這麼講,過去也在該講某個時卻講了另一個。”然後引述過去:
曾經,在波羅奈,火施(Aggidatta)婆羅門的兒子名叫月施童子(Somadattakumāra),是國王的侍從。國王對他喜愛有加。婆羅門則依靠耕種維生。他有兩頭牛,其中一頭死了。婆羅門對兒子說:“親愛的月施,為我向國王乞求一頭牛帶回來吧。”
月施心想:“倘若我向國王乞求,將顯得我輕賤。”便說:“父親,您自己向國王乞求吧。”
[他父親]說:“那樣的話,兒子,你帶我去吧。”
[月施]心想:“此婆羅門愚鈍,連‘往前走’等話都不知道,該說一事時卻說另一事,我要訓練好再帶他去。”他帶其到了一個名叫須芒草叢的墓地,紮了幾束草,[給它們]命名後,依次指給父親“這是國王,這是副王,這是將軍”,然後說:“您去到王宮後,要這樣前進,這樣後退,這樣稱呼國 王,這樣稱呼副王,這樣稱呼將軍。到了國王面前後說‘勝利!大王!’然後這樣站著,誦出這個偈頌,[向他]索要牛吧。”便教他偈頌:
他花了一年把這個偈頌記下來了,告訴兒子記下了,[兒子]說:“那父親您帶上一些禮物過來吧,我會提前過去站在國王旁邊。”
“好的,兒子。”他拿著禮物,在月施站在國王旁邊時,鼓起勇氣去到王宮。國王滿心歡喜地[向他]問候:“愛卿,你很久沒來了,坐在這個座位上說吧,需要什麼。”他說出這個偈頌:
“大王,我有二公牛,依之而耕田,陛下,其中一頭亡,請取第二頭,刹帝利。”
即便國王說:“愛卿,你在說什麼?你再說一遍。”他還是說了那個偈頌。國王知道他說錯了,笑道:“月施,我想你家裡有很多牛!”
[菩薩(月施)]說:“您賞賜過後就會有很多,陛下。” [國王]滿意於菩薩[所說],御賜婆羅門十六頭牛、飾品和居住的村莊,然後以很高的榮譽送走了婆羅門。
導師講述了這個開示後,聯繫本生:“那時的國王是阿難,婆羅門是黑優陀夷,月施則是我。”然後說:“諸比丘,他不止如今,過去就因自己的孤陋寡聞而在該說一事時說了另一事。寡聞之人如同牛一般。”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寡聞”(Appassutāyaṃ),此人未曾聽聞一部或兩部五十[經] [187] ,乃至數品,或最低限度一篇或兩篇經文都未曾聽聞。然而獲取業處後努力修習者則是多聞者。
“如公牛生長”(balibaddova jīrati),如同公牛變老、長大時,既不是為了母親,也不是為了父親,也不是為了其他親屬的利益而生長,只是毫無意義地變老。如此般,此人也是既不做對戒師的義務,也不做對老師的義務,也不做對客至者的義務,也不樂於禪修,只是毫無意義地變老。
“彼之肌肉增”(Maṃsāni tassa vaḍḍhanti),好比[因] “這[頭牛]不能負擔軛、犁等”而放歸阿蘭若的牛,只是在那裡遊蕩吃喝,增長著肌肉,同樣地,此人也被戒師等放逐,依靠僧團獲得四資具後,從事催吐、下瀉等[調理],照顧身體,他的肌肉增長,變得身體結實。
“彼之智慧”(paññā tassa),意思是,世間和出世間的智慧連一指之量都“不增長”(na vaḍḍhatī),然而依於六門的貪愛和九種慢 [188] 卻像森林中的灌木一般增長。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黑優陀夷長老的故事[終]。
8. 感興的故事
Udānavatthu
“輪迴許多生……”這佛法開示是導師坐在菩提樹下時,自發感慨而說,後來經阿難長老的詢問而講述的。
據說他坐在菩提樹下,在太陽尚未落山時,擊敗了魔軍,在初夜時分破除了遮蔽宿住[智]的黑暗(獲得了宿命 通),在中夜時淨化了天眼(證得天眼通),後夜時,基於對諸有情的悲憫,沉入緣起智,以順逆的方式觸證它,在黎明時分現正覺後,說出了這首數十萬佛陀都不捨有感而發的偈頌:
