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頌部份可另參`多版本對讀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06%zh.rst>`_
- 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 目錄
|
|
|
|
|
|
|
|
|
|
|
1. 羅陀長老的故事
Rādhattheravatthu
“若見示過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尊者羅陀(Rādha)長老而說的。
據說他在家時是舍衛城一個貧窮的婆羅門。他尋思完 “我要去比丘們那裡生活”,便來到寺院,住在寺院裡做除草、打掃僧舍、提供洗臉水等事。比丘們也待他很好,就是不想讓他出家。他沒能出家,變得憔悴。
一天,導師在清晨觀察世界時,看到了該婆羅門,探究 “怎麼回事?”時得知“他將成為阿羅漢”。在傍晚,[導師]像是在寺院裡散步一般來到婆羅門跟前,說:“婆羅門,你
[每天]都做些什麼?”
“為比丘們做大大小小的事務,尊者。”
“他們對你好嗎?”(字面義為:有在他們那裡獲得善待嗎?)
“是的,尊者,我只獲得了食物,他們沒讓我出家。”
導師以此緣由召集了比丘僧團,詢問此事後,問道:“諸比丘,有沒有誰記得此婆羅門的恩惠?”
舍利弗長老說:“尊者,我記得在王舍城托缽時,他給了我一勺自己帶來的食物,我記得他的這個恩惠。”
“舍利弗,對你有過如此幫助的人難道不應該讓他從苦中解脫嗎?”當導師這麼說時,他(舍利弗長老)[說:] “好的,尊者,我將剃度他。”然後剃度了該婆羅門。他獲得了食堂最靠後的座位,粥飯等都缺乏。
長老帶他出去行腳,經常給他教誡:“這是你應該做的,這是你不應該做的。”他很受教,恭敬地聽從。他按照指示修行,幾天就證得了阿羅漢。長老帶他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後坐下。導師和長老寒暄過後,說:“舍利弗,你的弟子易受教嗎?”
“是的,尊者,非常受教,被指出任何過錯時,都不曾生氣。”
“舍利弗,若獲得這樣的弟子的話,你會接受多少呢?”
“尊者,很多我也會接受。”
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裡生起談論:“舍利弗長老確實是知恩、感恩之人。憶念起一勺飯的恩惠後,給一個貧窮的婆羅門剃度了。易受教的長老也得到了易受教[的弟子]。”
導師聽聞他們的談話後,說:“諸比丘,不僅如今,過去舍利弗也知恩、感恩。”為說明此事,說了這[本生] 第二集中的《無私心本生》 [141] (Alīnacittajātaka):
“那個時候,念及木匠們將自己的腳治好的恩惠而將純白小象施與[他們]的獨行象就是舍利弗長老”,[導師]如此談及長老,講述本生後,又談到羅陀長老:“諸比丘,比丘應像羅陀一樣易受教,被指出過失後,被教誡時,也不應生氣,應將給與教誡的人視為指示寶藏的人一般。”說完,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寶藏”(Nidhīnaṃ),埋藏在各地裝滿黃金、金幣等的寶藏。
“指示”(pavattāraṃ),如同一個[指示寶藏的人]——他悲憫生活困苦的窮人,“來,我將指示輕鬆謀生的方法”將 [窮人]帶到藏寶處,然後伸手告訴他“拿取這些[財寶],舒適地過日子吧。”
“指示過失”(vajjadassinaṃ),有兩種指示過失者:
(1)“我將借此不當之處或過錯[之事]在僧團裡向他發難”的尋求過失者,以及(2)為讓他得知未知的、複習已知的、希望增長他的戒等[功德],通過觀察種種過失而拔濟[他]的人(直譯為:住立於拔濟[他人]的狀態的人)。在此指的是這種[指示過失者]。
正如窮人,當[誰]向其顯示寶藏,“拿取這些[寶藏] 吧!”哪怕是遭受其威脅、毆打,他也不會忿怒,只會高興。同樣地,當被這樣的人見到不當之處或過錯,在被其指出時,不應忿怒,而只應喜悅,只應邀請:“尊者,您做得太好了,請您站在老師、戒師的立場再次教誡我。”
“能呵責之人”(Niggayhavādiṃ),一些人見到共住弟子等人的不當之處或過錯,[想到]:“此人為我做提供洗臉水等[事]恭敬地侍奉我,倘若我說他,他將不會再服侍我,如此我將有損失。”[這樣的]不敢說者即是非呵責者。他在此教法中散佈塵垢。然而,見到那樣的過失後,根據過失進行斥責、驅逐、施行懲治羯磨(Daṇḍakammaṃ)、把他驅逐出寺院來訓練他,此人名為呵責者,就像佛陀。
[佛陀]的確曾如此說:“阿難,一再斥責後,我會說[你],我會不斷地說,阿難,那核心將會住立。”(《中部》後五十篇第 3 品第 196 段)
“賢智者”(medhāviṃ),具備法味之智的人。 “此等”(tādisaṃ),對這樣的“智者”(paṇḍitaṃ)應結交、應侍奉。
對於“親近”(bhajamānassa)此等老師的弟子“會更好,無惡” (seyyo hoti na pāpiyo),只會增長,不會衰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羅陀長老的故事[終]。
2. 阿說示和滿宿的故事
Assajipunabbasukavatthu
“應教誡告誡……”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阿說示(Assaji,又譯:馬師)和滿宿(Punabbasuka) [143] 比丘而說的。開示始於雞吒山(Kīṭāgiri)。
據說,他們兩位比丘雖然是上首弟子的弟子,卻是無恥的惡比丘。他們與自己的五百惡比丘隨眾一起住在雞吒山,做著“[自己]種植小花樹,也令人種植”(《律藏》波羅夷(驅擯)第 431 段;《律藏》小品第 21 段)等種種不應做的汙家行 為,依靠從中獲得的[四]資具維生,令那個住處(寺院)成為了良善比丘們的非住處。
導師聽聞此事經過後,為對他們執行驅出羯磨召喚來兩位上首弟子及其隨眾:“舍利弗,你們去,他們當中不按你們的話做的人,你們就對他們執行驅出羯磨,那些[按你們的 話]做的人,你們就教誡、告誡他們。教誡和告誡對於非智者是不喜愛的、不合意的,而對於智者們而言是喜愛的、合意的。”[導師]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應教誡”(Ovadeyya),“教誡”是在事情發生時進行說導,“告誡”是在事情未發生時通過“你會 [因此]有惡名”等方式[警]示未來;“教誡”是當面說,“告誡”是不在場,[通過]派送信使或書信[進行勸告];“教誡”是說一次,“告誡”是反復地說;教誡也名為告誡;如此應教誡,應告誡。
“[制止]不善”(asabbhā),“應制止不善法,應令立足於善法”之義。
“彼受善人愛”(Satañhi so piyo hoti),這樣的人受佛陀等善人的喜愛,而那些未見法、未超越來世、看重利益、為了活命而出家者,對於這些“惡人”(asataṃ)而言,那教誡者、告誡者,是[他們]用“你不是我們的戒師、不是[我們的]老師,你為什麼教誡我們?”如此尖銳的語言進行攻擊的“可憎者”(appiyo)。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舍利弗和目犍連也去到那裡,教誡、告誡那些比丘們。他們當中,有一些人接受教誡後變好了,有一些還俗了,有一些遭受了驅出羯磨。
第二、阿說示和滿宿的故事[終]。
3. 車匿長老的故事
Channattheravatthu
“不應交惡友……”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車匿(Channa)長老而說的。
據說該尊者辱駡兩位上首弟子:“我和我們主人之子一起行的大出離,那個時候其他人我一個都沒看到,現在這些人卻到處說著‘我是舍利弗,我是目犍連,我們是上首弟子’。”導師從眾比丘那裡聽聞所發生的事情後,命人叫來車匿長老,進行教誡。他在那一刻沉默了,走後又辱駡長老們。如此直到第三次辱駡時,被導師召來教誡道:“車匿,兩位上首弟子是你的善友、至上之人,你要侍奉、結交如此般的善友。”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惡友”(pāpamittā)是沉迷於身惡行等不善法之人。“卑劣者”(purisādhama)是入室搶劫等事或二十一種邪行 [144] 等不當之事上的慫恿者。惡友和卑劣者這兩種人都不應結交、不應侍奉,而反過來的善友、善人,則應結交、應侍奉。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然而車匿長老聽聞該教誡後依舊像從前那樣辱駡、謾駡比丘們。他們又告訴了導師。導師說:“諸比丘,在我在世時你們無法調伏車匿,而在我般涅槃時,你們將調伏他。”在[佛陀]入般涅槃時,尊者阿難說:“尊者,我們應如何與車匿長老相處?”
