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軒路」命名之商榷



Nanda 於 2024-02-19(10-12 修訂)


過年轉去劉次 [參 厝、次、茨 ] e 祖次,想起里內那條命名有待商榷之「國軒路」。於是再次爬文研究、探討一番。

家祖父劉 祥公,乃先祖劉登科公所育四子中之第四房「廷佑」公繁衍之第六代(先祖劉登科公為第一代)。

劉 祥公所建之三合院於2007(民96)年,因縣府新闢都市計畫道路(所謂「國軒路」)而遭拆除,至只剩「右外伸手〔右外護(龍)〕一隅。

故鄉劉次寶公宮之「劉厝寶公宮沿革」紀念碑文是如此記述:(請參附錄及附圖1)

日治時代,本里地籍番號隸屬「打狗州 岡山郡 街尾崙 劉寶公」,當時社名為「劉寶公」,直至光復後,國民政府地名整編定為「劉厝里」。

根據鄉里耆宿口述,謂居住「劉厝里」之「劉姓」祖先,原祖籍係福建省 漳州府 海澄縣十三都,開基老祖為劉國軒,明末隨鄭成功移民來台(今台南府城赤崁樓附近)開墾定居˙後來劉國瑞(字君玉)之肆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公館」(本里店仔口劉天居先生居所附近),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地租、田賦,也因此落腳居住下來˙先祖在台灣為懷念故鄉,興建大瓦次時,會在大廳堂外門檻正上方,鑲著代表劉姓堂號「彭城」之字樣,表示不忘本姓;在先人祖墳墓碑則勒上「海澄」縣名,以便追根溯源˙ 先祖劉登科育有四子,分別為大房廷聘、二房廷模、三房廷佐、四房廷佑,歷經數代子孫相傳,至今本里劉氏宗親,仍保留分為四房親戚血脈關係,並著重輩分倫理稱呼,一直蔚為美談・

然其中之「開基老祖為劉國軒」一語,經仔細檢視,原先為「開基老祖為劉國淵」(請參附圖2)。曾向時任「岡山鎮劉厝里寶公宮重建委員會」主委之八堂哥——劉保德君請教,他說是碑文撰寫者呂阿三君(前「前鋒國小」校長)據傳述而更改。

此碑文乃2002年(民91)12月「寶公宮」重建落成時所撰。然諸多文獻皆無「劉國軒」此敘述。經去函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申請命名之會議紀錄,層轉岡山戶政事務所,取得《岡山鎮公所「新闢道路命名」會議紀錄》(九十五年五月三日上午10:30分)。其中僅:『因本道路穿越里中央且為感念祖先劉公國軒,提議命名為「國軒路」,無異議鼓掌通過。』一語;毫無其他令人信服、可資佐證之資料,殊為遺憾!

今請諸君參如下數例:

位於街尾崙南段的劉厝為劉姓血親聚集而成的聚落,開基祖劉國淵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十三都,在明永歷年間隨鄭成功來台,原居台南赤崁附近。其後人劉國瑞四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店仔口的「公館」,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田賦而落腳居住,聚落初名「劉寶公」莊,而《鳳山縣採訪冊》誤寫為「劉稿工」。( 劉厝 ,高縣文獻,第二十四期,2005.12月)

高雄岡山劉厝:開基祖劉登科,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13都內祠堂。先祖是劉寶公,病逝於台南。四子由台南遷居岡山,傳承形成聚落,日據時稱為劉寶公庄。( 台灣劉姓的分佈 ,臺灣劉氏文化研究學會,2010.4月;大陸劉氏祖先渡海來台各地開基祖 – 台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2019.2月)

據鄉里長輩口述,居住在劉厝里的劉姓祖先;原祖籍福建省 漳州府 海澄縣 十三都,開基老祖劉國淵,在明朝末年隨鄭成功來台(今台南府城赤崁樓附近)開墾定居,後裔劉國瑞之第四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公館」(本里店仔已故劉天居先生居所附近),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地租、田賦,也因此落腳居住下來。( 里上網來 2020.1)

高雄岡山,早先由鄭成功部屬劉國淵的後代駐屯,形成劉厝里。( 欣欣市場裡,四百年來的移民史 ――獻給劉明全老師及文藻健野社,蔡雨杉,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21)

再者,關於「劉國軒」其人,請參考下列幾則資料述及,其為客家人。然從未曾聽過故鄉耆老提過,我們岡山劉次人有客家之血緣與習俗。

高雄由於認為客家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研究者常欲探究客家何時來臺,以及誰是最早來臺的客家人等議題。在操作上,常以祖籍或方言為判別標準,套用在明鄭或清代早期文獻所記載的人群中,如尹章義認為鄭氏重用的汀州府長汀縣人劉國軒是早期來臺的客家人(尹章義 1991:266-269)。劉還月也認為,客家人最早較有規模的來臺,應是鄭成功麾下的劉國軒部將及所率子弟兵,然因人數不多,對於客家聚落的墾拓並未產生太大影響(劉還月 1999:27,2000:80,2001:8)。( 當史學遇到客家:解構後的重新認識 ,林正慧,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全球客家研究,2020 年 5 月 第 14 期,頁 149-196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客家先民來台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推溯到明鄭時期,主要是追隨鄭成功部下的劉國軒(福建省汀州府的客家人)而來。鄭克塽投降清廷後,部將大多被遣回原鄉,只有極少數留在台灣,加上當時的清廷頒布海禁,其中特別提到:「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台。」由此,大大限制了來客家人的行動,其間或有偷渡來台者,但相較於漳州、泉州人來說,人數少了許多。( 「六堆」的移民故事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客家電子報 第104期 發報日期:2006年10月12日)

劉國軒(1629年—1693年[1]),字觀光,福建汀州府長汀縣人,另一說為武平縣人[2],為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活躍於對抗清朝的戰爭。( 劉國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縣(長汀縣)也是明清時期汀州府所轄的客家八縣之一,

長汀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被譽為「世界客家首府」。( 長汀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平縣是中國福建省龍巖市下轄的縣。歷史上是南海國國都所在地。是明清時期汀州府所轄的客家八縣之一,為純客家縣和閩粵贛省際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平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另外,關於「劉國淵」者,有下列資料可供參考:

據傳明鄭時期,當時的王侯屯兵於鄭家庄(今民雄鄉鄭家村),其軍師劉國淵⼀天晨起,於戊守的鄭家庄北側向東北方觀視,發現大林鎮當時一片翠綠、林木茂盛... ( 地方「權力空間」的秩序 —以大林鎮焚化爐抗爭事件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12)

此外,還有些資料可供參考:

所有鄭成功之子偽輔政公鄭聰等六人,鄭錦之子鄭克塽及其弟偽恭謹侯鄭克舉(壆)等九人、偽武平侯劉國軒、偽忠誠伯馮錫範等子弟及明裔朱桓等十七人並續順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撥船配載,官兵陸續護送,移入內地;並移咨侍郎蘇拜及督、撫,聽其安插。

初六日(壬申),以福建投誠偽將軍劉國軒為直隸天津總兵官。

十三日(甲辰),先是,侍郎蘇拜等疏言:『鄭克塽、劉國軒、馮錫範、明裔朱桓等俱令赴京。

上命鄭克塽家口親族及劉國軒、馮錫範本身家口,俱令遣發來京。( 台灣文獻叢刊清聖祖實錄選輯


戊辰二十九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 ..., 十八日,鄭克塽及文武官俱已剃髮;..., ..., 所有鄭成功之子偽輔政公鄭聰等六人,鄭錦之子鄭克塽及其弟偽恭謹侯鄭克塽等九人,偽武平侯劉國軒、偽忠誠伯馮錫範等子弟及明裔朱桓等十七人,並續順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撥船配載,官兵陸續護送,移入內地;( 東華錄選輯

結語

綜上所述,可能只因下述原由,而將「劉厝里」新闢道路命名為「國軒路」;然實皆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1. 【淵】與【軒】台語白話皆為 ian ,因此將「劉國淵」誤為「劉國軒」 ( 【淵】與【軒】台語 )。
  2. 容易令人認為僅是一些趨炎附勢、不學無術好事之徒,捕風捉影為求攀龍附鳳之舉罷了!

尚望市府或區公所能考慮重新修訂,以正視聽(至少於官方網頁更新)!

~~~~~~~~~~~~~

【淵】與【軒】台語

a.) 【淵】 白話字 ian; 教部羅:ian; 漢羅:淵; 漢羅解說:水 tńg ê 所在, 雙 旁邊 有 岸; 水深, 深海, 深淵. https://chhoe.taigi.info/search?method=basic&searchMethod=equals&spellingMethod=PojInput&taibun=%E6%B7%B5

b.) 【軒】 hian(文) ian(白) (1)(姓)。 (2)齋。(例如:書軒) (3)祭典加音樂隊ê名稱。(例如:長義軒、德樂軒) https://chhoe.taigi.info/search?method=basic&searchMethod=equals&spellingMethod=PojInput&taibun=%E8%BB%92

ChhoeTaigi 台語辭典⁺ https://chhoe.taigi.info/


附啟:本文承蒙岡山在地文史工作者,岡山里 劉天賦 里長伯ㄚ提供寶貴資訊與建議。


附錄

劉厝寶公宮沿革

日治時代,本里地籍番號隸屬「打狗州 岡山郡 街尾崙 劉寶公」,當時社名為「劉寶公」,直至光復後,國民政府地名整編定為「劉厝里」。

根據鄉里耆宿口述,謂居住「劉厝里」之「劉姓」祖先,原祖籍係福建省 漳州府 海澄縣十三都,開基老祖為劉國軒,明末隨鄭成功移民來台(今台南府城赤崁樓附近)開墾定居˙後來劉國瑞(字君玉)之肆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公館」(本里店仔口劉天居先生居所附近),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地租、田賦,也因此落腳居住下來˙先祖在台灣為懷念故鄉,興建大瓦厝時,會在大廳堂外門檻正上方,鑲著代表劉姓堂號「彭城」之字樣,表示不忘本姓;在先人祖墳墓碑則勒上「海澄」縣名,以便追根溯源˙ 先祖劉登科育有四子,分別為大房廷聘、二房廷模、三房廷佐、四房廷佑,歷經數代子孫相傳,至今本里劉氏宗親,仍保留分為四房親戚血脈關係,並著重輩分倫理稱呼,一直蔚為美談・近年來隨著時代變遷,因婚姻、遷徙或房屋買賣等因素,本里才有非「劉姓」鄉親如呂、張、曾、韓、林、陳、沈、楊…等姓居民陸續遷入。

「天上聖母」又尊稱「媽祖」,是我國沿海居民所崇仰守護之女神˙相傳「媽祖」威靈顯赫拯救無數過難船隻,救護無數生靈,當時先祖從福建移民來台,需橫渡暗潮洶湧之黑水溝,茫茫大海,險象環生,奉請「媽祖」神駕護航,佑我先祖一路平安˙經本里士紳考證,本宮「媽祖」即是先祖當初移民台灣時從大陸奉請隨行,祈求航海安全,眾生安寧之神尊˙傳說「媽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蹟顯靈,有本里里民曾見一村姑打扮婦人,手捧「竹籃」去接盟軍飛機投向本里之炸戰,並將它移往大空地引爆,使里民得免受炸彈侵襲,護佑里民生命財產安全。當時大家互相傳頌「媽祖」救人事蹟,也因此更深受信徒崇拜。

本里「文衡聖帝」淵由,從長者言談獲悉,謂先祖劉姓者(姓名無從查考),離鄉背井,單身遠赴基隆,因事所困,不知何時才能回鄉,非常思念故鄉親友,每逢輪值外出採買,常至當地關帝廟膜拜,祈求能庇佑早日回鄉與家人團聚,不久果然如願以償,特於回鄉時親至關帝廟求得香火帶回,奉祀於家宅,因有求必應,神威顯赫,傳布鄉里˙經社里信眾一再懇求獻出,起初神尊供奉於私塾學堂(三房祖廷佐居處),供先祖們讀經、識字之餘參拜,後來經眾多信徒建議,奉請獻出供全里里民膜拜・「聖帝君祖」神恩廣被,桑梓相傳。

當初社里沒建廟宇,致「媽祖」、「聖帝君祖」等眾神尊,居無定所,每年跟隨「爐主」而居,如逢神明聖誕千秋就在「爐主」家「前埕」,搭蓋帳棚,請出神像供全里信徒參拜祝壽,祈求平安˙然而好景不常,日治時代末期,日本政府嚴禁從事宗教祭祀活動,當時本里信徒深怕眾神尊遭沒收,甚至被焚化。為避免被發現,傳聞「爐主」都將眾神尊藏於「空水缸」中,以掩耳目。至於祭拜謝神儀式,則只能在躲躲藏藏中舉行,幸好「媽祖」、「聖帝君祖」等眾神尊有靈驗,在這段落難黑暗時期都能安然度過。

光復後,甲午年(民國四十三年)社里信徒發起捐款興建公厝,全里信徒、善士大德等慷慨解囊,大家同心協力,終於在丁酉年(民國四十六年)順利完工,籌建中間為正殿、兩側為廂房,瓦屋建築公厝一棟,取名為「寶公宮」,從此成為全里信徒信仰中心˙落成謝土安座之日,鑼鼓喧天,大家虔誠參拜謝神,設宴款待親朋好友,香客絡繹不絕˙宮中供奉「天上聖母」、「文衡聖帝」、「保生大帝」、「觀音佛陀」、「中壇元帥」、「司命灶君」、「土地公」、「註生娘娘」、「週蒼爺」、「在尪公祖」、「善財」、「龍女」等眾神尊˙四十五年來,神威廣被,造福鄉里,平安順利˙戊午年(民國六十七年)加入道教會,庚辰年(民國八十九年)奉政府指示納入中華民國道教寺廟管理,成立管理委員會,定名為「岡山鎮劉厝里寶公宮寺廟管理委員會」。

「寶公宮」位居社里中心,地勢低窪,逢雨必淹,近年來四周高樓林立,年代久遠的「寶公宮」外觀更顯得老舊,格局規模狹隘,有失體面,更損神格˙約辛酉年(民國七十年)起信徒乃倡議重建,本宮「天上聖母」亦數度發爐指示廟宇改建事宜,但是種種因素,信徒一直無法達成「原地改建、重建或遷建」之共識˙直至辛巳年(民國九十年)經數次信徒及委員會議,終於決定原地重建,並成立「劉厝里寶公宮重建委員會」,推選劉保德先生為主任委員,積極策劃廟宇重建事宜‧特聘彌陀鄉蔡榮太建築師,負責規劃、設計、監造等工作‧隨即奉示辛巳年(民國九十年)農曆三月十日遷移眾神尊暫奉本里活動中心樓下;同年三月二十九日上午十時「天上聖母」親自帶駕破土,舊「公厝」順利拆除;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時邀請貴賓以及本里賢達,於現址舉行動土典禮,正式開工・興建期間承蒙各界善男信女,鼎力捐獻,集腋成裘,使廟宇重建工程順利推動,總工程費計新台幣伍仟零捌拾萬元整˙特擇於壬午年(民國九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初二日起舉行謝土、安座、五朝祈安清醮、進香等大典,功德圓滿,足以慰上蒼恩命。

新建「寶公宮」,皇宮式南式廟宇建築,宮貌雄偉,富麗堂皇˙其石材、木料選自大陸青斗石或紅木等高貴建材,顯得古色古香,美輪美奐・宮內浮雕、壁畫、彩金等鬼斧神工、金碧輝煌、神龍閃耀˙正殿神龕內眾神尊,個個神像莊嚴˙祈求神威廣被,佑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里安寧、人才輩出,家家安居樂業。

茲將協助寶公宮重建工程,各部門負責人公佈於後,以表謝忱。

模板工程 林水河先生,石部石雕工程 陳振德先生,木部木雕工程 李樹根先生,油漆安金彩繪工程 郭聰斌先生,剪黏工程 馬清期先生,水泥工程 陳 發先生,鐵工部分 蔡明來先生,水電工程 林國泰先生。

岡山鎮劉厝里寶公宮重建委員會主委劉保德暨全體委員 謹識

呂阿三敬撰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吉旦


附圖1 劉厝寶公宮沿革(碑文)

劉厝寶公宮沿革(碑文)
劉厝寶公宮沿革(碑文)

附圖2 劉厝寶公宮沿革(碑文部份放大)

劉厝寶公宮沿革(碑文部份放大)
劉厝寶公宮沿革(碑文部份放大)

(「劉國軒」處,原刻為「劉國淵」)


國軒路命名

劉厝

《高縣文獻》 第二十四期

10、劉厝

位於街尾崙南段的劉厝為劉姓血親聚集而成的聚落,開基祖劉國淵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十三都,在明永歷年間隨鄭成功來台,原居台南赤崁附近。其後人劉國瑞四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店仔口的「公館」,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田賦而落腳居住,聚落初名「劉寶公」莊,而《鳳山縣採訪冊》誤寫為「劉稿工」。當地的居民多姓「劉」,因此稱為「劉厝」,但發音較接近閩南音的「流厝」,舊聚落以寶公宮為中心,保存良好的三合院其堂號皆為「彭城」。 莊廟寶公宮,主祀來自福建湄洲的媽祖,劉厝東側多為近年新建的集合住宅,居民多為雜姓,劉厝當地年輕人也多到岡山市街購屋,漸漸已失血緣村落的特性。

寶公宮後的劉厝路32號本為雜貨店的「店仔」所在,目前的仍留有店面的樣式和食鹽的供應商牌子,因位於寶公宮巷子和劉厝路的丁字路口上,稱為店仔口。

(第118頁)

作者:高雄縣綠繡眼發展協會;出版社:高縣府;ISBN:9789860035674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01日;出版地:台灣;裝訂:平裝;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9%AB%98%E7%B8%A3%E6%96%87%E7%8D%BB.html?id=SkeSngEACAAJ&redir_esc=y