在此[偈頌中],“尋找造屋者”(Gahakāraṃ gavesanto),意思是,我在尋找建造此名為自身之家宅的貪愛工匠期間,為了[獲得]那覺悟之智——以此智慧見到它(貪之工匠)——而在燃燈[佛]足下發願,這麼長時間“輪迴許多生”(Anekajātisaṃsāraṃ)——以許多十萬生計算的這個輪迴,“未找到”(anibbisaṃ),因未獲得、未得到該智,而“奔走於”(sandhāvissaṃ)輪迴中,一世又一世地反復前往。
“苦哉再再生”(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ṃ),這是表明尋找造屋者的原因。意思是,由於一而再地進入這混雜著老病死的生是苦的,未見那[造屋者]它就不會停止,因此為尋找那[造屋者]而流轉。
“已見”(diṭṭhosi),我如今通過通達一切知智已見到[造屋者]。
“不再造家屋”(puna gehaṃ na kāhasi),你(貪愛)將不會在此輪迴中再為我建造名為自我的屋宅。
“你椽皆破壞”(Sabbā te phāsukā bhaggā),你的所有剩餘的煩惱之椽都已被我破壞。
“房梁已摧毀”(gahakūṭaṃ visaṅkhataṃ),你所建造的這自我屋宅的屋頂——名為無明——也已被我摧毀。
“心已離行作”(Visaṅkhāragataṃ cittaṃ),現在我的心已通過觀照禪修所緣而達到、進入離行作的涅槃。
“已達諸愛盡”(taṇhānaṃ khayamajjhagā),我已證得渴愛滅盡的阿羅漢。
第八、感興的故事[終]。
9. 大財財主子的故事
Mahādhanaseṭṭhiputtavatthu
“又未修[梵行]……”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仙人降處(Isipatana)的鹿野苑時,就大財財主子(Mahādhanaseṭṭhiputta)而說的。
據說他投生在波羅奈一個有著八億財富的家庭中。他的父母心想:“我們家裡有大量財富。我們將交給我們的兒 子,讓[他]怎麼舒服怎麼享用,無需做其他工作。”他們只教他跳舞、唱歌、演奏樂器。就在那座城市裡,另一個有八億財富的家庭則生了一個女兒。她的父母也那樣想,只教她跳舞、唱歌、演奏樂器。
長大後,[雙方父母]給他們成了親。後來,他們的父母都去世了。兩份八億財富到了一個家庭裡。財主子一天去侍奉國王三次。後來,這個城裡的一些混混心想:“假如這財主子沉溺於飲酒,我們將會好過,我們要讓他沾上酒癮。”
他們帶著酒,將副食、肉和鹽塊綁在衣服邊上,拿著根莖[食物],坐在財主子從王宮回來的道路上觀望,看到他走來了,就飲酒,將鹽塊投入嘴裡,然後咀嚼根莖,說:“老爺,祝您長命百歲,財主子,願我們可以依靠您吃喝[度日]。”
他聽到他們的話後,詢問跟在後面的小僕人:“這些人在喝什麼?”
“一種飲料,老爺。” “它令人陶醉?”
“老爺,在這有情世間,沒有什麼像這個這麼值得飲用的了。”
他[說:]“這樣的話,那我也應該飲用。”他讓人一點一點帶來喝。於是,不久後,那些混混得知他染上酒癮了,就圍繞在他周圍。在他外出時有一大幫隨從。他[開始]讓人花一百、兩百錢買酒來喝,這樣逐步地在[行住]坐等地方堆上一堆錢,一邊喝酒一邊這樣花[錢]:“你們用這些[錢]買來花鬘,用這些買來香。此人擅長賭博,此人擅長跳舞,此人擅長唱歌,此人擅長演奏,這個給一千[錢],這個給兩千”。不久他就將自己的八億財富花完了。
當[僕人]說“老爺,您的財富用完了”時,[他問:] “我妻子的沒有了嗎?”
