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棍杖品 Daṇḍ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棍杖品 Daṇḍavaggo 目錄
|
|
|
|
|
|
|
|
|
|
|
1. 六群比丘的故事
Chabbaggiyabhikkhuvatthu
“一切畏棍杖……”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六群比丘而說的。
在某個時候,當十七群比丘維修了一些住處,六群比丘說:“你們出去,我們僧臘更大,這歸我們。”
“我們不會給,我們先維修好的。”當他們這麼說時,那些比丘把他們打了一頓。十七群比丘被死亡的恐怖所籠罩,放聲大哭。導師聽到他們的聲音後詢問:“這是什麼[聲音]?”
“是這個。”[比丘們]告知。
“諸比丘,從此以後比丘不可這麼做,若做者,犯此罪。”制定了打人學處(《律藏·波逸提(懺悔)》第 449 段開始),然後說:“諸比丘,當比丘知道‘同我一樣其他人也害怕棍棒,懼怕死亡’後,不應打他人,不應殺害他人。”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切畏”(Sabbe tasanti),所有眾生在棍棒落在自己[身上]時都害怕那棍棒。
“懼死亡”(maccuno bhāyanti),[他們]也害怕死亡。雖然在這個開示的字面上沒有例外,但含以上有例外。就好比國王即便讓人擊鼓行走[宣佈]“讓所有人集合”,[實際是]集合除國王大臣以外的其他人。同樣的,這裡雖然說的是 “一切畏懼”,但應知是除了良種的象、良種的馬、良種的 牛、漏盡者這四類外的其餘[眾生]。在這[四種眾生]中,漏盡者因捨斷了身見,不見會死的有情(在漏盡者眼裡只是名色),從而不畏懼;其餘三種有身見者因強有力,看不到能成為自己敵手的有情,從而不畏懼。
“勿殺勿令殺”(na haneyya na ghātaye),意思是,如同自己[害怕死亡],其他眾生也一樣,[因此]既不要毆打其他[有情],也不要令人毆打。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六群比丘的故事[終]。
2. 六群比丘的故事-2
Chabbaggiyabhikkhuvatthu
“一切畏[棍杖]……”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六群比丘而說的。
又一次,他們(六群比丘)還是因前面學處中[提到的]打十七群比丘的那個原因,對他們舉手[假裝要打他們]。這次導師也在聽到他們的聲音後詢問:“這是什麼[聲音]?”
“是這個。”[比丘們]告知。
“諸比丘,從此以後比丘不可這麼做,若做者,犯此罪。” 制定了舉手[做打勢]學處(《律藏·波逸提(懺悔)》第 454開始),然後說:“諸比丘,當比丘知道‘同我一樣,其他人也害怕棍棒;同我一樣,其他人也熱愛生命’後,不應打他人,不應殺害他人。”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切愛生命”(sabbesaṃ jīvitaṃ piyaṃ),除漏盡者外,對其餘有情而言生命是可愛的、美妙的。而漏盡者對待生或死都是舍心。其餘部分和前面的[偈頌]相同。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六群比丘的故事[終]。
3. 許多童子的故事
Sabbahulakumārakavatthu
“求樂之生類……”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許多童子而說的。
有一次,導師在進入舍衛城托缽時,在途中看到許多童子在用棍子打一條菜花蛇(字面為“家蛇”,吃老鼠的 蛇),便詢問:“童子們,你們在做什麼?”
“尊者,我們在用棍子打蛇。”[他們]說。 [導師]又問:“為什麼?” “因為怕被咬,尊者。” [他們]說。
[導師]說:“你們[想著]‘我們要讓自己安樂’而打此 [蛇],將來無論投生何處都會得不到安樂。想要自己安樂就不應該毆打其他[有情]。”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若以棍”(yo daṇḍena),若人以棍棒或土塊等傷害[有情],“後世不得樂”(pecca so na labhate sukhaṃ),此人來世得不到人間之樂、天界之樂、究竟的涅槃之樂。
第二首偈頌中,“後世他能得”(pecca so labhate),意思是,上面所說的三種“快樂”(sukhaṃ),此人在來世都能獲得。
開示結束時,那五百位童子都成就了入流果。
第三、許多童子的故事[終]。
4. 袞達搭那長老的故事
Koṇḍadhānattheravatthu
“對人勿粗口……”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袞達搭那(Koṇḍadhāna)長老而說的。
據說從他出家之日起,就有一個女人的形象和他相伴左右。長老看不到她,但大眾能看到。當他在村中托缽時,人們給了一份缽食後,說:“尊者,這是給你的,而這是給你女伴的。”說完,又給了第二份。他往昔之業是什麼呢?
據說,在迦葉正自覺佛時期,有兩位朋友比丘像同胞兄弟一樣非常和合。在長壽佛時期,比丘們每一年或每六個月集會舉行布薩。因此他們也[因]“我們要去布薩堂”而離開住處。一位投生在忉利天的天女看到了他們,心想:“這[兩位]比丘非常和合,能否令他們的關係破裂呢?”她因自己的愚癡,思考過後馬上前去。他們中的一位說:“賢友,你稍等一會,我要解手。”那天女化作一個女人的形象,進到長老去的灌木叢中,出來時,一隻手整理頭髮,一隻手整理裙子,從他後面出來。長老沒有看到她。而站在前面等他的比丘,轉身看時,看到了她這麼做完正離開。她知道他看到了後就消失了。
當那位[上廁所的]比丘來到自己面前時,另一比丘說: “賢友,你破戒了。”
“賢友,我沒這樣的事。” “就在剛才,我看到一個年輕女子做著這個[動作]從你後面出來,你怎麼說‘我沒這樣的事’呢?”
他如同被五雷轟頂一般,[說:]“賢友,別毀了我,我沒這樣的事。”
對方[說:]“我親眼所見,我要怎麼相信你?”
[他們的關係]一刀兩斷了(字面為‘像棍子斷了一樣’),然後他離開了。坐在布薩堂,他甚至[說:]“我不與此人一起舉行布薩。”另一方對比丘們說:“尊者們,我的戒連小小的污垢都沒有。”
他則說:“我親眼所見。”
天女看到他不願和對方一起舉行布薩,心想:“我造下重業了。”然後說:“尊者,我的聖尊沒有破戒,只不過是我為了試探而做出的那個[假像]。您和他一起舉行布薩吧。”他相信了站在空中的天女所說的,然後舉行了布薩,但他對長老的心不再如從前般柔軟了。這就是天女的宿業。那些長老們在命終之後如其意樂投生到了天界。
天女則投生到了無間地獄,在那裡受煎熬一個佛間隔的時間後,在此尊佛出世時投生到了舍衛城,長大後在教法中出家獲得了受具足戒。從他出家之日起就出現了那樣一個女人的形象[跟隨他]。因此[人們]給他取名叫袞達搭那(Koṇḍadhāna,近女色者)長老。看到他那樣到處行走,比丘們告訴給孤獨:“大財主,將這個惡戒者從你寺院趕出去 吧。因為他其他比丘將生起惡名。”
“尊者們,導師不在寺院嗎?” “在,優婆塞。” “尊者們,那麼導師將會知道[怎麼處理]。”
比丘們又前去向毘舍佉那樣說。她也以同樣的方式回復了他們。比丘們因他們不接受所說的便告訴國王:“大王,袞達搭那長老帶著一個女人到處走,引起了所有人的惡名,將他驅逐出您的國土吧。”
“那他在哪,尊者們?”
“在寺院,大王。”
“住在哪個住所?”
