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Khuddakanikāye Khuddakapāṭhapāḷi《小誦》巴漢對照 from 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Released by Dhammavassārāma 法雨道場 2550 B.E. (2006 A.D.) (UTF font ) |
|
|
|
|
Khuddakapāṭhapāḷi《小誦》巴漢對照 目錄
Abbreviations of grammar【文法略符】
References﹝參考資料﹞
◆
◆
◆ ◆
◆
小誦(巴Khuddaka-pāṭha)--南傳巴利聖典之一。《小部》十五經之一。係輯錄佛教誦文及短經而成。全經有四種誦文(pāṭha)及五種經典。
四種誦文為︰
(1)三歸文︰三度反覆歸依三寶之文。
(2)十戒文︰列舉殺生以及受領金銀等十戒。
(3)三十二身分︰列舉對頭髮以及頭腦等處所作的不淨觀。
(4)問沙彌文︰列舉食、名色、三受、四諦、五蘊、六處、七菩提分、八聖道、九有情居、十支等標目。
五種經典為︰
(1)吉祥經(Maṅgala-sutta)︰由序文及十二頌組成。述說與賢者交際以及證得涅槃等項最上吉祥事,內容與《經集》的〈小品〉第四經〈大吉祥經〉(Mahā-maṅgala-sutta)相同。
(2)三寶經(Ratana-sutta)︰計有十七頌。解說佛法僧三寶殊勝的緣由,內容與《經集》〈小品〉第一經的〈三寶經〉相同。
(3)戶外經(Tirokuḍḍa-sutta)︰計有十三頌。敘述施食予餓鬼及供養僧伽的果報,內容與《餓鬼事》的〈蛇品〉第五經〈戶外鬼事〉(Tirokuḍḍa-peta-vatthu)略同。
(4)伏藏經(Nidhikaṇḍa-sutta)︰計有十六頌。述說應尊重福業。
(5)慈悲經(Karuṇāmetta-sutta)︰計有十頌。述說慈悲及梵住,內容與《經集》的〈蛇品〉第八經〈慈經〉(Metta-sutta)相同。
本經之纂輯較晚,是在錫蘭從其他經典抄出而輯成的。被視為經典之一,則是在其註釋書問世以後。所以,藏外的巴利《那先比丘經》(Milinda-pañha)中未提及此經。至於本經是否屬於三藏教典,《長部經注》(Sumaṅgala-vilāsinī)載,長部經誦者(Dīghabhāṇaka)與中部經誦者(Majjhima-bhāṇaka)均抱持懷疑的態度。
本經纂輯的目的,雖然不能確定是為供沙彌等初出家者背誦之用,抑或是供各種儀式時所諷誦,然而,全經除了〈戶外經〉及〈伏藏經〉之外,其餘四誦三經,現在在錫蘭,每逢普請、葬儀、治病等禳災儀式時,皆常被讀誦。
本經註釋現存於《真諦光明》(Paramattha-jotika)一書中,相傳該書為覺音(Buddhaghosa)所撰。關於本經原文之出版及翻譯,英、德、日文皆早已行世。日譯本收在《南傳大藏經》第二十三卷。
〔參考資料〕 M. 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e》;B. C. Law《A History of Pāli Literature》;G. P.
Malalasekera《Dictionary of Pāli Proper Names》。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三)》p.844.2)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禮敬 那個 有幸者[1] 阿羅漢 已正確完全覺者
m.sg.nom. m.sg.dat. m.sg.nom. m.sg.nom. m.sg.nom. m.sg.nom.
禮敬那個有幸者[2].阿羅漢.已正確完全覺者
Khuddakanikāye 在小部
kuddaka(adj.微小的)+nikāye(.m.sg.loc.部、集錄)
Khuddakapāṭhapāḷi《小誦》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皈依佛
佛 皈依、庇護所 我去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皈依法
法 皈依 我去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皈依僧
僧 皈依 我去
Du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再皈依佛
第二遍 佛 皈依 我去
Du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再皈依法
第二遍 法 皈依 我去
Du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再皈依僧
第二遍 僧 皈依 我去
Ta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三皈依佛
第三遍 佛 皈依 我去
Ta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三皈依法
第三遍 法 皈依 我去
Ta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我三皈依僧
第三遍 僧 皈依 我去
◇
◇
◇
◇
◇
saraṇa(n.sg.皈依)+taya(n.sg.nom.三)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佛 )
佛
皈依、庇護所 我去
Buddha<√budh saraṇa gacchati<√gam
m.sg.acc. n.sg.acc. 1p.sg.pres.
buddha:budh(醒、知),加上過去被動分詞語尾 ta而成,dh + t同化為ddh。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法 )
法
皈依
我去
Dhamma
saraṇa gacchati<√gam
m.sg.acc.
n.sg.acc.
1p.sg.pres.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僧 )
僧
皈依
我去
Saṅgha saraṇa gacchati<√gam
m.sg.acc.
n.sg.acc.
1p.sg.pres.
Du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佛 )
第二遍 強調詞 佛
皈依
我去
datiyaṁ + pi
adv. ind.
Du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法 )
Du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僧 )
Ta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 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佛 )
第三遍 語氣詞 佛 皈依 我去
tatiyaṁ + pi
adv. ind.
Ta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法 )
Ta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僧 )
~Saraṇattayaṁ niṭṭhitaṁ.(三皈依竟)~
◆
◆
◆ ◆
◆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殺生戒。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偷盜戒。
3.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非梵行戒。
4. Musāvād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妄語戒。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飲酒戒。
6.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非時食戒。
7.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跳舞、唱歌、奏樂、看戲戒。
8.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離以花鬘、香水、塗油、化妝、裝飾戒。
9. Uccāsayana-mahāsay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坐臥)高床、大床戒。
10. Jātarūpa-rajatapaṭiggahaṇ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我受持離受持金銀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asa(adj.十)+sikkhā(f.sg.學)+pada(m.sg.nom.處、足)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巴那帝巴大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有呼吸者 殺 禁止、離 戒足、學處 我受持、我承擔
pāṇa + atipāta veramaṇī sikkhāpada samādiyāti √dā
m.sg. m.pl.abl. f.sg.acc. n.sg.acc. 1p.sg.pres.
( 我受持離殺生戒 )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阿地那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不
給予 物品 離
學處
我受持
a + dinna + dāna
pp. m.pl.abl.
( 我受持離偷盜戒 )
3.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阿巴拉媽喳里呀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非 梵、淨 行為 離
學處
我受持
a +
brahma + cariya
m.sg. n.sg.abl.
( 我受持離非梵行戒 )
4. Musā-vād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木沙哇他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虛妄 語、敍述
離
學處
我受持
musā + vāda
ind. m.sg.abl.
( 我受持離妄語戒 )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穌拉 美拉呀
媽車
巴媽達 它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須羅酒 迷羅耶酒 烈酒 (令)放逸 (依)處
離
學處
我受持
surā + meraya + majja + pamāda
+ ṭhāna
f.sg. n.sg. n.sg. m.sg. n.pl.abl.
(我受持離飲酒戒)
6.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唯 卡了 婆喳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非 時 食
離
學處
我受持
vi + kāla + bhojana
m.sg n.pl.abl.
( 我受持離非時食戒 )
7.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納這 吉得 哇地得 唯穌格 達色納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舞蹈 唱歌
奏樂 戲劇 看、見 離 學處
我受持
nacca +gīta
+ vādita +visūka +dassana
n.sg. n.sg. n.sg. n.sg. m.pl.abl.
( 我受持離跳舞、唱歌、奏樂、看戲。)
8.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媽拉 干得 唯累伯納 達臘納 曼他納 唯不色納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花鬘 薰香 塗油 受持 化妝 裝飾、莊嚴 處 離 學處
我受持
mālā+gandha +vilepana + dhāraṇa + maṇḍana + vibhūsana + ṭhāna
f.sg. n.sg. n.sg. n.sg. n.sg. n.sg. n.pl.abl.
( 我受持離以花鬘、香水、塗油、化妝、裝飾戒。)
9. Uccāsayana-mahāsay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屋喳沙呀納 媽哈沙呀納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高
床
大 床
離
學處
我受持
uccā + sayana
+ mahā
+ sayana
adv. n.sg. adv. n.pl.abl.
( 我受持離(坐臥)高床、大床戒)
10. Jātarūpa-rajata-paṭiggahaṇ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者搭魯巴 拉者搭 巴低葛哈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金 銀 接受、拿取 離 學處
我受持
jātarūpa + rajata + paṭiggahaṇa
n.sg. n.sg. n.pl.abl.
(我受持離受持金銀戒)
~Dasasikkhāpadaṁ niṭṭhitaṁ(十戒竟).~
一般稱為「三皈依」(tisaraṇa)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三寶:佛(Buddha)、法(Dhamma)、僧(Saṅgha僧伽或僧團)。皈依 (saraṇa):是依靠、依止的意思。入佛門的男女信眾受皈依和五戒,才正式成為佛教徒。佛門稱呼受持皈依和五戒的在家男眾為「優婆塞、信士、近事男」(upāsaka),而女眾稱為「優婆夷、信女、近事女」(upāsikā)。
受戒前後應禮敬佛陀,禮敬授予戒法之出家眾。受戒文中,一個人或很多人受戒,唸ahaṁ(我)…yācāmi (我乞求);很多人受戒也可唸mayaṁ(我們)…yācāma(我們乞求)。
首先,求戒者向比丘唸求受三皈依、五戒文:
Ahaṁ (mayaṁ),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ṁ pañcasīlaṁ dhammaṁ yācāmi (yācāma).
我 我們 尊者 三皈依 與 五 |
戒 法 我乞求 (我們乞求)
阿亨 (媽樣) 盤蝶 帝沙拉涅那 沙丁 般遮西囊 湯忙 亞遮咪
尊者,我(我們)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
Dutiyam’pi, ahaṁ (mayaṁ),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ṁ pañcasīlaṁ dhammaṁ yācāmi (-ma).
第二遍 我 我們 尊者 三皈依 與 五 | 戒 法 我乞求 (我們乞求)
杜帝養比 阿亨 (媽樣)
盤蝶 帝沙拉涅那 沙丁
般遮西囊 湯忙 亞遮咪
尊者,我(我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
Tatiyam’pi, ahaṁ (mayaṁ),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ṁ pañcasīlaṁ dhammaṁ yācāmi (-ma).
第三遍 我 我們 尊者 三皈依 與 五 |
戒 法 我乞求 (我們乞求)
達帝養比 阿亨 (媽樣) 盤蝶
帝沙拉涅那 沙丁
般遮西囊 湯忙 亞遮咪
尊者,我(我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
三皈依 (Tisaraõagamaõaü)
比丘(或出家眾)引導求戒者唸禮敬偈:
比 丘:Namo tassa …… (禮敬……)
歸依 彼 ……
(比丘只唸這小段,其餘的,求戒者整句唸完。)
求戒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歸依
彼 世尊 阿羅漢
等
| 正覺
南摩 達色 巴鵝瓦多 阿拉哈多 三媽三菩達色 (念三遍)
皈依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 (三遍)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佛 皈依 我去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佛 )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法 皈依 我去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法 )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僧 皈依 我去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僧 )
Du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第二遍 ……
杜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佛 )
Du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法 )
Du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僧 )
Ta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第三遍 ……
達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佛 )
Ta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法 )
Ta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僧 )
授 五 戒
接下來,比丘每唸完一條戒求戒者跟著唸: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有息者 | 殺 離 學處 我受持
巴那帝巴大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殺生戒 )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不與 | 取 離 學處 我受持
阿地那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偷盜戒 )
3.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淫欲 邪 | 行 離 學處 我受持
葛美舒 米恰遮拉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邪淫戒)
4. Musāvād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虛妄 | 語 離 學處 我受持
木沙哇他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妄語戒 )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穀酒 | 果酒 | 烈酒 | 放逸 | 處 離 學處 我受持
穌拉 美拉呀 媽車 巴媽達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飲酒戒)
比丘則唸:
Tisaraṇena saddhiṁ pañcasīlaṁ dhammaṁ sādhukaṁ surakkhitaṁ
三皈依
與
五戒
法 善的 善 | 保護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做了之後 與不放逸 你們努力
你(們)應當好好地守護三皈依和五戒法,並且應當不放逸地努力。
求戒者:
Āma, bhante. 是的,尊者。
是的 尊者
阿罵 盤蝶
回向 (Paṭṭhāna)
接下來,比丘唸發願文,求戒者跟著唸:
Idaṁ me puññaṁ āsavakkhayāvahaṁ hotu. 願以此功德,滅盡諸煩惱。
這 我的 功德 諸煩惱 | 滅盡 我
願他
衣湯 咩 布良 阿沙哇 葛亞 哇航 何杜
Idaṁ me puññaṁ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願以此功德,成為涅槃因。
這 我的 功德
涅槃的
因緣 願他
衣湯 咩 布良 尼巴那沙 巴恰幽 何杜
Idaṁ me puññaṁ sabbasattānaṁ dema. 願以此功德,與眾生分享。
這 我的 功德
一切 |
有情 我們布施
衣湯 咩 布良 沙巴 沙達囊 爹馬
說 明 如果違犯任何一條戒,違犯者需要重新求受戒。除了一般的五戒之外還有兩種五戒即: 一、梵行五戒 : 與一般五戒不相同的是,梵行五戒的第三條戒是不淫戒,而一般五戒的第三條戒是不邪淫。 二、一食梵行五戒:在此「 一食 」是指一天中只在早上吃一餐。如果在家人要受持此戒,他們可以受了梵行五戒之後,再受持「過午不食戒」。如果是受持整體的五戒,他們可以說:「我受持一食梵行五戒。」 戒文裡的ßkāmesuû意思是指「在於淫欲」;而ßmicchācārāû 的意思是指「不正當的行為」。不邪淫戒與不淫(不性交)戒的差別是: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為;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為。 構成違犯不邪淫戒的四種條件是: 一、1. 如果男人與二十種女人其中的一種女人性交。這二十種女人可歸納為三類,即: 1) 九種被守護的女人即:(1)母親守護;(2)父親守護;(3)父母親守護;(4)兄弟守護;(5)姐妹守護;(6)親戚守護;(7)家系守護;(8)法守護;(9)有(丈夫)守護。 2) 十種已婚的女人即:(1)買得婦:以財物買之令住;(2)樂住婦:愛人令愛人住;(3)雇住婦:與物而令住者;(4)衣物住婦:與衣物而令住者;(5)水得婦:觸水缽而令住者。共取缽水灌手,共誓說:「願此水和合不離」,而為夫婦,為最正當的結婚儀式;(6)鐶得婦:取去花鐶而令住者。如取薪等以鐶置頭上而載物。取女鐶擲取而說:「妳來住我家為我婦。」如此卻成為夫婦。(7)婢取婦:卻是婢又為婦;(8)執作婦:卻是作務者又為婦;(9)俘虜婦:俘虜中取來者;(10)暫住婦:一時之婦。 3) 罰護女:有人準備處罰的器具說:「凡是到某某處和某某女子做不當的行為,我將處罰他。」《律藏.經分別》(Vin. S. Vibh.) 2. 如果女人與十二種男人其中的一種男人性交。這十二種男人可歸納為三類,即:
1) 九種被守護的男人,即:(1)母親守護;(2)父親守護;(3)父母親守護;(4)兄弟守護;(5)姐妹守護;(6)親戚守護;(7)家系守護;(8)法守護;(9)有(妻子)守護。
2) 兩種已婚的男人;
3) 罰護男:有人準備處罰的器具說:「凡是到某某處和某某男子做不當的行為,我將處罰她。」《中部義釋書.1.199》 (M. Ak. 1.199) 二、清醒地覺知要和上面的任何一種女 ( 男 ) 人性交; 三、以種種方法行性交; 四、如果男人與女人的口、 陰道和肛門這三道的任何一道行性交。如果女人與男人的口、陰莖(男根)和肛門這三道的任何一道行性交。 (錄自:Dhammasiri Sāmaṇera:《受戒儀規》) |
/明法比丘
自覺自願受持三歸五戒,並認真行持,關閉諸惡、不善法,必將是社會的道德楷模,而紮實地立足於實踐解脫的第一個重要階位,將生出諸定慧,直趨涅槃城。佛陀的成道也是受持五戒、十善,而成就道業,佛陀說:「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無願不獲,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當作是學。」(《增一阿含經》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冊、第626頁上)所以,修學佛法者應當重視五的受持與行持,身語意將增強正念,滅絕懊悔,而得精進、輕安、喜樂、寂止、如實知見、厭離、解脫,就像護養樹根,則莖幹、枝葉、華果就能成長。而若有因緣者,則應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加強脫離煩惱繫縛的能力。
若有居士欲受持三歸五戒者,可向當地的比丘(或出家眾)求受,若無出家眾作證,則可自誓受三歸五戒,若無出家眾作證,則可自誓受三歸五戒。歸依三寶、受持五戒就成為佛門弟子,當護持三寶,不應狹隘的以為只是某師的歸依弟子。
居士乞求受三歸五戒的程序如下:
大德,我乞求三歸依及五戒。
第二遍,大德,我乞求三歸依及五戒。
第三遍,大德,我乞求三歸依及五戒。
接下來,隨著比丘唸三皈依文:
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
第二遍,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
第三遍,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
接下來,比丘說:「三歸依已竟。」
歸依者答:「是大德。」
接著跟著比丘唸誦五戒:
‧我學習受持離殺生。
‧我學習受持離偷盜。
‧我學習受持離邪淫。
‧我學習受持離妄語。
‧我學習受持離飲酒。
接著比丘說:「這是五項學戒。持戒能引導你得到安樂,持戒能為你帶來財富,持戒能引導你得到涅槃,因此,應該嚴持此淨戒。」即完成受持五戒的儀式。戒子應熟悉五戒的戒相,以免違犯戒律,並應實踐五戒的積極面:愛護生命,布施,護持家庭安樂,實語、愛語、柔軟語,養護身體等。(《嘉義新雨雜誌》第22期﹐1997.11.)