“有的,老爺。” “那就把它拿來。”
那[份財富]也這樣被他花完了,逐漸地將田地、園林、庭院、車乘等,乃至是餐具、鋪蓋、毯子、坐具等所有自己的財產都賣掉,[用於]吃喝。在他年老的時候,那些買了他家房子的人,將他從家裡趕了出去。他就帶著妻子住在別人家牆腳,拿一塊瓦片乞討,開始吃人們的剩飯。
後來有一天,導師看到他站在休憩堂門口接受小沙彌施與的剩飯後露出微笑。於是阿難長老詢問[導師]微笑的原因。導師講述微笑的原因:“阿難,你看,這大財財主子,在這座城市裡花完兩份八億財富,帶著妻子在行乞。倘若此人在年輕時沒有浪費財富,從事事業的話,就會成為這個城市中的首富,而他要是出家的話,就會證得阿羅漢,他的妻子則會證得不來果;倘若他在中年時沒有浪費財富,從事事業的話,就會成為第二富,要是出家的話就會成為不來者,他的妻子則會證得一來果;倘若他在晚年時沒有浪費財富,從事事業的話,就會成為第三富,要是出家的話就會成為一來者,他的妻子則會證得入流果。然而如今,他既失去了在家的財富,也失去了沙門的[利益],衰落得如同乾涸湖泊中的鷺鷥鳥一般。”說完,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未修”(Acaritvā),沒有過梵行生活。 “少壯”(yobbane),也沒有在能夠令未現起的財富現起、守護已現起的財富時獲得財富。
“無魚”(khīṇamacche),像他們這樣的愚人,如同在因無水而無魚的“湖中”(pallale)羽毛褪盡的老鷺一般頹喪。這是說:如同湖中沒有水,這些人沒有住處;如同魚盡了,這些人的財富沒有了;如同羽毛褪盡的老鷺不能飛走,他們如今不能通過水路、陸路等建立財富。因此,他們如同羽毛褪盡的鷺鷥一般,只能被困於此,頹喪著。
“離弦[箭]”(cāpātikhīṇāva),從弓發出,意思是從弓射出的[箭]。這是說:如同從弓射出的箭,按照其速度飛行後墜落,沒有人把它撿起來,它就在那裡成為白蟻的食物。
如此般,這些人也因度過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如今因不能提升自己了,將走近死亡。因此說:臥如離弦箭。
“悲歎於過往”(purāṇāni anutthunaṃ),“我們曾這樣吃喝”躺著悲歎、哀悼、傷感於過去所做的吃喝玩樂等事。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大財財主子的故事[終]。
第十一品老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177] | 十一種火:貪、嗔、癡、老、病、死、愁、悲、苦、憂、惱。 |
[178] | 即對八事的疑:佛、法、僧、[三]學、前際(過去世)、後際(未來世)、前後際、緣起之法。——《法集論》 |
[179]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512 篇)記載了曾經在喜馬拉雅山中,有一棵樹的三叉枝中有一個陶壺大小的樹洞,雨水和周圍的野果、鸚鵡銜來的稻米等落入其 中,在太陽光的加熱下成為了酒。一些鳥前來飲用後短暫迷醉昏睡後又離開。森林中的其他動物也如此。一個林住者看到後也前來飲用,並殺死醉倒在地的鳥和雞,然後烤來吃。後來他夥同一苦行者一起喝酒吃肉,並用竹筒將酒帶到一城市給國王喝,後來他們學會自己釀酒,在這個城市販賣。城中人飲酒後變得放逸,這個城市逐漸衰落。然後,他們又去到沙祇城如法炮製,導致該地也衰落。然後,他們又來到舍衛城。當身為帝釋天帝的菩薩看到舍衛城的國王(阿難尊者的過去世)在飲酒時,預料如果此王飲酒整個瞻部洲都將滅亡,於是他化身下來向國王講解飲酒的過患。國王便不再飲酒。 |
[180] | 僧團抽籤的地方,抽籤以決定輪流去接受某些飲食邀請的名單。 |
[181] | 從上面的孔溢出不淨,下面的孔也到處流出不淨。——《長老尼偈義注》 |
[182] | 此為自己的身體,彼為那個化現的女人身體。 |
[183] | 根據 pts 版以及緬語的依詞釋,這句原文應該少了一個否定詞 na。 |
[184] | 《小誦》7.1 的《牆外經》;《餓鬼事》14 。 |
[185] | 《小誦》5.7;《經集》266。 |
[186] | 《小誦》6.3;《經集》266。 |
[187] | 《中部》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前兩部分各五十經,第三部分五十二經。 |
[188] | “九種慢”的定義,見第五品的註腳 136。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