[佛陀]指示:“阿難,應給與車匿比丘梵罰。”
他(車匿)在導師般涅槃時,聽聞阿難長老告知的梵罰後痛苦、悲傷,三次昏厥倒地,祈求:“尊者,不要毀了我。”然後正確圓滿義務,不久就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
第三、車匿長老的故事[終]。
4. 摩訶劫賓那長老的故事
Mahākappinattheravatthu
“飲用法水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摩訶劫賓那(Mahākappina)長老而說的。
此事次第說來是:據說過去,在蓮華上佛足下發完願的尊者摩訶劫賓那,在輪迴中輪迴時投生在波羅奈附近的一個織工村莊裡,成為了織工的首領。那時,有一千位辟支佛 佛,他們[每年]八個月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然後雨季四個月住在民間。有一次他們下到波羅奈附近,然後派遣八位辟支佛去國王面前:“你們去乞求建造住所的工人吧。”但那時是國王舉辦農耕節的時候。他聽說“據說辟支佛們來了”後,馬上出去,詢問了來意後,說:“尊者們,今天沒空,明天是我們的農耕節,我將在第三天處理[你們的事]。”說完,沒有邀請辟支佛[應供]就進去了。辟支佛們[商量]“我們去其他地方吧”,便離開了。
此時,織工首領的妻子因某事前往波羅奈,看到那些辟支佛後,禮敬並詢問:“尊者們,為何聖尊們非時而來?”他們講述了來龍去脈。聽聞那事情經過後,[這位]具備信心與智慧的女子邀請說:“尊者們,明天[來]接受我們的缽食[供養]吧。”
“我們人很多的,姊妹。” “有多少,尊者?” “一千位。”
“尊者們,在這個村莊裡住了一千名織工。每個將供養一份缽食,請接受缽食吧,我還會為你們建造住所。”
辟支佛們接受了。她進入村莊後大聲宣佈:“我見到了一千位辟支佛,做了邀請,你們為聖尊們佈置座位,準備粥飯等[食物]吧。”她讓人在村莊中央搭起了天蓬,佈置好座位。第二天,請辟支佛們入座後,用殊妙的副食和主食進行招待,在用餐結束時她帶著那個村莊的所有女性,和她們一起禮敬了諸位辟支佛,[請求:]“尊者們,請答應[接下來]三個月住[在這裡]吧。”獲得他們的允諾後,她又到村中大聲宣佈:“女士們、先生們,每個家庭出一個人,拿上斧頭、鑿 子,到森林裡運來木材,為聖尊們建造住所吧。”
村民們聽到她的話後,每人一個,[為五百辟支佛]建造了連同夜間住處和日間住處的一千座草屋。他們[懷著想法] “我要恭敬地照顧[尊者],我要恭敬地照顧[尊者]”,照顧著在各自草屋中過雨安居的辟支佛。出雨安居的時候,“你們為在各自草屋中過完雨安居的獨居佛準備衣料吧!”經她的鼓 勵,[他們]給每位辟支佛供養了價值一千[錢]的衣。辟支佛們出了雨安居,做完隨喜就離開了。
村民們做完此功德,死後投生到了忉利天,成為了一群天子。他們在那裡體驗天界的幸福後,在迦葉佛時期,投生在了波羅奈的一眾富有家庭中。織工首領成為了富人首領之子。他妻子也成了富人首領的女兒。她們所有 [妻子]也都在長大嫁人時嫁到了[富人之子]他們各自家裡。後來的一天,寺院裡宣佈有講法。那些富人在聽說“導師將講法”後全部[決定]“我們要聽法”,和[他們的]妻子一起來到寺院。在他們進入寺院的刹那間,下起了雨。那些有出家眾和他們家相來往者或在沙彌等中有親戚者,他們就進入那些人的僧舍。然而,那些沒有這樣的[熟人]的,不能進入任何[僧舍],就只能待在寺院中間。於是,富翁首領對他們說:“看看我們的窘境吧,良家子應對此感到羞恥。”
“老爺,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由於沒有親密信賴之處,才遭此窘境。我們把所有財產聚集起來建造僧舍吧。”
“好的,老爺。”
首領出了一千[錢],其他人各給了五百,女性各二百五十。他們將這些錢財收集起來,開始為導師建造名為大僧舍的住所,連同一千棟尖頂僧房。由於建造工作很龐大,錢財不夠了,他們又按照之前支付的錢財的一半進行布施。僧舍完工時舉行了住所的供養儀式,對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做了七天的大布施,給兩萬比丘附贈了衣。
富人首領的妻子做的與眾不同,她憑藉自己的智慧“我要對導師做更多的供養”,就拿了價值一千[錢]的一塊阿諾嘉(Anojā)花色的布料和一筐阿諾嘉花,在做隨喜的時候,用阿諾嘉花供養導師,並將那塊布料放在導師足下,發願:“尊者,願無論投生何處,我的身體都如阿諾嘉花的顏色,願我的名字也叫阿諾嘉。”導師[說]“願如是”,做了隨喜。
他們所有人都隨壽命而住世後,從那裡死去投生到了天界,在此尊佛陀出世時,從天界死去,富人首領投生在了雞冠城(Kukkuṭavatī)的皇族中,成年時名叫摩訶劫賓那王(Mahākappina)。其餘人則投生在一眾大臣家。富人首領的妻子投生到了摩達國(Madda)奢羯羅(Sāgala)城的皇族中,她的身體為阿諾嘉花色。他們就給她取名叫阿諾嘉。她成年後嫁到了摩訶劫賓那王家中,成為了阿諾嘉王后。其餘女子也都投生到了一眾大臣家中,成年後都嫁到了那些大臣子家裡。
他們所有人都享受與國王相似的榮華富貴。當國王登上盛裝打扮的大象出遊時,他們也那樣出遊。在他騎馬或駕車出遊時,他們也那樣出遊。就這樣,他們憑藉一起造下的福德的威力,一起享受福報。國王還有“強健”(Bala)、“強載”(Balavāhana)、“花”(Puppha)、“花載”(Pupphavāhana)、“善達”(Supatta)五匹馬。其中的善達馬國王自己騎,其餘的四匹馬給了信使。清晨,國王在他們吃完飯後就派他們出去:“你們去,出遊兩三由旬,得知佛、法、僧出世就將[這]快樂的消息帶來給我。”他們從四個大門出去,遊經三由旬後,沒有獲得消息就返回。
有一天,國王騎上善達馬,在一千名大臣的陪同下前往公園,看到五百位形色疲勞的商人進入城中,[他心想:] “這些人旅途勞頓,我一定可以從他們那聽到某個好消息。”把他們叫來詢問:“你們從哪裡來?”
“陛下,據離這裡一百二十由旬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名叫舍衛城,我們從那來。”
“那在你們地區有什麼新聞發生嗎?” “陛下,其他的沒有,但佛陀出世了。”
就在那一刻,國王的身體生起五種喜,愣住片刻後詢問:“兄弟,你們說什麼?”
“陛下,佛陀出世了。”
第二次、第三次國王依舊那樣[愣住片刻]後,第四次詢問:“你們說什麼?”
“陛下,佛陀出世了。” “兄弟們,我給你們十萬[錢]。還有其他什麼消息嗎?”
“有的,陛下,法出現了。”
國王聽聞後也像前面一樣,三次[愣住片刻]後,第四次 [聽]說“法出現了”時,說:“這[個消息],我也給你們十萬 [錢]。還有其他消息嗎,兄弟們?”
“有的,陛下,僧團出現了。”
國王聽聞此後也[愣住]三次後,第四次聽到“僧團[出現了]”時,說:“這也給你們十萬[錢]。”說完,看了看一千位大臣,詢問:“兄弟們,你們怎麼辦?”
“陛下,您怎麼辦?” “兄弟們,我聽說‘佛出世、法出現、僧出現’以後就不會再回去了,我要去找導師,在他面前出家。” “陛下,我們也要和您一起出家。”
國王命人在金蝶上刻下字後對商人們說:“阿諾嘉王后將會給你們三十萬[錢],你們就這樣對她說‘國王說將王權給你,你怎麼喜歡就怎麼享受榮華富貴吧。’如果她問你們‘國王在哪裡?’請你們告知‘他說完我要去找導師出家後就走了’。”大臣們也這樣給各自的妻子送去消息。國王送走商人後,登上馬,在一千名大臣的圍繞下,即刻出發了。
導師在那一天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了摩訶劫賓那王及其隨從,[得知:]“這位摩訶劫賓那在商人那裡聽說三寶出世了後,為他們的話支付了三十萬[錢],然後捨棄了王位,在一千名大臣的圍繞下,想找我出家,明天他將出家,他將和隨從一起證得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我要去迎接他。”
次日,[導師]如同前去迎接小村長的轉輪王一般,獨自拿著衣缽,出迎了一百二十由旬的道路,坐在月分(Candabhāgā)河邊一棵榕樹下散發著六色光芒。國王也在前進時遇到了一條河流,他詢問:“這叫什麼[河]?”
