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12 期〔85('96).12.01〕﹜


印公導師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下)

傳道法師 主講於嘉義妙雲講堂◎1996年4月19日  德志法師 整理

後來他決定要去賣果菜,我說:「可以呀!」我說了個故事給他聽,我 在南一中上英文課時,老師說:「某教堂的司儀並不識字,卻擔任二、三十 年的司儀。神父換了一個新主教來,這個人有私心,想用自己人,於是新主 教告訴司儀說:『我看你的資料很完整也很盡職,神父不在時,婚喪嘉慶、 做彌撒你也能代勞,我好意偷偷告訴你,教會現在為提高品質,新舊約聖經 都要會背,其實這是沒道理的事,我們神職人員來背即可,要求你們司儀背 是太過分了,我告訴你,一年以後便要實施了。到時候你如果還不會,我想 保護你,也是沒辦法。』司儀問他:『有沒有其他辦法?』他說:『沒有。 』後來司儀想想我被抄魷魚了,在回家的路上,原來是該左轉,因為不敢回 家告訴太太被解職了,所以便向右轉。這時,他想抽煙,拿起香煙盒子發現 是空的,到處又買不到煙。他想抽煙的一定不只我一個人,這附近都沒有賣 香煙的地方,那我可以來賣香煙,於是他到出租告示前佯裝沒戴眼鏡,請求 身旁年輕人代為讀出出租地點的住址與電話,道謝後,便前往接洽,談妥價 錢。原本是要回家告訴太太明天起便沒工作的,但是現在不同了,他告訴太 太:『明天起我們自己當老闆,我們不用再聽命於別人。』他利用搬有於無 的道理,一家家分店接連成立,這是連鎖店之始。也是發生在英國的真實故 事。最後銀行每天都派人來幫忙結帳,銀行經理告訴行員想接見這位先生。 一天經理問他:『究竟知不知道存了多少錢?』他說:『大概四、五十萬英 磅吧!』經理說:『不只啊!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接著經理說:『趁著四 下無人,你幫我們賺了不少錢,我已升遷,你將所存的錢放在銀行利潤較少 ,可以轉投資買股票。』他說:『如果被人騙了怎麼辦?』經理說:『我可 以幫你,而且你也可以自己看啊!』他說:『可是,我不識字呀!』經理氣 極敗壞地說:『你不識字,你總會簽名吧?』他說:『簽名!我剛好學會而 已。 』經理:『 My God!你不識字就能賺這麼多錢,如果你識字那還得了 。』他回答:『如果我識字,我今天仍在教堂當司儀,不會被趕出來了。』 」

所以我告訴這對夫妻:「如果你們想賣菜,可以去看看那個新社區,買 菜較不方便,只要開一部車到價錢便宜的蔬果商去批貨,搬有於無就行了。 」最後,他們告訴我,他們賺了不少錢,過年才休息幾天而已,大家都很想 念他們。我的另一位高中畢業的信徒常對他說:「你很討厭耶,碩士畢業不 去做碩士該做的事,老是跟我們搶飯碗。」除此,台灣有一位從外國留學回 來成立清潔公司,替人清洗大樓的人,他也是碩士。所以遇到不好的環境, 不一定是不好的,而遇到好的環境,也不要樂昏頭,所以要記得,因緣都是 錯綜複雜的。

因此了解到,以三法印作為研究方法的話會愈接近事實。例如說:「涅 槃寂靜」,涅槃是什麼意思?是貪瞋痴永滅。我們身為一個佛教徒所追求最 終的目的,不是為求名,也不是要有地位,而是沒有煩惱。貪心沒有了,瞋 恨沒有了,愚痴沒有了,是什麼有了呢?慈悲喜捨有了,清涼有了,自在有 了,這是精神方面的豐富,而不是金錢方面,這在佛教稱為法財、聖財,所 以有七聖財。這樣「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才不會是變了質的違反佛法的佛 法。」這一研究的信念,在五十六年夏天,所寫的〈談入世與學佛〉列舉三 點:

