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5. 愚品 (愚人品) Bālavaggo(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頌部份可另參`多版本對讀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05%zh.rst>`_

    1. 愚品 (愚人品) Bālavaggo 目錄
文喜尊者、法護尊者譯
5. 愚品 (愚人品)
  1. 某男子的故事( dhp_060 )
  1. 大迦葉長老弟子的故事( dhp_061 )
  1. 阿難陀財主的故事( dhp_062 )
  1. 扒包竊賊的故事( dhp_063 )
  1. 優陀夷長老的故事( dhp_064 )
  1. 三十位波婆城比丘的故事( dhp_065 )
  1. 麻風病人善覺的故事( dhp_066 )
  1. 農夫的故事( dhp_067 )
  1. 善意花匠的故事( dhp_068 )
  1. 蓮花色長老尼的故事( dhp_069 )
  1. 瞻部咖長老的故事( dhp_070 )
  1. 蛇鬼的故事( dhp_071 )
  1. 六萬鐵錘鬼的故事( dhp_072 )
  1. 質多家主的故事( dhp_073_074 )
  1. 阿蘭若住者底沙沙彌的故事( dhp_075 )

1. 某男子的故事

Aññatarapurisavatthu

“不眠者夜長……” 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和某男子而說的。

據說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在某個節日裡,登上一頭名為白睡蓮的純白大象,以國王的大威勢右繞城市。當人群出現騷動時,即便用土塊、棍棒等進行擊打,大眾依舊一邊逃跑一邊扭頭觀看。據說這是國王善施的果報。

有一個窮人的妻子也站在七層樓的上層,透過一扇打開的窗戶,觀看了國王後轉身離開。對國王而言,[她]猶如一輪滿月進入了雲中一般。他的心被她所吸引,猶如要從大象上掉下來一般,他迅速繞完城,進入宮中,對一位信賴的大臣說:“在某某地方,你有看到我眺望一棟樓房嗎?”

“是的,陛下。” “有看到那裡的一個女人?” “看到了,陛下。” “去,弄清楚她有沒有丈夫。”

他前去得知她有丈夫後回來稟報國王:“有丈夫的。” 當[國王]說“那就去把他丈夫召來”時,他前去[對那男子]說:“來,朋友,國王召喚你。”

他(那男子)心想:“我要因妻子而生起怖畏了。”由於他無法抗拒國王的命令便前去,禮敬國王後站著。國王便對他說:“今後你就服侍我吧。”

“別,陛下,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向您繳稅,就請讓我在家過生活吧。”

“我不需要你的稅,從今以後你就服侍我。”命人給了他盾牌和武器。據說(國王)他是這麼想的:“找到他的任何過失然後殺掉他,我就將奪取他的妻子。”於是該[男子]就懷著死亡的恐懼小心地侍候著那[國王]。

國王沒有看到他的過失,欲火熾增,[心想:]“我要給他安立某個過失,然後執行王令(殺死他)。”命人[把他]召來,這麼[對他]說:“嘿,你去離這裡一由旬遠的河裡某某地方,在我傍晚沐浴的時候帶回來沽沐達花(kumuduppala,白睡 蓮)和黎明色(淺紅色)的泥土。假如那個時候你沒回來,我將對你下令[處死]。”

據說侍從比四種奴僕更低等。用錢買來的奴僕等,說了 “我頭痛,我背痛”後就可以休息。侍從則不行,必須去做吩咐的事情。因此,他心想著“我不得不去,沽沐達花連同黎明色泥土出現在龍界,我從哪裡獲取呢?”同時懷著對死亡的怖畏迅速回到家中,說:“夫人,我的飯好了嗎?”

“在灶上,夫君。”

他等不及飯煮熟就讓[妻子]用勺子打來酸粥,得到了咖喱菜就連同未熟的飯一起放進籃子裡,提著踏上了一由旬的旅途。在他行進的過程中飯就熟了。他將還沒吃的飯食拿出一些留著。當他正在吃[剩餘部分]的時候看到了一位旅客, [說:]“先生,我留了一些沒吃過的飯食,您拿去吃吧。”那 [旅客]拿去吃了。另一人(該男子)吃完後,將一把飯食丟到水裡,漱完口後大聲宣告三遍,說:“居住在這河域裡的 龍、金翅鳥、神明們,請聽我說。國王想對我下令[處死]而命令我‘帶來沽沐達花連同黎明色泥土’。我布施旅人的飯食有一千倍的功德,布施給水裡魚類有一百倍功德。這麼多的福果,我作為功德給你們。請為我帶來沽沐達花連同黎明色泥土吧。”

住在那裡的龍王聽到該聲音後,化作一老者去到他面前,問:“你說什麼?”在他又那樣重複說了一遍後,[龍王]說:“你把那功德給我吧。”他說:“我給[你]。”當[龍王]再次說“給[我]吧”時,他說:“我給[你],先生。”他(老者)這樣兩三回讓他將功德給[自己]後,將沽沐達花連同黎明色泥土給了[該男子]。

國王則想到:“人類詭計多端,假如他通過什麼方法獲得了,我的事情就辦不成了。”他很早就命人將城門關閉,並讓人將鑰匙帶到自己跟前。那位男子則剛好在國王沐浴時趕回來了,因不能進門,便呼叫守門人說:“請將門打開。”

“沒法開,國王很早就命人讓[我]交出鑰匙後帶到皇宮裡去了。”

該[男子]說:“我是國王的差使,請將門打開。”然後他心想:“不能進門的話我如今就沒命了。我將怎麼辦?”於是他將泥團拋在門楣上,將花插在它上面,然後大聲宣佈三次說:“嘿,城民們,你們知道我是因國王的命令而去的,國王想要無故加害於我。”然後他思維:“我要去哪裡?”然後決定:“比丘們心地柔軟,我要去寺院睡一覺。”

這些眾生在順遂的時候都不會注意到比丘的存在,當被痛苦**擊敗了時就想去寺院,因此他也[想到]“我沒有其他保護”而去到寺院,在一個舒適的地方躺下。國王則在那晚沒能睡著,思念那女子而欲火中燒。他心想:“天一亮,我就讓人將那男子處死,然後帶來那女子。”

就在這時,有四位男子投生在六十由旬的銅鍋[地獄] 中,正在沸騰的[銅]鍋裡像米飯一樣翻滾著被煮,三萬年到達[銅鍋]底部後,經三萬年又來到了[銅鍋]口邊緣。他們冒出頭後互相看到對方,每人想要誦一首偈頌,沒能[誦出],一人說出一個字母就翻轉沉入了銅鍋。

國王正無法入眠,中夜剛過時聽到那聲音,內心驚懼,心想:“是我將有生命危險還是我的王后?或者是我的王權將失去?”他整夜都無法合眼。天一亮他就命人召來國師,說:“老師,我在中夜剛過時分聽到巨大而恐怖的聲音,不知道‘是王權或者王后還是我將有劫難?’因此我召您來。”

“大王,您聽到了什麼聲音?” “老師,‘度(du)’、‘撒(sa)’、‘納(na)’、‘嗦(so)’,我聽到了這些聲音。請您推斷它們[預示]的結果。婆羅門猶如進入了巨大的黑暗中一般,什麼也不知道。害怕說“我不知道”的話“我的名利將會減少”,他便說:“嚴重啊,大王。”

“怎麼了,老師?” “顯示您有生命危險。”

他(國王)倍感恐懼說道:“老師,有什麼對策嗎?” “有的,莫懼,我懂三吠陀。”

“那需要什麼?”

“每種[生靈]獻祭一百後,您將得以活命,大王。” “要什麼呢?” “大象一百、馬一百、公牛一百、母牛一百、山羊一百、綿羊一百、雞一百、豬一百、男童一百、女童一百。”如此每種生命一百個,命他抓取。[國師心想]“如果我只讓他抓動物的話,他會說‘他只是為了自己吃而讓抓’。”因此他也讓抓象、馬和人。

國王心想“只要我能活命[就行]”,說道:“你們快去抓取所有的生類。”受命的人們抓取了遠超數額的[生類]。在

《憍薩羅相應》中也提到了此事: “彼時,波斯匿王準備了廣大的獻祭,有五百大公牛、五百小公牛、五百牛犢、五百山羊、五百綿羊被帶到祭祀的柱子處,用於獻祭。他的那些奴隸、僕人、工人也都因受到懲罰的威脅和恐懼的威脅而淚流滿面,哭泣著做著準備工作。”(《相應部》第一有偈篇第 120 段)

大眾因各自的兒女親人而哭泣時,造成了巨大的聲響,彷彿天崩地裂一般。茉莉王后聽到那聲音後,去到國王面前問道:“大王,為何您的諸根不如常,顯得很疲憊一般?”

“你是怎麼了?茉莉!你都不知道毒蛇在通過我的耳根前進嗎?”

“這是怎麼回事,陛下?”

“我在夜裡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我詢問國師後聽說‘[它們]顯示您有生命危險,每種[生靈]獻祭一百後,您將得以活命’後[我想]‘我只要我能活命’便命人抓取這些生類。”

茉莉王后說:“您愚昧阿,大王!即便您吃那麼多,吃種種飯菜[多達]一陀那(Doṇa,約 1 加侖,近 4 升)的食物,統治著兩個國家,而您的智慧卻魯鈍。”

“你為何這麼說,王后?” “您在哪見過通過他人的死亡來獲取他人的生命的?您

為何聽取愚蠢的婆羅門的話,在大眾身上施加痛苦呢?在有著諸天的世間裡的至上之人,於過去[來今]等有著無礙智的導師正住在附近的寺院裡。您詢問他後,按照他的教誨做 吧。”

國王與茉莉[王后]一起輕車去到寺院。因死亡的怖畏, [國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禮敬導師後,坐在一旁。於是,導師首先說道:“大王,大中午你從何而來?”他只是默默地坐著。

然後,茉莉王后告訴世尊:“尊者,據說國王在剛過中夜時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於是他將其告訴了國師。國師說‘您將有生命危險,為了防範於此,在每種生類抓取一百個後,用他們喉嚨的血進行獻祭,然後您將得以活命。’國王命人抓取諸生類,因此我將他帶來了這裡。”

“是這樣嗎,大王?” “是這樣的,尊者。” “你聽到了什麼聲音呢?”

他就按自己所聽到的告知了。如來聽說這個後成一光明(以甚深之智進行思維)。然後,導師對他說道:“莫懼,大王,你沒有危險。是造惡的眾生們在表達自己的苦而這麼說

[所發出的聲音]。” “尊者,那他們做過什麼?”

於是,世尊為了告知他們的業(所作所為)而說:“那麼,大王,你聽好了。”然後說了過去之事:

“在過去人壽兩萬歲時,迦葉世尊(迦葉佛)出現於世,與兩萬名漏盡者一起遊行前往波羅奈。波羅奈的居民或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或許多人一組舉行對客至[比丘]的布施。那時,有四位擁有四億財產的財主子成為了朋 友。他們商議道:‘我們家中有大量財富,我們用來做什麼呢?’

“‘如此般的佛陀正在[城中]遊行,我們要做布施,守護戒律,行禮敬。’[這樣的話]連一個說的都沒有。

“他們中一人這麼說:‘我們要喝著烈酒,吃著鮮美的肉,而遊蕩 [130] (度日)。這是我們生命的果報。’

“另一人也這麼說:‘我們要每日食用帶有種種上妙味道的三年期香米飯而遊蕩(度日)。’

“另一人則這麼說:‘我們要讓人煮好種種糕點、硬食,食之而度日。’

“另一人則這麼說:‘朋友們,我們其他什麼也不要做。當說到“我們要給[你]財物”時,沒有女子會不想要。因此我們就用財物做誘惑,然後行通姦之事。’

“‘善哉,善哉!’所有人都按照他的說法執行。他們從此以後兩萬年間就用財富引誘漂亮的女子進行通姦,死後投生到了無間地獄。他們在一兩尊佛間隔期間在地獄被煎煮,在那裡死後因餘業而投生在了六十由旬的銅鍋[地獄]中,三萬年到達[銅鍋]底部後,又經三萬年來到了[銅鍋]口邊緣,每人想說一個偈頌,沒能說出,一人說了一個字母就又倒轉沉入了銅鍋之中。說吧,大王,你最先聽到的聲音是什麼?”

“‘度(du)’,尊者。”

導師為了將他沒有說完的偈頌完整地呈現,如此說道:

“我等行邪命,不曾施善士;
未依所擁財,為己造洲嶼。”(《本生》1.4.53;《餓鬼事》804)

[佛陀]向國王解釋了這首偈頌的含義後,問:“大王,你聽到的第二、第三、第四個聲音是什麼?”

“名為如此……”當[國王這麼]說完,[導師]將餘下的補全道:

“地獄中煎熬,[整整]六萬年;
全部已圓滿,何時是終期?”
“無止何來終,終期不可期;你我諸君等,彼時將惡造。”
“從此離去後,若得生為人;我必行慷慨,持戒造諸善。”
(《本生》1.4.54-56;《餓鬼事》第 802、803、805 偈)

[導師]依次說出這些偈頌並作解釋後,說:“大王,這就是他們四人每人想說的偈頌。他們沒能說出來,一人僅說一個字母就又進入了銅鍋裡。”

據說從憍薩羅波斯匿王聽到那聲音以來,他們就一直在往下沉,至今還不足一千年 [131] 。國王聽了該開示後生起了大悚懼。他思維:“這通姦之業實屬嚴重,在一個佛世間隔期間在地獄受煎熬死後又投生到六十由旬的銅鍋當中,在那裡受六萬年煎熬後,即便如此,仍不知他們從苦中解脫之時。我也對他人之妻生起愛意,整晚不能入眠。從今以後,我將不再傾心於他人的妻子。”

然後他對如來說:“尊者,今天我知道了夜的漫長。”那位男子也正坐在那裡,聽到該言論[心想:]“我有了強有力的支助”,對導師說:“尊者,國王今天才知道夜的漫長。而我昨天知道了獨自[走]一由旬的漫長。”導師結合二人的談話說:“一人夜漫長,一人由旬長,然而,愚者輪迴長。”隨後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60.
Dīghā jāgarato ratti, dīghaṃ santassa yojanaṃ;
Dīgho bālāna saṃsāro, saddhammaṃ avijānata.