~~~~~~~~

153 仁壽里,在縣治西北方,距城三十里,轄莊五十七。橋仔頭、白樹仔、倒松仔、畢宿莊、大寮莊、下後紅、頂後紅、下竹圍、台上莊、程鄉莊、圍隨莊、厝仔莊、下莊仔、五里林、芋寮莊、檨仔腳、六班長、九甲圍、新莊社、仕隆莊、下咸田,頂咸田、下灣中港、頂灣中港、青埔莊、阿公店、街尾崙、劉稿工、石螺潭、典寶莊、嘉棠坑、赤嵌莊、娟官莊、梓官莊、大舍甲、前鋒莊、仔寮、同安厝、后協莊、白米莊、三點山、舊港莊、知高寮、頂下鹽埕、彌陀港、頂漯底、下漯底、新厝仔、管甫山、港口崙、新港莊、大山仔、王爺廟、咸埔莊、牛埔仔、中崙莊、火光厝。東以瓊仔林溪與觀音里分界,西以新厝仔莊與海分界,南以後勁溪與半屏裏分界,北以還轅港與維新里分界。里內東西相距十二里,南北相距十五里,積方一百八十里。其中田一千五百六十一甲一分八厘三毫六絲一忽二微,園二千五百甲零五分九厘四毫四絲八忽五微,平等沙田八十二甲九分八厘三毫,平等沙園八十八甲五分三厘二忽。埔無。人民五百七十六戶,男一萬六千六百十三丁,女一萬三千三百八十六口。

《鳳山縣採訪冊》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29392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台灣劉姓的分佈

臺灣劉氏文化研究學會

17.高雄岡山劉厝:開基祖劉登科,祖籍福建漳州府海澄縣13都內祠堂。先祖是劉寶公,病逝於台南。四子由台南遷居岡山,傳承形成聚落,日據時稱為劉寶公庄。

(台灣 劉姓的分佈 五.劉姓來台開基祖渡台年代不詳: (補錄)) 盧川 二郎公派 台第23世孫 侯明亮 整理 2010.04.15 台南西港 劉厝 劉明富蒐整 /嘉義六腳 北圳 侯明亮校整

參考文獻: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住民志。余文儀:台灣府志。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台灣文獻委員會。嘉義縣志。

陳運棟-彭城堂劉氏族譜。台灣各縣、市、鄉、鎮志-人物志。閩台百家姓。新竹劉氏宗譜。福建南靖版寮劉氏族譜。

台灣嘉義劉侯氏族譜整理委員會

發行者:北圳侯氏宗祠管理委員會 地 址:嘉義縣六腳鄉塗師村北圳96號

中溝侯氏宗祠管理委員會 嘉義縣六腳鄉正義村中溝7號

高雄市劉侯氏宗親會 高雄市鳳山區自強一路21號

https://www.tlcra.org.tw/storage/upload/other_genealogy/1.FA01-%E5%8F%B0%E7%81%A3%E5%8A%89%E5%A7%93%E7%9A%84%E5%88%86%E5%B8%83.pdf

大陸劉氏祖先渡海來台各地開基祖 ... - 台灣劉氏登魁公派下親族會 http://www.ldk.org.tw/DOC/%E5%A4%A7%E9%99%B8%E5%8A%89%E6%B0%8F%E7%A5%96%E5%85%88%E6%B8%A1%E6%B5%B7%E4%BE%86%E5%8F%B0%E5%90%84%E5%9C%B0%E9%96%8B%E5%9F%BA%E7%A5%96.doc


里上網來

劉厝為劉姓血親聚集而成的聚落;祖先是由台南遷來岡山的。先祖是劉寶公,由四子傳承而形成聚落。日據時稱為劉寶公庄,地籍番號隸屬「打狗州 岡山郡 街尾崙 劉寶公」(註:高雄縣岡山鎮「岡山老街後的高地」後方的劉厝里),光復後改為劉厝里。

據鄉里長輩口述,居住在劉厝里的劉姓祖先;原祖籍福建省 漳州府 海澄縣 十三都,開基老祖劉國淵,在明朝末年隨鄭成功來台(今台南府城赤崁樓附近)開墾定居,後裔劉國瑞之第四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公館」(本里店仔已故劉天居先生居所附近),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地租、田賦,也因此落腳居住下來。先祖劉登科育有四子,分別為大房「廷聘」、二房「廷模」、三房「廷佐」、四房「廷佑」,歷經數代子孫相傳,至今本里劉氏宗族仍保留分四房血脈親戚關係、著重倫理輩分稱呼,一直蔚為美談。

合併後第1-3屆里長 劉松森 (--- 至 ---)

電話: 076250091 手機: 0955970108 里辦公處地址:岡山區劉厝里劉厝路106號 黨籍:無黨籍 經歷:原高縣第18屆里長,合併後第1屆,第2屆

統計截至109年1月止:

里人口數:1608人〈男844人、女764人〉

鄰數:12鄰

戶數:591戶

里上網來 2019

http://oliu.chief-village.com/about/


欣欣市場裡,四百年來的移民史

吹鼓吹詩論壇四十四號: 感恩的心──珍惜/感謝專輯

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 2021 · ‎ Poetry

欣欣市場裡,四百年來的移民史

――獻給劉明全老師及文藻健野社 ■蔡雨杉

44 卷二・感謝之情

明鄭部將後裔屯墾岡山
輾轉從赤崁到此紮營,是前鋒,也是後協
祖籍漳州府海澄縣,先祖劉寶公
拓荒鑿井、建營盤駐,與瘴瘴癘相爭地
生存的意志,如阿公店溪奔騰
營火生烤、大鼎滷煮,餵飽駐屯的疲倦
味蕾是最直覺的撫慰,忠實地圈住了老少的生之慾望
即使時移境轉清國納管
回憶與企盼仍同居於逆旅
走在血脈的系譜上

一九四四年岡山大空襲
日本領下劉寶公莊南遷讓地
於是海軍航空六一廠眷舍有了消防池
就像飛機需要燃油,劉莊人也來兜售補給
然而餵養南進的基地,散發著不安穩的腥氣
引來大批蒼蠅空襲,鎮日組裝螺旋槳驅趕
卻趕不走美軍B29 的轟炸,戰火似驟雨強降
雷達鎖定五落仔市場的圓環
活像一架尚未拴緊零件的飛機
傘狀輻射的樑上,每根鏽蝕的騎馬釘都在迴響
眷舍的肌腸與人心的膽顫
硝煙乘著雲朵降落在打狗州岡山郡
巨碩的蘑菇拔地而起
以血肉為宿主,無差別地綻開
彼時,不論本島人或日本人
防空洞走出來的都叫希望

一九六〇年代醒村的兵仔市
醒村的兵仔市填起消防水池
而生命依舊尋找活路,水協仔共享地下水脈
洋式的屋架環抱著日本時代的舊構
庇蔭著叫賣斤兩一圈兩圈
無論是向左走,向右走
總是能兜兜轉轉湊活填飽幾口
當岡山羊肉遇上四川豆瓣醬,爸爸與媽媽碰頭
老岡山人熬煮青春,新岡山人發酵生活,封存成新在地口味
鄉音裡有歷史的交錯, 「敖早」招呼「答家好」
汗垢和油脂堆疊的移民史裡
有個北漂的劉家女孩懷念幼時,牽著阿媽迺菜市
唇上記憶著熱辣的鄉愁

二一○九年告別移動城堡
傍晚,黑狗在巷口耍弄著,即將帶走今日的太陽
鏗鏘揮鏟的媽媽,叫不住飛逝的時光
一桌餐飯也是一場交戰,屈服於康樂村的散場
只見一座騰空的移動城堡,空蕩的攤位由黑狗搶灘
另起爐灶就是家,記憶落地便能
複製對方的笑語拼桌
夜尚未降臨,我們仍在彼此眼中

註:高雄岡山,早先由鄭成功部屬劉國淵的後代駐屯,形成劉厝里。1930年代,日軍「高雄航空隊」「海軍航空六一廠」設立,廣建眷舍。劉厝里人,便來此向空軍眷屬兜售糧食。 戰後國民黨軍接收,改由空軍官兵進駐,稱為醒村,又稱兵仔市。是為早先台、日移民後裔及外省移民交流現場。然而這個世界唯一的眷村圓形市場,不敵重劃命運,2019年6月隨眷村拆毀與之陪葬。健野社友人劉老師出身於此,登山煮大鍋飯菜的形象,經常引發我對於他世居劉厝里的歷史遐想,故以詩作記,並表達感謝。

------
吹鼓吹詩論壇四十四號・目次
06 編輯室報告
卷一 珍惜之心
08 李桂媚/用心生活,日子成詩
卷二・感謝之情
44 蔡雨杉/欣欣市場裡,四百年來的移民史

[劉氏族譜] 劉永秋

作者:劉永秋 (Added Author)

格式:Books/Monographs/Book on Film; 語文:Chinese

出版品:美國猶他州鹽湖城 : 猶他家譜學會攝影, 1983

實體:微捲1捲 ; 35釐米

參考資料:(Digital Collection) China, collection of genealogies = 中國, 族譜收藏 : COLLECTION RECORD, 1239-2013

原書: 寫本, [1982]. -- [5]葉 : 世系表.

