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千品 Sahass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頌部份可另參`多版本對讀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08%zh.rst>`_
- 千品 Sahassavaggo 目錄
|
|
|
|
|
|
|
|
|
|
|
|
|
|
1. 當巴達剃咖的故事
tambadāṭhikacoraghātakavatthu
“雖[誦]一千言……”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處決強盜的劊子手當巴答剃咖(tambadāṭhika)而說的。據說有四百九十九位強盜以打家劫舍等為生。後來有一個人,眼睛通紅,鬍鬚紅銅色,去到他們面前說:“我也要和你們一起謀生。”他們將他帶到強盜頭子那裡給他看,然後 說:“他也想住在我們這裡。”強盜頭子看到他過後心想:“此人殘暴,能幹出切掉母親的乳房、弄出父親喉嚨裡的血來吃之事。”就拒絕他:“我們這不能收留下他。”他這樣被拒絕後還是來了,照顧並討好了其中一位成員。對方將他帶到強盜頭子那裡請求:“老大,他好樣的,對我們有助益,收編了他吧。”強盜頭子就被說服接受了。
後來有一天,市民們和國王的手下一起將這些強盜抓獲並帶到審判的大臣們那裡。大臣命令用斧頭將他們砍頭。“誰將處決他們呢?”之後[大臣們]尋找願意處決他們的人,沒有找到,就對強盜頭子說:“將他們處決過後你將得以活命並獲得榮譽。你殺了他們吧。”然而由於他們都是依止他而住 的,他不願意殺他們。他們以這樣的方式詢問了四百九十九人,所有人都不願意。最後他們問紅眼的當巴答剃咖。“好的。”他接受了,他把他們全部殺了過後撿回一命並獲得了榮譽。
同樣的方式,[人們]在城南又抓來五百位強盜送到大臣們那裡,他們也判其為砍頭,他們從強盜頭子問起,沒有找到任何願意執行處決的人。[有人提到:]“之前有一天,一個人處決了五百強盜,他在哪裡?”
[有人]說:“我們在某某地方見過他。”[大臣]命人將其召來吩咐他:“你將這些人處決了,將得到榮譽。”“好的。”他接受了,他把他們全部殺了過後獲得了榮譽。然後人們商議:“這人真好,我們就讓他專職處決強盜吧。”然後給了他這個職位,且給他榮譽。他又將從西方和北方帶來的各五百位強盜給處決了。就這樣處決了從四方帶來的兩千位強盜。此後他日常都會處決帶來的一兩人,這樣做劊子手做了五十五年。
到他年老的時候已經不能一下將頭砍斷了,砍兩三回令罪犯們飽受折磨。人們就想:“應該換一位劊子手,他令罪犯們飽受折磨,幹嘛用他?”就將他解雇了。他之前做處決盜賊的劊子手時,有四件事情沒得到過:穿新衣服,喝帶鮮奶油的乳粥,以茉莉花做裝飾,塗香。在他卸任這天,吩咐[家人]:“你們給我煮好乳粥。”命人拿著新的衣服、茉莉花花 環、香水去到河邊,洗完澡後穿上新衣服,戴上花環,塗上香水,然後回到家坐著。然後他們將帶鮮奶油的乳粥放置在他面前,然後給他拿來洗手的水。
就在此刻,舍利弗長老從定中出定了。“今天我該去哪裡 [托缽]呢?”在他觀察托缽去處時看到了這個家中的乳粥,然後思索:“此人會招待我嗎?”然後知道了:“這位良家子看到我後會招待我,然後將會獲得大利益。”他就穿上袈裟帶著缽去到他家門口站著,讓他看到自己。
他看到長老後生起了清淨的歡喜心,思維到:“我長久以來做處決盜賊的劊子手,殺了許多人,如今我家裡準備了乳粥,長老前來站在了我家門口,現在我應該向聖尊做供奉之法。”他挪開前面放著的乳粥,走近長老禮敬過後,請他進入家裡,將乳粥倒進缽裡,灑上新鮮奶油,然後站著給長老扇風。他因長久以來都沒有喝到過,這時變得特別想喝乳粥。長老知道了他的意圖過後對他說:“優婆塞,你喝你自己的粥去吧。”他將扇子給到另一個人手裡然後就去喝粥了。長老對扇風的人說:“去,給優婆塞扇風吧。”就在那人扇風時他喝粥喝飽了,回來站著給長老扇風。長老用完餐他就幫忙拿著缽。長老開始給他做隨喜的開示。他沒法將自己的心集中在長老的開示上。長老注意到了,就問:“優婆塞,為什麼你不能集中心意在開示上?”
“尊者,我長久以來從事殘忍的職業,殺了許多人,一直記起自己的那個業,[因此]不能將心集中在聖尊的開示 上。”
長老心想:“我要哄哄他。”然後[對他說:]“那你是自己想要做的,還是別人讓做的?”
“尊者,是國王讓我做的。”
“那優婆塞,這樣的話你又有什麼惡業呢?”
生性愚鈍的優婆塞在長老此番言語下,心想:“我沒有惡業。”因此[說:]“尊者,請您開示法吧。”
他在長老做隨喜時達到了一心,聽法時生起了接近入流道的隨順忍。長老做完隨喜開示後就走了。優婆塞隨著長老走了一程,回來時被一隻母夜叉化成的牛撞到胸口撞死了。他死後投生到了兜率天。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了如是談論:“處決盜賊的劊子手做了五十五年殘忍的業,今天才從中得脫,正在今天供養了長 老,又在今天死去了,他投生去哪裡了呢?”
導師過來問:“比丘們,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談論]這個。”[他們]回答。
“諸比丘,他已經投生在兜率天了。” “尊者,您說什麼?他這麼長時間以來殺了這麼多人,然後投生到了兜率天?”
“是的,諸比丘,他獲得了大善友,他聽了舍利弗的講法後生起了隨順智,在此死後投生到了兜率天。”說完後, [佛陀]誦出了此偈:
“尊者,隨喜開示並沒有很了不起,他造的不善業很大,這麼一點[法]如何帶來了這麼殊勝的利益?”
導師[說:]“諸比丘,為什麼?你們不要衡量‘我的講法是少還是多’。具意義的話哪怕只有一句也是殊勝的。”然後關聯[此事]而說法,誦出了此偈:
在此[偈頌中],“即便千[言]”(Sahassamapi),意思是,言語的度量,一千、兩千,即便這樣以千計的言語,它若是“不具備意義的言語”(anatthapadasaṃhitā),講述虛空、山嶽、森林等,華麗的、不導向解脫的、無意義的話 語,就算很多[句],也是有罪過的。
“一具義語”(Ekaṃ atthapadaṃ),意思是,“但凡”
(yaṃ)是“此為身,此為身至念,已達三明,佛陀的教法已辦”這樣的一句具義語,“聽了後”(sutvā)以貪欲等的止息而“獲寂靜”(upasammatī)。它成就意義,涅槃相關,闡明蘊、界、處、根、力、覺支、念處,即使只是一句,也更殊勝。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當巴達剃咖的故事[終]。
2. 婆醯迦木衣長老的故事
Bāhiyadārucīriyattheravatthu
“即便千句偈……”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婆醯迦木衣長老 [160] (Bāhiyadārucīriyatthera)而說的。
有一次,許多人乘船渡海,隨著船在海中破了,[他們]都成為了魚鱉之食。其中只有一人抓住一塊木板,努力游到了輸波羅(Suppāraka)港的岸上,他的上衣、下衣都沒了。他沒看到其他任何[適合的]物品,便用樹皮條纏上幹木棍做成衣服,然後從一個神廟拿了一個碗,來到了輸波羅港。人們看到他後便給了粥飯等,認定“這是一位阿羅漢。”當[人們]供養衣服時,他[覺得:]“如果我穿衣(穿下衣,披上衣),我的名利將衰減。”於是拒絕了那些衣服,只穿著木衣。於是在眾人的“阿羅漢,阿羅漢”稱呼聲中,他生起了這樣的尋思:“那些世上的阿羅漢或具備阿羅漢道者,我是他們中的一員。”
於是一位是他“過去血親”的天神這麼思維…… [161]
“過去血親”,是在過去一起修習過沙門法的人。據說在過去迦葉十力(迦葉佛)的教法衰落時,七位比丘看到沙彌等變[壞]後,生起了悚懼感:“趁教法還沒消失,我們要建立自己的依止處。”他們禮敬金塔後進入森林,看到了一座山。
“對生命有依戀者留下,沒有依戀者登上這座山吧。”
[他們]說完綁上梯子。所有人都登上了那[座山]。將梯子拋下後,他們修習沙門法。
他們中的僧團長老過了一個晚上就證得了阿羅漢。他在阿耨達湖嚼完龍界的檳榔藤齒木(即刷牙)後,從北俱盧
[洲]帶來缽食,對比丘們說:“賢友,你們嚼完此齒木,洗過臉,食用此缽食吧。”
“尊者,我們有這樣約定過‘誰第一個證得阿羅漢,其他人就食用他帶來的缽食’?”
