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9. 惡品 Pāp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惡品 Pāpavaggo 目錄
文喜尊者、法護尊者譯
9. 惡品
  1. 小一衣婆羅門的故事( dhp_116 )
  1. 尸利耶婆長老的故事( dhp_117 )
  1. 娜嘉天女的故事( dhp_118 )
  1. 給孤獨財主的故事( dhp_119_120 )
  1. 不保護資具的比丘的故事( dhp_121 )
  1. 貓爪財主的故事( dhp_122 )
  1. 多財商人的故事( dhp_123 )
  1. 雞友獵人的故事( dhp_124 )
  1. 攜狗獵人國咖的故事( dhp_125 )
  1. 親近珠寶匠家的底沙長老的故事( dhp_126 )
  1. 三組人的故事( dhp_127 )
  1. 釋迦族善覺的故事( dhp_128 )

1. 小一衣婆羅門的故事

Cūḷekasāṭakabrāhmaṇavatthu

“當急速行善……”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小一衣(Cūḷekasāṭaka)婆羅門而說的。

在毘婆尸(Vipassī,毗婆尸)十力時期他曾名為大一 衣,然而如今此人在舍衛城名為小一衣。他只有一件下衣,(他妻子)婆羅門女也只有一件下衣。兩人也只有一件上衣,當婆羅門或婆羅門女去往外面時就披上它。

後來有一天當寺院公佈有聞法[法會]時,婆羅門說:“親愛的,[寺院]宣佈有法會,你是要白天去聽法,還是晚上?由於沒有[多餘]的上衣了,我們沒法一起去。”

婆羅門女[說:]“夫君,我要白天去。”她披上衣就去 了。婆羅門在家中度過白天後,晚上前去,坐在導師前面聽法。這時,他的全身生起了五種喜。他想要供養導師,他心想:“倘若我供養這件衣,不論是婆羅門女還是我都將沒有上衣了。”於是他生起了千番吝嗇之心,又生起一個信施之心。將其壓制住後,又生起千番吝嗇之心。就這樣被他強有力的慳吝所束縛,如同被拿捏了一般,阻礙了信施之心。

就在他思索著“我要供養,我不要供養”期間,初夜已過,中夜已至。在此期間他也不能做出供養。到後夜時,他心想:“我的信施之心和吝嗇心一起戰鬥了兩個夜分,我增長這麼多慳吝心的話,將不會有從四惡趣出頭之日,我要將它供養了。”他克服了千番慳吝後,以信施之心為先行,拿了衣放在導師足下,然後三次大聲喊道:“我勝利了!我勝利了!”

憍薩羅國王波斯匿(波斯匿王)在聽法時聽到那聲音,說:“你們去問問他,他說他戰勝誰了?”在王差們的詢問下,他告知了那情況。國王聽聞此後[覺得]“婆羅門做了難能之事,我要幫助他。”命人給了他一套衣服。他將其也供養了如來。國王又以二、四、八、十六[套]加倍地讓人給他。他將那些也給了如來。於是國王讓人給他三十二套。婆羅門為了避免被責備“他自己沒有拿,得到的都送人了”,就給自己一套,給婆羅門女一套,從中拿了兩套後,將[其餘]三十套都給了如來。而國王在他七次供養時,又想要送[東西給他]了。過去大一衣在六十四套衣中拿了兩套,而這[小一衣]則在得到三十二套時拿了兩套。

國王命令手下:“我說婆羅門真是難行能行,你們去把我宮中的兩條毛毯拿來。”他們照做了。國王命人將兩條價值十萬的毛毯給了[他]。婆羅門[覺得]“我的身體不配使用這些 [毛毯],它們只適用於佛陀的教法。”他將一條毛毯綁在香室裡導師的床上當天蓬,一條綁在經常在他家用餐的比丘所坐的用餐座位上作為天蓬。

國王傍晚去到導師那,認出了那條毛毯,然後詢問:“尊者,誰做的供養?” “一衣。”[佛陀]說。

“婆羅門在我淨信之處生信了。”說完,[國王命令]“四頭大象、四匹馬、四千錢、四名女子、四名婢女、四名男子、四個上等村莊”如此每種四個,命人給了他名為“一切四”[的賞賜]。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小一衣的業真是不可思議,剛剛做的善業,今天就帶來了果報。”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他們]說。

“諸比丘,倘若這一衣在初夜時能布施我,他會獲得每種十六個[的賞賜];倘若他能在中夜時布施我,他會獲得每種八個[的賞賜];然而因在後夜末尾布施的,此人[只]得到了每種四個[的賞賜]。造作善業者,不要讓生起的心退墮 了,應馬上就做。遲緩做的善業,帶來成就也遲緩。因此,一生心,立即就應把善業做了。”說完,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16.
Abhittharetha kalyāṇe, pāpā cittaṃ nivāraye;
Dandhañhi karoto puññaṃ, pāpasmiṃ ramatī mano.

當急速行善,制止於惡心;
遲緩修福者,心則喜於惡。

在此[偈頌中],“急速行”(Abhittharetha),“應速速、快快而做”之義。對於在家人,當生起心念“我要做布施行籌食等中的某種善業”時,應讓其他人得不到機會,“我先!我先!”這樣迅速去做。對於出家人在履行對戒師的義務等事上,不給其他人機會,應“我先!我先!”迅速去做。

“惡心”(pāpā cittaṃ),應於身惡行等惡業上或不善心的生起上,以全力制止心。

“遲緩修[福]者”(Dandhañhi karoto),若人“我要布施,我不布施,會不會給我帶來成功呢?”這樣如同在泥濘的道路上行走一樣地遲緩修福,像那一衣一般讓千番慳吝心獲得了機會。於是,他的“心喜於惡”(pāpasmiṃ ramatī mano),心只有在做善業時才樂於善,脫離那[善業]後就會傾向於惡。

偈頌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小一衣婆羅門的故事[終]。


2. 尸利耶婆長老的故事

Seyyasakattheravatthu

“若人作惡行……”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尸利耶婆(Seyyasaka)長老而說的。

他是黑優陀夷(Lāḷudāyi) [165] 長老的共住弟子,將自己 [內心]的不快向對方講述後,被其慫恿[做]第一條僧伽婆尸沙(僧殘)的行為(手淫出精),每當生起不快他就做那件事(《律藏·波羅夷(驅擯)》第 234 段)。導師聽聞他的行徑後,召喚並詢問他:“據說你這麼做?” “是的,尊者。”[他]說。

“為何造[這樣的]重業?不應當!愚癡人!”

[導師]以種種方式訓斥他過後,制定了學處,然後說: “這樣的業,在今生或來世都只會帶來苦。”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17.
Pāpañce puriso kayirā, na naṃ kayirā punappunaṃ;
Na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 dukkho pāpassa uccayo.

若人作惡行,勿屢屢作之;
積惡招苦故,於其勿志欲。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倘若“人”(puriso)一旦造惡的話,瞬間意識到“這不適當,粗惡”後,就“不要屢屢為 之”(na naṃ kayirā punappunaṃ)。他“於彼”(tamhi)生起意欲或喜愛的話,將其摒棄後也不應做。為什麼?