始祖 : 劉國瑞字君玉諡寬慎號璞齋(清)

散居地 : 臺灣省高雄縣岡山鎮等地.

https://www.familysearch.org/search/catalog/1070204?availability=Family%20History%20Library

https://m.guoxuedashi.net/jiapu/202009jhnc.html


劉厝‧老厝

-- 岡山鎮劉厝里古厝人文影像記錄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阿公店溪社區雜誌部落格

編製 / 意象攝影研習社

◎緣起

在一次攝影實習外拍活動中,來到劉厝里取景,看到保存完整的傳統建築群著實令人驚艷,在古厝群內尋找創作題材拍攝角度,發覺劉厝里擁有岡山地區最多的傳統建築,更看到了傳統建築之美。心想社會變遷迅速,許多傳統事物正在快速消失中,於是和岡山幾位攝影同好商議,為古厝留下影像紀錄,便經常到劉厝里拍攝古厝人文影像,希望盡個人微薄之力,以攝影人的角度為古厝人文作記錄。

◎劉厝里沿革簡述

依據劉厝里寶公宮沿革碑文記載:日治時代,本里地籍番號隸屬「打狗州 岡山邵 街尾崙 劉寶公」,當時社名為「劉寶公」直至光復後,國民政府地名整編定為「劉厝里」。

居住劉厝里之劉姓祖先,原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十三都,開基老祖為劉國軒,明末隨鄭成功移民來台 (今台南府城赤崁樓附近)開墾定居。後來劉國瑞之肆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公館」( 本里店仔口劉天居先生居所附近),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地租、田賦,也因此落腳居住下來。先祖在台灣為懷念故鄉,興建大瓦厝時,會在大廳堂外門檻正上方,鑲著代表劉姓堂號「彭城」之字樣,表示不忘本姓;在先人祖墳墓碑則勒上「海澄」縣名,以便追根溯源。

「寶公宮」為劉厝里民信仰中心,供奉「天上聖母、文衡聖帝‧‧‧等神尊」,初期社里未建廟宇,眾神尊居無定所,後於民國四十六信徒捐款興建完成一棟瓦屋公厝供奉神尊,又於民國九十一年改建完成現在美輪美奐的廟宇。(何克祺攝

守護眾神及居民的廟前石獅。 (何克祺攝)

古厝優美的造型與鮮艷的花朵相映成趣,早期鄉村居民總會在自家屋旁或庭院種植各式瓜類,果實作為日常食物,瓜棚下則是與家人或左鄰右舍閒話家常的好處所,至今許多居民仍保有種習慣。(何克祺攝)

劉厝里先祖在台灣為懷念故鄉,興建大瓦厝時,會在大廳堂外門檻正上方,鑲著代表劉姓堂號「彭城」之字樣,表示不忘本姓。(何克祺攝)

傳統建築群已被現代透天厝所包圍,似乎已被人們遺忘。若未走入巷弄之中,很難想像還有這多古厝被保留著,有人居住的屋子尚能保存完整,若是無人居住則已坍塌。(劉明福攝)

俯瞰另一處古厝群,與遠方岡山市區的高樓形成強烈對比。(劉明福攝)

每日忙碌的進出社區,是否曾放慢腳步欣賞身後古厝之美。(何克祺攝)

從發現劉厝里古厝至今已拍攝了很多古厝記錄照片,今有機會刋載於「岡山阿公店社區雜誌」中,期盼有心人共同來為岡山傳統文化留下紀錄。本次僅刋載部份照片,更多古厝人文照片將持續在社區雜誌中刋出。

https://gangshancity.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854.html


「國軒路」及「登科街」

-- 高雄市岡山區公所 臉書

2016-02-27

認識岡山~~劉厝以先祖名字來命名的「國軒路」及「登科街」

劉厝為劉姓血親聚集而成的聚落,經過劉厝聯外道路時,可以看到「劉厝路」、「國軒路」及「登科街」等街道名稱(圖1),它們可都是有故事的哦~~

劉厝里的庄廟寶公宮內沿革碑文記載(圖2):日治時代,本里地籍番號隸屬「打狗州 岡山郡 街尾崙 劉寶公」(圖3),當時社名為「劉寶公」直至光復後,國民政府地名整編定為「劉厝里」。

「國軒路」就是用來紀念開基祖劉國軒,他祖籍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十三都,在永曆年間隨鄭成功來臺,原居台南赤崁附近。其後人劉國瑞四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店仔口 的「公館」,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田賦而落腳居住。而「登科街」就是為了紀念劉登科先人。

劉厝聚落初名「劉寶公」庄,而《鳳山縣采訪冊》誤寫為「劉稿工」。當地的居民多姓「劉」,因此稱為「劉厝」,保存良好的三合院其堂號皆為「彭城」(圖4),表示不忘本;先人墓碑上則勒上「海澄」 縣名,以便追根溯源。

◎想要更認識劉厝請參以下文章

阿公店溪社區雜誌部落格--

劉厝‧老厝岡山鎮劉厝里古厝人文影像記錄

http://gangshancity.blogspot.tw/2010/01/blog-post_854.html

岡山高中學生小論文--

高雄縣岡山鎮劉厝聚落發展與人口變遷研究

http://www.kssh.khc.edu.tw/library/index-t.htm (失效鍊結)

劉天賦 2021-12-20

<高雄縣岡山鎮劉厝聚落發展與人口變遷>的文章已改網址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08/10/2008100112155561.pdf

(失效連結;新連結:http://www.kssh.khc.edu.tw/library/index-t.htm)

張家昀 2018-11-12

一些太熱心的文史工作者搞的,區公所也不做功課。劉元帥府和廟,墾地在後勁。
Nanda Lau 2023-04-21
張家昀 +1
Nanda Lau 2023-04-21
自由廣場》岡山四百年移民史?
2019/05/27 06:00
◎ 沈建德……

Nanda Lau 2023-04-21
台灣文獻叢刊清聖祖實錄選輯
Brandon Liu 2017-09-15
我曾祖父也是從劉厝里南下高雄市苓雅區定居,但是我看劉國軒祖籍是福建汀洲長汀人,非是漳州海澄人,究竟我們跟劉國軒有血緣關係嗎?

劉天賦 2021-12-20
劉信廷 應該是筆誤。劉厝的來台祖應是海澄的劉國瑞,劉國瑞應是劉國軒(汀州人)的部將,皆隨鄭成功來台。然後劉國瑞及其部下就被派出屯田,於現在的岡山劉厝落腳。



【打狗散策】光與美與這裡的人們——

岡山劉厝里及典寶溪滯洪池

  • TAKAO 樂高雄

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高雄畫刊 電子期刊 港都貨櫃物語 No.05 2018/05

送走了清明時節的日頭,此刻的南國時序正悄悄的挪移。雖然鄰近的太平洋上還沒吹起會威脅到這座島的氣旋,但此時,日照的長度與強度早已帶著不亞於盛夏的炎熱,在這片土地上恣意橫行。

浮動式太陽能發電系統。(攝影/畝嘰斗)

  不過,雖然每天的生活被烤得脆脆焦焦,在岡山,卻有那麼一群披著黑衣、無所畏懼的勇士,日日張大雙眼、翹首緊盯著螫人的豔陽。他們是群聚在典寶溪滯洪池中的太陽能板,利用開闊的蓄洪池腹地蒐集太陽能,是在水利署與高雄市府合作之下首批投入發電的綠能先鋒。採用了「浮動式太陽能發電系統」,這批佔地達2.4公頃的太陽能板會隨著水位的改變而升降,從環繞著滯洪池的步道遠遠望去,彷彿是一片片烏黑透亮的浮萍密集併排在水面上,十分壯觀。

典寶溪滯洪池。(攝影/畝嘰斗)

  除去這樣具有科技感獨特景觀,開闊且平坦的典寶溪滯洪池本身亦有許多值得一探的迷人樣貌。波光粼粼的水池映照著隨著南風而逐漸湛藍的天空,在它們之間,鬱鬱蔥蔥的闊葉林是青綠的腰帶、輕輕的套在天際線的邊緣。到了六、七月,藏身在另一側、面積較小的A區滯洪池更是近幾年相當熱門的賞荷密境,若是運氣極佳,還有可能見著天邊的火燒雲與荷花、池水相互輝映的絕景。沿著A、B區之間的灌溉渠道,就能看見當地人時常夜間慢跑的步道,筆直的往高大的行道樹間無止盡延伸出去。穿插在林地間,則是一畦畦匍匐爬籐的瓜田,點綴不同層次、不同深淺的綠。

  沿著園區內的密境美景漫步,將悠閒自適的午後時光好好收藏。接著便可以往相鄰的劉厝里聚落裡鑽,感受歷史人文在時間、空間中刻出的印痕。

  往劉厝里的路就藏在荷花池旁的涼亭後頭,穿過種植著芭樂、釋迦、香蕉……等各種果樹的民居後院,就會走進劉厝里聚落、走上環繞聚落東南側的主要道路──登科街。

上:寶公宮。中:河堤慢跑步道。下:劉厝。(攝影/畝嘰斗)

雜貨店食鹽牌。(攝影/畝嘰斗)

  循著「登科街」往新開闢好的「國軒路」走,在道路名稱的變換之間,其實正藏著劉厝當地追本溯源的歷史記憶。相傳,岡山劉家的開台祖是鄭成功麾下的武將「劉國軒」,而他的第四個兒子──「劉登科」,便是由他派駐到這一帶管理經營,進而形成了現今的劉厝聚落。這之間的沿革,都記錄在劉厝信仰中心的「寶公宮」中。

  從日治時期的「劉寶公庄」走到今日的劉厝里,當在聚落中漫步的時候,你會發現當地人對自身歷史的重視,並不只表現在街道名稱上。在這裡,悠然恬靜的三合院幾乎藏在每一條巷內,正廳門上大大的「彭城」堂號,就是他們家族故事的見證。被刻意保留的汲水泵浦、市內少見的磚造豬寮、木造的雜貨店舊址與食鹽專賣的鐵牌,在這裡都被保存了下來,成為生活中的一景。

  本來因為地處低窪而時常淹水的劉厝里,在滯洪池啟用後得到極大的紓解。隨著滯洪池觀光功能的提升與完備,希望更能藉著兩者的地緣關係,讓更多人能走進劉厝、走進這個珍惜歷史的聚落。讓遊客們能夠多一些在美食小吃之外,另一處值得佇足停留的地方。

文/畝嘰斗 攝影/畝嘰斗

https://takao.kcg.gov.tw/article/310


劉國軒

當史學遇到客家:解構後的重新認識

林正慧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全球客家研究,2020 年 5 月 第 14 期,頁 149-196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二)誰是最早來臺的客家人?

由於認為客家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研究者常欲探究客家何時來臺,以及誰是最早來臺的客家人等議題。在操作上,常以祖籍或方言為判別標準,套用在明鄭或清代早期文獻所記載的人群中,如尹章義認為鄭氏重用的汀州府長汀縣人劉國軒是早期來臺的客家人(尹章義 1991:266-269)。劉還月也認為,客家人最早較有規模的來臺,應是鄭成功麾下的劉國軒部將及所率子弟兵,然因人數不多,對於客家聚落的墾拓並未產生太大影響(劉還月 1999:27,2000:80,2001:8)。

尹章義,1991,〈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頁257-280,收錄於吳劍雄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全球客家研究期刊第14期-電子檔.pdf

https://ghk.hakka.nycu.edu.tw/word/%E5%85%A8%E7%90%83%E5%AE%A2%E5%AE%B6%E7%A0%94%E7%A9%B6%E6%9C%9F%E5%88%8A%E7%AC%AC14%E6%9C%9F-%E9%9B%BB%E5%AD%90%E6%AA%94.pdf


「六堆」的移民故事

客家先民來台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推溯到明鄭時期,主要是追隨鄭成功部下的劉國軒(福建省汀州府的客家人)而來。鄭克塽投降清廷後,部將大多被遣回原鄉,只有極少數留在台灣,加上當時的清廷頒布海禁,其中特別提到:「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台。」由此,大大限制了來客家人的行動,其間或有偷渡來台者,但相較於漳州、泉州人來說,人數少了許多。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客家電子報 第104期 發報日期:2006年10月12日

https://webc.hakka.gov.tw/epaper/95102/epaper.htm


劉國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出生 1629年 大明福建汀州府長汀縣(一說為武平縣)

逝世 1693年(63-64歲) 大清直隸地方順天府

職業 軍人

劉國軒(1629年—1693年[1]),字觀光,福建汀州府長汀縣人,另一說為武平縣人[2],為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活躍於對抗清朝的戰爭。劉國軒善於利用間諜,掌握敵軍的詳細動向,因此經常戰勝,才有「劉怪子」這綽號的產生[3]。在澎湖海戰擔任統帥,卻被施琅擊敗。戰後不但反對出兵攻佔呂宋延續東寧國祚,甚至力主舉國投降於滿清,幼主鄭克塽最終從之,鄭氏王朝從此滅亡[4]。後來,台灣日治時期的連橫撰寫《台灣通史》時,將其立於《列傳一》中。

生平

早年

劉國軒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7歲父親過世,11歲時發生饑荒,走百里負米供母,劉國軒號召家鄉青年人結寨自保防流寇,15歲時匪幫路過家鄉並奪牛畜,劉國軒埋伏於隘口截擊,奪還被擄之牛畜。福建於1646年成為清國領土,16歲的劉國軒加入清軍行伍。

劉國軒後來做到清朝漳州的把總,永曆八年(1654年)底,劉國軒打算改投鄭成功,接應明鄭軍收復漳州,事後鄭成功任命劉國軒管護衛後鎮。後來劉國軒也參與1659年圍攻南京、1661年進攻台灣等戰役。

永曆十八年(1664年)鄭經退守台灣,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派劉國軒前往半線屯田。但是鄭氏王朝擴張領土的行動,威脅到統治台中一帶的大肚王國,雙方的衝突已無法避免。永曆二十四年(1670年)大肚社、沙轆社、斗尾龍岸番舉兵反抗,這次事件規模不小,就連鄭經自己也親征。鄭經與劉國軒先於八月擊敗斗尾龍岸番、同年十月再擊敗沙轆社、大肚社[5],將沙轆社的平埔族從數百人屠殺只剩6人[6],逼迫大肚社遷往埔里,水裡社(原位今龍井區)逃往水里。

粵東戰役

永曆二十八年(1674年)鄭經響應三藩之亂,卻因為領土糾紛和耿精忠決裂,耿精忠派20,000人進攻泉州,鄭經派劉國軒迎戰。兩軍在塗嶺相遇,劉國軒派兵繞到耿軍後方將其擊敗[7]。

永曆二十九年(1675年)鄭經與耿精忠和解,改派劉國軒增援潮州總兵劉進忠,對抗尚之信。五月經過長久僵持,鄭軍糧食不足,劉國軒退往鱟母山,並把剩餘的糧食擺在車上[8],設法穩定軍心。尚之信繞小路來進攻,鄭軍因無法撤退而冒死突進,劉國軒再追擊敗退的尚軍,總共斬殺約20,000人、俘虜7,000人[9]。這場戰鬥鄭軍以數千人擊敗清軍數萬人,劉國軒的勇名因此威震粵東。

永曆三十年(1676年)尚可喜病情惡化,加上吳三桂攻陷肇慶、韶州等地,廣東清軍人心開始動搖,尚之信只得加入反清陣營,並割讓惠州給劉國軒[10]。可是鄭軍於十月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餘領地相繼被攻陷,局勢開始對鄭氏王朝不利。永曆三十一年(1677年)劉進忠、尚之信都已投靠清朝,劉國軒以惠州難以防守,退回廈門和鄭經會合。

閩南戰役

永曆三十二年(1678年)鄭經企圖恢復之前的聲勢,以劉國軒為統帥進攻海澄。劉國軒先於二月十日(3月10日)燒毀江東橋,切斷漳州、泉州之間的聯繫。不過清軍陸續趕來增援,劉國軒便在漳州、海澄一帶進行游擊[11],使得清軍無法判斷他的意圖,只能在各地來回奔波。劉國軒先後擊敗水頭、祖山兩地的清軍,並於閏三月十八日(5月8日)開始包圍海澄[12]。

劉國軒為了孤立海澄,在城外挖水道,引河水來包圍城池,水道外再挖壕溝,並在壕邊安置大炮[13]。五月清軍奇襲在祖山的劉國軒,並試圖填平城外的壕溝,卻遭到劉國軒炮擊,清軍死傷慘重,再也沒有能力解救海澄。經過長久的包圍,海澄嚴重缺糧,清軍甚至吃馬骨頭充飢[13],劉國軒終於在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並以此項功績受封征北將軍、武平伯。