“確實沒有,賢友。” “這樣的話,如果我們也像您一樣生起殊勝的[成就],
我們將自己帶來[缽食]食用。”他們不願[吃]。
第二天,第二位長老證得了不來果。他也那樣帶來缽食邀請其他人。他們這麼說:“尊者,我們有這樣約定過‘我們不吃大長老帶來的缽食,會吃次長老帶來的缽食’?“
“確實沒有,賢友。”
“這樣的話,在像您一樣生起殊勝的[成就]後,以個人的力量能吃到的情況下,我們將食用。”他們不願[吃]。
他們中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入了般涅槃,不來者投生到了梵天界。其餘五位長老沒能生起殊勝的成就,[身體]枯萎,在第七天死去投生在了天界。
在本尊佛陀出世時,他們從那裡死去,投生在個各個家庭中。他們當中的一位成為了弗加沙國王(Pukkusāti,《中部》3.342),一位是童子迦葉(Kumārakassapa《中部》1.249),一位是木衣者(《自說》10),一位是沓婆摩羅子(Dabba Mallaputta,《律藏波羅夷(驅擯)》380,《自說》 79),一位是娑毘耶遍行者(Sabhiya Paribbājaka,《經集》娑毘耶經)。那位投生到梵天界的比丘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過去血親的天神”。
梵天神對他有了這個想法:“此人曾和我一起綁上梯子登上山修習沙門法,如今持此[錯]見而行,將會毀滅。我將讓他生起悚懼感。”於是,[梵天神]接近他如此說道:“婆醯迦,你既不是阿羅漢,也不具備阿羅漢之道。你也沒有那些會讓你[成就]阿羅漢或具備阿羅漢之道的行道(修行)。”
婆醯迦看了看站在空中說話的大梵天神後,心想:“唉,實在是造了重業,我以為‘我是阿羅漢’,此[梵天神]說我 ‘你不是阿羅漢,也非具備阿羅漢之道者。’世上有沒有其他的阿羅漢呢?”於是他問那[梵天神]:“如今天界是否有阿羅漢或具備阿羅漢之道者?”
然後天神告訴他:“有的,婆醯迦,在北部地方有城名為舍衛城,如今世尊、阿羅漢、正自覺者正住在那裡。婆醯迦,該世尊、阿羅漢就在講解阿羅漢與成就阿羅漢之法。”
婆醯迦在夜間聽了天神的話後,生起悚懼感,就在那一刻出了輸波羅港,經過一個晚上就來到了舍衛城。整整一百二十由旬的路僅僅一個晚上就到了。其實他是借助天神的力量前去的,也有人說是借助佛陀的威力。
那一刻導師進入了舍衛城托缽。許多比丘用過早餐,為了擺脫(飯後的)倦怠,正在戶外經行。他向他們詢問:“現在導師在哪裡?”
“世尊入舍衛城托缽了。”他們說完,向他問道:“你是從哪裡來的?”
“我來自輸波羅。” “什麼時候出發的?”
“我昨晚出發的。” “你遠道而來,坐下洗個腳,抹上(塗足)油,休息一會吧。當導師回來時你將和他會面。” “尊者,我不知道導師和我(有沒有)生命危險。我未在任何地方停留或坐下,一個晚上就[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而來,我要見過導師後才休息。”
他這樣說完就匆匆進入舍衛城,見到了世尊正以無比的佛陀之威德在托缽。“我終於見到了喬答摩正自覺者。”他一看到[佛陀]就彎腰前往,就在街道中五體投地禮敬過後,緊緊抓住[佛陀的]腳踝,如此說道:“尊者,世尊,請向我說法,善至,請為我說法,這會是我長久的利益和快樂。”然後導師拒絕他道:“婆醯迦,[現在]不是時候,因為我已進入諸家間托缽。”
聽聞後,婆醯迦[說:]“尊者,輪迴的人在輪迴中[又]不是之前沒得到過食物,我不知道您或我(有沒有)生命危險,請為我說法吧。”
導師第二次又拒絕了。據說他是這樣想的:“此人從見到我之時起,整個身體都被持續的喜悅淹沒。[人們]在強烈的喜悅下即便聽聞佛法也是不能通達的,先讓他平緩中舍了。由於僅僅一晚就[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而來,他很疲勞,也讓此平息先。”因此拒絕了他兩次過後,經第三次請求,
[佛陀]就在街道中站著以[以下]方式宣說了佛法:“因此,婆醯迦,在此你應如此而學‘看就將只是看’……”(《自說》 10)
他一聽導師的法就斷盡了一切漏,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他便立刻向世尊請求出家。[佛陀]問:“你衣缽齊備嗎?”
他回答:“不齊備。”
於是導師對他說:“那你就去尋求衣缽吧。”說完就走了。
“他[過去]在修習兩萬年的沙門法時[認為]‘作為比丘,獲得屬於自己的資具後,不用管其他人,理應獨自享用’,沒有用衣或缽資助過哪怕一位比丘。因此他的神變所成衣缽將不會出現。”知道後,[佛陀]沒有通過“善來比丘”給與[他]出家。
正當他尋找衣缽時,一隻母夜叉化作母牛前來撞在他胸口,令他喪命了。導師托缽用餐過後,和眾多比丘一起出 [城]時看到了丟在垃圾堆上的婆醯迦遺體,於是吩咐比丘們:“諸比丘,你們站到某戶人家門口,讓人搬來一張床,將這遺體從城裡運走荼毗後建塔吧。”比丘們照做了。完成後,他們回到寺院,走近導師,告知自己完成了,然後詢問他的趣向。於是世尊告訴他們他已經般涅槃的情況:“諸比丘,我比丘弟子中速通達第一者,為此木衣婆醯迦。”(《增支部》 1.216),將他認定為[速通達]第一[的大弟子]。
於是比丘們向佛陀詢問道:“尊者,您說‘婆醯迦證得了阿羅漢’,他什麼時候證得阿羅漢的?”
“諸比丘,在他聽聞我的講法之時。” “尊者,您何時為他講法的?”
“在[我]正在托缽,站在街道中[之時]。” “尊者,您站在街道上所講的法只有一點點,他是如何通過那麼一點[的法]獲證殊勝[成就]的呢?”
於是佛陀對他們說:“諸比丘,你們別用‘少或多’來衡量我的法。即便是數千個無用的偈頌也非優,而一個有意義的偈頌則更好。”說完,聯繫[此]而說法,誦出此偈頌:
這裡的“一句偈更優”(ekaṃ gāthāpadaṃ seyyo),意思是哪怕“不逸不死道……猶死”(《法句》第 21 偈)這樣的一首偈頌也是更優的。其餘部分應如前面[偈頌註解]的方式理解。
講法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婆醯迦木衣長老的故事[終]。
3. 恭達拉給欣長老尼的故事
kuṇḍalakesittherīvatthu
“雖說一百偈……”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恭達拉給欣(kuṇḍalakesiṃ)而說的。
據說在王舍城有一位財主之女,年方十六,美麗端莊、令人喜愛。到了這個年紀的女人會有意於男子,渴望男人。她父母就將她安頓在一棟七層高樓的頂樓一間富麗堂皇的房間裡。只給了她一個女僕[照顧她]。
那時有位良家子行竊被抓,被捆縛雙手在各個街道被鞭笞[遊街]後,被帶往刑場。財主之女聽到人群的聲音後[心想:]“那裡發生什麼了?”她站在頂樓觀察時看到他了, [當即]心生情愫,懷著對他的渴望而茶飯不思、臥床不起。她母親就問她:“這是怎麼了,閨女?”
“如果我得到那個[被呼為]‘盜賊’而被逮捕,正在遊街的男子的話,我就活下去。如果得不到我就不活了,我就死在這裡。”
“閨女,別這麼做,我們會為你找一個出生、種姓、財富都相似的丈夫。”
“我不要其他人,得不到此人我就死。”
母親無法說服女兒,就告訴了父親。他也沒法說服她。 “怎麼辦呢?”考慮了過後,就派人給抓住那盜賊前行的官差送去了一包一千[金幣的賄賂,請求道:]“拿了這[錢],把那人給我吧。”對方說“好的”,便拿了那些咖哈巴那(金幣),然後將其放了,殺了另一人後稟報國王:“大王,盜賊已處決。”財主則[將那男子]給了他女兒。
她從那以後[想著]“我要博取丈夫的歡欣”,佩戴好所有的首飾,親自為他準備粥等[飲食],幾天過後盜賊就想:“什麼時候把此人殺了,將她的首飾奪取,然後在某個酒館賣了吃飯。”“有一個辦法”,他想好後躺在床上拒絕進食,她上前問他:“夫君,你[哪裡]痛嗎?”
“沒有的,賢妻。” “那是我父母對你發火了?” “他們沒發火,賢妻。”
然後[她問:]“那是怎麼了?”
“賢妻,我那天被縛住遊街時向住在盜賊崖的天神許諾供奉後才得以活命,你也是我借助他們的威力獲得的,我在想‘給天神的那個供奉被我擱置了’,賢妻。”
“夫君,請勿多慮,我會做供奉,你說需要什麼?” “幹蜜飯和黃檀等五種花。” “好的,夫君,我就去準備。”
她將所有供奉之事準備好以後說:“來吧,夫君,我們出發。”
“這樣,賢妻,讓你的家眷留下,然後你帶上昂貴的衣服把自己盛裝打扮一番,我們歡聲笑語愉快而行吧。”她如此照做了。當到了那座山的山腳時,他對她說:“賢妻,從這裡開始就我們倆走過去,其他人就和車一起回去,供奉之具你自己舉著帶上吧。”她如此照做了。盜賊抓住她往盜賊崖山上爬。那[山]的一側人們可以爬上去,另一側是懸崖。人們在山頂通過那一側[懸崖]將盜賊拋下,他們會摔成碎片掉到地上。因此稱為“盜賊崖”。
她站在那個山頂,然後說:“夫君,你做供奉吧。”他默然。她又說:“夫君,你為何默不作聲?”這時他對她說: “我並非要做供奉,只不過是騙你,然後帶你過來。”
“為什麼,夫君?” “為了將你殺了,然後奪取你的首飾跑路。”
她怖畏於死亡,說:“夫君,我和首飾都是你的財產,為什麼這麼說?”她一再地乞求:“不要這麼做。”他說:“我就要殺了[你]。”
“這樣殺了我你能得到什麼?將這些首飾拿了,然後放我一命,從此以後就當我‘死了’,或者[讓我]做你的婢女,我將為你做事。”說完,誦出此偈:
盜賊聽了過後說:“這樣做的話,你回去了會告訴你的父母。我就要殺了[你],不要這樣大肆哀嚎了。”然後誦出此偈:
她心想:“啊!這事真該死!智慧不是用來煮飯吃的,是用來謀劃的,我琢磨一下該怎麼對付他。”
然後她對他說:“夫君,在你被[呼為]‘盜賊’而遭逮捕遊街時,我告訴父母[我要你],他們花費了一千[金幣]將你帶來[讓我們]成家。從那時起,我就是你的侍女,如今讓我好好看看你,禮敬你吧。”
“好的,賢妻,你好好看完禮敬吧。”說完他站在了懸崖邊。然後她對他右繞三圈,從四個方位進行禮敬過後,[說:]“夫君,這是我們最後一面,今後你見不到我,我也見不到你了。”然後從前面和後面擁抱[他],[他]放鬆了警惕,[她繞到]在懸崖邊站著的[丈夫]後面站住,用一隻手抓住[他的]肩膀,另一隻手抓住[他的]後背,[把他]從山崖上拋了下去。他在山谷裡被撞成一片片,落到了地上。
住在盜賊崖頂的天神看到他們兩人的行為後,對該女子表達了讚賞,誦出此偈頌:
她將盜賊從懸崖上拋下後心想:“假如我回家的話,他們會問‘你丈夫哪去了?’如果我這樣回答該提問‘被我殺了’,他們會用言語之矛攻擊我‘她真倔強,花了一千[金幣]將那人帶來,如今她把他殺了’,當[我]說‘他為了首飾想要殺了我’時,他們不會相信,對我來說居家生活已無益了。”她就在那裡取下首飾,進入到一片森林,一路行走來到一個女遊方僧的修道院,禮敬[她們]過後說:“尊姊,請准許我在你們這裡出家。”她們將她剃度了。
她出家後就問:“尊姊們,什麼是你們出家生活的終極[目標]?”