“名叫某某[的住所]。”
“那你們去吧,我將會抓他。”
傍晚,他來到寺院,讓手下將那住所包圍後,朝長老住的地方走去。長老聽到巨大的聲響後從住所出來,站在[住 所]前面。國王看到了長老身後站著的那個女人的形象。長老得知是國王來了就登上住處坐下 [168] 。國王沒有禮敬長老,但那個女人不見了。他在門內和床下尋找也都沒看到,就對長老說:“尊者,[剛才]我看到這裡有一個女人,她在哪裡?”
“我沒看到,大王。”
即便[國王]說“剛剛我看到她站在您身後”,[長老]依舊說:“我沒看到。”國王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就說:“尊 者,請您先從這裡出去吧。”當長老出去站在[房間]前面時,那[女人]又站在長老身後。國王看到她後又爬上[僧寮]上層,得知他來了長老就[在房裡]坐下。國王又一次到處尋找,沒有看到,然後又問長老:“尊者,那女人在哪裡?”
“我沒看到,大王。” “您說什麼呢,尊者?我剛剛才看到就站在您身後。” “是的,大王,大眾也說我後面跟著一個女人,但我沒有看到。”
國王考慮到“應該是幻象”,再次對長老說:“尊者,請您先從這裡下去吧。”當長老下去站在房前時,又看到那[女子]站在他身後,他登上[僧寮]上層就又不見了。當他再次詢問長老,長老依舊回答“我沒看見”時,國王得出結論“這就是幻象。”然後他對長老說:“尊者,如此不清淨的[幻象]跟在您身後,其他人將不會給您任何缽食,今後就常來我家吧,我將用四資具護持您。”向長老提出邀請後他就離開了。
比丘們抱怨道:“賢友們,你們看,國王的惡行,說好 ‘要將他趕出寺院’,[卻]來以四資具邀請後走了。”他們也對那長老說:“嘿!惡戒者!現在你是國王[支持的]近女色者了。”雖然之前他什麼也不能對比丘們說,[現在]他說:“你們惡戒!你們近女色!你們帶著女人到處走!”他們前去稟告了導師:“尊者,袞達搭那長老在被我們說了後,用‘惡戒’等辱駡我們。”導師讓人把他叫來詢問:“比丘,聽說你這樣說,是真的嗎?”
“是真的,尊者。” “什麼原因呢?”
“因為他們跟我說了[這樣的話]。” “諸比丘,你們為什麼和這[長老]說[那些話]呢?” “因為看到他身後跟著有一個女人,尊者。” “這些人說[你]是看到你和女人一起到處走才說的,你
為什麼說呢?他們看到了才說,你都沒看到為何跟這些人說 [那些話]?難道不是源於你過去的惡見而引起的這個,現在怎麼還執持惡見呢?”
比丘們詢問:“尊者,此人過去造了什麼?”於是導師為他們講解了他的宿業,然後說:“比丘,因此惡業你遭受了這個果報。現在你不應再執持如此般的惡見。不要再和比丘們說什麼了,像一個破銅鑼一樣不要發聲,這樣做的話你將證得涅槃。”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勿說粗惡語”(Māvoca pharusaṃ kañci),對任何人都不要說粗惡語。
“所說的”(vuttā),你說其他人“惡戒”,[他人]也會那樣“反過來說[你]”(paṭivadeyyu)。
“憤恨語”(sārambhakathā),過份針鋒相對的言語是 “痛苦的”(dukkhā)。
“報復”(paṭidaṇḍā),以身體的攻擊等傷害他人者,同樣的報復會落在你頭上。
“若不動”(Sace neresi),倘若自己能保持不動。 “如同破銅鑼” [169] (kaṃso upahato yathā),像一個周圍被切除,弄成一個平板放置[在那裡]的銅鑼(銅鍋)一般,就算是用手腳或棍子敲擊也不會發出聲音。
“已達此”(Esa pattosi),倘若你能做到這樣子,圓滿此行道,即便現在尚未證得[涅槃],也名為已達彼涅槃。
“於汝無憤恨”(sārambho te na vijjatī),意思是,倘若 [你能]如此,你就沒有,也不會有“你惡戒!你們惡戒!”等這樣過份的憤恨言辭。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袞達搭那也立足於導師所給的開示證得了阿羅漢。不久後就飛上虛空,第一個取到了[行籌食的]籌符 [170] 。
第四、袞達搭那長老的故事[終]。
5. 持守齋戒的女士們的故事
Uposathikaitthīnaṃ vatthu
“如[牧人]以杖……”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東園時,就毘舍佉等優婆夷的齋戒業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五百女士在大齋戒日持守齋戒後去到寺院。毘舍佉來到她們中年老的女士處詢問:“阿媽,您為何持守齋戒?”
她們說:“願得天界之成就。”
她詢問中年的女士,她們說:“為了解脫與其他女人共事一夫。”(字面為‘為解脫同夫而住’,即希望丈夫不要納妾。)
她詢問年輕的女士,她們說:“為了頭胎生兒子。” 她詢問少女,她們說:“為了年輕時就嫁入夫家。”聽了她們所有人的回答後,毘舍佉將她們帶到導師面前,依次告知了[導師]。導師聽聞後,說:“毘舍佉,對於此等有情而言,生[老病死]等如同手中持杖的牧牛者一般,生 [將他們]趕到老面前,老[將他們]趕到病面前,病[將他們]趕到死面前,死亡如同以利斧斬斫一般,斬斷[他們的]生命。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想要脫離輪迴,而是只渴望[繼續]輪迴。”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驅趕”(pājeti),能幹的“放牧者”(gopālo)用“杖”(daṇḍena)阻止“牛”(gāvo)進入稻田,然後還用它擊打,[將它們]帶到水草豐茂的牧場。
“驅趕命”(āyuṃ pājenti),它們切斷、耗盡命根。 “老死如牧者,命根猶牛群,死亡似牧場。在此,“生”首先將眾有情的“命根”送到“老”面前,“老”[送至]“病”面前,“病”[送至]“死”面前,死亡如同以斧斬斫一般將其(命根)切斷而去。”這是這裡所採取的比喻。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持守齋戒的女士們的故事[終]。
6. 蟒蛇鬼的故事
Ajagarapetavatthu
“愚人造惡業……”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蟒蛇鬼而說的。
在某個時候,摩訶目犍連長老與相(Lakkhaṇa)長老一起從鷲峰山下來,通過天眼看到一隻二十五由旬長的蟒蛇鬼。從它頭部噴出的火焰奔向尾部,從尾部噴出的火焰奔向頭部。兩頭噴出的[火焰] 奔向中間。[摩訶目犍連]長老見到它後露出微笑。相長老詢問發笑的原因,他說:“賢友,[現在]不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在世尊面前問我。”
然後他們在王舍城托完缽,來到導師面前時,相長老[再次]詢問,[摩訶目犍連長老]說:“賢友,我在那裡看到一個鬼,他的身體是這樣,我看到它後[心想]‘我確實從未見過如此般的生命’[因此]露出笑容。”
導師通過說“諸比丘,確實有具[天]眼而住之聲聞弟子……”(《律藏·波羅夷(驅擯)》第 228 段;《相應部》2.202),認可了長老的話,然後說:“諸比丘,我在菩提樹下時就見過那隻鬼,[出於]‘那些不相信我所說之人,會對他們不利’就沒有說。現在有了目犍連作為證人,我就說了。”說完,比丘們詢問它的宿業,[導師]回答:
在迦葉佛時期,有個叫善吉祥的財主用金磚鋪地後,在二十烏薩跋 [171] 大的地方用那麼多財富建造了寺院,隨後,還是用那麼多[財富]舉辦了供養儀式。一天清晨他去往導師處時,在城門口的一間[公共休息]堂裡看到躺著一位盜賊,他用壞色衣連頭包住,腳上沾著泥,便說:“這腳上塗泥者一定是晚上到處逛完,白天躺下[睡覺]之人。”
盜賊打開面部[遮擋的衣服]看到財主後,“好的,我將知道對你做什麼”[對他]懷恨在心,七次放火燒了[財主的]田地,七次砍掉牛棚裡的牛足,七次放火燒了他的房子。他即便[做了]這麼多還不能平息怒火,就結交了財主的小僕從,然後詢問:“你財主喜愛什麼?”