接著劉國軒佔領泉州全部的屬縣,只剩泉州府繼續堅守,經過二個月的包圍仍無法攻陷。這時防守定海的蕭琛被清軍擊潰,謊報清軍大舉出動[14],鄭經因此召回劉國軒,清軍趁勢奪回失去的領地。後來鄭經發現真相,將蕭琛處死,再派劉國軒進攻漳州。九月十九日(11月3日)[15]劉國軒率領20000人,和清軍在龍虎山(或叫蜈蚣山)交戰,劉國軒連續擊退胡圖、姚啟聖兩隊,卻遭耿精忠擊敗[16]。

永曆三十三年(1679年)劉國軒佔領果堂寨,和固守江東橋的姚啟聖對峙。劉國軒打算強化果堂寨的防禦,率領2000人在果堂寨後方的坂尾築寨[3],工程還沒完成,就遭數萬清軍的攻擊。劉國軒靠大炮壓制清軍攻勢,再以火銃追擊敗退的清軍,坂尾寨得以順利完成。

東寧政變

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鄭軍因長久缺糧,軍心開始動搖,海澄向清軍投降。劉國軒只得返回廈門,卻發生軍隊暴動[17],劉國軒認為廈門已無法固守,便和鄭經一起退守臺灣。鄭經約八個月後去世,劉國軒加入了馮錫範領導的東寧之變,殺監國世子鄭克𡒉,改立馮錫範的女婿鄭克塽繼位延平王,劉國軒受封武平侯[18],前往澎湖修築砲台防範清軍。

反對進攻呂宋

永曆三十七年六月十六日(1683年7月10日)施琅進攻澎湖(詳見澎湖海戰),劉國軒靠著炮船擊退清軍。到了二十二日(16日),風向突然從西北風轉成南風,施琅順著風勢擊敗劉國軒。戰後,宰輔馮錫範召開文武會議,與黃良驥、洪邦柱以及中書舍人鄭得瀟共同奏請幼王鄭克塽攻佔呂宋島(菲律賓),以延續東寧國的國祚。施琅此時派遣曾蜚前來招撫,並以總兵之職欲誘降劉國軒,劉國軒因而拉攏馮錫範以及眾多將領,主張舉國投降滿清[19]。七月十五日(9月5日)由鄭克塽率領劉國軒、馮錫範等人一起向施琅投降。

晚年

劉國軒降清後,清廷封其為伯爵,授職直隸天津鎮總兵,並將劉國軒一家遷往京師,隸鑲黃旗漢軍[20]。劉國軒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逝世,享壽六十五歲,清廷同年追贈太子少保[21]。

雍正九年(1731年)劉國軒與鄭克塽後裔合併改隸正紅旗漢軍第五參領第一佐領[20]。

民間信仰

相傳劉國軒率軍屯墾於右衝鎮(今高雄右昌地區)時,曾應將士之請而卜地建造元帥爺廟、三山國王廟、一甲福德寺及三甲福德祠等廟宇,作為當地軍民之精神寄託及信仰中心,後人為感念劉國軒之恩德,便尊其為「劉府大元帥」,奉為元帥爺府之主神。

參考文獻

  1. ^ 中華客家網. [200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8).
  2. ^ 《臺灣外記》、《重纂福建通志》記載為長汀人,《閩海紀要》記載武平人
  3. ^ 移至:3.0 3.1 彭孫貽,《靖海志》,頁89
  4. ^ 夏琳,《閩海紀要》,卷之下:「拱柱恐世孫投誠,有意外之患,乃議奉公子鄭明往攻呂宋,再造國家,以存鄭祀;世孫從之。輜重已移在船,會有傳其欲大掠而去者,國軒止之;不果行。」
  5. ^ 臺灣通史/卷29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3) (中文).
  6. ^ 連橫,《臺灣通史·卷十五·撫墾志》,頁416
  7. ^ 《靖海志》,頁76
  8. ^ 《靖海志》,頁78
  9. ^ 鄭亦鄒,《鄭成功傳》,頁29
  10. ^ 《靖海志》,頁35
  11. ^ 江日昇,《臺灣外記》,頁333
  12. ^ 劉國軒進攻海澄的時間,《靖海志》、《閩海紀要》、《臺灣外記》等都記載於三月十八日(陽曆4月9日),但上述史料都說圍城經過83天於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兩者相距的天數不會是83天。依照《鄭成功傳》為閏三月十八日(5月8日)才符合。
  13. ^ 移至:13.0 13.1 《靖海志》,頁85-86
  14. ^ 夏琳,《閩海紀要》,頁54
  15. ^ 《清聖祖實錄選輯》,頁90/
  16. ^ 《鄭成功傳》,頁34
  17. ^ 《靖海志》,頁91
  18. ^ 《彰化縣志稿》:「十月,得施,克𡒉孤立無援,慘遭殺害,東寧變出非常,錫範擁克塽嗣襲,權爲所攬,封軒武平候。」
  19. ^ 《臺灣外紀》,卷29
  20. ^ 移至:20.0 20.1 《欽定八旗通志·卷二十五·旗分志二十五·八旗佐領二十五·正紅旗漢軍佐領》
  21. ^ 《清聖祖實錄選輯》,頁144

參見

  • 劉國軒屠村事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5%9C%8B%E8%BB%92


長汀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汀縣(客家話:Tshâung-tin-yèn,實際讀音:/ʧʰɒŋ˨˦ tʰin˥˥ iẽ˨˩/)是中國福建省龍巖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福建省西部。本縣也是明清時期汀州府所轄的客家八縣之一,是汀州府的附郭縣,自古為閩、粵、贛三省邊陲要衝,被譽為「福建省西大門」,縣政府駐汀州鎮兆征路19號。

長汀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被譽為「世界客家首府」。長汀還是國務院批覆的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B1%80%E5%8E%BF


武平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平縣是中國福建省龍巖市下轄的縣。歷史上是南海國國都所在地。是明清時期汀州府所轄的客家八縣之一,為純客家縣和閩粵贛省際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B9%B3%E5%8E%BF


地方「權力空間」的秩序

—以大林鎮焚化爐抗爭事件為例

據傳明鄭時期,當時的王侯屯兵於鄭家庄(今民雄鄉鄭家村),其軍師劉國淵⼀天晨起,於戊守的鄭家庄北側向東北方觀視,發現大林鎮當時一片翠綠、林木茂盛,而且中坑的芎蕉山附近竹林中飛出一大群白鷺鷥,成群結隊在天空中飛翔,黃昏時候又成群飛回竹林中,於是親自率兵探源而得知芎蕉山有⼀處「白鷺鷥洞」,而且潭底(今大林慈濟醫院後方)向芎蕉山方向觀看時候,正好像⼀隻「鳳凰」的頭朝向三疊溪喝水的樣子,於是向鄭成功稟明發現一塊好地理,於是派兵馬於附近駐守,並設置大莆林汛,後來便稱「大莆林」。

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27481/090NHU00699005-001.pdf


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

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29998/093NHU05699004-001.pdf


台灣文獻叢刊清聖祖實錄選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138 八月十五日(甲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題報:『七月十五日,鄭克塽遣偽官馮錫圭等,偽侯劉國軒、偽伯馮錫範遣其弟偽副使劉國昌、馮錫韓等齎降表文稿詣臣軍前請繳偽冊印,率眾登岸,以求安插。臣隨遣侍衛吳啟爵、筆帖式常在同馮錫圭等持榜示,往台灣曉諭偽官兵民,驗視剃發;即令鄭克塽等繕寫降表,並偽冊印一並齎送,以便代奏。至台灣雖在海外地方千餘里、戶口數十萬,或棄或守,伏候上裁』。得旨:『海洋遠徼盡入版圖,積年逋寇悉皆向化;具見卿籌劃周詳,剿撫並用,克奏膚功,朕心深為嘉悅!在事有功人員,該部一並從優議敘。餘令議政王大臣會議以聞』。尋議政王大臣等議:『台灣應棄應守,俟鄭克塽等率眾登岸,令侍郎蘇拜與該督、撫、提督會同酌議具奏』。從之。

139 二十九日(戊辰),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題報:『臣於八月十一日率領官兵,自澎湖進發。十三日,入鹿耳門,至台灣。十八日,鄭克塽及偽文武官俱已剃發;宣讀赦詔,鄭克塽等歡呼踊躍,望闕叩頭謝恩。所有鄭成功之子偽輔政公鄭聰等六人,鄭錦之子鄭克塽及其弟偽恭謹侯鄭克舉(壆)等九人、偽武平侯劉國軒、偽忠誠伯馮錫範等子弟及明裔朱桓等十七人並續順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撥船配載,官兵陸續護送,移入內地;並移咨侍郎蘇拜及督、撫,聽其安插。其餘偽文武各官家口,見在趣令起行;兵丁願入伍及歸農者,聽其自便。至於江、浙、閩、粵各省被獲男婦,臣仰體皇仁,已悉令回籍。其偽冊印、札付已次第追繳,倉庫人民戶口冊籍、艦艘軍器,俱令巡海道線一信等察收』。下所司知之。

156 初六日(壬申),以福建投誠偽將軍劉國軒為直隸天津總兵官。

158 夏四月初二日(丁酉),天津總兵官劉國軒陛辭。上諭曰:『台灣地方阻聲教者六十餘年,爾素懷忠誠,值施琅督兵進剿,首先歸命;是以特授為總兵官,以示優眷。但天津地方近在畿輔,與別省不同;爾宜加意撫輯,使兵民相安、盜賊屏跡。且爾從閩海來歸,並無親知故舊,當盡職以副朕懷』。又諭曰:『朕嘉爾海外倡率歸誠,且孤身遠來;今當赴任,殊為可念!故於常例之外,賜爾白金二百兩、表裏二十疋、內廄鞍馬一匹,以示異數』。

173 十三日(甲辰),先是,侍郎蘇拜等疏言:『鄭克塽、劉國軒、馮錫範、明裔朱桓等俱令赴京。其武職一千六百有奇、文職四百有奇,或願回籍、或願受職,應聽部察例議敘;兵四萬餘人,願入伍、歸農,各聽其便』。上命鄭克塽家口親族及劉國軒、馮錫範本身家口,俱令遣發來京。其偽官並明裔朱桓等,俱於附近各省安插墾荒。餘如議』。至是,鄭克塽等至京;上念其納土歸誠,授鄭克塽公銜,劉國軒、馮錫範伯銜,俱隸上三旗。仍令該部撥給房屋、田地』。

177 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乙丑)春二月二十八日(戊午),上命大學士明珠、一等侍衛通圖等傳諭天津總兵官劉國軒曰:『朕撫御寰區,聿臻治理;止台灣餘孽一線尚存。雖屬小島未平,猶處海濱弗靖。爾劉國軒身為渠黨,乃能仰識天時,勸令鄭克塽納土來歸,朕心嘉悅!授爾總兵官之任。聞爾家口眾多,棲息無所。京城房舍人有定業,況價值不貲,爾安從得之。今特賜爾第宅,俾有寧居,以示優眷』。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59241&searchu=%E5%8A%89%E5%9C%8B%E8%BB%92


東華錄選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146 戊辰二十九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臣於八月十一日,率領官兵自澎湖進發;十三日,入鹿耳門,至台灣。十八日,鄭克塽及文武官俱已剃髮;宣讀敕詔,鄭克塽等歡呼踊躍,望闕叩頭謝恩。所有鄭成功之子偽輔政公鄭聰等六人,鄭錦之子鄭克塽及其弟偽恭謹侯鄭克塽等九人,偽武平侯劉國軒、偽忠誠伯馮錫範等子弟及明裔朱桓等十七人,並續順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撥船配載,官兵陸續護送,移入內地;並移咨侍郎蘇拜及督,撫,聽其安插。其餘偽文武各官家口,見在趣令起行;兵丁有願入伍及歸農者,聽其自便。至於江浙、閩、粵各省被獲男婦,臣仰體皇仁,已悉令回籍。其冊印、扎付,已次第追繳;倉庫人民戶口冊籍、船艘軍器,俱令巡海道線一信等察收』。下所司知之。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77372


安平縣雜記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05 一、四社番,即現在之平埔番。何曰平埔番?因當時四社地屬平埔,近處村莊土民則將該歸化生番指稱為平埔番。此平埔番之說,職是故耳。

311 一、四社番風俗,原與生番無殊;不知年月,無有姓氏。至清乾隆間招撫歸化,其時政府委用官員係潘、金、劉三姓之官,入山招撫,凡在其時就撫之各社生番出山化熟者,如是潘官所招,一概隨同姓潘;金官所撫,一盡姓金;劉官所撫,一盡姓劉。此生番當時化熟之初,只有潘、金、劉之姓而已。當未就撫之際,所有習俗,類若生番,不過自別親疏,互相嫁娶。迨歸化後,彼此各有姓氏,理應不能再混嫁娶,宜分同姓不婚,何彼四社番,竟有同姓結婚之處?因被之姓係從招撫人之姓以為姓,並非原本之姓,是以徒別是否親派血脈,如系親派血脈相延,則無婚娶。其系疏遠非親,一味互相婚配,不以同姓不婚規避。然從中更有一說:在四社番化熟之初,台之閩、粵民人少與交接,更無與之聯婚,所以番族之中,惟有自相擇配。迨後年久月深,有閩人到社為番婦贅婿者,亦有番民娶閩、粵各女為妻者,彼此婚配生傳,不分氣類。凡屬閩、粵男女各有姓氏,生傳嗣續,自從父母之姓。由此以來,故現在四社蓄各莊無姓不有。考其實在,若是番族脈絡,只潘、金、劉三姓為正派;外此別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脈,均閩、粵人入籍變番者。此則四社番之俗尚情形也。不獨四社番習俗如此,即別社熟番亦何莫不然?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1056