(一)要重視其宗教性

佛教是個宗教,且勿以社會學問來研究,要明白宗教的特質是實踐,要 怎樣做到不貪心,不執礙,怎樣做到自在,不嫉妒,這是很重要的,這是科 學所不及的。我來舉個例,以前有位老師,他在工學院是個有名文科、理科 的雙料博士,我的天文學知識就是受教於他。但是他以一個雙料博士無法治 理一個家庭,無法改變太太愛打牌的習慣,每次薪水袋都原封不動交給太太 拿去賭錢。科學萬能論者說:科學真正可以使我們多厲害,多高明,談太空 梭可以飛到天空中,這些有沒有改進人類福祉呢?人沒有多聰明啦!不做發 展社會,身心淨化有利之事,而是談恐嚇一方說:「你看好喔!我只要將按 鈕一按,五分鐘後,你們便會滅亡。」另一方也說:「你也小心些,我的按 鈕一按,你們也會滅亡。」既然雙方都擁有武器,於是達成限武的協議,由 此可知,一直向身外研究發展,內心淨化沒做到,權力愈大野心會愈大。

佛陀曾說過一個故事,在印度有個國王,他告訴大臣:「下個月準備攻 打東方國家,打完後,再攻打東北方、東南方,西方打完後,便可高枕無憂 而安心吃飯了。」大臣說:「報告陛下,您現在就可以吃飯了,不用等到打 完四周的國家才吃飯呀!」其實人吃的東西並不多。另外有一位義大利哲學 家的故事,很有啟發性。國王說:「全世界我最偉大,全國我最有支配能力 。」哲學家說:「陛下,您若肚子填飽了,就吃不下;晚上睡覺時,躺下來 ,身體也是直的,不超過八尺四方。」肚子填飽了,吃不下飯,這點國王相 信;但是八尺床,國王不信。於是命令全國巧匠精心設計三十丈的大床,雕 龍畫鳳、鑲上寶石,邀請各國大使參觀開床典禮。此時,這位哲學家也在受 邀行列中。國王說:「誰說床不會超過八尺四方?」而這一位哲學家很有智 慧,他說:「陛下,八尺的床你若躺下來還會覺得您高大,但您若躺在三十 丈的大床上看起來,您像小蟲般的渺小。還有你為什麼要以三十丈的大床來 取代八尺的床,這足以表示您的自卑感很重,很在乎自己的渺小!」這就是 台語所說的「 (膨)風」。俚語說:「 (膨)風的水蛙屠無膴(肉)」 。

(二)重於求真實

若不是事實,佛陀沒說過的話,就讓佛陀沒說過。佛陀沒說修雙身可以 成佛,就不要說是佛陀講的,否則便是謗佛。諸位要注意印度為何佛教興盛 ,為何會滅亡,應探求真實性。

(三)應有以古為鑑的實際意義

也就說古時候如何興盛?如何滅亡?我們要知道真的、假的,邪的我們 要捨棄,真正的真實的,我們保留。接著便要以過去為借鏡,怎麼做會興盛 ?怎麼做會滅亡?我們要引以為借鏡,不要再重蹈覆轍。從以上三點得知, 「真正的佛學研究者,要有深徹的反省的勇氣,探求佛法的真實而求所以適 應,使佛法有利於人類,永為眾生作依怙。」根據這三種精神,如果我們要 跟隨的師父(師長),我們信的宗教,所跑的道場,所作所為,若與佛教真 理相違背,若與善良道德相違背,就不要再前往,不要再當幫兇了。以我與 我師父為例:家師 開證上人慈悲的心量,我一輩子也學不來,他的心非常 開闊,即使是一無是處的人,他也能列舉出三、四種優點。每當我們論究道 理,產生看法不同時,因為他是我的師長,我會說:「我們來談談別的事。 」這不是對與不對的問題,而是他有他的看法,我也有我的看法,我尊重他 的看法,他也尊重我的看法,我不會因為他是我的師長,而有所迎合。我常 在想「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大家都會說都會背,但不一定會運用。所 以有人說「拳頭術學二四館,(一館學四個月),撲(打)一隻蒼蠅撲(打 )得喘憋憋的。」這是說明不善於運用,是如何拿捏得準,沒有過與不及, 對於師長要尊重,與不過於委屈自己──不卑不亢,這是要學習的。我們必 須「探求佛法的真實而求所以適應,使佛法有利於人類」才行。

