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11 期〔85('96).11.01〕﹜


印公導師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上)

傳道法師 主講於嘉義妙雲講堂◎1996年4月19日  德志法師 整理

壹、前言

去年( 84 )四月一日,在台北法鼓山安和分院,由財團法人法鼓山文 教基金會和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主辦「慶祝 印公導師九秩嵩壽學術座談會 」,傳道有幸被邀參加宣讀「談印順導師思想與人間佛教」反應熱烈。 印 公導師的思想和人間佛教,來自他老人家超過一甲子(七十幾年)的研究及 體驗,可稱得上「博大精深」、「悲深智廣」,那裡是孤陋寡聞、晚生初學 如我,用短短的二十分鐘的時間,就能介紹備盡的呢?只不過是將自己所知 道的一鱗半爪、簡單的向大家報告而已。隔日( 84 年 4 月 2 日)承蒙慧 理法師及常光法師的邀請,亦約傳道在此(妙雲講堂)以大約二小時,而且 也用台語向各位報告同一題目:「談印順導師思想及人間佛教」,以信解「 佛出世間」,以「人類為本」,實踐人菩薩行,淨化自他身心,來恭祝 印 公導師的嵩壽,特別具有深義。佛教中常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最 恭敬的是以法供養,而法供養者,即如法修持佛陀教我們做的、師長教我們 學的。幾十年來承蒙 導師法雨之恩,妙心寺及台灣全省很多道場,已開始 弘揚人間佛教的淨土思想。

印公導師在修持、修證上的成就,可謂是深不可測,就他的悲智流露出 來,其言教、著作,以及身教而言,又是那麼的平易近人、平實可親,是令 我們稱讚的一位最平凡而又最平實的高僧,是四眾弟子學習的最佳楷模。到 現在為止, 印公的著述流行在社會上共有 41 種,其中有六種在三年前被 編入了《華雨集》。他是一位以著述貢獻佛教的大德,在佛學上的成就和地 位,不只是被大部分的華人佛教徒,仰望為當今的泰山北斗,尤其是在整理 《雜阿含經》方面的成績,也得到了國際學者的認同。如日本向來在佛學研 究方面是居世界的領導地位,然日本原始佛教的權威學者水野弘元,即曾撰 文讚揚 印公在這方面的成就。如果以慧皎《高僧傳》的十科分類來看,他 應該屬於「義解」科上的高僧。

貳、獨特個性與佛學成就

印公佛學的成就,與其獨特的個性有關。例如好學問者找好學問的朋友 ,好喝酒的找好喝酒的朋友,愛好唱歌的就找愛唱歌的朋友,愛賭博的就找 愛賭博的朋友。因此當我們讀某人的著作,對其個性、特殊貢獻以及心裡的 價值觀念不了解,就永遠無法了解其真正的意涵,甚至會曲解其意。所以佛 教歷史學者藍吉富教授,將 印公導師的個性特質歸納成五點,推論這是使 他能夠累積如是功力、成就巨大佛學成績的主要因素:

一、冷靜、理性、喜歡獨處以及不擅應酬的生活習慣

假使一個人整天忙於應酬,怎有時間反省、做學問?頂多只能爭得文人 、名僧而已。 印公則不然,他很冷靜、理性,又喜歡獨處、反省,所以思 考周延獨特,體會深刻高明。於其著作、言行裡,自然流露其特行卓見的風 格。

二、治學時一味求真、求實,期能研究出真正的佛法

他不迎媚時代的流行、更不為中國既往的傳統所拘囿,即使面對的是他 心目中所最欽仰的太虛大師,如果在佛學領域中有不同看法,他也不致因為 彼此的情誼而扭曲己見的指鹿為馬。他能保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這就叫人格 。他說:叫我不說話可以,若叫我說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點是作為他 的弟子,或有心向他學習者所應明記的。