不眠者夜長,倦者由旬長;
不明了正法,愚者輪迴長。

在此[偈頌中],“長(dīghā)”,一夜只是那三個夜分(初夜、中夜、後夜),然而對於醒著的人(失眠者)而言它 [顯得]很漫長,變得猶如兩三倍一般。讓自己成為床虱們的食物,直到太陽升起還睡著打滾的大懶漢,以及吃完精美的食物後躺臥在高貴的床鋪上的享受欲樂者則不知道那(夜)的漫長。然而,徹夜精進禪修的禪修者,[徹夜]開示佛法的說法者,站在[法]座附近的聽法者,患頭痛或被切斷手足的被[苦]受淹沒者,以及夜間趕路的旅客則知道[夜的漫長]。

“由旬(yojana)”,一由旬也就四牛呼,然而對於“疲倦者”(santassa),對於疲勞的人就“很長”(dīghaṃ),像是有兩三倍[那麼長]。一個走了一天路感到疲勞的人,看到迎面而來的人便詢問“距前面的村莊還有多遠?”[對方]說 “一由旬”;走一小段[路]後又詢問另一人,他也說“一由旬”;又走一小段[路]後詢問另一人,他也說“一由旬”。他不斷詢問,他們都回答“一由旬”。這一由旬確實漫長,在他看來一由旬彷彿兩三由旬一般。

“對於愚人(bālānan)”,對於不知此、他世利益,不能終結輪迴的愚人們而言,他們不明了那三十七菩提分的正法——了知後能終結輪迴,對於[這樣的]“不明了正法者,輪迴長”(saddhammaṃ avijānataṃ saṃsāro dīgho)。那[輪迴]就是因自己的本性而漫長。

[佛陀]也曾說:“諸比丘,此輪迴不知起點,前際不得顯現。” (《相應部》2.124)。對於不能終結[輪迴]的愚人們而言,[輪迴]確實極其漫長。

開示結束時,該男子證得了入流果,其餘許多人也證得了入流果等。開示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國王禮敬導師後就前去釋放了那些捆縛的眾生。那些從束縛中解脫的男女們,洗完頭前往各自的家時,述說著茉莉 [王后]的德行:“願我們的茉莉王后殿下長壽,多虧了她我們才得以活命。”

傍晚時分,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這茉莉[王后]確實是位智者阿,依靠自己的智慧給與了這麼多人命施。”導師坐在香室聽到那些比丘們的談話後,從香室出來,進入法堂,坐在鋪設好的座位上,詢問:“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名為此事。”他們回答。

“諸比丘,茉莉[王后]不僅現在憑藉自己的智慧給與了眾人命施,過去也曾給與。”說完,[佛陀]為闡明此事說出了過去之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國王之子來到一棵榕樹前,向投生在那裡的[樹]神請求:“我主天王,在這瞻部洲又一百位國王、一百位王后。假如我在父親過世後獲得王位,我將用他們喉嚨的血[向您]獻祭。”

他在父親過世時獲得了王位,[他思維:]“依靠神的力量我獲得了王位,我要向他獻祭。”於是他帶著大軍出發,征服了一位國王後,和他一起又[征服了]下一位……下一位。征服所有國王後,她帶著[他們]連同王后一起出發時,最年輕的國王郁伽先那(Uggasena)的王后名叫法施(Dhammadinnā),有孕在身,將她放了後,來到了[那榕樹下],[決定]“我要讓這麼多人喝下毒飲後殺死他們。”他命人清理樹下。

樹神心想:“這國王抓了這麼多國王,他以為依靠我取得的這[王位],想要用他們喉嚨的血向我獻祭。如果他殺害這些人的話,瞻部洲的國王族系將斷絕,我的樹下也將變得骯髒,我能否阻止此事呢?”他思索時發現“我辦不到”,於是來到另一位[樹]神處告知了此事,詢問:“你能辦到嗎?”她也拒絕了,[然後詢問]另一位……另一位……,拜訪了整個輪圍世界的[樹]神後,他們都拒絕了,於是他去到四大天王面 前,他們也拒絕道:“我們辦不到,但我們的大王在福德和智慧上都遠超我們,你向他詢問吧。”

他接近帝釋[天帝],告知此事後,說:“天帝,你們若無動於衷的話,他將斷絕刹帝利的族系,請您庇護之。”

帝釋[天帝]說:“我也不能阻止他,但我告訴你方法。”然後將方法告知:“去,你在國王的視線裡穿上紅色的衣服,從自己的樹出來,展現出要離開的樣子。然後那國王[心裡會想]‘[樹]神走了,我要讓他留下’會用種種方式請求。然後你對他說‘你曾以“我將帶來一百位國王連同王后,然後用他們喉嚨的血[向您]獻祭”向我祈禱。[現在]卻放了郁伽先那國王的王后而來,我將不會接受像這樣的妄語者的獻祭。’”

“當這樣說時,國王將會把她召來。她對國王說法後,將給與這麼多人命施。”因這個原因,帝釋[天帝]告知了這個方法。[樹]神照做了。國王也召來了她。她前來後,只禮敬了坐在眾王週邊的自己的國王(她丈夫)。

“在我這眾王之長站立時,她[竟然只]禮敬了自己的丈夫——所有人中的最年幼者!”[國王]對她動怒了。然後她對他說:“我跟你有什麼關係呢?而這位是我的夫君,賜予主權者,不禮敬他,我為何要禮敬你呢?”

樹神就在大眾的注視下說:“如是,夫人,如是,夫人。”然後用一捧鮮花敬奉她。然後國王又說:“假如你不禮敬我,那我王權的施與者,如此大威力的[樹]神,你為何不禮敬呢?”

“大王,你是通過自己的福德抓獲的諸王,不是[樹]神抓來給[你]的。”

樹[神]再次說:“如是,夫人,如是,夫人。”說完,以同樣的方式對她作敬奉。

她又對國王說:“你說‘[樹]神抓來這麼多國王給我’,現在你[樹]神的左上方,樹被火燒了。如果有如此大威力,她為何不能撲滅那火呢?”

樹[神]再次說:“如是,夫人,如是,夫人。”說完,以同樣的方式對她作敬奉。

她一邊說一邊站起來,又哭又笑。於是國王對她說:“你瘋了?”

“為何陛下這麼說?” “像我這樣的人不是瘋女人。”

於是[國王說:]“你為何又哭又笑呢?” “聽好了,大王。我過去曾是一名良家女。居住在丈夫家時,看到丈夫的好友前來做客,想要給他做飯,就給了婢女錢,[命她]‘帶些肉回來’。她沒有獲得肉,回來說‘沒有肉了。’我就把屋後躺著的母山羊頭砍了,做了飯。我因砍了一頭母山羊的頭而在地獄中受煎熬後,因餘業遭受了它身毛數量的斷頭[之苦]。你殺了這麼多人後,何時能從苦中解脫呢?我如此念及你的苦而哭。”說完,她[誦出]此偈:

“切斷一[羊]喉,我受毛數[死];
切斷眾人喉,你將會如何?刹帝利。”

於是[國王問:]“你為何笑呢?” “因高興於‘我已從那苦中解脫’,大王。”

樹[神]再次說:“如是,夫人,如是,夫人。”說完,用一束鮮花對她作敬奉。

國王[心想:]“我真是造了重業。據說此人殺了一頭母山羊後在地獄中[受完煎熬],因餘業遭受了它身毛數量的斷頭[之苦]。我[要是]殺了這麼多人後,何時才能獲得安穩 呢?”

他釋放了所有國王,然後向比自己年長者行禮敬,向比自己年幼者合掌,請求所有人的原諒後,將他們送回了各自的領地。

導師說完這佛法開示後,說:“諸比丘,如此般,茉莉王后不唯今日憑藉自己的智慧給與大眾命施,過去也曾給與。”然後聯繫過去[說:]“那時的波羅奈國王就是憍薩羅國[王]波斯匿,法施是王后茉莉,樹神就是我。”如此聯繫了過去後,又開示佛法:

“諸比丘,殺生是不應作的,殺生者實長夜悲痛。”說完,誦出此偈:

“此世他悲哀,死後也悲哀;
造作惡事者,兩處皆悲哀;
見己染汙業,他悲他苦惱。”(《法句》第 15 偈)

“眾生若知此,痛苦之緣由;
將無殺生者,殺生者實悲。”(《本生》1.1.18)

第一、某男子的故事[終]。


2. 大迦葉長老弟子的故事

Mahākassapattherasaddhivihārikavatthu

“若行者未得……”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舍衛城祇陀林時,就大迦葉長老的同住弟子而說的。此開示始於王舍城。

據說,長老曾依止王舍城住在畢鉢羅窟,有兩位同住弟子服侍他。他們中的一人恭敬地履行著義務,[另]一人則將前者所作的種種事當成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向長老]展示,在得知[前者將]洗臉水、齒木準備好了後,就[對長老]說: “尊者,洗臉水、齒木我已備好,請您洗臉吧。”在洗腳、沐浴等之時他也這麼說。另一人心想:“此人總是把我做的種種事情當作自己做的一般[向長老]展示,好的,我將對他做應作且適宜之事。”

就在對方吃完飯睡覺時,他燒好洗澡水裝在一個水壺 裡,放在浴室後面,燒水壺裡則留下一吶礪(約四分之一升)的水,冒著蒸汽。另一人在黃昏時醒來,看到冒出的蒸汽後,[以為:]“水一定是燒好了放在浴室裡。”他就迅速前去禮敬長老,說:“尊者,浴室裡水燒好了,您洗澡吧。”說完就和長老一起進入浴室。長老沒有看到水便問:“水在哪 裡,賢友?”

年輕人去到火堂裡,將水勺伸進燒水壺中,得知是空 的。“您看[這]惡人的所作所為,把一個空壺放在灶臺上後去了哪裡?我以為‘水[煮好]在浴室裡了’所以通知您。”他就一邊譏嫌著一邊拿著水壺去渡口[打水]。

另一人則從浴室後面將水提來放在浴室裡。長老心想: “[剛才]這個年輕人說‘我已經將水煮好放在浴室了,尊 者,您來洗澡吧’,現在一邊譏嫌著一邊拿著水壺去了渡口 [打水],這是怎麼回事?”通過[神通]探尋得知“這麼久以來那個年輕人都將這位元年輕人所作的服務當作自己做的一般進行展示。”

當傍晚他回來坐著時,[長老]對他教誡道:“賢友,作為比丘只有確實是自己做的事情才說‘[我]做了’,而非[自己]未做的。你剛才說‘[我]把[熱]水放在浴室了,去洗澡吧,尊者’,在我進入浴室站著時,你又拿著水壺一邊譏嫌著去[打水]。對於出家人而言不應有這樣的行為。”

他對長老懷恨在心:“看長老的行為,因[洗澡]水這麼大點事就這麼說我。”第二天他沒和長老一起入[村]托缽。長老和另一人一起去了某個地方。他在他們外出時來到長老一位護持者的家裡。

“長老在哪裡,尊者?”被問時,他說:“長老不舒服,就坐在寺院裡。”

“那麼尊者,需要什麼呢?”

“說讓你們給這樣的食物。”他們就按照他說的準備好給 [他]了。他在半路就將那食物吃了,然後回去寺院。長老則在所到的地方獲得了大塊上好的布料,給了和自己同去的年輕人。該[年輕人]將其染好後給自己做成了上下衣。

長老第二天去到那位護持者家裡,當對方說“尊者,[昨天]聽說您不舒服,我們按照年輕人所說的方式準備了食物[給您]送去了,您吃完後舒服了嗎?”時,長老保持沉默。但在回到寺院後,在那位年輕人禮敬完坐著時,[長老]這麼說:“賢友,據說你昨天做了此事。這對於出家人而言是不適宜的,不應為了吃而作暗示。”

他生氣了,對長老懷有憤怒,[心想:]“前一天因為一點水就說我妄語,今天因我在[他]自己的護持者家裡吃了一把吃的,就說我‘不應為了吃而作暗示’。布料也給了自己的侍者,長老的業真的重啊。我將知道該對他做什麼。”

第二天在長老入村[托缽]時,他自己留在寺院裡,用棍子將餐具都打碎,然後給長老的茅草屋放了一把火,那些沒有燒著的就用木槌打破,然後逃離了[那裡]。他死後投生到了大無間地獄。

眾人生起談論說:“據說長老的共住弟子不能忍受教誡,生氣把茅草屋燒了,然後跑了。”

後來有一位比丘離開王舍城,想要見導師,去到了祇陀林。他禮敬導師後,和導師互致問候。然後[導師]詢問:“你從哪裡來?”

“來自王舍城,尊者。”

“我兒大迦葉還堪忍嗎?”

“堪忍,尊者,但有一位共住弟子只因教誡就生氣了,燒了茅草屋跑了。”

導師說:“他並非僅現在聽了教誡後生氣,過去也那樣發怒。他並非僅現在破壞僧寮,過去也曾破壞。”然後說出過去之事:

“過去在波羅奈梵授王治國時,在喜馬拉雅區域有一隻辛吉拉鳥(siṅgila),它搭建鳥巢後居住。然後有一天,天下著雨,一隻猴子冷得瑟瑟發抖,來到了那個地方。辛吉拉看到它後,誦出偈頌:

“猴子!

頭及手與足,你與人無異;
然而何以故,你無有房屋?”(《本生》1.4.81)

猴子心想:“雖然我有手與足,但我沒有謀劃建造房屋的智慧。”它想要告知這個道理,說了這個偈頌:

“辛吉拉!

頭及手與足,我與人無異;
人之上等智,於彼我則無。”(《本生》1.4.82)

於是辛吉拉對它責備道:“像你這樣怎麼會有居家生活呢?”並誦出這兩首偈頌:

“心不穩固者,輕躁有惡性;
常無好德行,不會有快樂。”
“請盡力而為,克服於習性;
建立一屋巢,抵禦風與寒。
猴子!”(《本生》1.4.83-84)

猴子[覺得:]“這傢伙說我心不穩、心輕躁、出賣朋 友、沒有德行,現在我要向它展示出賣朋友的樣子!”它便將鳥窩搗毀並撒棄。鳥則在它抓住鳥窩的時候從一側飛走了。

導師說了這個開示後,聯繫本生:“那個時候的猴子就是 [現在]破壞僧寮的比丘,辛吉拉鳥就是[現在的] 迦葉。”聯繫完本生後,[導師]說:“諸比丘,如此般,他不僅是現 在,過去也在被教誡時生氣,毀壞了住所。我兒迦葉與其和這樣的愚人一起居住,還不如獨居。”說完,誦出此偈:

61.
Carañce nādhigaccheyya, seyyaṃ sadisamattano;
Ekacariyaṃ daḷhaṃ kayirā, natthi bāle sahāyatā.

若行者未得,勝我等我者;
寧堅決獨行,不與愚人交。

這裡的“行走”(caraṃ),不要取[四]威儀的行走,應知是心行,尋求善友之義。

“[不得]勝我等我者”(seyyaṃ sadisamattano),若未獲得在戒定慧之德上超越我或與我相似者。

“獨行”(Ekacariyaṃ),在他們當中(勝我者和等我者中)當獲得了勝過[自己]的[善友],則[自己的]戒等會增 長,當獲得了類似[自己]的[善友],則[自己的戒等]不會衰退。然而當與[較自己]低劣者一起住、一起(在法上和物質上)共受用的話,[自己的]戒等會衰退。因此說:“如此之人不應親近,不因結交,不應侍奉,除非是出於同情,除非是出於悲憫。”(《人施設論》121;《增支部》第 3 集第 26 經)

因此,如果出於悲心“此人依靠我將會增長戒等”,不從那人期待任何東西而能夠攝受他,這是善的。

如若不能,“應堅決獨行”(Ekacariyaṃ daḷhaṃ kayirā),應堅定獨處,在所有威儀(行住坐臥)中獨自而住。何以故?

“愚中無交情”(natthi bāle sahāyatā),所謂交情,是小戒、中戒、大戒,十種[應]談論之事、十三頭陀支功德、觀禪功德、四道、四果、三明、六通。依止愚人沒有此等相交往的功德。

開示結束時,客比丘證得了入流果,其他還有許多人成就了入流果等。開示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二、大迦葉長老弟子的故事[終]。


3. 阿難陀財主的故事

Ānandaseṭṭhivatthu

“我有子[與財]……”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舍衛城時,就阿難陀財主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一位名叫阿難的財主,坐擁四億財產,非常吝嗇。他每半個月將親屬召集到一起,對名叫根祥 (Mūlasirī)的兒子,在三方面進行教誡:“不要認為這四億財產很多;已有的財富不要給出去,應創造新的財富;就算是一塊錢、一塊錢地花也只是浪費。因此[有偈頌說:]

“得見眼藥盡,及蟻作積聚;
睹蜂積蜜後,智者[知]居家。”

後來,他還沒有將自己的五大寶藏告訴兒子,[這位]執著財產而被慳吝之垢染汙的[財主]就去世了。就在那城市的某個入口附近,有個村莊裡居住著一千個旃陀羅(賤民)家庭。他投生在那裡的一個旃陀羅女腹中。國王聽說他過世 後,命人召來他兒子根祥,立他為[新的]財主。

那一千個旃陀羅家庭是通過一起做有薪水的工作而維 生。自從他投生以來就沒有獲得過薪水,連超過維生之量的飯團都沒有[獲得]。他們[商量:]“雖然我們依舊做著工作,但連飯團都沒得到。我們中一定是有個晦氣鬼。”[依次

將人群]一分為二,直到他父母單獨[被分出來],才分辨出: “這個家庭裡出現了晦氣鬼。”他們將他母親趕走了。

她自從懷上他以來就連維生之量的[食物]都很難獲得。後來她把兒子生下來了。他的手、腳、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均長得不端正(字面為“都沒長在正常的位置上”)。他就這樣根肢畸形,像泥鬼一般極其醜陋。即便如此,母親也沒有放棄他。[母親]對所懷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愛。

在她艱辛地撫養他期間,在帶著他出去的日子裡就什麼也得不到,當把他留在家裡,她獨自出去的日子裡就能獲得薪水。後來,當他有能力乞食活命時,她將一個乞討的碗放到他手裡,[說:]“兒子,我們因你受盡了苦,現在我不能撫養你了。在這個城市裡有為窮人和旅客等準備的餐食,你到那裡乞食維生吧。”將他遣走了。

當他挨家挨戶前進時,來到了他做阿難陀財主時所居住的地方,然後想起了前世,於是進入自己家中。[經過]前三扇門時沒人注意到[他],在第四道門時,根祥財主的兒子們看見了,他們被嚇哭了。於是財主的下人們對他[說:]“出去!晦氣鬼!”把他打一頓,攆了出去,丟在了垃圾堆上。

導師和隨行沙門阿難長老一起托缽而行,來到了那個地方。他看到長老後,經長老詢問,他告知了事情的經過。長老讓人喚來根祥。這時聚集了一大群人。導師呼叫根祥,詢問道:“你認識這人嗎?”