◇◇◇◇◇◇◇◇◇◇◇◇◇◇◇◇◇◇◇◇◇◇◇◇◇◇◇◇◇◇◇◇◇◇◇◇◇◇◇◇
/明法比丘 整理
本文參考律藏比丘、比丘尼戒的四波羅夷法(滅擯,不共住)即四根本戒(淫、殺、盜、妄戒)(違犯此戒律必然要返俗,不可懺悔清淨),以及《優婆塞五戒相經》,使戒相清楚明白,以便利受持,受戒律的保護及獲得利益。若在家人受持五戒而違犯根本重戒,《優婆塞五戒相經》主張「不可悔罪」,但弘一法師主張可以懺悔,關於這一點,本人認為,不管違犯什麼戒,犯罪之後可以懺悔,可以重新受持五戒,但是犯罪之後業報已形成,以後的果報遇緣必然產生。受持五戒是提供五個煞車,防止在順習氣之外,不警覺地違犯戒律。除了本文所列重罪罪相之外,另有無數中罪、下罪可悔罪,請查閱律藏以釋疑。
一、殺戒
犯相:1. 對象是眾生 (註1)。
2. 認定是眾生。
3. 起殺心。
4. 有圖謀、行動 (註2)。
5. 彼眾生死。
無犯:1. 以為對方不是眾生(非人)。
2. 一切無殺心的誤殺。
3. 精神失常或情緒失控時殺。
註1:眾生包括:所有有呼吸者、生物、有生命、所有補(特)伽羅(puggala,梵pudgala,數取趣,數度往返五趣輪迴者)、天(deva)、人(manussa, 包括「似人」--受精卵在子宮著床四十九日中、胎兒)、非人(amanussa即非人類,天龍八部,即天人(勝過人間之果報)、龍(nāga蛇類,有神力,能興雲雨)、夜叉(yakka,
梵 yaksa,惡鬼)、乾闥婆(gandhabba, 梵 gandharva,樂神,以香氣資養身體)、阿修羅(asura, 由瞋、慢、疑三因而生)、迦樓羅(garuḷa, 梵 garuḍa,金翅鳥,以龍為食)、緊那羅(kinnara, 梵 kiṁnara,人頭鳥,樂神,頭上有角)、摩睺羅迦(mahoraga,樂神,大蟒神,人身蛇首))、聖者(ariya,指證聖人果位者)、非聖者(anariya)。
註2:1) 符合有「圖謀、行動」之殺罪,有以下各項:
2) 自手殺生,或對方因此墮死,或隔一段時間才死。
3) 唆教人去殺生,而自己在旁觀。
4) 遣使人殺生。遣使人去殺某人,或被遣者輾轉遣他人去殺。
5) 懸賞殺人,或唆使人懸賞殺人。
6) 自己勸人(眾生)去死,或教別人去勸人(眾生)去死,或寫書、撰文勸死。
7) 給人毒藥或殺具,此人(眾生)因此自盡;或下毒在眼、耳、鼻、身上、瘡中;或給墮胎藥;或以咒術殺生。
◆ ◆ ◆ ◆ ◆
二、盜戒
犯相:1. 有主物。
2. 認定是有主物。
3. 起盜心。
4. 偷盜有價物品 (註3)。
5. 有圖謀、行動 (註4)。
6. 舉離原處。
無犯:1. 以為是自己的東西。
2. 自信(註5)物主會樂意給予。
3. 暫時借用。
4. 棄物(註6)、畜生物(註7)。
5. 精神失常或情緒失控時的不與取。
註3:偷盜有價物品,包括逃漏稅在內,而在偷盜或逃漏稅後,會被當地法律處罪、罰款。佛陀時代摩揭陀國以偷五「摩沙迦」(māsaka)以上判處死刑。在律註中有人換算五摩沙迦等於20顆米粒大的黃金,約1/24英兩(ounce,約0.333錢)值台幣370元(1997年)。但今由於時代變遷,要考慮因素很多,難以換算。目前泰國比丘戒以偷1銖(約台幣1元),算是犯不可悔罪。
註4:對於非己物之有價值物品,未經同意,也非暫用心態,自手取、教人取、遣人取,然後據為己有,就是「不與取」(adinnadāna),等於偷竊。
註5:必須符合五個條件,才自信(vissāsagāha)物主會樂意給予:朋友,親戚,人還活著,已答應給予,或拿走後物主不會生氣。
註6:棄物:棄置於垃圾堆之物。若棄置路邊之物需小心辨識,如棄置之機車、汽車不可任意取用。
註7:畜生物:即在畜生巢穴發現的有價物品。
◆ ◆ ◆ ◆ ◆ ◆
三、邪淫戒
犯相:
1. 對象非配偶(註8)。
2. 有淫欲心。
3. 觸境(男之肛門、口及女之陰道、肛門、口)。
4. 與境合(乃至入一點點)。
5. 若為怨逼(註9),接納樂受(註10)。
無犯:
1. 睡眠或昏迷中無覺知。
2. 沒有淫意。
3. 沒有接納樂受。
4. 精神失常或情緒失控。
註8:《優婆塞五戒相經》主張付錢嫖妓無犯戒,但本人認為不甚合理。又現代人的婚姻觀較過去自由,故本人主張除了「配偶」之外,若未婚男女,應該要有感情基礎,才能有性關係,若分手,需等半年以上才能另有新伴侶。這是依照婚姻分居六個月後,無法再復合來判定。無感情對象包括妓女、非熟識之對象。淫欲對象不限於男女人類,包括黃門(paṇḍdaka閹人、沒有男性生殖器)、二形(具有男性及女性生殖器),未腐壞之屍體、動物、非人。
註9:怨逼,指強怨,如:王、賊脅迫;軟怨,指前妻、情侶愛染纏綿。
註10:接納樂受,如身動、配合、享受。
◆ ◆ ◆ ◆ ◆ ◆
四、妄語戒
犯相:1. 對象是人。
2. 認定是人。
3. 有欺騙心。
4.
自無實知、見、證上人法(註11)。
5. 騙說自知、自見、自證上人法。
6.
明白地說。
7.
對方清楚明白。
無犯:
1. 增上慢(註12)。
2.
說是業報因緣,不說修得。
3. 實得上人法(註13)。
4. 說上人法,不自稱已得。
5. 開玩笑。
6. 獨處時自言自語。
7. 夢中說。
8. 說溜嘴。
9. 向非人或畜生妄言。
註11: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是超越凡夫境界,即禪定(jhāna,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解脫(vimokkha,離繫縛,得自在)、三摩地(samādhi,等持,心離掉舉、不散亂)、三摩缽底(samāpatti,至,伏昏沈、掉舉,致力於身心安和)、見道(ñāṇadassasana,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修道(mahābhāvanā,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證果(phalasacchikiriyā,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斷煩惱(kilesapahāna,斷貪、瞋、痴)、心解脫(vinīvaraṇatā cittassa,心離貪、瞋、痴而解脫)、樂靜處(suññagāra,樂獨居於無人靜處)。
註12:增上慢(adhimāna):高估自己,未實證自以為已實證。增上慢是一種不善心。
註13:若實得上人法,妄說不得,犯可悔罪。
◆ ◆ ◆ ◆ ◆ ◆
五、酒戒 (註14)
犯相:1. 酒(註15)。
2. 無重病。
3. 飲入咽喉(註16)。
無犯:1. 以酒調藥治病(註17)。
2. 以藥酒塗抹皮膚或傷口以療傷。
註14:飲酒於比丘、比丘尼戒中犯一咽一波逸提罪,可懺悔。而受持五戒之居士,犯酒戒,亦可懺悔。律中說,酒有十過:一、顏色惡。二、少力。三、眼視不明。四、現瞋恚相。五、壞業資生。六、增疾病。七、益鬥訟。八、無名稱(聲譽)。九、智慧少。十、命終墮三惡道。故應努力受持此戒。
註15:酒包括酒糟、酒麴(含酵素、釀酒用),有酒精成份,飲入喉能醉人,無論是否有酒色、酒香、酒味。若不是酒,雖有酒色、酒香、酒味,而無酒精成份可飲。
須羅酒(surā): 小麥酒﹑餅酒﹑米酒﹑酵母酒﹑上述諸酒的調和酒。)
迷羅耶酒(meraya發酵品):花酒﹑果酒﹑蜜酒﹑甘蔗酒﹑上述諸久調和酒。 (參見《律藏》Vin. Suttavibhaṅga ii.110)
註16:飲酒時,作無酒想、空想、或其他名目想(如:般若湯),皆犯。
註17:若有病,以酒和合湯藥,只為增強藥效,無犯。
(《嘉義新雨雜誌》第22期﹐1997.11.) (2006.9.訂正)
首先,求戒者向比丘唸求受三皈依八戒文:
Ahaṁ,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ṁ uposatha-aµµhaṅgasīlaṁ dhammaṁ yācāmi.
我 尊者 三皈依 與 布薩 八 | 支 | 戒 法 我乞求
阿亨 盤蝶 帝沙拉涅那 沙丁 烏婆沙它
阿它葛西囊 湯忙 亞遮咪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八戒法。
Dutiyam’pi, ahaṁ,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ṁ uposatha-aµµhaṅgasīlaṁ dhammaṁ yācāmi.
第二遍 我 尊者 三皈依 與 布薩 八 | 支 | 戒 法
我乞求
杜帝養比 阿亨 盤蝶
帝沙拉涅那 沙丁
烏婆沙它 阿它葛西囊 湯忙 亞遮咪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八戒法。
Tatiyam’pi, ahaṁ, bhante, tisaraṇena saddhiṁ uposatha-aµµhaṅgasīlaṁ dhammaṁ yācāmi.
第三遍 我 尊者 三皈依 與 布薩 八 | 支 | 戒 法
我乞求
達帝養比 阿亨
盤蝶 帝沙拉涅那 沙丁
烏婆沙它 阿它葛西囊 湯忙 亞遮咪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八戒法。
三皈依 (Tisaraõagamaõaü)
比丘引導求戒者唸禮敬偈:
比 丘:Namo tassa …… (禮敬……)
歸依 彼
(比丘只唸這小段,其餘的,求戒者整句唸完。)
求戒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歸依
彼 有幸福者、世尊 阿羅漢
等
| 正覺
南摩 達色 巴鵝瓦多 阿拉哈多 三媽三菩達色 (念三遍)
皈依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 (三遍)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佛 皈依 我去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佛 )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法 皈依 我去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法 )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僧 皈依 我去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僧 )
Du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第二遍
杜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佛 )
Du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法 )
Du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僧 )
Ta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第三遍
達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佛 )
Ta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法 )
Ta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僧 )
正 授 八 戒
接下來,比丘每唸完一條戒求戒者跟著唸: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有息者| 殺 離 學處 我受持
巴那帝巴大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殺生戒 )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不 給予 贈品 離 學處 我受持
阿地那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偷盜戒 )
3.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非 梵、淨 行為 離 學處 我受持
阿巴拉媽喳里呀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非梵行戒 )
4.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虛妄 語 離 學處 我受持
木沙哇他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妄語戒 )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須羅酒 迷羅耶酒 烈酒 (令)放逸 (依)處 離 學處 我受持
穌拉 美拉呀 媽車 巴媽達 它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飲酒戒)
6.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非 時 食 離 學處 我受持
唯 卡了 婆喳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非時食戒 )
7.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舞蹈 唱歌 奏樂 戲劇 看、見 花鬘 薰香 塗油 受持 化妝 裝飾、莊嚴 處
納這 吉得 哇地得
唯穌格 達色納 媽拉
干得 唯累伯納 達臘納
曼他納 唯不色納
他那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離 學處 我受持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跳舞、唱歌、奏樂、看戲,及離以花鬘、香水、塗油、化妝、裝飾戒。)
8. Uccā-sayana-mahā-say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高 床
大 床
離 學處
我受持
屋喳沙呀納 媽哈沙呀納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 我受持離(坐臥)高床、大床戒。)
比丘則唸:
Tisaraṇena saddhiṁ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ṁ dhammaṁ sādhukaṁ su-rakkhitaṁ
三皈依 與 布薩 八 | 支 | 戒 法
善的
善 保護
帝沙拉涅那 沙丁 烏婆沙它
阿它葛西囊 湯忙 沙杜康 施 拉 ㄎㄧ 當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做之後 不 放逸
努力
葛的哇 阿巴嘛爹那 三巴爹塔
( 你應當好好地守護三皈依和八戒法,並且應當不放逸地努力。)
求戒者:
Āma, bhante. 是的,尊者。
是的 尊者
阿罵 盤蝶
回向 (Paṭṭhanā)
接下來,比丘唸發願文,求戒者跟著唸:
Idaṁ me puññaṁ āsavakkhayāvahaṁ hotu. 願以此功德,滅盡諸煩惱。
這 我的 功德 諸煩惱 | 滅盡 我
願他
衣湯 咩 布良 阿沙哇 葛亞 哇航 何杜
Idaṁ me puññaṁ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願以此功德,成為涅槃因。
這 我的 功德
涅槃的
因緣 願他
衣湯 咩 布良 尼巴那沙 巴恰幽 何杜
Idaṁ me puññaṁ sabbasattānaṁ dema. 願以此功德,與眾生分享。
這 我的 功德
一切 |
有情 我們布施
衣湯 咩 布良 沙巴 沙達囊 爹馬
發心受戒者,可於出家眾前請求受戒;自己也可於佛前跪下合掌,再口誦心受八戒文。若於出家眾前受戒,先唸誦:
「大德!我乞求三皈依[4] 及八戒。」(三遍)
再跟著師父唸誦:
皈依 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三遍)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我再皈依佛 我再皈依法 我再皈依僧
我三皈依佛 我三皈依法 我三皈依僧
‧離[5]殺生,我學習受持此戒。
‧離偷盜,我學習受持此戒。
‧離婬欲,我學習受持此戒。
‧離妄語,我學習受持此戒。
‧離飲酒,我學習受持此戒。
‧離非時進食,我學習受持此戒。
‧離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不著花、香、粉等莊飾,我學習受持此戒。
‧離坐臥高、廣大床,我學習受持此戒。
唸誦後,再頂禮三寶三拜,及禮謝師父慈悲作證。
【說 明】
一、受持八關齋戒以一日一夜為限,持戒到次日早晨「天亮」(aruṇuggamana;dawnrise明相)。依天文學上說,太陽在地平線以下6度的黎明時分(Civil Twilight),約等於明相出時。此時曙光漸明,天空露白,周遭景物不必用人工照明可辨識人物、景象、顏色、掌紋、地上整排螞蟻等,此時空中一等星仍可見。每天明相出現的時間,依地方逐日略異。明相出現後,離日出還要還要半小時左右。(請見: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V4/index.htm)。
二、齋戒期間應具足正念,多修止觀,少念世事,精進不放逸。
三、受戒後,為了避免犯戒,只須向一個聽得懂你的話的人講,而對方明白你的意思,說一次即成捨戒。
四、八戒中,離殺生,是離瞋;離偷盜、婬欲、飲酒、離非時進食、離歌舞、離坐臥高廣大床,是離貪;離妄語,是離貪、或瞋、癡。
五、略說受持八戒法:
(1) 離殺生,即離殺心殺人乃至殺害任何肉眼能見的動物,下至螞蟻(梵 kunta﹐巴
kuntha捃多)、蚊蚋等微小動物。自己殺、教人殺、遣使殺同罪。
(2)即離不取別人不予之物,包括不明盜、暗偷、詐取、賭博、惡心損毀他人物品或逃漏稅。
(3)離婬欲即斷絕一切性行為及肌膚之親。
(4)離妄語即不說謊、不惡口、不綺語(空泛無實,或不適當的時候講話)、不搬弄是非(說是非者,有時會自以為是說真實話)。
(5)離飲酒即不服用任何酒類及麻醉藥品。須羅酒(surā): 小麥酒﹑餅酒﹑米酒﹑酵母酒﹑上述諸酒的調和酒。)迷羅耶酒(meraya發酵品):花酒﹑果酒﹑蜜酒﹑甘蔗酒﹑上述諸久調和酒。 (參見《律藏》Vin.
Suttavibhaṅga ii.110)
(6)離非時進食即太陽過中午(約十二點)至翌日天亮時,不再吃須嚼咀的食物及不飲用牛奶、豆奶、豆湯等,但可飲用過濾無渣的果汁。台諺說:「敢死上介猛,敢餓上介閑」kann2si2\
siong7kai3bing2\ kann2go7\
siong7kai3ing5。
(7)離歌舞等,即不得跳舞,乃至手舞足蹈,也不得觀賞戲劇;不著花、香、粉等,即不以花、香、粉等裝扮、塗抹。
(8)離坐臥高、廣大床,「高床」是指其於橫木之下的腳部高過佛陀的八指長。根據註釋,該許可的高度最高是27英吋,但有一些傳承則認為最高是13英吋,一般以不高過膝之床椅。「大床」指其床墊裡有棉花、毛製的床墊厚過四指寬,或用有圖畫的毛製床單,或雕飾床椅等。(《嘉義新雨雜誌》第26期﹐1998.9.)
◇◇◇◇◇◇◇◇◇◇◇◇◇◇◇◇◇◇◇◇◇◇◇◇◇◇◇◇◇◇◇◇◇◇◇◇◇◇
/明法比丘
有一日早上,毗舍佉沐浴後,穿白淨衣,帶領多位媳婦,去參訪駐錫在她供養的東園鹿子母堂的佛陀。
毗舍佉與媳婦稽首頂禮後,佛陀問:「今日沐浴嗎?」毗舍佉答:「我今日持齋。」
佛陀說:「持哪種齋?齋有三種,第一是放牛齋,第二是尼揵齋,第三是聖八支齋。
放牛齋是指放牛人求好水草飼養牛,明日也求好水草飼養牛,像有人持齋時,思念美食、在家欲樂。如此不得大利、大果、大功德。
尼揵齋是指在每月十五日布薩時,為了表現一無所有,脫衣裸體,拜神說:『我無父母,也非父母的;我無妻子,也非妻子的;我無奴婢,也非奴婢的。』這是妄語。如此不得大利、大果、大功德。
聖八支齋是指持齋時,一、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愧心,有慈悲心,饒益一切眾生,乃至昆蟲。我也如此受持與阿羅漢無異。二、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不與而取,斷不與而取,常好布施,心樂放捨,歡喜無吝,不望其報,不以盜覆心,能自制己。我今日也如此受持。三、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非梵行、斷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誠心淨,行無臭穢。我今日也如此受持。四、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妄言、斷妄言,真實言,為人所信,不欺世間。我今日也如此受持。五、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酒放逸、斷酒放逸。我今日也如此受持。六、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樂下坐臥床或敷草。我今日也如此受持。七、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我今日也如此受持。八、思惟阿羅漢盡形壽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食,不夜食。我今日也如此受持。
受持聖八支齋,也應當修習五法:
一、憶念如來各種聖號,如此憶念,若有惡、不善法,便得消滅,心靜得喜。
二、憶念法,此法為世尊善說,究竟、恒不變易,正智所知、所見、所覺,如此憶念,若有惡、不善法,便得消滅,心靜得喜。
三、憶念僧,此眾善趣向質直,行要行趣,如來眾中實有阿羅漢等四雙八輩聖者,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可供養、可奉事、可敬重,為人天福田,如此憶念,若有惡、不善法,便得消滅,心靜得喜。
四、憶念自戒,無破缺,無污穢,極廣大,不望報,智者稱譽,善受善持,如此憶念,若有惡、不善法,便得消滅,心靜得喜。
五、憶念天,天成就信、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處。我也具有此法,如此憶念,若有惡、不善法,便得消滅。」
毗舍佉聽聞佛陀說後,合掌讚嘆說:「聖八支齋甚奇!甚特!大利、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廣布。從今以後,自盡形壽受持聖八支齋,隨能力布施修福。」(譯自:《中阿含經》第 202 經《持齋經》)(《嘉義新雨雜誌》第26期﹐1998.9.)
