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尊者 明法比丘譯;
取自《小誦》巴漢對照(PDF、m$ .doc)、《法雨道場課誦本》(禪修手冊),法雨道場出版。
臺灣。嘉義。
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
我再皈依佛,我再皈依法,我再皈依僧。
我三皈依佛,我三皈依法,我三皈依僧。
一、我受持離殺生戒。
二、我受持離偷盜戒。
三、我受持離非梵行戒。
四、我受持離妄語戒。
五、我受持離飲酒戒。
六、我受持離非時食戒。
七、我受持離跳舞、唱歌、奏樂、看戲戒。
八、我受持離以花鬘、香水、塗油、化妝、裝飾戒。
九、我受持離(坐臥)高床、大床戒。
十、我受持離受持金銀戒。
於此身有:
髮、毛、爪、齒、皮;
一者為何?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二者為何?名與色。
三者為何?三受。
四者為何?四聖諦。
五者為何?五取蘊。
六者為何?六內處。
七者為何?七菩提分。
八者為何?聖八支道。
九者為何?九眾生居。
十者為何?具足十支稱為阿羅漢。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我聞(5-001),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後夜分(5-002),容貌絕妙的天人(5-003),光明遍照祇園精舍,他向世尊接近,親近、敬禮世尊後(5-004),站在一邊(5-005)。站在一邊的天人,以偈請問世尊:
「許多天人及人類,思考吉祥,祈求平安,請開示,最上吉祥。」
(世尊說:)
「(5-01)勿親近愚者,(5-02)應親近智者,(5-03)敬可尊敬者,此事最吉祥。
(5-04)住處應適宜,(5-05)昔時曾作福,(5-06)自持正誓願,此事最吉祥。
(5-07)博學(5-08)善工巧,(5-09)善學諸律儀,(5-10)口出善言語,此事最吉祥。
(5-11)孝順父母親,(5-12)愛護妻與子,(5-13)做事不雜亂,此事最吉祥。
(5-14)布施 (5-15)行正道,(5-16)扶助諸親戚,(5-17)行為無可責,此事最吉祥。
(5-18)遠離(5-19)離諸惡,(5-20)勿飲食酒類,(5-21)不放逸正法,此事最吉祥。
(5-22)恭敬與(5-23)謙遜,(5-24)知足與(5-25)感恩,(5-26)適時聞佛法,此事最吉祥。
(5-27)忍耐及(5-28)恭順,(5-29)參訪諸沙門,(5-30)適時論正法,此事最吉祥。
(5-31)熱心與(5-32)梵行,(5-33)證悟諸聖諦, (5-34)親自證涅槃,此事最吉祥。
(5-35)雖接觸世法,心(寂)不動搖,(5-36)、(5-37)無憂.染 (5-38)安穩,此事最吉祥。
已作如此類,處處皆不敗,隨處得安樂,此等最吉祥。」
1. 聚集於此的任何神祇(ㄑ一ˊ) (6-02),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2. 一切神祇!請注意聽:對人類的子孫散播慈愛,他們日夜祭拜(你們),
3. 任何在此方或在他方的財物,或諸天界的珍寶,無一可比擬如來。
4. 滅盡、離染、無死、微妙(6-04),釋迦牟尼在定中證得,此正法無以倫比,
5. 優勝的佛陀讚美清淨、不間斷的三摩地(6-05),沒有與三摩地等同的(法)被發現。
6. 那些被稱讚的真人(6-06)四雙八輩,他們是值得供養的善逝的弟子,
7. 懷著堅定善行的心,依隨喬達摩的教法。
8. 如深埋入地的界標(6-08),不被四面風所吹動;
9. 那些已顯耀聖諦者,乃由深智者(6-09)所善教;
10. 伴隨達到智見(6-11),他們捨棄了三結:1邪見、2疑惑、3及任何戒禁(取)(6-12)。
11. 因而脫離四苦道(6-13),他不可能再犯六大逆罪(6-14)。
12. 雖然他會以身、語、意造惡業,他不可能覆藏他的(過失) (6-15),不可能有可見的痕跡。
13. 如在熱季第一個月(6-16),在樹叢上鮮花盛開。
14. 優者、知優者、施優者、持優者(6-17),無上士教誨優質的正法。
15. (阿羅漢)舊業已盡,不再有新的(業) (6-18),追求來生之心已脫落。
16.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17.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18.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1. 他們站在三叉口和十字路口。回到自己的家之後,他們站立在門檻上。
2. 當已出現了食物和飲料,已準備了硬食和軟食(7-01) ;由於業緣,沒有人記得那些鬼親戚。
3. 這樣地,有憐憫心的人佈施給諸(鬼)親戚。適時地(佈施)清淨的、殊勝的、適當的飲料和食物。願這個(佈施)我們的諸親戚得到,願諸親戚快樂!
