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
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本電子檔案經〝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授權使用】
阿難(梵、巴Ananda,藏Kun-dgah-bo)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具稱阿難陀。意譯作慶喜、歡喜或無染。中印度迦毗 羅衛國人,出於剎帝利族,為佛陀的堂弟。其父親,或說是斛飯王,或說是白 飯王,或為甘露飯王。生來容姿端正,面如淨滿月,眼如青蓮華,其身光淨如 明鏡。因此,出家以後仍屢遭婦女的誘惑, 全賴其志操堅定不移,遂全梵行 。
在阿難的傳記中,最受注目者有三事。
(1)二十餘年間為佛陀的常隨弟子,如影隨形侍於佛陀之側,並任說法傳 持之務,故以「多聞第一」著稱。關於阿難何時成為佛的侍者,頗有異說。《 大般涅槃經》卷四十等說是三十歲時,《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等認為是二十 歲時,《雜阿含經》卷三十五、《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八等認為是二十餘 歲。
(2)盡力於成全憍曇彌出家。 據《中阿含》卷二十八《瞿彌經》、《五分 律》卷二十九載,初,佛之姨母憍曇彌出家志切,然而佛陀不許。後經阿難再 三陳情,佛乃制定八敬法,聽許憍曇彌及五百釋女出家。此為佛教教團有比丘 尼之初,全賴阿難之功。
(3)參與第一次經典結集。 阿難出家後,隨侍佛陀二十餘年,然於佛滅後 ,猶未離欲,後經迦葉舉五罪呵責之,阿難自禪思乃廓然大悟,加入五百大阿 羅漢之列,誦出經藏。經法得以傳至今日,阿難之功厥不可沒。
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阿育王傳》卷四等記載,阿難繼摩訶迦葉之 後,為付法藏第二祖,傳持大法,臨終時將法付囑商那和修,以令任持中印度 的佛教,又付法於末田地,今於罽賓開教。
又依《大唐西域記》卷七所載,阿難於入滅前,離開摩揭陀而向吠舍釐城 ,欲渡殑伽河時,摩揭陀國阿闇世王嚴駕追請而來。吠舍釐王則聞阿難前來, 治軍迎之於北岸。阿難為了不偏袒任何一方,乃於河之中游,自舟中上昇虛空 ,以禪定之力火化自己,且將遺骸兩分墮於南北兩岸。兩軍為此大慟哭,各還 本國起窣堵波供養。其示寂年代,有謂係佛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一說謂 係經典結集後十二年入滅。
此外,《法華經文句》 卷一(上)引《正法念經》,謂有三阿難,(1)阿 難陀,即歡喜,持小乘藏;(2)阿難跋陀(或作阿難陀跋陀羅,Anandabhadra) ,即歡喜賢,受持雜藏;(3)阿難娑伽(或作阿難陀娑伽羅,Anandasagara), 即歡喜海,持佛藏。又別引<阿含經>謂有典藏阿難,合計有四阿難。《華嚴 經探玄記》依據《阿闇世王懺悔經》,亦列舉前記三阿難,並說彼等受持下乘 、中乘、上乘。《華嚴經疏演義鈔》卷二十五依《集法經》之說,亦列出三阿 難,謂持聲聞、緣覺、菩薩三藏。此等所說,係由於阿難善受持傳弘佛一代大 小法藏,從所傳之法而嘆賞其德者,實非有三位或四位阿難。
⊙ 附:印順長老
<阿難過在何處﹖>
(摘錄自<華雨集>三)
※ 其他參考資料 --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
§回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製作(04.26.'95) Lau, Hsin-Nan
歡迎指教!
<三寶弟子 優婆塞 圓信>
回到
府城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