佛說:「毘舍佉!如是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者,則有大果、大功德、大威光、大徧滿。 有幾何之大果耶?有幾何之大功德耶?有幾何之大威光耶?有幾何之大徧滿耶? 毘舍佉!譬如有人,有多七寶之十六大國,謂:鴦伽、摩竭陀、迦尸、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跋蹉、拘樓、般闍羅、婆蹉、戌囉西那、阿說迦、阿般提、乾陀羅、劍洴沙,君臨為王,不如八分成就布薩之十六分之一。何以故耶?毘舍佉!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四天王之伙伴。…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忉利天之伙伴。…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夜摩天之伙伴。…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兜率天之伙伴。…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化樂天之伙伴。…若修行八分成就之布薩,則身壞命終而後,當生他化自在天之伙伴。毘舍佉!我於此意趣之故,說人之王權,若比之於天上之愉樂,則是微弱。」(《增支部》A.8.43. Visākhā毘舍佉)「八分成就之布薩」。請參考《增支部》A.3.70.、A.10.46. |
(大正藏2.297b)
(參考《增支部》十集‧第四.優波離品‧四十六‧釋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
時有眾多釋氏,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諸釋氏:「汝等諸瞿曇!於法齋日及神足月[6],受持齋戒,修功德不?」
諸釋氏白佛言:「世尊!我等於諸齋日,有時得受齋戒,有時不得。於神足月,有時齋戒、修諸功德,有時不得。」
佛告諸釋氏:「瞿曇!汝等不獲善利,汝等是憍慢者,煩惱人,憂悲人,惱苦人,何故於諸齋日,或得齋戒或不得?於神足月,或得齋戒作諸功德或不得?諸瞿曇!譬人求利,日日增長:一日一錢,二日兩錢,三日四錢,四日八錢,五日十六錢,六日三十二錢,如是士夫日常增長,八日、九日,乃至一月,錢財轉增廣耶?」
長者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釋氏:「云何瞿曇!如是士夫錢財轉增,當得自然錢財增廣,復欲令我於十年中,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寧得以不?」
釋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釋氏:「若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喜樂,心樂多住禪定以不?」
釋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釋氏:「且置年歲,寧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喜樂,心樂多住禪定以不?復置一月,寧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喜樂,心樂禪定多住以不?」
釋氏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釋氏:「我今語汝:我聲聞中,有直心者,不諂、不幻,我於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緣,彼人則能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斯有是處。復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日暮)教化,至其明旦能令勝進,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勝進,以是因緣,得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須陀洹故。」
釋氏白佛:「善哉世尊!我從今日,於諸齋日當修齋戒,乃至八支;於神足月,受持齋戒,隨力惠施,修諸功德。」
佛告釋氏:「善哉瞿曇!為真實要。」
佛說此經已,時諸釋種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
◆ ◆
◆
Atthi imasmiṁ kāye–
於此身有:
Kesā lomā nakhā dantā taco,
髮、毛、爪、齒、皮;
Maṁsaṁ nhāru aṭṭhi aṭṭhimiñjaṁ vakkaṁ,
肉、筋、骨、髓、腎;
Hadayaṁ yakanaṁ kilomakaṁ pihakaṁ papphāsaṁ,
心、肝、肋膜、脾、肺;
Antaṁ antaguṇaṁ udariyaṁ karīsaṁ matthaluṅgaṁ,
腸、腸間膜、胃、糞、腦;
Pittaṁ semhaṁ pubbo lohitaṁ sedo medo,
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
Assu vasā kheḷo siṅghāṇikā lasikā muttanti.
油、唾液、涕、關節液、尿。
Atthi imasmiṁ kāye–
有 在此 身
atthi√as ima(ṁ) kāyo
於此身有:
Kesā lomā nakhā dantā taco,
諸髮 諸毛 諸爪 諸齒 皮
keso lomaṁ nakho danto taco
m.pl.nom. n.pl.nom. m.pl.nom. m.pl.nom. m.sg.nom.
髮、毛、爪、齒、皮;
Maṁsaṁ nhāru aṭṭhi aṭṭhimiñjaṁ vakkaṁ,
肉
筋 骨 髓
腎
maṁsa nhāru
aṭṭhi aṭṭhimiñja vakka
n.sg.nom. m.sg.nom. n.sg.nom. n.sg.nom. n.sg.nom.
肉、筋、骨、髓、腎;
Hadayaṁ yakanaṁ kilomakaṁ pihakaṁ papphāsaṁ,
心 肝 肋膜 脾 肺
hadaya yakana kilomaka pihaka papphāsa
n.sg.nom.
n.sg.nom.
n.sg.nom.
n.sg.nom.
n.sg.nom.
心、肝、肋膜、脾、肺;
Antaṁ antaguṇaṁ udariyaṁ karīsaṁ matthaluṅgaṁ,
腸 腸間膜 胃 糞
腦
anta
antaguṇa
udariyaṁ karīsa matthaluṅga
n.sg.nom.
n.sg.nom.
n.sg.nom.
n.sg.nom.
n.sg.nom.
腸、腸間膜、胃、糞、腦;
Pittaṁ semhaṁ pubbo lohitaṁ sedo medo,
膽汁 痰
膿
血
汗 脂肪
pitta semha pubba lohita seda meda
n.sg.nom. n.sg.nom.
m.sg.nom. n.sg.nom.
m.sg.nom. m.sg.nom.
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
Assu vasā kheḷo siṅghāṇikā lasikā muttanti.
淚 油 唾液 涕
關節液 尿
assu vasā kheḷa siṅghāṇikā lasikā mutta +ti.
n.sg.nom. f.sg.nom. m.sg.nom. f.sg.nom. f.sg.nom. n.sg.nom.
淚、油、唾液、涕、關節液、尿。
[Atthi存在(單.3.現在式)] [imasmiṁ此(陽.單.處格)] [kāye身(陽.單.處格)]
[kesā頭髮(陽.複.主格)] [lomā身毛(中.複.主格)] [nakhā指甲(陽.複.主格)] [dantā牙(陽.複.主格)] [taco皮(陽.單.主格)]
[maṁsaṁ肉(中.單.主格)] [nahārū腱(陽.複.主格)] [aṭṭhī骨(中.複.主格)] [aṭṭhimiñjā骨髓(陰.單.主格)] [vakkaṁ腎臟(中.單.主格)] [hadayaṁ心臟(中.單.主格)] [yakanaṁ肝臟(中.單.主格)] [kilomakaṁ肋膜(中.單.主格)] [pihakaṁ脾臟(中.單.主格)] [papphāsaṁ肺臟(中.單.主格)] [antaṁ腸(中.單.主格)] [antaguṇaṁ腸間膜(中.單.主格)] [udariyaṁ胃(中.單.主格)] [karīsaṁ糞(中.單.主格)] [matthaluṅgaṁ腦(中.單.主格)] [pittaṁ膽(中.單.主格)] [semhaṁ痰(中.單.主格)] [pubbo膿(陽.單.主格)] [lohitaṁ血(中.單.主格)] [sedo汗(陽.單.主格)] [medo脂肪(陽.單.主格)][assu淚(中.單.主格)] [vasā油脂(陰.單.主格)] [kheḷo唾液(陽.單.主格)] [siṅghāṇikā鼻涕(陰.單.主格)] [lasikā關節滑液(陰.單.主格)] [muttaṁ尿(中.單.主格)]
~Dvattiṁsākāro niṭṭhito.(三十二身分竟)~
◆
◆
◆ ◆
◆
1. “Ekaṁ nāma kiṁ”? “Sabbe sattā āhāraṭṭhitikā”. 一者為何?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2. “Dve nāma kiṁ”? “Nāmañca rūpañca”. 二者為何?名與色。
3. “Tīṇi nāma kiṁ”? “Tisso vedanā”. 三者為何?三受。
4. “Cattāri nāma ki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四者為何?四聖諦。
5. “Pañca nāma kiṁ”?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五者為何?五取蘊。
6. “Cha nāma kiṁ”? “Cha ajjhattikāni āyatanāni”. 六者為何?六內處。
7. “Satta nāma kiṁ”? “Satta bojjhaṅgā”. 七者為何?七菩提分。
8. “Aṭṭha nāma kiṁ”?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八者為何?聖八支道。
9. “Nava nāma kiṁ”? “Nava sattāvāsā”. 九者為何?九眾生居。
10. “Dasa nāma kiṁ”? “Dasahaṅgehi samannāgato ‘arahā’ti vuccatī”ti. 十者為何?具足十支稱為阿羅漢。
kumāro(m.童子)+pañhā(m.pl.nom.問、質詢)
1. “Ekaṁ nāma kiṁ”? “Sabbe sattā āhāraṭṭhitikā”.
一 名叫… 為何 一切 眾生 食 靠…生活的
eka nāma kiṁ sabba sattā āhāro + ṭhitikā
adj. adv. interr. m.pl.nom. m.pl.nom. m.sg. adj.
一者為何?一切眾生依食而住。
◆ Satta(<sajjati‘執著’的【過分】),【陽】I. 執著。 II.生物,衆生,有情,已執著者。
◆「食」有四: 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2. “Dve nāma kiṁ”? “Nāmañca rūpañca”.
二 名叫… 為何 名 和 色 和
dve nāma kiṁ nāmaṁ+ca rūpaṁ+ca
adj.
adv. interr. n.sg. conj. n.sg. conj.
二者為何?名與色。
3. “Tīṇi nāma kiṁ”? “Tisso vedanā”.
三 名叫… 為何 三 受
tīṇi nāma kiṁ tisso vedanā
adj.
adv. interr. f.sg.nom. f.sg.nom.
三者為何?三受。
◆ 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4. “Cattāri nāma ki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四
名叫… 為何 四
聖諦
cattāri nāma ki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adj.
adv. interr. n.pl.nom. n.pl.nom.
四者為何?四聖諦。
◆ 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順苦滅道聖諦。
5. “Pañca nāma kiṁ”?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五 名叫… 為何 五 取 蘊
pañca nāma kiṁ pañca + upādāna + khandho
adj.
adv. interr. adj. n.sg. m.pl.nom.
五者為何?五取蘊。
◆ 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6. “Cha nāma kiṁ”? “Cha ajjhattikāni āyatanāni”.
六 名叫… 為何 六 內
處
cha nāma kiṁ cha ajjhattika āyatana
adj.
adv. interr. adj. n.pl.nom. n.pl.nom.
六者為何?六內處。
◆ 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7. “Satta nāma kiṁ”? “Satta bojjhaṅgā”.
七 名叫… 為何 七 菩提分
satta nāma
kiṁ satta bojjhaṅga
adj. adv. interr. adj. n.pl.nom.
七者為何?七菩提分。
◆ 七菩提分(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等菩提分。
8. “Aṭṭha nāma kiṁ”?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八 名叫… 為何 聖 八 支 道
aṭṭha nāma kiṁ ariya aṭṭhaṅgika magga
adj.
adv. interr. m.sg.nom. m.sg.nom. m.sg.nom.
八者為何?聖八支道。
◆ 聖八支道:正見、正思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9. “Nava nāma kiṁ”? “Nava sattāvāsā”.
九 名叫… 為何 九 眾生居
nava nāma
kiṁ nava satta+vāsa
adj. adv. interr. adj. m.pl. m.pl.nom.
九者為何?九眾生居。
◆ 九眾生居:即欲界的人天,色界的梵眾天、光音天、遍淨天、無想天,以及無色界四地。
10.
“Dasa nāma kiṁ”? “Dasahaṅgehi samannāgato ‘arahā’ti vuccatī”ti.
十 名叫… 為何 十支
具足 阿羅漢 被稱為
dasa nāma kiṁ dasa+h+aṅga samannāgata arahant+ti vuccati(vuc)+ti
adj.
adv. interr. adj. m.pl.instr. m.sg.nom. m.sg.nom. 3p.sg.pres.
十者為何?具足十支稱為阿羅漢。
◆ 十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脫。
(另外參考:《增支部》A.10.27.-28./V,48~59)
~Kumārapañhā niṭṭhitā. (問童子竟)~
◆
◆
◆ ◆
◆
1. Evaṁ me sutaṁ–
如是我聞,
ekaṁ samayaṁ bhagavā sāvatthiyaṁ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Atha kho aññatarā devatā abhikkantāya rattiyā abhikkantavaṇṇā kevalakappaṁ jetavanaṁ obhāsetvā
爾時,於後夜分,容貌絕妙的天人,光明遍照祇園精舍,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ṁ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ṁ aṭṭhāsi.
他向世尊接近,接近世尊後,頂禮,站在一邊。
Ekamantaṁ ṭhitā kho sā devatā bhagavantaṁ gāthāya ajjhabhāsi–
站在一邊的天人,請問世尊:
2. “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ṅgalāni acintayuṁ.
「許多天人及人類,思考吉祥,
Ākaṅkhamānā sotthānaṁ, brūhi maṅgalamuttamaṁ”.
祈求平安,請開示,最上吉祥。」
(世尊說:)
3. “Asevanā ca bālānaṁ, 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
「1勿親近愚者,2應親近智者,
Pūjā ca pūjaneyyāna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3敬可尊敬者,此事最吉祥。
4. “Patirūpadesavāso ca,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4住處應適宜,5昔時曾作福,
Attasammāpaṇidhi ca,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6自持正誓願,此事最吉祥。
5. “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vinayo ca
susikkhito;
7博學8善工巧,9善學諸律儀,
Subhāsitā ca yā vāc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10口出善言語,此事最吉祥。
6. “Mātāpitu upaṭṭhānaṁ, puttadārassa saṅgaho;
11孝順父母親,12愛護妻與子,
Anākulā ca kammant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13做事不雜亂,此事最吉祥。
7. “Dānañca dhammacariyā ca, ñātakānañca saṅgaho;
14布施 15行正道,16扶助諸親戚,
Anavajjāni kammāni,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17行為無可責,此事最吉祥。
8. “Āratī viratī pāpā, majjapānā ca saṁyamo;
18遠離19離諸惡,20勿飲食酒類,
Appamādo ca dhammesu,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21不放逸正法,此事最吉祥。
9.
“Gāravo ca nivāto ca, santuṭṭhi ca kataññutā;
22恭敬與23謙遜,24知足與25感恩,
Kālena
dhammassavana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26適時聞佛法,此事最吉祥。
10.
“Khantī ca sovacassatā, samaṇānañca dassanaṁ;
27忍耐及28恭順,29參訪諸沙門,
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30適時論正法,此事最吉祥。
11. “Tapo
ca brahmacariyañca, ariyasaccāna dassanaṁ;
31熱心與32梵行,33證悟諸聖諦,
Nibbānasacchikiriyā ca,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34親自證涅槃,此事最吉祥。
12. “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ṁ yassa na kampati;
35雖接觸世法,心(寂)不動搖,
Asokaṁ virajaṁ khema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36、37無憂.染 38安穩,此事最吉祥。
13.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maparājitā;
已作如此類,處處皆不敗,
Sabbattha
sotthiṁ gacchanti, taṁ tesaṁ maṅgalamuttaman”ti.
隨處得安樂,此等最吉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vaṁ me sutaṁ: ekaṁ samayaṁ Bhagavā,
A旺 梅 蘇丹 A康 三媽央 巴卡哇
如是 (被)我 聞 一 時 世尊
evaṁ ahaṁ
suta
eka
samaya Bhagavant
adv. sg.instr. pp.(n.sg.nom.) adj.(m. sg.acc.) m. sg. acc. m.sg.nom.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
Sāvatthiyaṁ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沙哇帝央 唯哈拉低 借得哇泥 阿納特賓地葛色 阿辣梅
在舍衛國 住 在祇陀(太子)樹林 無助的、孤獨的 施飯糰者 園林
Sāvatthi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
ārāma
f.sg.loc. 3p.sg.pres. n.sg.loc. adj. m.sg.gen. m.sg.loc.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Atha kho
aññatarā devatā abhikkantāya rattiyā,
呀特 溝 安惹得拉 累哇達 阿匹干大亞 樂低呀
爾時 實在 某 天神 (於)末後 夜分(10pm-2am)
atha kho aññatara devatā abhikkanta
ratti
ind. ind. f.sg.nom. f.sg.nom. f.sg.loc. f.sg.loc.
爾時,於後夜分,天人,
abhikkantavaṇṇā kevalakappaṁ Jetavanaṁ obhāsetvā,
阿匹干大 灣納 給瓦了葛畔 借得瓦難 奧玻西多哇
殊勝 容貌 全面地 祇園精舍 遍照(後)
abhikkanta +
vaṇṇa kevalakappa Jeta+vana obhāseti
pp. adj.(f.sg.nom.) adv.
n.sg.acc. ger.
容貌絕妙,光明遍照祇園精舍,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ṁ,
耶納 玻卡哇 爹奴拔商葛密 烏伯商卡密多哇 玻卡灣當
世尊
往詣
接近之後
世尊
ya…ta Bhagavā tena+ upasaṅkami
upasaṅkamati
Bhagavant
instr. m.sg.nom. instr. aor.
ger.
m.sg.acc.
他向世尊接近,親近世尊後,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ṁ aṭṭhāsi.
阿匹哇累多哇 A葛幔當 阿塔西
頂禮、敬禮(之後) 在一邊 站
abhivādeti
eka+m+anta
tiṭṭhiti
ger.
adj. adv.(n.sg.acc.) 3p.sg.aor.