“名叫阿巴拉差(Aparacchā),陛下。” “它的範圍是多少,兄弟?” “深一牛呼,寬兩牛呼,陛下。” “這裡有船或筏嗎?”
“沒有,陛下。”
“在我們尋找船[筏]等期間,生會走向老,老[走向] 死。我沒有疑惑,為三寶而出離,願以他們(三寶)的威力讓這水對我如同非水(願其成為陸地)。”他省思三寶功德後,隨念著佛陀 “彼世尊是阿羅漢、正自覺者……”和隨從一起騎著千匹馬踏上水面。信度馬像在石頭上前進一般,連馬蹄尖都沒弄濕。
他穿過那條[河]後,往前走又看到一條河,然後詢問: “這叫什麼[河]?”
“名叫黑河(Nīlavāhinī),陛下。”
“它的範圍是多少?” “深和寬都是半由旬,陛下。”
其餘[對話]和之前相同。他看了那河後,“法是世尊所善說……”隨念著法往前。越過它以後,往前走時,又看到另一條河,詢問:“這叫什麼[河]?”
“名叫月分,陛下。” “它的範圍是多少?” “深和寬都是一由旬,陛下。”
其餘的[對話]和前面一樣。看到這條河後,“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善行道者……”隨念著僧團往前。在他越過那條河流繼續往前走時,看到了從導師身體發出的六色光芒。榕樹的枝條、樹杈和樹葉如同黃金所成一般。國王心想:“這光芒既不是月亮的,也不是太陽的,也不是天、魔、梵天、龍、金翅鳥等任何一個的,一定是我為導師而來,已經被大喬答摩佛看到了。”
他立刻從馬背上下來,彎著腰跟隨光芒來到導師面前,如同浸泡在雄黃水中一般進入佛光之中,和一千位大臣禮敬了導師,然後坐在一旁。導師為他次第說法,開示結束時,國王和隨從們一起證得了入流果。於是所有人都起身請求出家。導師在探究“這些良家子的神變所成衣缽會出現嗎?”時得知“這些良家子供養過一千位辟支佛一千件袈裟,在迦葉佛時期還供養過兩萬比丘兩萬件袈裟,他們出現神變所成衣缽不稀奇。”[佛陀]便伸出右手說:“來,諸比丘,善修梵行以滅苦吧。”他們[的形象]立刻變成了持有八種[出家人]用具,有六十個僧臘的長老一般。他們升上空中又下來禮敬導師,然後坐著。
那些商人去到王宮,讓人告知[他們]是國王派來的後,王后說:“讓他們來吧。”他們進入[王宮],禮敬後站在一 旁。然後王后問他們:“朋友們,你們因何而來?”
“是國王派我們來您這的,說請您給我們三十萬[錢]。” “朋友們,你們說的數目非常大,你們為國王做了什麼?國王因什麼事對你們心生歡喜,讓給這麼多錢的?” “王后,我們沒有做其他事,只不過告訴了國王一個消息。”
“那朋友們,能告訴我嗎?” “可以的,王后。” “那朋友們,請說吧。”
“王后,佛陀出世了。”
她在聽聞此事後也像前面[國王]那樣身體充滿喜悅,愣住三次,第四次聽說“佛陀”後[說:]“朋友們,國王為這句話給了[你們]多少[錢]?”
“十萬,王后。” “朋友們,聽了這樣的消息後國王給你們十萬是不合適的,我則要將我的三十萬薄禮給你們。你們還告訴國王其他什麼了嗎?”
“這個……和這個……”他們將其他兩個消息也告知 了。王后像之前一樣身體充滿喜悅,愣住三次,第四次聽說後,讓人每個[消息]給了三十萬。就這樣他們一共獲得了一百二十萬。然後王后問他們:“朋友們,國王在哪裡?”
“王后,他[說完]‘我要找導師出家’就走了。” “他有給我們送來什麼消息嗎?”
“他說把所有權力都移交給您,說你怎麼歡喜就怎麼享受榮華富貴。”
“大臣們在哪裡呢,朋友們?”
“他們也[說完]‘我們要和國王一起出家’就走了。”她將大臣們的妻子召來,[說:]“姐妹們,你們的丈夫[說完]‘我們要和國王一起出家’就走了。你們怎麼辦?” “他們給我們送來了什麼消息嗎,王后?”
“他們說已將自己的財富留給你們,說請你們隨意享用那財富。”
“那王后您要怎麼辦?”
“姐妹們,那國王在聽到消息後,就站在路上用三十萬 [錢]禮敬了三寶,像[吐]痰一般捨棄了富貴,[說]‘我要出家’而出離了,而我在聽聞三寶的消息後用九十萬禮敬了三寶。富貴不僅僅對國王而言是苦,對我而言也是苦的。誰要跪著用嘴接住國王吐出的痰呢?我不需要富貴,我也要去找導師出家。”
“王后,我們也要和您一起出家。” “如果你們能夠的話,善哉,姐妹們。” “我們能,王后。” “善哉,姐妹們,那就來吧。”
她命人準備好一千輛車,登上車和他們一起出發後,在途中看到第一條河,像國王那樣詢問後,聽聞了所有的情 況,然後說:“你們找找國王走的道路。”
“我們沒看到信度馬的足跡,王后。” “國王為三寶而出離,想必是以真實語立誓後走的。我也是為了三寶而出離,就憑藉他們(三寶)的威力讓這水不要像水。”她隨念三寶功德後,發動一千輛馬車。水面變得像石面一般,車輪的最週邊都沒有濕。[她們]以這個方法渡過了另外兩條河。
當導師知道她們來了,[用神通]讓坐在自己面前的比丘們消失(不可見)。她們走著走著,也看到從佛陀身上發出的六色光芒,她們同樣地思維過後,來到導師身邊,禮敬後站在一旁詢問:“尊者,為您而出離的摩訶劫賓那,我想他已經到這裡了,他在哪裡,請您指示給我們。”
“你們先坐吧,你們會在這裡看到他的。” “據說我們將會坐在這裡見到丈夫”,她們所有人都滿意地坐下了。導師為她們次第說法,說法結束時,阿諾嘉王后和隨從們證得了入流果。摩訶劫賓那長老和隨從們在聽聞為她們準備的開示時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就在那一刻導師讓她們看到了已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們。據說在她們到達的那一刻就看到自己的丈夫身穿袈裟,剃光了頭,她們會培育不起心一境性,從而不能證得道果,因此,在她們建立起不動搖的信心時,才讓她們看到那些已證得阿羅漢的比丘 們。
她們看到他們後,五體投地地禮敬完,說:“尊者們,你們至此已達到了出家義務的頂峰。”然後他們禮敬了導師,站在一旁請求出家。據說在[她們]這麼說時,有一些人說“導師想著蓮花色的到來”。導師對那些優婆夷說:“你去你舍衛城比丘尼住處出家吧。”她們依次途經各地而行,途中大眾持來供養品並[表達]尊敬,走了一百二十由旬後,在比丘尼住處出家,然後證得了阿羅漢。
導師則帶著一千名比丘從空中到了祇陀林。在那裡尊者摩訶劫賓那總是在夜間住處和日間住處等地發出感慨:“真快樂啊!真快樂啊!”比丘們告訴世尊:“尊者,摩訶劫賓那總是發出感慨‘真快樂啊!真快樂啊!’我們覺得他是針對自己的欲樂和國王之樂而說的。”導師命人把他叫過來,[問:]
“劫賓那,據說你就欲樂、國王之樂而發出感歎,屬實嗎?”