三、毫無宗派的成見,絕不落入傳統宗派的窠臼

假使有黨有派,對事物的看法就不會正確,而且容易淪為「黨同伐異」 。 導師是以整體佛教來研究,研究佛教對身心社會有貢獻的是什麼?佛陀 真正的本懷是什麼?本義是什麼?假如不是佛陀的真正法義、不適合人生社 會者,他就不客氣的說出來。就拿做學問來說,首先求真,其次求善,再來 求美。真排在第一,若一個人說話不真,看得不真、思考不真,則一切免談 了!「真」者就是客觀、無成見,也就是從整個佛教看教理,這點我感同身 受,當有人問我信的是那一宗時,我回答他:「釋迦宗」。 導師有句名言 :「應有冷眼 ( 冷靜的心眼 ),熱腸 ( 古道的熱心腸 ) 處事」。

四、具有歷史意識

他雖然未曾受過學院的史學訓練,但他仍具有過人的史識,和精審的歷 史方式。他的治學特色(研究佛法及修行),是先探求歷史發展的真相(如 佛教在印度如何發生、如何發展、如何興盛,又如何衰微滅亡)。當他研究 出它的經過、真相後,再給予各義理體系作客觀的批評。比如說佛教在印度 初期叫原始佛教,再來則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初期及後期),最後和 外道結合變成密宗,稱祕密大乘佛教;密教興則佛教滅。這些都是歷史的事 實,必須接受的。(就如自己有二子,其中一智一愚,當我們承認聰明的那 個兒子的同時,也必須要承認較愚笨的那個兒子一樣)

五、不迎合信徒

不走世俗經營寺院的路線,能夠甘於枯淡,而將「研究佛法」作為畢生 堅持的目標。要堅持一日並不困難,堅持一星期也不算艱苦,堅持一年也是 小事情,若要堅持一生,確實不簡單。最近最熱門的社會新聞人物「周人蔘 事件」一些原本很正派的人士,最後,也無法堅持下去,「沒法度」因為人 蔘湯太補了,終於被誘補(捕)。所以說 導師能堅持到底,實在很值得我 們學習。

導師這些個性上的條件,加上他曾累積甚多傳統佛教學者所應具備的資 糧,他曾數次通閱大藏經,從第一本看到最後一本,而且看了許多遍後再把 它融會貫通,例如《佛法概論》,就是他將四阿含融會貫通所寫出來的。他 的著作成就,就是三十年也說不完。他對大藏經看過後,所寫出來的著作, 很受國際間的肯定,實在不簡單。關於這點我要在此附帶說明的,有人自稱 大藏經看三遍,強調其說法絕不會有錯。然而因為他只看三遍就如此狂妄自 大,已是大錯特錯!要知道愈是有真才實學、內涵、有德行的人,是更應謙 虛才對,就如稻穗,愈是飽滿的則愈低頭;如裝滿水的瓶子,搖晃起來是不 會有聲音的。一個人若大藏經看過三遍,就驕傲得到處向人家說看了多少遍 ,像這種人的人格是可想而知了。看大藏經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理解後才能 受用,這並非死背得來的,而是道理融會貫通後的成果。 導師對二十世紀 新式的佛學研究法,新的西洋文化、文獻學、歷史學、及舊的傳統研究法, 都有資用,融會新舊佛學的研究精華於一身,所以使他在未受過學院的歷史 訓練,而且不通曉外文的情形下,仍然能著述等身、卓然有所樹立,實在難 能可貴,這和他的個性有關。

參、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印公研究佛法的立場,是以佛弟子的角度──亦即是信仰與修證的追求 ,探究佛教本身思想的根本特質,和在歷史上的演變過程,釐清流傳中的迷 信、訛傳等混淆佛教面目的障礙,使世尊的本義能夠重現人間。為使正法普 及, 印公於七十四年(一九八五)三月出版《遊心法海六十年》這一小冊 子,是 導師深怕人們因他的著作太多而看不懂,所以慈悲再寫的。在《遊 心法海六十年》中,他都一一點出他每一本書的主旨在說什麼,但仍然有一 些讀者看了,不太了解 他老人家的思想宗趣,所以於七十八年(一九八九 年八月)又寫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一書來加以說明,他的用心實在良 苦。這本書一共九十六頁,分作十節,現在我就簡單介紹每一節的意思。