頂禮,站在一邊。
Ekamantaṁ ṭhitā kho sā devatā Bhagavantaṁ gāthāya ajjhabhāsi:
A葛幔當 替他 溝 沙 累哇他 玻卡灣當 卡打亞 阿熱怕西
在一邊 站 的確 那 天人 世尊 (以)偈 問道:
eka+m+anta tiṭṭhita kho sa devatā Bhagavant
gātha
ajjhabhāti
adv.
n.sg.acc. pp.(f.sg.nom.)
ind. f.sg.nom. f.sg.nom. m.sg.acc.
f.sg.instr.
3p.sg.aor.
站在一邊的天人,對世尊問道:
1) 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ṅgalāni acintayuṁ;
玻呼 累哇 媽奴沙 者 芒各拉你 阿近大勇
許多
天人們 人們 及 吉祥
思考
bahu devā manussa
maṅgala
cinteti
adj.(m.pl.nom.) m.pl.nom.
m.pl.nom. conj. n.pl.acc.
3p.pl.aor.
眾多天人及人類,思考吉祥,
ākaṅkhamānā sotthānaṁ brūhi maṅgalamuttamaṁ.
阿扛卡媽那 唆他難 不如喜 芒卡拉 木大曼
祈求 平安 請開示 吉祥 最上
ākaṅkhati sotthāna brūti maṅgala + m + uttama
ppr.m.pl.nom. n.sg.acc.
2p.sg.imp. adj. n.sg.acc.
祈求平安,請開示,最上吉祥。
(世尊說:)
2)
Asevanā ca
bālānaṁ paṇḍitanañca sevanā,
阿色哇那 者 玻拉難 班帝他難 者 色哇那
不 親近 和 眾愚者 諸智者 和 親近
a+sevana<√sev ca bāla paṇḍita ca sevana
f.pl.nom. conj. f.pl.gen. f.pl.gen. conj. f.pl.nom.
1勿親近愚者,2應親近智者,
pūjā ca
pūjaneyyāna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布加 者 布著尼呀難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尊敬 應受尊敬者、值得尊敬者 此 吉祥 最上
pūja
pūjaneyya eta maṅgala+m+uttama
f.pl.nom.
f.pl.gen.
n.sg.nom. adj. n.sg.acc.
3敬應尊敬者,此事最吉祥。
3) Patirūpadesavāso ca pubbe ca
katapuññatā,
巴低魯伯累色 哇色 者 不美 者 葛的 不惹大
適宜 地點 住 昔時 已作 福
patirūpa+desa+vāso
pubba
kata+puññatā
adj. m. m.sg.nom. adj. pp. f..sg.nom.
4住處應適宜,5昔時曾作福,
attasammāpaṇidhi ca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阿得 色媽 巴尼地 者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自己 正(道) 誓願
此
吉祥 最上
attan + sammā
+ paṇidhi
eta maṅgala+m+uttama
m. ind. f.sg.nom.
n.sg.nom. adj. n.sg.acc.
6自持正誓願,此事最吉祥。
4) Bāhusaccañca sippañca
vinayo ca susikkhito,
玻呼 色江 者 習班 者 唯納喲 者 蘇鍚乞多
博學
善工巧、精工藝 律儀
善 學
bāhusacca+ca
sippa
vinaya su+sikkhita
n.sg.nom.
n.sg.nom.
m.sg.nom.
pp. m.sg.nom.
7博學8善工巧,9善學諸律儀,
subhāsitā ca yā vāc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蘇玻鍚大 者 呀 哇者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善 說
那 語言 此 吉祥 最上
su+bhāsita
ya vāca eta maṅgala+m+uttama
f.sg.nom.
f.sg.nom. f.sg.nom. n.sg.nom. adj. n.sg.acc.
10口出善言語,此事最吉祥。
5) Mātāpitu-upaṭṭhānaṁ puttadārassa saṅgaho,
媽大 必杜 屋巴他難 不得 大拉色 桑卡和
母親 父親 照料、孝順 子 妻
保護
mātār+pitur upaṭṭhana putta + dāra saṅgaha
f. m. n.sg.nom. m.
m.sg.gen. m.sg.nom.
11孝順父母親,12愛護妻與子,
anākulā ca kammant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阿那苦拉 者 甘曼大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不 紊亂 工作、做事 此 吉祥 最上
na+ākula
kammanta
eta maṅgala+m+uttama
m.pl.nom. m.pl.nom.
n.sg.nom. adj. n.sg.acc.
13做事不雜亂,此事最吉祥。
6) Dānañca dhammacariyā ca ñātakānañca saṅgaho,
大難 者 湯墨叉利呀 者 惹的葛難 者 桑卡和
布施
正法 行
諸親戚
保護
dāna
dhamma+ cariya
ñātaka
saṅgaha
n.sg.nom n. f.sg.nom.
m.pl.gen.
m.sg.nom.
14布施15行正道,16扶助諸親戚,
anavajjāni kammāni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阿納哇加你 甘媽尼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無 可責、無過失 行為 此 吉祥 最上
na+navajja kamma eta maṅgala+m+uttama
n.pl.nom. n.pl.nom.
n.sg.nom. adj. n.sg.acc.
17行為無可責,此事最吉祥。
7) Ārati viratī pāpā majjapānā ca
saññamo,
阿辣低 未辣帝 巴巴 馬若巴那 者 桑惹摩
遠離 離 諸惡 飲酒
抑制
arati virati pāpa majjapāna
saññama
f.sg.nom. f.pl.abl. m.pl.nom. m.pl.abl. m.sg.nom.
18遠離19離諸惡,20勿飲食酒類,
appamādo ca dhammesu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阿伯媽斗 者 湯美蘇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不 放逸
在正法
此
吉祥 最上
appamāda
dhamma eta maṅgala+m+uttama
m.sg.nom.
n.pl.loc. n.sg.nom. adj. n.sg.acc.
21不放逸正法,此事最吉祥。
8) Gāravo ca nivāto ca santuṭṭhī ca
kataññutā,
卡拉窩 者 尼哇多 者 桑杜替 者 葛當鈕大
敬重 和 謙遜 和 知足 和 感恩
gārava
nivāta
santuṭṭhi
kataññutā
n.sg.nom.
n.sg.nom.
f.pl.nom.
f.sg.nom.
22恭敬與23謙遜,24知足與25感恩,
kālena
dhammasavana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葛累納 湯墨 色哇難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時 正法 聞 此 吉祥 最上
kāla dhamma +
savanna
eta
maṅgala+m+uttama
m.sg.instr. n. n.sg.nom.
n.sg.nom. adj. n.sg.acc.
26適時聞佛法,此事最吉祥。
9) Khantī ca sovacassatā samaṇānañca dassanaṁ,
坎帝 者 受哇者色大 色墨那難 者 大色難
忍耐 和 恭順、受教 諸沙門 和 見、面見
khantī
sovacassa samaṇāna +
ca dassana
f.sg.nom.
f.sg.nom.
m.pl.gen.
n.sg.nom.
27忍耐及28恭順,29參訪諸沙門,
kālena dhammasākacch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葛累納 湯墨 沙各叉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適時 正法 論議 此 吉祥 最上
kāla
dhamma + sākaccha eta maṅgala+m+uttama
m.sg.instr. n. f.sg.nom. n.sg.nom. adj. n.sg.acc.
30適時論正法,此事最吉祥。
10) Tapo ca brahmacariyañca ariyasaccāna dassanaṁ,
達波 者 媽拉墨者利呀央 者 阿利呀色者納 大色難
熱誠 和 梵 行 諸聖諦 見
tapa
brahma + cariya
ariya+saccāna dassana
m.sg.nom. m. f.sg.nom.
adj. n.sg.dat. n.sg.nom.
31熱心與32梵行,33證悟諸聖諦,
nibbānasacchikiriyā ca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逆玻納 色吉機利呀 者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涅槃 作證、現證 此 吉祥 最上
nibbāna + sacchikiriyā eta maṅgala+m+uttama
n.
f.sg.nom. n.sg.nom. adj. n.sg.acc.
34親自證涅槃,此事最吉祥。
11) 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 cittaṁ yassa na
kampati,
瀑塔色 羅葛 湯美喜 吉當 鴨色 納 甘巴低
接觸 世法(=八風) 心 那 不 動搖
phuṭṭha
loka + dhamma
citta
ya
na kampati
pp. m.sg.gen. m. m.pl.instr.
n.sg.nom. m.sg.gen. adv. 3p.sg.pres.
35雖接觸世法,心(寂)不動搖,
asokaṁ, virajaṁ, khemaṁ et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阿唆扛 唯拉江 給曼 A當 芒各了 木大曼
無憂 離染 安穩 此 吉祥 最上
a+soka
viraja
khema
eta
maṅgala+m+uttama
adj.(n.sg.nom.)
adj.(n.sg.nom.) n.sg.nom. n.sg.nom. adj. n.sg.acc.
36﹑37無憂.染 38安穩,此事最吉祥。
12)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maparājitā,
A大替沙你 葛多哇納 剎拔特 媽 伯拉吉打
諸如此類 已作 處處 皆不被征服、不敗
etādisa
karoti
sabbattha + m + aparājitā
n.pl.acc.
ger.
adv.
adj. (m.pl.nom.)
已作如此類,處處皆不敗,
sabbattha sotthiṁ gacchanti, taṁ tesaṁ maṅgalamuttamaṁ.
色拔特 素听 卡餐低 當 體商 芒各了 木大曼
一切處 平安 去 那、這 他們的 吉祥 最上
sabbattha sotthi
gacchati ta ta maṅgala+m+uttama
adv.
f.sg.acc.
3p.pl.pres.
n.g.nom.
m.pl.gen. adj. n.sg.acc.
隨處得安樂,此等最吉祥。
曼卡拉 蘇達
0. 黑望 美 守擔
黑剛 沙馬央 爸卡瓦 沙瓦丁央 爲哈拉地
結他瓦內 阿那達兵地卡沙 阿拉美
阿達 扣 阿尼安達 拉 地瓦大,
阿比幹大亞 拉地亞 阿比幹大瓦那,
給瓦拉卡邦 結大瓦南 烏巴謝大瓦,
也那爸卡瓦 鐵努爸山卡米,
烏爸山卡米大瓦 爸卡瓦單 阿比瓦地大瓦 黑剛曼單 阿大西。
黑卡曼單 地大扣 沙 地瓦大 爸卡瓦單 卡大亞 阿加巴西。
1. 巴胡 地瓦 馬奴沙 加,
曼卡拉尼 阿親塔由;
阿看卡馬那 蘇它南
不路黑 曼卡拉 木它曼。
2. 阿謝瓦那 加 巴拉南
盤地它南 加 色瓦那
普加 加 普加尼亞南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3. 爸地路爸鐵沙瓦首 加,
不被 加 卡達不尼安打
阿大沙馬 盤尼地 加,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4. 巴胡 沙 將加 西班 加,
爲那有 加 蘇西起都;
蘇巴西打 加 亞 瓦加,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5. 馬它皮圖 烏爸達南,
不打達拉首 三卡候;
阿那古拉 加 卡曼大,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6. 達南 加 達馬加立亞 加
尼安大卡南 加 山卡候;
阿那瓦加尼 卡曼尼,
哎談 曼加蘭 木它曼。
7. 阿拉提 爲拉提 爸爸
馬加爸南 加 山亞莫;
阿爸馬都 加 達美蘇,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8. 卡拉窩 加 尼瓦頭 加,
山度地 加 卡大扭大;
卡內那 達馬沙瓦南,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9. 看地 加 收瓦加沙大,
山馬南南 加 大沙南;
卡內那 達馬沙卡加,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10. 大坡 加 不拉馬加裏央 加,
阿裏亞沙加那 達沙南;
尼巴那-沙及給立亞 加,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11. 布達沙 落卡達美衣,
及旦 亞沙 那 甘爸地;
阿守幹 爲拉占 給滿,
黑旦 曼卡拉 木它曼。
12. 黑大地沙尼 卡大瓦那;
沙爸大 馬爸拉吉大;
沙爸大 守丁 卡將地;
旦 鐵山 曼卡拉 木它曼。
曼卡拉-蘇當 尼地當
~Maṅgala Suttaṁ Niṭṭhitaṁ~
【吉 祥 經 】 三十八種吉祥事 |
|
01. 勿親近愚.惡者。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2. 應親近智.善者。智者:智者是無怖畏、災難、橫禍之事(除非是過去造惡之報)。他能善思惟、善說、善作,於過見過、有過悔改、向人悔過。 3. 尊敬值得尊敬者(聖者--見註解書)。 4. 選擇適宜的居住環境,指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住處,可做功德處。 5. 過去世曾經親近佛陀和辟支佛。(見註解書) 6. 自持正誓願:無戒立戒,無信立信,慳立施捨。(見註解書) 7. 對佛法及無過失的在家法博學多聞。 8. (謀生用的)任何手工藝(hatthakosallaṁ)。(出家眾則製作及染袈裟等。) 9. 受持身、語、意律儀。 10. 口出善言語,指離妄語、兩舌、惡口、 綺語,及善於表達佛法。 11. 孝順、侍候父母。 12. 妻子與兒女有被愛護、照料。 13.
做事不紊亂,井然有序。 14. 能作財布施。 15. 行為合乎十善業道。 |
16. 親戚有被濟助。親戚指父母的親戚,乃至七世之父祖。 17. 行為盡責,不被智者責備。 18. 遠離邪念,不喜惡行。 19. 抑止作殺、盜、邪淫、妄語之惡。 20. 不飲酒、不用麻醉藥品。 21. 修善不放逸。 22. 恭敬。 23. 謙遜。 24. 知足於衣服、飲食、醫藥、臥具。 25. 報恩。能記憶的不管小恩、大恩。(佛說世間兩種人難得:知恩、報恩)。 26. 適當時候聽聞佛法。「適當時候」指掉舉(uddhacca)、產生欲望(kāmavitakkādīnaṁ)時,其時可以聞法得樂。 27. 容忍與耐心(adhivāsanakkhanti)。 28. 恭順受教。傾聽,善思。 29. 參訪沙門,供養修福、問法.決疑。沙門:在此指佛陀的出家弟子;或指已止息煩惱者。 30. 適時論法。能更深入法義。 31. 熱心修善。 32. 出離欲望。梵行:離淫慾,或離貪.瞋.癡的行為。 33. 曉了四聖諦(苦、苦因、苦滅、苦滅的方法)。 34. 親證涅槃,即澈底滅除貪.瞋.癡。 35. 接觸世法,即面對八風(利、衰、譽、毀、稱、譏、樂、苦),心不動搖。 36. 無憂︰指漏盡煩惱。 37. 無染︰心無貪瞋癡之垢染。 38. 離欲、有、見、無明,故安穩。 |
/ 明法比丘 譯2006.8.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後夜分,容貌絕妙的天人,光明遍照祇園精舍,他向世尊接近,接近世尊後,頂禮,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天人,請問世尊:「許多天人及人類,思考吉祥,祈求平安,請開示,最上吉祥。」
(世尊說:)
「1勿親近愚者,2應親近智者,3敬可尊敬者,此事最吉祥。
4住處應適宜,5昔時曾作福,6自持正誓願,此事最吉祥。
7博學8善工巧,9善學諸律儀,10口出善言語,此事最吉祥。
11孝順父母親,12愛護妻與子,13做事不雜亂,此事最吉祥。
14布施15行正道,16扶助諸親戚,17行為無可責,此事最吉祥。
18遠離19離諸惡,20勿飲食酒類,21不放逸正法,此事最吉祥。
22恭敬與23謙遜,24知足與25感恩,26適時聞佛法,此事最吉祥。
27忍耐及28恭順,29參訪諸沙門,30適時論正法,此事最吉祥。
31熱心與32梵行,33證悟諸聖諦,34親自證涅槃,此事最吉祥。
35雖接觸世法,心寂不動搖,36、37無憂.染 38安穩,此事最吉祥。
已作如此類,處處皆不敗,隨處得安樂,此等最吉祥。」
(北傳)法句經
第三十九 吉祥品
吉祥品者修己之術去惡就善終厚景福。 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大正藏(No.210)(=高麗版)第4冊,574頁以下) |
《吉祥經》之內涵
~ 錄自:法命編:《日常課誦本》 ~
(一)內涵:說明了38件最上吉祥事之因果關係:
任何想要這世、他世和出世間樂的眾生,應當放棄結交愚痴的人而親近有智慧的人之後,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因為住在適當的處所和過去曾造的福業,他們被激勵去從事所謂有益的事;因正確地管理向自我督導,他們每一個學得以廣學多聞、技藝、戒來莊嚴的一個個性;因為有助於戒而他們說所謂的「善語」。
只要沒有放棄在家人的身分,他們以恭敬侍奉父母而還清舊債,因為好好照顧妻子兒女而延續新債;經由從事正當、沒有衝突的職業而獲得財富和穀物方面的成功;
然後,透過佈施而得到財富的心材;透過如法的行為而得到生命的心材。因為濟助親戚們而做自己人的利益;因為沒有可以被責難的行為而做他人的利益;因為離惡而不惱害他人;因為不沾染致醉的飲品而離傷害自己;因為在正法中不放逸而善的一邊得增長。
由於善的得增長緣故,捨棄了在家人的生活,他們出家,因為對待佛陀、佛弟子、戒師、老師等虔誠恭敬、謙遜而達到義務成就之後,由於知足而捨棄貪求,經由懷感恩心而建立自己在善人土地上;因為聽聞佛法而捨棄下劣怯弱的心、忍辱而克服一切危難、和藹恭順而做自己的守護者;由於樂於親近出家師父而了解如何去進行實踐修行;因為參加正法的討論而對種種法的應被疑惑處除去了疑惑;以努力防護六根而得戒清淨;依據沙門法清淨梵行而有心(定)清淨;然後,跟隨著(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等)四種清淨:經由修習見到所謂四聖諦的方法而達到知見清淨之後,他們證得被稱為涅槃的阿羅漢果。
證得那個之後,比須彌山不被風和雨動搖,他們的心更不會被世間的八法所動搖;
他們是無憂、無染和安穩的。那些安穩的人們到處不會被征服的,而且到處獲得安樂幸福的。
由此可見,佛陀所說的吉祥事,表現出「此有故比有」因果關係,是漸次性地解釋如何在做這些吉祥事當中去得到智慧的訓練和熟練的目的。
(二) 以下是佛陀在《吉祥經》所說的吉祥事之因果關係架構:
1.遠避愚痴的人
2.親近有智慧(的聖賢)者 3.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4.