以「離苦得樂」為原則為例:遇到的人,程度、個性都不同時,方法當 然不能一成不變,這一定要變。但是有一點不可變,就是「離苦得樂」的原 則絕不可變。所以佛陀講經說法有二個原則:一是契理,一是契機。契理契 機所以義說、法說,法饒益、義饒益,法說是直接說。簡單扼要說,簡單扼 要又直接應機受益者是上根上智。因中下根者不能接受且聽不懂,所以便委 婉而說,詳細而論,使其理解受益,這叫義說。無論如何,假使說了,他聽 不懂,佛陀不說。說了聽懂,他不愛聽,佛陀也不講。若講了他聽懂又愛聽 ,但對他並無利益,佛陀也不說。所以這是很重要的!前陣子有一群讀博士 也已任職的人來找我,研究許多佛法道理,當我告訴他這道理表面上的意義 是如何,該如何切入,過程又如何時,他沒興趣,他只要答案,要充當談天 上的資料。可以與人論辯,使其光榮而已。我便不告訴他,當不想告訴他時 ,他又問其他問題,我想回答他時,他又沒興趣聽,我又不想告訴他。初次 見面的這群人中,有對夫妻已學習佛法一段時間了,我告訴他們我為什麼不 回答他的問題。我學佛且身為一個宗教師,秉持著佛陀的精神,其次更秉持 導師的精神,法饒益、義饒益,說了很多卻對對方沒有利益,反而助長驕傲 ,這是很痛苦的。我曾逼問他:「你並非要學習,你只是要答案而已,對吧 ?」他承認他只是要答案。所以我說:「我不要告訴你!」後來有人覺得我 說法不應機,我回答說:「那種生鏽得太嚴重的,要用鐵鎚用力一敲,鏽才 會脫落下來。」周遭的朋友也覺得我的方法,他可能會受不了,誰知道,過 幾天他自己主動說還要來!

傳佈佛法千萬不可一成不變,有位成大畢業的女孩子,信佛很虔誠,遇 到一位受過菩薩戒的男眾居士,初次見面時,他也不問她信佛嗎?學佛嗎? 皈依了沒?就開始談皈依三寶功德多麼大,要茹素,要受五戒,要受菩薩戒 ,說了將近二、三個小時,這位小姐看對方很誠懇,所以很有耐心傾聽。最 後這位女孩子回答:「謝謝!我已皈依六、七年了。」他說:「你怎麼不早 說。」所以通常信徒問我問題我會先問他(她)「學歷?科系?有沒有宗教 信仰?在那個道場進出?看什麼書?看什麼經?」這樣我就可以了解了。差 不多什麼道場有什麼毛病,有那些癥結,要怎樣對症下藥,我差不多都知道 。了解情況再談,才不會「說法不對機,愈聽愈愚痴」。我們應該知道制度 會變,修行方法也是可以改變,講經說法的方式也是會變,只要讓人了解後 ,不會有煩惱有貪心,而有慈悲為原則。 

 又以燒冥紙而言,他若原本就有燒冥紙的習慣,你不要笑他迷信。讓他 燒嘛!當他找上你時,再告訴他,我們這裡沒有燒冥紙,他會問:「為什麼 不燒?」然後再慢慢告訴他,不燒冥紙的原因,不要笑他,慢慢地,他聽經 、看經、參加法會,漸漸了解後自然就不會再燒了。從「燒」引進到「不燒 」就叫做方便。但如果嘲笑他燒冥紙是迷信,聽後就馬上起反感;或說往生 錢是千元大鈔冥紙只是十元罷!情況更糟糕。聽說一位老和尚曾經當過○長 ,他說某人死了,他幫亡者燒了許多往生錢做的蓮花,邊做邊唸──「往生 咒」,最後亡者晚上托夢給他:「感謝你燒那麼多往生錢給我,我已往生了 。」許多人問我:「究竟會不會往生?」我回答:「絕對會往生,不唸往生 咒也會往生。」如果你先了解「往生」的意義,「往」是前往,「生」是轉 生的意思。去地獄也是往生,去餓鬼道也是往生,去投胎當畜牲也是往生, 前往出生,怎不會往生?因此假設他原本已燒往生錢,你不要笑他,讓他慢 慢聽道理,慢慢不再燒冥紙,由「執著」變為「不執著」,由迷信變不迷信 ,這就是方便。