“賢女,應依十遍做遍相準備後證入禪那,[或]學習數以千計的教義,這是我們出家生活的終極目標。”
“我還不能證入禪那,那我就學習千數的教義吧,尊姊們。”然後她們讓她學習了上千條教義,然後[她們對她說:] “你的學問已純熟,現在你就在瞻部洲行走,尋找能夠回答你提問之人。”將一根蒲桃枝放在她手裡,然後送別她:“去吧,賢女,如果有哪位在家男子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你就做他的妻子,如果是出家人做到了,你就跟他出家吧。”
她就以蒲桃遊方尼之名離開那裡後開始行腳,向每個遇到的人提問。無人能與她對答。一聽到“蒲桃遊方尼從這裡來了”人們就紛紛跑了。她沿村沿鎮乞食而行,[入村前]在村口做一沙堆,將蒲桃枝插在上面放話:“可與我對答者就踩踏蒲桃枝吧。”然後入村。無人能踏入那裡。當蒲桃枝枯萎 了,她就拿另一[新鮮的]蒲桃枝[替換],以這種方式到處行腳,來到了舍衛城,在村口做完沙堆,插上蒲桃枝後,用同樣的方式放出話來,然後入村托缽去了。許多年輕的村民圍在了蒲桃枝周圍。這時,舍利弗長老托缽過後,用完餐,從城裡出來,看到那些年輕人圍著蒲桃枝站著,就問:“這是什麼?”年輕人告訴了長老所發生的事情。
[長老說:]“這樣的話,年輕人,你們踩踏這個枝條。” “我們害怕啊,尊者。”
“我將回答提問,你們踩吧。”
他們在長老話語的鼓勵下那樣做了,踩踏並拔出了蒲桃枝。遊方尼回來斥責了那些年輕人後,說:“你們不能與我對答,為什麼踩踏我的枝條?”
“聖尊命我們踩踏的。”他們回答。
[她問長老:]“尊者,是您讓踩踏我的枝條的?” “是的,姊妹。”
“那請您與我對答。” “好,我將作答。”
在天色漸晚時(傍晚)她為了提問來到長老處,整個城市都引起了轟動。“我們將聽聞兩位元智者的對話。”城民們和她一起前去禮敬了長老,然後坐於一旁。遊方尼向長老發 問:“尊者,我要向您提問了。”
“問吧,姊妹。”
她就一千教義進行了提問,長老對所提出的問題一一作答。然後長老問她:“你就這麼些問題?還有其他的嗎?” “就這麼些,尊者。” “你問了許多問題,我也問一個問題,你作答嗎?” “我知道的話將回答,您請問吧,尊者。”
長老提問道:“何謂一?”(《小誦經》4.1)
她不知道“這個問題是要以什麼作答”,就問:“這個[問題]名為什麼,尊者?”
“是佛陀之問,姊妹。”
“也將其[答案]教給我吧,尊者。”
“如果[你]成為我這樣的[出家人],我就教[你]。” “那您就給我出家吧。”
長老通知比丘尼們給她剃度。她剃度後獲得受具足戒,得名為恭達拉給欣長老尼。幾天時間就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了談論:“恭達拉給欣長老尼沒有聽多少法,而她已達出家責任的頂峰,據說她是和一個盜賊大戰一番,贏了後才來的。”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談論]此事。”他們回答。
“諸比丘,你們不要衡量‘我的講法是少還是多’。不具意義的話即便一百句也不優勝,而法句即便是一句也已勝 出。戰勝其他的盜賊不算勝利,戰勝內在的煩惱之賊才是勝利。”說完[導師]做了關聯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其中的“一百偈”(gāthāsataṃ)意思是若某人宣說數以百計的眾多偈。
“不具意義”(anatthapadasaṃhitā),關於描述天空等無意義的話語。
“法句”(dhammapada),成就利益,關涉[五]蘊等[法],“諸遊方者,有四種法句。哪四種呢?諸遊方者,無貪法句;諸遊方者,無瞋法句;諸遊方者,正念法句;諸遊方者,正定法句。”(《增支部》第四集第 30 經中)如此所說的四種法句中即便是一句法句也是“更優的”(seyyo)。
“誰若[勝]千人千次”(Yo sahassaṃ sahassena),若有某戰士在一場“戰鬥中”(saṅgāme)戰勝一千“人”(mānuse)一千回,帶來戰勝一百萬人的勝利,這也並非最卓越的獲勝戰士。
“勝己一回”(Ekañca jeyyamattānaṃ),誰若在夜間住處、日間住處,於內心禪思業處,通過打敗自己的貪等煩惱而戰勝自己的話,“彼為戰士中最上”(sa ve saṅgāmajuttamo),他是戰鬥中獲勝者中最為殊勝的前線戰士。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恭達拉給欣長老尼的故事[終]。
4. 問及無益婆羅門的故事
4. 問及無益婆羅門的故事 Anatthapucchakabrāhmaṇavatthu
“[勝]己實……”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問及[什麼是]無益[之事]的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該婆羅門[心生此想:]“正自覺的佛陀只知利(有益之事),還是也[知]不利(無益之事)呢,我要去問問這個。”他去到佛陀處問:“尊者,您是否只知利,不知不利?”
“婆羅門,我了知利與不利。” “那麼,請您為我講述不利。”導師為他誦出以下偈頌:
婆羅門聽了這個後,稱讚道:“善哉,善哉,眾人之師,眾中之尊,您知利與不利。”
“如是,婆羅門,無人如我這般了知利與不利。”隨後佛陀探尋了他的志趣後問道:“婆羅門,你從事何等營生?”
“以賭博[營生],友,喬答摩。” “那你[一般]是贏還是輸呢?” “輸贏都有。”他回答。
“婆羅門,此不足道,擊敗他人之勝利並非殊勝。若人以戰勝煩惱而勝己者,彼之勝利方為殊勝。這樣的勝利無人能敗之。”說完[導師]做了關聯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確實”(have)是不變詞。 “勝利”(jitaṃ),[該詞]詞性有改變 [162] 。意思是通過打敗自身煩惱而戰勝自己是殊勝的。
“相較於勝他人”(yā cāyaṃ itarā pajā),意思是那些通過賭博、掠奪、戰鬥、武力征服而戰勝其他人,這樣的勝利相較於[戰勝自己]之勝利,並非殊勝。為什麼彼勝利殊勝,而此勝利非殊勝呢?
因為“自調禦……是人之勝利”(attadantassa…pe… tathārūpassa jantuno),這裡所說的是,因為此等通過去除煩惱而自行調禦之人,他們是通過在身[語、意]等方面恒常進行守護的行者,如此般以守護身[語、意]等而調禦之人[所獲之勝利],“天神”(devo)、“乾達婆”(gandhabbo)、“魔王”(māro)“與梵天”(brahmunā saha)奮力“我要將其勝利轉敗。其已通過培育起[聖]道所捨斷的煩惱,我要使之[再次]生起”,[這樣]奮起努力[去做]時,正如被[人用]錢財等 [方式]打敗者,可以借助其他人打敗那勝利的一方,使其變為失敗者,[但要]這樣使[自調禦者]失敗是做不到的。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問及無益婆羅門的故事[終]。
5. 舍利弗長老之婆羅門舅父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ssa mātulabrāhmaṇavatthu
“月月……”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舍利弗長老的婆羅門舅父而說的。
據說長老去他那裡問道:“婆羅門,你是否有做任何善業呢?”
“我做了,尊者。” “你做了什麼?” “每個月我都供養一千份布施。” “你供養給誰?”