權力話語與歷史書寫

—論清代「寧靖王與五妃」故事形態、題詠典律及其機制

王建國 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十七期

2018年10月,頁123-170 國立台灣文學館

冠服乘輿出,與鄭克塽、國軒、錫范、繩武、洪磊等諸當事言別,又與左右鄰老辭。遂大開門戶,命僧人守候,遂望北叩首二祖、列宗。起,又向東拜謝父母。畢,援筆書曰:「余自壬午流賊破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根頭髮,保全遺體,遠潛外國。今已四十餘年,歲六十有二。時逢大難,全髮冠裳,歸報高皇!生事畢矣,無怍無愧。」又題一絕云:「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髮;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宣宗九世孫術桂書。」書畢,鄭克塽率劉國軒、馮錫范、洪磊、陳繩武等咸至。桂延入,謂克塽曰:「承令先祖、先尊之庇有年,茲非桂輕爾言別,奈天寬海闊,無可托足,不得不回報高皇、列聖之在天!」克塽與國軒等惟咨嗟爾(當時應俯首負慚也)。桂又謝曰:「有勞相送!」即與塽等作揖。投環,顏色如故,雖死猶生。塽命禮官鄭斌並所囑僧人收殮。越十日,擬與原配羅氏並殉節袁氏、蔡氏、荷姑、梅姊、秀姑葬於竹滬(今鳳山縣長治里);斌以其地窄,將袁、蔡五人別葬於大林(今臺灣縣仁和里地方)。通國聞之,悉咨嗟嘆息。先是初十日夜,有星如斗殞於東南方(余書至此,贊以二絕云:(下略))