“對他來說沒有其他什麼比香室更喜愛的了。”
聽說後,[決定]“好的,我將在燒了香室後讓怒火平 息。”在導師入村托缽時,他將飲用水罐、洗用水罐打碎後,放火燒了香室。財主聽說“據說香室起火了”後趕來,在正燃燒時趕到了,看著燃燒的香室,連一毛端的憂愁都沒有,彎曲左臂,用右手熱烈地鼓掌。於是站在旁邊的人問他:“老爺,[您]花了這麼多錢建造的香室,著火時您為何鼓掌?”
他回答:“朋友,因[失]火等[緣故],我得以在不共的佛陀教法中存下這麼多財富,[想到]‘我將獲得[機會]再次花這麼多錢為導師建造香室’而高興得鼓掌。”他又花那麼多錢請人建造了香室,然後向有兩萬隨從[比丘]的導師做了布施。看到這一幕後,盜賊心想:“我不殺死此人,就不能使他氣餒。好吧!我將殺死他。”他在下衣裡綁了一把匕首,在寺院裡遊蕩了七天都沒找到機會。
大財主則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做了七天供養後,禮敬導師,說:“尊者,有個人七次焚燒我的田地,七次在[我的]牛棚中砍斷牛腳,七次燒毀我的家宅,現在一定又是他將香室燒了,我將此供養功德首先回向給他。”
聽到這個後,盜賊[心想:]“我確實造下了重業,他對如此有罪的我連憤怒都沒有,還在此次供養中將功德首先回向給我。我傷害了此人,我不向如此般的人請求原諒的話,天譴都會降臨在我頭上。”他前去拜倒在財主足下,說:“請您原諒我,老爺。”
“這是為何?”[財主]說。 “老爺,如此不適宜之事是我做的,對此,請您原諒我。”
於是,財主向他詢問了所有的[事情]:“你對我做了這個和這個?”
“是的,是我做的。”[他]回答。
[財主]詢問:“你我素未謀面,為何對我生氣,要這麼做?”
他讓財主回憶有一天從城裡出去時所說過的話,然後說:“因此原因我生起了憤怒。”財主回想起了自己說過的話,向盜賊請求原諒:“是的,兄弟,是我說的,對此,請原諒我。”然後說:“起來吧,兄弟,我原諒你,你去吧,兄弟。”
“倘若老爺原諒我,請讓我連同妻兒在[您]家中做奴僕吧。”
“兄弟,你因我說了那麼些話就做了如此般的破壞,[就算]住在[我]家裡也不能一起說什麼,我不需要你住在我家裡。我原諒你,你走吧,兄弟。”
盜賊造下該業後,命終時投生到了無間地獄,長夜在那裡受煎熬後,因餘報如今在鷲峰山中受煎熬。
導師如此講述了他的宿業後,說:“諸比丘,愚人在造作惡業時不了知。而後在因自己所造的業而受苦時,自己猶如自己的林火一般。”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造]惡業”(Atha pāpāni),意思是, “愚人”(bālo)不僅因憤怒而造作諸惡,甚至他在造作時還 “不了知”(na bujjhati)[其果報]。造惡者並非不知道“我在造惡”。是因不知道“這個業有這樣的果報”而說“不了知”。
“因自”(Sehi),意思是“愚癡者”(dummedho)、缺乏智慧者,他因屬於自己的那些“業”(kammehi)而投生地獄,“像火燒般受煎熬”(aggiḍaḍḍhova tappati)。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蟒蛇鬼的故事[終]。
7. 摩訶目犍連長老的故事
Mahāmoggallānattheravatthu
“若以棍[冒犯]……”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 時,就摩訶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大目犍連)長老而說的。
在某個時候,外道們聚集在一起商量:“賢友們,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沙門喬答摩出現了廣大的名聞利養嗎?”
“我們不知道,那你們知道嗎?” “是的,我們知道。是因一個叫摩訶目犍連的[弟子]而出現的。他去到天界後,向諸天詢問所造的業,然後回來告訴人們‘他們做了這個後獲得如此般的成就’。也向投生地獄者詢問其業後,回來告訴人們‘他們做了這個後遭受如此般的苦’。人們聽了他的話後,帶來大量名聞利養。倘若我們能殺死他,那名聞利養將出現在我們[這裡]。”
他們所有人一致[認為]:“需要一個方法,不管做什麼我們都要殺死他。”鼓動自己的護持者後獲得了一千錢,然後召來犯了命案後正在流竄的強盜,[說:]“一位名叫摩訶目犍連的長老住在黑岩,請你們去那裡殺掉他!”把錢給了他們。強盜們因貪圖錢財就同意了:“我們會殺死長老的”
他們前去將長老的住處包圍了。長老得知被他們包圍了後,就從鎖孔出去逃走了。那天,他們沒有看到長老。又一天,他們前來包圍了[長老住所]。長老得知後,破開屋頂飛向了空中。就這樣,他們在月初和月中都沒能抓住長老。然而,到了月末之時,長老知道自己所造業的拖拽後(導致他不能生起神通),就沒有逃離。強盜們前來抓住長老,將他打至骨頭碎如碎米大小。然後,他們以為他死了,將他拋在一片灌木上,便離開了。
長老[決定]“我將在見過導師後般涅槃”,將自己的身體以禪那的[力量]進行包裹,令其結實後,從空中來到導師面前,頂禮導師後,說:“尊者,我將入涅槃。”
“你要般涅槃,目犍連?” “是的,尊者。”
“去哪裡[般涅槃]?” “黑岩地區,尊者。”
“若是如此,目犍連,為我說法然後再走吧。像你這樣的弟子我如今再也見不到了。”
他說:“我會這麼做的,尊者。”他禮敬了導師,然後飛上空中,就如般涅槃那天的舍利弗長老一樣,展示了種種神通後,說法,禮敬導師後,前往黑岩森林般涅槃了。
“據說長老被強盜謀殺了。”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瞻部洲。未生怨王為了尋找強盜派出了密探。那些強盜在一個酒館裡喝醉後,其中一個拍打另一個的背,令他跌倒。後者威脅他道:“嘿!壞蛋!你為什麼拍我後背?”
“喂!可惡的強盜,是你最先打的摩訶目犍連長老嗎?”
“你難道不知道是我打的嗎?”
當聽到他們說“我打的,我打的”的話後,那些密探將他們全部抓獲,稟告了國王。國王命人召來強盜,詢問:“你們殺死了長老?”