“給尼乾陀們,尊者。” “發願什麼?” “梵天界,尊者。”
“這是[通往]梵天界之道嗎?” “是的,尊者。”
“誰這麼說的?” “老師們跟我說的,尊者。”
“你不知[通往]梵天界之道,你的老師們也不知道,唯獨 [我的]導師知道,來吧,婆羅門,我請他告訴你[通往]梵天界之道。”
[長老]將他帶到導師面前,然後[說:]“尊者,這位婆羅門這麼說……”[長老]將所發生的之事告訴了[導師],然後[請求:]“實為善哉,您[若]為他宣說[去往]梵天界之道。”
導師問[婆羅門]:“是這樣嗎,婆羅門?” “是的,友,喬答摩。”他回答。 “婆羅門,你如此做布施哪怕一百年,也不如頃刻間以淨信心(恭敬心)瞻視我弟子或施以一匙之量的施食果報來得大。”說完[導師]做了關聯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以一千”(sahassena)是指以一千份財物。“誰人布施百年”(yo yajetha sataṃ samaṃ),若誰百年中每月布施世間眾人一千份施物,“於一修己者”(Ekañca bhāvitattānaṃ),若誰對一位來到門口的具備殊勝戒德等的增進自身之人——最低限度為入流者,最高為漏盡者——供奉以一匙之食或滋身之量之食或一片粗布,“彼”(yaṃ)相較於另一個的“百年布施”(vassasataṃ hutaṃ),“該敬奉更優”(Sāyeva pūjanā seyyo),無上優勝之義。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證得了入流果,其餘許多人也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舍利弗長老之婆羅門舅父的故事[終]。
6. 舍利弗長老之外甥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ssa bhāgineyyavatthu
“若人一百年……”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舍利弗長老的外甥而說的。
長老也去到他那裡問道:“婆羅門,你是否有做善業呢?”
“有的,尊者。” “你做了什麼?” “每月殺一牲畜做火供。” “你這麼做是為了什麼?”
“據說這是[通往]梵天之道。” “誰這麼說的?”
“我的老師們[告訴]我的,尊者。”
“你不知[通往]梵天界之道,你的老師們也不知道,來吧,我們去導師那裡。”
[長老]將他帶到導師面前,然後將所發生的之事告訴了 [導師],然後說:“尊者,請您為此人宣說[通往]梵天界之道。”
導師問[婆羅門]:“是這樣嗎?” “是這樣,友,喬答摩。”他回答。
“婆羅門,如此做火供哪怕一百年,也不如頃刻間敬奉我弟子。”說完[導師]做了關聯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人”(jantu)是眾生的同義語。 “林中侍奉火”(aggiṃ paricare vane),他為了追求無垢之狀態而進入林中侍奉火。[偈頌]剩餘部分與上一首相同。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證得了入流果,其餘許多人也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舍利弗長老之外甥的故事[終]。
7. 舍利弗長老的婆羅門朋友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ssa sahāyakabrāhmaṇavatthu
“任何供與贈……”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舍利弗長老的婆羅門朋友而說的。
長老也去到他那裡問道:“婆羅門,你是否有做任何善業呢?”
“有的,尊者。” “你做了什麼?” “我行獻祭。”
據說那個時候行獻祭要耗費大量資財。從這裡往後長老像前面[故事中]的方式提問過後,將其帶到導師面前,將所發生的之事告訴了[導師],然後說:“尊者,請您為此人宣說 [通往]梵天界之道。”
導師問[婆羅門]:“是這樣嗎?” “是這樣,友,喬答摩。”他回答。
“婆羅門,你整年向世間大眾行獻祭做布施,還不如以敬信心禮敬我的弟子所生起的善心的四分之一。”說完[導師]做了關聯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任何”(Yaṃ kiñci)是說全面[供奉]沒有任何遺漏。“供奉”(yiṭṭhaṃ),通常在婚慶等日所做的布施。“惠贈”(hutaṃ),為客人而準備的禮物,以及相信業果而做的布施。“整年行施與”(Saṃvaccharaṃ yajetha),在一整年中用以上所說的方式,不間斷地對全世界的世俗大眾做布施。“求福者”(puññapekkho),希求福德者。“於正直者”(ujjugatesu),最低為入流者,最高為漏盡者。這是說:以敬信心向這樣的[正直者]的身軀行禮敬,[前面那人整年]所做的一切布施還不及該禮敬善心之果報的四分之一,因此禮敬正直者更殊勝。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證得了入流果,其餘許多人也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舍利弗長老的婆羅門朋友的故事[終]。
8. 延壽童子的故事
Āyuvaḍḍhanakumāravatthu
“習慣禮敬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長跳城(Dīghalaṅghika)的森林僧寮時,就長壽童子而說的。
據說在長跳城居住有兩位婆羅門,他們出家為外道,然後修了四十八年苦行。[後來]他們中的一位心生此念:“[如此下去]我將沒有後嗣,我要離去。”便將他所修苦行[的功 德]售賣給了其他人,然後用一百頭牛和一百枚咖哈巴那錢幣獲得一位妻子,組建了家庭。後來他妻子生下了一個兒子。
後來他的那位[修苦行的]朋友外出,再次回到這個城市。他聽到他的到來後,帶著妻兒來見他的朋友。到了以後,他將兒子交到孩他媽手裡,然後自己行禮敬,然後孩他媽也將兒子遞到孩他爸手裡,然後禮敬。[在他們禮敬時]他(苦行 者)說:“願你們長壽。”但在兒子禮敬時他卻默不作聲。他向其問道:“尊者,為什麼在我們禮敬時[您]有說‘願你們長壽’,這[小孩]禮敬時您什麼也不說?”
“這[孩子]有一劫難,婆羅門。” “他還能活多久,尊者?” “七天,婆羅門。”
“有辦法防止嗎,尊者?” “我不知道防止的辦法。” “那誰可能會知道呢,尊者?” “沙門喬答摩可能會知道,你去他那裡問吧。” “去那裡的話,我怕[我們從事的]苦行衰損。”
“如果你愛你的兒子的話,就不要想苦行衰損,去他那問吧。”
他去到導師面前,親自禮敬了。導師說:“願你長壽。”當他夫人禮敬時[導師]也如此對她說了[祝福],在[他們的]兒子禮敬時則默然。他照前面的方式向導師詢問,導師也做了同樣的回答。
據說該婆羅門不知道一切知智,就將一切知智與自己的咒語相比擬,他不知道防止[兒子劫難]的方法,婆羅門就向導師問道:“尊者,那麼,有辦法可以防止嗎?”
“可以的,婆羅門。” “要怎麼樣呢?”
“如果你在你家門口搭一遮陽棚,在其中間擺一長椅,在它周圍設八個或十六個座位,然後請我的弟子坐在上面,七天裡不間斷地做護衛,就可以辦到。這樣他的劫難就會消失。”
“友,喬答摩,我可以搭建遮陽棚等,但您的弟子我如何請得到?”
“當你做好這些[準備]了,我將派遣我的弟子。” “善哉,友,喬答摩。”
他在自己家門口將所有事情都辦好後來到導師面前。導師將比丘們派去,他們去了後就在那裡坐下,男孩則被安排躺在椅子上,比丘們在七天七夜裡不間斷地誦護衛經,第七天晚上導師來了。就在他到來時,整個輪圍世界的天神們也都齊聚一堂。
有一個名叫阿瓦汝達咖(Avaruddhaka)的夜叉,侍奉多聞天王十二年後,獲得許可:“七天后你可以抓走這個男孩。”因此他也來了,[在一旁]站著。然而當導師來到那裡,大威力的天神們也在那裡聚集時,小威力的天神則一再往後撤,得不到位置,後撤了十二由旬。[夜叉]阿瓦汝達咖也這樣跟著往後撤。導師則誦護衛經,誦了一整晚。過了七天阿瓦汝達咖沒能得到男孩。在第八天明相升起時,男孩被帶往禮敬導師。導師說:“願你長壽。”
“那麼,友,喬答摩,孩子能活多久?”
“一百二十歲,婆羅門。”
他們就給他起名為“延壽童子”。
隨著他長大,有五百位優婆塞跟隨他而行。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裡生起談論:“看,賢友們,延壽童子據說本來在第七天就會死,如今他能活一百二十歲了,有五百位優婆塞圍繞著而行,我想存在令這些眾生延壽的辦法。”導師來 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他們回答:“[談論]這個。”
“諸比丘,不僅僅是延壽,若此諸有情禮敬、敬重有德者,四方面獲增長,遠離危難,依其壽而住世。”說完[導師]做了關聯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習慣禮敬者的”(abhivādanasīlissa),意思是對於有禮敬的習慣之人,經常行禮敬之事之人。
“尊敬於長者”(vuḍḍhāpacāyino),對於在家人而言是對即便當天出家的小沙彌也行禮敬,對於出家人而言則是對出家者或受具足戒者中的上座、德高者行禮敬,“時常”(niccaṃ)通過禮敬來敬奉之義。
“四法得增長”(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伴隨著壽命的增長,壽增多久,其他方面也同樣增長。[例如]某人所做的善業可致五十歲的壽命,在他二十五歲時將有一命 難,他禮敬的習慣會消除[該命難],他就依其壽而存活,他的容貌等也伴隨壽命而增長。超過這[五十歲的壽命]也是同樣的。對於沒有障難阻礙壽命者而言就無增壽之說。
開示結束時,延壽童子和五百優婆塞都證得了入流果,其餘許多人也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延壽童子的故事[終]。
9. 散積嘉沙彌的故事
9. 散積嘉沙彌的故事 Saṃkiccasāmaṇeravatthu
“若人活百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散積嘉沙彌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三十位良家子聽了導師的講法後,獻身教法而出家了。他們受具足戒五個僧臘後,去到導師面前,聽說有教理的義務和修觀的義務兩個義務,[他們心想]“我們年老方出家”就沒有努力去履行教理的義務,想要完成修觀的義務。他們讓[導師]講解了通往阿羅漢的禪修業處後,向導師請求:“尊者,我們要去一處阿蘭若。”
導師問:“你們要去哪個地方?” “名為某某。”他們回答。
[導師]知道了:“在那裡,他們將因一個吃殘食者而遇到危險,但散積嘉沙彌去的話[危險]將會消除,然後他們將圓滿出家的義務。”
散積嘉沙彌是舍利弗長老的沙彌,年齡為七歲。據說他媽媽是舍衛城一個富有家庭的女兒。在她還懷著他時,她突然死於某個疾病。在她被火葬時除了胎盤外其餘的都燒掉了。然後人們將其胎盤從火葬堆上取下來,用矛刺了兩三處地方。矛頭刺中了胎兒的一個眼角。這樣將胎盤刺了以後,他們將其扔在火葬堆上,用火炭蓋住,然後離開了。胎盤被燒掉了,然而在火葬堆上出現了一個金像般的男嬰,猶如躺在蓮花裡一般。對於最後生的有情,即便是須彌山蓋住他,還未達阿羅漢就不會喪命。
第二天,[人們懷著]“我們要去熄滅火葬的柴堆”[的想法]前來,看到那樣躺著的男嬰後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這麼多木柴燒完了,整個屍體都燒掉了,嬰兒沒燒掉,將發生什麼?”