4. 而在那裡聚集之後,當諸鬼親戚集合時;由於那些食物和飲料,他們恭敬地感恩。
5. (鬼親戚說:)願我們的諸親戚長壽,由於那些人的緣故,我們獲益;為我們已經做的種種供養,而諸施主不會沒有善報的。
6. 因為在那裡既沒有耕作,也沒有牧牛;也沒有像那樣的生意,也沒有用金錢買賣。從這裡持續佈施,已經死了的諸亡者在那裡。
7. 就像在高地下的雨水,轉流向低地; 同樣地,從這裡佈施,利益諸亡者。
8. 就像滿溢的河水,它們充滿到海洋;同樣地,從這裡佈施,利益諸亡者。(7-02)
9. “他佈施給我,他為我做(佈施),(佈施給)我的親戚、朋友和同伴。”佈施祭品給諸鬼,想念他們在過去所作所為的事。
10. 但不哭泣或不憂愁,和任何別的悲傷;因為那樣做對諸亡者沒有好處,親戚們這樣地認定。
11. 但是當這被佈施的供養品被妥善放在僧團(供養)時,有長時的利益,有即刻的利益。
12. 這親戚法已被指出(7-03),已做大供養給諸鬼,和有力的分給諸比丘,你們已經做了不少的福。
1. 一個人埋藏寶藏在很深的水洞裡。以儲蓄來說,有需要時,它將幫助我。
2. 或被國王譴責、或被盜賊勒索;或脫困債務、或在飢饉、不幸的時機。”為了這個目的,在世間裡所謂的寶藏被埋藏。
3. 雖然有著被妥善貯藏在很深的水洞裡,但它不是完全一直會利益到他。
4. 或者寶藏從那地方消失,或者他的意識迷糊;或者諸龍蛇弄走,或者諸夜叉掠奪它。
5. 或者當他沒看到時,(被他)不喜歡的諸繼承者偷光。當他福盡的時候,這一切將消失。
6. 以佈施、戒行,和以克制、調伏;(任何)女人的或男人的(福)寶會被妥善貯藏著。
7. 或者在塔和僧團,或者在個人、諸客人,和在父母、長兄當中,
8. 這個寶藏被妥善貯藏,隨從是無法奪取的;捨棄了應該去,帶著這個(福)而去。
9. 這是沒有其他人分擔它,寶藏不會被諸盜賊偷走;讓賢者造種種福,那寶藏是隨從。
10. 這是給予天和人們一切欲樂的寶藏;無論他們渴望什麼,這一切會如願。
11. 好容貌、好喉聲、好姿態、好身材、權力和侍從,這一切會如願。
12. 地方的王權、主權、轉輪王之悅樂,和在諸天神中的天權,這一切會如願。
13. 人類的成就、和在天界的任何喜樂、和任何涅槃的成就,這一切會如願。
14. 擁有善友、專心於從根源(作意)(8-01)、明、解脫、自在,這一切會如願。
15. 無礙解和(八)解脫,和任何聲聞波羅蜜,辟支菩提和佛地,這一切會如願。
16. 如是,它有很大的利益,也就是這福的成就。因此,諸賢者和諸智者讚賞已經造的福。
(明法比丘譯自:Sutta-nipāta, I. 8, 【小部經集 I.8】 Karaṇīyamettasuttaṁ﹐2006.8.訂正 )
1. 若要得到寂靜,應該善巧於作利益:
2. 7知足、8易扶養、9少俗務、10生活簡樸;
3. 15不應該犯智者會指責的任何小過失。
4. 無論什麼有呼吸的眾生,會驚慌的(9-05)或是穩固的(9-06),沒有遺漏;
5. 無論可見的或者不可見的,住在遠的或者近的,
6. 願他不互相欺瞞,願他無論在任何地方,不輕視任何人,
7. 好像母親隨時保護與她相依為命的獨子一樣,
8. 他應該對一切世界修習無量的慈心:
9. 無論站著、走著、坐著或躺著,只要他沒睡著,
10.不墮入邪見(9-07),持戒(9-08)並且具有智見(9-09);
其他白話翻譯:【慈經(小部經集 I.8)】-- 坦尼沙羅尊者 英譯,良稹 漢譯;張慈田漢譯等等。