第一節:〈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表明 印公四十多年來的信念, 和一生致力於探討印度佛教史的用意。

第二節:〈印度佛教思想的判別〉:闡明他對印度佛教思想的分期,以 及與一般學者不同的地方。

第三節:〈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他比較中國古代大德判教 ,並指出他們所判的教判,與印度佛教史實不符的因由。

第四節:〈印度佛教嬗變的歷程〉:明示印度各期佛教思想和行為的蛻 變。早期印度人較消極,佛陀為了提升他們,自己能淨化自己,修成阿羅漢 ,這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因佛陀到處去度化眾生,所以激發其弟子發菩提 心去關懷社會。然而在面對不同的學術和宗教的辯論時,因明(邏輯)及聲 明成了重要的弘法工具,結果大家反而停頓在這些範疇上研究,卻忽略了修 行。(就好像空唸藥單菜名,而捨不得吃一樣。)以致漸漸的讓別人取而代 之,吸收了佛教的長處而專挑佛教的毛病。佛教為了向人看齊,於是也吸收 一些別人的東西,結果人家吸取了佛教的精華,而佛教卻吸收到別人的殘渣 、垃圾,諸如:男女雙修、比手印、念咒……等等,所以佛教才會滅亡。 導師把這些情形一一說明出來。

第五節:〈佛教思想的判攝準則〉,依四種宗旨判攝印度佛教的時代適 應。

例如:是為了什麼理由才說這部經,又為什麼才說這種道理。有時前後 好像有矛盾,其實不是矛盾,而是因為所對待的人不同,程度不一所以才「 因才施教」,這叫做「方便」。但方便是有階段性的,就如我們面對嬰兒的 哭和面對成人的哭,我們所給予的安慰方法不同一樣,所以說方便有階段性 ,前階段用過的方法不見得就適合後階段。故說:「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 義。」「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第六節:〈契理又適應世間的佛法〉:解說在第一節裡,作者所提出的 ,對印度三期佛教的態度。

第七節:〈少壯的人間佛教〉:說明提倡「人間佛教」的宗旨意趣,探 求現代佛教的適應之道。

第八節:〈解脫道與慈悲心行〉:澄清一般人對根本佛教的誤解,和部 派佛教發展的缺失。

第九節:〈人菩薩行的真實形象〉:是以發菩提心、具大慈悲心、及性 空正見,而行十善為基礎修菩薩行。若非如此,則將可能變成鬼神化、庸俗 化而墮落。

第十節:〈向正確的目標邁進〉:提醒「人間佛教」的開展,可能因不 當的適應,或有名無實,而導致如印度佛教一樣的衰滅。

大致上說,前五節是檢討從印度到中國的過去,後五節是展望未來,而 真正的宗趣是要我們把握現在,也就是現在該如何去做。總之,全書十節, 就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把握現在。

肆、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

印公導師在民國三十一年所寫的《印度之佛教》〈自序〉就說得很明白 ,可是有些人卻沒注意到,他曾如此說:「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 期佛教之行解(梵、天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 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這種觀點極為重要)。

導師表明他不是復古的,也絕不是創新的,他是主張不違反佛法本質, 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所以在三十八年完成的《佛法概論》〈自序 〉就這樣說:「深深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 諦的。大乘佛法的應運而興……確有他獨到的長處。……宏通佛法,不應為 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 透兩邊(不偏於大小乘、而通於大小乘),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 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這是我所深信的,也就是 印公導師所 要弘揚的佛法。