(清)江日昇,《臺灣外紀》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85.01),頁433-434。

~~~~~~~~~~~~~

故此「門戶大開」實預示或象徵清軍即將「登堂入室」:開門不見山,反而,江山即將易主;開門前後,不只有行止上私密與公開之別,情節上更有情」深「義」重之推衍:首先,與五姬飲別,了斷親情人倫,早已令人喟嘆斷腸,其次,北叩先祖、東拜父母,並與諸臣、鄰舍相互拜別等一連串公開儀式更令人神傷,而「當時應俯首負慚也」則又可以看出作者對鄭氏諸臣的褒貶;此人物的對襯修辭正是江氏最具春秋筆法之處:五位女性「頗知大義」、「不肯再事他人」與克塽、國軒、錫范、繩武、洪磊等五位男性茍且偷生、另事新君,庶幾「琵琶別抱」,且一「去」一「來」之間,適成強烈對比,至此,江氏凸出五位女性地位與性別越界之意圖已昭然若揭,遑論後又作有「五妃」題詠。

https://db.nmtl.gov.tw/site6/journal?vol=27


岡山四百年移民史?

—論清代「寧靖王與五妃」故事形態、題詠典律及其機制

《自由廣場》 2019/05/27 06:00

◎ 沈建德

五月二十五日有讀者投書「岡山欣欣市場 四百年移民活歷史」,文中提及:一、鄭成功是大規模武裝移民,二、鄭之部將劉國軒駐兵岡山,世代繁衍而成今日岡山的「劉厝里」,作為呼籲保存欣欣市場為文化資產的依據。是否為文化資產暫且不論,但作者有關鄭成功移民屯墾的說法,歷史檔案記載並非如此。

就第一點而言,隨鄭成功來台者存活三萬一千人,鄭滅被遣回中國者超過四萬二千人,記於《清聖祖實錄》及《東華錄》,證明移民不存在,都是平埔族。再看一六六四年鄭入台三年後所繪之「台灣軍備圖」,顯示鄭成功已控制並漢化地區,有安平、小香洋民社(關廟)、半路竹民社(路竹)、後紅仔民社(岡山後紅)。根據一六八三年首任台灣府知府蔣毓英等編纂的《臺灣府志》記載,鄭氏遺留的漢化番民有三萬○二二九人,主要是分佈於上述南台南及北高雄;未漢化番口八一○八人,分佈於豬山番(嘉義諸羅山)、目加喇員番(善化目加溜灣)、哆吧思戎土社(橋頭)、下淡水番(屏東新園)、琅橋番(恆春)等。

就第二點而言,岡山「劉厝里」不會是劉國軒後代。因前述《清聖祖實錄》及《東華錄》均記載:劉國軒及明裔俱令赴京。且根據《安平縣雜記》,番,原無姓氏,清乾隆間招撫歸化,委用潘、金、劉三姓官員,如是潘官所招,一概隨同姓潘;金官所撫,一盡姓金;劉官所撫,一盡姓劉。「劉厝里」恐是劉官所撫。

岡山人不知歷史,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在岡山「夜襲」造勢,歌詞中,台灣人被捅心臟;而路竹王金平去中國「認祖」說,「中華是阮心中的日頭」,更讓台灣人尊嚴掃地。不知史,絕其智;不讀史,無以言;慟!

(作者為留美企管博士,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現為有機自耕農,https://www.facebook.com/TPGOF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91519


劉國軒列傳

(臺灣通史/卷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劉國軒,福建汀州府人也。狀貌雄偉,懷材未遇,為漳州城門把總。永曆八年冬十月,招討大將軍鄭成功伐漳州,國軒開門迎。參軍馮澄世奇之,為語成功,擢為護衛後鎮。十年秋,從中提督甘輝伐閩安,克之。十二年,從伐南京。十五年,從克臺灣。成功薨,子經嗣,分汛東寧,以國軒守雞籠山,勦撫諸番,拓地日廣。二十年,晉右武衛,駐半線。二十四年秋八月,斗尾龍岸番反,經自將討之,國軒從,遂破其社。十月,沙轆番亂,平之。大肚番恐,遷其族於埔里社,追之至北港溪,乃班師歸。自是北番皆服。二十八年,靖南王耿精忠據福建,使如東寧約會師。經率侍衛馮錫範及六官等渡海而西,國軒從。精忠調趙得勝之兵,得勝不從,邀國軒於海澄,議奉經。經說精忠,借漳、泉二府為召募,精忠難之。於是耿、鄭交惡。六月,經入泉州。精忠之將王進來攻,國軒及右虎衛許耀敗之於塗嶺,追至興化而還。七月,清軍圍潮州,精忠不能救,總兵劉進忠納款。經遣援勦左鎮金漢臣率師援之,潮圍解,以進忠為中提督,國軒副之。二十九年春二月,左虎衛何祐伐饒平;五月,國軒入潮,與何祐、劉進忠兵數千人,徇屬邑之未下者。平南王尚可喜兵十餘萬,盡銳來攻;相持久,國軒食盡,議退於潮。尚之信麾騎,晨掩祐軍,戰於鱟母山下。祐以身先旗,矯尾厲角,直貫中堅,出其左右;國軒繼之,大敗尚軍,追奔四十餘里,斬首二萬有奇,捕鹵七千,轔籍死者滿山谷。由是國軒、何祐威名震於南粵。十月,經入漳州。三十年春二月,吳三桂兵至肇慶、韶州,碣石總兵苗之秀、東莞守將張國勳詣國軒降。尚之信降於三桂,三桂檄讓惠州於經,國軒入守之。五月,精忠守將劉應麟以汀州降,後提督吳淑入守之。七月,經調進忠於潮,不至。九月,清軍入福建,擒精忠,其將馬成龍以興化降,許耀入守之。十月,耀與清軍戰於烏龍江,敗歸,調趙得勝、何祐代之。十一月,精忠守將楊德以邵武降,吳淑入守之。十二月,淑與清軍戰於邵武城下,敗歸。三十一年春正月,清軍攻興化,祐與得勝禦之。清軍縱反間,得勝戰沒,祐亦敗歸,興化遂陷,漳泉俱潰,經歸思明。六月,進忠降於三桂,尋歸清,被殺。國軒亦棄惠州,惠州之人送之。凡十府一時俱失,經不知所為。見國軒至,大喜,軍事盡委國軒。國軒為將,愛士卒,信賞必罰,而出奇制勝,眾莫能測,故每戰得捷,敗亦能完,諸將皆莫及也。三十二年春正月,晉正總督,吳淑為副。經表賜尚方劍,專征伐,諸將咸聽命焉。二月,伐漳州,下玉州、三叉河、福河、下滸等堡,斷江東橋,以遮餉道。援軍適至,分兵擊之,夜取石碼,數戰皆捷。遂揚帆直入鎮門,取灣腰樹、馬洲、丹洲諸堡。軍聲日震。

  當是時,清軍之援漳者,福建總督郎廷相、海澄公黃芳世、都統胡克按兵不前,提督段應舉自泉州、寧遠將軍喇哈達、都統穆黑林自福州、平南將軍賴塔自潮州,後先至。國軒及吳淑諸將,兵僅數千,飄驟馳突,略倣成功。當事者萎腇咋舌,莫敢支吾。由是國軒、吳淑威名復震於閩南。閏三月,與黃芳世、穆黑林戰於灣腰樹,敗之。胡克率副將朱志麟、趙得壽來戰於鎮北山,又敗之。姚公子、李阿哥來援,亦敗之。段應舉戰於祖山頭,復敗之,逸入海澄。遂取平和、漳平,圍海澄三匝。六月,清廷以隨軍布政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吳興祚為巡撫,趣諸軍援澄,次葛布山。三次隔帶水,高壘自完,相望而已。城中食盡,破之。段應舉自經於敵樓,總兵黃藍巷戰死,殺滿漢兵數萬,捕鹵數千,馬萬餘匹。晉國軒武平伯征北將軍、吳淑定西伯平北將軍、何祐左武衛、林陞右武衛、江勝左虎衛。士氣大振,幾五萬人。遂取長泰、同安,乘勝圍泉州,徇下南安、永春、安溪、德化諸縣。八月,清軍水陸援泉。大學士李光地、寧海將軍喇哈達、平南將軍賴塔自安溪出同安,巡撫吳興祚自仙遊出永春,提督楊捷自興化下惠安,總兵林賢、黃鎬、林子威以舟師自閩安出定海,剋期俱至。樓船中鎮蕭琛與林賢遇,未戰敗。經以宣毅後鎮陳諒、援勦後鎮陳啟隆禦之於海山。國軒帥二十八鎮還漳州,築十九寨。九月,以吳淑、何祐、江勝等十一鎮,可二萬人軍浦南,而自率林陞、林應、吳潛、陳昌等十七鎮,可三萬人軍溪西,直逼漳城之北,軍容烜赫。翼日,決勝於龍虎山。耿精忠為左拒,賴塔為右拒,啟聖在前,胡克又在啟聖之前,揮兵二萬先合。國軒敗之。啟聖亦敗。精忠親督戰,斬退縮者三人,大呼而馳,賴塔尾之,兩軍酣戰。海澄鎮鄭英、吳正璽皆沒,國軒麾軍退,收拾餘兵,以保灣頭。亢宿鎮施明良受啟聖賄,謀獻思明。經嬖之,常在左右。國軒入告曰:『今軍破國殘,蹙地千里。殿下宜效先王之志,臥薪嘗膽,親君子,遠小人。中興之業,乃可圖也。』經納其言,而明良謀之益急,國軒殺之。及施世澤,琅之長子也,為女宿鎮,再叛再降,又與其謀,故誅之。三十四年春正月,清軍大舉伐思明。經以左武衛林陞為督師,率諸鎮禦之。方戰而潰,國軒亦全師歸,遂入東寧。

  三十五年春正月,經薨,子克塽嗣,晉武平侯。十月,清廷以萬正色為陸路提督、施琅為水師提督,將以伐臺。克塽命國軒駐澎湖,拜正總督,假節行事。以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為副。擢林亮為右虎衛,改名豪。以援勦左鎮陳諒為右先鋒,提調陸師。右武衛林陞為水師提調,左虎衛江勝副之。援勦右鎮邱煇、援勦後鎮陳啟明各為先鋒。修戰艦,築砲壘,討軍實,以待清師。三十七年夏六月,清軍發銅山,窺澎湖。國軒知八罩嶼惡,望間當有颶至。自督精兵,強逾二萬。以戎旗一鎮吳潛守風櫃尾;果毅中鎮楊德守雞籠嶼;後提督中鎮張顯守中灣;游兵鎮陳明守四角山,中提督前鎮黃球佐之;果毅後鎮吳祿守內塹,侍衛後鎮顏國祥佐之;壁宿鎮楊章守外塹,右先鋒鎮李錫佐之;右虎衛領兵江高守東峙,侍衛殫忠營王鯉佐之。沿海巨舟,星羅棋布。環設砲城,凌師以守。邱煇請曰:『彼兵遠來,乘其未定而擊之,可破也。』建威中鎮黃良驥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擊之便。』國軒不從。已而清軍萃至,環泊花、貓二嶼。煇復請襲之,不許。十六日黎明,微風振枻,鉦鼓傳喧。兩軍將合,琅以七船突入鄭鉫。國軒以林陞、江勝、邱煇、曾瑞、王順各船迎之,焚殺過當,濺血聲騰。時南潮正發,琅舟為急流分散。國軒師合,兩翼齊攻。琅困不得出,其先鋒藍理突圍救之,砲中其胸;琅亦集矢而卻。林陞幾得琅,連中三矢,不退;砲傷其股,乃退。邱煇、江勝欲逐之,國軒不可;請宵戰,又不可。越六日,琅分為八隊,每隊七船,皆三其疊。將戰,有風從西北來,渰浥蓬勃,逢迎清軍,士皆股栗。鄭艦居上風,國軒麾之。琅大驚禱天,須臾雷發,立轉南飆,軍乃復起。國軒聞之,掀案而呼曰:『天也!』遂決戰。發火矢噴筒,燔焰怒張,水為之赤。宣毅左鎮邱煇與總兵朱天貴遇,砲沈其船,往來衝突。琅督諸舟環攻。煇兩足俱傷,負痛苦戰,而勢迫,遂投火藥桶,燬船死。左虎衛江勝之船,突入陣中,殺傷過當。諸船萃攻,亦自沉死。征北將軍曾瑞、定北將軍王順、水師副總督江欽、右先鋒陳諒、援勦右鎮鄭仁、援勦後鎮陳啟明、護衛鎮黃聯、後勁鎮劉明、折衝左鎮林順、斗宿鎮施廷、水師一鎮蕭武、水師二鎮陳政、水師三鎮薛衡、水師四鎮陳立、中提督中鎮洪邦柱、中提督右鎮尤俊、中提督後鎮楊文炳、中提督親隨一鎮陳士勛、龍驤左鎮中協黃國助、龍驤右鎮左協莊用、侍衛中鎮黃德、侍衛右鎮蔡智、侍衛驍翊協蔡添、侍衛領旗協林亮、侍衛左總轄毛興、勇衛中協張顯、勇衛左協林德、勇衛右協陳士勳、勇衛前協曾遂、中提督領兵協吳略、中提督左協林德、中提督前協曾瑞、中提督領旗協吳福、中提督前鋒協陳陞、中提督總理協陳國俊、右武衛右協吳遜、右武衛隨征二營梁麟、水師二鎮前鋒副將李富、水師二鎮左營副將張欽、水師三鎮左營副將許端、水師三鎮右營副將林耀、援勦右鎮右營廖義、援勦前鎮前鋒營莊超、折衝鎮左營陳勇、左提督後鎮左營王受等,皆戰死。損兵一萬二千有奇,沉失大小師船一百九十四艘。戎旗一鎮吳潛守西嶼頭,遙望眾師漸沒,趣左右欲赴援而無舟,拔劍歎曰:『大丈夫既不能為國馳驅,豈可偷生苟活,為世所笑乎?』遂自刎死。國軒見師敗勢蹙,乘走舸,從吼門而入東寧,與文武議奉克塽以降。琅至,歸克塽於北京,封漢軍公。國軒授天津總兵。

  連橫曰:古之所謂良將者,若白起、王翦之徒,皆能闢地強兵,以輔其國,世稱功伐,彼蓋有得於時也。不然,以國軒之武略,使乘風雲而建旗鼓,豈不足烜赫一世?而終為敗軍之將者,何哉?語曰:『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吳淑、何祐皆負驍勇,而亦無名,時之不得假也。悲夫!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87%BA%E7%81%A3%E9%80%9A%E5%8F%B2/%E5%8D%B729#%E5%8A%89%E5%9C%8B%E8%BB%92%E5%88%97%E5%82%B3


明鄭之亡與施琅

毛一波 臺南文化季刊 第7卷第4期 p. 16-18 出版地:臺南

清人之滅明鄭,是經過了多年圖謀的。其用施琅,也經通不少的考慮,如對他的對調外放,均有考查。終因李光地(此人後來得罪,終因距與姚啟聖同荐施琅平豪有功,免究。)和姚啟聖(姚後因修船浮冒錢糧四千萬兩會,亦以平臺功免賠)的推荐,專任福建水師提督了。

永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冬,福建提督施琅入奏:「臣見在練習水師,又遺間諜,通臣當時部曲,使為內應。請於明年三四月進兵,可獲全勝。」至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又奏:「夏南風盛發,不可進兵,對話至十月大舉。朝議檄姚啟聖剋期于夏至後進攻臺灣。」(大清聖祖實錄一百二)時戶科給事中孫薰條陳臺灣進兵宜緩,後施琅於五月初四率師前進,同月廿八日又奉令回汛再圖。

永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遣施琅率戰艦六百餘艘,兵二萬五千(一說六萬)進攻臺灣。十五日到澎湖會十六日始攻,用其新製鳥船,頗為得手。至二十一日守澎統帥劉閣軒敗歸臺灣。與延平王三世鄭克塽謀降,清廷聞報,在閏六月十八日傳諭八旗王公大臣云:「施琅大敗海賊,會克澎湖,此乃捷音。」七月二十八日下詔,主張對臺招降,不必力取。

「上論差往臺灣料理兵餉工部待郎蘇拜等曰:方今區宇悉平,僅餘海寇,因此事重大特遣爾等往理官兵糧銷餉與各項錢糧,宜措備豐足。其進取臺灣官兵勤勞奮力攻克澎湖深為可嘉,爾等至彼專遣人宜諭慰勞官兵,更念以兵力攻取臺灣則將士勞瘁人民傷殘,特下詔旨招降,倘共歸來即令登岸,善為安插務俾得所,勿使餘眾仍留原地,此事甚有關係爾等勉之。」另外,又下安撫鄭氏之詔。據大清實錄載:「海逆鄭克塽遣偽官鄭平英等齎降表至提督方施琅軍前,總督姚啟聖轉奏請頒赦招撫,上命撰敕發姚啟聖同施琅酌行,敕曰:皇帝敕諭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等,帝主撫御寰區仁覆無外,即海隅日出之邦無不欲其咸登袵席共享昇平,爾祖父自明季以來出沒海洋盤踞島嶼,本較完聞之後爾祖鄭成功街接一隅甘制作正化以及爾父鄭錦苟延歲月假息偷生勾引奸徒窺伺內地,屢經剿撫仍執迷不悟,頑梗怙終。至爾年方童穉或於黨類之言妄思效爾前人竄伏臺灣恃為窟穴倚險負固飄突靡常以致沿海地方里閈不寧時遭兵燹之厄,朕念中外兵民皆屬赤子何忍聽其久罹水火不加拯救,故特命提督施琅選將練兵整篩戰艦揚帆進剿直出大洋,旋據奏報已克澎湖,爾等抗拒大兵者殲滅殆盡,餘大眾敗遁臺灣,目今舟師進剿,指自蕩平,近據總督姚啟聖奏爾等具疏請降,又據來使呈乞恩赦,朕體上天好生之心薄海內外率俾安全,特頒敕旨前往開諭,爾等果能悔過投誠傾心向化率所屬偽官軍民人等悉行登岸,將爾等從前抗違之罪盡行赦免仍從優叙錄加恩安插務令得所,煌煌諭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倘仍懷疑畏猶豫遷延,大兵一至,難免鋒鏑之危,傾滅身家,噬驕莫及,爾等其審圖順逆,善計保全,以副朕宥罪施仁至意。」這勒諭是同年七月廿七日發出的。而鄭克塽的降表在七月二十三日就送到澎湖施之處了。其表有:「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懷前代之恩,未沾新朝之澤,是以臣祖蓽路以開東土,臣父韎韐以雜文身,寧效負固重險,自擬夜郎,抑亦保全遺黎,孤栖海角而已……汗顏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後誠」之句。(臺灣外記卷十)

接著,就是施琅入臺受降,並呈報經過。大清實錄載云「施放題報臣於八月十一日率領官兵自澎湖進發,十三日入鹿耳門至臺灣,十八日鄭克塽及偽文武官俱已薙髮,宣讀赦詔鄭克塽等歡呼踴躍望闕叩頭謝恩,所有鄭成功之子偽輔政公鄭聰等六人,鄭錦之子鄭克塽及其弟恭謹侯鄭克舉等九人偽武平侯劉國軒偽忠誠伯馮錫范等子弟及明裔朱桓等十七人并續順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撥船配載官兵陸續護送移入內地,并移咨侍郎蘇拜及督撫聽其安插,其餘偽文武各官家口見在趣令起行,兵丁有願入伍及歸農者聽其自便,至於江浙閩粵各省被獲男婦,臣仰體皇仁已悉令回籍,其偽冊印剳付已次第追繳,倉庫人民戶口冊藉船艘軍器俱令巡海道線一信等察收,下所司知之」。還是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的記載。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甲授)的記載一汰:「先是,侍郎蘇拜等疏言,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明裔朱桓等,俱令赴京,其武職一千六百有奇,文職四百有奇。或願回籍,或願受職,應聽部察例議叙。兵四萬餘人,願入伍歸農,各聽其便。上令鄭克塽家口親族,及劉國軒、馮錫范本身家口,俱令遺發來京。其偽官,并明市裔朱桓等,俱於附近各省,安插墾荒。餘如議。至是,鄭克塽至京,上念其納土歸誠,授鄭克換公銜,劉國軒、馮錫范伯銜,俱隸上三旗,仍令該部撥給房屋田宅。」(大清實錄卷一百十八)這就是清廷對於鄭克塽一般的善後處置。到康熙二十四年三月五日(乙丑)實錄云:「正黃旗漢軍公鄭克塽題請叙鄭聰等投誠功,部該不准。上諭大學士等曰:大兵進剿,鄭聰等同鄭克塽,即獻臺灣投誠。久踞海島之寇,盡行消滅,伊等著准議叙。」(同上卷一百二十)這總算准了。