“積惡則招苦”(dukkho pāpassa uccayo)。惡的積累、增長在今生或來世都只會帶來苦。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尸利耶婆長老的故事[終]。


3. 娜嘉天女的故事

Lājadevadhītāvatthu

“若人作福德……”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 時,就娜嘉天女(Lājadevadhītā,炒米天女)而說的。故事起源於王舍城。

尊者大迦葉(大迦葉)尊者住在畢鉢羅窟(Pippaliguhā)時,禪定七日後出定,以天眼觀察托缽之 處,看到一照看稻田的女子抓住稻穗在製作炒米,“她具信還是無信?”經探究得知“具信”。“她能否幫助我?”經思索得知“自信的良家女將幫助我,完了她將獲得大成就。”然後他披上衣,拿著缽,站在稻田附近。良家女一看到長老就心生淨信,身體生起五種喜,說“稍等,尊者”,帶著炒米迅速前來倒在長老缽裡,五體投地禮敬後,發願:“尊者,願[得享]您所見之法分。”長老以“願如是”做了隨喜。她則在禮敬長老後,思索著自己的布施返回了。

然而在她沿著田埂走的路上,有一個洞穴,裡面躺著一條劇毒的蛇。長老的小腿被袈裟覆蓋,它沒能咬到。另一人(那女子)正思索著[所做的]布施返回,到達了那個地方。蛇從洞而出,將其咬了後,令其當場跌倒。她以淨信心死 去,猶如從睡夢中醒來一般投生到了忉利天一座有三十由旬的黃金天宮中,三牛呼的身體被一切飾品所裝飾。她穿著一條十二由旬的天裙,和一件上衣,有一千名天女隨從。

為顯示她的宿業,天宮門口垂下裝滿黃金炒米的金碗。她站在門口查看了自己的成就,以天眼探究“我是做了什 麼,獲得的此成就?”得知“我依靠給聖尊大迦葉長老供養炒米的果報獲得的該[成就]。”

她通過如此一點點[善]業獲得了如此般的成就後,心想:“我不應放逸於布施,我要為聖尊做大小服務來鞏固這個成就。”她清早就拿著黃金掃帚和垃圾簍前去打掃長老的僧 舍,並準備了飲用水和洗用水。長老看到這[被清掃的地面和灌滿的水罐]後,以為“一定是某個年輕[比丘]或沙彌做的。”第二天,她也那樣做了,長老也那樣以為了。然而,第三天,長老聽到她掃地的聲音並看到從鎖眼等處照射進來的身光後,打開門詢問:“這是誰在掃地?”

“是我,尊者,您的侍女娜嘉天女。” “我沒有叫這個名字的侍女。”

“尊者,我在守護稻田時,[向您]供養了炒米後,以淨信心返回時,被蛇咬死,再生於忉利天界。我因聖尊而獲得了此成就,如今也[打算]‘我要為您做大小服務以鞏固[我的]成就’而來,尊者。”

“昨天和前天也是你打掃的這裡,也是你準備的飲用水、洗用水?”

“是的,尊者。”

“去吧,天女。你已經做了的服務就做了,以後不要來這裡了。”

“尊者,請您不要毀了我,請讓我為您做服務以鞏固我的成就吧。”

“走吧,天女。不要讓未來的說法者拿著彩扇坐著說 ‘據說一位天女來為大迦葉長老做過大小服務,並提供了飲用水、洗用水。’以後不要來這裡了,回去吧。”

她一再地請求:“尊者,請您不要毀了我。”

長老心想“此[天女]不聽我的話”,彈指[說道:]“你真不知分寸!”她無法留在那裡了,就飛上空中合掌[說:]“尊者,請您別毀了我所獲得的成就,請讓我鞏固吧。”她哭著站在空中。

導師正坐在祇陀林中的香室中,聽到她的哭聲後,發出光芒,如同坐在天女面前講述一般說道:“天女,行自制是我兒迦葉的責任,而觀察了‘這確實是需要的’而後修福是渴望福德者的責任。造作福德無論今生還是來世都是快樂的。”[導師]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18.
Puññañce puriso kayirā, kayirā naṃ punappunaṃ;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 sukho puññassa uccayo.

若人作福德,當屢屢為之;
積福為樂故,於其應志欲。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若“人做福德”(puriso puññaṃ kareyya),防止[生心]“我做了一次福德,這麼多就夠了”後,要“屢屢”(punappunaṃ)而為。即便在他沒有做[福德]的時刻,也要於彼福德作“志欲”(chandaṃ)、喜愛、努力。為什麼?

“集福為樂”(sukho puññassa uccayo),福德的積累、增長,在此世和來世都會帶來快樂,因此是樂。

開示結束時,天女就站在四十五由旬高的[空中]證得了入流果。

第三、娜嘉天女的故事[終]。


4. 給孤獨財主的故事

Anāthapiṇḍikaseṭṭhivatthu

“惡人亦見惡……”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給孤獨而說的。

給孤獨在佛陀教法中專門為寺院(祇陀林寺,又名祇 園)耗散了家財五億四千萬,在導師住在祇陀林期間,他每日去隆重服侍三次,在他前去時[想到]“沙彌或年輕的 [比丘]會望著我的手‘他有帶什麼來呢’”便從未空手而去。清晨去的時候就讓人帶上粥前去,早餐過後就[帶上]酥油、鮮奶油等藥品 [166] ,傍晚時則讓人帶上花、香、[藥用]塗香等前去。他如此恒常日日做供養並守護戒。

後來[他的]財產趨向耗盡。商人們從他手中借了一億八千萬的債,他家祖傳的一億八千萬黃金埋藏在河邊,被河水衝破堤岸,帶進了海裡。如此,他的財富逐漸趨向耗盡。即便如此,他依舊供養僧團,但不能製作殊妙的飲食做供養 了。有一天,導師對他說:“家主,你家還做供養嗎?”

“供養的,尊者,那碎米粥伴以酸粥。”

於是導師對他說:“家主,不要想‘我做的布施粗劣’,當心勝妙時,對佛陀等所做的布施並非粗劣,況且你供養了 [四雙]八輩的聖者。而我在[身為]維拉瑪(Velāma)時期,讓整個瞻部洲休假,然後舉行大供養期間,連三皈依者都沒有獲得,應受供養者是如此難得。因此不要想‘我做的布施粗劣。’”說完,為他講述了維拉瑪經(Velāmasutta)(《增支部》9.20)。

當時,有位天女住在他家門房上,當導師和導師弟子進入[給孤獨]家中時,因他們的威力,她無法待在那裡,[她心想]“我要破壞家主[和他們]的關係,讓這些人不入此家。”雖然她[早就]想要說這個,但在他興盛時,什麼也不能說,如今[她以為]“此人貧窮了,他將會接受我的話”,夜間她進入財主的華貴臥室,佇立於空中。財主看到她後,說:“這是誰?”