居住在適當的(仁厚的)處所
5.在過去曾積善業
他們被激勵去從事所謂有益的事
6.(現在又)自修善德
7.廣學多聞
8.善巧任何技藝
莊嚴個性
9.精進地持守戒律(使自己有高雅品行)
10.說柔軟喜悅的話
沒有放棄在家人的身分
11.恭敬地侍奉父母
還清舊債
12.好好照顧妻和兒女
延續新債(組成家庭新契約)
13.從事正當和平的職業 獲得財富和穀物方面的成功 14.實行佈施 得財富心材
15.端正(如法)的行為
得生命的心材
16.濟助親戚們
做自己人的利益
17.所作所為沒有可以受諸責難的
做他人的利益
18.能遠離作惡
19.禁止罪惡的行為
不惱害他人
20.不要沾染致醉(及易上癮)的物品
離傷害自己
21.於諸正法不放逸(努力遵行正法) 善的得增長
捨棄了在家人的生活而出家
22.虔誠恭敬
23.謙遜
達到義務成就
24.知足
捨棄貪求
25.常懷感恩心
建立自己在善人土地上
26.隨時地聽聞正法
捨棄下劣怯弱的心
27.忍辱
克服一切危難
28.和藹
做自己的守護者
29.樂於親近(聖賢)沙門們
了解如何去進行實踐修行
30.隨時地參加正法的討論 對種種法的應被疑惑處除去了疑惑
31.行克己簡樸的生活
得戒清淨
32.修清淨行 有心(定)清淨 跟隨著見、度疑、道非道智見、行道智見等四種清淨
33.參悟四聖諦
達到知見清淨
34.實證於涅槃 證得阿羅漢
36.無憂
35.雖然身涉此世間法,但他的心卻不為所動搖
37.無垢(無染)
38.安穩 隨處不會被征服
隨處將獲得安樂幸福
~Maṅgalasuttaṁ niṭṭhitaṁ.(吉祥經竟)~
◆
◆
◆ ◆
◆
1.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ā antalikkhe[11];
亞你達
不旦你 沙馬卡打尼 不馬尼 瓦 亞尼 瓦 安達立給
在此
眾生 聚集
地居的 或 無論 或 大氣
yā
+
n + idha bhūta samāgata bhumma vā ya vā
antalikkha
f.pl.nom. adv. n.pl.nom. adj.(n.pl.nom.) adj.(n.sg.acc.) conj. n.pl.acc. conj. n.sg.acc.
在此聚集的任何眾生,無論是在地居的或空中的,
sabbevā bhūtā sumanā bhavantu, athopi sakkacca suṇantu bhāsitaṁ.
沙被
瓦 不打 素滿那 爸望都 阿都必 沙卡加 素南都 爸希擔
一切 或 眾生 快樂 願他們 然後
強調詞 仔細之後 請他們傾聽 所說
sabba+
vā bhūtā sumanā bhavati √bhū atho + pi sakkaroti suṇāti bhāsita
m.pl.nom. conj.
n.pl.nom. adj. 3p.pl.imp. ind. ind. ger.
3p.pl.imp.
pp.
願一切眾生快樂,請注意傾聽所說。
2. Tasmā hi
bhūtā nisāmetha sabbe : mettaṁ karotha mānusiyā pajāya;
打是馬 希 不打 尼沙美打 沙倍 每擔 卡柔打 馬如希亞 爸加亞
從此 強調詞 諸眾生 專心聽著 一切 慈
作
人類
子孫、後裔
ta hi bhūta nisāmetha sabba metta karoti mānusa pajā
sg.dat. ind. n.pl.nom. 2p.pl.pres. m.pl.nom. f.sg.acc. 2p.pl.pres. m.sg.dat. f.sg.dat.
所有眾生注意聽著:散發慈心給人類~
divā ca ratto[12] ca haranti ye
baliṁ, tasmā hi ne
rakkhatha appamattā.
地瓦
加 拉都 加 哈然地 也 爸連 打是馬 希 內 拉剛達 阿爸馬打
日 和 夜
和 帶 那些 祭拜、供奉 因此 確實 他們 保護
不疏忽、勤勞
diva
ca ratti
harati ya bali
ta hi ta rakkhati a-pamatta
m.sg.loc.
conj. f.sg.loc. 3p.pl.pres. m.pl.nom. m.sg.acc. sg.abl. ind. m.pl.acc. 2p.pl.imper. adj.(m.pl.nom.)
那些日夜給你們祭拜者,因此,要勤快地保護他們。
3. Yaṁ kiñci vittaṁ idha vā huraṁ vā, saggesu vā yaṁ ratanaṁ paṇītaṁ,
養
親記 遇擔 衣達 瓦 胡然 瓦 沙給蘇 瓦 養 拉打那 爸尼當
無論什麼 財物 在此 或 在彼(另一個世界) 或 在諸天界 或 那 寶 妙、珍貴
ya kaṁ+ci
vitta saga vā ya ratana paṇīta
n.sg.nom. n.sg.nom. n.sg.nom. adv. adv. m.pl.loc. n.sg.nom. n.sg.nom. n.sg.nom.
任何寶物在此方或在他方,或諸天界的珍寶,
na no samaṁ atthi Tathāgatena,
那 羅 沙滿 阿地 打打卡地那
不 相同、同樣 有 如來
na no sama √as Tathāgata
ind. ind. adj.(n.sg.nom.) 3p.sg.pres. m.sg.instr.
無一可比擬如來。
──idaṁ pi Budd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 必 不地 也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佛
寶
妙
以此 真言﹑真實語 安樂
願
ima
pi Budd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ind.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instr. f.sg.nom. 3p.sg.imp.
在佛陀身上得見此珍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4. Khayaṁ virāgaṁ amataṁ paṇītaṁ, yadajjhagā Sakyamunī samāhito;
卡央 爲拉幹 阿馬擔 爸尼擔 也打加卡 釋迦摩尼 沙馬衣多
滅、盡
離 染
甘露、無死 妙
此(=涅槃)證得
釋迦牟尼
定中
khaya vi+rāga amata paṇīta
ya+adhigacchati
Sakyamuni samāhita
m.sg.acc. m.sg.acc. m.sg.acc. m.sg.acc. n.sg.acc. 3.sg.aor.
m.sg.nom.
pp.(m.sg.nom.)
滅盡、離染、妙甘露,釋迦牟尼在定中證得,
na tena dhammena samatthi kiñci,
那 鐵那 擔美那
沙馬地 肯記
不 以此 以(正)法 相等地 有 某事物
na
ta
Dhammena
sama+atthi kin+cid
ind. m.sg.instr. m.sg.instr. adj. 1p.sg.pres. ind.
此正法無以倫比,
──idaṁ pi Dhamm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旦必 擔美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正)法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pi Dhamm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正法中得見此珍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5. Yaṁ Buddhaseṭṭho parivaṇṇayī suciṁ, 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māhu,
養
不但西多
爸立瓦那衣
蘇京
沙馬地 馬那打立卡尼亞馬胡
這 佛陀 優良 讚美
淨、白 三摩地 不間斷的
他們已說
yaṁ
Buddha + seṭṭha parivaṇṇeti suci samādhi + ānantarikaṁ
+
yaṁ + āha
n.sg.nom.
m.
m.sg.nom.
3p.sg.aor.
adj.(m.sg.nom.)
m.sg.acc.
adj.(m.sg.acc.)
3p.pl.aor.
samādhinā tena samo na
vijjati,
沙馬地那 鐵那 沙莫 那 爲加地
三摩地
以此 相等 沒有 被發現
samādhinā ta sama na vindati
m.sg.instr. m.sg.instr. m.sg.nom. adv. 3p.sg.pres.
優勝的佛陀讚美眾人說的清淨、不間斷的三摩地,沒有與三摩地等同的(法)被發現。
──idaṁ pi Dhamm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旦必 擔美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正)法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
ima
pi Dhamm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正法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6. Ye puggalā aṭṭha sataṁ pasatthā, cattāri etāni yugāni honti,
也 不卡拉 阿打 沙打 爸沙打
加打立 愛打尼 尤卡尼 紅地
那些
補(特)伽羅、個體 八 寂靜 稱讚
四 這些 雙 他們是
ya puggala aṭṭha santa(pp. of sammati)
pasattha catu etāni
yuga
hū
m.pl.nom. m.pl.nom. num. m.pl.gen. m.pl.nom. num. n.pl.nom. n.pl.nom. 3p.pl.pres.
那些被稱讚的寂靜四雙八輩,
te dakkhiṇeyyā Sugatassa sāvakā, etesu dinnāni mahapphalāni,
鐵 達氣內亞 蘇卡打沙
沙瓦卡 也地蘇 地那尼 馬哈花拉尼
他們 值得供養
善逝的 弟子 在這些 供養
大 果
ta dakkhiṇeyya
Sugata
sāvaka eta dinna(pp. of dadāti) maha+phala
3p.pl.nom. adj.(m.pl.nom.) m.sg.gen.
m.pl.nom.
m.pl.loc. n.pl.nom.
adj. n.pl.nom.
他們是值得供養的善逝的弟子,供養他們將得到大福報。
──idaṁ pi Saṅg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必 山給 拉打南 爸尼擔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僧伽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
ima
pi Saṅg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instr. f.sg.nom. 3p.sg.imp.
在僧伽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7. Ye suppayuttā manasā daḷhena, nikkāmino Gotamasāsanamhi,
也 蘇爸由打 馬那沙
打內那 尼卡米諾 哥打馬 沙沙南ㄏㄧ
那些 以善行
以心 以堅定 無欲
喬達摩(=佛陀) 教法
ya su-payutta mano, manas daḷha
ni + kāma
Gotama + sāsana
m.pl.nom. n.sg.instr. n.sg.instr. n.sg.instr.
m.pl.nom.
m.
n.sg.loc.
懷著堅定善行的心,依隨喬達摩的教法。
te pattipattā amataṁ vigayha, laddhā mudhā nibbutiṁ bhuñjamānā,
鐵 爸地爸打
阿馬擔 爲卡瞎 拉打 母達 尼不地
不加馬那
他們 已證得、已達到 無死、甘露 進入 得到
空虛 安寧
享受
te patti +
patta
amata
vigāhati laddha mudha nibbuti bhuñjamāna
m.pl.nom. f.
pp.( m.sg.acc.) m.sg.acc. ger.
m.pl.nom.
adv.
f.sg.acc. m.pl.nom.
他們已證入無死,享受到空空的安寧。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必 山給
也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僧伽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Saṅg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僧伽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8. Yath’indakhīlo paṭhaviṁ sito siyā[13], catubbhi vātehi asampakampiyo;
也推達給羅 爸打爲
希朵 希亞 加都比 瓦鐵衣 阿山爸幹比有
如 城門前的巨柱 地 附著的 如 四面
風 不 被搖動
yathā indakhīla paṭhaviṁ sito atthi catu vāta a-sampakampiya
adv.
m.sg.nom.
n.sg.
adj.(m.sg.nom.) sg.opt. num. m.pl.instr. adj.
恰如城門前的巨柱,不被四面風所動。
tathūpamaṁ sappurisaṁ vadāmi, yo
ariyasaccāni avecca passati,
打都爸馬 沙不立山
互打密 搖 阿裏亞沙加尼 阿爲加 爸色地
如此 譬喻 善人、真人
我宣告 那
四聖諦
知道了 他看見
tatha + upama
sappurisaṁ
vadati
ya
ariya+sacca
avecca passati
adv. f.sg.acc.
m.sg.acc.
1p.sg.pres. m.sg.nom. n.pl.nom. ger. 3p.sg.pres.
我宣告如此譬喻的善人,是已見證了四聖諦者。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必 山給 拉打南 爸尼擔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僧伽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Saṅg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m.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僧伽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9. Ye ariyasaccāni vibhāvayanti, gambhīrapaññena sudesitāni;
也 阿立亞沙加尼 爲爸瓦養地
幹必拉爸尼那
蘇地錫打尼
那些 聖 諦
了悟
由深智(的世尊)
所善教
ye ariya +
sacca
vibhāvayati
gambhīra +
paññā
sudesitāni
m.pl.nom.
adj. n.pl.acc. 3p.pl.pres.
adj.
f.sg.instr.
n.pl.acc.
那些了悟了聖諦者,乃由深智(的世尊)所善教;
kiñcāpi te honti bhusappamattā, na
te bhavaṁ aṭṭhamamādiyanti,
京加必
鐵 紅地 不散
爸馬打 那 鐵 巴望 阿打馬馬地養地
無論什麽 他們(指初果) 他們有 很多的 放逸、疏忽 不會 他們 有(再生)
第八世 抓住
kiṁ+ci + api
te
honti
bhusa + pamattā na te bhavaṁ aṭṭhama + ādiyati
ind. ind. m.pl.nom. 3p.pl.pres. adj. m.pl.nom. ind. m.pl.nom. m.sg.acc. num.(m.sg.acc.) 3p.pl.pres.
無論他們多麼放逸,也不會抓取第八世的再生。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必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僧伽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Saṅg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僧伽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10.Sahāv’assa dassanasampadāya[14], tayassu[15] dhamma jahitā bhavanti;
沙哈瓦沙 當沙那 山爸打亞 達亞蘇
當馬 加衣打 爸望弟
伴隨 如此 他 (智)見 達到、臻至 三
法 (=結) 捨棄
他們是
saha + eva +
ta
dassana + sampadā taya +
su dhamma jahitā bhavati
ind. ind. m.sg.gen. n. f.sg.instr. num. ind. m.pl.nom. m.pl.nom. 3p.sg.pres.
伴隨達到智見,他們捨棄了三結:
sakkāyadiṭṭhi vicikicchitañca, sīlabbataṁ vāpi yadatthi kiñci;
沙卡亞弟地
爲及去及擔加 及拉巴旦 望筆
亞大地
近幾
自身 (邪)見
疑惑 和 戒 禁制 或 那 有 某事物
sakkāya + diṭṭhi
vicikicchita + ca sīla + bata
vā+
pi ya+ atthi kin+cid
f.sg.nom.
n.sg.nom.
m.n.sg.nom.
n.sg.nom. ind.
1邪見、2疑惑、3戒及禁制,或那些行為。
11.Catūh’apāyehi ca
vippamutto, chaccābhiṭhānāni abhabba kātuṁ,
加都哈爸也喜
加
爲爸母多
加加比
打那你
阿爸爸
卡通
四 苦道
和 脫離
六
大逆罪 不可能 做
catūhi+ apāyehi ca vi+pamutta cha+
ca+abhiṭhāna
abhabba
karoti
num. m.pl.abl.
m.sg.nom.
num.
n.pl.acc.
m.sg.nom.
inf.
因而脫離四苦道。他不可能再犯六大逆罪[16]。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必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僧伽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Saṅg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僧伽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12. Kiñcāpi so
kammaṁ karoti pāpakaṁ, kāyena vācā uda
cetasā vā;
金加比 搜 卡滿 卡羅地 爸爸趕
卡也那 望加
烏達 借大沙 瓦
無論什麽 他(指初果) 業
作、造 惡
以身 以口 或
以意 或
kiñci + api ta kamma karoti pāpaka kāya
vāca uda ceto vā
ind. ind. m.sg.nom. n.sg.acc. 3p.sg.pres. n.sg.acc. m.sg.instr. f.sg.instr. ind. n.sg.instr.
雖然他會以身、口、意造惡業,
abhabba so
tassa paṭicchādāya, abhabbatā diṭṭhapadassa vuttā,
阿爸爸 搜
大沙 爸地加大亞
阿爸爸大
弟大爸達沙 無打
不可能 他 他的 隱藏
不可能 可見的 足(跡) 說
abhabba ta ta
paṭicchāda
abhabbatā diṭṭha + pada vutta (pp. of vatti)
m.sg.nom. m.sg.nom. m.sg.gen. m.sg.dat.
f.sg.nom.
adj. n.sg.gen. f.sg.nom.
他不可能隱藏他(的過失),不可能有可見的痕跡。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必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僧伽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Saṅg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僧伽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13.Vanappagumbe yathā phussitagge, gimhāna māse paṭhamasmiṁ gimhe,
望那爸共被 樣大 不喜打給 給馬那 馬喜 爸打馬是敏 給美
樹林 矮樹叢 如
已開花
頂 在夏
月
初
炎熱
vana
+ pagumba
yathā phussita + agga gimhāna
māse paṭhama
gimha
n. n.sg.loc. adv. pp.(of phusti) n.sg.loc. m.pl.gen. m.sg.loc. adj.(m.sg.loc) m.sg.loc.
恰如在炎熱的初夏,在樹林的頂端開滿了花。
tathūpamaṁ dhammavaraṁ adesayi, nibbānagāmiṁ paramaṁ hitāya,
打都爸滿 當馬望然
阿內沙衣
尼巴那
趕美 爸拉馬
喜打亞
如此 譬喻
法的 優良
教誨 涅槃 導向
終極的
目標
tathā + upama
Dhamma+vara
adesayi
nibbāna
+ gāmiṁ
paramaṁ hitāya
adv. f.sg.acc.
n.
adj.(m.sg.acc.)
3p.sg.aor.
n.
adj.
adj.
n.sg.dat.
如此譬喻教誨優質的正法,為導向涅槃的終極目標。
──idampi Budd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比 不地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佛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Budd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佛身上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14. Varo varaññū varado varāharo, anuttaro dhammavaraṁ adesayi,
望羅 望拉紐 望拉都 望拉哈羅 阿怒打羅 當馬瓦然 阿弟沙衣
優質者(指佛陀) 知優者 施優者 持優者
無上
(正)法 優良 教誨
vara vara+ññū
vara+da
vara+āhara na+uttara Dhamma+vara adesayi
m.sg.nom. m.sg.nom. m.sg.nom. m.sg.nom. m.sg.nom. n. m.sg.nom. 3p.sg.aor.
優質者、知優者、施優者、持優者,教誨優質的正法。
──idampi Budd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比 不地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佛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Budd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佛身上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15.Khīṇaṁ purāṇaṁ, navaṁ n’atthi sambhavaṁ, virattacittā yatike bhavasmiṁ;
給南 不拉南
那亞
那地 山巴我
爲拉打及打
亞地給 爸瓦是美
已盡 舊(業,善不善業)
新的 沒有 有
脫離 心 未來的
在有上
khīṇa
purāṇa
nava
na+atthi
saṁ+bhava
viratta+citta yatike
bhava
m.sg.acc.
m.sg.acc.
m.sg.acc. 3p.sg.pres. m.sg.acc. pp. m.pl.nom. adj.(m.sg.loc.) m.sg.loc.