這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的第六節「契理而又適應世間的佛法」中 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印公一生為這信念而盡力,他是從修學中引發決定的 ,他是去體驗這現實的社會,以慈悲心去思維要如何保持這純正的佛法、要 如何使這人類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所以在他的《遊心法海六十年》說 :「佛法和現實的佛教有距離,是一向存在於內心的問題」,印公出家多年 來的修學,知道(佛法)為中國文化所歪曲固然不少,「而佛法的漸失本真 ,在印度由來已久,而且越來越嚴重。」例如佛法中說:「依法不依人」, 不論什麼人講的,只要講的道理是符合緣起三法印或一實相印,我們就接受 。可是到了密宗時期就變成「依人不依法」了!只要是上師講的,不論有理 無理,還是要相信,即使所說的與經律論相違的仍然要信。他叫你把財產賣 掉貢獻給上師,你不能懷疑、絲毫都不能懷疑,你若懷疑,他則說枉費你修 了幾十年,如今算是破功、化為烏有了。當他對你有過分的要求時,則稱為 對你的考驗。「所以不能不將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 導師在佛法 的探求中,「直覺得佛法常說的大悲救濟世間、六度的首重布施,物質的、 精神的利濟精神與中國佛教界是不相吻合的」。中國所重的大乘,自稱是大 乘中的最上乘,又說得很圓融,明明說錯了的也不能說它不對,不能批評, 還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把分辨是非當成說是非;把說明是非 當成挑撥是非。所以說中國人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後來卻變成「一軀椎椎 」,想要改變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叫我們不要批評、不要思考?說穿了 ,還不是因為這樣好統治,好管制的愚民教育。

「中國所重的大乘,自稱為大乘中的最上乘,其實是小乘精神的復活, 急求自了自證,所以有『說大乘教,修小乘行』的現象」,在中國佛教每說 起來都說是圓融,有的明明說得不對,卻硬說是佛教的,有的根本就不是佛 教徒,只要剃掉頭髮,也幫人算起命來,成天只會說一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話 ,如:通靈等……和佛法不相關的言語。更有佛教會某長老還說:「是啊! 從前釋迦佛身邊也有外道」(殊不知人家的外道是改信佛教,他卻說外道也 是佛教),連這樣也叫圓融?這應該叫做圓滑吧!所以有的師長老說我不圓 融,其實我是學導師的、學佛陀的,假使這就叫不圓融,那我寧願被指為不 圓融而不願被稱為圓滑。(錯把圓滑當圓融,錯把隨便當方便)明明是不好 的,偏要說成好,明明是錯誤的卻不能說它不對,這是非常可怕又嚴重的事 實。學佛就是追求真理實相,想求真,反而不能求真,這就是中國的官場文 化──醬缸文化的影響所致。所以說「中國佛教為圓融、為方便、真常、唯 心、他力、頓證之所困、已奄奄無生氣、神祕欲樂之說自西(西藏)而東來 ,又日有泛濫之勢」。諸如:不必持戒、不須茹素,而且又能求官求財、求 男女得男女、無所不能,且念完經後又能吃肉,又提倡男女雙修,至於說要 度眾生嘛!等下輩子再說,若說要成佛,在這世就要成佛。然而只知成天發 脾氣、起瞋心,最要不得的,還是為自己的這些過失找藉口,更要自己的眷 屬包容、牽就。試想,那有學佛愈學愈沒有修養,愈學脾氣愈暴躁?就像生 病看醫生、吃藥,那有醫生看了、藥也吃了,病卻愈來愈重的道理,除非是 看錯醫生或吃錯藥。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很奇妙,明知醫藥罔效卻還不死心 的為他自己辯解,如說:「可是那位醫生很慈悲」,或說「我家祖上三代, 一直都是讓這位醫生看的」,抑或「這位醫生算我的醫藥費特別便宜」等等 不是理由的理由。(包括我在內,各位如果跟我學,學到最後貪心愈重、脾 氣愈壞,那麼就應趕快換個法門或換位老師),因為學佛是依法不依人啊。 中國佛教向來喜說他力,曾有三次在拜見導師時, 導師都和我提起摩 竭魚的事,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尤其在《大智度論》由於大家稱念佛名,免 除摩竭魚王的險難時,他說:「有一條大魚,名為摩竭魚,常在大海中出沒 ,遇到人就張開大嘴把船弄翻然後把人吃掉,有一次那魚又出現了,大家都 非常害怕,其中有一個信佛教的人站起來向大家說:大家不必害怕,我們快 合掌,稱念『南無佛』(即:皈依佛),原來那條魚的過去世曾修行過,由 於瞋恨及貪心太強,尚未開悟、未解脫,終成妖怪魚;終變成妖怪魚,當牠 張開大嘴時,正好聽到『南無佛』,而驀然間引發他過去世的善根,也使牠 起了慚愧心,因此不敢再殺生並馬上就溜走了,由於這樣才得保住全船人的 性命。