“大財主,我是住在你的第四道門房上的天女。為勸告你而來。”

“那你說吧。”

“大財主,你不考慮未來,在沙門喬答摩教法中耗散了大量財富,如今變貧窮了還不捨棄他,這樣下去,過幾天就會連衣食都沒有了。沙門喬答摩對你有什麼用呢?請避免過度慷慨,然後從事工作,創造財富吧。”

“這就是你對我的告誡?” “是的,財主。”

“去,即便是一百個、一千個、十萬個你這樣的人,也動搖不了我。你所言不當,幹嘛住在我家裡?速速從我家出去。”

她聽了入流聖者的話後無法停留,便帶著孩子們出去 了。然而出去後她沒得到其他住處[就決定]“請求財主原諒後,我將還住在那裡。”她來到守城天子處,講述了自己犯下的過錯後,說:“來,你把我帶到財主面前,請他原諒我,讓他給我住處吧。”

對方說:“你說的不合適,我不敢去他前面。”拒絕了 她。她來到四大天王面前,他們也拒絕了,然後她來到帝釋天帝面前,講述了那事情經過後,更真切地請求:“陛下,我沒有住處,手抱著孩子們孤苦地遊蕩,請您讓[財主]給我住的地方吧。”

他便對她說:“我也不能因你的緣故跟財主說,但我將告訴你一個方法。”

“善哉,陛下,請說吧。”

“你去,扮作財主的代理人,以自己的力量讓商人們將從財主手裡借走並登記了的一億八千萬財富還清,然後裝滿 [財主的]空室。有一億八千萬財富沖進了大海,某某地方還另有一億八千萬的無主[財富],全部收集起來後,裝滿他的空室,做完[這些]處罰後,請求他的原諒吧。”

她[說:]“好的,陛下。”她按照所說的方法全部做完後,再次在給孤獨華貴的臥室裡,放著光站在空中。

“這是誰?”[財主]說。

“我是曾住在你[家]第四道門房的愚癡天女,我因愚癡在您面前說過的那些話,請您原諒我。按照帝釋對我說的話,已將五億四千萬財產收集並填滿了[您家]空房,做了[對自己的]懲罰,我[現在]因沒有住處而疲勞。”

給孤獨心想:“這天女說‘我做了[對自己的]懲罰’,也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我要把她[帶]給佛陀看。”他將其帶到導師面前,稟告了她所做的一切。天女以頭頂禮佛足,[說:]“尊者,我因愚癡不知您的功德,說了惡語,請您原諒我。”請導師原諒後,再請大財主原諒。

導師以善惡業的果報向財主和天女教誡:“在此,家主,當惡業未成熟,即便是惡人也見好運,而當他的惡業成熟 了,那時[惡人]就唯見惡[運]。當善[業]尚未成熟,即便善人也見諸惡,而當他的善[業]成熟時,他就唯見善。”說完,做了聯繫,宣說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119.
Pāpopi passatī bhadraṃ,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ī pāpaṃ, atha pāpo pāpāni passati.

惡業尚未熟,惡人亦見好;
待到惡成熟,惡人即見惡。

120.
Bhadropi passatī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ī bhadraṃ, atha bhadro bhadrāni passatī.

善業尚未熟,善人亦見惡;
待到善成熟,善人即見好。

在此[偈頌中],“惡人”(Pāpo),是從事身惡行等惡業的人。他也體驗因過去善行威力帶來的快樂而“見好運”(bhadraṃ passatī)。

“惡業尚未熟”(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當他的那惡業在今生或來世還沒帶來果報。

然而“當”(Yadā)他的那[惡業]在今生或來世帶來果報,“於是”(atha)他在今生遭受種種折磨,來世遭受惡趣之苦時“惡人即見惡”(atha pāpo pāpāni passati)。

第二首偈頌則是從事身善行等善業的“善人”(Bhadro),他也會因過去惡行的力量而導致遭受苦[從而] “見到惡”(pāpaṃ passatī)。

“善業尚未熟”(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當他的那善業還沒在今生或來世帶來果報,然而“當”(Yadā)那[善業]帶來果報時,“於是”(atha)他在今生體驗利養、恭敬之樂,在來世也體驗天界之樂,該“善人則見好” (bhadro bhadrāni passatī)。

開示結束時,那位天女住立於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四、給孤獨財主的故事[終]。


5. 不保護資具的比丘的故事

Asaññataparikkhārabhikkhuvatthu

“於惡勿輕忽……”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位不規整用具的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不論在外面用完床、椅等任何用具後,就丟在原地。用具被風、雨、白蟻等損毀。在比丘們說他“賢友,難道不應該將用具收起來嗎?”時,他說完“我所做的微不足道,賢友們,對那無心[之過],請勿生氣”後,依舊我行我素。比丘們將他的行為告訴了導師。

導師讓人把他叫來,詢問:“比丘,聽說你這樣做,是真的嗎?”即便是在導師的詢問下,他依舊那樣無所謂地說: “世尊,我所做的那[事情]不是微不足道嗎?那不是有意的,請別生氣。”於是導師對他說:“比丘不應如此而為之,不應輕視惡業為‘少許’。放置於露天的開口容器,在天下雨時,雖然不會因一個雨滴而裝滿,然而當一再降雨時則滿 矣。同樣地,造惡之人逐漸造下大惡聚。”說完,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1.
Māvamaññetha pāpassa, na mandaṃ āgamissati;
Udabindunipātena, udakumbhopi pūrati;
Bālo pūrati pāpassa, thokaṃ thokampi ācinaṃ.

於惡勿輕忽,謂小不招報;
如水點滴落,亦能滿水罐;
愚人點滴積,其惡亦滿盈。

在此[偈頌中],“勿輕”(Māvamaññetha),不可輕視。 “惡”(pāpassa),對於惡。

“微小不招[報]”(na mandaṃ āgamissati),意思是不要這樣輕視於惡:我做的惡業一點點,它何時會成熟呢?

“水罐”(udakumbhopi),意思是,正如天下雨時,任何開口放置[在外]的陶器,即便是水滴一點一滴地落下,也能逐漸將其“灌滿”(pūrati),如此般,愚人即便一點一點積累、造作、增長惡,“其惡亦滿盈”(pūrati pāpassa)。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導師也制定了學處“在露天鋪設床鋪後,不收回者,犯此罪。” (《律藏·波逸提(懺悔)》108-110)。

第五、不保護資具的比丘的故事[終]。


6. 貓爪財主的故事

Biḷālapādakaseṭṭhivatthu

“於福勿輕忽……”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貓爪(Biḷālapādaka)財主而說的。

在某個時候,舍衛城居民組團供養以佛陀為首的僧團。有一天,導師在做隨喜時這麼說:

“優婆塞,在此,一些人自己做供養,不鼓勵其他人。他無論投生到哪裡,都會獲得財富的成就,不會有隨從的成就。一些人自己不做供養,[但]鼓勵他人,他無論投生到哪裡,都會獲得隨從的成就,不會有財富的成就。一些人自己不供養,也不鼓勵他人。他無論投生到哪裡,既不會有隨從的成就,也不會有財富的成就,成為流浪吃殘食者(乞丐)。一些人自己供養,也鼓勵他人[供養],他無論投生到哪裡,都會有財富的成就和隨從的成就。”