“我不認識。” “他是你的父親阿難。”

“阿難陀財主,將你的五大寶藏告訴兒子吧。”[導師]讓其告知後,令[原來]不相信的[根祥]生信了。他皈依了導師。[導師]為他講述佛法,誦出此偈:

62.
puttā matthi dhanammatthi, iti bālo vihaññati,
attā hi attano natthi, kuto puttā kuto dhanaṃ.

我有子與財,愚人因此苦;我尚無有我,何來子與財?
它的含義是,“‘我有兒子,我有財富’愚人”

(puttā me atthi, dhanaṃ me atthi, iti bālo),[愚人]因兒子的貪愛和財產的貪愛而遭受傷害、遭受焦慮、遭受苦。焦慮於“我沒了兒子”,焦慮於“正在失去[兒子]”,焦慮於“將失去[兒子]”。對於財富也是同樣的。他以這六種方式受折磨。[想 到]“我要撫養兒子”而日以繼夜地在水路、陸路等處以種種方式努力[工作]而遭受艱辛。[想到]“我要創造財富”而經營農商等而遭受艱辛。

對於如此般的遭受艱辛者“我尚無有我”(attā hi attano natthi),他不能令因這辛勞而受苦的自己變得快樂,即便還活著,對於他而言自己都沒有自我(“無我”的意思是不能主宰)。當他躺在臨終病床上,被如火焰[灼燒]一般的瀕死感受所折磨時,[感覺]肌腱在被切斷,骨骼在破碎,睜開眼睛看到今生,閉上眼睛看到來世。[此時]對他而言,[這個身體]即便每天被沐浴兩次,進食三次,以香、花鬘裝飾,終生照料,[此時]也不能作為同伴而庇護[自己]免受[以上臨終的]痛苦,所以我的“自我”確實不存在。

“何來子與財”(kuto puttā kuto dhanaṃ),兒子或財富在那時又能做什麼呢?阿難陀財主沒有給任何人任何東西,為兒子將財富保存著。對於之前躺在臨終病床上,或如今遭受此苦的他而言,兒子在哪裡,財富在哪裡呢?兒子或財富在那時消除了什麼痛苦,或者帶來了什麼快樂呢?

開示結束時,八萬四千有情領悟了法。開示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三、阿難陀財主的故事[終]。


4. 扒包竊賊的故事

Gaṇṭhibhedakacoravatthu

“愚人……”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兩位]扒包的竊賊而說的。

據說他們兩位朋友和前去聽法的大眾一起來到祇陀林,一位聽聞了佛法開示,一位則尋找著自己可以竊取之物。他們中的那位聽法者證得了入流果,另一人則獲得了[別人]綁在衣服邊緣上的五個摩沙迦(māsaka、錢)。那[偷來的錢]讓他家裡有了煮熟的飯菜,另一個家裡則沒有煮[東西]。於是盜賊朋友(前者)便和妻子一起對他開玩笑說: “你太過聰明了,以致自己家裡連煮飯的錢都沒有獲得。”對方則[心想:]“此人真是蠢到認為自己是智者。”

他為了將所發生的事情告訴導師,便和親人們一起去到祇陀林,然後告訴了[導師]。導師為他說法,誦出此偈:

63.
Yo bālo maññati bālyaṃ, paṇḍito vāpi tena so;
Bālo ca paṇḍitamānī, sa ve ‘bālo’ti vuccati.

愚人自知愚,故而為智者;
愚人自謂智,實稱真愚夫。

在此[偈頌中],“但凡愚人……”(Yo bālo),但凡愚闇不聰明的人[覺得]“我是愚人”,認為、知道自己的愚蠢和無知的狀態,“他因此”(tena so),就此原因,此人“亦為智者”或如同智者一般。因為當他知道“我是愚人”時,他就會親近、承事其他的智者。從而,為了讓他成為智者[其他智者]就進行教誡、教導,在採納該教誡後,他就成為了[和他們一樣的]智者甚至更有智慧。

“彼實是愚人”(sa ve bālo),但凡愚人[覺得]“其他有誰像我一樣的多聞、說法、持戒、行頭陀?”如此認為自己是智者,他就不會親近、承事其他智者,從而既不會學習教理也不會圓滿修行,就會一直是愚人。他就如同那位扒包的竊賊一般。因此說:“彼實稱愚人”(sa ve ‘bālo’ti vuccati)。

開示結束時,另一人的親戚們與大眾一起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扒包竊賊的故事[終]。


5. 優陀夷長老的故事

Udāyittheravatthu

“愚人雖畢生……”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優陀夷(Udāyi)長老而說的。

據說他在大長老們都回去了時去到法堂,坐在法座上。然後有一天,一些客來比丘看到了他,以為“這一定是位多聞的大長老”,詢問了一些關於蘊[處界]等的問題,[發現他]什麼也不知道,便責備道:“這是誰啊?和佛陀同住一個寺 院,連蘊、界、處都不知道。”然後他們將此事告訴了如來。導師為他們說法,誦出此偈:

64.
Yāvajīvampi ce bālo,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
Na so dhammaṃ vijānāti, dabbī sūparasaṃ yathā.

愚人雖畢生,親近賢智者;
彼不了知法,如勺嘗湯味。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所謂“愚人”(bālo)就是那種人——即便他終生親近、承事智者,他也不知道“這是佛 語,有這麼多的佛語”這樣的教理之法,或“此是行,此是住,此是正行,此是行處,此有過,此無過,此應親近,此不應親近,此應通達,此應體證”這樣的行道、通達之法。

好似什麼呢?如勺嘗湯味”(dabbī sūparasaṃ yathā)。猶如勺子,就算是在種種湯汁中攪拌到壞掉,它也不知道湯的味道:“這個鹹,這不鹹,這個苦,這個鹼性的,這個辣,這個酸,這不酸,這個澀”。如此般,愚人就算終生承事智 者,他也不懂前面所說種類的法。

開示結束時,客比丘們的心從諸漏中解脫了。第五、優陀夷長老的故事[終]。


6. 三十位波婆城比丘的故事

Tiṃsamattapāveyyakabhikkhuvatthu

“慧者雖[須臾]……”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三十位來自波婆 [132] (Pāvā)的比丘而說的。

據說當他們在木棉林尋找一位[盜取財物後逃離]的女子時,世尊第一次向他們說法。那時所有人就成為了善來比丘,成為了持神變所成衣缽者。當他們持守十三頭陀支過了很久以後,又前往拜見導師,聽聞了“[輪迴的]前際不可 知”的開示後,他們就在那一座上證得了阿羅漢。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啊!這些比丘明瞭法何其速也!”導師聽到後,說道:“諸比丘,不僅如今,曾經這三十位朋友是群嗜酒的賭徒,在《豬鼻本生》 [133] 中(Tuṇḍilajātaka,《本生》1.6.88)他們聽了大鼻的開示後,迅速明白了法,於是持守了五戒。現在他們正是依靠那個因緣在座上就證得了阿羅漢。”然後[佛陀繼續]講法,誦出此偈:

65.
Muhuttamapi ce viññū,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
Khippaṃ dhammaṃ vijānāti, jivhā sūparasaṃ yathā.

慧者雖須臾,承事於智者;
即速了知法,如舌嘗湯味。

該[偈頌]的含義是:“慧者”(viññū),有智慧的人“即便須臾間”(Muhuttamapi ce)對其他“智者行承事”(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在其面前學習、提問的過程中就“迅速理解”(Khippaṃ vijānāti)教理之法。然後請[智者]講解業處後,努力修行的過程中,猶如舌淨色未受損之人為了辨識味道,一將[食物]放置於舌尖便能知道鹹[淡]等味 道,如此般,智者也很快便理解了出世間法。

開示結束時,許多比丘證得了阿羅漢。第六、三十位波婆城比丘的故事[終]。


7. 麻風病人善覺的故事

Suppabuddhakuṭṭhivatthu

“愚人乏智慧……”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麻風病人善覺(Suppabuddha)而說的。麻風病人善覺的故事收錄在《自說》中(第 43 經)。

那時,麻風病人善覺坐在人群週邊聽聞世尊說法後證得了入流果,他想要將自己獲得的功德告知導師,因不敢擠進集會中,便在大眾禮敬完導師,伴導師行走[一段路]後返回[各自家裡]時,前往寺院。

此刻,帝釋天帝知道了“這個麻風病人善覺想要公開自己在導師教法中獲得的功德”,[他決定:]“我要測試一下他。”於是前去站在空中這麼說:“善覺,你是貧窮之人、可憐之人。我將給你無邊的財富,請你說‘佛非佛,法非法,僧非僧,我受夠了佛,我受夠了法,我受夠了僧。’”

善覺向他問道:“你是誰?” “我是帝釋。”

“愚冥之人!不知羞恥!你不配與我談話,你說我貧窮、可憐、悲慘,我既不貧窮也不可憐,我是得達快樂者、擁有大財富者:

“信財和戒財,慚與愧之財;
聞財與施財,慧乃第七財。”
“誰有此等財,不論男與女;即不名貧窮,彼命不空過。”(《增支部》第 7 集 5-6)

“我有這七聖財。凡有此七財者,諸佛與諸辟支佛不稱其為‘窮人’。”

帝釋聽了他的言論後,他於中途放棄了那個[想法],去到導師面前,告知了整個對話。於是,世尊對他說:“帝釋,即便是一百位或一千位類似帝釋者,也不能讓麻風病人善覺說出‘佛非佛’或‘法非法’或‘僧非僧’。”

麻風病人善覺也來到導師面前,和導師互致問候,歡喜地告知了自己所獲得的功德後,從座位上起身離開了。在他離開不久後,被一頭小母牛奪走了生命。據說她是一個母夜叉,她在數百世中化作母牛奪取了良家子蔔孤薩地 (Pukkusati)、木衣者婆醯迦(Bāhiya)、劊子手當巴答剃咖 (Tambadāṭhika)、麻風病人善覺(Suppabuddha)這四人的生命。

據說他們在過去曾是四位財主子,將城中的一位高級妓女帶到花園裡,白天享受完快樂,晚上這麼商量:“這裡沒有其他人,我們把給她的一千錢還有她所有的首飾都奪走,然後殺了她再走吧。”

她聽到他們的談話後[心想:]“這些無恥之人,和我一起享完樂,現在想要殺了我,我將知道該怎麼對付他們。”在被他們殺害時,她起誓:“願我成為母夜叉,如同這些人殺害我,同樣地,我也能殺死他們。”因該[誓願]的結果,她殺死了這些人。

許多比丘將他的死訊告訴了世尊後,詢問:“他[投生]去了哪裡?什麼原因他成為一名麻風病人?”

導師告訴他們,他因證得了入流果,投生到了忉利天,[過去]他在見到達伽羅尸棄(Tagarasikhi)辟支佛後, [向其]吐痰,然後做左繞(不敬的行為),長久在地獄中受煎熬後,因其餘業,現在變成了麻風病人。[佛陀繼續]說:“諸比丘,這些眾生自己對自己做著有極其痛苦果報之業而行[於世]。”說完聯繫[此事]進一步說法,誦出此偈:

66.
Caranti bālā dummedhā, amitteneva attanā;
Karontā pāpakaṃ kammaṃ, yaṃ hoti kaṭukapphalaṃ.

愚人乏智慧,待己如敵行;
造作於惡業,其業有苦果。

在此[偈頌中],“行”(Caranti),在四威儀中只做著不善業而行。

“愚人”(bālā),不明了今生和來世利益者,名為此處的愚人。

“乏智慧”(dummedhā),沒有智慧。

“待己如敵”(amitteneva attanā),把自己當作敵人一般懷有敵意。

“苦果”(kaṭukapphalaṃ),苦果、痛苦的果報。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麻風病人善覺的故事[終]。


8. 農夫的故事

Kassakavatthu

“彼作業非善……”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位農夫而說的。

據說他在舍衛城附近耕種了一塊田。一些盜賊通過下水道進入城市,在一個富人家裡挖了一條隧道,取得大量黃 金、金幣後,依舊通過那條下水道出來。有一位盜賊瞞著他們將一個裝有一千枚金幣的袋子放在腰包裡,然後去到那塊田裡,和他們一起將財物瓜分了,當他帶著[錢財]離去時,沒有留意到裝有一千枚金幣的袋子從腰包裡掉落了。

那一天,導師在黎明時分觀察世界時,看到那位農夫進入了自己的智網,探尋“將會怎麼樣?”時,看到了此事:這位農夫早晨將會去耕地。財物的主人們沿著盜賊的足跡前來,看到從腰包掉落的那個有一千枚金幣的錢包後,將會抓住他。除了我,他將不會有其他證人。他有[證得]入流道的潛質,我應去往那裡。

早上,那位農夫前去耕地了。導師以阿難長老為隨行沙門來到了那裡。農夫見到導師後,上前禮敬了世尊,然後又開始耕地。導師什麼也沒有和他說,就去到裝有一千枚金幣的錢包掉落之處,看到後,對阿難長老說:“看,阿難,毒蛇。”

“看見了,尊者,有劇毒。”

農夫聽到該談話後心想:“那是我適時和非時行走之處,據說那裡有毒蛇。”當導師說完那麼多,離開時,他[決定] “我要殺了它”,帶著驅車杖前去,看到了裝有一千枚金幣的錢包,“導師應該是就此而說的”帶著它回去了。由於缺乏經驗,就將其放在一邊用塵土遮蓋後,又繼續耕地。

天亮時,人們發現盜賊在家裡所作之事後,順著腳印前進,來到了那片田,在那裡看到了盜賊們分贓之處,然後看見了農夫的足跡。他們沿著他的足跡走,看到了放錢包的地方,移除塵土後,拿著錢包[說:]“你打家劫舍完,假裝在這耕地!”恐嚇一番後,暴打一頓,然後帶去給國王看。國王聽到所發生的事情後,下令將他處以死刑。

王差將他雙手捆縛在後面,鞭笞著將他帶到了刑場。他在被鞭打時,其他什麼話也沒說,[只是]邊走邊說:“‘看,阿難,毒蛇。’‘我看到了,世尊,有劇毒。’”王差們便問他:“你只是講述著導師和阿難長老的對話,那是為什麼 呢?”

“只有見到國王後我才會說。”他們便將他帶到國王面前,並講述了所發生的事情。國王問他:“你為什麼這麼說?”

他說:“陛下,我並不是盜賊。”然後從為了去耕地[從家裡] 出發開始,將整個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聽到他的話後:“此人指認世間至上之人——導師——為目擊證人,不適合將他治罪,我要弄清楚該怎麼處理此事。”在傍晚時 分,帶著他來到導師面前,向導師詢問:“世尊,您是否有和阿難長老一起到過這位農夫耕種的地方?”