〔註5-002〕 後夜分:Pacchimayāma (pacchima最後+yāma夜分), (一夜三分的)最後夜分(2am~6am),凌晨。
〔註5-003〕 諸天人談十二年「什麼吉祥?」沒有結論。因此,帝釋天王派天子(devaputta),來問世尊吉祥法。
〔註5-004〕 敬禮世尊後: KhA.116.:Bhagavantaṁ abhivādetvāti Bhagavantaṁ vanditvā paṇamitvā namassitvā(行禮、鞠躬、敬禮世尊後)。「敬禮」,日譯作:挨拶(aisatzu)。
〔註5-005〕 站在一邊:KhA.117.:「不在後面,不在正前面,不太近,不太遠,不在長草中,不在逆風處,不在下處,不在高處,已避免這些過失,稱為站在一邊。」依照《相應部注》(SA.1.1.Ogha暴流)說,退坐一邊要避免六種身體的距離:1.不太遠(atidūraṁ)、2.不太近(accāsannaṁ)、3.不在上風(uparivātaṁ)、4.不在高方(unnatappadesaṁ)、5.不在正對面(atisammukhaṁ)、6.不在後面(atipacchā)。太遠則雜訊多(聽不清楚),太近則會互相撞擊,在上風則散發體味,在高方則不尊重,在正對面則眼對眼接觸,在後面則要伸展脖子。
〔註5-01〕 勿親近愚.惡者。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註5-02〕 應親近智.善者。智者:智者是無怖畏、災難、橫禍之事(除非是過去造惡之報)。他能善思惟、善說、善作,於過見過、有過悔改、向人悔過。
〔註5-03〕 尊敬值得尊敬者(聖者--見註解書)。
〔註5-04〕 選擇適宜的居住環境,指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住處,可做功德處。
〔註5-05〕 過去世曾經親近佛陀和辟支佛(KhA.133.)。《雜阿含1000經》:「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註5-06〕 自持正誓願:即「四攝事」的「利行」:無戒立戒,無信令信,慳者令捨,惡智令建立正智。(KhA.134.;《雜阿含668經》)
〔註5-07〕 對佛法及無過失的在家法博學多聞。
〔註5-08〕 (謀生用的)任何手工藝(hatthakosallaṁ)。 古言︰「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註5-09〕 調伏身、語、意。
〔註5-10〕 口出善言語,指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及善於表達佛法。《經集》(Sn.3-3./vv.450-454):「(1)說善語。(2)說合法之語,不說非法之語。(3)說可愛語,不說不可愛語。(4)說真實語,不說虛妄語。」
〔註5-11〕 孝順、侍候生父生母。侍候父母,包括洗腳、推拿、按摩、洗澡,給予四事供養及儲備)。
〔註5-12〕 愛護、照料諸親生孩子(包括兒子與女兒, KhA.138.)和諸妻子。
〔註5-13〕 做事不紊亂,井然有序。
〔註5-14〕 自己的財產能布施給他人。
〔註5-15〕 行正道︰dhammacariyā(法行)是指十善業道。