這時一位有智慧的男子聽到這開示後,心想:“這因緣真是不可思議!我現在要做會帶來有兩種成就的業。”然後他在導師起身離開時,說:“尊者,請接受我明日的缽食[供養]。”

“那你想要多少位比丘?” “所有比丘,尊者。”

導師同意了。他進入村莊,到處行走高聲宣佈:“大娘,大伯,我邀請了以佛陀為首的僧團明天[來應供]。能供養多少比丘就請提供為多少人煮粥等的米等[食材]吧。我們將在一個地方煮好後供養。”

這時,一位財主看到他來到自己商店門口,[內心]對他生氣:“此人不邀請自己力所能及的比丘,卻到處走動煽動整個村子[做供養]。”[對他說:]“把你帶的碗拿出來吧。”用三根手指捏了一點米給[他],同樣地[給了]綠豆和扁豆。他從此就有了“貓爪財主”的稱謂。在他給酥油、糖等的時候,他將一小匣子探入罐子裡,放到一個角落,讓其一點一滴滲進去,然後給一點點。優婆塞將其他的供養放到一起,這位[財主]的單獨拿著。那財主看到他的行為後,心想:“這人為什麼把我的供養單獨拿著?”他便派了一個年輕僕人緊跟在他後面:“去,搞清楚此人到底要做什麼。”

那位[組織供養者]走後,[想著]“願財主有大果報”,在要做粥、飯、糕點的所有器皿裡撒下[財主的]一兩粒米以及綠豆、扁豆,以及點滴的油、糖等。年輕僕人回去[將看到的]告訴了財主。聽聞此後,財主心想:“倘若他要在人群中羞辱我,只要他一提我的名字,我就打死他。”

第二天,他在下衣裡綁了一把匕首,然後前去站在食堂裡。那個人在招待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用餐過後,對世尊說:“尊者,我鼓勵大眾做的這個供養,在那裡被激勵的人們根據各自的能力或多或少布施了米等,願他們所有人都有大果報。”聽到這個後那位財主心想:“我[懷著]只要他提到我的名字‘某某用指尖捏了米等布施了’,我就殺死此人[的想法]而來。然而此人幫助了所有人後,說‘不論是那些用吶礪等容器量取後布施的人,還是那些用手指捏取後布施的人,願全部都有大果報。’我若不向這樣的人請求原諒,我的腦袋將遭天譴。”

他拜倒在其足下,說:“請原諒我,先生。”

當對方說“這是怎麼了?”他告知了所有的經過。看到那行為後,導師向組織供養者詢問:“這是怎麼了?”組織者講述了從前一天開始的整個事情經過。於是佛陀詢問:“是這樣嗎,財主?”

“是的,尊者。”[財主]回答。

“優婆塞,不應輕視福德為‘一點點’,向如我般的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做了供養後,不要輕視‘[福德]一點點’。有智慧的人在做福德時,如同敞開口的罐子逐漸裝滿[雨]水,他也逐漸充滿福德。”說完,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2.
Māvamaññetha puññassa, na mandaṃ āgamissati;
Udabindunipātena, udakumbhopi pūrati;
Dhīro pūrati puññassa, thokaṃ thokampi ācinaṃ.

於福勿輕忽,謂少不招報;
如水點滴落,亦能滿水罐;
賢者點滴積,其福亦盈滿。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有智慧的人做了福德後,不應這樣“輕視”(Māvamaññetha)、小瞧福德:“我做的[善業]一點點,‘微小的[福德]將不會帶來’(na mandaṃ āgamissati)果報,如此微小之業哪裡會給我帶來[果報]呢?或者,我哪裡會看到它[成熟]?這[善業]何時會成熟呢?”

正如連續“落下的水滴”(Udabindunipātena),會“裝滿”(pūrati)敞開口放置的陶罐,如此般,“賢人”(Dhīro)有智慧的人“即便一點一點”(thokaṃ thokampi)積累福 德,“其福德亦盈滿”(puññassa pūrati)。

開示結束時,那位財主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六、貓爪財主的故事[終]。


7. 多財商人的故事

Mahādhanavāṇijavatthu

“如商人……”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多財商人而說的。

據說五百名強盜尋找機會在這位商人家裡[下手],沒有獲得機會。後來,商人將五百輛車滿載貨物後,讓人通知比丘們:“我要去某地經商,想要去那裡的聖尊們可以出發了,路上不會因缽食而疲勞。”聽聞此後,五百比丘和他一起上路了。那些強盜也[因]“據說那商人出發了”而趕去守在森林裡。

商人則前去,在森林入口處的一個村莊住下了,兩三天都在整頓牛、車等,並且一直給比丘們提供缽食。當他逗留了很久,強盜們就派了一個人:“你去,弄清楚他出發的日期後回來。”他去到那個村莊向一位好友詢問:“商人會在什麼時候離開?”

“兩三天後。”他說完,問道:“但你為什麼問[這個]?”

於是對方告訴他:“我們五百強盜為了[打劫]他守在森林裡。”

另一人(他朋友),[說:]“那麼你去吧,他很快就出發了。”將他打發走了。[然後]他(那位朋友)思維:“我是阻止強盜還是阻止商人呢?”[然後想到]“強盜跟我有什麼關係,有五百名比丘正依靠商人生活,我要向商人示意。”他去到那[商人]面前詢問:“你們什麼時候走?”

“第三天。”[對方]說。

“你們按我的話做吧,據說有五百名強盜守在森林裡等你們,你們先不要去。” “你如何得知的?”

“他們當中有一個是我的朋友,通過他對我的談話得知的。”

“那我還從這出發幹什麼,我要掉頭回家去。”

當那[商人]逗留了很久,被那些強盜派出的人又前來,向那位朋友詢問後,聽說了那經過後,前去告訴強盜們:“據說他要掉頭回家了。”聽到這個後,強盜們從那裡出發,在另一條道上等著。當那[商人]逗留了很久時,那些強盜們又派人去到那位[朋友]那裡。他得知他們在那裡等著後,又告訴了商人。

商人[心想:]“反正現在我也不缺什麼,這樣的話,我既不去那邊,也不去這邊,我就待在這裡。”他去到比丘們跟前說:“尊者們,聽說強盜們在路上等著想要打劫我,在聽說 ‘他又要返回了’後,[現在]他們在另一條道上等著。我哪裡都不去,我要在這裡待一段時間。想住這裡的的大德們請住這裡,像走的請隨意。”比丘們[說:]“這樣的話,我們要回去。”向商人請辭後,第二天去到舍衛城,禮敬導師後坐 下。

導師詢問:“諸比丘,你們沒有和多財商人一起去嗎?” “是的,尊者。強盜們為了打劫多財商人盤踞在[前後的]兩條道路上,因此他待在原地,我們則向他請辭後回來了。”

“諸比丘,多財商人避開有強盜的道路,如同惜命的人避開致命的毒藥。比丘在知道‘三有如同被強盜盤踞的道路’後,應避免[造]惡。”說完,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3.
Vāṇijova bhayaṃ maggaṃ, appasattho mahaddhano;
Visaṃ jīvitukāmova, pāpāni parivajjaye.