“有的,大王。” “你們在那裡看見什麼了嗎?” “一個有一千枚金幣的錢包,大王。” “看見後你們說了什麼呢?” “這樣[說過],大王。”

“尊者,假如此人沒有指認您這樣的證人,他就沒命了。然而,他複述了您說過的話,因此得以活下來。”導師聽聞此後,說:“是的,大王,我也就說了這麼多就走了。智者不應做那做後會後悔之事。”然後[導師]聯繫[此事]宣講佛 法,誦出此偈:

67.
Na taṃ kammaṃ kataṃ sādhu, yaṃ katvā anutappati;
Yassa assumukho rodaṃ, vipākaṃ paṭisevatī.

做已生追悔,彼作業非善;
悲泣淚滿面,承受其果報。

在此[偈頌中],“彼作業非[善]”(Na taṃ kammaṃ),那種能夠[導致]投生地獄等[惡趣],引生痛苦的業,做了以後,回憶時,一想起就會後悔、悲傷,該業“非善”(Na sādhu)、不美好、沒有利益。

“彼之[果報]淚滿面”(Yassa assumukho),[造作者]會淚流滿面而哭泣著承受其果報。

開示結束時,農夫優婆塞證得了入流果,在場的比丘們也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農夫的故事[終]。


9. 善意花匠的故事

Sumanamālākāravatthu

“彼業為之善……”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名叫善意(Sumana)的花匠而說的。

據說他每天早晨為頻婆娑羅王準備八管茉莉花,獲取八錢。後來的一天,在他拿著那些花入城時,世尊在大比丘僧團的圍繞下,發出六色光芒,以偉大的佛威,廣大的佛陀之榮光進入城裡托缽。世尊有時用衣服罩住六色光芒,像尋常托缽僧一樣遊行,例如行走三十由旬的路去見指鬘時,有時則放出光芒,例如進入迦毗羅衛(Kapilavatthu)等之時。

那一天他也是從身體散發著六色光芒,以偉大的佛威,廣大的佛陀之榮光進入王舍城。花匠看到世尊如同金像般的身體後,觀察到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生起了淨信心,心想:“我該如何對導師做殊勝之行呢?”沒有看到其他東西,心想:“我要用這些花敬奉世尊。”然後又想到:“這些是固定給國王的花,國王沒有得到這些[花]的話,會命人捆縛我,或命令處死我,或將我從國中驅逐,我該怎麼辦呢?”

然後他想到:“讓國王殺了我,或捆縛我,或將我從國中驅逐吧。雖然給他的話,他會給我此生維持生計的錢財,然而敬奉導師能在許多千萬劫中為我帶來利益與快樂。”他為了如來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趁我的淨信心還沒有退失,我要立即做此敬奉。”他歡喜踴躍地敬奉了導師。怎樣[做]的?首先,他用兩捧花抛灑在如來上方,它們在上方成為一個華蓋保持著,然後再抛灑兩捧,它們在右手邊落下作為一個花幕保持著,又抛灑兩捧,它們在後面落下,也那樣保持著,再抛灑兩捧,它們在左手邊落下,也那樣保持著。

這樣,八吶礪[花]變為八捧,在四方環繞如來。前方則是通行的門。花的梗在內,花瓣朝向外面。世尊如同被銀盤包圍一般前進著。雖然花沒有心,它們依靠有心者而如同有心一般沒有破損,沒有掉落,和導師一起前進,停留在[導師]所停留的地方。

導師的身體發出千道閃電般的光芒。從前面、後面、右邊、左邊及頭頂連續發出的光芒中,沒有一道當面跑走的,全部都右繞導師三圈後,變成小棕櫚樹幹大小,從前面跑 掉。整個城市都被震撼了。城內九千萬,城外九千萬,一億八千萬人中,甚至沒有一個男子或女子不拿著缽食出來[供養]。

大眾做著獅子吼,揮舞著上千件衣服,前往導師面前。導師為了彰顯花匠的功德,走在三牛呼大的城市中鑼鼓喧天的道路上。花匠全身充滿五種喜。他伴如來走了一小段路 後,如同浸泡在雄黃水中一般進入佛光中,禮贊導師後,拿著空空如也的籃子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他:“花在哪裡?”

“我供奉給導師了。” “那現在你怎麼向國王交代?”

“讓國王殺了我,或捆縛我,或將我從國中驅逐吧。我捨棄生命,對導師做了供奉,所有花成為八捧,出現了如此般的敬奉。大眾一邊發出著千般歡呼,一邊和導師一起走。那歡呼的聲音就在那個地方。”他的妻子因愚昧無知,對如此般的奇跡沒有生起信心,將他責備、臭駡一番後[說:]“國王是殘暴之人,一旦發怒就會通過砍斷手腳等製造諸多不利,你所作之事也會對我帶來不利。”便帶著兒子們來到王宮,國王召見並詢問:“這是怎麼了?“

她說:“我丈夫用給您的花供奉了導師,空著手回到家 後,我詢問‘花在哪裡?’他這麼說,我責駡他過後[說]‘國王是殘暴之人,一旦發怒就會通過砍斷手腳等製造諸多不利,你所作之事也會對我帶來不利’,然後拋棄了他來到這裡。他所作的事,不論好壞,都只是他的,您要知道我已經拋棄他了,陛下。”

國王在第一次[和佛陀]相見時就證得了入流果,是一位具信、有淨信的聖弟子。國王心想:“這女人真是愚昧無知,對此般功德都沒有生起淨信。”他假裝生氣:“夫人,你說什麼?他把該給我的花做了供養?” “是的,陛下。”

“你將其拋棄做的很好,用我的花做了供養,我會知道該怎麼處置他的。”將她打發走後,[國王]迅速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後陪導師一起散步。導師知道國王心有淨信,在行經敲鑼打鼓的街道後來到了宮門處。國王接過缽,想要請導師進門,但導師顯示出就要坐在王宮庭院的樣貌。國王知道後“你們迅速搭建天蓬”頃刻間令人搭起了天蓬。那導師何故不入王宮呢?

據說他心裡的想法是這樣的:“假如我進到裡面坐著的 話,大眾會看不到我,不能令花匠的功德眾所周知。而我坐在國王庭院中的話,大眾將會看得到,花匠的功德也會為人所知。”只有諸佛能夠讓具徳者的功德眾所周知,其他人則慳吝於談論具徳者的功德。

四個花幕保持在四方。大眾圍繞著導師。國王用上妙飲食招待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導師用餐結束時做了隨喜開示,四個花幕依舊如前一般圍繞著,[導師在]做著獅子吼(歡呼聲)的大眾的圍繞下前往寺院。國王伴導師走[一段]返回後,命人召來花匠詢問:“你是怎麼樣把給我的花奉獻導師的?”

花匠說:“‘讓國王處死我或將我從國中驅逐吧’我[這樣]捨棄生命後做了供奉,陛下。”

國王說:“你是個偉人。”然後從皇宮拿出八頭大象、八匹馬、八個男僕、八個女僕、八套極好的飾品和八千咖哈巴那錢,還有盛裝打扮的八個女人和八個上等村莊,給了[他]這每種都有八樣的賞賜。

阿難長老尋思:“從今天早上起,[大眾]持續著千般獅子吼[的歡呼聲]和揮舞著上千件衣服,花匠的果報會是什麼?”他向導師詢問。於是導師對他說:“阿難,別以為‘這花匠造了少量[善]業’,此人為我捨棄生命後做了敬奉。他的心如此對我起淨信後:

“十萬劫當中,不將往惡趣;
住立人天后,後當成辟支佛,
其名為善意,是彼業果報。”

導師回到寺院進入香室時,那些花掉落在了門口。傍晚時,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花匠的業確實不可思議啊,為一尊活著的佛陀捨棄生命做了鮮花的供奉後,頃刻間就獲得了每種都有八個的[賞賜]。”導師從香室出來,通過三條通道中的一條來到法堂,在佛座上坐下,詢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這個。”

“是的,諸比丘,那種做了後不追悔的業,每當想起時就生起喜悅,這樣的業就應該做。”[導師]結合[此事]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68.
Tañca kammaṃ kataṃ sādhu, yaṃ katvā nānutappati;
Yassa patīto sumano, vipākaṃ paṭisevatī.

彼業為之善,作已無追悔;
歡喜又悅意,體驗其果報。

在此[偈頌中],“做完它後”(yaṃ katvā),那種能帶來人天成就和涅槃成就,引生快樂之業,做了後不追悔,然後在今生,每當回憶起來時,就會充滿喜悅之情,變得歡喜踴躍,未來歡喜愉悅地體驗果報,“該業為之善” (Tañca kammaṃ kataṃ sādhu),是好的。

開示結束時,八萬四千有情領悟了法。

第九、善意花匠的故事[終]。


10. 蓮花色長老尼的故事

Uppalavaṇṇattherīvatthu

“思如蜜……”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長老尼而說的。

據說,她在蓮華上佛足下發願後,於十萬劫中造作諸功德期間,她都在天與人中輪迴。在此尊佛陀出世時,她從天界投生到了舍衛城一位財主家裡。由於容色如同青蓮蓓蕾,就給她取名為蓮花色。在她長大成人時,整個瞻部洲的國王和財主都給財主(她父親)送來資訊:“請把女兒[嫁]給我們。”沒有不送去資訊的。

因此財主尋思:“我沒法令所有人滿意,但我要用某種方法[解此困境]。”他叫來女兒,說:“女兒,你能出家嗎?”由於她是最後生者 [134] ,那話[對她而言]就如同精煉油(一種藥用油)灌頂一般。因此她對父親說:“我會出家,爸爸。”

在為她做了大量供養後,他將她帶到比丘尼的住處令其出家了。在她出家後不久,輪到她在布薩堂中值日。她點完燈,打掃完布薩堂,取了燈焰的相,站著反復觀看時,生起了火遍為所緣的禪那,然後就以此為[觀禪]基礎證得了連同無礙解和神通的阿羅漢。

後來,她在國中行腳後回來,進入盲林(Andhavana)。那時還沒有禁止比丘尼住阿蘭若。於是,[人們]為她在那裡建造了僧寮,鋪設了床並用簾子圍起來。她為了進入舍衛城托缽而出發了。

然而,她舅父的兒子名叫難陀青年(Nandamāṇava),從她在家時起就迷戀她。在聽說她離開了後,在長老尼回來前去了盲林,進入那僧寮,藏在床下。長老尼回來後進入孤 邸,掩上門,由於從外面的太陽光下進來,視線尚昏暗,在

她剛坐到床上,[難陀青年]就從床下出來,上了床。“愚人,不要壞了[我的戒]!愚人,不要壞了[我的戒]!”就在長老尼的阻止下,他強行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後離開了。

這時,大地彷彿不能承受他的罪惡一般破為兩半,他掉入地中,投生到了大無間地獄。長老尼也將此事告訴了比丘尼們。比丘尼告訴了比丘們。比丘告訴了世尊。聽聞此後導師對比丘們說:“諸比丘,但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中的任何愚人在做惡業時,如同人們在吃著蜜、糖等什麼甜味[物品]一般,滿心歡喜、興高采烈地做著。”[導師]聯繫[此事]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69.
Madhuvā maññati bālo,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i pāpaṃ, bālo dukkhaṃ nigacchati.

惡業未成熟,愚人思如蜜;
一旦惡成熟,愚人便受苦。

在此[偈頌中],“如蜜”(Madhuvā),對於在造作邪惡的不善業的愚人而言,那[惡]業如同蜜,如同甜味,如同喜 悅、迷人、悅意[的事物]一般。如此,他認為那[惡業]如同蜜一般。

“只要”(yāva),不論多久,“惡業未成熟”(pāpaṃ na paccati),在當下或未來尚未帶來果報,他就那樣認為。

“一旦”(Yadā ca),但是,當他在今生被種種方式折磨時,未來在地獄等中體驗大苦時,他的那惡業就成熟了。這時,那愚人就遭受、知道、領略到那苦了。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後來的某個時候,大眾在法堂中生起談論:“我想漏盡者也享受欲樂,從事愛欲。他們為何不從事呢?他們又不是枯木,也不是蟻丘,也是血肉之軀,因此他們也享受欲樂,從事愛欲。”

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呢?”

“關於這個。”

“諸比丘,漏盡者不會享受欲樂,不會從事愛欲。正如水珠掉落在蓮葉上,不沾染,不佇立,只會掉落,又如針尖上的芥子,不沾染,不佇立,只會掉落。如此般,兩種欲(事欲、煩惱欲)在漏盡者的心中也不沾染,不佇立。”[導師]做了聯繫後說法,誦出這首婆羅門品中的偈頌:

“如水墜蓮葉,芥子置錐尖;
不著欲樂者,我謂婆羅門。”(《法句》第 401 偈)

它的含義將會在婆羅門品中闡明。導師召來憍薩羅國王波斯匿:“大王,在此教法中,良家女如同良家子一般,也捨棄了大量的親族和財產而出家,住在阿蘭若中。她們如此生活時,充滿愛欲的惡人們恐怕會因卑劣、傲慢的衝動而傷害她們,也會造成梵行的障難。因此,應當在城中為比丘尼僧團建造住處。”

“好的。”國王同意後,命人在城市的一側為比丘尼僧團建造了住處。從此以後,比丘尼就只居住在村中了。

第十、蓮花色長老尼的故事[終]。


11. 瞻部咖長老的故事

Jambukattheravatthu

“[愚人]月月間……”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瞻部咖(Jambuka)活命者而說的。

據說過去在迦葉佛時期,某位居住在村中的家主為一長老建設了一所住所,[長老]居住在那裡的期間,他就用四資具護持他。長老一直在他家用餐。後來,有一位漏盡比丘白天托缽時,來到了他家門口。家主看到他,對他的威儀生起信心,請他進入家裡,並恭敬地用殊妙的飲食招待了他。然後[說:]“尊者,請把這塊布料染好[做成下衣]穿上吧。”供養了一大塊布料,說:“尊者,您的頭髮長了,我要帶來一位理髮師為您理髮,還要請人為您搬來一張睡覺的床。”

一直在他家應供往來的那位比丘看到家主對他的恭敬後,內心不快,心想:“他對這個剛看到的[比丘]如此恭敬,而對一直在他家應供的我卻沒有。”他便回了住所。另一人也和他一起前往,然後將家主供養的布料染好穿上。家主則帶了一位理髮師回來,讓他給長老理完發,讓人鋪設好床鋪,說:“尊者,您就睡這張床吧。”說完,向兩位長老都發出第二天[應供]的邀請後,他便離開了。

同住者無法忍受[家主]對他的恭敬。於是,傍晚時,他去到那長老躺臥的地方,通過四種方式辱駡了長老:“外來的賢友,你與其在家主家受用飲食,不如吃糞;與其讓家主帶來的理髮師剃頭,不如用棕櫚果殼拔除頭髮;與其穿家主供養的衣服,不如赤裸而行;與其躺在家主帶來的床上,不如睡地上。”

長老心想:“不要讓這個愚人因我而毀滅。”放棄了[飲 食]邀請,一大早就起來去了喜歡的地方。常住者則在清晨,在寺院裡完成了應作的義務,在托缽時,懷著“客住者現在還在睡覺,敲鐘聲會吵醒他”這個想法,就用指甲背在鐘上敲了敲,然後入村托缽去了。

家主則準備好了供養品,望向長老們前來的道路,看到常住者後詢問:“尊者,長老在哪裡?”這時,常住者對他 說:“賢友,啥也別說了。你親近的[長老],昨天從你離開時起就進入房間睡覺,清晨我起來打掃住所的聲音,給飲用水罐和洗用水罐注水的聲音,敲鐘的聲音都沒引起他的注意。”

家主心想:“我的聖尊具備如此般的威儀,是不會到這個時間還在睡覺的。一定是看到我對他的恭敬後,這位大德說了什麼。”他因自己是一名智者的緣故,恭敬地伺候他用完 餐,將他的缽妥善清洗過後,用種種美味的飲食盛滿,說: “尊者,如果您見到我的聖尊,請將此缽食給他吧。”

對方接過後心想:“他若是吃到如此般的缽食,將會執著此地。”在途中他將那缽食倒掉了,然後去到長老的住處,在那裡查看時沒有見到那位[長老]。

由於造了這麼些[惡]業,即便行了兩萬年的沙門法也保護不了他。在他壽命終結時,他死去投生到了無間地獄,在一個佛間隔期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後,在此尊佛陀出世時,投生在王舍城一個飲食豐富的家庭裡。