原始的事如此,叫「自力」。這條魚王曾經修行過且是佛弟子,只是暫 時忘記,今適逢有人念一聲「南無佛」才又引發其善根,所以是引發慚愧心 而離開的。到了弘揚法華經者卻說:「南無佛」是指皈依有無限威力的佛, 所以當牠一聽到就嚇死了,那裡還敢不把嘴合起來並迅速離開呢?這就是「 他力」,由原來經義的「自力」變成「他力」。

假如你們來聽經,聽到最後我的學問及修養會變成你們的,那麼要趕快 告訴我,我則很樂意每天來講,但是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事,每個人的修養、 每個人的學問不同,也就是說聽了後,要去學,學了後要去實踐,這叫自力 。他力只是啟發作用而已,唯有自力才能達到真正的解脫。

在國難教難最嚴重的時刻, 導師讀到了《增一阿含經》所說:「諸佛 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又從《阿含經》與各部廣『律』中確切深 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類為本」的信念,也就決定了探求印度佛法 的立場與目標。如《印度之佛教》〈自序〉所說:「深信佛教於長期之發展 中,必有以流變而失真者。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鍊之,願自治印 度佛教始。察思想之所由來,動機之所出,於身心國家實益之所在,不為華 飾之辯論所蒙(蔽),願本此意以治印度之佛教。」所以 導師著作雖多, 而主要是在作印度佛教史的探討,而佛教思想之探究不是一般的學問,而是 「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鍊之。」他說:佛法的宗旨是什麼,根本 思想是什麼,他的特色是什麼,他和外面的宗教所不同之處在那裡,在流傳 中,那些是變質的佛法,要抉擇而洗鍊之,把不好的捨棄,把好的留起來用 。

這是剛才所介紹過的特色,理性、冷靜、悲心;否則,只有自己了解放 在心中即可。他也告訴我們,使佛法能成為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 人類為本」的佛法,呼籲佛弟子要放棄過了時的「方便」,探求新的適應, 開創佛教的新機運。從前的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只要具備 相同歷史條件,同樣類似的事情也會再發生。比如說:佛教在印度是怎樣而 衰亡,現在又再具備這些衰亡的條件時,佛教照樣衰亡。只不過是人事不同 、時空不同、衰亡的結果是相同的。佛教說因緣觀,或許有人會說:現在是 末法時代,所謂的「末法」,這是意味著一種「危機意識」的高揚,如果人 人都有危機意識,明白若不認真研究、實踐佛法,佛法則可能會成為末法而 滅亡。大家的身心觀念見解行為都一致,那麼就成了「正法」。相反的,如 果現在是正法時期,人人都認為正法有一千年,於是慢慢的磨,磨到最後也 就變成末法了。

 末者,尾也。此時要看我們是否有危機意識,如果我們把它當作時間的 標竿,那就大錯特錯了。或者說,現今已是末法時代了沒辦法修,無法改變 了,而甘於認為這是大家的共業者,那就更無可救藥了,這種人若增多時, 佛教必定衰亡!相反的,若人人都意識到:末法時期不快來修行,就會來不 及。倘若人人都有此「末法危機意識」的話,那麼佛法的長存就有希望了。 可是偏偏人們都不是這樣想,就有一些愚笨弟子,當他們聽說末法時期到來 後,《楞嚴經》先滅時,就一窩蜂的籌錢借錢來印《楞嚴經》,以為這樣做 ,末法時期就不會到來,真是離譜、愚蠢到了極點!