如財多伴少,商人避險道;
如惜命避毒,避惡當亦爾。

在此[偈頌中],“險”(bhayaṃ),應恐懼的,意思是,因被盜賊盤踞而有恐怖。這說的是:如同“少同伴”(appasattho)的多財物的商人避開有危險的“道路”(maggaṃ),如同“惜命者”(jīvitukāmo)避開致命的“毒藥”(Visaṃ),如此般,有智慧的比丘即便是輕微的“惡”(pāpāni)也應避免。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七、多財商人的故事[終]。


8. 雞友獵人的故事

Kukkuṭamittanesādavatthu

“手若無傷口……”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名為雞友(Kukkuṭamitta)的獵人而說的。

據說在王舍城有一個財主的女兒成年了,住在一棟七層樓的頂樓,一間華麗的臥室中,為了保護[她],[父母]給安排了一位侍女。在她和父母一同生活期間的有一天傍晚,她通過窗戶往街道上看去,看到了一位名叫雞友的獵人。他帶著五百張網和五百根矛捕獵為生。他殺了五百頭野獸,用它們的肉裝滿一輛大車後,[此刻]他正坐在車頭進城賣肉。

她對他一見鍾情,將一件禮物給到侍女手裡,派遣她: “你去,把禮物給他,然後弄清楚他離開的時間後回來。”侍女前去將禮物給他後,詢問:“你什麼時候走?”

他說:“今天賣完肉後,會在[明天]清晨從某道門出去,然後離開。”侍女聽了他所說的後,回來告訴了她。財主女兒將自己要帶的衣服、首飾準備好,在清晨穿上髒衣服,帶著水罐,[裝作]和婢女們一起去渡口的樣子出去了,去到那個地方,站著盼望他的到來。他也在清晨駕車出[城]了。她跟在他後面往前走。他看到她後,說:“我不知道你是誰家的女兒,不要跟著我,姑娘。” “你不要叫我,我隨我本性而來,你保持沉默,駕好自己的車吧。”

他一再阻止她。於是她對他說:“先生,當幸運降臨時不應阻攔。”當他得知她義無反顧而來的原因後,讓她登上車,然後[繼續]前進。她父母到處派人尋找後,沒有找到,[以 為]“一定是死了”,就做了亡者食[進行祭奠]。他們一起生活,接連生下七個兒子,在兒子們成年時給他們成了家。

然後有一天,導師在黎明觀察世間時,看到雞友和兒 子、兒媳進入到自己的智網中,探究“這是怎麼了”時,看到他們十五人都有入流道的因緣。[導師]便清早拿著衣缽來到他設網[捕獵]的地方。那天網中連一隻野獸都沒有捕獲。導師在他的網旁邊留下足印後,坐在前面一片灌木的樹蔭下。雞友清早拿著弓前往設網的地方,從頭開始檢查網,網中連一隻捕獲的野獸也沒看到,然後看到了導師的足跡。

於是他想:“誰把我捕獲的野獸放了!”他懷著對導師的憤怒前往,看到坐在灌木下的導師,[心想]“必定是此人放了我的獵物,我要殺死他”,拉起弓。導師讓他拉起弓,但讓他射不出箭。他既不能射出箭也不能放下,就像肋骨破裂了一般,從嘴裡流著口水,疲憊地站著。然後他的兒子們回到家中,說:“我們父親遲遲[未歸],這是怎麼回事?”

母親派[他們] :“兒子,你們去父親那[看看]。”他們帶著弓前去,看到父親站在那裡,[以為]“這一定是我們父親的敵人。”七人都拉起弓,因佛陀的威力,他們就像他們的父親一樣站著。然後他們的母親說:“怎麼我的兒子們也遲遲[不歸]呢?”就帶著七個兒媳一同前往,看到他們那樣站著,觀察“這些人是拉弓對著誰站著?”看到了導師,然後她舉起胳膊大喊:“別殺我父親,別殺我父親!”雞友聽到這聲音後,心想:“糟糕了,這是我岳父,我真是犯了大錯了。”他的兒子們心想:“這是我們的外祖父,真是犯了大錯了。”

雞友生起了慈心“這是我岳父。”他的兒子們也生起慈心 “我們的外祖父。”於是他們的財主女母親對他們說:“你們趕緊丟掉弓,請求我父親的原諒。”導師知道他們的心柔軟 了,就讓他們放下了弓。他們全都向導師禮敬後,請求原諒 [說]“請原諒我們,尊者”,然後坐在一旁。於是導師向他們講述次第論。開示結束時,雞友連同兒子和兒媳們,包括自己在內的十五人都證得了入流果。導師托完缽,用餐過後,回了寺院。這時阿難長老向他詢問:“尊者,您去哪裡了?”

“雞友那裡,阿難。”

“尊者,您讓他成為了不殺生者了嗎?” “是的,阿難。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十五人,建立起不動搖的信心,並對三寶無有疑惑後,成為了不殺生者。”

比丘們說:“尊者,難道他的妻子沒有[包括在內]嗎?” “是的,諸比丘,她在家做姑娘時就證得了入流果。” 比丘們生起討論:“據說雞友的妻子在少女時期就證得了入流果,去到他家後有了七個兒子。那麼長時間裡當他丈夫說‘拿來弓,拿來箭,拿來匕首,拿來矛,拿來網’時,她都把它們提供了。他也帶上她給的[工具]去殺生,難道入流者也殺生?”

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

“諸比丘,入流者不殺生,她只不過[想著]‘我履行丈夫的命令’而那樣做的。她無心‘讓他拿著這個去那裡殺 生’。手上沒有傷口,那毒藥就不能傷到拿著它的手。同樣地,沒有不善心,不造惡者,即便是拿出弓等給[別人]也無惡。”[導師]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4.
Pāṇimhi ce vaṇo nāssa, hareyya pāṇinā visaṃ;
Nābbaṇaṃ visamanveti, natthi pāpaṃ akubbato.

手若無傷口,以手可攜毒;
無傷毒不侵,未做故無惡。

在此[偈頌中],“若無”(nāssa),沒有的話。 “可拿”(hareyya),可以拿。為什麼?