“尊者!世尊知道我是否就其而感慨。”
導師[說:]“諸比丘,我兒並非就欲樂、國王之樂而發出感歎。我兒是生起了法樂、法喜,他是就不死大涅槃而發出的感慨。”[導師]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飲用法水者”(dhammapīti),“飲法者,飲用法[水]”的意思。這所謂的法不能像粥等一樣用碗來喝,而是通過以名身觸證、緣取、體證九種出世間法,以遍知、通達等[方式]徹知苦聖諦等,名為飲法[水]。
“安樂臥”(Sukhaṃ seti),這只是開示中這麼[說]而已,[實際]意思是四威儀中都安樂而住。
“明淨”(Vippasannena),無染,離隨煩惱。
“聖者所說[法]”(Ariyappavedite),佛陀等聖者所教導的念處等諸菩提分法。
“常樂於”(Sadā ramati),這樣的飲法者,住於明淨心,具備智慧,恒常歡喜、極喜[於法]。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成為了入流者等。
第四、摩訶劫賓那長老的故事[終]。
5. 智者沙彌的故事
Paṇḍitasāmaṇeravatthu
“[治水者]引水……”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智者沙彌而說的。
據說,在過去,迦葉佛在兩萬漏盡者的圍繞下來到了波羅奈。人們考量了自己的能力後,八個人一起或十個人一起供養客至施(給新來比丘的食物供養)等。有一天,導師在用餐結束時這樣做隨喜:
“優婆塞,在此有一些人[認為]‘只應供養自己的東 西,鼓勵其他人[供養]做什麼呢?’他只是自己做供養,不鼓勵其他人。他無論投生到哪裡,都會獲得財富的成就,不會有隨從的成就。一些人鼓勵他人[供養],自己不供養。他無論投生到哪裡,都會獲得隨從的成就,不會有財富的成就。一些人自己不供養,也不鼓勵他人。他無論投生到哪裡,既不會有隨從的成就,也不會有財富的成就,靠吃殘食維生(成為乞丐)。一些人自己供養,也鼓勵他人[供養]。他無論投生到哪裡,都會有財富的成就和隨從的成就。”
聽到這個後,站在附近的一位有智慧的男子心想:“我現在要那樣做,讓我將來有兩種成就。”他禮敬導師後說:“尊者,請接受我明日的缽食[供養]。”
“你想要多少位比丘?” “尊者,您有多少隨從?” “兩萬名比丘。”
“尊者,您和所有人都來接受我明天的缽食[供養]吧。”導師同意了。他進入村莊,到處行走告訴[大家]:“大娘,大伯,明天我邀請了以佛陀為首的僧團。你們能供養多少比丘就供養多少吧。”[人們]考量了各自的能力後,說: “我將供養十位,我二十位,我一百位,我五百位……”他將所有人的話從頭到尾登記在一片葉子上。
那個時候,在那個村子裡,有一個因非常貧窮而以“赤貧者”為人所知之人。那[智者]看到對方迎面而來,[就說:]“朋友赤貧者,我明天邀請了以佛陀為首的僧團,市民們明天將做供養。你將請多少位比丘用餐呢?”
“老爺,比丘對我來說有什麼用呢?富人才需要比丘,我連明天煮粥的一管米都沒有。我打工維生,比丘對我有什麼用?”
勸導者應該是有經驗的。因此他在對方說“沒有”時,並沒有保持沉默,他這麼說:“朋友赤貧者,在這個城市裡,有許多人吃完美食,穿上精美的衣服,睡在用種種飾品裝飾的豪華床鋪上,享受榮華富貴。而你白天做完工,連肚子都填不飽。發生這種情況,你還不知道‘我因過往未曾修福,才什麼也得不到。’”
“我知道,老爺。”
“那為什麼現在不做功德呢?你年富力強,難道不應該賺完錢,力所能及地做布施嗎?”
他就在這談話期間生起了悚懼感,說:“也為我在葉子上登記一位比丘吧。我將會在賺些薪水以後供養一位比丘的缽食。”
對方則[覺得]“一位比丘幹嘛登記呢”,就沒有登記。赤貧者回到家後,對妻子說:“夫人,明天市民們將供養僧團飲食,宣導者也[鼓勵]我,說‘你供養一人的缽食吧’。我們也供養一人的缽食吧?”這時,他的妻子沒有說“我們貧困,為什麼你要答應?”而是說:“夫君,你做得好,我們過往就是什麼也沒供養,如今才變得貧困。我們倆都賺取工資,然後供養一人的缽食吧,夫君。”說完,兩人都從家裡出發,到了工作的地方。
看到他後,大財主問:“朋友赤貧者,你要做工?” “是的,老爺。”
“你要做什麼?” “您讓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那我明天將請兩三百位比丘用餐,來,你[幫我]劈柴吧。”拿了錛子、斧頭給他。赤貧者牢牢系好腰帶,特別賣力地劈柴,放下錛子就拿起斧子,放下斧子就拿起錛子。於是財主對他說:“朋友,你今天幹活非常賣力,是什麼原因呢?”
“老爺,我明天要請一位比丘用餐。”
聽聞此後,財主心生歡喜,尋思:“此人確實做了難能之事。他沒有[因]‘我是窮人’就保持沉默,而是說‘我要在賺取工資後請一位比丘用餐。’”
財主夫人也看到了他(赤貧者)的妻子,詢問:“姐妹,你要做什麼工作?”
“您讓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財主夫人]把她帶到舂米堂,讓人給了她簸箕、杵等。她像在跳舞一樣興高采烈地舂米、篩米。這時,財主夫人問她:“姐妹,你非常高興地幹著活,是什麼原因呢?”
“夫人,做完這份工作,我們就要請一位比丘用餐。”聽聞此後,財主夫人也對她感到歡喜:“這確實是位難行能行的人。”
當赤貧者劈完柴時,財主[說]“這是你的工資”,讓人給了他四吶礪米,“這是我高興給你的”,又讓人給了四吶礪。他回到家中對妻子說:“我打完工得到了米,這就有了飯。你去用獲得的薪水換來生酥、油、香料吧。”財主的夫人也讓人給了她一杯酥油、一碗生酥、一些香料和一吶礪精米。如 此,兩人就有了九吶礪米。
他們[想到]“我們有了可供養的物品了”滿心歡喜,一早就起來了。妻子對赤貧者說:“夫君,你去找些菜葉回來。”他在市場沒看到菜葉就去到河邊,[因]“今天我將能夠供養聖尊食物”而興高采烈地一邊唱著歌,一邊採摘菜葉。撒下大網後站著的漁夫[心想]“應該是赤貧者的聲音”,把他叫過去詢問:“你特別高興地唱著歌,是有什麼原因呢?”
“我在採摘菜葉,朋友。” “你[采了]要做什麼?” “我要請一位比丘用餐。”
“比丘過得可好了,他怎麼會吃你的菜葉?”
“朋友,我該怎麼做,[才能]用我自己獲得的菜葉請[比丘]用餐呢?”
“那你來吧。” “我要做什麼,朋友?”
“你抓住這些魚,做成價值一巴達(Pāda)、半[巴達] 、一咖哈巴那錢的各份吧。”
他照做了。包好的那些魚都被市民們為了各自所邀請的比丘[買]走了。在他處理所有的魚的時候,[比丘]托缽時間到了。他估計了時間後,說:“我要走了,朋友,比丘們要來了。”
“還有魚嗎?” “沒有了,朋友,都賣完了。”
“這樣的話,我給自己在沙子裡埋了四條鮭魚,你想請比丘用餐的話,就把這些拿走吧。”[漁夫]把那些魚給了他。
那天,導師在清晨觀察世界時,看到赤貧者進入了自己的智網,探究“將會發生什麼”時[得知]“赤貧者[決定] ‘我要請一位比丘用餐’,昨天和妻子一起做了工”,[然後]思維“他會[分配]得到哪位比丘呢?”推測出:“人們獲取葉子上登記的比丘後,將請他們在各自家裡入座。赤貧者除了我以外,將得不到其他比丘。”
據說諸佛對窮人懷有[格外的]悲憫。因此導師在清早照料完身體後,[想著]“我將攝受赤貧者”,進入香室坐下。在赤貧者拿了魚進入家中時,帝釋[天帝]的黃毯石座熱了。他觀察“是什麼原因”時[想到]“昨天,赤貧者[決定]‘我要供養一位比丘缽食’就和自己的妻子一起賺取了工資,他將獲得哪位比丘呢?”“他沒有[得到]其他比丘,但導師[決定]‘我要攝受赤貧者’而坐在香室。赤貧者會用自己烹製的粥飯、蔬菜供養如來。我要是去赤貧者家裡[幫忙]烹飪就好了。”
[帝釋天帝]便化身來到他家附近,詢問:“有什麼需要做的勞務嗎?”赤貧者看到他後說:“朋友,你要做什麼工作?”