“是的,陛下。” “誰指使你們的?” “裸行沙門,陛下。”
國王命人將五百裸行沙門抓獲,和五百強盜一起埋在王宮庭院中一個車軸深的坑中,用稻草覆蓋後點上火。當得知他們燒著後,讓人用鐵犁將所有人犁成碎片。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摩訶目犍連長老遭遇了與自己不相應的死亡。”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他們]回答。
“諸比丘,目犍連遭遇了和今生不相應的死亡,但遭遇了和他過去曾造的業恰好相應的死亡。”
“那麼,尊者,他的宿業是什麼?”[比丘們]詢問。
[導師]展開講述道:曾經,有一位住在波羅奈的良家子,獨自做著舂米、做飯等工作照顧父母。後來,他的父母對他說:“兒子,你一個人辛苦地做著裡裡外外的工作,我們要給你娶一個姑娘。”
他拒絕道:“媽!爸!我不需要這樣的[妻子]。只要你們還活著,我就會親自照顧你們。”他們一再向他請求,然後[給他]娶了一個姑娘。她僅僅照顧了他們幾天就連見都不想見他們了。她[向丈夫]抱怨:“不能和你父母住在一起。”看他沒有接受自己的話,她便在他外出時,將一些棗椰樹皮和稀飯沫撒得到處都是。當他回來詢問:“這是怎麼回事?” 時,她說:“這是這些瞎眼的老人做的,他們把整個家弄得一片狼藉,不能和這[二老]一起住在一個地方了。”
在她一再向他訴說下,如此般圓滿了波羅蜜的有情也和父母鬧掰了。他[說:]“好的,我會知道該對他們做什麼。”讓他們吃完飯後,[說:]“媽!爸!在某某地方你們的親戚盼望你們過去,我們去那裡吧。”將他們扶上車,帶著他們前進,當到達一片森林中時,他[說:]“爸爸,您握住韁繩,牛會根據鞭子的指引前進,這個地方有強盜居住,我下去了。”
他將韁繩交到父親手裡,下去後,往前走,然後改變聲音,發出出現強盜的聲音。父母聽到聲音後,以為“強盜出現了”,喊道:“兒子,我們老了,你照顧好自己就行。”即便父母在這麼喊,他還是[裝]作強盜的聲音將他們打死,丟棄在森林後回來了。
導師講述了他的這個宿業後,說:“諸比丘,目犍連做完這麼些業後,數十萬年在地獄中受煎熬,因餘報,一百世裡這樣被打得粉身碎骨而死。如此,目犍連和五百強盜一起獲得了與自己的業相應的死亡。冒犯無過者,不幸和災難就會從十個方面降臨。”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於諸無害者”(adaṇḍesu),對於沒有身暴力等的漏盡者。
“於諸無過者”(appaduṭṭhesu),於對他人和自己都沒有過失者。
“十事中一事”(Dasannamaññataraṃ ṭhānaṃ),十種痛苦之因中的某一種。
“受”(Vedanaṃ),頭病等“劇烈”(pharusaṃ)[苦]受。
“破財”(jāniṃ),失去來之不易的財產。
“殘缺”(bhedanaṃ),斷手等身體上的殘缺。
“重”(Garukaṃ),或偏癱、獨眼、跛腳、曲手、麻風病等種種重病。
“心錯亂”(cittakkhepaṃ),發瘋。
“災禍”(upasaggaṃ),或剝奪榮譽、撤去將軍職務等 “來自國王”(Rājato)的災禍。
“受誣告”(abbhakkhānaṃ),或對未曾見、未曾聞、未曾想過[的事],“慘遭”(dāruṇaṃ)“這件入室搶劫的案子或這件欺君犯上之事是他所為”如此般的誣陷。
“或痛失親屬”(Parikkhayaṃ va ñātīnaṃ),或失去能夠庇護自己的親屬。
“破滅”(pabhaṅguraṃ),危脆的狀態,腐爛的狀態。意思是,他家中的穀物變得腐爛,黃金成木炭,珍珠變棉 籽,錢幣成瓦片等,兩足、四足的[人畜]瞎的瞎,跛的跛,等等。
“火焚毀”(aggi ḍahati),即便沒有其他人放火,一年中也都會有兩三次受雷擊引起的火焚燒,或者自燃起火焚燒。
“地獄”(nirayaṃ),現世在這十個方面遭受某種[災禍]後,為顯示未來必定會遭遇的而說“投生於地獄”。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摩訶目犍連長老的故事[終]。
8. 多財比丘的故事
Bahubhaṇḍikabhikkhuvatthu
“非裸行……”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位多財物的比丘而說的。
據說,一位住在舍衛城的富翁在妻子過世後出家了。他出家時,請人為自己建造了僧房、火房、儲物間,用酥油、蜂蜜、油等裝滿所有的儲物間後才出家。而且他出家後還召來自己的僕從,讓其根據[自己]喜好煮食而食。他有了很多財產和資具。他晚上穿一套衣服,白天穿另一套。白天住在寺院周邊另一處[住所]。
一天,巡視寺院住處的比丘們看到他在晾曬衣和鋪蓋,就問:“這些是誰的,賢友?”
“我的。”他說。 “賢友,世尊聽許三衣,而你在如此少欲的佛陀教法中出家,卻有如此多的資具。”他們把他帶到導師面前,告知:“尊者,此比丘有過多的財物。”
導師詢問:“這屬實嗎,比丘?” “屬實,尊者。”他回答。
[導師]說:“比丘,為何我為少欲而說法,你卻擁有如此多的物品?”
他被這麼[一說]就生氣了,[說:]“那我現在就把這些丟棄。”他丟掉上衣,穿一件衣站在人群中。於是,導師幫助他[說道:]“比丘,你曾經不是尋求慚愧者嗎?即便是身為水羅刹時,也追求慚愧住了十二年。為何如今在如此嚴肅的佛陀教法中出家,卻丟掉上衣捨棄慚愧站在四眾之中呢?”他聽了導師的話後喚起了慚愧,披上了那件衣,禮敬導師,坐在一旁。比丘們為了弄清楚他[過去]的情況,向世尊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之事:
曾經,菩薩投生於波羅奈國王的王后腹中。在給他取名之日,他們給他取名為水牛王子(Mahiṃsakumāra)。他的弟弟名為月王子(Candakumāra)。他們母親去世後,國王另立了一位王后。她也生下一個兒子,他們為他取名為日王子(Sūriyakumāra)。
見到他後,國王滿意地[對王后]說:“我要許給你兒子一個願望。”她則說:“陛下,我將會在想要的時候接受。”在兒子長大時,她對國王說:“陛下在我兒子出生時,曾許一個願望,如今請把王位傳給我兒子吧。”
“我的[另外]兩個兒子如日中天,我不能把王位給他。”國王拒絕了。即便如此,她還是一再地請求,[國王]見此, [心想:]“此人可能會對我兒子不利。”便召來[兩位]兒子,派遣[他們]:“兒啊!我在日王子出生時,曾許[他]一個願 望。如今他母親請求王位,我不想給他。他母親可能會對你們不利,你們去森林裡住,在我死後回來獲取王位吧。”
他們禮敬父親後,從宮殿下來時,被正在王宮庭院玩耍的日王子看見了,他得知該原因後和他們一同離開了。在他們進入喜馬拉雅山時,菩薩離開道路在一棵樹下坐下,對日王子說:“弟弟,你去這湖裡洗完澡,喝飽水,然後用蓮葉也給我們帶些水過來吧。”
然而,一個水羅刹從毘沙門天 [172] [天王]那裡獲得了這處湖泊。毘沙門天還曾對他說:“除了知天法者外,其他潛入此湖泊者,你都可以吃了他們。”從那以後,他用天法詢問了那些下到那個湖裡的人後,不知道的就吃了。日王子也未經考察就下到那湖裡,那[羅刹]詢問:“你知道天法嗎?”