〔註5-16〕 親戚有被濟助。「親戚」指與父母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乃至七世之父祖。
〔註5-17〕 行為盡責,不被智者責備。
〔註5-18〕 遠離邪念,不喜惡行。《吉祥經注》(KhA.5-11./p.142.)︰「遠離、離諸惡︰遠離︰遠避。離諸惡︰有情以放棄或避開來棄離(殺、盜、邪淫、妄語之惡)。」《小義釋注》(Nd2A.CS:pg.10.)︰「遠離︰遠離享樂。離︰沒有享樂。」
〔註5-19〕 抑止作殺、盜、邪淫、妄語之惡。《吉祥經注》(KhA.5-11./p.142.)︰「遠離、離諸惡︰遠離︰遠避。離諸惡︰有情以放棄或避開來棄離(殺、盜、邪淫、妄語之惡)。」《小義釋注》(Nd2A.CS:pg.10.)︰「遠離︰遠離享樂。離︰沒有享樂。」
〔註5-20〕 不飲酒、不用麻醉藥品。
〔註5-21〕 修善不放逸。不疏忽為‘不放逸’ (與正念不分離)。
〔註5-22〕 恭敬,即敬重性(Garukātabbaṁ garuṁ karoti)。
〔註5-23〕 謙遜,謙卑。
〔註5-24〕 知足於衣服、飲食、醫藥、臥具。
〔註5-25〕 感恩圖報。能記憶的不管小恩、大恩。(佛說世間兩種人難得:知恩、報恩)(A.2.11./I,87.)
〔註5-26〕 適當時候聽聞佛法。「適當時候」指掉舉(uddhacca)、產生欲望(kāmavitakkādīnaṁ)時,其時可以聞法得樂。
〔註5-27〕 容忍與耐心(adhivāsanakkhanti)。忍了再忍,乃至於沒有該忍的還要忍。
〔註5-28〕 恭順受教。傾聽,善思。容易受勸告為「恭順」(sovacassatā)。
〔註5-29〕 參訪沙門,供養修福、問法.決疑。沙門:在此指佛陀的出家弟子,或已止息煩惱者。
〔註5-30〕 適時論法。能更深入法義。
〔註5-31〕 全心全意投入修善。
〔註5-32〕 梵行:離淫慾。KhA.151.︰梵的行為,諸梵天的行為,稱為‘梵行’ (brahmacariyaṁ),優良的行為之稱。KhA.152.︰梵行:沒有(男女)淫欲,及具足沙門法。)
〔註5-33〕 曉了四聖諦(苦、苦因、苦滅、苦滅的方法)。
〔註5-34〕 親證涅槃,即澈底滅除貪.瞋.癡。
〔註5-35〕 接觸世法,即面對八風(利、衰、譽、毀、稱、譏、樂、苦),心不動搖。Vin.Mv.I,185. (=A.6.55./III,379.)︰「恰如堅石山,不為風所動,如此色、味、聲,香及所有觸,可意不意法,皆不為激動。心安住解脫,只隨觀壞滅。」
〔註5-36〕 無憂︰指漏盡煩惱。
〔註5-37〕 無染︰心離貪瞋癡之垢染。
〔註5-38〕 安穩:無畏、無不幸的事。離欲、有、見、無明,故安穩。
〔註6-01〕 《寶經》一般上作為袪瘟疫、飢饉、驅魔之用。此經記載在《小部》第六部、《經集》第二品第一經(Sn.2-1/vv.222-238)、《法句經注》(DhpA.21-1/v.290.)、及《增壹阿含38.11經》裡。根據《法句經注》所說,佛陀應離車人(Licchavi)的請求,為讓毘舍離(Vesāli)免於遭受乾旱、饑饉、夜叉(低等的神祇)與瘟疫侵害。佛陀教阿難尊者一面在毘舍離的四周巡繞,並念誦讚頌《寶經》。
〔註6-02〕 神祇︰KhA.166.︰Bhūtāti amanussā.((諸)神祇︰諸非人) 神祇居住在陸海空,「天神」空居(antalikkha);「地祇(ㄑ一ˊ地神)」地居或海居。