臺灣之降,劉國軒大受上賞。除鄭克塽勉封為正黃旗漢軍公,馮錫范為正白旗漢軍伯之外,國軒為天津總兵,最受優遇。如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二日上諭云:天津總兵官劉國軒陸辭時、上諭曰「臺灣地方阻聲教者六十餘年,爾素懷忠誠,值施琅督兵進剿首先歸命,是以特授為總兵官以示優眷,但天津地方近在畿輔,與別省不同,爾宜加意撫輯使兵民相安盜賊屏跡,且爾從閩海來歸,並無親知故舊,當盡職以副朕懷,又諭曰朕嘉蘭海外倡率歸誠,且孤身遠來,今當赴任,殊為可念,故於常例之外賜爾白金二百兩表裏二十疋內厩鞍馬一匹以示異數。」又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上命大學士明珠、一等侍衛通圖等,傳諭天津總兵官劉國軒曰:「朕撫御寰區,聿臻治理,止臺灣餘孽,一線尚存。雖屬小島未平,猶慮海濱勿靖,爾劉國軒身為渠黨,乃能仰識天時,觀令鄭克塽納士來歸,朕心嘉悅。授爾總兵之任,聞爾家口眾多,捿息無所,京城房舍,人有定業,以價值不貲,爾安從得之,今特賜爾宅第,俾有寧居,以示優眷」。(卷一百十九)這當然也是清廷籠絡降人的一種策略了。由是海上既平,臺灣入清版圖,南人無復反者。

不過,從鄭成功之崛起以至于在臺三世之滅亡,「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蓋人謀之不臧,首居其一。當年金廈之為戰,可不必說它了。而成功入臺以後,百政待舉,所措天不永年,未能造成「百世不拔之基」。鄭經亦算有為,但順治十三年的回師聞粤,竟無所成。終至宴安以死。而克塽當國前後的內部之鬭爭,早伏一朝覆亡之兆。否則澎湖一戰,(施政損失亦奇大)何至于舉國投降。這不但出乎施琅意外,亦出乎清廷意外的。假使明鄭內政清明,團結一致,而誓死抵抗,清延恐亦無法可施。是則鄭氏武力之消長不係于強敵之清廷,而係於明鄭本身也無疑。

至于施琅為人及其晚年行經或遭遇,大清實錄中亦間有叙及。現在分別錄出數則如下:

康熙廿三年七月廿二日,召的學士席柱曰:朕前日未曾問及提督萬正色、施琅,伊等品行若何。席柱奏曰:陸路提督萬正色,為人忠厚和平,居官亦優。上曰:萬正色前督水師時,奏臺灣斷不可取,朕見其不能濟事,故將施琅替換,命其勉力進剿,遂一戰而克。萬正色施琅二人,今相睦否?席柱奏曰:二人陽為和好,陰相嫉菇。上曰:施琅何如?席柱奏曰:施琅人材頗優,善於用兵,但行事微覺好勝。上曰: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褊淺,恃功驕縱,此理勢之必然。」(卷一百十六)於此可見施琅之為人及別人對他的觀感了。

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福建陸路提督張雲翼疏言,水師提督施琅,於泉州公廨,建立御書碑亭,各管不便行走。得旨,朕賜御書,原以褒施琅之功,榮龍其一身一家,於伊家左右,猶可堅碑,今乃於公所建立,不獨張雲翼一人出入未便,即合省文武大僚,亦皆震悚迴避。此特借端招搖,欲引以為重,該部嚴飭施琅,不得於公所立碑。(卷一百廿八)於此,可見施琅之狂妄了。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福建提督靖海侯施琅,入京陛見,上召入乾清宮,諭之曰:爾前為內大臣,十有三年,當時因爾聞人,尚有輕爾者,惟朕深知爾,待爾甚潭。其後三逆反叛,虐我赤子,旋經次第平定,惟有海寇游魂,潛據臺灣,尚為閩害。欲除此害,非爾不可。爰斷自朕衷,特加擢用,爾果能竭力盡心,不負任使,舉六十年難靖之寇,殄滅無餘,誠爾之功也。邇來或有言爾恃功驕傲耳,朕亦頗聞之。今爾來京,又有言當留爾勿造者。朕思寇亂之際,尚用爾勿疑,況天下已平,反疑爾勿遣耶?今命爾復任,自此宜益加特慎,以保功名。從來功高者,今往不克保全始終,皆由未能朕慎之故,爾其勉之。更須和輯兵民,使地方的安靜,以副朕愛兵惜民,并保全功臣至意。施琅奏曰:臣年力已衰,封疆重大,恐精神不堪。上曰:為將尚智,不尚力,朕用爾以智耳。豈在手足之力乎?(卷一百三十六)

於此,可見作為清廷功狗之施琅所以見重之故了吧。

康熙卅五年施琅死,以其子世范襲三等侯。如此而已。

https://tainanstudy.nmth.gov.tw/article/detail/520/read?highlightQuery


別拆!岡山欣欣市場再提報「史蹟」

文化局邀專家學者現勘

2018/08/21 16:14

岡山眷村文化協會總幹事莊盛晃說,欣欣市場原址昔日是劉厝聚落,劉厝開基祖為鄭成功的勇將部屬劉國軒、劉登科父子,日治時期劉家後代擺攤賣菜給日軍,我空軍遷台後,欣欣市場成為軍眷村的菜市場,眷村改建後,又變成岡山劉厝、白米和後協等里民的採買重地,欣欣市場見證了台灣400多年來的歷史演變,有必要列為史蹟加以保留。

(??? 捕風捉影、穿鑿附會 ???)

https://news.ltn.com.tw/news/Kaohsiung/breakingnews/2526224



台海名將劉國軒

林煥珍 中华客家网->客家精英->历史人物

主辦:新華社福建分社 福建省龍岩市人民政府

在福建長汀與江西瑞金交界處,有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山鄉四都,1628年的一個風雨之夜,劉國軒就出生在這里的一個普通農民家中。他從小就受客家文化燻陶與山區艱苦環境的磨煉,養成了正直、果敢、堅定頑強的品格。

清朝政權逐步鞏固和此次長達6年的反攻戰役的失敗,實際已徹底打破了鄭氏集團反清復明的夢想。1681年,鄭經在憂鬱中病逝,其子鄭克塽繼任廷平王位,加封劉國軒為武平侯,主持台灣軍務。此時,主持內政的重臣馮錫范公開主張“自立乾坤”,遭到劉國軒的堅決反對。他說:台灣是中國之土,台灣之民是中國之民,決不能“自立乾坤”,決不能把台灣從中國版圖上分割出去。由於劉國軒等人的堅決反對,馮錫范的分裂陰謀才未得逞。也是在這一時期,清政府加緊了徵台的步伐。盡管台灣局勢難料,但身為軍事主帥的劉國軒,為報鄭氏祖孫三代的知遇之恩,支撐台灣的割據局面,仍親自駐守澎湖,一面嚴密布防,一面日夜操練水師,以迎戰攻台清軍。

(原連結 http://www.fj.xinhuanet.com/zhkjw/2007-12/26/content_12053210.htm 已失效)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8185636/http://www.fj.xinhuanet.com/zhkjw/2007-12/26/content_12053210.htm (??中共統戰大內宣文??)


厝、次、茨

厝(ts‘u)

──房子、房屋

Posted on 2013/04/12 by 劉建仁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例句1:“老嬸婆張徐秀鑾感謝大家關心。她說不反對道路拓寬,也願意「土埆厝」的一邊被徵收拆除,卻不希望「土埆厝」被剖成兩小塊而無法棲身。”(2006.1.8.自由時報B2頁)

例句2:“土牆厝之後慢慢有所謂「土角厝」的出現。「土角」是用泥土和切成短短的稻草混拌成為漿,然後放入用木板釘製的方形土角模,用手加壓成形後將木模取出讓「土角」曬乾。”(2011.11.13.自由時報47頁)

例句1的“土埆厝”和例句2的“土角厝”是一個相同的台灣話語詞叫做“t‘ɔ´-kat-ts‘uʟ”。台語 t‘ɔ´-kat-ts‘uʟ 指用“t‘ɔ´-kat”砌牆而成的房子,屋頂用茅草或瓦覆蓋。而“t‘ɔ´-kat”則是一種沒有經過燒製的方體或長方體土塊,國語叫“土坯”或“土磚”,大小比一般2寸×4寸×8寸的磚塊大得多。“t‘ɔ´-kat-ts‘uʟ”在過去台灣鄉下處處可見。

台語 t‘ɔ´-kat-ts‘uʟ,例句2用“土角厝”三個字記錄。“ts‘uʟ”是房子的意思,一般用“厝”字表示。“土”字台語文讀音 t‘ɔ`。但“土”在台語說 t‘ɔ´,有人認為本字是“塗”。在這裡,“土”讀做 t‘ɔ´,可認為是訓讀。“角”字台語讀做 kak,韻尾是 -k,但 t‘ɔ´-kat 的 kat 的韻尾是 -t,“土角(t‘ɔ´-kak)”不等於 t‘ɔ´-kat,不但語音搞錯,字也用錯了。

例句1用“土埆”表示土坯義的台語 t‘ɔ´-kat。“埆”字的音是《廣韻》苦角切(入聲、覺韻、溪母),台語讀做 k‘ak(國音ㄑㄩㄝˋ),字義是土地瘠薄或地不平,音義都和土坯無關。“埆”又讀《集韻》訖岳切(入聲、覺韻、見母),台語讀做 kak(國音ㄐㄩㄝˊ),字義是獄訟或校正,音義也和土坯無關。報紙之所以用“土角”或“土埆”記錄台語土坯義 t‘ɔ´-kat,是因為把土坯義的 t‘ɔ´-kat 誤認為是 t‘ɔ´-kak 所致。

台語土坯義 t‘ɔ´-kat 的 kat 的本字是“墼”,請參見<土墼(t‘ɔ´-kat)>篇。本篇只討論房子意義的 ts‘uʟ。

前賢對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用字及其討論

《彙音妙悟》珠韻、出母、下上聲(ts‘u 下上):“、厝(解),人所居。”把“”、“厝”二字並列。

《雅俗通》艍韻、上去聲、出母(ts‘uʟ):“厝,厝宅。”

《增補彙音》龜韻、上去、出母(ts‘uʟ):“厝,居住之所。”“ ,古字。”

《彙音寶鑑》龜韻、上去聲、出母(ts‘uʟ):“厝,厝宅也。”“,仝上字。”“”是《增補彙音》“”的變體。

《甘台字》認為“厝”字的文讀音是 ts‘ɔʟ,字義是厝宅(ts‘ɔʟ-t‘eʔ⊦);白讀音是 ts‘uʟ,字義也是厝宅(ts‘uʟ-t‘eʔ⊦)。《厦英補》也用“厝”字表示 ts‘uʟ。

《台日大》用“厝”字書寫台語房子義 ts‘uʟ。

《普閩》也用“厝”字。並認為除了房屋意義外還有家、家鄉的意義,並說也做鄉村名,此時讀輕聲。例如“黃厝(ŋ´ ・ts‘uʟ)”。在台灣則黃厝(ŋ´-ts‘uʟ)、賴厝(lua⊦-ts‘uʟ),指黃姓、賴姓家族所居住的三合院大房子。而“X厝”也常演變成地名、村里名。例如:彰化縣永靖鄉有個地名叫“陳厝”;台中市西屯區有一個里名叫“林厝”;雲林縣崙背鄉有個地名叫“羅厝”等等。

《綜台基》說“厝(ts‘uʟ)”諧“茨”,並把“宿”、“㢀”、“茨”列為擬字。

《台大字》認為“戍”、“次”、“㢀”、“茨”都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字。

《台話大》用“厝”字。

《國台》認為房屋義台語 ts‘uʟ 的本字是“次”,而“次”即“茨”,“茨”的本義為“茅草蓋的房子”,延伸為房屋與家的意義。

《台語正字》認為“陬”、“次”、“厝”、“聚”都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字。

《台語字彙》則列出“厝”、“𢈠”、“茨”為台語 ts‘uʟ 的字。

《台閩》及《閩方大》都採用“厝”字做為閩南語房子意義 ts‘uʟ 的字。

把上面各前賢對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用字整理起來,共有11個字:、、厝、次、茨、㢀、𢈠、聚、陬、戍、宿。下面分別討論這些字。

(一)、竁(國音ㄘㄨㄟˋ)

《漢大字》引用《正字通》說“”是“竁”的訛字。《正字通•宀部》:“,竁字之譌。”而“竁”字的本義是“掘地為墓穴”。如《說文•穴部》:“竁,穿地也。从穴,毳聲。一曰:小鼠聲。《周禮》曰:‘大喪,甫竁。’”所引《周禮》的原文是:《周禮•春官•人》:“大喪,既有日,請度甫竁。”意思是說:“臨近大喪,開始挖地為墓穴。”(見《說文今釋》)。

“竁”由動詞掘地為墓穴引伸成為名詞墓穴,也引伸為“窟”。如《文選》所載南朝宋•顏延年《宋郊祀歌》之一:“月竁來賓,日際奉土。”“月竁”就是“月窟”。“月窟”是傳說月亮的歸宿處,在這裡指極西的地方(賓:歸服。日際:東方極遠之地。土:土產)。而“窟”有土室的意義,如《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營窟:上古時掘地或纍土而成的住所──《漢大詞》)。“竁”是“窟”,“窟”是土室,故“竁”有土室的意義。從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可知我們的祖先曾經居住過“半地穴式房屋”,就是所謂的“土室”了。因此,“竁”有房子的意義。

“竁”字的音,《廣韻》記錄三個:(1)此芮切(去聲、祭韻),“竁,葬穿壙也。”(2)楚稅切(去聲、祭韻),“竁,葬穿壙也。”(3)尺絹切(去聲、線韻),“竁,穿也。”《集韻》對“竁”字記錄昌緣切(平、僊)、樞絹切(去、綫)、此芮切(去、祭)、充芮切(去、祭)、姝悅切(入、薛)五個音,字義都是穿地。現代漢語把“竁”字讀做ㄘㄨㄟˋ是依據《廣韻》及《集韻》的此芮切。而“竁”字的台語讀音是 ts‘uiʟ(《彙音寶鑑》)。

“竁”字的音“此芮切”屬蟹攝、三等、合口、清母。蟹攝、三等、合口、祭韻的字在台語音讀時,原則上讀 -ue 韻,如:蕝,tsueʟ;歲,sueʟ;贅,tsueʟ;稅,sueʟ;銳,dzue⊦;芮,dzue⊦ 等等;也有讀 -ui 韻的,如:脆,ts‘uiʟ;毳,ts‘uiʟ;竁,ts‘uiʟ;彗,hui⊦ 等(以上據《彙音寶鑑》),但沒有讀做 -u 韻的例。因此,“竁”字在台語不讀 ts‘uʟ。

“竁”雖然有房子的意義,但在台語不讀 ts‘uʟ,“竁”不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

(二)

這個字見於《增補彙音》及《彙音寶鑑》(字形稍變)的龜(-u)韻、上去聲、出母(ts‘-),說是古字,但字書裡查不到這個字。

(三)厝(國音ㄘㄨㄛˋ)

“厝”字的音,《廣韻》記錄兩個,字義不同:(1)倉故切(去聲、暮韻),遇攝、一等、合口呼、清母,台語讀 ts‘ɔʟ(《彙音寶鑑》)。字義是:“厝,置也。”(2)倉各切(入聲、鐸韻),宕攝、一等、開口呼、入聲、清母,台語讀 ts‘ɔk(《甘台字》)。字義是:“厝,礪石。”

《說文•厂部》說:“厝,厲石也。从厂,昔聲。……。”聲符“昔”是入聲字,演變成《廣韻》的“倉各切”。《說文》與《廣韻》都說“厝”是礪石(磨刀石)。但《玉篇•厂部》卻說:“厝,千故切,厲石。”字義是礪石,但字音是陰聲的“千故切”。“千故切”相當於《廣韻》的“倉故切”,但《廣韻》說“厝”字讀倉故切時,字義是“置也”,跟《玉篇》的解釋不同。

“厝”字國語只讀一個音ㄘㄨㄛˋ(《國音字典》),是從《廣韻》倉各切而來。

在閩南語及台語,一般使用“厝”字記錄房子意義的 ts‘uʟ。“厝”字在閩南語有沒有 ts‘uʟ 的音?

“厝(倉故切)”在中古是屬於遇攝、一等、合口呼的字。遇攝、一等、合口呼(含模、姥、暮韻)的字在台語文讀時一般讀 -ɔ 韻,如:鋪,p‘ɔ;都,tɔ;租,tsɔ;姑,kɔ;烏,ɔ 等等;但有兩個字讀 -u 韻,一個是唇音字的“无(莫胡切)”,《甘台字》及《彙音寶鑑》都讀 bu´;另一個是影母字“汚(哀都切)”,前述兩本書都讀 u。也許勉強可以說,“厝”字在台語可讀 ts‘uʟ(因倉故切的反切上字“倉”是全清音“清母”,故聲調為陰去聲。)。

“厝”字,《辭源》及《王力古漢》都只讀一個音ㄘㄨㄛˋ(《漢大字》另據《洪武正韻》秦昔切,讀ㄐㄧˊ,古縣名),本義是磨刀石(《說文》:“厝,厲石也。”“厲,同礪,磨刀石。”)。磨刀石意義的“厝”,現在寫做“錯”。“厝”字在古書中常當做“措”字使用,意義是“安置”,例如:《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這個“厝”就是放置、安置的意思,是“措”的通假字。“厝”由安置意義引伸為安葬,後來停柩待葬也叫“厝”。“厝”又通“錯”,雜亂的意思。

“厝”有安置的意思(因為“厝”通“措”),在閩南語或許由“安置”引伸為“安置的地方”,再引伸為“居住的地方”,即“房屋、房子”。但古書上不管“厝”或“措”都沒有“安置的地方”或“居住的地方”的意義。

“厝”字在台語也許可讀 ts‘uʟ,字義或許由安置引伸為房子,因此“厝”字或許可認為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但沒有書證可證明。