“老闆,我是全能型的,沒有我不會的技術,我懂得準備粥飯等。”
“朋友,我需要你幫忙,但我們沒有任何報酬可支付你。”
“那要做的是什麼[工作]呢?” “我想請一位比丘用餐,希望給他準備粥飯。” “如果你是要供養比丘缽食,那我就不需要薪水,這難道不是我的功德嗎?” “這樣的話,善哉,朋友,進來吧。”
他進到其家中,讓其拿出油、米等,然後[說]“你去,把自己分到的比丘帶回來吧。”把他遣走了。組織供養的人則按照葉子上登記的[人數]給他們各個家庭派去[應供的]比 丘。赤貧者來到他面前,說:“請把分給我的比丘給我。”他在那一刻想起來,說:“我忘了[登記]你的比丘了。”赤貧者如同被萬箭穿心一般(字面為“如同被長矛刺腹一般”),舉臂痛哭:“老爺,為什麼要毀了我?我昨天在你的鼓勵下和妻子賺了一天的錢,今天一大早就為了[獲取]菜葉在河邊來回 [尋覓]後而來。你給我一位比丘。”
人們湊過來詢問:“這是怎麼了,赤貧者?”他告知了此事。他們詢問組織者:“朋友,據說你鼓勵此人‘你賺了錢供養一位比丘缽食吧’是嗎?” “是的,大德們。”
“你犯了大錯啊,你安排了這麼多比丘,一個比丘也沒給他。”他因他們的話而羞愧難當,對那[赤貧者]說:“朋友赤貧者,你不要毀了我,我因你的緣故而異常苦惱。人們根據葉子上登記的[數目]帶走了各自分配得的比丘,將坐在自己家裡的比丘帶來給[你],沒這樣的事。但導師洗完臉就坐在香室,國王、王子、將軍等人正坐在[外面]盼著導從香室出來,[預想著]‘我們要接過導師的缽然後[回]去’。諸佛對窮人有[格外的]悲憫,你去到寺院裡,向導師禮敬[說]‘尊者,我是個窮人,請您攝受我吧。’假若你有福,就一定能獲得[同意]。”
他去到寺院裡。國王、王子等人在其他日子裡都是看到他在寺院裡吃殘食,便對他說:“赤貧者,還沒到飯時,你來做什麼?”
“大人,我知道還沒到飯時。我是來禮敬導師的。”他一邊說一邊走,將頭放在香室的門檻上,五體投地禮敬了[導師],說:“尊者,在這座城市裡,比我更窮的人沒有了,請您支持我,攝受於我。”
導師打開香室的門,拿出缽放在他手上。他彷彿獲得了轉輪王的殊榮一般。國王、王子等人面面相覷。導師給的缽任何人都不能夠通過權力拿走。但他們這麼說:“朋友赤貧者,把導師的缽給我們吧,我們會給你這麼多錢財。你一個窮人就拿錢吧,缽對你有什麼用呢?”
赤貧者說:“我不會給任何人,我不需要錢財,我只要請導師用餐。”其他人在向他請求過後,沒有得到缽就回去了。但國王尋思著:“即便用錢財誘惑,赤貧者也不給出導師的 缽。而導師親自給的缽,任何人都奪不走。此人的供養品會有多少呢,在此人供養之時,我要將導師帶回家,供養我準備的食物。”便跟著導師一起去了。
帝釋天帝也煮好了粥、副食、飯、蔬菜等,鋪設了適合導師坐的座位,然後坐著[等待導師到來]。赤貧者將導師引到[家門口]說:“請進,尊者。”他住的房子很矮,不彎腰就不能進。諸佛不會彎腰進入房子,在他們進入房子時,要麼大地下沉,要麼房子上升。這是他們[過去]善施的果報。等 [他們]再次出來離開時,一切又如故。因此導師就站著進入了房子,坐在帝釋鋪設的座位上。
在導師坐下時,國王說:“朋友赤貧者,即便是在我們請求時,你也沒有給出導師的缽,我們要看看你為導師準備了什麼樣的供養品呢?”這時,帝釋將他的粥、副食等打開給 [大家]看。它們的香味遍滿整個城市。國王看了看粥等,對世尊說:“尊者,我計畫‘赤貧者的供養品會有多少呢,在此人供養之時,我要將導師帶回家,供養我準備的食物’而來的。[但實際上]如此般的食物我未曾見過,[如今]我站在這裡赤貧者會難辦,我走了。”他禮敬導師後離開了。
帝釋則在供養導師粥等後,恭敬地侍候著。導師在用餐結束做完隨喜後,從座位起身離開了。帝釋向赤貧者示意,他拿過缽,跟導師一起走。帝釋轉身,站在赤貧者家門口朝空中望去。即刻,從空中下了七寶雨,將他家裡所有容器都裝滿後,充斥著整個房子。他家裡沒有了空間。他妻子抱著孩子站在外面。他送走導師,返回,看到孩子在外面,便詢問:“這是怎麼了?” “夫君,我們整個房子都被七寶裝滿了,沒有進去的空間了。”
他心想:“我的供養今天就帶來了果報。”然後去到國王面前,禮敬後,[國王]問“你怎麼來了?”他說:“陛下,我家充滿了七寶,您拿走那些財富吧。”國王尋思:“對佛陀所做的供養,今天就達到了頂峰。”然後對他說:“你需要什麼?”
“用來運輸財寶的一千輛車,陛下。”
國王派了一千輛車將財富運來後,讓人鋪在皇宮庭院裡,有棕櫚樹那麼高的一堆。國王讓城中[居民]集合,問道:“在這城裡還有誰有這麼多財富嗎?”
“沒有,陛下。” “對待如此的大財富者應該怎麼辦呢?” “應授予財主之位,陛下。”
國王給他很大榮譽後,將他立為財主。然後將過去一位財主的宅址告訴他:“找人將那裡長的灌木清理後,建造房屋住下吧。”[人們]為他將那個地方清理、平整過後,挖地時,挖出了一個挨一個的寶瓶。當他告訴國王,[國王]說:“因你的福德出現的,你就拿去吧。”他建好房子後,向以佛陀為首的僧團做了七天大布施。從那以後他也盡行壽做功德,命終後投生到了天界。
在一佛間隔期間享受天福後,在此尊佛陀出世時,從那裡死去,投生在舍衛城舍利弗長老的一個護持者財主家女兒的腹中。在他父母得知已懷孕後,做了孕期護理。後來他母親生起了這樣的熱望:“我要是能用鮭魚供養以法將(舍利 子)為首的五百比丘,然後穿上染衣,坐在最後的座位上,吃那些比丘們剩餘的飯食就好了。”她告訴父母,如此做了過後,熱望就平息了。
從那以後,在七次慶典裡,他們也為她用鮭魚招待了以法將為首的五百比丘。應知一切都如底沙童子的故事中所說那樣。這是他在[身為]赤貧者時所供養鮭魚的等流。
在給他取名的那天,他父母對長老說:“尊者,請給您僕人授戒吧。”
長老問:“這孩子叫什麼名字?” “尊者,自從懷上這孩子開始,這個家裡遲鈍、愚笨的人都變聰明了,因此要給我兒子取名為智者。”長老授了戒。從出生之日起,他母親就生心:“我將不要破壞我兒子的志 願。”他七歲時,對母親說:“媽媽,我要到長老那出家。”
“善哉,兒子,我曾作意我不會破壞你的志願。”說完,邀請了長老,請其用餐後,[說:]“尊者,您的僕人想要出家,我會在傍晚時把這[孩子]帶到寺院。”送走長老後,召集親人們:“我們今天就對我兒子做在俗時應行的恭敬吧。”表達了極大的恭敬後,把他帶到寺院,交給長老:“尊者,請您剃度這個[孩子]吧。”
長老告訴他出家的辛苦後,他說:“尊者,我將遵從您的教誨。”
“那就來吧。”將他頭髮弄濕,告知皮五法業處後,就給他出家了。他的父母也在寺院住了七天,期間[每天]用鮭魚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第七天傍晚,他們回到自己家中。長老在第八天入村時,帶著他去了,[他]沒有和比丘僧團一起去。什麼原因呢?他穿衣持缽和威儀還不雅觀,而且長老在寺院裡有要做的義務。
長老會在比丘僧團入村時,巡視整個寺院,將未打掃的地方打掃了,將飲用水、洗用水灌進空水罐裡,將沒有擺放好的床椅等擺放整齊,隨後才入村。這也是為了讓外道們進入空寺院後,沒有機會說‘你們看沙門喬答摩弟子的坐處。’因此在照料了整個寺院後才入村。因此,那天也比較晚才讓沙彌拿了衣缽,入村托缽。
沙彌和戒師一起走在路上時看到一條水渠,詢問 “尊者,這是什麼?”