〔註6-03〕 KhA.166.︰Sumanā bhavantūti sukhitamanā pītisomanassajātā bhavantu.(願您們有善意︰願您們有快樂的心,生起喜樂。)
〔註6-04〕 「滅盡、離染」(khayaṁ、virāgaṁ)皆屬於涅槃法的功德。「因為生不出現,不滅,不住於變動;所以,不生、不老、不死,建立之後,被稱為‘無死’ (amataṁ)。」。「最高的,且無煩熱之意,為‘微妙’ (paṇītaṁ)」。KhA.188.︰Amatanti nibbānaṁ.(無死︰涅槃。) SA.43.12~33./III,112.︰Maraṇābhāvena amataṁ.(死亡的不存在,為‘無死’)。有時用其他名詞形容「涅槃」,如︰「一切行寂止(sabbasaṅkhārasamatho)、一切執著捨棄(sabbūpadhipaṭinissaggo)、渴愛盡(taṇhākkhayo)、離染(virāgo)、滅(nirodho)、涅槃(nibbānaṁ)。」S.6.1./I,136.︰世尊省思︰「「我所證得此法,甚深(gambhīro= uttānapaṭikkhepavacana此是與明顯相反之說, SA.6.1./I,195.)、難見(duddaso難看見、不易看見)、難悟(duranubodho難知、不易知)。寂靜(santo=nibbuto被熄滅)、微妙(paṇīto=atappako無煩熱)、不可思議(atakkāvacaro無法以思惟潛入、以智搬進)、深妙(nipuṇo= saṇho精致的),唯賢者始知。」
〔註6-05〕 不間斷的三摩地(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ṁ):KhA.181.︰「因為‘道’緊接著必定產生‘果’,稱為不間斷的三摩地。當已經到「道三摩地」(maggasamādhimhi=ariyamagga,預流向),它的果沒有任何障礙產生。這是依據︰“這個人為了作證預流果而行道,而且應是劫的被燃燒時間,在這個人未作證預流果之前,劫不會燃燒。這個人被稱為:「住劫者」。所有具足「道」(=ariyamagga)的人都是住劫者。”(《人施設論》Pug.17.) KhA.188.︰「三摩呬多(samāhita
〔註6-07〕 絕對的︰原文作︰mudhā(無損失)。KhA.185.:「無損失(Mudhā):以無損失,連一丁點的損失也沒有。」
〔註6-08〕 界標︰indakhīlo。KhA.185.︰Indakhīloti nagaradvāravinivāraṇatthaṁ ummārabbhantare aṭṭha vā dasa vā hatthe pathaviṁ khaṇitvā ākoṭitassa sāradārumayathambhassetaṁ adhivacanaṁ. (界標(因陀柱)︰沒有阻礙城門(出入)門檻範圍,挖八肘或十肘深的地,壓緊堅硬的實木。)
〔註6-09〕 (以)深智者︰gambhīrapaññena。KhA.187.︰Gambhīrapaññenāti appameyyapaññatāya sadevakassa lokassa ñāṇena alabbhaneyyappatiṭṭhapaññena, sabbaññunāti vuttaṁ hoti.( (以)深智︰以包括天神在內的世間智,都無法測量之慧,無法思議處之慧,此言‘一切智’。)