因為“無傷毒不侵”(Nābbaṇaṃ visamanveti),手上沒有傷口,毒就不能影響手。同樣地,即便是拿出弓等給[別人],因沒有不善心,就因“沒有做”(akubbato)惡而“無惡”(pāpaṃ natthi)。如同毒之於無傷手一般,他的心不隨惡。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後來,比丘們生起談論:“雞友和兒子、兒媳證得入流道的過去因緣到底是什麼?為何投生到獵人家?”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他們]說。

“諸比丘,過去[人們]在籌備迦葉十力的舍利塔時,他們曾這麼說‘要用什麼泥土,什麼水給這佛塔呢?’然後他們想到‘將用雌黃、雄黃為土,芝麻油[當]水’。”他們將雌黃、雄黃搗碎,用芝麻油攪拌,粘合成磚,飾以黃金,砌在裡面。表面則砌以實心金磚,每一塊都價值十萬。

當存放舍利的塔完工時,他們思維:“安放舍利時需要大量財物,我們讓誰當大施主呢?”這時,一位住在村莊的財主[說:]“我來做大施主。”安放舍利時,他放入一千萬黃 金。看到這一幕後,老百姓們說閒話:“那城裡的財主只知道積累財富,在[建造]如此般的佛塔時,不能成為大施主。而村裡的財主放入千萬財富後成為了大施主。”

那[城裡的財主]聽到他們的話後[說:]“我將供養兩千萬成為大施主。”他供養了兩千萬。另一方則“我就要成為大施主。”他供養了三千萬。這樣接連增長,城裡的[財主]供養了八千萬。然而村裡的[財主]只有九千萬財富,城裡的[財 主]有四億財富。因此村裡的[財主]心想:“倘若我供養九千萬,此人將會說‘我供養一億’,於是將會發現我沒有財產了。”他就這樣說:“我將供養這麼多財富,並且我將連同妻兒做塔的僕役。”他帶著七個兒子、七位兒媳、妻子,連同自己奉獻給了佛塔。

城裡的[財主心想:]“財富可以掙,然而此人奉獻出了妻兒和自己,就讓他成為大施主吧。”[人們]立村裡的財主為大施主。這樣,他們十六人都成為了佛塔的僕人。但百姓們讓他們成為了自由人。即便如此,他們也終身照料佛塔,從那裡死後投生到了天界。他們在一個佛間隔期間住在天界,在此尊佛陀出世時,他們當中的妻子從天界死後投生在王舍城,成為了一位財主的女兒。她還是少女就證得了入流果。

然而未見聖諦者的結生是粗重的,他的丈夫在輪迴時投生去了一個獵人家庭。當財主女兒一見到他就被曾經的愛意所籠罩。對此[佛陀]亦曾說:

“或以往昔緣,或因當下利,
如是愛意現,如蓮浮水面。”(《本生》1.2.174)

她就因曾經的愛意來到獵人家裡。她的兒子們也從天界死後投生到了她的腹中,她的兒媳們也都投生在各處,成年後都嫁到了他們家中。如此,他們所有人在那時照顧了佛塔後,都以該業的威力證得了入流果。

第八、雞友獵人的故事[終]。


9. 攜狗獵人國咖的故事

Kokasunakhaluddakavatthu

“若[犯]無過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名叫國咖(Koka,狼)的帶狗獵人而說的。

據說,有一天上午,他拿著弓在一群狗的圍繞下前往森林,途中看到一個入村托缽的比丘,他生氣了,心想“我看到晦氣鬼了,今天將一無所獲”,然後走了。長老則在村中托缽用餐過後,又往寺院走去。獵人則在森林裡遊走過後,什麼也沒得到,回來時又看到了長老,[他心想]“今天看到這個晦氣鬼後,我去到森林裡什麼也沒得到,現在又出現在我面前,我要放狗咬他”,他向狗示意,然後放了出去。

長老則乞求:“不要這樣做,優婆塞。”

他說:“我今天因和你打了個照面而一無所獲,[現在]你又迎面而來,我就要讓[狗]咬你。”說完他慫恿那些狗。長老迅速爬到一棵樹上,在一人高的地方坐下。狗圍著樹轉。獵人上前[說]“你就是爬上樹也逃不掉”,用箭尖刺向他的腳底板。長老只是乞求他:“請不要這樣做。”獵人不顧他的乞求,一再地刺去。長老在一隻腳底板被刺時將它抬起,放下第二隻腳,在那[第二隻腳]被刺時,又抬起它。就這樣,他不顧長老的祈求,只是刺向[長老的]兩隻腳。

長老的身體像在被火把灼燒一般。長老被[苦]受所縈繞,無法現起正念,穿的袈裟掉落了也沒意識到。它落下時將國咖從頭到腳包住了。那些狗以為“長老掉下來了”,便鑽進袈裟裡撕咬吞食自己的主人,只剩下骨頭。狗從袈裟中出來後站在外面。這時長老將一根枯枝掰斷丟向它們。那些狗看到長老後知道“我們咬的是主人”,便進了森林。

長老生起了疑慮:“他進入我的袈裟後喪命了,我的戒有沒有破?”他從樹上下來,來到導師面前,告知了整個事情的經過,然後詢問:“尊者,那位優婆塞因我的袈裟而喪命,我的戒是否沒破,我還是沙門嗎?”導師聽聞他的話後,說:“比丘,你的戒沒有破,你還是沙門。他冒犯了無過失者而致毀滅。不止如今,過去他也曾冒犯無過失者,而致毀滅。”說完,為了說明此事,引出過去[之事]:

據說,曾經有位醫生為了行醫在村中遊走,沒有獲得任何工作,饑腸轆轆地離開了。他在村口看到許多孩童在玩 耍,[他尋思:]“讓這些人被蛇咬了,然後再治好他們,我將獲得食物。”他指著樹洞中探出頭躺著的一條蛇說:“嘿!孩子們,這是一隻小啄木鳥,你們抓住它。”於是一個男孩牢牢抓住蛇的頸部拉出來,發現它是蛇後,哭喊著將它拋到站在不遠處的醫生頭上。蛇纏住醫生的脖子,然後狠狠地咬 他,令他命喪當場。如此,這國咖過去也在冒犯無過惡者後導致毀滅。導師引述此過去之事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5.
Yo appaduṭṭhassa narassa dussati, suddhassa posassa anaṅgaṇassa;
Tameva bālaṃ pacceti pāpaṃ, sukhumo rajo paṭivātaṃva khitto.

若犯無過者,清淨無染人;
惡歸彼愚人,如逆風揚塵。

在此[偈頌中],“無過者”(appaduṭṭhassa),對自己和一切有情無嗔恨者。

“人”(narassa),有情。 “犯”(dussati),冒犯。

“清淨的”(suddhassa),即無過錯者。 “人”(posassa),這也是“有情”的另一種說法。 “無染”(anaṅgaṇassa),沒有煩惱。

“歸”(pacceti),返回。

“逆風”(paṭivātaṃ),如同一個人想要打一個[和他]逆風站著的人,而[向他]“投擲細塵”(khitto sukhumo rajo),只會回到此人,僅落在他身上。同樣地,若人以手打等[方式]冒犯無過者,那“惡”(pāpaṃ)會在今生或來世在地獄等中果報成熟時,以苦果的形式回到“該愚人”(tameva bālaṃ),這就是[這偈頌的]含義。

開示結束時,該比丘證得了阿羅漢,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九、攜狗獵人國咖的故事[終]。


10. 親近珠寶匠家的底沙長老的故事

Maṇikārakulūpakatissattheravatthu

“一些生母胎……”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親近珠寶匠家的底沙(Tissa)長老而說的。

據說該長老在一個珠寶匠家裡應供了十二年。這個家庭中的夫妻像父母一樣照顧著長老。後來有一天,那珠寶匠坐在長老前面切肉。這時,憍薩羅國王波斯匿王派人送去一顆寶石:“讓他將這個洗淨穿孔後送回來。”珠寶匠用帶血的手接過它後,放在一個盒子上,然後進去洗手。

然而這個家庭養了一隻鷺鷥鳥。它聞到血腥味,以為是塊肉,就當著長老的面將那顆寶石吞了。珠寶匠回來沒看到寶石,就依次詢問了妻兒:“誰拿了寶石?”他們回答:“我們沒拿。”他心想:“一定是長老拿了。”就和妻子商量:“一定是長老拿了寶石。”

她說:“夫君,別這麼說。這麼久以來我們從未見過長老的任何過失,珠寶不會是他拿的。”

珠寶匠詢問長老:“尊者,這個地方的摩尼寶是被您拿了?”