“月亮和太陽是名天法。”
“你不懂天法。”於是[羅刹]將他拉入水裡,置於自己的住處中。菩薩則看到他遲遲[未歸],就派月王子去。他也被那[羅刹]詢問:“你知道天法嗎?”他說:“四方名為天法。”水羅刹也將他拉進水裡,還是那樣安置。當菩薩[發現]他也遲遲[未歸]時,[覺得]“應該是有障礙”,親自前去,只看到兩人下去的足跡,明白了“這湖是有羅刹佔據的”,綁好劍,拿著弓站著。
羅刹看到他不下來,就化作一個在森林裡幹活的人的模樣前來,說:“賢者,你旅途勞頓,為何不下到這湖裡洗個澡,喝完水,吃些蓮藕,戴上花再走呢?”菩薩一看到他就知道:“這就是那夜叉。”就[對他]說:“是你抓走了我的兄弟?”
“是的,是我抓的。” “為什麼[這麼做]?”
“我得到了許可[抓]下到這湖裡的人。” “那所有[下湖]的人你都得到許可[抓]了嗎?” “除了懂天法者外,其他人我都獲得了[許可]。” “那你需要天法?”
“是的,需要。” “我將講述。” “那你說吧。”
“不能以骯髒的身體講述。”
夜叉給菩薩洗完澡,請他喝了水並裝扮一番後,讓他盤腿坐上裝飾好的天蓬中央,自己則坐在他腳下。於是菩薩對他說:“請仔細聆聽。”然後誦出此偈:
夜叉聽了這個開示後,淨信地對菩薩說:“智者,我對你生信了,我給你一個兄弟,我帶哪個來?”
“你把年幼的帶來吧。” “智者,你只是知道天法,卻不實踐他們。” “為什麼?”
“因為[你]捨下年長的,讓帶來年幼的,不尊重年長。” “夜叉,我知道天法,也實踐它們。我們正是因這[小弟弟]才進入這片森林。他母親為了他向我們的父親乞求王位,然而我們父親沒有滿足[她的]這願望,然後為了保護我們准許我們住在森林裡。這個[小]王子沒有回去,和我們一起來了。若[我們]說‘他在森林裡被一隻夜叉吃了’任何人都不會相信。因此,我害怕被譴責,才讓[你]帶他來。”
夜叉對菩薩生起淨信後[說:]“善哉,智者,您不僅懂天法,也實踐天法。”將[他的]兩個兄弟都帶來給了[他]。於是,菩薩向他講述了作為夜叉的過患後,給他授了五戒。菩薩在該[夜叉]周全的守護下住在那片森林中,在父親去世後,帶著夜叉回到波羅奈獲取了王位,然後立月王子為副王,日王子為將軍,命人在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給夜叉建造了廟宇,讓他獲得盡可能多的供奉。
導師講了這個開示後,聯繫本生:“那時的羅刹就是多財比丘,日王子是阿難,月王子是舍利弗,而水牛童子正是我。”導師如此講述了本生過後,說:“比丘,你過去像這樣尋求天法時,具足慚與愧。如今在四眾當中以這樣的方式站在我面前說‘我少欲’,所行不當。並非捨棄衣服就是沙 門。”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非斷食”(nānāsakā),[拆解為]na (非) anāsakā(斷食),意思是並非拒絕飲食[能淨化]。 “臥地”(thaṇḍilasāyikā),睡地上。
“塵垢[汙身]”(rajojallaṃ),通過塗泥而在身上積聚污垢。
“發勤蹲踞”(ukkuṭikappadhānaṃ),通過保持蹲踞而發起精進。
這是說:若有人[以為]‘如此我將圓滿名為出世間的淨化’,而從事裸行等任何[苦行],他只會增長邪見罷了,他只有疲勞的份。即便是很好地持守這些[行為],由於沒有度脫基於八事之疑惑 [173] ,從而不能“淨化未度疑之人”(sodhenti maccaṃ avitiṇṇakaṅkh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多財比丘的故事[終]。
9. 山達帝大臣的故事
Santatimahāmattavatthu
“即使嚴飾身……”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山達帝(Santati)大臣而說的。
據說有一次,他為憍薩羅國王波斯匿平定完邊境的叛亂後回來。於是,國王對他很滿意,賜他七天的王權,並送了他一名能歌善舞的女子。他喝了七天酒。第七天,他盛裝打扮,登上象背,優雅地前去浴場時,在城門中間看到正入城托缽的導師,他還是在象背上優雅地前進著,[朝導師]點了點頭,[表示]禮敬後就走了。導師露出笑容。阿難長老詢問:“尊者,您為何露出微笑?”[導師]解釋微笑的原因: “你看,阿難,山達帝大臣今天會盛裝打扮來到我面前,在四句偈結束時證得阿羅漢,然後將坐在七棵棕櫚樹高的空中般涅槃。”
大眾聽到和長老一起談話的導師的話。在那裡,邪見者們心想:“你們看沙門喬答摩的行為,脫口而出,說今天這個如此醉醺醺的人會隨其裝扮來到他面前聞法後入般涅槃。就在今天我們將逮到他妄語。”正見者們心想:“諸佛真是大威力!今天我們將得睹佛陀的風采和山達帝大臣的風采。”
山達帝大臣白天在浴場的水中嬉戲過後,前去花園,坐在餐廳裡。那女子下到舞臺中央,開始表演歌舞。她為了展示曼妙的身姿,七天裡沒怎麼進食。那天,她正在表演歌舞時,腹中如刀絞,心肌梗死了(字面為“心臟被切開了”)。她就在那一刻張開嘴巴,睜著眼睛死去了。山達帝大臣說: “你們給她檢查一下。”當[他們]說“死了,大人”,他被巨大的悲傷所籠罩,就在那一刻,他七天裡所喝的酒如同熱鍋上的水滴一般[迅速]消散了。
他[心想:]“除了如來,沒人能為我消除此悲傷。”傍晚時分,他在軍士的陪同下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後,這麼說: “尊者,我因‘我生起了如此般的悲傷,您將能為我消除它’而來,請做我的皈依處吧。”
這時,導師對他說:“你已來到可消除你悲傷的人面前。 [過去]這個女人就以這種方式死去時,你[為她]哭泣所流眼淚遠超四大海的海水。”說完,誦出此偈:
偈頌結束時,山達帝大臣證得了阿羅漢,然後觀察自己的壽行,得知所剩無幾了後,對導師說:“尊者,請允許我般涅槃。”雖然導師知道他[過去世]所造的業,但考慮到:“為逮到我妄語而聚集的邪見者將得不到機會,[因]‘我們將得睹佛陀的風采和山達帝大臣的風采’而聚集的正見者在聽聞此人所造之業後,將恭敬地造作諸功德。”便[對他]說:“那你就為我講解你所造的業吧,不要站在地上講,請停在七棵棕櫚樹高的空中講吧。”
他[回答:]“好的,尊者。”禮敬導師後,飛上一棵棕櫚樹的高度,然後下來禮敬導師,[這樣]次第飛至七棵棕櫚樹高的空中盤腿坐下,說:“尊者,請聽我的宿業。”然後說道:
距今九十一劫的毘婆尸佛(Vipassī,毗婆尸)時期,我出生在槃頭摩底(Bandhumatī)城中的一個家庭裡,心想:“什麼工作不用切砍、傷害其他[眾生]?”經考慮發現了弘法的工作,從那以後我就做著那工作鼓勵大眾,到處行走宣傳:“你們做功德吧!布薩日等[日期]受持齋戒吧!做布施吧!聽法吧!沒有其他什麼等同於佛寶等,你們敬奉三寶吧!”