[他們]帶著嬰兒去到村中一相士處詢問。相士說:“如果這男孩在家的話,家族直到第七代都將貧窮,假如他出家,將有五百沙門隨行。”由於他的眼角被矛所傷因此他們給他起名為散積嘉(Saṃkicca)。他後來就以“散積嘉”而為人知。
他的親戚們[懷著想法]“好吧,當他長大了,我們就讓他在聖尊舍利弗那出家”,將其撫養。他七歲的時候聽男孩們說:“你在你媽媽肚子裡時你媽媽就死了,當她的身體火化了你卻沒有被燒掉。”然後他就告訴親戚們:“聽說我的出生如此恐怖,我為何還住於在家,我要出家去。”
“好的,親愛的。”他們將其帶到舍利弗長老處,“尊者,請剃度這個[男孩]”,將其給了[舍利弗尊者]。長老教完皮五法的禪修業處後剃度了[他]。他一落完發就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這就是散積嘉沙彌。
導師知道“[散積嘉]去的話[比丘們的]那危險將平息,並且他們的出家義務也將圓滿”,就[對他們]說:“諸比丘,你們見了你們的長兄舍利弗長老後再去吧。”
“好的。”說完,他們去到長老那裡,當[長老]說:“怎麼了,賢友們?”
[他們回答:]“我們在導師那裡獲得禪修業處後想去一森林,然後徵求許可,導師就對我們說:‘你們見了你們的長兄後再去吧。’因此我們來到這裡。”
長老[心想:]“導師應該是看到了這些的某個事因後[才把他們]派來這裡。那會是什麼呢?”觀察時知道了那因由,就說:“那賢友,你們有沙彌嗎?”
“沒有,賢友 [163] 。” “如果沒有,你們帶上這散積嘉沙彌去吧。”
“夠了,賢友,沙彌會是我們的麻煩,林住者要沙彌做什麼呢?”
“賢友,此人不會給你們帶來麻煩,而是你們會給此人帶來麻煩。導師將你們送到我這裡也是想要讓沙彌和你們一起去。你們帶上此人去吧。”
“好的。”他們同意了。算上沙彌一共三十一人,向長老辭別後,離開寺院踏上旅途,過了一百二十由旬遠,來到了一個有一千戶的村莊。
人們看到他們後,心生歡喜,恭敬地招待了他們,然後問:“尊者,你們要去哪裡?”
“但凡舒適之處,賢友。”[比丘們]如此回答時,人們拜倒在[他們]足下請求:“尊者,若尊者們依止此處度過雨安 居,我們將受持五戒,持守布薩。”長老同意了。然後人們為他們建造了夜間住處、日間住處、經行道、草屋,並且 “今天我來,明天我來”努力地服務。
入雨安居那天,長老做了約定:“賢友們,我們在一尊健在的佛陀面前獲得禪修業處,沒有其他行道的具足可取悅佛陀,並且我們的惡道之門還敞開著,因此除了早晨托缽時和傍晚服務長老時以外,其他時候不要兩兩一起,若有誰生病,就敲鐘,我們就去他那裡[為他]做藥。於其他的夜間或日間時分,我們將不放逸地在禪修業處上努力。”
當他們做了如此的約定而住時,有一個依靠女兒生活的窮人,[由於]那個地方生起了饑荒,想要投靠另一個女兒過生活,踏上了路途。長老他們也在村裡托完缽,在回住處的途中,在一條河裡洗完澡,坐在沙灘上用餐。這時,那個[窮]人來到了那裡,站在一旁。長老便問他:“你去哪裡?”他告知了那原委。長老對他生起了悲心,說:“優婆塞,你很餓了,去,拿片樹葉,我們每人將給你一飯團。”在他拿來樹葉時,他們將自己所吃的飯菜揉到一起,每人給了一個飯團。據說通常是這樣,對於在吃飯時前來的人,布施食物的比丘不給最好的那部分,就像自己吃那樣或多或少施與。因此他們也是如此施與。他用完餐禮敬了長老,問道:“尊者,聖尊們是受了什麼邀請嗎?”
“沒有邀請,優婆塞,人們每天供養這樣的食物。”
他心想:“我們就算從一起來就不停勞作,也得不到這樣的食物,我為何還去其他地方呢,我就和這些人一起生活好了。”就對他們說:“我想做大小諸義務然後住在聖尊們這 裡。”
“好的,優婆塞。”
他和他們一起去到他們的住處,很好地履行著大小義務,令比丘們非常地滿意。兩個月後他想念女兒了,[他心想:]“如果我問聖尊們,他們不會放我走,我要不辭而別。”他沒告訴他們就離開了。據說他所犯下的唯一重大的過失,就是這次沒有告知比丘們就離開。
然而在他所行的路上有一片森林。那裡有五百名強盜向天神祈願:“凡是進入這片森林者,我們會將其殺害,然後用他的血肉向您獻祭。”他們在那住了七天了。在第七天,強盜首領爬上一棵樹觀望時,看到了他正前來,就向強盜們發送了信號。當他們知道他已進入森林裡,就將其包圍了,然後抓住他,並牢牢捆住。然後他們用上鑽木生火並收集了一些木頭,點了一大堆火,再削制長矛。他看到他們的此等行為便問:“先生,這地方既沒有豬,也沒看到鹿等[其他牲畜],你們為什麼做這個?”
“我們要把你殺了,然後用你的血肉獻祭天神。”
他出於對死亡的恐怖,沒有想到比丘們[對他的]那些幫助,只是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便這樣說:“先生,我是個食殘食者,靠吃剩飯而生長,食殘食者是低等人,然而在某某地方住有三十一位比丘,他們是從各地出離[世俗]而出家的刹帝利。你們將他們殺了做獻祭,你們的天神會更高興。”強盜們聽了後覺得:“他說的很對,為什麼要用這個低等人呢?我們要殺了那些刹帝利做獻祭。”[然後對他說:]“來,指出他們的住處。”他指出那道路後,他們來到那裡,在寺院中間沒有看到比丘,他們便問他:“比丘們在哪裡?”由於[在那裡]住了兩個月,知道他們的約定,便這麼說:“他們坐在自己的日間住處和夜間住處,去敲那個鐘,[聽到]鐘聲他們都將集合。”強盜首領敲了鐘。
比丘們聽到鐘聲後,[覺得]“非時敲鐘,一定是誰生病了。”他們前往寺院中間,依次坐在準備好的石板上。僧團長老看到強盜們,便問:“優婆塞,是誰敲了那鐘?”強盜首領回答:“是我,尊者。”
“什麼原因?”
“我們和林中天神有一承諾,我們要抓一個比丘去獻祭給他。”
聽到這個後,大長老比丘說:“賢友們,當弟兄們有什麼事情發生,長兄應處理,我將為你們放棄自己的生命和這些人一起去,不要讓全部人遇險,你們不放逸地行沙門法吧。”
下一位長老則說:“尊者,長兄的任務應由年幼的兄弟來承擔,我將去,你們不要放逸。”
[大家挨個]說“就我[去吧],就我[去吧]”,以這樣的方式他們三十人都依次站出來。然而他們既不是同一個母親的兒子,也不是同一個父親的[兒子],也不是已離染者,他們只是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依次放棄生命。他們當中連一個會說“你去”的人也沒有。
散積嘉沙彌聽了他們的談話後說:“尊者們,你們留下,我為你們去獻身。”他們說:“賢友,我們就是全部一起被殺了也不會派你一個人去的。”
“為什麼,尊者?”
“賢友,你是法將舍利弗長老的沙彌,如果我們把你派去,長老將責備我們‘把我的沙彌帶去交給了強 盜。’我們將無法克服該指責,因此我們不會派你去。”
“尊者,佛陀將你們派到我戒師那裡,我戒師派我和你們一起,正是看到了這個原因才派的,你們留下吧,就我去。”他禮敬完三十位比丘後說:“尊者們,如果我有什麼過失,請原諒。”然後就離開了。此刻比丘們生起了大悚懼,眼裡充滿了淚水,內心激動。大長老對強盜們說:“優婆塞,這個男孩看到你們生火、削制長矛、鋪展葉子時會害怕,把這[孩子]安頓在一旁,你們再做這些工作。”
強盜帶著沙彌走了,[把他]安頓在一旁,然後做所有的[準備]工作。事情都完成時,強盜首領抽出一把刀,走近沙彌。沙彌正坐著入禪定。強盜首領將刀轉動 著,朝沙彌的肩膀砍去,然後刀彎了,[彎得]刀刃碰到了刀刃,他以為“沒有砍正”,又將其弄直,然後砍去,[結果]刀像一片棕櫚樹葉一樣卷到了刀背。
此時的沙彌就是用須彌山壓過去也不能將其殺害,更何況用刀。看到該奇跡後強盜首領心想:“以前我的刀對石柱或木樁就像砍竹筍一樣,如今一次彎了,一次卷得像棕櫚樹葉一樣。這無意識的刀都知道此人之德,我有意識卻不知道。”
他將刀扔到地上,然後俯身在其足下問道:“尊者,我們因錢財而進入森林,即便是一千人遠遠地看到我們也會發抖,兩三人則[會嚇得]說不出話來。然而您沒有害怕,您的臉色如熔爐裡的黃金,如盛開的翅子樹花一般輝耀,是什麼原因呢?”說著,他誦出此偈:
沙彌從禪定中出定,給他講法:“首領賢友,對於漏盡者而言自身就如頂在頭上的負擔一般,他在其破滅時唯有高興,無有恐怖。”說完,誦出此偈:
聽了他的話後[強盜首領]看了看五百強盜說:“你們將怎麼辦?”