“我沒有拿,優婆塞。” “尊者,這裡沒有其他人,一定是您拿了。請把摩尼寶給我吧。”

當長老不承認時,他又對妻子說:“就是長老拿了寶石,我要逼問他。”

她[說:]“夫君,不要毀了我們,就算是我們成為奴隸也好過這樣說長老。”

他[說:]“就算我們所有人都成為奴隸也抵不上寶石的價值。”他拿來繩子捆住長老的頭,然後用棍子擊打。長老的頭和耳鼻都流出鮮血,眼睛也都腫了出來,他痛得暈了過去,倒在地上。鷺鷥因血腥味前來喝血。這時珠寶匠因對長老生起的嗔恨[說:]“你來做什麼?”一腳把它踢開。它一下就被[踢]死了,躺著[不動了]。

長老見此[說:]“優婆塞,你且鬆開我頭上的繩子,然後看看這鷺鷥死了沒有。”

他對長老說:“你也會像它一樣死去的。” “優婆塞,是這只[鳥]吞了那顆寶石。倘若它沒死,我是死也不會告訴你寶石[的下落]。”

珠寶匠將它的肚子剖開見到了寶石,心懷悚懼顫抖著拜倒在長老足下,說:“尊者,請您原諒我,我因不知情而[這麼]做。”

“優婆塞,既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只是輪迴的錯,我原諒你。”

“尊者,倘若您原諒我,請您還像以前一樣坐在我家接受缽食[供養]吧。”

“優婆塞,從今以後我將不會再進入別人家的房屋中,正是進入[別人]家中才[引起]的這過失。從此以後,只要雙腳還能走,我就只會站在[施主]家門口接受缽食。”說完,受持了頭陀支,誦出此偈:

“每家一些許,為牟尼煮食;
我腳力尚存,將托缽為生。”(《長老偈》第 248 偈)

說完這[首偈頌],長老不久後就因那次病痛而般涅槃了。鷺鷥投生在了珠寶匠妻子腹中。珠寶匠死後投生到了地獄。珠寶匠妻子因對長老的柔軟心而投生到了天界。比丘們向導師詢問他們的未來,導師說:“諸比丘,在此,一些[眾生]投生在母胎,一些[眾生]造作了惡業投生地獄,一些為善者投生於天界,而漏盡者般涅槃。”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6.
Gabbhameke uppajjanti, nirayaṃ pāpakammino;
Saggaṃ sugatino yanti, parinibbanti anāsavā.

一些生母胎,作惡墮地獄;
正直生天界,漏盡者涅槃。

在此[偈頌中],“母胎”(Gabbham),在此只是意指人類母胎。這[偈頌的]其餘部分,含義顯而易見。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親近珠寶匠家的底沙長老的故事[終]。


11. 三組人的故事

Tayojanavatthu

“非虛空海中……”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三組人而說的。

據說在導師住在祇陀林期間,許多比丘為了見導師而前來,期間他們進入一個村莊托缽。當他們到達時,村民們帶他們到休憩堂坐下,供養了粥、副食,在等待托缽期間坐著聽聞佛法。那個時候,飯已煮好,正在加熱羹、菜時,一個女人的鍋中竄出火苗,沖向屋頂,一把茅草從中竄出,燃燒著飛向空中。這時一隻烏鴉正從空中經過,在那裡將頭伸入 [茅草],被茅草纏住,燒著後,掉在村莊中央。比丘們看到這一幕後[說:]“真是業重啊,你們看,賢友們,烏鴉受到的果報。它曾造的業除了導師還有誰會知道?我們要向導師詢問它的業。”他們想好後出發了。

另一些比丘們也為了見導師而登上船,在大海中航行時,船不動了。人們[認為]“這裡應該是有晦氣鬼”,就舉行了抽籤。船長的老婆正值年輕,貌美端莊。抽籤抽到了她。 [人們]說:“再抽一次。”直到抽了三次,三次都抽中了她。人們看著船長的臉[問:]“怎麼辦,先生?”船長說:“不能為了一個女人毀了大家,把她丟進水裡吧。”當她被抓住要丟進水裡時,她因害怕死亡而哭喊。船長聽到後,[說:]“她穿著飾物死有什麼意義,把所有飾品脫下,用一塊破布給她穿上,然後丟下去吧。但我不能看到她飄在水上,因此為了讓我看不到她,就用一個裝滿沙子的罐子綁在她脖子上再丟進海裡吧。”他們照做了。她就在掉落之處被魚鱉吞沒了。

比丘們得知這事情經過後[說:]“這女子曾造的業除了導師其他還有誰會知道?我們要向導師詢問她的業。”他們到了目的地後,從船上下來,離開了。

另有七位比丘也為了見導師而出發,傍晚時,進入一所寺院,詢問住處。在一個山洞裡有七張床。他們剛好分到那個[住處]。他們住在那裡,晚上一塊尖頂屋大小的石頭滾來堵在了山洞門口。同住的比丘們[商量:]“我們將客住比丘引到這山洞裡,這大石堵住了洞口,我們移開它吧。”他們將周圍七個村莊的居民召集起來,努力[搬移]時,連晃動一下位置都做不到。裡面的比丘也在努力。即便如此,七天都不能挪動岩石。客住比丘在七天裡因饑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第七天,岩石自動滾走了。比丘們出來後心想:“除了導師還有誰會知道我們的這個惡[業]?我們要去詢問導師。”然後離開了。他們和前面的[比丘]在途中相遇,所有人一起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後坐在一旁,和導師互致問候,然後依次詢問了他們各自所見、所經歷的事情的原因。

導師也如此依次為他們解說:“諸比丘,首先,那隻烏鴉只是經歷了自己[對他人]所造過的業。曾經,在波羅奈城中一位農夫在訓練自己的牛,沒法馴服。他的那頭牛前進一點點就躺下,把它打起來還是前進一點點就又躺下。他努力過後,因無法馴服它而充滿憤怒,[說]‘今後你就舒服地躺著吧!’像做稻草堆一樣,用稻草纏住它的脖子,然後放火。

牛就地被燒死了。諸比丘,這烏鴉那時造下那個惡業,它因該[業]的果報長夜在地獄中受煎熬後,因餘報七次投生為烏鴉,都那樣在空中被燒死。

“諸比丘,那女子也只是經歷了自己[對他人]所造過的業。她曾經是波羅奈城中一位家主的妻子,親自做取水、舂米、做飯等所有家務。她家有條狗,在她做所有家務時,它就坐著看她。在她給田間[丈夫]帶飯時、為了木柴和葉子(柴葉/菜葉)去森林時,它也和她一起去。看到這一幕青年們嘲笑道‘嘿,帶狗的獵人出去了,今天我們將有肉吃了。’她因他們的話而感到羞恥,用土塊、棍棒等打跑它,狗扭頭又跟過來。