“是條水渠,沙彌。” “[人們]用這個做什麼?”
“從各處引來水,供給自己的農作物。” “尊者,難道水有心嗎?” “沒有,賢友。”
“像這樣的無心之物也可以引到自己希望之處,尊者?”
“是的,賢友。”
他心想:“倘若連這樣無心之物他們都能將其引到自己希望之處完成工作的話,為何有心者卻不能將這顆心置於自己的控制下修習沙門法呢?”
然後他走到前面,看到做箭的人在把箭杆放在火上烤,然後用眼角瞄著弄直它,便詢問:“尊者,這是些什麼人?”
“是做箭者,賢友。” “那他們在做什麼呢?”
“他們在用火烘烤後將箭杆弄直。” “這[箭杆]有心嗎,尊者?” “無心,賢友。”
他心想:“倘若他們能把無心的[箭杆]放在火上烤了過後弄直,為何有心者卻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然後修習沙門法呢?”
然後他走到前面看到人們在將木材削成輪輻、輪輞、輪軲等,詢問:“尊者,這些是什麼人?”
“是木匠,賢友。” “他們在做什麼?”
“他們在拿木材做車輛等的輪子等,賢友。” “那這些[木材]有心嗎,尊者?” “無心,賢友。”
於是他生起想法:“倘若他們可以拿無心的原木材料製成車輪等,為何有心者不能將自己的心控制住,然後修習沙門法呢?”他明白這些道理後,[對長老說:]“尊者,倘若您能拿著自己的衣缽,我就要回去了。”長老沒有讓這樣的心生起:“這新出家的小沙彌跟在我後面這麼說。”[而是] 說:“拿來吧,沙彌。”接過了自己的衣缽。沙彌也在禮敬完戒師返回時,說:“尊者,給我帶飯時,就帶鮭魚吧。”
“我要在哪裡獲得呢,賢友?” “尊者,以自己的福報得不到的話,您將以我的福報獲得。”
長老[擔心]“小沙彌坐在外面恐怕會有危險”就把[自己僧寮的]鑰匙給他,說:“你打開我房間的門,進去坐吧。”
他照做後,置智慧於肉身之上,坐著審視自身。於是,因他的功德力,帝釋的座位開始發熱。他探究“這是什麼原因”時知道了“智者沙彌將戒師的衣缽交還後,[因] ‘我要修沙門法’而回去了,我也應該去那裡。”於是召來四大天王,說:“你們去把寺院周圍樹林裡的鳥都趕走,整個守護起來。”然後對月天子[說:]“你牽制住月輪。”對日天子說:“你牽制住日輪。”說完,他親自前去站在[門口]拉繩處守護著。寺院裡連枯葉掉落的聲音都沒有。沙彌的心達到了心一境性,他在一頓飯期間就通過審視自身證得了三 果。
長老[想著:]“沙彌坐在寺院裡,在某某家裡能夠為他得到食物。”去到一個[對長老]敬愛有加的護持者家裡。那[家庭],當天獲得了鮭魚,他們正坐著盼望長老的到來。他們看到長老前來後,“尊者,您來的太好了”,請長老進入家中,供養了粥、副食等,然後提供了有鮭魚的缽食。長老表現出要帶走的樣子。人們說:“您吃吧,尊者,您還會得到帶回去的飯食的。”在長老用餐結束時,他們用帶鮭魚的食物裝滿缽,給了[長老]。
長老[想到]“我的沙彌餓了”迅速回去。導師在那天清早就用完餐,去到寺院裡如此思維:“智者沙彌將戒師的衣缽給[舍利弗]後,[想著]‘我要修習沙門法’而返回了,他出家的義務有沒有完成呢?”探究時得知他證得了三果,省察“他有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潛力”時,看到“他有”,探究“他能否在飯前就證得阿羅漢”時,知道了“他將能夠。”於是導師生起想法:“舍利弗在帶著沙彌的飯迅速趕回來,會對他造成障礙,我要坐在門口守護,然後向他詢問問題,在他回到問題時,沙彌將證得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
[導師]因此前去,站在門口,向趕到的長老詢問了四個問題,[長老]一一回答了所問的問題。這是那些問題和答案——據說導師對他說:“舍利弗,你獲得了什麼?” “食物,尊者。”
“食物產生什麼,舍利弗?” “受,尊者。”
“受產生什麼,舍利弗?” “色,尊者。” “色又產生什麼,舍利弗?” “觸,尊者。”
這裡的意思是:饑餓者所吃的食物消除他的饑餓後,帶來舒服的感受。對於因食物而快樂的人,伴隨樂受的生起他的身體具足榮色。就這樣受產生色。再者,快樂者因食生色的力量生起快樂和愉悅,[覺得]“現在,我生起了快樂”,無論臥或坐,他都獲得樂觸。
在[長老]如此回答這四個問題時,沙彌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導師便對長老說:“去吧,舍利弗,把飯給你的沙彌吧。”長老去敲門,沙彌出來,從長老手中接過缽,放在一旁,然後用扇子給長老扇風。長老便對他說:“沙彌,你吃飯吧。” “那您呢,尊者?” “我吃過了,你吃吧。”
七歲的男孩在出家後第八天的那一刻猶如綻放的藍蓮花一般,證得了阿羅漢,一邊省思著應省思的內容(飯時省 思),一邊坐下,然後用餐。在他洗完缽收藏時,月天子放開了月輪,日天子放開了日輪。四大天王解除了四方的守護,帝釋天帝解除了在拉繩處(門口)的守護。太陽從[天空]中央滑落而去。比丘們嘟囔道:“[日]影變得非常長了,太陽從中央滑落而去,且沙彌現在才吃完,這是怎麼回事?”
導師知道此事後前來詢問:“諸比丘,在談論什麼?” “這個,尊者。” “是的,諸比丘,有福德之人在修習沙門法時,月天子牽制住月輪,日天子牽制住日輪,四大天王在寺院附近森林裡守護四方,帝釋天帝守護在拉繩處(門口),連我‘作為佛陀’都不能坐視不理,前來在門口為我兒子作守護。看到治水者通過水渠引來水、造箭者弄直箭、木工削木材,取這麼多所緣後,智者調禦自己而獲證阿羅漢。”說完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水”(Udakaṃ),將大地上隆起的地方挖掉,低窪處填平後,或建造水渠,或安置木槽,將水引到自己希望的地方,[名為]“治水者”(nettikā)。 “箭”(tejanaṃ),就是箭矢。
這說的是,治水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將水“引導”(nayanti);“制箭者”(usukārā)也在烘烤後將箭“矯直”(namayanti),把箭弄直。“木匠”(tacchakā)也為了[製作]輪輞等而削鑿“斧正木材”(Dāruṃ namayanti),根據自己的意願弄直或弄彎。
如此,取這麼多所緣後,“智者”(paṇḍitā)通過引生入流道等而“自調禦”(attānaṃ damayanti),而證得阿羅漢者則名為終極調禦者。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智者沙彌的故事[終]。
6. 矮小的跋提梨迦長老的故事
Lakuṇḍakabhaddiyattheravatthu
“猶如堅磐石……”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矮小的跋提梨迦(Lakuṇḍakabhaddiya)長老而說的。
據說[尚為]凡夫的沙彌等人看到長老後,就抓住他的腦袋、耳朵或鼻子,說:“叔叔,在教法裡不感到厭煩嗎,感到高興嗎?”長老從不對他們生氣,不憤怒。[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賢友們,你們看,沙彌等看見矮小的跋提梨迦後,即便如此地捉弄他,他也從不對他們生氣,不發怒。”導師前來詢問:“你們在談論什麼,諸比丘?” “此事,尊者。”
“是的,諸比丘,漏盡者確實不會生氣,不發怒。他們堅如磐石,不動,不搖。”[導師]說完,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毀譽”(nindāpasaṃsāsu),雖然這裡只說了兩種世間法,但含義上應該以八種 [145] 來理解。
猶如“堅實”(ekaghano)沒有孔洞的“岩石”(Selo)一般,東風等各種“風不能動搖[它]”(vātena na samīrati),它不會移動,不晃動,如此般,即便是被八種世間法所籠罩,“智者不為所動”(na samiñjanti paṇḍitā),不會受憤怒的影響或隨貪的影響而動搖。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矮小的跋提梨迦長老的故事[終]。
7. 咖娜母的故事
Kāṇamātuvatthu
“猶如[深]水湖……”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咖娜母(Kāṇamātu)而說的。故事[也]收錄在律藏(波逸提(懺悔)第 230 段)。
在那個時候,咖娜為了不讓女兒空手回去,做了糕餅, [卻]四次供養給了四位比丘,那個時候,導師依此事件制定了學處 [146] 。(因她遲遲未回)咖娜的丈夫迎娶了另一位妻子,咖娜聽說此事後,每次見到比丘們就非難、辱駡:“這些人毀了我的居家生活。”[因此]比丘們不敢走那條街道。
導師知道該事件後,去到那裡。咖娜母親禮敬了導師,請他在鋪設好的座位上入座,供養了粥、嚼食。導師用過早餐,詢問:“咖娜在哪裡?”