至於算命,如果他已相信算命,也應漸漸引導入正信。有的人不是這樣 ,他說:「我算命最準,你來找我不會錯。我的往生咒加持過者,最為有效 ,別人的沒有效。」他總以為自己是「方便渡入門」,我說他不是「方便」 而是「隨便」,他不喜歡聽。我舉個例子給他聽:如果你店裡只賣地瓜粥, 沒有其他的商品,那你必定會說:「地瓜粥最好」。如果你店裡有西餐、中 餐、有飯、有麵包、有地瓜粥,那你必定會說:「任君選擇」。喜歡吃地瓜 粥的便認為地瓜粥最好,這才是方便,但是你不是啊!你只有一種,所以強 迫推銷。因此本來不相信算命,你又引入算命,以後你也不敢說算命不好, 是不是?你賣地瓜粥時,你敢說地瓜粥好吃是好吃,但是容易餓,又會「下 氣」嗎?很多人方便和隨便都分不清楚。

如果有人擲杯珓,你不要笑他,道理學了以後自然就不會再擲了。但是 如果出家人擲杯珓的話,在家人也擲,舊的帶新的來擲杯珓,他說人家如果 要來出家,或來寺裡問要不要皈依,都要用擲杯珓。那可很不好!其實擲杯 珓只是手勢問題而已,常擲杯珓就會了。若以為那是方便度眾生,老實說遠 離佛教已經很遠了,不要說這是佛教,佛教是佛陀所教導的。你如果被騙的 話,不要說別人騙你,而是你自己喜歡受騙,不要說佛教騙你,也不要說佛 陀騙你,佛陀沒有要你用擲杯珓的方法度眾。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佛法是有 時代適應性,但主要是佛法須對人類有利益,可作為眾生的依靠才是。

五十六年冬天, 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 序〉中,將其對佛法的「根本信念與看法」列舉八項,這部份如下:

(一)佛法是宗教。佛法是不共於神教的宗教。不是拜神求他保佑我們 ,而是學佛陀的慈悲、智慧、願力、來淨化自己、來教育別人、利益眾生、 服務人群。如果當作一般文化、神教去研究,是無法正確去理解的。 導師 一再強調俗化與神化,絕不會導致佛法的昌明。

(二)佛法源於佛陀的正覺。佛的應機說法,隨宜立制,並不等於佛的 正覺。但適合於人類的所知所能,能依此而導入正覺。佛法是一切人依怙的 宗教。並非專為少數人說,不只是適合少數人的。所以「佛法極其高深,而 必基於平常。本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理解與實行),依此向上而通於聖 境。」例如:「發菩提心」、「大悲心」、要有正見、性空見,來行十善使 身口意三業清淨,來慢慢提昇,這是大家做得到的。

(三)佛陀的說法立制,並不等於佛的正覺,而有因時、因地、因人的 適應性。在適應中自有向於正覺,隨順正覺,趨入正覺的可能性──這所以 名為「方便」。所以方便的適應必須掌握精神,不要只學到外表。例如:「 過午不食」這是不錯,在印度很適合,在台灣並不適合。對剛出家或剛學佛 想體驗過中午後不吃東西飢餓的滋味,像「飢餓三十」一樣,用三十小時來 體驗飢餓的滋味,這是好的。因為沒有「悽慘」的經驗,是不容易同情別人 的。為什麼持午在印度適合?印度出家人實行托缽,一天去一次,不要早上 也去,中午也去,晚上也去,讓人應付不過來。而且只要信徒供養什麼就吃 什麼,後來有開伙,就有選擇性了,如中國就是有選擇性的,叢林一次五百 人左右,到菜市場去買菜,所有的豬肉賣給你都不夠,所以等於要再買活的 來殺,相當於屠宰場。這與佛陀的慈悲救世不符合!所以發展到中國大乘思 想最終目的必然要素食,因為不忍吃牠,不忍殺牠,這是慈悲的具體表現。 如果你剛學佛,還不習慣素食可以去買已經殺好了的,這樣結的怨較少 ,如借錢一樣,借個三、四分利息而已,如果是自己殺,差不多是十分利息 了,當然啦!不用借錢是最好。

談到「制度」簡單說像現在到廁所要換鞋子,出來要洗淨,在印度是必 須,現今台灣不需要了,因為台灣衛浴設備進步,大陸則一定要,三四十年 前的台灣也必需要,所以談到因時因地不同要有所改變。所以,佛的說法立 制,如以「地無分中外,時無分古今」而可以實行,那是拘泥錮閉;是不懂 緣起無常法則的。