聽到我的聲音後,佛陀的父親槃頭摩底大王召見我,詢問:“愛卿,你在遊行做什麼呢?”
“陛下,我在遊行講述三寶功德,然後鼓勵大眾造福業。”[他]說。
“你坐在什麼上遊行呢?”[國王]問我。 “只是步行,陛下。”我回答。
“愛卿,你不應如此遊行,佩戴此花環後坐在馬背上遊行吧。”給了我一個如同珍珠項鍊般的花環,和一匹已馴服的馬。
後來,在我以國王賞賜的榮耀繼續那樣遊行宣傳時,又被召見詢問:“愛卿,你在遊行做什麼?”
“還是[弘法],陛下。”[我]說。 “愛卿,馬也與你不相稱,坐在這個上面遊行吧。”給了一輛四匹信度馬拉的馬車。
第三次聽到我的聲音後,國王又召見我,詢問:“愛卿,你在遊行做什麼?”
“還是[弘法],陛下。”[我]說。 “愛卿,馬車也與你不相稱。”給了我大量的財物,和華貴的飾品,還給了一頭大象。我便盛裝打扮坐在象背上做了八萬年弘法工作。那麼長時間我的身體發出旃檀香味,我的嘴裡散發出蓮花香。這是我所造的業。
他如此講述完自己的宿業後,就坐在空中入火界三昧,然後般涅槃了。身體冒出火焰,將血肉燒盡,剩下如茉莉花一般的舍利。導師展開一塊潔淨的布,舍利落在那上面。[導師]將它們倒進缽中,命人在大十字路口建塔:“大眾禮敬後將有福分。”
比丘們在法堂裡生起談論:“賢友們,山達帝大臣在偈頌結束時證得了阿羅漢,就盛裝坐在空中般涅槃了。到底應該稱他為沙門還是婆羅門呢?”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他們]說。
“諸比丘,我兒子既可以稱為沙門,也可以稱為婆羅門。”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嚴飾”(Alaṅkato),以衣物、嚴身之具裝飾[其身]。該[偈頌]的意思是,即便是以衣飾等裝飾之 人,若在身等[方面]“能平等而行”(samaṃ careyya),通過止息渴愛等而“寂靜”(Santo),通過調伏諸根而“已調禦”(danto),通過四道定性而“已決定”(niyato),以最上行而“行梵行”(brahmacārī),因捨棄身暴力等,“於一切生靈舍暴力”(Sabbesu bhūtesu nidhāya daṇḍaṃ)。
“彼”(so),如此般,他棄諸惡故,可稱為“婆羅門”(brāhmaṇo),因平息諸惡故,也可稱為“沙門”(samaṇo),因摧毀煩惱故,也可稱為“比丘”(bhikkhu)。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山達帝大臣的故事[終]。
10. 破衣底沙長老的故事
Pilotikatissattheravatthu
“以慚防護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位破衣(Pilotika)長老而說的。
在某個時候,阿難長老看到一位身穿一件破衣,拿著碗乞食的年輕人,便[對他]說:“出家難道不比你這樣過流浪生活強?”
“尊者,誰會給我出家呢?”[他]說。
“我將剃度你。”把他帶走,親自給他洗了個澡,教他業處,然後剃度了他。
他將那件破衣展開查看,甚至都沒找到任何一處能夠做濾水器的,便將其和碗一起放在某個樹枝上。他出家後獲得了受具足戒,受用因佛陀而出現的利養恭敬,穿著昂貴的衣服遊行,身體變得粗壯,然後生起了疲厭:“我為何穿著人們信施 [的衣]遊行,我要穿自己的破衣。”他來到那個地方拿著破 衣,“無慚者,無愧者,你就捨棄如此般的衣服,穿上這塊破布,拿著碗去乞討吧!”他就以此為所緣,自己給自己教誡,一經教誡他的心就平復了。他將那塊破布依舊保存在那裡,然後扭頭去往寺院。
他過幾天又生起疲厭,還是那樣說完回來,[過幾天]又那樣。比丘們看到他這樣一次又一次地來回走,便詢問:“賢友,你去哪裡?”
他說:“我去老師那裡,賢友。”就以這種方式以自己的破衣為所緣克制自己,幾天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比丘們說: “賢友,怎麼現在不去老師那裡了,那不是你常去的道路 嗎?”
“賢友,在和老師有繫縛時我去[那裡],然而現在我斬斷了繫縛,因此不去它那裡了。”
比丘們告訴如來:“尊者,破衣長老[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
“他說了什麼,諸比丘?” “這個,尊者。”
聽說這個後,導師說:“是的,諸比丘,我兒子有繫縛時去老師那裡,而如今他的繫縛斬斷了,通過自我克制證得了阿羅漢。”說完,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以慚來阻止內在生起的不善尋,[名為] “以慚防護”(Hirīnisedho)。
“世間誰”(koci lokasmiṃ),這樣的人難得,在世間只 “存在”(vijjati)一些。
“若人[避]昏睡”(Yo niddaṃ),不放逸地修習沙門法,除滅自己生起的睡眠,從而醒覺,[是名] “避[昏睡]”(apabodheti)。
“如[避]鞭”(kasāmiva),如同“良馬”(bhadro asso)避開要落在自己身上的鞭子,不讓其落在自己身上。意思是,像這樣避免睡眠的人是難得的。
這是第二首偈頌的大意:[當人想到]“諸比丘,如同良馬因放逸而引來鞭打,我也受鞭笞”而後生起熱忱,請你們也如此般“生起熱忱、悚懼”(Ātāpino saṃvegino bhavātha)。
成為如此[的人]後,再成為世間-出世間兩種“信”(Saddhāya)、四種清淨戒、身心精進、八種等至的定、其特相為了知因、非因的“法抉擇”(dhammavinicchayena)的具足者。因成就三明或八明以及十五種行 [176] 而“具足明行”(Sampannavijjācaraṇā)。通過現起念而成為“現念者”(patissatā),然後你們將除遣這許多的輪迴之苦。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破衣底沙長老的故事[終]。
11. 快樂沙彌的故事
Sukhasāmaṇeravatthu
“[治水者]引水……”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快樂沙彌(Sukhasāmaṇera)而說的。
在過去,波羅奈財主有個名叫香童子(Gandhakumāra)的兒子。在他父親去世時,國王召見並安慰他,然後以很高的禮遇封他為財主。他從那以後就以“香財主”而為人知。後來,他的管家打開金庫大門,[將財寶]拿出來給他看:“主人,這裡,這麼多是你父親的財富,這麼多是你祖父等的。”
他看著那堆財寶說:“他們怎麼沒有拿著這些財富離去?”
“主人,拿著財富離去,無有此事,眾生唯有帶著自己所造的善、不善業離去。”
他心想:“他們蠢得把積累的財富捨棄後離去,而我要帶著走。”這樣思維過後,他沒有想:“我要做布施,或我要做供奉。”而是想:“我要把這一切吃完再走。”他花了十萬命人打造了一間水晶浴室,給了十萬讓人製作一塊水晶浴板,給了十萬製作座椅,給了十萬製作餐具,給了十萬建造餐廳,給了十萬為餐具打造餐桌,花十萬讓人在房子上打造獅籠窗戶,為自己[每天]的早餐支付了一千錢,晚餐也是一千。
而在月圓日,他讓人支付了十萬飯錢,在吃那一餐的那天,再花十萬裝扮城市,命人擊鼓遊行[宣佈]:“請[大家去]觀看香財主用餐。”大眾床疊著床(搭成看臺)聚集在一起。他則坐在價值十萬的浴室裡的價值十萬的浴板上,用十六罐香水沐浴後,打開那獅籠窗戶,坐在那[價值十萬的]座椅上。然後讓人將餐具放在那餐桌上,盛上價值十萬的飯食。他在舞者的圍繞下如此豪華地享用那頓飯食。
後來,一個村民為了獲取薪金,在車上裝載上木材,去到城中,住在一個朋友家裡。而那個時候是月圓日。[有人]在城中擊鼓遊行:“[大家]去看香財主用餐的風采吧。”於 是,他的朋友問他:“朋友,你見過香財主用餐的風采嗎?”