〔註6-10〕 也不會抓取第八世的再生︰須陀洹果不會有第八有。SA.48.24./III,238.︰Yassa sattakkhattuṁ paramā upapatti, aṭṭhamaṁ bhavaṁ nādiyati, ayaṁ sattakkhattuparamo nāma.(他頂多只投生七次,不會有第八有,此名為‘極七次者’。)
〔註6-11〕 達到智見︰KhA.188.︰Dassanasampadāyāti sotāpattimaggasampattiyā.(達到智見︰達到須陀洹道) dassana:指ñāṇadassana智見,在此為第十四智見的須陀洹道,為斷煩惱的「道智」。
〔註6-12〕 所謂「斷三結」,即一、斷邪見結(diṭṭhi-saṁyojanaṁ),或斷身見(sakkāyadiṭṭhi),或我見(及我所見), DA.33./III,988.︰Sati rūpādibhede kāye diṭṭhi, vijjamānā vā kāye diṭṭhīti sakkāyadiṭṭhi.(於‘色’等分離出來有身見,有身見存在(的見解),為‘有身見’。) 二、斷疑結(vicikiccha-saṁyojanaṁ):疑佛法僧三寶是,深心、全然地歸依、信仰佛陀及賢聖僧,這是有涅槃體驗者,將心比心肯定聖者也一樣毫無疑問有涅槃體驗。三、斷戒禁取結(sīlabbataparāmāsa- saṁyojanaṁ ):即斷受持無法達到解脫的戒律、成見、顛倒執。
〔註6-13〕 四苦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Asura)。
〔註6-14〕 六大逆罪:chaccabhiṭhānāni,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身)血、破和合僧團、邪信(信仰外道)。(KhA.189.;A.1.14./I,27.;M.115./III,65.;Vbh.p.336.)
〔註6-15〕 初果聖者因為已斷慳(瞋根的一項),因此,不再覆藏過失(慳),不再說謊(慳)。
〔註6-16〕 在熱季第一個月︰指「質多月」(Citta),2月16至3月15日;等於中國的春天,不同於中國的初夏(「立夏」從陰曆5月6-7日開始)。
〔註6-17〕 優者(Varo)、知優者(Varaññū知涅槃者)、施優者(Varado)、持優者(Varāharo已帶來優良之道)︰都是指佛陀(cf. KhA.193.)。這四個名號是比較罕用的。用‘vara’開頭的,Abhidhānappadīpikā(語言光明)只有收錄varapañño(慧優者)。
〔註6-18〕 阿羅漢已滅盡(完全粉碎)舊業,不再有新的業。阿羅漢所作所為都是「唯作」(kiriya, kriya),不產生未來善惡之果報。
〔註7-01〕 硬食:khajja嚼,khādanīya硬食(另譯:蔬果食、嚼食、噉食,除了五種軟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外的一切食物)。bhojja食物,bhojanīya軟食(另譯:穀肉食,飯﹑粥﹑麥﹑魚﹑肉)。
〔註7-02〕 護衛經唸完後,可唸本句功德迴向給其已故的親屬們:
Yathā vārivahā pūrā─ paripūrenti sāgaraṁ, evameva ito dinnaṁ petānaṁ upakappati.