從他能用雙腳走路時起他就既不睡床上,也不願吃飯,只吃自己的糞便。[父母懷著]“他因年幼無知[這麼]做。” [的想法]將他撫養。即便年齡大了他也不願穿衣服,赤裸著到處走,睡地上,只吃自己的糞便。他父母[商量]“這和居家生活不相應,完全無羞恥的人與那些活命者相應。”將他帶

到他們面前,“請給這位男孩出家吧”交給了[他們]。於是,他們讓他出了家。

在出家時,他們將他放在齊脖子的深坑中,在兩個肩膀上放上木板,他們坐在上面用棕櫚果殼拔除[他的]頭髮。他父母邀請他們翌日[去應供]後就離開了。

第二天,活命者對他說:“來,我們入村去。” “你們去吧,我要留在這裡。”他不想[去]。然後,他們一再勸說,他還是不願意[去]。他們就把他留下後出發了。他知道他們走了後,就打開糞坑的蓋板,下去用雙手將糞便做成一團一團吃起來。活命者為他從村裡送來食物,他也不願[吃]。即便[他們]反復[勸]說,他[依舊堅持:]“我不需要這個,我已經得到食物了。”

“你在哪裡獲得的?” “就在這裡獲得的。”

同樣地,在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們即便也對他說了很多,“我就要在這裡”他也不願去村中。活命者們[商議:]“這個人每天既不願入村[托缽],也不願拿取我們弄過來的食物,說‘我就在這裡獲得了[食物]’,他究竟在做什 麼?我們要調查他。”他們在前往村裡時,留下一兩個調查他的人後,[其他人]就出發了。他們[兩人]假裝走在後面,然後藏起來。他得知他們已經走了,就如前那樣下到糞坑裡,吃起了糞。

另外[留下的兩人]看到他的行為後,告訴了活命者們。聽聞此後,活命者們[商量:]“[他的]業真重啊!假如沙門喬答摩的弟子知道的話,會[以]‘活命者們吃糞’傳播我們的惡名。此人與我們不相應。”將他從自己身邊趕走了。他被他們趕走了。在大眾上廁所的地方有一塊岩石平面。在它上面有個大水坑,石面就是大眾上廁所的地方。他去到那裡,晚上吃完糞便,在人們前來方便時,用一隻手倚靠在石面的一端上,抬起一隻腳放到[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朝上風的方向,張開嘴站著。大眾見到他後上前禮敬,詢問:“尊者,為什麼聖尊張著嘴站著?”

“我是食風者,我沒有其他食物。” “那你為什麼把一隻腳放到膝蓋上站著呢?”

“我是勇猛的苦行者,嚴苛的苦行者。我用兩隻腳踩在地上,大地會震動,因此我抬起一隻腳放在膝蓋上站著。我白天晚上都只站著度日,不坐,不臥。”

大部分人只因言語就會相信,因此“真不可思議啊,有如此般的苦行者,我們從未見過”鴦伽(Aṅga)國和摩揭陀(Magadha)國的大部分居民被震撼到了,每月前來提供大量供養品。他[說:]“我只吃風,不吃其他食物。吃其他東西會毀了我的苦行。”他們帶來的[食物]他什麼也不想吃。

人們一而再地懇求:“尊者,請不要毀了我們,如同您這般的勇猛苦行者受用[我們的供品],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利益與快樂。”對他來說其他的食物並不可意。然而迫於大眾的懇求他就用香茅草尖[沾了一點]他們帶來的酥油、蜜糖等放在舌尖上,然後[說]“你們走吧,這麼多就足夠給你們[帶 來]利益和快樂了。”把他們打發走了。他就這樣裸體、吃糞、拔發、睡地上度過了五十五年。

諸佛恒常會在黎明時觀察世間。因此,有一天世尊黎明觀察世間時,這位瞻部咖活命者出現在了[佛陀的]智網中。“將會發生什麼?”導師沉思過後,看到了他有證得無礙解阿羅漢的因緣。知道了:“我做了這個等[事]後,將誦出一個偈頌,在偈頌結束時會有八萬四千有情領悟法。大眾將依靠這位良家子獲得安穩。”

第二天,[導師]在王舍城托完缽返回時,對阿難長老說:“阿難,我要去瞻部咖活命者那裡。”

“尊者,您就獨自去嗎?” “是的,就我[去]。”

這樣說完,導師在日影漸長時(下午)前往他那裡。諸天尋思:“導師在傍晚前往瞻部咖活命者那裡,他住在被大小便和齒木染汙的噁心的石面上,應讓天空下雨。”他們以自己的威力就在那頃刻間讓天下起了雨。石面上的不淨都[沖]乾淨了。然後又在它上面下起了五色花雨。導師在傍晚到了瞻部咖活命者處,發聲道:“瞻部咖。”

瞻部咖心想:“這究竟是哪個惡人在叫我‘瞻部咖’?”便說:“是誰?”

“我是一沙門。” “什麼事,大沙門?”

“請給我一個住的地方,[讓我]今天在此[住]一晚。” “大沙門,這裡沒有住的地方。”

“瞻部咖,別這樣,請給我一個住的地方[過]一晚。出家人渴望[伴隨]出家人,人與人,牲畜和牲畜。”

“那你是出家人?” “是的,我是出家人。”

“如果你是出家人,你的葫蘆瓶在哪?煙供勺在哪?祭祀線在哪?”

“這些我有,但是[由於]‘分別拿著行走不方便’,我就在內心裡攜帶著[它們]行走。”

他生氣了:“你要帶著這些行走。”

於是導師對他說:“好了,瞻部咖,別生氣。告訴我一個住的地方吧。”

“大沙門,這裡沒有住的地方。”

在他住的地方不遠處有一個山洞,導師指著那,說:“哪個山洞有誰住?”

“沒有任何人,大沙門。” “那就把它給我吧。” “你自便吧,大沙門。”

導師在山洞中鋪設好坐具坐下。初夜時,四大天王照亮四方而前來服侍導師。瞻部咖看到光亮後,心想:“那是什麼光?”中夜時分,帝釋天王來了。瞻部咖看到他後心想: “這個人是誰?”後夜時,能用一根手指照亮一個輪圍世 界,兩根手指能照亮兩個,十根手指能照亮十個輪圍世界的

大梵天王照亮著整片森林而來。瞻部咖看到他後也心想:“這又是誰?”

清晨,他來到導師面前,問候過後詢問導師:“大沙門,

[昨晚]照亮著四方來到您跟前的是誰?” “是四大天王。”

“什麼原因[而來]?” “為了服侍我。” “難道您勝過了四大天王?”

“是的,瞻部咖,[我是]比天王們還偉大之王。”

“那中夜時來的又是誰?” “是帝釋天帝,瞻部咖。” “什麼原因[而來]?” “也是為了服侍我。”

“難道您還勝過了帝釋天王?”

“是的,瞻部咖,我也在帝釋之上,他就像是我的醫護人員、淨人、沙彌一般。”

“後夜時照亮整個森林而來的是誰?” “他就是當世上的婆羅門等打完噴嚏、摔一跤後說‘禮敬大梵天’的那位大梵天。” “難道你還在大梵天之上?”

“是的,瞻部咖,我確實是超越了大梵天之梵天。” “你真不可思議,大沙門。而我在這裡住了五十五年,他們一位都沒來服侍過我。我作為食風者,只站著度過了這麼長時間,他們還從未來服侍過我。”

這時,導師對他說:“瞻部咖,你欺騙著世上的愚昧大 眾,連我也想欺騙了。你不是五十五年都在吃糞,睡地上,裸體遊行,用棕櫚果殼拔除頭髮嗎?然而你還欺騙世間說 ‘我是食風者,只用一隻腳站立,不坐,不臥。’你還想欺騙我。過去你就因邪惡之見的緣故,這麼長時間以來遭受了食糞、睡地上、裸體遊行、被用棕櫚果殼拔除頭髮[這樣的惡果],如今又執取邪惡之見。”

“那我[曾經]做過什麼,大沙門?”

導師便告知了他曾經所作之事。他就在導師講述時生起了悚懼感,慚與愧現起,他就蹲坐著。老師便拋給他一件浴衣。他將其穿上後,禮敬導師,然後坐在一旁。導師為他講述次第論(布施、持戒、生天、欲樂過患和出離功德),然後開示佛法。開示結束時,他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禮敬導師後,從座而起,請求出家和受具足戒。

至此,他過去的[不善]業已耗盡。他在用四種方式辱駡那位漏盡的大長老後,在無間地獄中受煎熬直到大地增加了一由旬又三牛呼,然後因餘報五十五年中在那裡過這種怪誕的[生活]。因此他的[惡]業耗盡了。然而他那修行兩萬年沙門法的果報並未毀壞。因此導師伸出右手,說:“來吧,比 丘,善修梵行以作苦之終結吧。”就在當下,他在家人的特徵消失了,成為了一位具足八種[出家人]資具,有著六十個僧臘的大長老一般。

據說那天是鴦伽[國]和摩揭陀[國]的居民拿著供養品來 [禮敬]他的日子。因此,兩國居民帶著供養品前來看見了導師,心想:“是我們的聖尊瞻部咖偉大,還是沙門喬答摩呢?”然後又想到:“如果沙門喬答摩更偉大的話,[聖尊]他應該去沙門喬答摩那裡,然而因瞻部咖活命者更偉大,所以沙門喬答摩來到了這[聖尊]面前。”

導師知道大眾的想法後說:“瞻部咖,你來斷除你的護持者們的疑惑吧。”他說:“尊者,我也正期待如此。”然後進入四禪,出[定]後飛上一棕櫚樹高的空中說:“尊者,世尊是我的導師,我是弟子。”然後下來禮敬過後,又飛上兩棵棕櫚樹高、三棵棕櫚樹高,如此直到七棵棕櫚樹高的空中,然後下來讓大家知道自己是弟子。大眾看到這個後心想:“佛陀確實不可思議、功德無與倫比啊。”

導師和大眾交談,這樣說道:“這個人這麼長久以來用香茅草尖[蘸取]你們帶來的供養品放在舌尖上[說]‘我在圓滿苦行’而住在這裡。即使以此方法圓滿苦行一百年,相較於如今他因對[用餐]時間或餐食有疑而不吃的斷食善心,他那苦行連十六分之一[功德]都不及。”[佛陀]聯繫[此事]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70.
Māse māse kusaggena, bālo bhuñjeyya bhojanaṃ;
Na so saṅkhātadhammānaṃ, kalaṃ agghati soḷasiṃ.

愚人月月間,唯食草端食;
不及知法者,十六分之一。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假如“愚人”(bālo)——未完全理解於法、缺乏戒等功德的外道中(字面為‘在[邪]見的領域中’)的出家人——[想著]“我要圓滿苦行”,而“在每個月用香茅草尖”(Māse māse kusaggena)從缽中取[一點]食物吃,一百年間[這樣]“吃食物的話”(bhuñjeyya bhojanaṃ),[其功德]“不及知法者十六分之一”(Na so saṅkhātadhammānaṃ, kalaṃ agghati soḷasiṃ)。所謂“知法者”就是已了知法、已測度法者。他們當中最低限度是入流的知法者,最高為漏盡者。“相較於這些知法者,那愚人[的功德]不及其十六分之一”[這是]就個人角度而說的。而它在此的意思是:那[愚人]如此圓滿苦行一百年的思,相較那知法者們因對時間或餐食有疑而不吃[這樣的]一次斷食善思,他(愚人)長夜生起之思[的功德]不及那[斷食]之思的十六分之一。

這是說:將那知法者之思的果報分成十六份,然後每一份又各分成十六份,其中一份的果報還比那愚人苦行[的果報]更大。

開示結束時,八萬四千有情領悟了法。第十一、瞻部咖長老的故事[終]。


12. 蛇鬼的故事

Ahipetavatthu

“惡業非即熟……”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某只蛇鬼而說的。

一天,一千位結髮者中的尊者相長老(Lakkhaṇa)和摩訶目犍連長老[決定]“我們將去王舍城托缽”,從鷲峰山往下走。他們中的尊者摩訶目犍連長老看見一隻蛇鬼,然後面露微笑。於是,相長老便問他發笑的原因:“賢友,你為何面露微笑?”

長老說:“相賢友,[現在]不是[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在世尊面前問我。”

當他們在王舍城托完缽,來到世尊面前坐下時,相長老詢問:“賢友目犍連,你下鷲峰山時面露微笑,在我詢問微笑的原因後,你說‘你可以在世尊面前問我’,現在你說說那原因吧。”

長老說:“賢友,我是看見一隻鬼才露出微笑的。他的身體是這個樣子:它的頭像人頭,身體剩餘部分如同蛇一般。它名叫蛇鬼。它的尺寸有二十五由旬,從它的頭部生起的火焰去往尾部,從尾部生起的火焰直達頭部,從中間生起的去往兩邊,兩邊生起的下到中間。”據說就兩個鬼的身體有二十五由旬,其他的都是三牛呼大。就這只蛇鬼和烏鴉鬼是二十五由旬,其中這就是蛇鬼。烏鴉鬼也是摩訶目犍連在鷲峰山頂看到它正在被燃燒,說了這首偈頌來詢問它過去的業:

“汝舌五由旬,頭有九由旬;
汝身甚高大,二十五由旬;
因造何種業,遭受此等苦?”

然後鬼告訴他:

“尊者目犍連,我曾隨意食,
為迦葉大仙,僧團所運食。”

誦完偈頌後說:“尊者,在迦葉佛陀時期,許多比丘進入村中托缽。人們看到眾長老後親切地請他們在休憩堂坐下,洗完腳,為其塗上[塗足]油,請他們喝完粥,施與副 食,然後在等待[僧團]托缽期間,坐著聽法。講法結束時,他們拿著長老們的缽在各自家裡裝滿種種上味飲食後,再帶來。那個時候我是一隻烏鴉,坐在休憩堂屋頂上面,看到這一幕後,我從有一個人拿著的缽中,三次塞滿嘴拿取了三個飯團。雖然該缽食既不是僧團物,也還沒有指定布施給僧團,也不是比丘們取完剩下的。是人們從各自家中帶來的食品,只不過是指定給僧團帶來的。我從中拿取了三個飯團,就是我的往昔之業。我死後因那個業的果報在無間地獄中受煎熬,然後因那餘[報],現在投生在鷲峰山成為一烏鴉鬼,遭受此苦。”這是烏鴉鬼的故事。

而長老在這裡說:“我見到蛇鬼後露出微笑。”這時,導師起身為他作證:“諸比丘,目犍連說的是真的。我也在獲得正覺之日見過它,然而出於對他人的悲憫‘那些不相信我所說之人,會對他們不利’就沒有說。”在相相應中(《相應部》2.202 等)也[記載了]在摩訶目犍連見到[那些鬼] 時,導師為他作證,說了諸故事案例。這個[故事]他也是那樣說出來的。

聽聞此後,比丘們詢問它的宿業。導師向他們講述道: “在過去,[人們]在波羅奈附近的河邊為一位辟支佛建造了一間草屋。他住在那期間,固定去城裡托缽。市民們也早晚都手拿香、花等前去服侍辟支佛。一個住在波羅奈的人在那路邊種了一塊地。大眾在早晚前去服侍辟支佛時,會踩踏經過那片地。即便農夫[說]“不要踩踏我的地!”進行阻止,也依舊不能阻止。

“於是他有了這個念頭:‘如果這個地方沒有了辟支佛的草屋,他們就不會踩踏我的地了。’他在辟支佛入城托缽的時候,將[他的]餐具打碎,並燒了草屋。辟支佛看到那火以後,安然離開了。大眾拿著香、花前來,看到燒掉的草屋後說:‘我們的聖尊哪去了?’他也和大眾一起前去了,他就站在大眾中這麼說道:‘我燒了他的草屋。’“‘抓住[他],因為這個惡人,我們見不到辟支佛了。’ [大眾]用棍棒等將他打死了。他投生到了無間地獄,他在地獄裡受煎熬直到大地抬升了一由旬,然後因余報投生成為了鷲峰山的蛇鬼。”

導師講述了它的這個往昔之業後,[說:]“諸比丘,惡業如同那牛奶。正如牛奶不會一擠出來就轉變,業也不會一造下就成熟。然而當它成熟時,那時候[造惡者]就因如此般的痛苦而悲傷。”[導師]作完聯繫後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71.
Na hi 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sajjukhīraṃva muccati;
Ḍahantaṃ bālamanveti, bhasmacchannova pāvako.