(阿羅漢)舊業已盡,不再有新的(業),脫落追求來生之心。
te khiṇabījā avirūḷhichandā, nibbanti dhīrā yathāyaṁ padīpo,
鐵 近那比加 阿爲魯利 張達 尼綁地 地拉
亞打央 爸地博
他們 種子 已滅 沒有 成長 欲
入 滅 智者(=阿羅漢) 如 這
燈
te khiṇa+bījā a+virūḷhi + chandā nibbati dhīrā yathā
+
ayaṁ
padīpo
m.pl.nom. m. m.pl.nom. f. m.pl.nom. 3p.pl.pres. m.pl.nom. ind. m.sg.nom. m.sg.nom.
他們的(欲)種已滅,沒有成長之欲,智者入滅就像燈(滅),
──idampi Saṅghe ratanaṁ paṇītaṁ,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衣擔比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這 強調詞 在僧伽 寶
妙
以此 真言
安樂 願他
ima + pi Saṅgha ratana paṇīta
eta sacca =sotthi hoti
n.sg.nom. m.sg.loc. n.sg.nom. n.sg.nom. n.sg.instr. n.sg.nom. f.sg.nom. 3p.sg.imp.
在僧伽中得見此妙寶,願此真言帶來安樂。
16.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ā antalikkhe;
亞你達 不旦你 沙馬卡打尼 不馬尼 瓦 亞尼 瓦 安達立給
在此
眾生 聚集
地居的 或 無論 或 大氣
yā + n + idha bhūta samāgata bhumma vā ya vā
antalikkha
f.pl.nom. adv. n.pl.nom. adj.(n.pl.nom.)
adj.(n.sg.acc.)
conj. n.pl.acc. conj. n.sg.acc.
在此聚集的任何眾生,無論是在地居的或空中的,
Tathāgataṁ devamanussapūjitaṁ, Buddhaṁ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打達卡擔 地瓦馬怒沙 不及擔 不擔 南馬沙馬
蘇瓦地 紅都
如來
天神
人類 尊敬
佛陀
讓我們禮敬 安樂
願他
tathāgata deva
+ manussa + pūjita
Buddha
namassati
=sotthi hotu
adj.(n.sg.nom.) m. m. pp.(n.sg.nom.) m.sg.acc.
2p.pl.pres.
f.sg.nom. 3p.sg.imp.
如來是天神與人類皆尊敬。讓我們禮敬佛陀,願得安樂!
17.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ā antalikkhe;
亞你達
不旦你 沙馬卡打尼 不馬尼 瓦 亞尼 瓦 安達立給
在此
眾生 聚集
地居的 或 無論 或 大氣
yā
+
n + idha bhūta samāgata bhumma vā ya vā
antalikkha
f.pl.nom. adv. n.pl.nom. adj.(n.pl.nom.)
adj.(n.sg.acc.)
conj. n.pl.acc. conj. n.sg.acc.
在此聚集的任何眾生,無論是在地居的或空中的,
Tathāgataṁ devamanussapūjitaṁ, Dhammaṁ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打達卡擔 地瓦馬怒沙
不及擔 當忙
那馬沙馬
蘇瓦地 紅都
如來
天神
人類 尊敬 佛陀
讓我們禮敬 安樂
願他
tathāgata
deva + manussa + pūjita
Dhamma
namassati
=sotthi
hotu
adj.(n.sg.nom.)
m. m. pp.(n.sg.nom.) m.sg.acc. 2p.pl.pres.
f.sg.nom. 3p.sg.imp.
如來是天神與人類皆尊敬。讓我們禮敬法,願得安樂!
18. Yānīdha bhūtāni samāgatāni, bhummāni vā yāni vā antalikkhe;
亞尼達
不打尼 沙馬卡大尼 不馬尼 瓦
也尼 瓦 安達立給
在此
眾生 聚集
地居的 或 無論 或 大氣
yā
+
n + idha bhūta samāgata bhumma vā ya vā
antalikkha
f.pl.nom. adv. n.pl.nom. adj.(n.pl.nom.)
adj.(n.sg.acc.)
conj. n.pl.acc. conj. n.sg.acc.
在此聚集的任何眾生,無論是在地居的或空中的,
Tathāgataṁ devamanussapūjitaṁ, Saṅghaṁ namassāma, suvatthi hotu.
打達卡擔 地瓦馬怒沙 不及擔 三敢
那馬沙馬
蘇瓦地 紅都
如來
天神
人類 尊敬
僧伽
讓我們禮敬 安樂 願他
tathāgata
deva + manussa + pūjita
Saṅgha namassati
=sotthi
hotu
adj.(n.sg.nom.)
m. m. pp.(n.sg.nom.) m.sg.acc.
2p.pl.pres.
f.sg.nom. 3p.sg.imp.
如來是天神與人類皆尊敬。讓我們禮敬僧伽,願得安樂!
~Ratanasuttaṁ niṭṭhitaṁ.~
拉塔那 蘇達
1. 亞你達 不旦你 沙馬卡打尼
不馬尼 瓦 亞尼瓦 安達立給;
沙被 瓦 不打 素滿那 爸望都
阿都必 沙卡加 素南都 爸希擔
2. 打是馬 希 不打 尼沙美打 沙倍,
每擔 卡柔打 馬如希亞 爸加亞
地瓦 加 拉都 加 哈然地 也 爸連,
打是馬 希 內 拉剛達 阿爸馬打。
3. 養 親記 遇擔 衣達 瓦 胡然 瓦
沙給蘇 瓦 養 拉打那 爸尼當
那 羅 沙滿 阿地 打打卡地那
衣擔必 不地 也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4. 卡央 爲拉幹 阿馬擔 爸尼擔
也打加卡 釋迦摩尼 沙馬衣多
那 鐵那 擔美那 沙馬地 肯記
衣旦必 擔美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5. 養 不但西多 爸立瓦那衣 蘇京
沙馬地馬那打立 卡尼亞馬胡
沙馬地那 鐵那 沙莫 那 爲加地
衣旦必 擔美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6. 也 不卡拉 阿打 沙打 爸沙打
加打立 愛打尼 尤卡尼 紅地
鐵 達氣內亞 蘇卡打沙 沙瓦卡
也地蘇 地那尼 馬哈花拉尼
衣擔必 山給 拉打南 爸尼擔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7. 也 蘇爸由打 馬那沙 打內那
尼卡米諾 哥打馬 沙沙南米
鐵 爸地爸打 阿馬擔 爲卡瞎
拉打 母達 尼不地 不加馬那
衣擔必 山給 也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8. 也推達給羅 爸打爲希朵 希亞
加都比 瓦鐵衣 阿山爸幹比有
打都爸馬 沙不立山 互打密
搖 阿裏亞沙加尼 阿爲加 爸色地
衣擔必 山給 拉打南 爸尼擔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9. 也 阿立亞沙加尼 爲爸瓦養地
幹必拉爸尼那 蘇地錫打尼
京加必 鐵 紅地 不散 爸馬打
那 鐵 巴望 阿打馬馬地養地
衣擔必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10. 沙哈瓦沙 當沙那 山爸打亞
達亞蘇 當馬 加衣打 爸望弟
沙卡亞弟地 爲及去及擔加
及拉巴旦 望筆 亞大地 近幾
11. 加都哈爸也喜 加 爲爸母多
加加比 打那你 阿爸爸 卡通
衣擔必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12. 金加比 搜 卡滿 卡羅地 爸爸趕
卡也那 望加 烏達 借大沙 瓦
阿爸爸 搜 大沙 爸地加大亞
阿爸爸大 弟大爸達沙 無打
衣擔必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13. 望那爸共被 樣大 不喜打給
給馬那 馬喜 爸打馬是敏 給美
打都爸滿 當馬望然 阿內沙衣
尼巴那 趕美 爸拉馬 喜打亞
衣擔比 不地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14. 望羅 望拉紐 望拉都 望拉哈羅
阿怒打羅 當馬瓦然 阿弟沙衣
衣擔比 不地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15. 給南 不拉南 那亞 那地 山巴我
爲拉打及打 亞地給 爸瓦是美
鐵 近那比加 阿爲魯利 張達
尼綁地 地拉 亞打央 爸地博
衣擔比 山給 拉打那 爸尼當
也地那 沙街那 蘇瓦地 好都
16. 亞尼達 不達尼 沙馬卡達尼
不馬尼 瓦 亞尼瓦 安達立給
打達卡擔 地瓦馬怒沙 不及擔
不擔 南馬沙馬 蘇瓦地 紅都
17. 亞尼達 不打尼 沙馬卡大尼
不馬尼 瓦 也尼 瓦 安達立給
打達卡擔 地瓦馬怒沙 不及擔
當忙 那馬沙馬 蘇瓦地 紅都
18. 亞尼達 不打尼 沙馬卡大尼
不馬尼 瓦 也尼 瓦 安達立給
打達卡擔 地瓦馬怒沙 不及擔
三敢 那馬沙馬 蘇瓦地 紅都
拉塔那 蘇當 尼地當
~Ratana Suttaṁ Niṭṭhitaṁ~
◆
◆
◆ ◆
◆
1. Tirokuṭṭesu tiṭṭhanti, sandhisiṅghāṭakesu ca;
在三叉口 他們(諸鬼)站 連接 在十字路口 和
tirokuṭṭa tiṭṭhati sandhi+siṅghāṭaka ca
m.pl.loc.
3p.pl.pres.
f.
m.pl.loc.
conj.
他們站在三叉口和十字路口。
Dvārabāhāsu tiṭṭhanti, āgantvāna sakaṁ gharaṁ.
在門檻(戶奠)上 他們站立 回到 自己的
家
dvāra-bāhā tiṭṭhati āgacchati saka ghara
n. f.pl.loc. 3p.pl.pres. ger. adj.(nt.sg.acc.) nt.sg.acc.
回到自己的家之後,他們站立在門檻上。
2. Pahūte annapānamhi, khajjabhojje
upaṭṭhite;
已出現
食物
飲料 硬食 軟食 已準備好
pahūta anna+pāna khajja+bhojja upaṭṭhita
adj.(m.sg.loc.) n. m.sg.loc. n.sg.loc. m.sg.loc.
當已出現了食物和飲料,已準備了硬食和軟食[17];
Na tesaṁ koci sarati, sattānaṁ kammapaccayā.
沒有 此 誰 回憶 眾生(=鬼親戚) 業 緣
na tesaṁ koci sarati satta kamma+paccaya
ind. m.pl.dat. m.sg.nom. 3p.sg.pres.
m.pl.gen. m.n. m.sg.abl.
由於業緣,沒有人記得那些鬼親戚。
3. Evaṁ dadanti ñātīnaṁ, ye honti anukampakā;
如此
佈施 諸(鬼)親戚 那些(人)
是 憐憫
evaṁ dadati ñāti ya hoti anukampaka
adv. 3p.pl.pres. m.pl.dat. m.pl.nom. 3p.pl.pres. adj.(m.pl.nom.)
這樣地,有憐憫心的人佈施給諸(鬼)親戚。
Suciṁ paṇītaṁ kālena,
kappiyaṁ pānabhojanaṁ.
清淨的 殊勝的 以適當時
適當的 飲料 食物
suci paṇīta kāla kappiya pāna + bhojana
adj.(n.sg.acc.) adj.(n.sg.acc.) m.sg.instr. adj.(n.sg.acc.) n. n.sg.acc.
適時地(佈施)清淨的、殊勝的、適當的飲料和食物。
Idaṁ vo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這個 我們的 諸親戚 願他
快樂 願他們 諸親戚
idaṁ vo ñāti hoti sukhita hoti ñāti
pron. pron.2p.pl. m.pl.nom. 3p.sg.imp. pp. 3p.sg.imp. m.pl.nom.
願這個(佈施)我們的諸親戚得到,願諸親戚快樂!
4. Te ca tattha samāgantvā, ñātipetā samāgatā;
它們 和 那裡
聚集之後 諸鬼親戚 集合
te ca tattha samāgana
ñāti+peta samāgata
m.pl.nom. ind. ger.
m.pl.nom.
pp.(m.pl.nom.)
而在那裡聚集之後,當諸鬼親戚集合時;
Pahūte annapānamhi, sakkaccaṁ anumodare.
已出現 食物 飲料
恭敬地
感恩
pahūta anna+pāna sakkacca anumodati
adj.(m.sg.loc.) n. m.sg.loc. adv.
3p.pl.pass.
由於那些食物和飲料,他們恭敬地感恩。
5. Ciraṁ jīvantu no
ñātī, yesaṁ hetu labhāmase;
長久
願活得 我們的 諸親戚 那些的 緣故 我們得到
ciraṁ jīvantu no ñātī, yesaṁ hetu labhāmase
adv. 3p.pl.imp. 2p.pron. m.pl.nom. m.pl.gen. m.sg.nom. 1p.pl.med.imper.
(鬼親戚說:)願我們的諸親戚長壽,由於那些人的緣故,我們獲益;
Amhākañca katā pūjā, dāyakā ca anipphalā.
為我們 已做 種種供養 諸施主 不會 無
果報(=善報)
amhākaṁ + ca kata pūja dāyaka ca a+ni+phala
1p.pl.dat. pp.(m.pl.nom.) m.pl.nom. m.pl.nom. m.pl.nom.
為我們已經做的種種供養,而諸施主不會沒有善報的。
6. Na hi tattha kasi atthi, gorakkhettha na vijjati;
沒 確實
在那裡 耕作 有 牧牛 在那裡
沒有 存在、被發現
na hi tattha kasi atthi gorakkha+ettha na vijjati
ind. ind. adv. f.sg.nom. 3p.sg.pres. f.sg.nom.
adv. ind. 3p.sg.pres.
因為在那裡既沒有耕作,也沒有牧牛;
Vaṇijjā tādisī natthi,
hiraññena kayokayaṁ.
生意、商業 像那樣 沒有
用黃金、金錢
買賣
vaṇijjā tādisī natthi hirañña kaya+kaya
f.sg.nom. adj.(f.sg.nom.) 3p.sg.pres. n.sg.instr. m.sg.acc.
也沒有像那樣的生意,也沒有用金錢買賣。
Ito dinnena yāpenti, petā kālaṅkatā tahiṁ.
從這裡 佈施 持續 諸亡者、諸鬼 死了的 在那裡
ito dinna yāpeti peta kālaṅkatā tahiṁ=tahaṁ
ind. pp.(n.sg.instr.) 3p.pl.pres. m.pl.nom. m.pl.nom. adv.
從這裡持續佈施,已經死了的諸亡者在那裡。
7.Unname udakaṁ vuṭṭhaṁ, yathā ninnaṁ pavattati;
在高地 水 雨水 正如
向低地 轉
unnama udaka vuṭṭha yathā ninna pavattati
m.sg.loc. n.sg.nom. pp.(n.sg.nom.) adv. adj.(n.sg.acc.) 3p.sg.pres.
就像在高地下的雨水,轉流向低地;
Evameva
ito dinnaṁ, petānaṁ upakappati.
就像這樣
從這裡 佈施 諸亡者、諸鬼 利益
evameva ito dinna peta upakappati
adv. ind. adv. n.sg.nom. m.pl.dat. 3p.sg.pres.
同樣地,從這裡佈施,利益諸亡者。
8.Yathā vārivahā[18] pūrā, paripūrenti sāgaraṁ;
正如 河水 充滿的 它們完全充滿
海洋
yathā vāri+vaha pūrā
paripūreti sāgara
就像滿溢的河水,它們充滿到海洋;
Evameva
ito dinnaṁ, petānaṁ upakappati.
就像這樣 從這裡 佈施 諸亡者、諸鬼
利益
evameva ito dinna petāna upakappati
adv. adv. n.sg.nom. m.pl.dat. 3p.sg.pres.
同樣地,從這裡佈施,利益諸亡者。[19]
9. Adāsi me,
akāsi me, ñātimittā sakhā ca me.
他佈施 我
他做 我
親戚 朋友
同伴 和 我的
adāsi ahaṁ akāsi
me ñāti+mittā sakhi ca me
“他佈施給我,他為我做(佈施),(佈施給)我的親戚、朋友和同伴。”
Petānaṁ dakkhiṇaṁ dajjā, pubbe katamanussaraṁ.
諸鬼 供物、祭品 佈施 過去
所作 隨念
peta dakkhiṇa dajjā pubba kata+m+anussara
佈施祭品給諸鬼,想念他們在過去所作所為的事。
10. Na hi ruṇṇaṁ vā soko vā, yā caññā paridevanā;
不 確實 哭泣 或 憂愁 和 任何 和其他的 悲傷
na hi ruṇṇa vā soka vā yā ca+aññā
paridevanā
但不哭泣或不憂愁,和任何別的悲傷;
Na taṁ petānamatthāya, evaṁ tiṭṭhanti ñātayo.
不 那 對諸亡者(諸鬼)利益 如此
他們堅定
諸親戚
na ta(ṁ) petāna+m+attha evaṁ tiṭṭhati ñāti
ind.
m.sg.nom. m.pl.
m.sg.dat. adv. 3p.pl.pres. m.pl.nom.
因為那樣做對諸沒有好處,親戚們這樣地認定。
11. Ayañca kho dakkhiṇā dinnā, saṅghamhi suppatiṭṭhitā;
此
確實
佈施 施物 在僧團 被妥善安置
ima(ṁ)+ca kho dakkhiṇā dinnā, saṅghamhi
suppatiṭṭhitā
m.sg.nom. ind. f.pl.nom. f.pl.nom. m.sg.loc. pp.(f.sg.nom.)
但是當這被佈施的供養品被妥善放在僧團(供養)時,
Dīgharattaṁ hitāyassa, ṭhānaso upakappati.
長時(直譯:長夜)
利益 立刻 利益
dīgha+ratta hita ṭhānaso upakappati
adj. n.sg.acc. n.sg.dat. n.sg.abl. 3p.sg.pres.
有長時的利益,有即刻的利益。
12. So ñātidhammo[20] ca ayaṁ nidassito, petāna pūjā ca katā uḷārā.
它 親戚法 和 這 已指出 諸亡者、諸鬼 供養 和
已做 廣大的
so ñāti+dhammo ca ayaṁ nidassita peta pūjā ca katā uḷārā
這親戚法已被指出,已做大供養給諸鬼,
Balañca bhikkhūnamanuppadinnaṁ,
強力 和 諸比丘 分發、移交
bala + ca bhikkhūna + m + anuppadinna
n.sg.nom. m.pl.dat. pp.(n.sg.nom.)
和有力的分給諸比丘,
Tumhehi puññaṁ pasutaṁ anappakanti.