(四)次

“次”字的音是《廣韻》七四切(去聲、至韻),止攝、三等、開口呼、清母,台語讀做陰去聲 ts‘uʟ。“次”字的台語讀音 ts‘uʟ 與台語房屋意義的 ts‘uʟ 的語音相符。

“次”字的意義主要分兩類,第一類的意義包括:按順序排列、排在第二的、質量等級較差的、順序、量詞等意義;第二類意義包括駐留、停留、止宿、止宿處所等意義。第一類意義和第二類意義之間沒有引伸關係,因此,《現漢規範》就認為“含第一類意義的次”和“含第二類意義的次”是不同的“詞”,把“次”分成“次1”及“次2”分別解釋“次”字的意義。“次2”和台語房屋義 ts‘uʟ 有關,因為“次2”有止宿、止宿處所的意義而台語房屋義 ts‘uʟ 也是人們止宿、住宿、居住的地方。

《說文•欠部》:“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聲。”段玉裁注說:“「前」當作「」,不不精皆居次之意也。”因此,“不前”表示不在前面,在後面,也就是排在第二的意思了,如次子、次日。“不精”應當是“不前”的引伸,東西排在第二位表示這個東西不是最好的,因此“不精”的意思是質量較差的、等級較低的意思,如次貨、次等。但對於“不前、不精”王筠有不同的解釋。王筠《說文句讀》:“不前者逗留不進也。精者擇也。不擇則粗,是次也。”本篇依段注及《說文今釋》對“不前”取“不在前面”的意義。

“次”字的甲骨文是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說:“(甲骨文「次」)字象一人張口口液外出之形。……本義是人口出液。”但在卜辭裡“次”字並沒有用本義,而借用作人名及祭名。從甲骨文“次”的本義及《說文》對“次”字的說解可知,“不前、不精”意義的“次”應該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字。

《說文》對“次”的說解“不前、不精”屬於“次1”,“次1”是假借字。而“次2”的駐留、停留、止宿、止宿處所等意義跟甲骨文“次”的本義“人口出液”也連不上關係,故“次2”也是假借字。

“次2”的本義是停留,如《尚書•泰誓》:“惟戊午,王次於河朔。”(河朔:黃河的北方)。《左傳•僖公四年》:“師退,次于召陵。”(召陵:春秋時楚地名。召讀ㄕㄠˋ)。“次”由停留意義引伸為停留、止宿的處所,如:《易•旅》:“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再引伸為停留、止宿處所的設施包括房屋。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秣馬蓐食,師陳焚次。”(秣:ㄇㄛˋ,喂養。蓐:ㄖㄨˋ,豐厚。陳:ㄓㄣˋ,陣。)。杜預注:“次,舍也。焚舍,示必死。”這裡的“舍”指營舍(軍營),是“停留處所”的引伸,“焚次”即“焚舍”,焚燒營舍的意思,焚舍表示奮戰到死的決心,不再回來住了。

前述杜預的注說:“次,舍也。”而“舍”有房屋的意義,《廣韻》也說:“舍,屋也。”書證有《禮記•曲禮》:“將適舍,求毋固。”在現代漢語“舍”仍有房屋的意義,如校舍、宿舍、客舍。

“次”是“舍”,“舍”有房屋的意義,故“次”也有房屋的意義。其引伸過程應當如下:

“次”:本義停留 → 停留處所 → 停留設施 → 房屋。

  “次”字在台語讀做 ts‘uʟ,又有“房屋”的意義,故“次”是台語房屋義 ts‘uʟ 的本字。

“次”也指旅途中停留的地方,如旅次、途次、舟次。“旅次”和“途次”都是指旅途中暫作停留住宿的地方。“舟次”是船停泊的地方。日本從京都到江戶(現在的東京)沿海邊向東行的道路叫做“東海道”。在江戶時代,幕府沿著東海道設置五十三個驛站,叫做“東海道五十三次”(toukaidou gojyusan tsugi)。在每一個驛站設有供旅人歇息住宿的旅舍等。這個“五十三次”的“次”就是古漢語“次”的旅途中停留處所的意義。

“次”還有:古代官吏治事的處所、古時用帷幕遮蔽的歇息或更衣的處所、古人居父母喪時住的房子、都市裡的望樓等意義(以上見《漢大字》),這些意義都和房屋有關,都可旁證“次”是台語房屋義 ts‘uʟ 的本字。

(五)茨

《說文•艸部》:“茨,以茅葦蓋屋。从艸,次聲。”徐鉉注音:疾茲切。段玉裁注認為應該改成“茅蓋屋。”並引用《釋名》說:“屋以草蓋曰茨。茨,次也,次草為之也。”這裡的“次”是排列的意思。

《玉篇•艸部》:“茨,疾資切,以茅覆屋也。”

《廣韻•平聲•脂韻》:“茨,茅茨。又姓,……。”“茅茨”指茅草蓋的屋頂;也指茅屋(《漢大詞》)。

《集韻》對茨字記錄兩個音,意義不同:(1)津私切(平聲、脂韻):“茨”是“𣳩”的或體。“𣳩,具𣳩,山名,在……。”(2)才資切(平聲、脂韻):“茨,《說文》:‘以茅葦蓋屋。’一曰:次也,次比草為之。亦姓。”

“茨”字的閩南語讀音,《雅俗通》讀做 tsu(艍韻、陰平聲、曾母)及tsu´(艍韻、陽平聲、曾母);讀做 tsu 時,字義是:“茨,茅茨。以茅蓋屋曰茨。(又)音慈。又蒺藜曰茨。又積也。”tsu 這個讀音應該源自《集韻》的“津私切”(因反切上字是精母,全清音,聲調陰平),但“茨”讀津私切時是山名具𣳩的“𣳩”的或體字,不是茅茨的“茨”。“茨”讀做 tsu´ 時字義是:“茨,茅屋。積也。”字音 tsu´ 和《說文》的“疾茲切”,《玉篇》、《廣韻》的“疾資切”及《集韻》的“才資切”相符(反切上字“疾”、“才”屬從母,聲調當為陽平)。

《甘台字》對“茨”字記錄陰平聲 tsu 及陽平聲 tsu´ 兩個音,但字義相同。字義是“將茅草來蓋(k‘amʟ)厝蓋(kuaʟ);茦仔生在(ti⊦)牆頂;積聚。”

《彙音寶鑑》對“茨”字記錄 tsu 及 tsi´ 兩個音。“茨”讀 tsu 時字義與《雅俗通》相同;讀 tsi´ 時字義也與《雅俗通》相同。但認為“茨”讀 tsi´ 是“泉州腔口”。這應該是錯的。“茨”字在《彙音妙悟》列在“居(ɯ)韻”,現在仍然讀 tsɯ 陽平。

“茨”字的本義應該是“用茅草(或茅草及蘆葦)覆蓋房子”,是動詞。書證有《莊子•讓王》:“環堵之室,茨以生草。”及《新唐書•高麗傳》:“居依山谷,以草茨屋。”引伸用作名詞,指“用茅草覆蓋的屋頂”,如《谷梁傳•成公二年》:“壹戰綿地五百里,焚雍門之茨。”(雍門:春秋時齊國的城門名)。也許可認為“茨”由用茅草覆蓋的屋頂”引伸泛指房屋,但沒有書證。

“茨”字雖有用茅草覆蓋的屋頂的意義,但沒有房屋的意義,字音在台語也不讀陰去聲的 ts‘uʟ,“茨”不是台語房屋意義 ts‘uʟ 的本字。

(六)㢀(國音ㄘˋ)

《說文》没有“㢀”字。《玉篇•广部》:“㢀,千漬切,下屋也。”下屋的“下”應該是高下的“下”,低的意思。“下屋”指比正屋低的房子。

《廣韻•去聲•寘韻》小韻七賜切:“㢀,偏㢀,舍也。”《集韻•去聲•寘韻》:“㢀,《博雅》:‘舍也。’”注音跟《廣韻》相同。《廣韻》字解的“偏㢀”應該是和“㢀”字合成的例詞,字解“舍也”到底是在解釋“偏㢀”的意義還是“㢀”的意義,並不是很清楚。

《漢大字》對“㢀”字的解釋是“偏屋”。從偏房、偏室(都指正屋旁邊的房子)的詞例來看,“偏屋”是指正屋旁邊的房子。《玉篇》說“㢀”是“下屋”(低屋),因為“偏屋”比正屋低一些,因此“下屋”也是指偏屋了。《漢大字》給“㢀”字引用的書證如下:《廣雅•釋官》:“㢀,舍也。”(按:《廣雅》即《博雅》)。《廣韻•寘韻》:“㢀,偏㢀,舍也。”《字彙•广部》:“㢀,偏屋也。”宋•李誡《營造法式•總釋上•宮》:“偏舍謂之𢋃,𢋃謂之㢀。”(𢋃,讀ㄉㄢˇ)。所以,“㢀”是偏舍。

依據《廣雅》,“㢀”是“舍”,而“舍”有房子的意義,故“㢀”也有房子的意義。

“㢀”字的反切是寘韻七賜切。支、紙、寘三韻屬止攝、三等、開口呼,所屬的字在台語的讀音,除精組外,文讀音讀 -i 韻,如:卑,pi;知,ti;支,tsi;差(參差),ts‘i;羈,ki;犧,hi 等等,而在精組字則有的讀 -i 韻,有的讀 -u 韻。讀 -i 韻的有:刺、莿,ts‘iʟ;紫,tsi`;徙,si`。讀 -u 韻的有:賜,suʟ;斯,su。因此,“㢀”字在台語應該讀 ts‘uʟ。《台大字》就是把“㢀”字讀做 ts‘uʟ,字義是舍、屋舍。

“㢀”字有房子的意義,在台語又讀 ts‘uʟ,“㢀”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但“㢀”的本義是偏屋。

(七)𢈠(國音ㄌㄚˋ;ㄘㄨˋ)

“𢈠”字在“广”下的構件是“束”(ㄕㄨˋ),《說文》和《玉篇》都沒有收這個字。《廣韻》及《集韻》有收。《廣韻•入聲•曷韻》小韻盧達切:“𢈠,《廣雅》曰:庵也。亦獄室也。”“𢈠”和剌、辢同音,依反切及同音字,“𢈠”字台語應當讀 lat⊦(國音ㄌㄚˋ)。

《集韻》對“𢈠”字記錄兩個音:(1)趨玉切(入聲、燭韻),字義是:“𢈠,《博雅》:舍也。”依反切及同音字“促”,“𢈠”字在台語應當讀做 ts‘iɔk(國音ㄘㄨˋ)。(2)郎達切(入聲、曷韻),讀這個音時“𢈠”是“”的或體,而“”的意義是:“《博雅》:庵也。一曰:獄室。或省。”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認為“𢈠”(構件是「束ㄕㄨˋ」)是“㢀”(構件是「朿ㄘˋ」)的訛字,因為把“朿”誤作“束”,連字音都改了。

依據《博雅》,“𢈠”(ㄌㄚˋ /ㄘㄨˋ)是庵、舍,有房子的意義,但“𢈠”字在台語讀做 lat⊦ 及 ts‘iɔk,不讀 ts‘uʟ。因此,“𢈠”不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

(八)聚

“聚”字的音,《廣韻》記錄的是“慈庾切”(上聲、麌韻)及“才句切”(去聲、遇韻),台語讀做 tsu⊦。

“聚”字的意義是會合、集合、村落、積蓄、共同等等,但沒有房子的意義。

“聚”字沒有房子的意義,台語也不讀 ts‘uʟ,“聚”字跟台語房子義 ts‘uʟ 無關。

(九)陬(國音ㄗㄡ)

《說文•𨸏部》:“陬,阪隅也。从𨸏,取聲。”“阪隅”即山角的意思。由此引伸為角落、山脚、邊遠處等等意義,但沒有房子的意義。

“陬”又通“聚”,村落、聚居的意思,但沒有房子的意義。

“陬”字《廣韻》記錄子于切(平、虞)、側鳩切(平、尤)、子侯切(平、侯)三個音,字義相同,都是指角落。“陬”字國語讀ㄗㄡ,台語讀 tsɔ,都源自“子侯切”。

“陬”字没有房子的意義,台語也不讀 ts‘uʟ,“陬”字跟台語房子義 ts‘uʟ 無關。

(十)戍(國音ㄕㄨˋ)

“戍”字的音是《廣韻》傷遇切(去聲、遇韻),屬遇攝、三等、合口呼、審三(書)母,國語讀ㄕㄨˋ,台語《彙音寶鑑》讀做 suiʟ(規韻、上去、時母),與反切傷遇切不符,而《甘台字》則讀做 suʟ,與反切傷遇切相符。

“戍”字傷遇切的反切上字“傷”屬審三母,審三母的字在台語音讀時,聲母一般讀 s-,也有讀 ts‘- 的;在文白異讀時則 文 s-/白ts- 或 文 s-/白ts‘-,舉例如下:

(1)讀 s- 者:施,式支切,si;屍,式脂切,si;輸,式朱切,su;失,式質切,sit;等等。

(2)讀 ts‘- 者:鼠,舒呂切,ts‘i`/ts‘u`;奢,式車切,ts‘ia。

(3)讀 文 s-/白ts- 者:叔,式竹切,文siɔk/白tsiek;水,式規切,文sui`/白tsui`;書,傷魚切,文si, su/白tsu;少,書沼切,文siau`/白tsio`;等等。

(4)讀 文 s-/白ts‘- 者:試,式吏切,文siʟ/白ts‘iʟ;伸,失人切,文sin/白ts‘un;拭,賞識切,文siek/白ts‘it;手,書九切,文siu`/白ts‘iu`;深,式針切,文sim/白ts‘im。

因此,“戍”字在台語白讀時,聲母可音變為 ts‘-,“戍”字可讀做 ts‘uʟ。

在字義方面,《說文•戈部》:“戍,守邊也。从人,持戈。”本義是防守邊疆(動詞),並由此引伸,“戍”有守邊之事、戍守的士兵、軍隊駐防的營壘(皆名詞)等意義。而《廣韻》說:“戍,……舍也。……。”“舍”是房子,也許是“軍隊駐防的營壘”的引伸,但是沒有書證。

“戍”字有舍(房子)的意義,在台語可讀 ts‘uʟ,“戍”可以認為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但因缺乏書證,理據不是很充足。

(十一)宿

“宿”字《廣韻》記錄“息救切”(去聲、宥韻)及“息逐切”(入聲、屋韻)兩個音。“宿”字讀做息救切(國音ㄒㄧㄡˋ,台語讀 siuʟ)時,“宿”的意義是星辰、星座,如星宿;“宿”單用也指星宿。“宿”字讀做息逐切(國音ㄙㄨˋ,台語讀做 siɔk/sɔk)時,本義是住、過夜(《說文•宀部》:“宿,止也。”),書證如《荀子•儒效》:“暮宿於百泉。”“宿”由動詞住引伸轉為名詞,指住宿的地方,如《周禮•地官•遺人》:“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客舍)。“宿”也許可能由“住宿的地方”引伸為“房子”的意義,但沒有書證。

“宿”字當做“住宿的地方”解釋時,字音是“息逐切”。息逐切屬通攝、三等、合口、入聲,屬於該韻母的字在台語並沒有讀做 -u 韻的例,“宿”在台語不讀 ts‘uʟ。

“宿”字雖可能有房子的意義,但在台語不讀 ts‘uʟ,“宿”不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

結論

(1)“厝”字在台語可讀 ts‘uʟ,字義也可能由“安置”引伸為“安置的地方”、“房屋”,但沒有書證,理據不足。

(2)“次”字在台語讀做 ts‘uʟ,又有房子的意義,“次”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

(3)“㢀”字有房子的意義,在台語又讀 ts‘uʟ,“㢀”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但“㢀”的本義是偏屋。

(4)“戍”字有房子的意義,在台語白讀時可讀 ts‘uʟ,因此“戍”可認為是台語房子義 ts‘uʟ 的本字,但沒有書證。

https://taiwanlanguage.wordpress.com/2013/04/12/%e5%8e%9d%ef%bc%88tsu%ca%9f%ef%bc%89%e2%94%80%e2%94%80%e6%88%bf%e5%ad%90%e3%80%81%e6%88%bf%e5%b1%8b/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周禮·天官》宮正,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衆寡。《鄭註》次諸吏直宿,若今之部署諸廬者,舍其所居寺。《又》宮伯,授八次八舍之職事。《註》鄭司農云:庶子衞王宮,在內爲次,在外爲舍。又凡舍皆曰次。《左傳·襄二十六年》師陳焚次。《杜註》次,舍也。焚舍,示必死。

https://ctext.org/dictionary.pl?if=gb&char=%E6%AC%A1


【厝】或【茨】是房舍之漢字正寫?

引最古老的經為證報汝知

網路古典詩詞雅集

http://www.poetrys.org/phpbb2/viewtopic.php?f=6&t=25777


[臺語之古老典雅]【厝】或【茨】是房舍之漢字正寫?

http://forum.tpps.org.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76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正  字:A00462 厝 厂-08-10

說文釋形:大徐本:手寫字,厲石也。从厂,手寫字聲。《詩》曰:「他山之石,可以為A00462。」(倉各切,又七玄〔互〕切)

段注本:手寫字,厝石也。从厂,昔聲。《詩》曰:「他山之石,可以為厝。」(蒼各切,又七互切)

字樣說明:「厂」下作「昔」:上作兩橫、兩豎,下作「日」,寫法參「昔」字。

注  音:ㄘㄨㄛˋ

漢語拼音:cuò

釋  義:

  1. 磨刀石。《說文解字.廠部》:「厝,厲石也。」
  2. 安置。通「措」。《說文解字.手部》:「措,置也。」清.段玉裁.注:「經傳多假錯為之,〈賈誼傳〉假厝為之。」《戰國策.魏策二》:「王厝需於側以稽之,臣以為身利而便於事。」《後漢書.卷三○下.郎顗襄楷列傳.郎顗》:「征營惶怖,靡知厝身。」
  3. 停放靈柩待葬。如:「安厝」。晉.潘岳〈寡婦賦〉:「痛存亡之殊制兮,將遷神而安厝。」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5036&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