惡業非即[熟],鮮乳不速凝;
如灰覆炭火,熾然隨愚人。

在此[偈頌中],“鮮牛乳”(sajjukhīraṃva),從母牛乳房中流出來的熱牛奶不會在刹那間就轉變、變異。這是說,如同這剛擠出來的牛奶不會刹那間就轉變、變異、失去原本的狀態。當[牛奶]擠出到容器裡盛著時,只要那裡面沒有放入酪等酸,只要沒有被放到酪容器等酸的容器中,它就不會失去原本的狀態,之後才會失去。

同樣的,惡業也不會一做就成熟。如果[一做就]成熟的話,就沒有任何人敢造惡業了。只要善業帶來的諸蘊還存續著,它們就會保護他。[惡業]會在它們(善業引生的諸蘊)毀壞後,在惡趣中出現的諸蘊中成熟。成熟時,“熾燃隨愚人”(Ḍahantaṃ bālamanveti)。好似什麼?

“如灰覆炭火”(bhasmacchannova pāvako)。如同被灰燼覆蓋的無焰火炭,因被灰燼覆蓋,即便踩踏時也不會被灼燒。然而,當灰燼被燒熱後,熱量就會將皮膚等灼燒,直到腦髓。如此般,誰若造了惡業,它(惡業)就會在第二生或第三生[在他]投生地獄等之時,跟隨燒灼那愚人。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成為了入流者等。

第十二、蛇鬼的故事[終]。


13. 六萬鐵錘鬼的故事

Saṭṭhikūṭapetavatthu

“唯引生不利……”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六萬鐵錘鬼而說的。

和前面一樣,摩訶目犍連長老和相長老一起從鷲峰山下來時,在某個地方面露微笑。當被問及微笑原因後,長老說:“你可以在世尊面前問我。”托完缽,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後,坐在一旁時,又被問及,[長老]說:“賢友,我看見一隻鬼,身體有三牛呼大,在它頭上有六萬把燃燒的鐵錘,反復掉落後抬起,在捶打著他的頭,每當打破後又復原,此生我從未見過這樣的生命。我見到它露出了微笑。”

“鐵錘六萬把,遍佈一切處;
砸向爾頭首,擊碎頭顱頂。”(《餓鬼事》第 808、810、813 偈)等等

《餓鬼事》中的[這偈頌]就是針對這只鬼說的。導師聽聞長老的談論後,說:“諸比丘,該有情我坐在菩提樹下時就見過了,出於對他人的悲憫‘那些不相信我所說之人,會對他們不利’就沒有說。而現在有了目犍連作為證人,我就說了。”聽聞此後,比丘們詢問它往昔之業。導師向他們講述道: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如今的瓦臘納 西)城中,有一個跛子精於投石。他坐在城門口一棵榕樹下投擲石子,將它的樹葉打破。當村童們對他說“[打破樹葉]為我們顯示大象的形象吧,為我們顯示馬的形象吧”時,他就展示了[他們]希望的所有形象,然後在他們那裡獲得了副食等。後來有一天,國王前往公園時來到那個地方。孩童們將跛子放在[榕樹]垂下的樹根間,然後跑掉了。國王在日中時進到樹下,大大小小的孔洞光影打在身上,他[心想]“這是怎麼回事?”朝上看時,看到了樹葉上大象等影像,詢問: “這是誰做的?”

“跛子[做的]。”

聽聞後,將他召來說:“我的國師話特別多,即便是[我]說一點點,他都說很多來煩我,你能否投擲一吶礪(Nāḷi,筒)的羊糞到他嘴裡?”

“我能的,陛下。您找人拿來羊糞,然後和國師一起坐在屏風裡,我將會知道該怎麼做。”

國王便照做了。另一人(跛子)用剪刀尖在屏風上打了個孔。當國師和國王一起交談時,[國師]一張嘴,他就將羊糞一顆顆投入他的口中。國師將進到嘴裡的[羊糞]都吞了下去。當羊糞用完了,跛子搖動屏風。國王看到他的示意,知道羊糞用完了,就說:“老師,當我和您一起談話時,我沒法結束談話。您話多到連吞了一吶礪的羊糞也沒能住嘴。”

婆羅門陷入了沉默,從此以後他就再也不能開口與國王談話了。國王想到跛子的恩德,就召來他[說:]“多虧了 你,讓我獲得了安樂。”滿意地賞賜他每種有八個的財物,還給了他位於城市四方的四個上等村莊。得知此事後,國王的法義顧問大臣誦出此偈:

“此技或彼技,一切皆為善;
看!跛子依投擲,獲四方村落。”(《本生》1.1.107)

那個時候的那位大臣就是現在的世尊。有一個人看到跛子獲得了成功,便想到:“這人是個跛子,依靠這項技術獲得了大成功,我也應學習它。”他來到其面前,禮敬後說道: “老師,請您傳授我這個技術吧。”

“小子,不能傳授。”

他被其拒絕後,[心想:]“好吧,我要取悅他。”在給他做按摩手足等[服務]很長時間後,贏得了他的好感,然後一而再地請求。跛子[覺得]“此人對我助益良多”,無法拒絕 他,就傳授他技術,然後說:“小子,技術你已學成,現在你要去做什麼呢?”

“我要去外面測驗[我的]技術。” “你要怎麼做?” “我要擊殺牛或者人。”

“小子,殺死一頭牛有一百罰[金],殺死一個人有一千 [罰金]。你就算連同妻兒也無法支付該[罰金]。別毀了[自 己]。你去找那打了沒有處罰的,像那無父無母者,用某個做測試吧。”

他[說:]“好的。”將石子放在[下衣卷成的]腰包裡,四處遊走尋找這樣的人。看到一頭母牛後[覺得]“這個是有主的”,沒敢打,見到一個人後[覺得]“這個有父母”,沒敢 打。

那個時候,有位名叫善眼(Sunetta)的辟支佛住在那個城市附近的一個草屋裡。他見到該[辟支佛]正入[城]托缽站在城門中間,[心想:]“這個人沒有父母,打他沒有懲罰,我要打他來測試我的技術。”他瞄準辟支佛的右耳孔後,投出石子。它穿過右耳孔從左邊穿出,[辟支佛]生起了苦受。辟支佛不能去托缽了,從空中回到草屋入了般涅槃。

當辟支佛沒來時,人們心想“一定是生什麼病了”,便前往那裡,看到他入了般涅槃後慟哭、悲泣。他看到了前往的大眾,也去到那裡,認出辟支佛後,說:“這個人入[城]托缽時,在我對面的城門中,我在測試自己的技藝就擊打了他。”人們[喊道:]“是這個惡人打了辟支佛,抓住[他] ,抓住[他]!”將他打一頓後,就在那裡殺死了他。

他投生在無間地獄,受煎熬直到大地增長了一由旬,才以餘[報]投生為鷲峰山山頂上的六萬鐵錘鬼。導師講述了他的這個往昔之業後,[說:]“諸比丘,當愚人有了技術或權力時,傷害就會現起。愚人得到技術或權力後,只會做對自己不利的事。”[導師]做了聯繫後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72.
Yāvadeva anatthāya, ñattaṃ bālassa jāyati;
Hanti bālassa sukkaṃsaṃ, muddhamassa vipātayaṃ.

愚人獲學識,唯引生不利;
害愚人善分,破碎其頭首。

在此[偈頌中],“只會”(yāvadeva),是劃定界限意義上的不變詞(起限定作用)。

“學識”(ñattaṃ),知道的意思。他所知道的技術,或依靠權力、名望、成功而為人所知,成為知名[人士]、著名 [人士],就是他的那[學識]。技術或權力等,只會給愚人帶來不利。他只會依靠它給自己造作不利。

“害”(Hanti),毀壞。

“善分”(sukkaṃsaṃ),善的部分。愚人的技術或權力的出現,只會引起善的部分被毀滅。

“頭首”(muddha),是智慧之名。

“破碎”(vipātayaṃ),被毀壞。毀壞他的幸福,摧毀、破壞名為智慧的頭首,殺害[他的善分]。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三、六萬鐵錘鬼的故事[終]。


14. 質多家主的故事

Cittagahapativatthu

“愚人務虛名……”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善法(Sudhamma)長老而說的。開示始於馬奇咖三答 (Macchikāsaṇḍa),終於舍衛城。

在馬奇咖三答城,一位名為質多(Citta)的家主看到五比丘中的大名長老在托缽,對他的威儀生起信心,然後拿過缽將他請入家中招待以飲食。用餐結束聽聞佛法開示時,他證得了入流果,成為了信心不動搖者。他想將自己的一個名叫安拔達咖(Ambāṭaka)林的園林用作僧園。將水灑在長老手上(布施儀式)進行了贈與。就在那一刻,[說出] “佛教已住立”,滴水[儀式]結束後,大地震動。大財主在園林裡建造了一所大寺院,為四方而來的比丘們敞開大門。馬奇咖山答一位名叫善法的大長老成為了常住者。

後來,兩位上首弟子聽聞質多的美德後,想要攝受他而來到了馬奇咖山答。質多家主聽聞他們的到來後,走了半由旬路前往迎接,然後將他們帶到自己的寺院,履行了對客住者的義務,然後向法將[舍利弗尊者]請求:“尊者,我欲聽聞些許佛法開示。”長老對他說:“優婆塞,我們遠道而來,形色疲勞。但你還是聽一點吧。”為他講述了佛法。

他一聽長老的法就證得了不來果。他禮敬了兩位上首弟子,邀請道:“尊者們,明天請和一千比丘一起來我家接受缽食吧。”然後邀請了常住的善法長老:“尊者,您也和兩位長老一起來吧。”

“此人後邀請我”他生氣拒絕了,即便[家主]一再請求他也還是拒絕了。優婆塞[說完]“請您出席,尊者”就離開了。第二天在自己家中準備了大供養。善法長老在黎明時分尋思:“家主到底為上首弟子們準備了什麼樣的供養呢?我明天要去看看。”清早就拿著衣缽來到他家門口。雖然家主對他說:“請坐吧,尊者。”

他還是說:“我不坐,我要去托缽。”然後看了看為上首弟子們準備的供樣品,想要羞辱家主,說:“家主,你的供樣品很豐盛,但這裡少了一樣東西。”

“是什麼呢,尊者?” “芝麻餅,家主。”

說完,他被家主以烏鴉的譬喻責備後憤然說:“家主,這是你家,我要走了。”即便[家主]三次挽留,他還是離開了,去到導師面前,將質多和自己的談話告訴了[導師]。導師

[說:]“你用卑劣的方式羞辱了具信、淨信的優婆塞。”指出他的過失後,令[僧團]對他舉行下意羯磨 [135] (paṭisāraṇīya- kamma),派遣他: “去,向質多家主請求原諒。”

他去到那裡即便說:“家主,那只是我的過錯,請你原諒我。”但[家主說:]“我不原諒。”被他拒絕後尷尬,不能取得原諒。 [136] 他又回到導師身邊。導師雖然知道“優婆塞將不會原諒他”,[出於]“此人傲慢,先讓他走三十由旬的路回來 [以消除他的慢心]”,沒有告訴[他]請求原諒的方法就派他前去了。

在他回來時,他已消除了傲慢,便給他派了一位同伴,說:“去,和此人一起去請求優婆塞的原諒。”

“沙門不應產生‘我的寺院,我的住所,我的優婆塞,我的近視女’[這樣的]傲慢或嫉妒。這樣做,只會增長欲望、傲慢等煩惱。”[導師]做了聯繫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73.
Asantaṃ bhāvanamiccheyya, purekkhārañca bhikkhusu;
Āvāsesu issariyaṃ, pūjā parakulesu ca.

愚人務虛名,僧中為領導;
寺中掌權勢,受他家供養。

74.
Mameva kata maññantu, gihī pabbajitā ubho.
Mamevātivasā assu, kiccākiccesu kismici;
Iti bālassa saṅkappo, icchā māno ca vaḍḍhati.

願僧俗共知,此皆由我建;
應作不應作,願我皆掌控;
愚人作此想,欲與慢增長。

在此[偈頌中],“虛”(Asantaṃ),愚癡的比丘追求不實的讚譽,[例如]“沒有信的沙門希望‘願人們認為我具信。’”按照“惡欲”(阿毗達摩《分別論》851)的注釋中所說的方式,愚人追求這種不實的讚譽:“無信、惡戒、少聞、離獨處、怠惰、念未現起、無定、惡慧、漏未盡的沙門,[渴望]‘人們要是知道我——此人具信、持戒、多聞、遠離、發勤精進、念現前、已得定、具慧、漏已盡——就好了。’”

“領導”(purekkhāraṃ),[有眾多]隨從。“要是整個寺院的比丘都圍繞我,向我請教問題而住就好了。”住立於如此的欲求後,渴望成為比丘中的領導者。

“寺中”(Āvāsesu),對於僧團住所中那些位於寺院中間的好住所,就分配給自己的朋友(字面義為同見者)、同伴

(字面義為共受用者)等比丘:“你們住這裡吧。”自己也受用更好的住所。其餘的客來比丘就安排在邊遠、下等的住 所,甚至是有非人佔據的[住所]:“你們住這裡吧。”[愚人]渴望在寺院裡有[這樣的]權力。

“受他家供養”(pūjā parakulesu ca),在既不是父母也不是親族的其他人家裡,“這些人要是只供養我,不供養其他人就好了”這樣渴望四資具的供養。

“皆知由我建”(Mameva kata maññantu),那愚人生起意圖:“凡是寺院裡建造的布薩堂等任何建築,‘所有的都是我們長老所為’如此希望在家人和出家人兩者都認為所完成的工作都是靠自己才完成的。”

“我掌控”(Mamevātivasā),他希望“願在家人和出家人全都受我掌控。需要車、牛、錛子、斧等,乃至粥要熱了後才喝,對於這樣的該做不該做,或大或小的應做的事 務,任何一件都要在我的掌控下。只有問過我後他們才去做。”

“這麼[想的]愚人的”(Iti bālassa),對於生起那些渴望和這樣意圖的愚人,無論是他的觀智或者道果都不會增 長。他只會像月亮升起時大海漲潮一般,唯獨依六門中生起的渴愛和九種慢 [137] 會增長。

開示結束之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善法長老則在聽聞此教誡後,禮敬導師,從座位起身,作右繞後,和那位陪同比丘一起前去,在優婆塞的視線內懺完罪,請優婆塞原諒。該優婆塞也反過來請求原諒:“尊者,我原諒[您]。如果我有過錯,請您原諒我。”[善法長老]遵從導師給的教誡,幾天就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

優婆塞則想到:“我還沒見到導師就證得了入流果,還沒見到[導師]就住立於不來果,我應當去見導師。”他命人置備了滿載芝麻、米、酥油、糖、布及覆蓋物(如毯子)等的五百輛車,然後通知了比丘僧團以及比丘尼僧團,還有優婆塞和優婆夷們:“想見導師的就來吧,不會有食物等的缺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各有五百人和他一起出發了。

他為他們以及自己的隨從,[一共]三千人,按照三十由旬的路程充分準備了粥飯等[物資]。在得知他出發了後,諸天在每一由旬都建造了營地,用天界的粥、硬食、飯食、飲料等招待大眾,任何人都不缺乏任何東西。如此在諸天的護持下,每日前進一由旬,經一個月到了舍衛城,五百輛車依舊滿載如故。他一邊分發著諸天和人們帶來的禮物,一邊前行。

導師對阿難長老說:“阿難,今天日影漸長時(下午)質多家主將會在五百優婆塞的圍繞下前來禮敬我。”

“尊者,那在他禮敬您時會有什麼神變嗎?” “會有的,阿難。”

“是什麼呢,尊者?”