你們 福
經營的、做的 不 少的
tvaṁ puñña pasuta na + appaka
2p.sg.instr. n.sg.acc. adj.(n.sg.nom.) adj.(n.sg.nom.)
你們已經做了不少的福。
~Tirokuṭṭasuttaṁ niṭṭhitaṁ.(戶外經竟)~
◆
◆
◆ ◆
◆
1.
Nidhiṁ nidheti puriso, gambhīre odakantike.
寶藏 埋藏 一個人
在很深的 水洞裡
nidhi nidheti puriso gambhīra odaka+antika
m.sg.acc. 3p.sg.pres. m.sg.nom. n.sg.loc. n. n.sg.loc.
一個人埋藏寶藏在很深的水洞裡。
Atthe kicce samuppanne, atthāya me bhavissati.
在財產、意義 在需要 在已生起 目的 我 將成為
attha kicca samuppajjati attha me bhavati
m.sg.loc. n.sg.loc. m.sg.loc. m.sg.dat. 1p.sg.dat. 3p.sg.fut.
以儲蓄來說,有需要時,它將幫助我。
2. Rājato vā duruttassa, corato pīḷitassa vā;
被國王 或 譴責 被盜賊 勒索 或
rāja vā du-rutta cora pīḷita vā
m.sg.abl. conj. m.sg.gen. m.sg.abl. m.sg.gen. conj.
“或被國王譴責、或被盜賊勒索;
Iṇassa vā pamokkhāya, dubbhikkhe āpadāsu vā.
債務的 或 釋放 在飢饉 在不幸 或
iṇa vā pamokkha dubbhikkha āpadā vā
n.sg.gen. m.sg.dat. n.sg.loc. f.pl.loc.
或脫困債務、或在飢饉、不幸的時機。”
Etadatthāya lokasmiṁ, nidhi nāma nidhīyati.
為了這個目的 在世間裡 寶藏 所謂的 被埋藏
eta(d)+attha loka nidhi nāma nidhīyati
m.
m.sg.dat.
m.sg.loc. m.sg.nom.
adj. 3p.sg.pass.
為了這個目的,在世間裡所謂的寶藏被埋藏。
3. Tāvassunihito santo, gambhīre odakantike;
妥善貯藏
安全
在很深的 水洞裡
tāva+sunihito santo gambhīre odaka+antike
adv. adj.(m.sg.nom.) pp.(m.sg.nom.) n.sg.loc. n. n.sg.loc.
雖然有著被妥善貯藏在很深的水洞裡,
Na sabbo sabbadā eva, tassa taṁ upakappati.
不 全部
一直
強調語氣
它 他
利益到
na sabbo sabbadā eva tassa taṁ upakappati
ind. m.sg.nom. adv. adv. m.sg.gen. m.sg.acc. 3p.sg.pres.
但它不是完全一直會利益到他。
4. Nidhi vā ṭhānā cavati, saññā vāssa vimuyhati;
寶藏 或 從(那)地方 消失 想法 或 可能是 (vi有強化作用) 忘記
nidhi vā ṭhānā cavati saññā vā+assa vi + muyhati
m.sg.nom. m.sg.abl. 3p.sg.pres. f.sg.nom. conj. sg. pot. 3p.sg.pres.
或者寶藏從那地方消失,或者他的意識迷糊;
Nāgā vā apanāmenti, yakkhā vāpi haranti naṁ.
諸龍蛇 或 驅逐
夜叉們 或 與 掠奪 它
nāgā vā apanāmeti yakkhā va+api harati ta
m.pl.nom. 3p.pl.pres. m.pl.nom. ind. 3p.pl.pres. n.sg.acc.
或者諸龍蛇弄走,或者諸夜叉掠奪它。
5. Appiyā vāpi dāyādā, uddharanti apassato;
不喜歡的 或 諸繼承者 連根拔起(=偷光) 他沒看到時
a+piya va+api dāyādā uddharati a-passa
m.pl.nom. ind. m.pl.nom. 3p.pl.pres. ppr.(m.sg.gen.)
或者當他沒看到時,(被他)不喜歡的諸繼承者偷光。
Yadā puññakkhayo hoti, sabbametaṁ vinassati.
當 福
盡 是 這一切 將消失
yadā puñña+kkhaya hoti sabbaṁ+etaṁ vinassati
adv. m.sg.nom. 3p.sg.pres. n.sg.nom. 3p.sg.pres.
當他福盡的時候,這一切將消失。
6. Yassa dānena sīlena, saṁyamena damena ca;
那 以佈施 以戒行
以克制 以調伏
和
ya dāna sīla saṁyama damena ca
m.sg.gen. n.sg.instr. n.sg.instr. m.sg.instr. n.sg.instr.
以佈施、戒行,和以克制、調伏;
Nidhī sunihito hoti, itthiyā purisassa vā.
寶藏 妥善貯藏 它是 女人 男人 或
nidhi sunihito hoti itthiyā purisassa vā
m.pl.nom. pp.(m.sg.nom.) 3p.sg.pres. f.sg.gen. m.sg.gen.
(任何)女人的或男人的(福)寶會被妥善貯藏著。
7. Cetiyamhi ca saṅghe vā, puggale atithīsu vā;
在支提(=塔) 和 在僧團 或 在個人 在客人們
或
cetiya ca saṅghe vā, puggale atithi vā
n.sg.loc. m.sg.loc. m.sg.loc. m.pl.loc.
或者在塔和僧團,或者在個人、諸客人,
Mātari pitari cāpi, atho jeṭṭhamhi bhātari.
在母 在父
和 然後
長
兄
mātari pitari ca+api, atho jeṭṭha
bhātari
f.sg.loc. m.sg.loc. adv. m.sg.loc. m.sg.loc.
和在父母、長兄當中,
8. Eso nidhi sunihito, ajeyyo anugāmiko;
這個 寶藏
被妥善貯藏
無法奪取的
隨從
eta nidhi sunihita ajeyya anugāmika
m.sg.nom. m.sg.nom. m.sg.nom. m.sg.nom. m.sg.nom.
這個寶藏被妥善貯藏,隨從是無法奪取的;
Pahāya gamanīyesu, etaṁ ādāya gacchati.
捨棄了
在應該去的 這個 帶著 去
pajahati gamanīya eta ādāya gacchati
ger. m.pl.loc. n.sg.nom. ger. 3p.sg.pres.
捨棄了應該去,帶著這個(福)而去。
9. Asādhāraṇamaññesaṁ, acorāharaṇo nidhi;
沒有分擔
其他(人) 這 不 盜賊們
取走 寶藏
asādhāraṇa+m+aññā+esa a + cora + āharaṇa nidhi
n.sg.nom. m.pl.dat.
m.pl.nom. adj. m.sg.
這是沒有其他人分擔它,寶藏不會被諸盜賊偷走;
Kayirātha[21] dhīro puññāni, yo nidhi anugāmiko.
做 賢者 種種福 那 寶藏 隨從、隨扈ㄏㄨˋ
karoti dhīro puññāni ya nidhi anugāmika
3p.sg.opt.
m.sg.nom. n.pl.acc. m.sg.nom. m.sg.nom. m.sg.nom.
讓賢者造種種福,那寶藏是隨從。
10. Esa devamanussānaṁ, sabbakāmadado nidhi;
這
天人們
人們 一切 欲樂 給予
寶藏
eta deva + manussa sabba + kāma + dado nidhi
m.sg.nom. m. m.pl.gen.
m. adj.(m.sg.nom.) m.sg.nom.
這是給予天和人們一切欲樂的寶藏;
Yaṁ yadevābhipatthenti, sabbametena labbhati.
無論 強調語 他們渴望
這一切 被得到
yaṁ ya+ eva + abhipattheti sabbaṁ+eta labbhati<√labh
n.sg.nom.
adv. 3p.pl.pres.
n n.sg.instr. 3p.sg.pass.
無論他們渴望什麼,這一切會如願。
11. Suvaṇṇatā susaratā, susaṇṭhānā surūpatā.
好容貌
好聲音 好姿態 好外形
su-vaṇṇatā su-saratā su-saṇṭhānā su-rūpatā
adj.(f.sg.nom.) adj.(f.sg.nom.)
adj.(n.pl.nom.) adj.(f.sg.nom.)
好容貌、好喉聲、好姿態、好身材、
Ādhipaccaparivāro, sabbametena labbhati.
主權 侍從
一切 被得到
ādhipacca + parivāra sabbaṁ+eta
labbhati
n.
m.sg.nom. n
n.sg.instr. 3p.sg.pass.
權力和侍從,這一切會如願。
12. Padesarajjaṁ issariyaṁ, cakkavattisukhaṁ piyaṁ;
地方的王權 主權 輪
轉
樂 親愛的
padesa+rajja issariya cakka+ vatti+sukha piya
m.
n.sg.nom. m.sg.acc. n. n. n.sg.nom. adj.
地方的王權、主權、轉輪王之悅樂,
Devarajjampi
dibbesu, sabbametena labbhati.
天權 在諸天神
這個一切 被得到
deva + rajja
+ pi dibba sabbaṁ +
eta labbhati
m.
n.sg.nom.
adj.(n.pl.loc.) n
n.sg.instr.
3p.sg.pass.
和在諸天神中的天權,這一切會如願。
13. Mānussikā ca sampatti, devaloke ca yā rati;
人類的 和 成就 在天界
和
任何
喜樂
mānussika ca sampatti devaloka ca yā rati
f.sg.nom.
f.sg.nom.
m.sg.loc.
f.sg.nom. f.sg.nom.
人類的成就、和在天界的任何喜樂、
Yā ca nibbānasampatti, sabbametena
labbhati.
任何 和 涅槃成就
一切這個
被得到
yā ca nibbāna+sampatti
sabbaṁ+eta labbhati
f.sg.nom. n. f.sg.nom. n n.sg.instr. 3p.sg.pass.
和任何涅槃的成就,這一切會如願。
14.
Mittasampadamāgamma,
yonisova[22] payuñjato.
朋友 成就 來了之後 從根源 專心於
mitta+sampada+m+āgacchati yoni + va payuñjato
f.sgacc. ger. f.sg.abl. m.sg.dat.
擁有善友、專心於從根源(作意)、
Vijjā vimutti vasībhāvo, sabbametena labbhati.
明
解脫 自在
一切
被得到
vijjā vimutti vasī + bhāvo sabbaṁ+eta labbhati
f.sg.nom. f.sg.nom. m.n. m.sg.nom. n n.sg.instr. 3p.sg.pass.
明、解脫、自在,這一切會如願。
15. Paṭisambhidā vimokkhā ca, yā ca sāvakapāramī;
無礙解 解脫 和 任何 和 聲聞 波羅蜜
paṭisambhidā vimokkhā ca yā ca sāvaka+pāramī
f.pl.nom.
m.pl.nom. f.sg.nom. m. f.sg.nom.
無礙解和(八)解脫,和任何聲聞波羅蜜,
Paccekabodhi buddhabhūmi, sabbametena labbhati.
辟支菩提 佛地
一切這個 被得到
pacceka + bodhi buddha+bhūmi sabbaṁ+eta labbhati
adj. f.sg.nom. m. f.sg.nom. n n.sg.instr. 3p.sg.pass.
辟支菩提和佛地,這一切會如願。
16. Evaṁ mahatthikā esā, yadidaṁ puññasampadā;
如是
很大的利益
它 那就是 福 成就、財富
evaṁ mahatthikā esā yad+idaṁ puñña+sampadā
adv. m.pl.nom. f.sg.nom. ind. n. f.sg.nom.
如是,它有很大的利益,也就是這福的成就。
Tasmā dhīrā pasaṁsanti, paṇḍitā katapuññatanti.
因此 諸賢者 讚賞 諸智者 已造的福性
tasmā dhīrā pasaṁsati paṇḍita kata + puññatā
m.sg.abl. m.pl.nom. 3p.pl.pres. m.pl.nom. f.sg.acc.
因此,諸賢者和諸智者讚賞已經造的福。
~Nidhikaṇḍasuttaṁ niṭṭhitaṁ.(伏藏經竟)~
◆
◆
◆ ◆
◆
1.Karaṇīyamatthakusalena, yantaṁsantaṁ
padaṁ
abhisamecca;
卡拉尼亞
馬達古刹累那 央打 沙擔 爸但
亞比沙美加
應作
| 利益
善巧 那 它 寂靜 足 完全了解、得到
karoti + m + attha + kusala ya + ta + sant pada abhisameti
fpp.(n.sg.nom.) m. adj.(n.sg.instr.) n.sg.nom. n.sg.acc. n.sg.acc. ger.
若要得到寂靜,及善巧於利益,
sakko ujū ca
sūjū ca, suvaco c’assa mudu anatimānī.
沙國 烏朱 加 蘇烏朱 加 蘇瓦作 加沙 目都 阿那地馬尼
能幹 正直 和 公正 和
好調教 應該有 柔順 不過慢(=謙虛)
sakka uju ca su+uju(=su-huju) su+vaca ca+ atthi mudu an +ati + mānin
adj.(m.sg.nom.)
m.pl.nom. adj.(m.pl.nom) n.sg.nom. 3p.sg.imp.
adj.(m.sg.nom) adj.(m.sg.nom.)
他應該要:1能幹、2正直、3公正、4好教(ㄐㄧㄠ)、5柔順、6不驕傲 ;
2. Santussako ca subharo ca,
appakicco ca sallahukavutti;
山鬥沙國 加 蘇巴羅 加 阿爸給作 加 沙拉胡卡無地
知足 和 易扶養、易護持 和 少 俗務 和 簡樸的、節儉的 生活、習慣
santussaka ca su-bhara
appa+kicca
sallahuka + vutti
adj.(m.sg.nom.) conj. adj.(m.sg.nom.) adj. m.sg.nom. adj. f.sg.nom.
7知足、8易扶養、9少俗務、10生活簡樸、
santindriyo ca nipako ca, appagabbho kulesuananugiddho.
山丁得力搖
加 你爸口 加 阿爸卡婆 古累是瓦那怒給多
寂靜諸根 和 謹慎、聰明 和
不粗魯 在諸俗家 不耽溺、不眷戀
santa-indriya nipaka a+pagabbha kula+ na+anugiddha
adj.(m.sg.nom.) adj.(m.sg.nom.) adj.(m.sg.nom.) n.pl.loc. adj.(m.sg.nom.)
11寂靜諸根、12謹慎、13不粗魯、14不耽溺俗家 ;
3. Na ca khuddamācare kiñci, yena
viññū pare upavadeyyuṁ;
那
加
古達馬加累
近幾
也那 爲紐
爸累 烏爸瓦地有
不 和 微小的 行為 任何 以那 有智的 他的 呵責、非難
na
khudda + ācarati kiñci ya viññū para upavadati
adv.
adj.(m.sg.acc.) 3p.sg.opt. acc. m.sg.instr. adj.(m.pl.nom.) adj. 3p.pl.opt.
15不應犯智者會指責的任何小過失。
sukhino vā khemino hontu, sabba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蘇起柔
瓦 給米柔 紅都
沙巴沙打
爸彎都 蘇給大大
快樂 或 安穩 願他們 一切 有情 願他們 快樂
自己
sukhin vā khemin √hū sabba+
satta bhavati<√bhū sukhita+attan
adj.(m.pl.nom.) conj. adj.(m.pl.nom.) 3p.pl.imp. m. m.pl.nom. 3p.pl.imp. pp. m.sg.nom.
(他應該發願:)願一切有情快樂與安穩!願他們自得其樂!
◆ sukhitattā,PED p.716.條目:Sukhita:…°-atta [ātman] happy, easy Sn 145.。sukhitattā也有解作 sukhi(快樂) + tattā(本性)。Sukhī, (Sukhita的【陽】) 快樂,幸福,高興。Tatta【中】本性,真實。
4. Ye keci pāṇabhūt’atthi, tasā vā thāvarā
vanavasesā;
也 給記 爸那不打地 打沙 瓦 達瓦拉 瓦那瓦謝沙
哪 無論 呼吸的眾生 有 弱
或 強 或 沒有 遺漏、剩餘(=包括在內)
ya ka+ci pāṇa-bhūta atthi tasā vā thāvarā vā +an+avasesa
m.pl.nom. m.pl.nom. n.pl.nom. adj.(m.pl.nom.) adj.(m.pl.nom.) adj.(m.pl.nom.)
無論是什麼眾生,弱的或是強的,沒有遺漏;
dīghā vā yeva mahantā, majjhimā rassakā aṇukathūlā.
地卡
瓦 也瓦 慢漢大 馬記馬 拉沙卡 阿怒卡 都拉
長的 或 哪 大的 中等的 矮小的 細小的 壯大的
dīgha vā ya vā mahanta
majjhima
rassaka
aṇuka+thūla
adj.(m.pl.nom.)
m.pl.nom. adj.(m.pl.nom.) adj.(m.pl.nom.) adj.(m.pl.nom.) adj. adj.(m.pl.nom.)
無論體型長的、大的或中等的,矮小的、細的或者粗壯的。
5. Diṭṭhā vā yeva adiṭṭhā, ye
va dūre vasanti avidūre;
迪達 瓦 也 瓦 阿地達 也 瓦 都累 瓦山地
阿爲都累
可見的 或 哪 或 不可見的 哪
或 遠方的 住 近處的
diṭṭha
a+diṭṭhā
dūra
vasati
avi+dūra
adj.(m.pl.nom.)
adj.(m.pl.nom.)
adj.(m.pl.nom.) 3p.pl.pres. adj.(m.pl.nom.)
無論可見的或者不可見的,住在遠的或者近的,
bhūtā va sambhavesī va,
sabbasattā bhavantu sukhitattā.
不打
瓦 山爸爲西
瓦 山爸沙打
巴望都
蘇起大達
生物 或
將生
或 一切 有情 願他們
快樂
自己
bhūta
sambhav-esin
sabba + satta bhavati sukhita + atta
n.pl.nom.
adj.(m.pl.nom.)
m. m.pl.nom. 3.pl. imp. pp. n.pl.nom.
無論已生的或將生的,願一切有情自得其樂!
6. Na paro paraṁ nikubbetha nātimaññetha katthacinaṁ kañci,
那 爸羅 爸然 尼口北達 那地馬尼達
卡大及那
剛及
不 互相 更 願他們不將輕視 輕視 任何地方
任何人
na para paraṁ ni+kubbati
na+atimaññati
kattha+ci+naṁ ka+ci
adv. m.sg.nom. adv.
3p.sg.opt.