“它是她過去第三生的丈夫,因此無法斬斷對她的愛。無始輪迴,沒有人不曾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而[有情]對不遠的[過去]生中的親人有著強烈的愛執。因此那狗無法離開她。她對它感到惱怒,在給田裡的丈夫送粥時,把一根繩子放在腰間出發了。狗和她一起去了。她將粥給了丈夫後,帶著空罐子來到一處水源,用沙子裝滿罐子,看了看附近,對站著的狗發出聲音。狗[心想]‘真是[等了]很久了,我今天聽到了甜言蜜語。’它搖著尾巴向她走去。她牢牢抓住它的脖子,將繩子的一端綁在罐子上,另一端綁在狗脖子上,然後讓罐子朝水裡滾去。狗隨罐子落入水中,然後就死在了那裡。她因該業的果報長夜在地獄中受煎熬後,因其餘報,一百世中脖子上綁著裝滿沙的罐子,被丟進水中而亡。

“諸比丘,你們也只是經歷了自己[對他人]所造過的 業。曾經,有七個牧童住在波羅奈城,有一片森林區域,他們每隔七天在那裡放一次牛,一天他們[在那]放完牛回來時,看到一隻大蜥蜴,然後跟著它。蜥蜴逃進了一個蟻丘 中。而那個蟻丘有七個洞。男孩們[說:]‘我們如今抓不到它了,我們明天來抓。’他們每人折來一把樹枝,七個人將七個洞口堵住,然後離開了。第二天,他們忘了那隻蜥蜴,在其他地方放牛。第七天他們帶著牛前來看到那個蟻丘後想起來了。‘那隻蜥蜴怎麼樣了?’他們將各自封上的洞口打開。蜥蜴已經生無可戀,剩下皮包骨顫抖著出來了。他們看到它,心生憐憫,‘別殺它,它已經餓了七天’,撫摸它的背後 [說]‘安樂地去吧’,將它放了。他們因沒有殺死蜥蜴,故而沒在地獄中受煎熬。但他們七人一起,在十四世中,每一世都要挨餓七天。諸比丘,你們七位在做牧童時造了那個業。”導師如此回答了他們所提的問題。

後來一位比丘對導師說:“尊者,難道造了惡業後,就算飛上空中,潛入海中,進入山中也不能逃脫嗎?”導師說: “正是這樣,諸比丘,在虛空等處,沒有一個地方能待在那裡逃脫惡業的。”說完,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7.
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ānaṃ vivaraṃ pavissa;
Na vijjatī so jagatippadeso, yatthaṭṭhito mucceyya pāpakammā.

非虛空海中,非入山縫隙;
世上不存在,能逃惡業地。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倘若任何人[想著]“以此方式我將逃脫惡業”,不論是坐在“虛空中”(antalikkhe),還是潛入八萬四千由旬深的大海中,還是坐在山中,都不能“逃 脫”(mucceyya)惡業。在大地的東[南西北]等區域中,甚至沒有一毛端的空間,站在那裡可以逃脫惡業的。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證得了入流果等,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十一、三組人的故事[終]。


12. 釋迦族善覺的故事

Suppabuddhasakyavatthu

“非虛空[海中]……”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榕樹園時,就釋迦族善覺 [167] (Suppabuddha)而說的。

“此人拋棄我女兒後離去,以及在我兒子出家後站在他的對立面”,據說他因這兩個原因而對導師懷恨在心。一天他 [想著]“今天我將不讓他去受邀之處用餐”,便擋住去路,坐在街道中喝酒。

這時,導師在比丘僧團的圍繞下來到了他那個地方。[人們]告訴他:“導師來了。”他說:“你們告訴他從前面走,他沒我年長,我不會給他讓路的。”即便是被反復勸說,他也還是那樣說完坐著。導師沒能從舅父面前通過,就從那裡返回了。他(善覺)也派去一個探子:“你去,聽聽他說什麼,然後回來。”導師在回去時露出微笑,阿難長老詢問:“尊者,

[您]為何露出微笑?” “阿難,你看到善覺了嗎?” “我看見了,尊者。”

“他因沒給像我這樣的佛陀讓路而造下重業,七天后他將在[他家]樓下樓梯的底部處陷入大地。”

探子聽到這個談話後去到善覺面前,[善覺]詢問:“我外甥回去時說了什麼?”[探子]將聽到的告知了他。善覺聽到他的話後,說:“現在我外甥的言論確實沒有問題,他說什麼就都必定發生什麼。即便如此,現在我將以妄語指責他。他沒有以非限定的方式說我‘他七天后將陷入大地。’[而是] 說‘他將會在樓下樓梯的底部處陷入大地。’從現在開始,我將不去那個地方,當[我]沒在那個地方陷入大地,我將以妄語指責他。”

他讓人將自己的生活所需都搬到七層樓上,然後移除樓梯,將門關閉,每扇門都安排兩位力士:“倘若我因疏忽想下去,你們就攔住我。”說完,坐在第七層樓華貴的臥室裡。導師聽聞此事後,說:“諸比丘,善覺不唯獨是在殿樓上,就算是讓他飛上天空坐在虛空中,或者讓他乘船進入大海,或是讓他進入山中,佛陀所說都無有二致,他將只會在我所說的地方陷入大地。”說完,聯繫了[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128.
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ānaṃ vivaraṃ pavissa;
Na vijjatī so jagatippadeso, yatthaṭṭhitaṃ nappasaheyya maccū.

非虛空海中,非入山縫隙;
世上不存在,能脫死控處。

在此[偈頌中],“站在那裡不會被死亡征服”(yatthaṭṭhitaṃ nappasaheyya maccū),在世上不存在這樣的地方——哪怕是毛端大小——站在那裡不會被死亡征服、打敗。其餘部分和前面的[偈頌]相同。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在擋住導師托缽道路後的第七天,善覺樓下的禦馬躁動不安,到處踢牆。他坐在樓上聽到它的聲音後詢問:“這是怎麼了?”

“是禦馬躁動不安。”

而那匹馬只有在見到善覺後才會安靜下來。於是他想要控制住它,從坐的地方起身,來到門前,門自動打開了,樓梯也出現在了本身所在的位置。站在門口的力士抓住他的脖子朝樓下丟去。以這樣的方式,七層樓的門都自動打開,樓梯都出現在原處,各處的力士都抓住他的脖子朝樓下丟去。於是當他一到達樓下樓梯的底部,大地就裂開吞沒了他,他前往投生到了無間地獄。

十二、釋迦族善覺的故事[終]。

第九品惡品釋義終。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165]其他有版本為 Kāḷudāyi。
[166]酥油、鮮奶油、油、蜂蜜、糖這五種補品在佛教中被稱為七日藥,比丘可保存七日服用。
[167]他是佛陀的舅父同時也是耶輸陀羅(耶輸陀羅)和提婆達多(提婆達多)的父親。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