     (四)佛陀應機而說法立制,就是世諦流佈。 世諦流佈,是不能不因時 、因地、因人而有所演變,有所發展。儘管「法界常住」,而人間的佛教─ ─思想、制度、風尚,都在息息流變的過程中。   

 (五)印度佛教的興起, 發展又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壯而 衰老。所以,我不說「愈古愈真」,更不同情「愈後愈圓滿,愈究竟」的見 解。

(六)佛法不只是「理論」也不是「修證」就好了,理論與修證,都應 以實際事行(對人對事)的表現來衡量。也就是說要理解然後實修信解行證 ,少一種都不行。    

(七)尊重中國佛教,而更重於印度佛教。 導師是中國佛教徒,但不 屬於宗派徒裔。中國佛法源於印度,中國說正確的,當然相信;但如果印度 的正確而中國人說的不對,也不會受民族感情所拘蔽。

(八)治佛教史,應理解過去的真實情況,記取過去的興衰教訓。佛法 的信仰者,不應該珍惜過去的光榮,而對導致衰弱的內在因素,懲前毖後嗎 ?有強力的反省與改進,才不會再走上衰亡的路子去!

另外, 印公導師思想傾向在中國佛教史上並不多見。其所顯現的特質 及歷史意義至少有下列三點:

   (一)求真與批評的風格

  導師求真實,不真的、不對的,他都敢批評,這種道德勇氣,中國人向 來缺乏,通常不敢說真話,怕得罪人。例如:政治上常說:「依法辦理」、 「依法嚴辦」,或是「想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這樣有真正回答你的 問題嗎?「沒有啦!」這是打太極拳啦!所以 導師有求真與批評的風格。 看得真、認得切、行得正。因為如果自己貪污,便不敢揭發別人貪污,是不 是!只要別人說一句「你也會貪污」,便無話可說了。  

  (二)主智論傾向

重視論典,因為論對思想談得很清楚,不能含糊。對就是對,錯就錯, 沒有差不多的道理,所以對於傳統中國佛教信仰含糊儱侗, 導師是不以為 然的。追求清晰、合理而不含糊的佛教信仰,講求依法不依人的主智論態度 ,反對不求甚解、依人不依法的反智論信仰風氣,是 印公住世所煥發出來 的風格。這樣的風格,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所罕見的!  

(三)中國佛教發展方向的指引者

他成為近代佛教走向的指引者,擁有領航的角色。印公在上述求真、批 判、主智論風格下,所展現的思想成就,就是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指出一條 可資遵循的大方向。就我國傳統佛教的偏頗發展而言,他指出的大方向與傳 統佛教所依循的顯然不同。因此,要走上這一新方向,可能是佛教發展趨勢 的一種根本扭轉。 印公的思想,就像佛教歷史發展路線上的路標。透過這 一路標的指引,後人如果繼承得宜,那麼佛教史的發展,是可能轉向的;中 國佛教史,是很可能有嶄新的一章的。(以上摘錄自藍吉富教授《二十世紀 的中日佛教》,民 80 . 10 .初版.新文豐)

伍、結語

所謂「人間佛教」,是指「脫落神化,回到現實人間」的佛教。在佛法 的信仰價值方面, 導師主張(原始)佛法比大乘佛法、祕密大乘佛法更為 純正。在大乘三系中,以「性空唯名系」最為近真。而「真常唯心系」則較 為偏離佛陀的正覺。並主張人間佛教比天乘佛教(密教)更可信。而修持的 必要,即是堅立信願,發大悲菩提心見性空緣起正見。以三心行十善為基礎 ,隨分隨力,「淨心第一,利他為先」,「從自他和樂中淨化自心,從自心 淨化中去增進自他和樂。」這才能彰顯世尊正覺緣起中道的真義,也才是佛 法的正常表現。

最後我們要了解,大家都有責任將你所知道的一部分,去介紹給你的親 戚朋友,最少介紹一個人,當我們真正的依法奉行,我們的身心會真正清淨 ,我們的朋友也會提升,心靈可以淨化。生活品質可以提升,我們的社會也 會比較安和樂利,而且這是真正報 師恩最具體的表現。最後,祝各位身心 愉快,法喜充滿!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