“那您呢,老大?”
“兄弟們!我看了如此的奇跡後,已無住於在家之心,我將在聖尊面前出家。”
“我們也將這麼辦。” “善哉,兄弟們。”
隨後五百強盜禮敬了沙彌並請求出家。他就用他們的刀將[他們的]頭髮剃了,並將衣服割截了,然後用棕色土進行染色(染成袈裟),讓他們將這些袈裟穿上後,授予十戒。然後帶著他們前行時,心生此念:“如果我沒見長老就走的話,他們將無法行沙門法。自從我被強盜們抓住離開時,他們沒有哪個能忍住不流淚,他們想著‘沙彌死了沒’將不能使禪修業處現前,因此我要見過他們才走。”
他在五百比丘的圍繞下去往那裡,展示自己,他們舒心了,問:“善男子,散積嘉,你獲生了?”
“是的,尊者,這些人想要殺我,沒能殺成,依我之德而起淨信,聞法後出家了,我[想著]‘我要見你們’而來,請勿放逸地修習沙門法,我要去導師那裡了。”他禮敬了比丘們,然後帶著其他[新出家者]去了戒師那。
當[他戒師]問:“散積嘉,你有弟子了?” “是的,尊者。”將那經過告訴了[戒師]。長老說:“去吧,散積嘉,去見導師吧。”
“好的。”禮敬了長老,然後帶著他們去到導師處,導師也說:“散積嘉,你有弟子了?”
“是的,尊者。”將那經過告訴了[導師]。
導師詢問[那些比丘]:“是這樣嗎,諸比丘?” “是的,尊者。”他們回答。
“諸比丘,你們曾做強盜,相比以惡戒而活百年,如今依戒而活哪怕一天也更殊勝。”說完[導師]做了關聯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惡戒”(dussīlo)是沒有戒。“具戒者的”(sīlavantassa),意思是相較於惡戒者活一百年,以兩種禪(止、觀)而修禪的持戒者哪怕活一天甚至一片刻也更 好、更殊勝。
開示結束時,那五百比丘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這個開示也給到場的大眾帶來了利益。
後來某個時候,散積嘉獲得了受具足戒,有了十個僧臘後,收了一個沙彌。該[沙彌]是他的外甥,名為信解沙彌(Adhimuttasāmaṇera)。在他足歲時,長老叫他: “我要給你受具足戒,去[你的]親屬那裡問得[你的]年齡後過 來。”把他送走了。
在他去往父母所在地的途中,有五百位強盜正在為做獻祭而行殺戮。他為他們說法,他們心生歡喜,對他說:“我們在這裡的事您別跟任何人講。”[把他]放了。[然後]他看到了迎面而來的父母,正走在[去往強盜的]那條路上,為了守護真實[語],他連[父母]他們也沒有告知[前面有強盜]。在他們(他的父母)被強盜壓迫時,他們哭號著:“你肯定也遇到了強盜,卻沒有告訴我們。”[強盜們]聽了[他父母的]悲歎之聲後,知道他連父母也沒有告知,[對他生起了]淨信心,他們都請求出家。他也像散積嘉沙彌一樣,將他們全部剃度了,然後帶到戒師那裡,[戒師]讓他們去導師那,然後將該經過講述[給導師]。導師問:“諸比丘,是這樣嗎?”
當[他們]回答“是的,尊者”,[導師]如前一般做了聯繫,然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這也就是所說的信解沙彌的故事。
第九、散積嘉沙彌的故事[終]。
10. 喀陸憍陳如長老的故事
khāṇukoṇḍaññattheravatthu
“若人活百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喀陸憍陳如長老(khāṇukoṇḍañña)而說的。
據說該長老在導師面前獲得禪修業處後,住在一個森林裡證得了阿羅漢。“我要告訴導師。”[他懷著此念]從那裡出發,在路上由於疲勞就從道路下來,坐在一塊石板上面入了禪定。這時,一個五百人的強盜團夥打劫完,根據各自的力量打包了財物包裹頂在頭上,正走著,走了很遠疲勞了,“我們走了很遠了,在這石頭上休息吧。”於是從路上下來去到石板處,看到了長老,以為“那是個樹樁”。一個強盜就將包裹放在長老的頭上,其他人也將包裹靠在他身上放著。就這樣五百強盜用上百個包裹圍住長老,他們自己也坐下入睡了。
黎明時分,他們醒來,拿了各自的包裹,然後看到長老後以為是“非人”,紛紛逃跑。這時長老對他們說:“你們別怕,優婆塞,我是出家人。”他們拜倒在長老足下[說:]“請您原諒,尊者,我們以為是個樹樁。”長老原諒了他們。然後強盜首領說:“我要在聖尊處出家。”其他人也說:“我們也要出家。”所有人同一志願向長老請求出家。長老就和散積嘉沙彌一樣將他們所有人都剃度了。從此後[長老]就以喀陸憍陳如 [164] 而為人知。
他和這些比丘們一起去到導師面前,導師說:“憍陳如,你獲得弟子了?”他將那經過告訴了[導師]。導師問:“是這樣嗎,諸比丘?”
“是的,尊者。我們以前從未見過其他如此有威力者,因此我們出家了。”當他們這麼說時,[導師回答:]“諸比丘,相比依靠如此愚昧之事而活百歲,如今你們具足智慧而生存,這樣哪怕是生活一天也更殊勝。”然後導師就此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愚昧”(duppañño)是缺乏智慧[之義]。
“具慧者的”(paññavantassa),有慧者的。其餘[部分]和之前的[偈頌]相似。
開示結束時,五百比丘都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開示給在場的大眾也帶來了利益。
第十、喀陸憍陳如長老的故事[終]。
11. 薩巴達薩長老的故事
sappadāsattheravatthu
“若人活百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薩巴達薩長老(Sappadāsa)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一個良家子聽了導師講法後出家了,獲得受具足戒後的某個時候,(對出家生活)感到煩躁,他想到: “像我這樣的良家子不適合過居家生活,出家對我來說還不如死了。”然後他一邊思索著自殺的方式一邊到處遊蕩。
後來的一天早晨,比丘們用完餐,來到寺院,看到火房裡有條蛇,就把它丟進一個壺裡,然後把壺蓋上,帶著從寺院出去。那煩躁的比丘也用完餐了,看到了前來的比丘們,便問:“這是什麼,賢友?”
當他們回答:“蛇,賢友。”
這個[比丘便問:]“你們要怎麼辦?”
[他們回答:]“我們要把它扔了。”
聽了他們的話以後[他心想:]“我要用這[條蛇]把我咬死。”[便對他們說:]“拿來,讓我把它扔了。”
他從他們手中接過壺,在一個地方坐下來,讓那蛇咬自己。[結果]蛇不想咬[他]。他把手伸進壺裡,然後到處攪動,將毒蛇的嘴掰開,把手指伸進去,蛇還是不咬他。他[以為:]“這不是條毒蛇,是條家蛇(吃老鼠的無毒蛇)。”他把它放了然後回到寺院。比丘們問他:“賢友,你把蛇丟了嗎?”
“賢友,那不是毒蛇,是家蛇。”
他們說:“就是毒蛇,賢友,它脹大頸部簌簌作響(吐信子),我們很困難地把它抓住,你怎麼這麼說呢?”
“賢友,我即便讓它咬我自己,把手指伸進它口裡它也不咬。”比丘們聽了以後說不出話來了。後來有一天,他從澡堂拿了兩三片刀片去到寺院,將一片放在地上,用一片給比丘們剃頭髮。他將地上的剃刀拿起[然後想到:]“我要用這個自刎。”站在一棵樹下將剃刀刀口靠近脖子放在喉管上,然後省思自己自出家以來的戒,就如無垢的月輪和純淨的寶珠聚一般,發現戒沒有[任何]垢染。他見到這個,全身彌漫著喜悅。他抑制住喜悅然後培育觀智,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然後帶著剃刀進入到寺院裡。
這時比丘們問他:“你去哪裡了,賢友?”
“我[懷著]‘我要用這剃刀割喉自殺’的想法而去了,賢友。”
於是[他們問:]“那為什麼你沒死?”