“在他前來禮敬我時,在八咖利沙(Karīsa,約一英畝)的範圍內,將會降下齊膝深密集的五色天花雨。”

聽聞該談話後,市民們[傳言:]“據說如此大福德的質多家主今天將會前來禮敬導師,據說將會出現如此般的神變。我們也要見到那大福德者。”他們拿著禮品站在道路的兩側。在他們來到寺院附近時,五百比丘首先到達。

“姐妹們,你們隨後去。”質多家主讓大優婆夷們留下,

在五百優婆塞的圍繞下來到導師身邊。[人們]不會站或坐在諸佛正對面的位置,也不會這裡、那裡[雜亂無章],他們靜靜地站在通往佛陀的道路兩邊。質多家主走上了佛陀所走的大道。[這位]證得三果的聖弟子所望向之處都引起了震動。大眾看著[他心想]“據說那就是質多家主。”

他來到導師面前,進入六色佛光之中,握住導師兩個腳踝行了禮敬。就在那時,下起了前面提到的花雨,響起了千番喝彩。他在導師身邊住了一個月,在居住期間,他請以導師為首的整個比丘僧團坐在寺院裡,[向他們]做了大供養。和自己一同前來的人們也被他安排在寺院裡進行照顧。他甚至都沒有一天需要從自己的車裡拿任何東西,只用諸天和人們帶來的禮品就完成了供養和所有的工作。

他禮敬導師後說:“尊者,我[決定]‘我要向您做供養’而來的期間,在路上花了一個月,這裡也住了一個月,沒有 [機會]去拿我帶來的任何禮品,這麼長時間只用諸天和人們帶來的禮品就做了供養。即便我在這裡住一年,也將不會有機會供養我自己的供養品。我希望清空了車子再走,請您告訴我一個儲藏的地方。”

導師對阿難長老說:“阿難,讓人弄一片空的區域給優婆塞。”長老照做了。據說[儲食]淨地是為質多家主而許可的 (Kappiyabhūmi)(《律藏·大品》第 295 段)。優婆塞則又和與自己一同前來的三千人以及[五百]空車一起上路了。諸天和人們出現[在他面前,說:]“大德,您清空車子完成了前來的任務。”他們用七寶將車子裝滿。他就用帶給自己的禮物護持著大眾回去。

阿難長老禮敬導師後,說:“尊者,他來您這裡花了一個月才到,在這裡也住了一個月,這麼長時間他只是用諸天和人們帶來的禮物就做了大供養。現在清空了五百輛車,據說要花一個月回去,諸天和人為他而前來,[說]‘大德,您清空車子完成了前來的任務’,用七寶將五百輛車裝滿。據說他又將用帶給自己的禮物護持著大眾回去。尊者,他只有來您這裡[人天]對他的恭敬供養才會出現,還是他去其他地方也會出現呢?”

“阿難,來我這裡或者去其他地方[人天]對他的[恭敬供養]都會出現。該優婆塞是具信者、有慧者、持戒者,這樣的人無論去到哪裡,他的利得、恭敬都會在那裡出現。”說完 後,導師誦出這首雜品中的偈頌:

“具戒有信心,得財及隨從;
隨彼至何處,處處受敬奉。”(《法句》第 303 偈)

其含義會在該處闡明。當[導師]這麼說時,阿難長老詢問質多的往昔之業。於是導師告訴他:

“阿難,他在蓮華上世尊足下發願後,十萬劫間在人天輪迴,在迦葉佛時期他投生在一個獵人家庭裡。在他長大後的一天,天下著雨,他拿著矛前去森林捕獵,尋找獵物時看到一個山洞裡坐著一位[用袈裟]將頭部裹住的比丘,[他心想:]‘有一位聖尊,一定是在坐著修習沙門法,我要給他帶來食物。’他迅速回到家中,讓人將昨天帶回來的肉在一個爐子上煮好,在[另]一個爐子上煮好飯。[這時]看到其他托缽的比丘後,也將他們的缽拿了,請他們坐在佈置好的座位上,讓人準備好缽食,吩咐其他人:‘你們招待聖尊們吧!’然後將[煮好的]缽食放在籃子裡,帶著前往的途中采了種種花,用葉子包住,來到長老坐的地方,說:‘尊者,請攝受 我。’拿過缽,裝滿後放到長老手裡,用那些花做了供養,然後發願:‘正如我用這美味的缽食連同鮮花的供養讓您的心歡喜,如此般,願無論投生到哪裡,[人們]都帶來千份禮物讓我的心歡喜,[同時]願降下五色花雨。’他終身行善然後投生到了天界,在他投生之處下起了齊膝深的天花雨。今生,在他出生之日以及來到這裡時,為他降下的花雨以及[人天]為他帶來的禮品,以及為他用七寶裝滿車輛,都是那個業的果報。”

第十四、質多家主的故事[終]。


15. 阿蘭若住者底沙沙彌的故事

Vanavāsītissasāmaṇeravatthu

“一道導利養……”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阿蘭若住者底沙(Tissa)長老而說的。開示始於王舍城。

據說舍利弗長老的父親萬甘德(Vaṅganta)婆羅門的朋友是一位名叫大軍(Mahāsena)婆羅門,住在王舍城。有一天,舍利弗長老托缽時,出於對他的憐憫,來到他家門口。他是一位財富耗盡的窮人。他[尋思:]“我兒子一定是來我家門口托缽來了,而我貧窮,我想他不知道我是個窮人,沒有任何可布施的東西。”他無法面對長老就躲了起來。第二天,長老又來了,他還是那樣躲了起來。即便他想著“無論得到任何東西,我都將供養”卻沒有獲得[任何東西]。

後來有一天,他在一處婆羅門誦[吠陀]的地方得到了一塊粗布和一碗乳飯,帶回家後憶念長老:“我應該把這缽食供養給長老。”長老也在那一刻從定中出定,看到了該婆羅門, [心想:]“婆羅門獲得了可布施的東西,在期待我的到來,我應該去那裡。”他披上僧伽梨,拿著缽,站在他門口,讓他看到自己。

婆羅門看到長老就內心歡喜明淨。於是上前禮敬,致以問候,請他在家裡入座,拿了乳粥倒在長老缽裡。長老接受了一半後,用手將缽蓋住。這時,婆羅門對他說:“尊者,這乳粥只有一個人的量,請攝受我的來世,不要攝受今生,我想毫無保留地供養。”全部倒進了[長老缽裡]。長老就在那裡食用了。在長老用餐結束時,他又將那布料供養了,禮敬後這麼說:“尊者,願我也得獲您所見之法。”長老[以]“願如是,婆羅門。”為他作完隨喜,從座位起身離開,次第而行回到了祇陀林。

在窮困之時所做的布施尤其令人歡喜,婆羅門也在做完那個布施後,內心明淨、歡喜,對長老生起了強烈的敬愛。他懷著對長老的敬愛死去,投生到了長老在舍衛城的一位護持者家裡。就在那一刻他的母親得知“我的腹中懷上了[胎兒]”,然後告訴了丈夫。他為她做了孕期護理。

她忌口了過熱、過冷、過酸等食物後,安樂地懷著胎兒期間,生起了這樣的欲求:“我要是能邀請以舍利弗長老為首的五百比丘就好了,請他們坐在家中供養以純奶粥,我也穿上染色的衣服,拿著金碗坐在最後面的座位上,吃這麼多比丘剩餘的乳粥。”

據說她想穿染色的衣服是腹中兒子會在佛陀教法中出家的預兆。她的家人們[認為]“我們女兒的欲望如法”,就以舍利弗長老為僧團長老,向五百比丘供養了純乳粥。她則穿上一件染色[下]衣,披上一件染色[上]衣,拿著金碗坐在最後面的座位上,吃了剩餘的乳粥,欲望便止息了。

從她懷上孩子期間,以及十個月後分娩時,[家人]所舉辦的慶典上,都向舍利弗為首的五百比丘布施了濃乳粥。據說這是男孩之前做婆羅門時布施乳粥的等流[果]。在生日慶典那天,[家人們]一大早就將那男孩沐浴、打扮好,讓他躺在豪華床鋪上價值十萬的毛毯之上。他睡在那裡看到了長老 [心想:]“這是我曾經的老師,我依靠長老獲得的這個成 就,我理應對此人做一個布施。”

當人們帶他去受戒時,他用小拇指纏住那毛毯不放。“手指上纏著毛毯”他們試圖將其拿開,他就哭。親人們[說] “你們走開,別讓孩子哭!”就連同毛毯一起帶過去了。在他禮敬長老的時候,手指從毛毯上鬆開,毛毯掉在了長老腳下。親人們沒有說“小孩子不懂事[這麼]做的”,[而是]說: “我們兒子供養的,是舍予之物,尊者。”然後又說:“尊者,請您為您的僕人授戒吧——他用價值十萬的毛毯做了供養。”

“這孩子叫什麼名字?” “尊者,他與聖尊同名,將給他取名底沙。”據說長老在家時名叫優波提舍青年。

孩子的母親心想:“我不應破壞兒子的意向。”如此為男孩舉辦了取名慶典,又在他進食慶典、穿耳洞慶典、穿衣慶典、束髮髻慶典上也都向舍利弗長老為首的五百比丘供養了濃蜜乳粥。男孩長大到七歲的時候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到長老那出家。”

“善哉,兒子,之前我就已經作意‘我不應破壞兒子的意向’,出家吧,兒子。”命人邀請長老後,向前來的長老供養了缽食,然後說:“尊者,您的僕人說‘我要出家’,我們會在傍晚帶他來寺院。”送走了長老,傍晚時分,以廣大的敬意將兒子帶到寺院,交給了長老。長老與其交談:“底沙,出家辛苦,需要溫暖的時候得到寒冷,需要涼爽的時候得到炎熱,出家生活艱難,而你是嬌生慣養的。”

“尊者,我能一切都按照您所說的做。” “善哉!”長老說完,以厭惡作意教給他皮五法的業處,給他剃度了。其實應該講述整個的三十二種行相(即不淨想中的三十二身分),不能全部講述的話就應講述皮五法業處。這是一切佛陀都不捨棄的業處。依靠“頭髮”等每一部分證得阿羅漢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計其數。不勝任的比丘則在人出家時破壞了[他們]證得阿羅漢的因緣。因此長老在講述完業處進行剃度後,給他授了十戒。

父母在為兒子做出家供養期間,在寺院裡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七天的濃蜜乳粥。比丘們抱怨道:“我們不能總是吃濃蜜乳粥的。”他父母在第七天傍晚回到了家中。沙彌在第八天與比丘們一起入[城]托缽。舍衛城的居民們[傳言]“據說沙彌今天將入[城]托缽,我們要供養他。”他們用五百塊布料做成布墊,帶上準備好的五百份缽食站在路對面行布施。第二天,他們又來到寺院附近的樹林做[同樣 的]供養。就這樣,沙彌兩天中獲得了一千塊布料和一千份缽食,供養給了比丘僧團。據說這是他做婆羅門時供養粗布的果報。於是比丘們給他取名為“施缽食的底沙”。

又一天,沙彌在寺院裡行走時,看到比丘們在火房等各處取暖,他便詢問:

“尊者們,你們為什麼坐著取暖呢?” “我們苦於寒冷,沙彌。” “尊者,冷的時候要披毛毯啊。它能抵禦寒冷的。”

“沙彌,你有大福報,能獲得毛毯,我們哪來的毛毯呢?”

“那麼,尊者們,需要毛毯的和我一起來吧。”讓人通知了整個寺院裡[的人]。

於是比丘們[說:]“我們和沙彌一起去拿毛毯。”一千位比丘因一個七歲的沙彌出發了。他連“這麼多比丘我要從哪裡獲得毛毯呢?”這樣的心都沒有生起,就帶著他們朝城裡出發了。善供養的布施確實有如此的威力。他在城外挨家挨戶行走時獲得了五百條毛毯,然後進入城中。人們從各處帶來毛毯。

有一個人從一個市場門口走過時看到一個店家擺了五百條毛毯坐在那裡,他詢問:“嗨!有個收集毛毯的沙彌過來了,把你的毛毯藏起來吧。”

“那他是拿取施與的還是未施與的呢?” “他拿取施與的。”

“這樣的話如果我願意,我就會給,否則我就不給。你走吧。”[店主]把他打發走了。

吝嗇的愚人在舉行如此般的布施時心懷吝嗇,如同見到無比施的吝嗇鬼黑暗(《法句》第 177 偈)一般投生於地獄。店主心想:“此人根據自己的性格過來對我說‘把你的毛毯藏起來吧’,我說‘如果他拿取施與的,那麼我的東西我願意就給,不願意就不給’,然而眼前的東西不布施的話,會生起尷尬,把我自己的東西藏起來沒有過錯。這五百條毛毯中有兩條價值十萬[錢],我應該把這[兩條]藏起來。”他將那兩條毛毯對折捆起來,塞到那些[毛毯]中間藏起來。

沙彌則和一千名比丘到了那個地方。店主一見到沙彌就生起了對兒子的愛意,全身都充滿了愛意。他心 想:“毛毯隨它去吧,看到此人我就是心頭肉也都應該給。”

他拿出那兩條毛毯,放在沙彌腳下,禮敬後說:“尊者,願享您所見之法分。” 沙彌也為他做了隨喜:“願如是。”

沙彌在城裡也獲得了五百條毛毯。就這樣在一天中就獲得了一千條毛毯,供養給了一千位比丘。於是他們給他取名為“施毛毯的底沙長老”。就這樣,在取名日布施的毛毯 [的功德],在他七歲的時候[令他]獲得了一千條毛毯。除了佛陀教法外,沒有其他哪個地方,像這樣布施少許有很多[回報],布施多,[回報]更多。因此,世尊說:

“諸比丘,此比丘僧團就是那種比丘僧團,施少[回報]多,施多有更多。”(《中部》後分五十經·146 經)

如此,沙彌通過一條毛毯的果報,七歲時獲得了一千條毛毯。在他住在祇陀林期間,不停有親族施主前來談話。他心想:“我因住在這裡,親族施主們來談話時,又不得不談,由於和他們一起談話的障礙,不能為自己建立立足處。就讓我在導師面前習得業處後,進入森林吧。”

他走近導師,禮敬後請[導師]講解了直到阿羅漢的業處,禮敬戒師過後,帶著衣缽從寺院出發了。“如果我住在附近的寺院,親族們將會來找我。”於是,他便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然後經過一個村莊大門口,見到一位老人,向他詢問:“大優婆塞,在這個地區有沒有可供居住的森林道場呢?”

“有的,尊者。” “那麼請告訴我道路吧。”

老優婆塞一看到他便生起了對兒子的愛。於是,他沒有僅僅站在原地告知,[而是說]“來吧,尊者,我來告訴你。”拉著他走了。在沙彌和他一同前往的途中看到種種鮮花、水果點綴的樹木和山坡,他詢問:“優婆塞,這個地方叫什麼?優婆塞,這個地方叫什麼?”在優婆塞向其講述那些地方的名字時,他們到達了森林道場,優婆塞說:“尊者,這是個舒適之處,您就住這裡吧。”然後詢問他的名字:“尊者,您怎麼稱呼?” “我名叫阿蘭若住者底沙,優婆塞。”

“明天您應該來我們村莊托缽。”說完他就回了村裡,告訴人們:“阿蘭若住者底沙來到[我們的]寺院了,你們為他準備粥飯等[供養品]吧。”

沙彌一開始只是叫底沙,自從獲得了施缽食的帝 思、施毛毯的底沙、阿蘭若住者底沙三個名稱後,七年間他獲得了四個名稱。

第二天清晨,他進入那個村莊托缽。人們供養缽食後進行了禮敬。沙彌[回禮]說:“願你們快樂,願你們解脫諸苦。”沒有一人能夠在供養他缽食後就返回家裡,所有人都站著看向[他]。他則只拿取了足夠自己[吃]的量。整個村莊的居民都拜倒在他腳下說:“尊者,若您這三個月住在這裡的 話,我們將獲得三皈依,持守五戒,行[每個]月的八關齋 戒,請您答應住在這裡吧。”他考慮到益處後,給了他們允諾,然後固定在那裡托缽。

每當受到禮敬時,他只說完“願你們快樂,願你們解脫諸苦”兩句話就走了。他在那裡度過了第一個月和第二個 月,在第三個月期間,他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他的

戒師在自恣結束,出雨安居時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後說:“尊者,我要去底沙沙彌處。”

“去吧,舍利弗。”

他帶著自己的五百隨行比丘出發時,對[目犍連]說: “賢友目犍連,我要去底沙沙彌那裡。”

“賢友,我也去。” 摩訶目犍連長老也與五百比丘一起出發了。

以這樣的方式,大迦葉長老(Mahākassapa)、阿那律(Anuruddha)長老、優婆離(Upāli)長老、富樓那(Puṇṇa)長老……所有的大弟子各與五百比丘一起出發了。所有的大弟子的隨行人員一共有四萬名比丘 [138] 。他們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來到了[那個]托缽的村莊。一直以來護持沙彌的優婆塞在[村子]門口看到[他們],便迎上去禮敬。舍利弗長老就問他:“優婆塞,這個地方有沒有一個森林道場?”