“從未見過,朋友。” “那麼,來,我們去。有人在這城裡擊鼓遊行[宣佈]。
我們去觀看那[財主]的大富貴。”住城裡的[朋友]就帶著村民去了。大眾也床疊著床,爬上去觀看。村民一聞到飯菜香就對城裡的[朋友]說:“我對這餐盤中的飯團生起了渴望。”
“朋友,別期望這個,得不到的。” “朋友,得不到我就不活了。”
[城裡的朋友]無法勸阻他,就站在人群邊緣大喊三次:
“我禮敬您,老爺!” “這是誰?”[財主]說。 “是我,老爺。” “這是怎麼啦?”
“這裡有個農村人,對你餐盤裡的飯團生起了渴望。請您給一個飯團吧。”
“[他]得不到的。”
(城裡的朋友對村民說:)“怎麼樣,朋友,你聽到了吧?”
“我聽到了。但是,只有得到我才要活命,得不到我就要死了。”
那[城裡的朋友]又喊道:“老爺,這人說得不到就要死了,請讓他活下去吧。”
“喂!一個飯團也要值一百、兩百。人人都來要,個個都給的話,我還吃什麼?”
“老爺,這個人得不到就要死啦,您讓他活吧。” “不能白給。要是他得不到就活不下去的話,讓他在我家做三年工,這樣我就給他一盤飯食。”
村民聽到這個後,對朋友說:“就這樣,朋友。”然後他拋下妻兒[說:]“為了一盤飯我要去做三年工。”他來到財主家。他做工期間認真地做著每項職責。大家都知道他做著家裡的、阿蘭若的、夜裡的、白天的一切應做的工作。整個城市都知道他被稱為“飯食工”。然後,在他[工期]圓滿之日,廚師[對財主]說:“老爺,飯食工工期已滿,他做了難能之事。三年工作期間,一件搞砸的工作都不曾有。”
於是財主讓人給他(廚師)兩千錢作為自己的早晚餐[費用],給他(飯食工)的早餐一千,一共三千[錢],說:“你們今天[按照]為我料理的方式給他做吧。”說完,除了一個名叫如意寶的愛妻以外,又對其他人說:“今天你們就圍繞他 [服務]吧。”說完,將一切都給了飯食工。他就在那間浴室中坐在那塊座板上用財主的洗澡水洗完澡,穿上財主的衣服,坐在他的座椅上。財主也命人在城裡擊鼓遊行:“飯食工在香財主家裡做了三年工,獲得了飯食,[大家]去看他用餐的成就吧。”
大眾爬上堆疊的床觀看,村民(飯食工)所望之處都引起騷動。舞者圍繞他站著,[僕人們]將[食物]盛在餐具裡擺在他面前。然後,在他洗手之際,香醉山中的一位辟支佛從七天的禪定中出定後,觀察“今天我要去哪裡托缽”時,看到了飯食工。然後他探索“此人做了三年勞工,獲得了一盤飯食,他是否有信呢?”得知“他有”後,思維:“有些人雖然有信但也不能做護持,他能否資益我呢?”然後得知:“他能,並且通過對我行資益將獲得大財富。”
[辟支佛]即披上衣,帶著缽,飛上空中,穿過人群中間來到他面前站著,讓他看到自己。他看到辟支佛後心想:“我過去由於沒有布施,才為了一盤飯食而在別人家裡做了三年勞工。如今這飯食能護我一晝夜,但倘若我將它供養聖尊,它將護我許多百億劫。我要將它供養聖尊!”
他做了三年勞工後獲得的一盤飯食,一個飯團都沒有入口就摒棄貪欲,親手舉起餐盤來到辟支佛跟前,將餐盤放到另一個人手裡,五體投地禮敬後,以左手持餐盤,右手將食物撒到辟支佛缽裡。當食物還剩一半的時候,辟支佛用手蓋住缽。於是飯食工對他說:“尊者,就一個人的份,不能分成兩份,請不要攝護我今生,請只攝護我的未來生。我要毫無保留地全部供養了。”
一點不給自己做保留的布施名為無餘施,它有大果報。他那樣做了,全部都布施了,禮敬後,說:“尊者,我為了一盤食物辛苦地在別人家裡做了三年勞工。現在願我無論投生何處都只有快樂,願能獲得您所見之法分。”
辟支佛做隨喜[說:]“願如是。願如同如意寶,滿你一切願,願你心願如滿月般圓滿。”
“願你所欲求,一切得成就;一切願圓滿,如十五月圓。願如你所欲,迅速得成就;一切願圓滿,恰似如意珠。”
說完伴隨著決意“讓此大眾站著望著我直至抵達香醉 山”從空中前往香醉山。大眾就站著望著他。他到達那裡後將那缽食分給了五百位辟支佛。所有人都獲得了足夠自己的量。不應想“少許的缽食怎麼夠[分]?”[佛]說有四種不可思議(《增支部》4.77),這就是[其中的]辟支佛境界[不可思議]。大眾看到[那位辟支佛]將缽食分給眾辟支佛後,發出千番喝彩,如同百道驚雷之聲。
聽到這個後香財主心想:“我想飯食工沒能保住我給的福利,因此大眾聚集在一起大聲嘲笑他。”他為了弄清楚此事經過,派人們去[查看]。他們回來後,說:“老爺,一眾有成就者(眾辟支佛),他們這樣……”說完,告知那事情的經過。聽到這個後,財主被五種喜觸及身體,[心想]“他確實做了難能之事,我這麼長時間保有如此般的財富[卻]什麼布施都沒能做。”財主把他召來詢問:“聽說你做了此事,是真的?”
“是的,老爺。”[飯食工]說。
[財主]說:“來,你拿走一千[錢],把你布施的功德給我吧。”他那樣做了(分享功德給財主)。財主也將自己所有的財產從中分割給了他。
[卓越的布施]有四種成就:對象成就、資具成就、思成就、殊勝功德成就。在此,能入滅盡定的阿羅漢或三果應供者名為對象成就;如法、正當得來的資具名為資具成就;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三個時段都懷著悅俱智相應的心,名為思成就;應供者剛從等至(滅盡定)中出定名為殊勝功德成就。
而此人的應供者為漏盡的辟支佛,他在做工後獲得的資具是如法得來的,三個時段都是遍清淨的心,從[滅盡]定中出定的辟支佛是殊勝功德者,四個成就都滿足。以其威力當生就會獲得大財富。因此他在財主那裡獲得了財富。後來,國王也聽說了此人所做之事,將他召來後,給了一千[錢]獲得了[他分享的]功德,然後滿意地賞賜了一大堆財物,封他為財主。給他取名為飯食工財主。
他和香財主成為了朋友,一起吃喝直至壽終,從那裡死去投生到了天界,在一兩尊佛間隔期間享受完天福後,在此尊佛陀出世時,他投生在舍衛城舍利弗長老的一位護持者家裡。後來,他母親接受了孕期護理,過了幾天,她生起強烈的渴望:“我要是能供養連同五百比丘的舍利弗長老百味之食,然後穿上染色衣,拿著金碗,坐在最後的座位,吃那些比丘剩餘的[食物]就好了。”
她那樣做了過後,消除了渴望。她也在其餘的節慶日做了和那同樣的布施,然後產下兒子,取名那天,她對長老說:“尊者,請您給我兒子授戒吧。”長老問:“他的名字是什麼?”