2p.sg.opt.
adv.
pron.(m.sg.acc.)
願他們不互相欺瞞,願他們無論在任何地方,不輕視任何人,
vyārosanā paṭighasaññā nāññamaññassa dukkhamiccheyya.
別亞羅沙那
巴地卡沙尼啊
那尼安馬尼安沙
都卡米這亞
忿怒
怨恨 想 不要 互相
苦 盼望(對方)
vi+ā+rosana paṭigha+saññā na+añña+m+añña dukkha+m+iccheyya
f.sg.instr. f.sg.instr. adj.(sg.dat.)
adj. 3p.sg.opt.
願他(們)不要因為忿怒或怨恨,而互相盼望對方受苦!
7. Mātā yathā niyaṁ puttamāyusā ekaputtamanurakkhe,
馬塔
亞達
尼養
不達 馬友沙 哎卡不達馬怒然給
母親 好像 自己的
子 生命 獨子 保護
Māta yatha niya putta āyu
ekaputta+ m+anurakkha
f.sg.nom.
adv.
adj.(n.sg.acc.) m.sg.acc. n.sg.instr. m. 3p.sg.opt.
好像母親用生命保護她的獨子一樣,
evampi sabbabhūtesu mānasaṁ bhāvaye aparimāṇaṁ.
哎望比
沙巴不鐵樹
馬南沙
巴瓦也 阿巴利馬南
同樣地 語氣詞 於一切眾生 心意
修習
無量
evaṁ+pi sabba + bhūta
mānasa
√bhū
a+parimāṇa
adv. adv. n.pl.loc.
n.sg.acc.
3p.sg.opt.
n.sg.acc.
同樣地,他也對一切眾生修持無量(的慈)心。
8. Mettañca sabbalokasmiṁ mānasaṁ bhāvaye aparimāṇaṁ,
美但 加 沙巴羅卡是美 馬那山
巴瓦也
阿爸利馬南
慈
一切世界 心意
修習
無量
mettā + ca sabbaloka mānasa bhavati<√bhū a+parimāṇa
f.sg.acc.
m.sg.loc. n.sg.acc.
3p.sg.opt.
n.sg.acc.
他應該對一切世界修持無量的慈心:
uddhaṁ adho ca tiriyañca, asambādhaṁ averamasapattaṁ.
烏擔
阿多
加 地力養加 阿山八但 阿爲拉馬山巴擔
上方 下方 和 橫方
無 障礙
無 仇恨 無 敵意
uddhaṁ adho
tiriyaṁ+ca a+sambādha a+vera+m+ a+sapatta
indecl. adv.
adv. adj.(f.sg.acc.) adj.(n.sg.acc.) adj.(m.sg.acc.)
無論上方、下方與八方,沒有障礙、仇恨和敵意。
9. Tiṭṭhañcaraṁ nisinno vā, sayāno vā yāvat’assa vigatamiddho,
地擔 加然 尼先羅 瓦 沙亞諾 亞瓦大沙 爲達米多
站立 行走 坐著 或 躺下 或 當 是 離、消失 睡
Tiṭṭhati carati pp. of nisidati sayati yāvatā atthi vigata+middha
ppr. ppr. pp.(m.sg.nom.) ppr.
ind. 3p.sg.opt. adj.(m.sg.nom.)
無論站著、走著、坐著或躺著,只要他沒睡著,
etaṁ satiṁ adhiṭṭheyya, brahmametaṁ vihāraṁ idhamāhu.
哎擔
沙地 阿地的亞 百拉馬美擔
爲哈拉 美達 馬胡
這 正念 集中、專注 梵、高貴 此
住 這
他們已經說(含讚美之意)
etad sati adhiṭṭhāti
brahma
etad vihāra idha
+ m + āha
pron. f.sg.acc. 3p.sg.opt. adj.(m.sg.acc.) m.sg.acc. m.sg.acc. ind. 3p.pl.nom.
應當守住(慈)念,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梵住」。
10. Diṭṭhiñ ca anupagamma, sīlavā dassanena sampanno;
立丁 加 阿怒巴卡馬 錫拉瓦 達沙累那
山巴諾
邪見 和 墮入
持戒
見、智見
具足、成就
diṭṭhi ca anu-pa-gacchati sīla
dassana
sampanna
f.sg.acc.
ger. m.sg.nom. n.sg.instr.
pp.(m.sg.nom.)
不墮入邪見,持戒並且具有智見,
kāmesu vineyya gedhaṁ, na hi jātuggabbhaseyyaṁ puna
retīti.
卡美蘇 爲內亞 給擔 納 喜 加都卡爸洗亞 不那 內地
(在)欲(上) 調伏(引導離開) 貪愛
不
確定 的確地 母胎
睡臥 再 去
kāma <vineti(vi離+neti引導) gedha na hi jātu + gabbha + seyyā puna reti
m.pl.loc. ger. m.sg.nom. adv. ind. ind. m. f.sg.acc. ind. 3p.sg.pres.
降伏對欲樂的貪愛,他必定不再睡臥在母胎中。
◆
◆
◆ ◆
◆
【 慈 經 】
若要得到寂靜,及善巧於利益,他應該要: 1能幹、2正直、3公正、4好教(ㄐㄧㄠ)、5柔順、6不驕傲;7知足、8易扶養、9少俗務、10生活簡樸;11寂靜諸根、12謹慎、13不粗魯、14不耽溺俗家;15不應犯智者會指責的任何小過失。
(他應該發願:)願一切有情快樂與安穩!願他們自得其樂!
無論是什麼眾生,弱的或是強的,沒有遺漏;
無論體型長的、大的或中等的,矮的、細的或者粗壯的,
無論可見的或者不可見的,住在遠的或者近的,
無論已生的或將生的,願一切有情喜樂!
願不互相欺瞞,願無論在任何地方,不輕視任何人,
在忿怒或怨恨時,願他(們)不要互相盼望對方受苦!
好像母親保護與她相依為命的獨子一樣,
同樣地,他也對一切眾生修習無量(的慈心)。
他應該對一切世界修習無量的慈心:
無論上方、下方與八方,沒有障礙、仇恨和敵意。
無論站著、走著、坐著或躺著,只要他沒睡著,
應當守住(慈)念,這就是人們所謂的「梵住」。
不墮入邪見,持戒並且具有智見,降伏對欲樂的貪愛,他必定不再睡臥在母胎中。
( 明法比丘譯自:Sutta-nipāta, I. 8, Karaṇīyamettasuttaṁ﹐2006.8.訂正 )
…………………………………………………………………………………………………
【 修習慈心功德 】
1.好入睡,2.平靜醒來,3.不做惡夢,4.人人敬愛,5.為非人(鬼、夜叉)敬愛,
6.諸天守護,7.不為火、毒、刀所傷,8.容易入定,9.容顏有光,10.臨終心不顛倒,
11.若臨終未證得阿羅漢,得生於梵天界 (按:梵天界指色界、無色界。修習慈心可入初、二、三禪。若臨終時入禪定,得生於梵天界)。
出處:一、《律藏》〈附隨〉第六 增一法 [十一法]--
Vinaya, Parivāra,
p.140。
二、《增支部》A.11.16. Mettāsuttaṁ慈
三、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 pp.311~314.
四、《增壹阿含49.10經》說:「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枉,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大正2.806上)
………………………………………………………………………………………………
【註解】
正直:其性質直、不歪、不曲,無諂、無誑。
好教(ㄐㄧㄠ):su-vaco,好調教。反義詞:難調教(du-bbaco)(《雜阿含1138經》譯作:難可教授du-bbacā)。
柔順:mudu,軟性、柔和、不堅硬、謙讓。
攝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收斂,不耽溺於欲望。
不粗魯:不粗暴,不急躁,行為細膩,謹言慎行,語言圓融。
不耽溺俗家:不耽溺居住處。對比丘來說,是不貪戀在家人的利養,及攀緣在家人。
邪見:錯誤的見解,可以造成自他的痛苦。惡見甚至有導致投生於三惡道的潛在危機。
持戒:在家眾受持五戒、八戒;比丘受持227戒。戒有「清涼」義,息滅身口意熱惱。
具有知見(dassanena sampanno):觀察身心現象的無常(沒有永恆)、苦(壓迫)、無我(沒有永遠不變的實體),行者需具備近行定的定力。
~Mettasuttaṁ niṭṭhitaṁ.(應作慈愛經竟)~
~Khuddakapāṭhapāḷi niṭṭhitā.(巴利文《小誦》竟)~
美達 蘇達
1. 卡拉尼亞 馬達古刹累那
央打 沙擔 爸但 亞比沙美加
沙國 烏朱 加 蘇烏朱家
蘇瓦作 加沙 目都 阿那地馬尼
2. 山鬥沙國 加 蘇巴羅 加
阿爸給作 加 沙拉胡卡無地
山丁得力搖 加 你爸口 加
阿爸卡婆 古累是瓦那怒給多
3. 那 加 古達馬加累 近幾
也那 爲紐 爸累 烏爸瓦地有
蘇起柔 瓦 給米柔 紅都
沙巴沙打 爸彎都 蘇給大大
4. 也 給記 爸那不打地
打沙 瓦 達瓦拉 瓦那瓦謝沙
地卡 瓦 也瓦 慢漢大
馬記馬 拉沙卡 阿怒卡 都拉
5. 迪達 瓦 也 瓦 阿地達
也 瓦 都累 瓦山地 阿爲都累
不打 瓦 山爸爲西 瓦
山爸沙打 巴望都 蘇起大達
6. 那 爸羅 爸然 尼口北達
那 地馬尼達 卡大及那 剛及
別亞羅沙那 巴地卡沙尼啊
那尼安馬尼安沙 都卡米這亞
7. 馬塔 亞達 尼養 不達馬友沙
哎卡不達馬怒然給
哎望比 沙巴不鐵樹
馬南沙 巴瓦也 阿巴利馬南
8. 美但 加 沙巴羅卡是美
馬那山 巴瓦也 阿爸利馬南
烏擔 阿多 加 地力養加
阿山八但 阿爲拉馬山巴擔
9. 地擔 加然 尼先羅 瓦
沙亞諾 亞瓦大沙 爲達米多
哎擔 沙地 阿地的亞
百拉馬美擔 爲哈拉 美達 馬胡
10. 立丁 加 阿怒巴卡馬
錫拉瓦 達沙累那 山巴諾
卡美蘇 爲內亞 給擔
那 喜 加都卡爸洗亞 不那內地
美達 蘇當 尼地當
~Metta
Suttaṁ Niṭṭhitaṁ~
◆
◆
◆ ◆
◆
ABBREVIATIONS OF GRAMMAR【文法略符】
√ 動詞詞根 abl. ablative 從格 acc. accusative 受格(業格、對格) adv. adverb 副詞 aor. aorist 過去式 caus. causative 使役動詞 cf. compare 比較 d. dual 雙數 dat. dative 為格 f. feminine 陰性 fr. from 從 fut. future 未來式 gen. genitive 屬格 ger.
gerund 連續體、絕對體、不變化分詞 grd.=
fpp. gerundive 未來被動分詞 (fpp. future passive participle) instr. instrumental 具格 imp.(imper.)
imperative 命令式 ind.(indecl.)indeclinable不變化詞 inf. infinitive 不定詞 loc. locative 處格 m. masculine 陽性 nom. nominative 主格 num. number 數目 n. neuter 中性 opt. optative 願望式 pass. passive 被動式 |
perf. perfect 完成式 pl. plural 複數
(複=複數) pref. prefix 接頭詞 prep. preposition 介系詞 ppr.
peresent participle現在分詞 pp. past participle 過去分詞 rp. relative pronoun關係代名詞 s. singular單數(單=單數) Sk. Saṅskrit 梵文 voc. vocative 呼格 1p. 1.第一人稱 2p. 2.第二人稱 3p. 3.第三人稱 |
◆
◆
◆ ◆
◆
1.Khuddakapāṭha-aṭṭhakathā(小誦注釋)
2.何俊泰:《見微知著》--巴利文《小誦》譯注(1996.8.)
3.Anāgārikā Dhammajīvī
(法命):《佛弟子「日常課誦本」》
4. 廖文燦:《巴利語佛經選譯》
5.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6.《巴汉詞典》 A.P.
Buddhadatta Mahāthera
原著 大馬比丘Mahāñāṇo 漢譯
7.
http://www.burmesebuddhisttemple.org.sg/index.htm
Khuddakanikāye
Khuddakapāṭhapāḷi
《小誦》巴漢對照
1. Saraṇattayaṁ三皈依 2. Dasasikkhāpadaṁ十戒 附:授受五戒 授受八戒
3. Dvattiṁsākāro 三十二身分 4. Kumārapañhā 問童子 5. Maṅgalasuttaṁ吉祥經
6. Ratanasuttaṁ寶經 7. Tirokuṭṭasuttaṁ戶外經 8. Nidhikaṇḍasuttaṁ伏藏經 9. Mettasuttaṁ慈經
from CSCD
Released by Dhammavassārāma
2550 B.E. (2006 A.D.)
Dhammavassārāma
No. 50 - 6, You-Tze-Zhai,
Tong-Ren Village,
Zhong-Pu , Chiayi 60652, Taiwan
法雨道場
60652台灣‧嘉義縣中埔鄉同仁村柚仔宅50之6號
Tel:(886)(5) 253-0029(白天);Fax:203-0813
E-mail:dhammarain@gmail.com
Website:http://www.dhammarain.org.tw/
[1] Bhagavant (bhaga幸福的、幸運的 + vant具有) 世尊,音譯:薄伽梵。1. a. 有幸福的、有幸運的 2. m. 有幸福者、有幸運者 (Bodhi譯:the Blessed One) ([Paccekasambuddha已獨一完全覺者]亦被叫做Bhagavant。參見D ii142-143)
[2] Bhagavant (bhaga幸福的、幸運的 + vant具有) 世尊,音譯:薄伽梵。1. a. 有幸福的、有幸運的 2. m. 有幸福者、有幸運者 (Bodhi譯:the Blessed One) ([Paccekasambuddha已獨一完全覺者]亦被叫做Bhagavant。參見D ii142-143)
[3] 在家眾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可關閉諸惡、不善法;生出諸定慧,直趨涅槃城。受持戒法,身語意將增強正念,滅絕懊悔,得精進、輕安、喜樂、寂止、如實知見、厭欲、離欲、解脫。就像護養樹根,則莖幹、枝葉、華果就能成長。
[4] 一般稱為「三皈依」(tisaraṇa)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三寶:佛(Buddha)、法(Dhamma)、僧(Saṅgha僧伽或僧團)。皈依 (saraṇa):是依靠、依止的意思。入佛門的男女信眾受皈依和五戒,才正式成為佛教徒。佛門稱呼受持皈依和五戒的在家男居士為「優婆塞、信士、近事男」(upāsaka﹐<upa-as 近-坐),而女居士稱為「優婆夷、信女、近事女」(upāsikā)。在家眾,接近(upāsati近坐)、正在接近(upāsanato近坐(陽.單.屬格﹐ppr.))三寶,因此是在家信徒。
[5] 離︰veramaṇī (<viramaṇa) f.,離惡法,將生起善心所(美心所);邪語、邪業(殺盜淫)、邪命,稱為三離(virati)。
[6] 神足月:pāṭihāriyapakkha (pāṭihāriya神奇+pakkha半個月(m.)、明晰(a.) )神奇節{an extra holiday, an ancient festival, not now kept (PED, p.451)} (水野弘元譯: 神變月、特別の月)(Bodhi譯: special periods )。
[7] 反復:報恩。
[8] 常=當【宋版、元版、明版】
[9] 誠=成【明版】
[10]《寶經》一般上作為袪瘟疫、飢饉、驅魔之用。此經記載在(《小部》第六部)及 (《經集》第二品第一經,Sn.222-238)及(《法句經注疏》,DhpA. II. 272)裡。根據註釋書所說,佛陀應離車人(Licchavi)的請求,為讓毘舍離(Vesāli)免於遭受乾旱、饑饉、夜叉(低等的神祇)與瘟疫侵害。佛陀教阿難一面在毘舍離的四周巡繞,一面從佛缽中灑水,並念誦讚頌《寶經》(Ratana Sutta)。
[11] antalikkha (Vedic antarikṣa = antari-kṣa(kṣi),處在空中或地上的),【中】大氣(the atmosphere or air)。
[12] ratto= rattiyaṁ
[13] siyā :1.是。2.存在。atthi (是、存在)的sg.、1p.、2p.、3p.、opt.。
[14] dassana:指ñāṇadassana智見,有十六階智,第十四智見為斷煩惱的道智,第十五智見為得到果智。
[15] tayassu :taya, tayo(三)num. ; su, ssu, assu, si sudaṁ:疑問句的字尾 (a particle of interrogation.) indecl.
[16] 六大逆罪:cha cabhiṭhānāni,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身血、破和合僧團、邪信(信仰外道)。
[17] 硬食:khajja嚼,khādanīya硬食(另譯:蔬果食、嚼食、噉食,除了五種軟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外的一切食物)。bhojja食物,bhojanīya軟食(另譯:穀肉食,飯﹑粥﹑麥﹑魚﹑肉)。
[18] vārivaha:河( river=mahānadī PvA 29)。vāri: n. 水。vaha (<vah) 1. 攜帶,引導(bringing,
carrying, leading)。2.水流(a current)。
[19] 護衛經唸完後,可唸本句功德迴向給其已故的親屬們:
Yathā vārivahā pūrā─ paripūrenti sāgaraṁ, evameva ito dinnaṁ petānaṁ upakappati.
正如滿溢的河水,它們充滿到海洋;就像這樣,從這裡佈施,利益諸亡者。
Idaṁ me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願將這(功德)與我的親戚(分享),願這些親戚快樂。
Idaṁ vo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願將這(功德)與我們的親戚(分享),願這些親戚快樂。
Idaṁ no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願將這(功德)與你們的親戚(分享),願這些親戚快樂。
[20] “so ñātidhammo ca ayaṁ nidassito”ti iminā gāthāpadena bhagavā rājānaṁ dhammiyā kathāya sandasseti. 這親戚法已被指出:世尊以這偈誦指出諸王法論。(Khuddakapāṭha-aṭṭhakathā )
[21] kayirātha= kayireyya,karoti, 3p.sg.opt.。
[22] yoniso:yoni: f. 子宮,根源。yoniso: f. abl. 從根源。從根源作意:yoniso
manasikāra,他譯:如理作意。參見:《法雨雜誌》第2期,明法比丘:〈從根源作意(一)〉、〈從根源作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