“尊者,她見到您後,因羞愧,站著在哭泣。” “什麼原因?”
“尊者,她非難、辱駡比丘們,所以看到您後就羞愧得站著哭泣。”
於是導師讓人把她叫過來,[詢問:]“咖娜,為什麼你看到我後,變得羞愧,躲起來哭泣?”
於是她母親將她所做的事情告知了。導師便對她說:“但是咖娜母,我的弟子是拿了你給的東西,還是沒給的?”
“給了的,尊者。” “倘若我弟子在托缽時,來到你家門口,接受了你給的東西,他們有什麼過錯呢?” “尊者,聖尊們沒有過錯,只是她的錯。”
導師對咖娜說:“咖娜,聽說我的弟子托缽時來到[你]家門口,然後你媽媽供養了糕餅給他們,那在此我弟子們有什麼過錯呢?”
“尊者,聖尊們沒有過錯,只是我的錯。”她向導師禮敬後,請求原諒。於是導師向她次第說法,她便證得了入流 果。導師從座位起來,前往寺院途中經過王宮庭院。國王看到後,詢問[身邊的人]:“好像是導師?”
“是的,陛下。”
便派遣[他們:]“你們去,告訴[導師]我要來禮敬。”
[國王]走近站在王宮庭院的導師,禮敬後詢問:“尊者,您去哪裡了?”
“咖娜母家裡,大王。” “為什麼[去],尊者?”
“聽說咖娜非難、辱駡比丘們,我因此而去。” “那麼,尊者,您讓她變得不再辱駡了嗎?” “是的,大王,已經讓她變得不再辱駡比丘且成為了出世間財富的主人。”
“好的,尊者,您讓她成為出世間財富的主人,我則要讓她成為世間財富的主人。”說完,國王禮敬了導師,然後回去,派了一輛有頂棚的豪華車輛,把咖娜召來。用一切裝飾品給她打扮過後,立她為長女,說:“誰能照顧我女兒就帶走 [她]吧。”這時,一位元事務總管大臣[說:]“我將照顧陛下的女兒。”將她帶到自己家中,賦予她[家中的]所有自主權後,說:“你隨意做福德吧。”
從那以後,咖娜在四個門安排了人[招待出家人],需要她親自照顧的比丘和比丘尼,就是找都找不到。咖娜準備好並放置在家門口的嚼食和噉食如洪水一般轉起。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賢友們,之前四位年老的長老令咖娜懊悔,即便她變得如此懊悔,導師也令她獲得了信心成就。導師再次讓她家門口成為了值得比丘們親近的地方。現在要[她親自]照顧的比丘或比丘尼找都找不到。佛陀真是功德不可思議啊。”
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
“諸比丘,不止如今那些年老的比丘們讓咖娜懊惱,過去他們也曾做過。不止如今我讓咖娜成為了聽我話者,過去也曾做過。”說完,在想聽此事的比丘們的請求下, [導師]詳細講解了這篇《貓本生》 [147] (Babbujātaka):
然後對本生做了聯繫:“四位年老的比丘就是那時的四隻貓,老鼠就是咖娜,珠寶匠就是我。”[導師]又說:“諸比 丘,如此般,在過去,傷心、煩心、鬧心的咖娜也因我的話而變得內心明淨,如同清澈的水湖一般。”說完後,做了聯繫,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湖”(rahado),即便是四部軍下入也不能攪動的如此般的水體,且整個有八萬四千由旬深的藍色大海,名為湖。它下面四萬由旬範圍之處的水被魚攪動,上面也是這麼大範圍的地方的水因風而攪動,中間四千由旬範圍之處的水靜止不動。這就是“深邃的湖”(gambhīro rahado)。
“如是[聞]法”(Evaṃ dhammāni),開示的法。這說的是:如同湖因不被攪動而“澄淨”(vippasanno),因不動而 “無濁”(anāvilo),如此般,聽聞我開示之法後,通過入流道等力量成就心離染汙而“智者變明淨”(vippasīdanti paṇḍitā),證得阿羅漢則是徹底的明淨。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咖娜母的故事[終]。
8. 五百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bhikkhuvatthu
“善士舍一切……”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五百位比丘而說的。
開示始於毘蘭若城(Verañjā)。初獲覺悟的世尊去到維阮伽,在維阮伽婆羅門的邀請下和五百比丘一起[在那裡]入雨安居。維阮伽婆羅門被魔所障,連一天都沒有念及導師。毘蘭若城還發生了饑荒,比丘們在毘蘭若城內、城外托缽都沒有獲得缽食,而變得疲勞。馬商們為他們提供了每人一粑鉈(Pattha,約一升)的馬麥[作為]食物。
看到他們疲勞,摩訶目犍連長老想要讓他們吃地味,以及想進北俱盧[洲](Uttarakuru)托缽,被導師拒絕了。比丘們甚至沒有一天為缽食而焦慮,只是捨棄欲求而住。
導師在那裡住完三個月後,通知了維阮伽婆羅門[自己將啟程],在他恭敬地做敬奉時,讓他建立了皈依。從那離開後 [導師]次第遊履,在某個時候到達了舍衛城,住在了祇陀林。舍衛城的百姓為導師做了客至食[供養]。那個時候有五百名吃殘食的人依靠比丘們住在寺院裡。他們吃完比丘們剩下的殊妙飲食,睡醒起來去到河邊咆哮、奔跑、打拳擊、遊戲,不論是在寺院裡還是寺院外都表現出行為不端。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你們看,賢友們,這些食殘食者饑饉時在維阮伽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異常,然而如今吃了如此般殊妙的飲食後展現出種種醜態。而比丘們在維阮伽也平靜的度過了,現在也平靜安定而住。”導師前往法堂詢問: “諸比丘,在談論什麼?”