“有的,尊者。”

“有比丘 [139] 還是沒有比丘呢?” “有比丘,尊者。” “住那裡的[比丘]名叫什麼?” “阿蘭若住者底沙,尊者。” “那就給我們指示道路吧。” “你們是誰,尊者?” “我們來沙彌那裡。”

優婆塞觀察後,認出了以法將為首的所有大弟子,他渾身充滿不間斷的喜悅,“稍等,尊者們”他迅速進入村莊,大聲通告:“以舍利弗為首的八十大弟子,這些聖尊們,和各自的隨從們一起來沙彌這裡了。你們趕快拿著床、椅子、敷具、燈、油等物出發吧。”

人們馬上拿著床等跟隨長老們一起進入了寺院。沙彌認出了比丘僧團,接過幾位大長老的衣缽,履行了[對客比丘]的義務。正當他在為長老們安排住處,安置衣缽時,天黑了。舍利弗長老對優婆塞們說:“你們走吧,優婆塞,對你們來說天已黑了。”

“尊者,今天是聽法的日子,我們不走,我們要聽法,此前都沒有聽法[的機會]。”

“這樣的話,沙彌,點燃燈,宣佈聽法時間吧。”他如此照做了。然後長老對他說:“底沙,你的護持者們說‘我們想聽法’,你為他們講法吧。”優婆塞們齊刷刷站起來,說:“尊者,我們的聖尊除了‘願你快樂,願你解脫諸苦’這兩句以外,不懂得講其他法。請給我們安排其他講法者吧。”

[長老得知:]“即便沙彌已經證得了阿羅漢,但他從未為他們講法。”這時,戒師便對他說:“沙彌,‘如何快樂,怎樣才能解脫諸苦?’為我們講解這兩句的含義吧。”

他[回答:]“好的,尊者。”他手握彩扇,登上法座,從五部尼柯耶中引出義與理,如同在四大洲下著瓢潑大雨的大雲一般,詳述著蘊、處、界、菩提分法,以阿羅漢為頂點而做了開示,然後說:“尊者,如此般,證得阿羅漢是為快樂,證得阿羅漢就從諸苦中解脫了。其他人則不能解脫於生等苦和地獄等之苦。”

“善哉,沙彌,你講的很好,現在你誦經吧。”他也誦了經。明相升起時,沙彌的護持者分成了兩派。一些人生氣了:“我們此前確實沒見過這麼粗魯的人。他如此會講法,為何這麼長時間以來對像父母一樣照顧他的人們連一句法也不講?”一些人則滿意於:“確實是我們的收穫,這樣的大德我們還不知道他有沒有德就護持了他,現在才在他面前聽聞了法。”

佛陀則在那天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阿蘭若住者底沙的護持者們進入了自己智網之中,省察“將會發生什麼?”時得知了此事:“阿蘭若住者底沙的護持者,有一些滿意,有一些生氣,對我兒子沙彌生氣的將會有地獄的份,我應該去那裡。當我到達時,他們所有人都會對沙彌生起慈心,從而解脫諸苦。”

那些人們邀請比丘僧團後,回到村莊,搭起天篷,準備好粥飯等,佈置好座位,坐著望向僧團前來的道路。比丘們在照料完身體所需後,在托缽時間,入村托缽時,詢問沙彌:“底沙,你要和我們一起去還是晚些去?”

“我會在我出發的時間前去,你們走吧,尊者們。”

比丘們帶著衣缽入[村]了。導師就在祇陀林披覆好衣,帶著缽,一個心識刹那就前去,站到了比丘們的前面,顯現出自己。“佛陀來了”整個村莊都喧鬧了起來。人們興高采烈地邀請以佛陀為首的僧團落座,給完粥後,供養了副食。在飯食還沒結束時,沙彌進入到村中。村民們拿出缽食,恭敬地供養給他。他拿取足夠的量後,走近導師奉上缽。導師[說]“拿來吧,底沙”,伸出手,接過缽,[說] “看,舍利弗,你的沙彌的缽”,給長老看。長老從導師手中接過缽,給了沙彌,說:“去吧,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用餐吧。”

村民們招待了以佛陀為首的僧團後,向導師禮敬,請求隨喜[開示]。導師在做隨喜時,這麼說:“優婆塞們,這確實是你們的收穫,你們依靠與自家來往的沙彌見到了舍利弗、目犍連、迦葉、阿那律等八十大弟子。我也因與你們家來往的[沙彌]才前來,你們也正因此人才見到佛陀,是你們的收穫,你們的好收穫。”

人們心想:“確實是我們的收穫啊,我們能夠見到能取悅於佛陀和比丘僧團的我們的聖尊,還獲得機會供養他。”[原本]對沙彌生氣的人滿意了,[原本]滿意的人更加有信心了。隨喜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導師從座位起身離開了。人們陪導師走[一段]後禮敬導師,然後返回。

導師和沙彌一起並排走,“沙彌,這個地方叫什麼,這個地方叫什麼?”[導師]在之前優婆塞指給他看的那些地方一邊詢問一邊走。沙彌也一邊回答“尊者,這裡名叫某某,這裡名叫某某”一邊走。導師來到他住的地方後,登上山頂,站在那裡能看到大海。導師問沙彌:“底沙,站在山頂四處眺望,你看到了什麼?”

“大海,尊者。”

“看到大海後,你想什麼?” “‘我痛苦時哭泣所流眼淚應該遠超四大海’,尊者,我想這個。”

“善哉,善哉,底沙,是這樣的。每個眾生痛苦時所流眼淚的確遠超四大海。”說完這個,又誦出此偈:

“相比四大海,悲苦所襲人,
淚水尤更多,朋友,你何故放縱?”

然後[導師]又問他:“底沙,你住在哪裡?” “在這個山坡,尊者。”

“那你住在那裡時,想什麼?” “我會想‘我因死亡在這裡捨棄的身體不計其數’,尊者。”

“善哉,善哉,底沙,是這樣的。這些眾生,在大地上,沒有哪裡不曾躺下後死去。”說完後,講述了這[本生]第二集中的《伍巴薩喇格本生》 [140] (Upasāḷakajātaka):

“名為伍巴薩喇格(Upasāḷaka),一萬四千[次之多];
皆在此處被荼毗,世間無有不死處。
凡有[聖]諦與法者,無害、克制及調伏;
親近於此諸聖者,彼於世間為不死。”(《本生》1.2.31-32)

那些在大地上棄屍而死的眾生,沒有哪個是死在之前為曾死過的地方。然而,像阿難長老這樣的人,則在未曾死過的地方入了般涅槃。

據說,阿難長老在一百二十歲時,觀察壽行時得知要入滅了,告知[大眾:]“七日後,我將般涅槃。”聽聞此事後,羅希尼(Rohiṇī)河兩岸居民中,此岸的居民說:“我們為長老做了大量護持工作,他將在我們這邊入般涅槃。”對岸的[居民]也說:“我們為長老做了大量護持工作,他將在我們這邊入般涅槃。”

長老聽聞他們的話後尋思:“兩岸的居民都是我的護持者,不能說這些人沒有護持。如果我在此岸般涅槃的話,對岸的居民為了獲得舍利將與他們發生爭執。假如我在對岸入般涅槃的話,此岸的居民也將那樣做。若生起爭執,將因我而起,若平息,也將由我來平息。”於是他說:“此岸的居民是我的護持者,對岸的居民也是我的護持者,沒有人不是我的護持者。讓此岸的居民集合在此岸,對岸的居民[集合]在對岸吧。”

七天后,他盤坐在河中央七棵棕櫚樹高度的空中,向大眾講法後,通過決意“讓我的舍利在[河]中間破碎,一部分落到此岸,一部分落到對岸”,就坐著入了火界定,[身上]生起了火焰。舍利在在[河]中間破碎後,一部分落到了此岸,一部分落到了對岸。因此眾人開始哭泣,哭聲如同大地崩裂,比導師般涅槃時的哭聲還要悲痛。人們痛哭、悲泣了四個月,“接過導師衣缽的[長老]還在世時,對我們來說如同導師在世時一般,如今我們的導師般涅槃了!”他們哭嚎著到處遊蕩。

導師繼續問沙彌:“底沙,住在這茂密的森林裡,你有因豹子等聲音而害怕嗎,還是沒有害怕呢?”

“我不害怕,世尊。聽到那些聲音後,我只生起了阿蘭若之樂。”然後說了六十首偈頌講述了對阿蘭若的讚美。然後導師呼叫他:“底沙。”

“怎麼了,尊者?”

“我們要走了,你要[跟著]去還是要返回?”

“我的戒師要帶我去的話我就去,[讓我]回的話我就返回,尊者。”

導師和比丘僧團一起出發了。而沙彌的意向只是要返回,長老知此後,說:“底沙,如果想回去,就回去吧。”他禮敬導師和比丘僧團後就回去了。導師就前往了祇陀林。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阿蘭若住者底沙沙彌確實做了難能之事,從結生起,他的親人們就在七次慶典上供養了五百比丘濃蜜乳粥,出家的時候在寺院裡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為時七天的濃蜜乳粥。出家後,第八天進入村莊,兩天獲得了一千塊布料和一千份缽食。又一天,獲得了一千條毛毯。這樣在這裡居住期間,出現了他的廣大利養和恭敬,如今捨棄了如此的利養恭敬,進入森林,以混合食維生。底沙沙彌真是一位行難能之事的人。”

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什麼呢?”

“[談論]這個。”

“是的,諸比丘,這一個引生利養,另一個是趣向涅槃之道。‘如此我將獲得利養’[以此目的]通過持守阿蘭若住等頭陀支來守護利養之因的比丘,四惡道之門就為他保持敞開。而通過趣向涅槃的行道,捨棄已生起的名聞利養,進入森林,精進努力[的比丘]可證得阿羅漢。”[導師]做了聯繫後,講述佛法誦出此偈:

75.
Aññā hi lābhūpanisā, aññā nibbānagāminī;
Evametaṃ abhiññāya, bhikkhu buddhassa sāvako;
Sakkāraṃ nābhinandeyya, vivekamanubrūhaye.

一道導利養,一道趣涅槃;
如是了知後,佛弟子比丘,
不應喜名利,應增長遠離。

在此[偈頌中],“一道導利養,一道趣涅槃”(Aññā hi lābhūpanisā, aññā nibbānagāminī),一個是引生利養,另一個是導向涅槃的行道。引生利養的比丘需要做一些不善業,要做一些身不正行等[惡業]。當做了某些身不正行等[惡業]之時,利養就出現。手不彎曲只是直直地下放到一碗乳粥當中,抬起來時手上只有粘在手上那麼多的[粥],然而[將手]彎曲後放下去再抬起來就會提著乳粥飯團出來,這就是造作身不正行等之時利養就產生了。這就名為非法利養的引生。

然而以“依報成就、身穿袈裟(作為出家人)、多聞、[有]隨眾、住阿蘭若”這樣的原因而生起的利養是如法的。正在圓滿趣向涅槃的行道的比丘應捨棄身不正行等[不善]。非盲應如盲,非啞應如啞,非聾應如聾,應無諂、無誑。

“如是[知]彼”(Evametaṃ),如是了知那引生利養的行道和導向涅槃的行道後,“佛陀的”(buddhassa)(因覺悟了一切有為、無為法而[稱為]佛陀)“聲聞弟子比丘”(bhikkhu sāvako)(因聞[法]而生或因需要聽聞教誡、告誡而[稱為]聲聞弟子)不應歡喜於不如法的四資具供奉,也不要拒絕如法的[供養],應增長身遠離等遠離(vivekamanubrūhaye)。

這裡的身遠離是身體的獨處。心遠離是八定。依著遠離是涅槃。它們當中,身遠離是除遣群聚,心遠離是除遣煩惱的牽涉,依著遠離是除遣有為法的牽涉。身遠離是心遠離的緣,心遠離是依著遠離的緣。有此說:

“身體遠離、樂出離者的身遠離,遍淨心、已達完全清淨者的心遠離,已達離造作的無執著之人的依著遠離。”(《大義釋》.150)

“此三種遠離,應培育,應增長,應具足而住”之義。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五、阿蘭若住者底沙沙彌的故事[終]。

第五品愚人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多版本對讀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05%zh.rst>`_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130]這裡的“我們將遊蕩”(vicarissāmā)可能只是“度日”的意思。
[131]由此可以推斷此故事編輯的年代約佛滅後不到一千年。
[132]末羅國(Malla)的一個城市。
[133]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388 篇),菩薩投生於豬胎,名為大鼻。它還有一同胞兄弟名為小鼻。兄弟倆從小被一老婦人飼養,老婦人待他們如兒子。後來一群嗜酒的賭徒得知後想要花錢從老婦人手中買過來食用。老婦人一開始不同意,後被灌醉後答應出售小鼻。小鼻得知後大為驚恐。於是菩薩以慈愛為其說法,聲音響徹波羅奈方圓十二由旬,包括國王在內的波羅奈居民都前來聽法,沒來的也都在家裡駐足傾聽。隨後菩薩給包括國王在內的一切聽眾都授以五戒。
[134]今生註定要證阿羅漢的人。
[135]一種僧團懲戒羯磨,針對冒犯在家眾的比丘,只有當他取得對方的諒解後才能解除。
[136]根據《律藏·小品》中的記載,他第一次獨自去沒好意思說出口,然後回到佛陀身邊,佛陀又派一位比丘陪同他一起前去,並提前告知如果對方不原諒的話該怎麼辦,然後便前去取得了質多家主的原諒。和這裡的故事情節有所不同。
[137]基於出身、種姓、家庭、容貌、財富、學識、工作、技藝等方面有這九種慢:對於比我優秀者,覺得我更優、我等同、我不如,對於和我等同者,覺得我更優、我等同、我不如,對於不如我者,覺得我更優、我等同、我不如。——《分別論》第 866 段開始。
[138]根據《增支部》記載,80 大弟子中只有 47 個名號是比丘,其中還有好幾個名號是同一人,其餘是 13 位比丘尼和 20 位在家弟子。因此這裡的“四萬名隨行比丘”應理解為一種故事的修辭手法,並非實數。
[139]這裡的比丘是托缽僧的意思。
[140]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66 篇),一位名叫伍巴薩喇格的婆羅門告訴他兒子將來要在一個沒有火葬過其他人的乾淨之處給自己進行火葬。他兒子不知道哪裡有這樣的地方,於是婆羅門親自爬上山頂將一個處於三座山峰之間的地方指給 他。當時菩薩是一名有神通的出家人,得知他們的意圖後告訴那位年輕人,他父親過去投生於該處,同樣名為伍巴薩喇格,就在這個地方火葬了一萬四千次,在大地之上無一處未曾火化屍體,無一處未曾作墳地,找不到一處未曾棄置頭骨。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