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I.8 Karaniya Metta Sutta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小部經集 I.8 慈經 坦尼沙羅尊者英譯,良稹中譯 原文版權所有© 1994 坦尼沙羅比丘。僅限於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
This is to be done by one skilled in aims |
爲了解脫、獲得寧靜, |
Do not do the slightest thing |
不做任何 |
Think: Happy, at rest, |
這樣想: 喜樂、平安, |
Let no one deceive another |
願人們不相互欺騙、 |
As a mother would
risk her life |
如一位母親 |
Not taken with views, |
不受觀念左右, |
最近訂正
From: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Sutta/Karaniya_Metta2.htm
《慈經》/張慈田 譯
熟練善法及得到寂靜,他應該要:
能幹、坦誠、正直、善語、柔軟、不傲慢;
知足、易養、少俗務、簡樸生活;
六根寂靜、謹慎、謙虛、不貪著於家庭;
他不應該犯智者會指責的任何過失。
他應該要這樣發願:
願所有眾生喜樂平安。
願眾生充滿喜樂。所有眾生都包括在內,無論是動的、靜的,長的、粗的、中等
的、短的,大的、小的,可見的、不可見的,遠的、近的,已出生的、未出生
的,願他們都充滿喜樂。
願在任何處所任何人都不相敵對、輕視。
願任何人都不以憤怒、惡念加害於人。
願修養無量的慈心對待一切眾生,
像母親寧願犧牲生命護衛其獨子。
願慈悲心廣被整個高處、低處、平坦的世界,無有障礙、瞋恚、仇恨。
不管在行、立、坐、臥,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慈心的正念。這被認為是人間的梵
界生活。
不墮惡見,具足戒律及智見,斷除感官的貪欲,就不會再度投胎。
(Sutta-nipata(經集)I.8)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magazine/kagi13.htm
慈心無限 《慈經》的開示 喜戒禪師 |
培育正直、善順、溫和、生活簡單、善護諸根等特質, |
《慈經》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他必須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順、溫和,以及謙虛。 能夠知足並且容易被護持,生活少務、簡單。善護諸根,謹慎、不輕率,亦不貪戀眷屬。 他應當不輕犯任何極微小的過失,避免也許受到智者的譴責。接著,他應當在心中培養 願所有的眾生快樂安全,願他們的內心是滿足的。 不論那一類的眾生,軟弱或強壯;長、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論是可見或 讓人彼此間沒有相互欺騙,且不管身在何處,任何一個人都不輕視他人,即使生氣或怨恨, 如同母親不顧自身生命地護念她唯一的孩子,願人們也能對眾生散發這樣無量的慈心。 讓一個人無量慈的心念充滿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橫遍十方,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任何的 只要一個人是醒覺的,無論站著、行走、坐著或躺下,他應當保持正念,這就是所謂的「此 一位放棄執著於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見,正直且具足觀智,他必定將不再進入母胎受生。 來自佛陀的教示 《慈經》是有關於對宇宙眾生無限愛心的開示,經名在巴利文中稱為《慈經》,因為它是以「慈心應作」這個字為經題,所以又經常被稱為《慈心應作經》。這部經廣為人知,在很多儀式中,出家眾都會誦念這部經。 這部經的內容是記載佛陀對比丘們的教導。佛世時,有群比丘來到佛陀住的地方,請求佛陀教導並授予他們禪修的方法(這裡並沒有記載佛陀教授比丘那一種禪修方法),比丘們學習、研究佛陀所教授的禪修方法後,便在雨季安居之前,前往森林,持續禪修的練習。 … … 喜戒禪師簡介 ◎一九二七年生於緬甸。 ◎一九四三年剃度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具足戒,一九五四年接受馬哈希禪修系統的訓練;同年並擔任佛教第六次結集的編輯委員。 ◎一九七九年跟隨馬哈希禪師至美國傳法,之後經馬哈希禪師指定留在美國指導禪修,推廣禪法。 ◎目前擔任美國加州半月灣的美國南傳佛教組織(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住持,及緬甸的國際南傳佛教傳教大學(The
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校長。 ◎著有《四念處》(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業的法則》(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等多部英文及緬文著作。 香光莊嚴七十七期/93年3月20日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77/77md1.htm 慈經 林兆 中譯
能行善又求平靜的人應該能幹、正直、剛正、圓融、溫和、謙遜。而又知足、儉樸、少俗務、生活簡約、克制、慎重不冒失、對家室不貪婪地依戀。 他不應犯任何智者可批評的小過。(他是這樣修鍊他的心。) 願一切眾生都快樂、安穩、心滿意足。 任何眾生,不論弱或強、長(或高)、壯、或中等身材、矮、小、或大、可見到或不見到的、遠居或近居的、既生或未生的、願一切眾生都心滿意足。 希望在任何地方都沒有人欺騙、也不鄙視別人;在憤怒或惡意中都不詛咒別人。 就像母親即使自己在危難時都保護獨子一樣,對一切眾生懷著無限愛心。 讓無限愛心的信念充滿全世界,上、下、左、右,都無障礙,無仇限,無敵意。 不論是站著、走著、躺著,只要是清醒就可以保持這種心態。他們說這就是生命的昇華。 不墜於錯見,但懷抱著德行的領悟,疏離情慾。因而免迴藩網中。(這樣的人真實地不回來投胎) ( 經集 1‧8 )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kind.htm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htm 《慈悲經》簡介 《慈悲經》是南傳小部經中小誦經之一,它是修持慈心禪(止禪)的重要參考經典。在此經中,佛陀宣示了修持善法的綱領,其中除較著重修習慈悲心的發願內容外,也提醒我們修習慈悲心前的準備,即調昇德行或自利利他的優良行為和習慣,也包括進修正念(四念處觀禪),體證涅槃,獲得解脫。平實具體,層次分明,對於認真追求世間幸福或出世間解脫的初心修行人士,極有參考價值。 《慈悲經》
一個善於修習善法,希望得到心境寧靜的人,他應如是努力:令自己能幹、正直、高潔、恭順、溫柔與謙虛。 (註1) 慈悲:慈愛眾生(包括自己在內)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http://sensible17.tripod.com/#a12 慈經(The
Chant of Metta) / CD 歌詞 SWF 動畫: http://ambrosiagarden.com/alt/Metta1.swf or http://www.mma-video.com/lovingkindness/Metta.htm or http://100bestwebsites.org/alt/Metta1.swf ------------------------------------------------------------------ YouTube: Chant of Metta 2 From The Dhamma Encyclopedia http://www.dhammawiki.com/index.php?title=Chant_of_Metta_2 <--- http://www.youtube.com/v/w6wDNE75YB8 -------------------------------------------------------------------- Imee Ooi - The Chant of metta ( Lyrics: Pali & E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5JAVk3Qwi8&feature=related -------------------------------------------------------------------- The chant of metta remix (for you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22EHXAMAxc&feature=related -------------------------------------------------------------------- PS: Beautiful "Metta Chant" Website has Returned
:) !!! A few years back, a student (apparently) at "Metta Chant" as recorded by Imee Ooi. This
was the original link, which no longer works: http://groups.northwestern.edu/bsg/Metta.htm …, …, …, … Cited from: http://www.jlaforums.com/viewtopic.php?t=1714351&start=0&postdays=0&postorder=asc&highlight= |
Updated: 佛曆 2553年 (05.20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