“此事。”
“過去這些人投生在驢胎中,成為五百頭驢子。人們將五百頭良種信度馬飲用完新鮮葡萄汁後剩餘的殘渣兌水壓榨後,再用帆布過濾,得到名為‘寡水’的沒什麼味道的低劣 [飲品],它們喝了後猶如喝醉了酒一般到處叫喚。”說完,詳細講述了此《寡水本生》 [148] (Vālodakajātaka):
“如此,諸比丘,善男子捨棄世間法後,不論是快樂之時還是困苦之時都無變異。”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切處”(Sabbattha),在五蘊等的一切法上。
“善士”(sappurisā),良善之人。
“捨”(cajanti),通過阿羅漢道智滅除欲貪而捨棄了[一切]。
“諸欲求”(kāmakāmā),對諸欲的渴望、欲因、欲緣。
“善士不談論”(Na lapayanti santo),佛陀等善士既不自己談論欲因,也不引起別人談論。那些入[村]托缽的[比 丘]基於欲求而談論“優婆塞,你的妻兒安樂嗎?在兩足、四足上(人畜上)因王賊等有什麼危險嗎?”等等,就是名為他們自己談論。而如此說完,“是的,尊者,我們一切都好,沒有任何危險,現在我們家裡飲食豐盛,您就住這裡吧”,使其邀請自己,就是引起談論。而善士這兩種都不會做。
“智者逢苦樂”(Sukhena phuṭṭhā atha vā dukhena),開示只[說了]這[兩種情況],其實是在八種世間法的觸及下,在順境、逆境的影響下,或者讚美、毀譽的影響下,“智者不表現出”(paṇḍitā na dassayantī )“波動”(uccāvacaṃ)(字面為“高下”,即歡喜和沮喪)。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五百位比丘的故事[終]。
9. 如法長老的故事
Dhammikattheravatthu
“不因己……”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如法(Dhammika)長老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一位優婆塞,他如法、正直地過著居家生活。[後來]他想出家了,一天,和妻子坐在一起愉快地談論道:“夫人,我想出家。”
“這樣的話,夫君,等到我腹中的孩子出生後吧。”
他等到孩子能走路時,再次向她請求,[她]說:“夫君,等到這[孩子]長大後吧。”[他心想:]“征不徵求此人許可對我有什麼區別呢?我要去解脫自己的苦。”便離開,然後出家了。他獲取業處後,精進努力完成了自己出家的義務,為了見他們(妻兒),他又去到舍衛城,向兒子講述了法。他兒子也出離,然後出家了,且在出家後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他先前的妻子也[想到:]“我為了他們才過的居家生活,他們兩人都出家了,如今在家生活對我有什麼意義?我要出家。”便出離,然後出家了,且在出家後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
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賢友們,如法優婆塞自己立足於法,出離後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他的妻兒也有了支助。”
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
“諸比丘,智者既不應為自己,也不應為他人追求成功,如法者只應依靠法。”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不因己”(Na attahetu),智者不因自己或他人而造惡。
“不欲子”(Na puttamicche),意思是[智者]不會通過惡業來謀求兒子、財富或王國,即便是謀求這些也不會造惡。
“自己的繁榮”(samiddhimattano),自己的繁榮,他也 “不會以非法謀求”(adhammena na iccheyya),“為了成功他也不會造惡”之義。
“彼具戒”(Sa sīlavā),“如此般的人,他只會是具戒者、有慧者、如法者,而非其他”之義。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如法長老的故事[終]。
10. 聞法的故事
Dhammassavanavatthu
“眾人中少許……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聞法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一個街道的居民和合一致,組團做了供養後,舉行通宵的聞法[法會],但他們卻不能通宵聞法。一些人對欲樂起了執著,就又回家去了,一些人執著於嗔恨,一些人執著於驕慢,一些人落入了昏沉睡眠,就坐在那裡睡覺,不能聽[法]。
第二天,比丘們得知此事後,在法堂進行談論。導師前來詢問:
“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
“諸比丘,此等眾生大多執著於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執著諸有而住,鮮有超越者。”[導師]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少許”(Appakā),一點點,不多。 “至彼岸者”(pāragāmino),至涅槃之彼岸者。
“而此其餘人”(Athāyaṃ itarā pajā),而這其餘之人,只在有身見的此岸“奔波”(anudhāvati),意思是這類[人]更多。
“善說”(sammadakkhāte),正確宣說的,善說的。 “法”(dhamme),開示的法。
“法行者”(dhammānuvattino),聽聞那[善說之]法 後,圓滿了與之相應的行道,通過親證道果[而成為的]法行者。
“將去往彼岸”(pāramessanti),這樣的人,他們將去往涅槃的彼岸。
“魔域”(maccudheyyaṃ),名為煩惱魔的魔之住處的三地輪轉(欲界、色界、無色界)。
“難越”(suduttaraṃ),“那些法行之人,他們將在渡過、越過這難渡過、難越過的魔域後,到達涅槃的彼岸”之義。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聞法的故事[終]。
11. 五百客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āgantukabhikkhuvatthu
“[智者]棄黑法……”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五百位客比丘而說的。
據說在憍薩羅(Kosala)國中有五百位比丘度過了雨安居,出雨安居後[他們決定]“我們要去拜見導師”,前往祇陀林,禮敬導師後,坐在一旁。導師觀察了他們相反的性格後宣說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黑法”(Kaṇhaṃ dhammaṃ),身惡行等種種的不善法,“[將其]完全捨棄”(vippahāya),放棄 後,“應修於白[法]”(sukkaṃ bhāvetha),“有智慧的”(paṇḍito)比丘從出家開始直到[生起]阿羅漢道,應培育身善行等種種白法。如何[培育]?
“從家而至無家”(Okā anokamāgamma),“執著”被稱為“家”,所謂“無家”(anokaṃ)即無執著,意思是從執著(家)中出離後,應緣於、傾心於名為無執著的涅槃,懷著對它的渴望,而培育[諸白法]。
“應希冀樂於其處”(Tatrābhiratimiccheyya),於彼名為無執著的遠離、涅槃——難以被這些眾生所喜愛的,在那裡應尋求[能生]喜愛。
“捨諸欲”(hitvā kāme),意思是捨棄事欲、煩惱欲,成為“無所有者”(akiñcano)後,應渴望樂於遠離。
“於心諸煩惱”(cittaklesehi),於五蓋,“應淨化自己”(attānaṃ Pariyodapeyya),應令其淨化,應使之完全清淨之義。
“於諸覺支”(sambodhiyaṅgesu),於諸菩提分(七覺支)。
“如理善修心”(sammā cittaṃ subhāvitaṃ),合理地,有步驟地,好好地培育、增進心。
“捨取著”(Ādānapaṭinissagge),所謂“取著”就是抓取。[捨取著的]意思是,在對四種取著 [149] 絲毫不執取後, “彼等樂於”(ye ratā)無執取——對那(取著)的捨棄。
“具光輝”(jutimanto),有威力者,“以阿羅漢道智之光輝照耀蘊等種種之法而住”之義。
“彼等於世間”(te loke),在此蘊世間等當中,“般涅槃”(parinibbutā)是從證得阿羅漢起,依煩惱輪轉的耗盡的有餘依[涅槃],和最後心識滅盡的蘊輪轉耗盡的無餘[涅槃]兩種般涅槃而般涅槃。“如無燃料的燈一般,到達無概念施設的狀態(涅槃中無種種概念名稱的施設)”之義。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五百位客比丘的故事[終]。
第六品智者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多版本對讀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06%zh.rst>`_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141]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56 篇),森林裡一頭大象(舍利弗尊者過去生)腳被木刺所穿而日漸消瘦,後經一群木匠幫助,拔出木刺恢復了健康,為報答木 匠,它日常為他們搬運木頭、工具等,木匠則一人給它一飯團。待它年老時,它將自己的純白小象(羅陀長老過去生)贈與木匠,以履行自己的義務。後來國王得知森林中有一高貴白象,便將白象引入國都,作為國王的乘用象。當時菩薩投生在皇后胎中,尚未出生國王即駕崩,大家害怕白象傷心,沒有告知它國王的死訊。這時鄰國憍薩羅國王聞訊引兵來襲,七日後菩薩出生,因無大將,菩薩的大軍不敵憍薩羅國王大軍。於是大家將國王的死訊和菩薩是國王之子以及當前的困境告訴白象,白象便將憍薩羅國王活捉置於菩薩前。後來菩薩七歲即位,名為無私心國王。 |
[142] | 如同大軍因無私心王子而快樂,在白象領導下打敗敵人,有佛陀、佛弟子這樣的善友,獲得了這樣的善緣的善男子,應精勤努力滅一切結。 |
[143] | 此二人是六群比丘中的六位首領中的二人。 |
[144] | 施藥、施日用品、充當信使等二十一種結交在家眾的邪命方式。 |
[145] | 世間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
[146] | 波逸提(懺悔) 34:前往俗家的比丘,受到餅或乾糧邀請時最多可以接受兩三滿缽。 |
[147]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37 篇),該女子本為一富商之妻,因執著財富死後投生為鼠,住於財寶堆之上,她的家人後來也都死了,最後整個村子都荒廢了。菩薩當時為一石匠,來到這個地方開採石頭。老鼠屢屢見到菩薩,生起愛著,想到自己有非常多的財產,和菩薩相識後可以給他財富換肉吃。於是一天,它給菩薩銜來一金幣,告訴了菩薩自己的想法,菩薩收下金幣然後給它帶來一些肉。往後每日它都為菩薩銜來一金幣,菩薩每日也都給它一些肉。後來它被一隻貓抓 獲,它問貓“你是要一日食肉還是日日食肉?”於是它們達成協議,貓放它一條生路,它每日將肉一分為二,給貓一份。後來它又被第二隻、第三只、第四只貓抓住,同樣達成協議,它將肉一分為五,自己吃一份,另外四份給四隻貓。但不久即因食物不足而身體瘦弱。當菩薩得知後,為它將一水晶挖空,讓它鑽入其中,教它用言語辱駡前來的貓。貓被激怒後飛撲過去,撞在水晶上心臟破裂而亡。如此四貓死後,老鼠再無恐懼,每日銜來二三枚金幣給菩薩。 |
[148]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83 篇),當時發生叛亂,國王派人帶五百匹信度馬和四部軍前去鎮壓,回來時國王命人用鮮榨葡萄汁給馬喝,剩下的葡萄渣則加水過濾後給五百頭驢喝。五百匹信度馬喝完後靜靜地站立在馬廄中,而驢子喝完後則醉了,在王宮庭院內四處遊走鳴叫。 |
[149] | 四種取:欲取、[邪]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