正如滿溢的河水,它們充滿到海洋;就像這樣,從這裡佈施,利益諸亡者。
Idaṁ me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願將這(功德)與我的親戚(分享),願這些親戚快樂。
Idaṁ vo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願將這(功德)與我們的親戚(分享),願這些親戚快樂。
Idaṁ no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願將這(功德)與你們的親戚(分享),願這些親戚快樂。
〔註7-03〕 “so ñātidhammo ca ayaṁ nidassito”ti iminā gāthāpadena bhagavā rājānaṁ dhammiyā kathāya sandasseti. 這親戚法已被指出:世尊以這偈誦指出諸王法論。(Khuddakapāṭha-aṭṭhakathā )
〔註8-01〕 yoniso:yoni: f. 子宮,根源。yoniso: f. abl. 從根源。從根源作意:yoniso manasikāra,他譯:如理作意。參見:《法雨雜誌》第2期,明法比丘:〈從根源作意(一)〉、〈從根源作意(二)〉。
〔註9-01〕 能幹︰包括正直(不詐)與坦誠(不誑),具有此特質可精鍊於辦事,或精鍊於辦道。
〔註9-02〕 攝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收斂,不耽溺於欲望。
〔註9-03〕 不粗魯:不粗暴,不急躁,行為細膩,謹言慎行,語言圓融。
〔註9-04〕 不耽溺俗家:在家人不耽溺居住處(俗家);比丘則不貪戀在家人的利養,及攀緣在家人。
〔註9-05〕 會驚慌的:即「會被驚嚇的」,與「有渴愛、有怖畏」是同義詞。
〔註9-06〕 穩固的︰即「穩定的」,與「斷諸渴愛、斷諸怖畏」的阿羅漢是同義詞。
〔註9-07〕 邪見:錯誤的見解,可以造成自他的痛苦。惡見甚至有導致下一生投生於三惡道的潛在危機。
〔註9-08〕 持戒:在家眾受持五戒、八戒;比丘受持227戒。戒有「清涼」義,使身口意三業熱惱止息。
〔註9-09〕 智見:觀察身心現象的無常(沒有永恆)、苦(壓迫)、無我(沒有永遠不變的實體),行者需具備近行定的定力。
肉、筋、骨、髓、腎;
心、肝、肋膜、脾、肺;
腸、腸間膜、胃、糞、腦;
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
油、唾液、涕、關節液、尿。
另一譯:Nanda 譯(臺灣 高雄)
願一切神祇心存善意(6-03)!請諦聽(我)說--
因此,應不放逸地保護他們。
在佛身上得見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在正法中得見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在正法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供養他們將得到大福報。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他們已證入無死,享受到絕對的(6-07)寧靜。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我宣告如此譬喻的善人,是已見證了四聖諦者。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無論他們多麼放逸,也不會抓取第八世的再生(6-10)。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如此譬喻教誨優質的正法,為導向涅槃的終極目標。
在佛身上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在佛身上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他們的(欲)種已滅,沒有成長之欲,智者入滅就像燈(滅),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佛陀,願得安樂!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法,願得安樂!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僧伽,願得安樂!
1能幹(9-01)、2正直、3坦誠、4好教(ㄐ一ㄠ)、5柔軟、6不驕傲;
11寂靜諸根(9-02)、12聰明、13不粗魯(9-03)、14不耽溺俗家(9-04);
(他應該發願:)願一切有情快樂與安穩!願他們自得其樂!
無論體型長的、大的或中等的,短的、細的或者粗的,
無論已生的或將生的,願一切有情自得其樂!
願他不要互相盼望對方受苦,而忿怒或反擊。
同樣地,他也對一切已生的(眾生)修習無量(的慈心)。
無論上方、下方與橫方,沒有障礙、仇恨和敵意。
應當守住(慈)念,這就是所謂的「梵住」。
降伏對欲樂的貪愛,他必定不再睡臥在母胎中。
注釋
(出家眾則做袈裟及染袈裟等。)
《增壹阿含38.11經》(T2.727.2~3)記載,世尊抵達毘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世間最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得至涅槃界,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賢聖眾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四足亦復然,行道亦吉祥,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無有觸嬈者,持此至誠語,使毘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不安其所。更不復入毘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偈中「無他」的「他」(para)應解作「敵」或「障礙」。本經佛陀並沒有教阿難尊者繞毘舍離城灑淨,念誦讚頌《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