“如今我已是不持刀者了。我[懷著]‘我要用此刀割喉’[的想法],以智劍斬斷了所有煩惱。”比丘們[認為]“此人在做不實的阿羅漢宣稱”,告訴了世尊。世尊聽了他們的話後說:“諸比丘,漏盡者是不會自殺的。”
“尊者,您說此人‘是漏盡者’,如此具備阿羅漢潛質的人又怎麼會[對比丘生活]煩躁?他是如何成就阿羅漢潛質的?為何那蛇不咬他?” “諸比丘,由於那蛇是他過去第三生的僕人,對它主人的身體它咬不了。”導師將一個[問題的]原因告訴了他們。從此以後該比丘就得名為“薩巴達薩”(Sappadāso,蛇僕者)。
據說在迦葉佛時期,有一個良家子聽了導師講法後,生起了悚懼感而出家,獲得了受具足戒,後來某個時候他[心中]生起了不快,告訴了他的一個朋友比丘。他(這個朋友比丘)經常向他講述在家生活的過患。聽了[他的話]後另一人(那個心生不快者)對教法感到歡喜了,然後坐在一個石水池邊清洗在他不快樂時弄髒了的沙門用具。他的朋友就坐在他旁邊。然後他對那[朋友]這麼說:“賢友,我本來[打算]我還俗的話就把這些用具給你。”
他(朋友比丘)生起了貪心,然後想:“此人出家或還俗對我來說有什麼關係,如今我要得到[他的]用具。”他從此開始就用“賢友,如今我們活著有什麼意義?我們這樣拿著缽去其他人家裡托缽,不[像從前一般]帶著妻兒們聊天。”等等言論來講述在家生活的好處。
他聽了該[比丘]的言論後又煩躁不滿了,然後心想:“此人當我說‘我[對出家生活]感到煩躁了’時一開始說在家生活的過患,現在則屢屢講述[在家生活]的好處。是什麼原因呢?”思維得知:“是出於對這些沙門用具的貪愛。”然後自己回心轉意了。
他在迦葉佛時期令一個比丘生起煩躁不滿,故而如今生起了不快。他在那個時候修行了兩萬年的沙門法,所以現在具備了證得阿羅漢的潛質。
那些比丘在世尊處聽了此[等]因由後,又繼續追問: “尊者,據說這比丘在拿著刀片對著喉管站著時就證到了阿羅漢,阿羅漢道可以在如此片刻間就發生嗎?”
“是的,諸比丘,對於已激發起精進的比丘來說,在他抬起腳往地上踏時,腳還沒觸地,阿羅漢道就生起了。怠惰者活一百年,還不如激發精進者活片刻。”然後導師就此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怠惰者”(kusīto),是把時光耗費在欲尋等三尋上的人。“劣精進者”(hīnavīriyo),不精進者。“勵力行精進”(vīriyamārabhato daḷhaṃ),開始投入在能令兩種禪(止觀)生起的穩固精進者。餘下[內容]和前面的[偈頌]相似。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薩巴達薩長老的故事[終]。
12. 波羅遮那長老尼的故事
paṭācārātherīvatthu
“若人活百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波羅遮那長老尼(Paṭācārā)而說的。
據說她是舍衛城一位坐擁四億財富的財主之女,長相美麗。在她十六歲時,為了保護她,被[父母]安置在了一棟七層樓的頂樓。即便如此,她還是和自己的一位年輕僕人一起犯錯(行淫)了。
後來她父母答應了一個相同階層家庭出生的青年,定好了婚期。在那[婚期]臨近時,她告訴那年輕男僕:“據說他們要將我[嫁]給某某家庭,當我到了夫家,你就是為我拿著禮物而來,也進不去那裡。如果你愛我,現在就用什麼方式帶著我逃走吧。”
他[回答:]“好的,賢女。那明天早上我就去到城門口的某某地方,你就通過什麼方式出去,然後去那裡吧。”說完,第二天他就站在了約定的地點。她也一大早就穿上髒衣服,披頭散髮,用穀殼撒在身上,拿著水罐和女僕一起外出一般,從家裡出來,去到了那個[約定的]地方。
他帶著她去了一個很遠的村莊,建好了房屋,在森林裡開墾了一片田地,帶回來木柴、菜葉等。他妻子則用水罐取水,親手做洗衣做飯等事,品味自己惡業之果。然後她懷孕了。當胎兒足月時她便向丈夫請求:“在這裡我沒有任何援助,對父母而言兒女都是心頭肉,把我送到他們那裡,我要在那裡生產。”
“賢女,你說什麼呢?看到我,你父母會用種種方式懲罰我的,我不能去那裡。”他拒絕了。她一而再地請求也沒有得到[同意]前往,便在他去森林裡時,告訴了周圍鄰居:“假如他回來後沒看到我,問‘[她]去哪裡了?’,請你們告訴 [他]我回自己家裡了。”說完,關上家門出發了。他則在回來後沒看到她,詢問鄰居,聽說了那情況後[決定]“我要讓她回來”,跟上去看到她後,用種種方式請求也沒能讓她折返。然後,當她到了某個地方時被產痛所襲。她進入一片灌木,說:“夫君,我產痛了。”說完躺在地上,痛得打滾,產下了一個男孩。[她想到]“我回娘家的目的已經完成”,於是又和他回到家裡一起過日子。
她過了一段時間又懷孕了。當她胎兒足月後,她像上次一樣請求丈夫,沒有獲得前去[的許可],於是她將兒子抱在懷裡就出發了。當他(她丈夫)跟上來說“你站住”時,她不想回去。就在他們往前走時,出現了非時大雨雲,周圍銀蛇般的閃電像要燒著了一般,雷雨交加好似要破碎[虛空]一般,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了。這個時候她產痛了。她對丈夫說:“夫君,我產痛了,忍不住了。幫我找一處避雨處吧。”
他拿著隨身攜帶的斧頭到處尋找[木材],看到一個蟻丘上長了灌木,就去砍伐。蟻丘裡出來一條毒蛇把他咬了。頓時他的身體裡面就像被火焰燒著了一樣,開始發青,然後就在那裡倒下了。他妻子則在巨大的痛苦中盼著他回來,沒有看到他就把另一個兒子生下來了。
兩個兒子不能忍受那疾風驟雨,大聲地啼哭著。她將他們倆放在胸間,以兩膝和兩手支地,保持這個姿勢度過了一整晚。[她的]整個身體毫無血色,就像一片枯黃的樹葉一 般。明相升起時,她將那個肉片色(紅撲撲)的[小]兒子抱在懷裡,另一個牽在手裡,說:“來,寶貝,你們的爸爸走了。”然後順著她丈夫去的路往前走時,看到了他(她丈夫)在蟻丘死後倒下的發青且僵硬的屍體,“由於我的緣故,我丈夫死在了路上!”她哭泣、哀悼著前行。
由於下了一整夜的雨,她看到阿致羅筏底河被齊膝深、齊腰深、齊胸深的河水所充滿。她不敢帶著兩個不懂事的兒子一起下水,便把大兒子放在這邊岸上,帶著另一個[小兒 子]去到對岸,然後鋪上斷樹枝,將[小兒子]放下,“我要去另一個那邊了”,將小兒子留下,她沒法[安心地]過河,一步三回頭地往前走。當她到了河中間時,一隻鷹看到了那小孩子,以為“是塊肉”,從空中俯衝下來。她看到它朝兒子沖下來,就舉起雙手大喊三聲“簌簌”。老鷹離得太遠沒有聽到那聲音,就抓住男孩朝空中飛走了。
站在這邊岸上的兒子看到媽媽在河中間舉起雙手大聲 喊,以為“她在喚我”,迅速下到水中。於是她的小兒子被鷹抓走了,大兒子被水沖走了。“我的一個兒子被老鷹抓走了,一個兒子被水沖走了,我丈夫死在路上了”她哭泣、哀悼著往前走時,看到一個從舍衛城來的人,便問:“您住在哪裡,先生?”
“我住在舍衛城,女士。”
“在舍衛城某某街有這樣一個名為某某的家庭,您知道嗎,先生?”
“我知道,女士,但那個[家庭]你就不要問了,如果有其他認識的就問吧。”
“其他的與我無關,我就問這個[家庭],先生。”
“女士,你自己讓[我]不得不說的,現在,有看到下了一整晚的雨嗎?”
“我看到了,先生,正是我被淋了一整夜的雨,不是其他人。隨後我將告訴您我淋雨的事,請先告訴我那裡的那個財主家的情況。”
“女士,今天晚上財主、財主夫人和財主兒子三人被倒塌的房子壓[死]了,他們正在一個火葬堆上火葬。可以看到那個煙,女士。”
這個時候她不知道她的衣服掉了,她瘋了,就像剛出生一般(赤身裸體),哭泣、哀悼著:
她踉踉蹌蹌地邊走邊悲泣著。人們看到她後[喊她]“瘋女人,瘋女人”,拿起垃圾、塵土倒在她的頭上,用土塊打 她。導師正在祇陀林大寺八群人中坐著講法,看到曾發[大弟子]願且圓滿了十萬劫波羅蜜的她前來了。據說她在蓮華上佛時期,看到蓮華上導師抓住一個持律長老尼的手臂,猶如將其置於[忉利天的]歡喜園一般,立她為[持律]第一[的大弟子],於是她發願、立志:“我也要在一尊如您一般的佛陀前獲得持律第一長老尼[之稱號]。”蓮華上佛展開未來分智,知道了[她的]願會成就,便回答:“在未來名為喬答摩佛的教法裡,她將成為名叫波羅遮那的持律第一的長老尼。”
導師看到那已立志願,已發願的她從遠處而來,思維 到:“除我以外,其他沒有誰能成為此人的依止處了。”然後 [以神通]令她朝寺院走來。人們看到她以後說:“不要讓這個瘋女人來這裡。”導師說:“你們走開,不要阻止她。”在她來到了附近時[對她]說:“建立正念,姊妹。”就在此刻,她借助佛陀的威力獲得了正念。這時她注意到穿的衣服都掉了,生起了羞怯,便蹲坐著。
這時一個人丟給她一件上衣。她將其穿上後,走近導 師,對導師金色之足行五體投地之禮敬,[說:]“尊者,請您作為我的保護所,作為我的依止處。我的一個兒子被鷹抓走,一個兒子被水沖走,丈夫死在了路上,父母和兄弟被屋所埋,正一起被火葬。”
導師聽了她的話後,說:“波羅遮那,勿多慮,你已經來到了堪能成為你的庇護所、皈依處、依止處之人面前了。正如你如今一個兒子被鷹抓走,一個兒子被水沖走,丈夫死在了路上,父母和兄弟被屋所埋,如此般在這輪迴中兒子等死去時,你哭泣所流的眼淚比四大海的海水還多。”說完,誦出此偈:
導師如此以“無始[輪迴中]的……”比喻講述時,她的憂愁變少了。知道她的憂愁變少了以後,導師又對她說:“波羅遮那,去往來世者,名為兒子等[親人]不能成為庇護所、避難處、皈依處,因此即便是擁有[兒子等]的人他們也沒有 [皈依處等]。然而智者淨化戒以後,應儘快淨化自己的涅槃之道。”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開示結束時,波羅遮那燒盡了如大地塵數般的煩惱,成就了入流果,其他許多人也證得了入流果等。她在成為入流者後便向導師請求出家。導師將其送至比丘尼處,給她出家了。她獲得了受具足戒,由於她曾不穿衣服到處走,因此就以 “波羅遮那”(paṭācārā)而為人知。
有一天她用水罐取水洗腳時,將水潑灑,那[水]流了一小段就斷了。第二次潑灑時比前一次去得遠了一點。第三次潑灑比前一次又更遠了。她就取其為[禪觀]所緣,劃分了三個年齡段做思維:如我第一次潑水般,此諸眾生在人生初期就死了,比那去得更遠的,猶如第二次潑的水,在中年就死了,比那去得更遠的,猶如第三次潑的水,在老年死了。
導師坐在香室放出光芒,猶如站在她面前講述一般,說:“正如此,波羅遮那,不見五蘊生滅而活百歲,不如見五蘊生滅者活一日乃至一刹那。”然後導師就此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未見生滅”(apassaṃ udayabbayaṃ),是沒有依二十五相見過五蘊的生滅。
“見生滅”(passato udayabbayaṃ),見到了那些[五蘊]的生起與滅去,相比另一個的生命,[他]即便只活一日也更殊勝。
開示結束時,波羅遮那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
第十二、波羅遮那長老尼的故事[終]。
13. 翅舍瞿曇彌的故事
kisāgotamīvatthu
“若人活百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翅舍瞿曇彌(kisāgotamī)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一位財主,他家四億財產變成了木炭。財主看到後生起憂愁,拒絕進食,臥床不起。他的一個朋友來到家裡問:“朋友,你為何憂愁?”他聽聞所發生的的事情後[說:]“朋友,勿憂,我知道一個辦法,你照做吧。”
“怎麼辦,朋友?”