“尊者,自從我兒子結生以來,在這家裡就沒有發生過任何苦,因此將給他取名為快樂童子。”[她]說。[長老]就給他取了這個名字,然後授了戒。那時他母親生起了這樣的心念:“我將不會破壞我兒子的志願。”她在他的穿耳慶典等[日期]也那樣做了布施。
小孩子在七歲時說:“媽媽,我想在長老那裡出家。” 她說:“善哉,兒子,我不會破壞你的志願。”便邀請了
長老,請其用餐後,[說:]“尊者,我兒子想要出家,我會在傍晚時把這[孩子]帶到寺院。”送走長老後,召集親人們: “我們今天就對我兒子做在俗時應做的事吧。”說完,給兒子裝扮一番,隆重地把他帶到寺院,交給長老。
長老則對他說:“孩子,出家辛苦,你能樂於[出家]嗎?”他說:“尊者,我將遵從您的教誨。”[長老]教授業處後,就給[他]出家了。他的父母也因他出家在寺院做了七天供養,用百味之食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第七天]傍晚,他們回到自己家中。第八天,長老在比丘僧團入村 時,在寺院裡做完應做的義務後,讓沙彌拿著衣缽,入村托缽了。
在路上沙彌看到水渠等,像智者沙彌一樣發 問。長老也為他那樣解答了。沙彌聽說了那些原因後,說:“如果您能拿著自己的衣缽的話,我想要回去。”長老沒有破壞他的意願,“沙彌,把我的衣缽拿來吧”,當[長老]接過衣缽時,他禮敬了長老。回去時,他說:“尊者,給我帶飯時,請帶百味之食吧。”
“我要從哪裡獲得它呢?” “如果不能以自己的福報獲得的話,以我的福德您將能獲得,尊者。”
於是長老將鑰匙給他後就入村托缽了。他則回到寺院 後,打開長老的房門,進入並關上門,然後坐著將智慧置於自身之上。他的功德力令帝釋[天帝]的座位發熱了。帝釋觀察“這是怎麼回事”時,看到了沙彌,心想:“快樂沙彌將自己戒師的衣缽交還後,[因]‘我要修沙門法’而回去了,我應該去那裡。”於是召來四大天王,派遣說:“愛卿,你們去把寺院周圍樹林裡發出噪音的鳥都趕走吧。”
他們那樣做了後,在四周進行守護。[帝釋]命令日月[天子]:“你們抓住自己的宮殿保持[不動]。”他們也那樣做了。他自己也守護在門口。寺院變得寂靜無聲了。沙彌通過心一境(定)培育了觀禪,然後證得了三種道果。
長老在觀察“沙彌說了‘請您帶百味之食’,我從誰家能獲得呢”時,看到了一個有意向的護持者家,便去到那裡。“尊者,您今天來的太好了。”他們歡喜地接過缽,請[長老]坐下,供養了粥、副食,他們請求長老開示直到飯時,長老便為他們講述了值得憶持之開示,省察時間過後,結束了開示。於是他們供養了長老百味之食,看到長老想要帶著它走,便[對長老說:]“請吃吧,尊者,我們還會給您另外一份。”請長老吃完後,又給了一滿缽。長老帶著它[心想]“我的沙彌餓了”快速地往寺院趕。
那天,導師在清晨出去[托缽]過後,就坐在香室觀察: “今天快樂沙彌將戒師的衣缽交還後,[想著]‘我要修習沙門法’而返回了,他的義務有沒有完成呢?”看到他證得了三種道果後,又進一步省察時[發現]“此人能夠在今天證得阿羅漢,然而舍利弗正帶著飯[想著]‘我的沙彌餓了’迅速趕來,若他在此人還沒證得阿羅漢時把飯帶來,會對此人造成障礙,我應前去在門口守護。”思考完,[導師]離開香室,站在[沙彌]門口守護著。
長老也把食物帶來了。於是[導師]按照前面[智者沙彌故事中]所說的方式詢問了他四個問題。在問題回答結束 時,沙彌證得了阿羅漢。導師招呼長老:“去吧,舍利弗,把食物給你的沙彌吧。”長老上前敲門,沙彌則出來,履行了對戒師的義務後,[長老]說:“你用餐吧。”得知長老不需要食物後,剛剛證得阿羅漢的七歲童子在低的座位上省思著(飯時省思)用完餐,然後把缽洗了。
這個時候,四大天王解除了守護。日月[天子]也放開了宮殿。帝釋也解除了在拉繩處(門口)的守護。太陽從天空中滑過。比丘們說:“看上去到下午了,且沙彌現在才用完餐,怎麼今天上午很長,下午短呢?”
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在談論什麼?” “尊者,今天上午很長,下午短,且沙彌現在才用完餐,然後太陽就在空中滑過。”[他們]說。
“諸比丘,當有福德之人在修習沙門法時是這樣的。今天四大天王在周圍守護,日月[天子]抓住宮殿不動,帝釋天帝守護在拉繩處(門口),我也守護在門口。今天快樂沙彌看到水渠引水、造箭者弄直箭、木工製作輪子等後,調禦自己而獲證阿羅漢。”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善行者”(subbatā)為易受教者,意思是容易被教誡、勸誡。其餘部分就按照前面[智者沙彌故事中]所說的方式[理解]。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快樂沙彌的故事[終]。
第十品棍杖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168] | 現在東南亞比丘的住所很多是單間獨棟的吊腳樓小屋,推測長老的也類似。 |
[169] | kaṃso 實際是銅鍋或銅碗之類的容器,但在此用“銅鑼”似乎更能表意。 |
[170] | 據《增支部》第一集第 211 段記載袞達搭那(kuṇḍadhāna)長老是八十大弟子中取籌第一的大弟子。根據該部分的義注記載,有次佛陀接受了住在遠方的給孤獨長者女兒大須摩提(Mahā Subhaddā)的邀請(這個故事在本書第 21 品第 8 個故事中有記載,但邀請者是給孤獨長老的二女兒小須摩提),阿難尊者宣佈 “今天佛陀要去遠處托缽,請凡夫不要取籌,請五百漏盡者取籌”,袞達搭那作為阿羅漢中的一員,第一個率先取籌,因此獲得了“取籌第一”的大弟子稱號。 |
[171] | Usabha,長度單位,1 烏薩跋等於 140 腕尺。 |
[172] | Vessavaṇa,多聞天王、毘沙門天王。 |
[173] | 對八事的疑:佛、法、僧、[三]學、前際(過去世)、後際(未來世)、前後際、緣起之法。——《法集論》 |
[174] | “前際”是過去所生的煩惱,即宿業。“後際”是未來將生起的渴愛等煩惱。“中間……”是若不執取當前色等諸法,你將證得阿羅漢。——《經集義注》青年所問義釋 68) |
[175] | 按照蘭卡版這裡是 nindaṃ,也就是“若人避譏嫌,如良馬避鞭”。 |
[176] | 三明為宿住明(宿命通)、死生明(天眼通)、漏盡明;八明為觀智、意所成神變和六神通;十五種行為持戒、防護諸根、於食知量、實行警寤、 信、念、慚、愧、多聞、精進、慧、四種禪那。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