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 印公是為佛法而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的( 有些人確實是為研究而研究,以為這樣才顯得自己有學問,更有為賺錢或打 知名度的)。研究的方法是以佛法最普遍的法則──三法印作為研究佛法的 方法,(在於世間的史實、文字、制度)的方法,主要是「諸行無常,諸法 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是研究佛法者的終極理想,「諸行無常」,「 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去發現佛法真義的健全與正常的適應」。「諸法無我 」又分為:人無我及法無我。人無我是「在佛法的研究當中,不固執自己的 成見,不預存一成見去研究。」而法無我是:「在輾轉相依相拒中成為現實 的一切,所以一切法無我,唯是相依相成的眾緣和合存在。」(比如說:今 晚法緣殊勝,有這麼好的環境又有這麼多的人來聽經聞法,這不僅僅是某一 個人的力量:不是慧理師父的力量,不是傳道的號召力,也非 導師威德所 感召,總之不是單一的條件,而是有很多的因緣相成及許多的助緣──「順 、逆增上緣」來促成)。因此要從「自他緣成」,「總別相關」,「錯綜離 合」中去理解。

假如一個人沒有個性、沒有脾氣、成日懶懶散散,若再以讚美的話保護 著,那他將永遠沒機會成長;假使讓他受到言語的刺激,激發出他的衝勁, 這也是一種因緣,不論是順的、或逆的,對這些因緣我們要作如實觀。「我 」指單獨存在,自主不變易之意,所以「自我」,是獨存性的、主宰性的、 不變性的。許多人曾說:「妙心寺若非你傳道法師在那,那有可能會如此之 興盛?」但我把它當成一種鼓勵的話,總不會為那些讚美的言詞而迷失自己 。照因緣觀來說,適應我所說的法者自然會來,相反的他們則會到別處去; 假使今天不是因為眾緣和合大家才在妙心寺,那麼就不可能會有今日妙心寺 的景況。假如我傳道不在那裡,換一位趕經懺的師父住那裡,盛況將比現在 好上十倍。若是再換成專喜打香板、搓圓仔湯,一包紅包即可消災的,我相 信一定超過二十倍的信徒;若再加上幫人相命改運的話,則一定超過一百倍 !所以興不興盛,不能以信徒之多寡為準則,而是要看是正信抑或是迷信的 ,正見或邪見?若真要比形式的興盛,還有比迎媽祖更盛況的嗎?放眼看去 人山人海的!

若要談到身心、哲學、修養的就沒有幾人了。 我們通常只去注意順的因緣,反而是對逆的因緣很少注意。根據這點, 我必須感謝許多人,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因為我的一生,從小至出家到現 在,多半是在逆增上緣上前進,所以我的腦子轉得比別人快,眼睛所看到的 也比別人清楚,每當我說了一句話,看對方的反應我立刻就明白他的心意。 緣起的事實存在,這叫做「法無我」,就是因為如此,所以自己和別人 ,這項和那項,都有互相緣成、有總別相關、錯綜離合的關係。例如:有時 候失去一份職業也未必不好。

我有一位信徒他們夫妻都在教書,都是台大畢業,先生再到成大攻讀碩 士,夫妻倆都在中部某學校教書,該校長一直暗示他們,見他們毫無反應後 ,改以明示態度說:「八月十五日快到了,人家○○都會來送禮,他的禮盒 下面都放一包,而且還有黃黃硬硬的東西(黃金)藏在下面。」他們還是沒 有反應,以後校長便常找他們的麻煩,夫妻倆私下決定等過完農曆年,領了 獎金後便要離職。有一次,在過年前一個星期,這位先生對於校長的作為實 在看不過去,於是和他產生正面衝突,校長說:「不然你滾蛋!」他說:「 滾蛋就滾蛋。」於是當場遞辭呈,而校長也馬上批准。他離職後到妙心寺來 找我,我告訴他:「這也不一定不好,這表示你的生命力很活躍,他這樣說 你,你還有很強的反應,精神狀況還算不錯。」(待續)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