[他說:]“在自己的店鋪前鋪上席子,將那些木炭堆在上面,[你]坐著就像在出售一般。前來的人們當他們這麼說:‘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卻坐著出售木炭。’你就對他們說:‘我不賣自己的東西,怎麼辦呢?’
“若有人這麼說:‘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卻坐著出售黃金。’你就對他說:‘哪裡有黃金?’
“當他說:‘這個。’
“[你就說:]‘那你把它給我。’然後用手接受。這樣給到你手上就會變成黃金。她如果是個女孩,就將她帶到你家給兒子[做妻子],然後將四億財產交給她管理,你就使用她所給與的。如果是個男孩,就將你家裡適齡的女兒給他[做妻子],然後將四億財產交給他管理,你就使用他所給與的。”
他[說:]“好主意。”將木炭堆在自家店鋪前,[他]坐著就像在售賣一般。對於那些對他說“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為什麼坐著出售木炭?”的人,他就回答他們說:“我不賣自己的東西,怎麼辦呢?”
後來,一個名叫瞿曇彌(Gotamī)的女孩,她因身體瘦弱而以翅舍瞿曇彌(kisāgotamī,消瘦的瞿曇彌)而為人知, 她是一個落魄家庭的女兒。那天她因自己的某項事情去到集市門口,看到那財主,便這樣說:“先生,為什麼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卻坐著出售黃金?”
“姑娘,哪裡有黃金?”
“你坐在那裡拿著的不是嗎?” “那你把它給我,姑娘。”
她抓了滿滿一把,一放到他手裡,就變成了黃金。然後財主就問她:“姑娘,你家在哪裡?”
她說:“名為某某[的地方]。”
知道了她沒有結婚後,[財主]收起財產,然後將其帶回給自己兒子[做妻子],讓她接管了四億的財產。所有的[木 炭]就都變成了黃金。後來某個時候她懷孕了。十個月後她生下一個兒子,[然而]在他能走路時便死了。她之前未曾見過死亡,她不允許[其他人]將他拿出去火葬,[說:]“我要為我兒子尋求藥物。”將[兒子的]屍體抱在懷裡,挨家挨戶詢問:“你們是否知道[可治療]我兒子的藥物?”人們對她說: “女士,你瘋了,到處為死去的兒子詢問藥物。”“我一定能找到知道我兒子所需藥物的人!”她懷著這樣的想法到處走。一個有智慧的人看到了她,他心想:“我的這個姑娘一定是第一次生孩子,以前沒見過死亡,我應該幫助此人。”然後
[對她]說:“姑娘,我不懂藥,但我知道懂藥的人。” “誰懂,先生?”
“姑娘,導師懂,去問他吧。”
“我要去了,先生,我會問,先生。”說完,她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導師過後立於一旁,問道:“尊者,據說您知道我兒子需要的藥?”
“是的,我知道。” “應求得什麼?”
“應求得手指所捏之量的芥末子。”
“我去要,尊者。應去什麼家庭獲取呢?” “在從未死過兒女的家庭。”
“好的,尊者。”她禮敬完導師,就將死去的兒子抱在懷裡,進入村莊,站在第一戶人家門口說:“這家裡是否有芥末子呢?聽人說那可以給我兒子做藥。”
當他們回答“有的”時,[她說:]“那就請給[一些] 吧。”當他們拿來芥末子給[她]時,她問道:“這個家裡從來沒有任何兒女過世吧?大娘。”
“你說什麼,姑娘?活著的是少數,死去的才是多數。”當他們這麼說時,[她回答:]“那你們拿著你們的芥末子吧,它不是我兒子的藥。”她還了回去。她以這種方式從第一家開始走著到處詢問。她連一家的芥末子也沒得到,在傍晚時她心想:“哦,我的所作所為真是離譜,我以為‘只有我死了兒子’,其實整個村子裡死去的人比活著的都要多。”
她這樣思維時,執愛兒子的柔軟心變得堅強了。她將兒子丟棄在森林裡,然後去了導師那,禮敬後站立於一旁。導師便對她說:“你有得到一指捏之量的芥末子嗎?”
“沒有得到,尊者。整個村子裡死去的人比活著的還要多。”
然後導師對她說:“你以為‘只有我死了兒子’。對眾生而言此為常法,死王就如洪水般將尚未圓滿意願的眾生沖進惡趣之海。”說完後,[導師]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偈頌結束時,翅舍瞿曇彌便證得了入流果,其餘許多人也證得了入流果等。
她便向導師請求出家,導師將其帶到比丘尼處給她出 家。她獲得了受具足戒,以翅舍瞿曇彌長老尼而為人知。一天,到了[布薩日],她在布薩堂點了燈坐著,她看到燈光的生起和滅去後,她以此為[禪觀]所緣:“如此般,此等眾生也生起和滅去,只有到達涅槃才不被了知。”
導師正坐在香室,放出光芒,猶如坐在她面前講述一 般,說:“正如此,瞿曇彌,此等眾生如燈光一般生起和滅去,只有到達涅槃才不被了知。如是,相較於未見涅槃而活百歲者,得見涅槃者哪怕只活刹那間也更殊勝。”然後導師就此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不死道”(amataṃ padaṃ),意思是脫離死亡不死大涅槃。[偈頌]其餘部分和前面的相同。
開示結束時,翅舍瞿曇彌就在座上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
第十三、翅舍瞿曇彌的故事[終]。
14. 多子長老尼的故事
bahuputtikattherīvatthu
“若人活百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多子長老尼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一戶人家裡有七個兒子、七個女兒。他們所有人在成年後都成了家,依他們自己的本性快樂生活。後來他們的父親去世了。大優婆夷在沒了丈夫後也沒有分家 產。孩子們對她說:“媽媽,我們的父親沒了,您要家產做什麼?難道我們不能照顧您嗎?”她聽了他們的話後沒有說話。在他們一而再地說了過後,[她心想:]“孩子們會照顧我,獨自保有家產對我來說有什麼用呢?”[於是]將所有財產在[他們]當中分了,給了[兒女們]。
過了幾天,大兒媳婦對她說:“哎呀,我們的老夫人,好像給了‘我的大兒子’雙份一樣,只來這個家裡[住]。”[接下來]其他的兒媳婦也都這麼說。[然後]從大女兒開始,在她們家裡時,她們也都這麼對她說。她被[兒女們]嫌棄,[心 想:]“我為何要住在他們那,我要過比丘尼的生活。”她去到比丘尼住處,請求出家。她們給她出家了。她獲得受具足戒後,以“多子長老尼”而為人知。她[心想:]“我是年老了才出家,不應放逸。”
她在為比丘尼們做著大小諸義務時,[想著:]“我要整晚修習沙門法”,就在樓下用手抓住一根柱子,拉著它修習沙門法。在經行時[擔心]“在黑暗處,我的頭可能會撞到樹或者什麼東西”,便用手抓住那棵樹,拉著它修習沙門法。“我只修習導師所教導的法。”[這樣]省思了法過後,僅僅留心於法,而修習沙門法。
這時,導師就坐在香室裡,放出光芒,就像坐在[她]面前對她講一般,說:“多子,相比於不思、不見我所說之法而活百歲者,見到我所說之法而活哪怕片刻間也更殊勝。”說 完,導師就此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至上法”(dhammamuttamaṃ)是九出世間法,彼即至上法。相比於那沒有見到這至上法者,他即便活一百歲,而對於得見、徹知該法者,哪怕只活一天,哪怕一刹那,也是活得比他更殊勝(jīvitaṃ seyyo)。
偈頌結束時,多子長老尼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
第十四、多子長老尼的故事[終]。
第八品千品釋義終。
第七品阿羅漢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多版本對讀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08%zh.rst>`_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