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過在何處﹖

<印順長老 著><(摘錄自<華雨集>三)>

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本電子檔案經〝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授權使用】


阿難稱「多聞第一」,為佛的侍者,達二十五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敬 事如來,教誨四眾,始終是不厭不倦。明敏慈和,應對如法,在佛的大弟子中 ,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聖者!

以律典為主的傳記,大同小異的說到:阿難侍從如來,到拘尸那,佛入涅 槃。那時,長老大迦葉率領五百倍大比丘,遠遠的趕來參預荼毗大典。大迦葉 當時發起選定五百位大比丘,在王舍城結集法藏。在發起結集時,阿難幾乎為 大迦葉所擯棄。在結集過程中,大迦葉所領導的僧伽,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 失。阿難不承認自己有罪,但為了尊敬僧伽,顧全團體,願意向大眾懺悔。如 來在世時,阿難是樣樣如法的(僅因優陀夷而為佛呵責過一次);如來涅槃沒 有幾天,就被舉發一連串的過失,這是不尋常的,有問題的﹗民國三十年,我 在《呱**文集序》,就指出大迦葉與阿難間,有著不調和;我還以為兩人的個 性不同,但現在看來,這裏面問題很多呢!阿難受到責備,到底是些什麼過失 ﹖研究這一連串的過失,就充分明白這是什麼一回事,發見了僧團的真正問題 。這是佛教史的重要關節,讓我不厭煩的敘述出來。

阿難受責,載於有關結集的傳記;各派所傳,大同小異。

(1)南傳《銅鍱律小品》之十二《五百犍度》,有五突吉羅(或譯惡作)。
(2) 化地部《五分律》第五分之九《五百集法》(三十),有六突吉羅。
(3)摩偷羅有部舊傳《十誦律》《五百比丘結集三藏法品》(六十),有六 突吉羅。
(4)大乘中觀宗《大智度論》(二),有六突吉羅。論文僅出五罪;與《十
誦律》相同,只是次第先後而已。
(5)大眾部《摩訶僧祇律》《雜跋渠》(三十二),有七越毗尼罪(即突吉
羅罪)。
(6)法藏部《四分律》第四分《五百集法毗尼》(五十四),有七突吉羅。
(7)《毗尼母經》(四),有七過,但僅出不問微細戒,及度女人出家二事。
(8)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下),有七過,但只說到不請佛住世。七、
八兩部經律,大抵與五、六相近。
(9)迦溼彌羅有部新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三十九),有八 惡作罪。
(10)《迦葉結經》有九過失,與《雜事》同。

此外,《撰集三藏及雜藏傳》(安世高譯),只說了重要的四事。在這些 或多或少的過失中,可歸納為三類:(1)有關戒律問題;(2)有關女眾問題;(3) 有關侍佛不周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不問微細戒,及請度女眾,所以《毗尼母 經》,只提到這兩點。而《銅鍱律》,《五分律》,《十誦律》,都以不問微 細戒為第一過;而《四分律》等,都以請度女人為第一。大抵當時阿難傳佛遺 命--「小小戒可捨」。這一來,引起了大迦葉學團的舊痕新傷;這才一連串的 舉發,連二十年年前的老問題,也重新翻出來。

這些或多或少的過失,總列如下。但眾傳一致的,僅一、二、五、六--四 事

(1)不問佛小小戒
(2)請佛度女人出家
 (3)聽女人先禮致污舍利(佛身)---《四分律》與《僧祇律》作不遮女人禮 佛致污佛足:《雜事》及《迦葉結經》作以佛金身示女人致為涕淚污足
(4)以佛陰藏相示女人
(5)不請佛久住世間
(6)佛索水而不與--《雜事》作以濁水供佛
(7)為佛縫衣而足躡--《雜事》作浣依;《十誦律》作擘衣
(8)佛為說喻而對佛別說--《迦葉結經》作他犯他坐
(9)命為侍者而初不願(中略)

大迦葉領導僧伽,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當時的真實意義,經上面逐 項論究,已充分明了。不外乎戒律問題,女眾問題,侍奉不周問題。關於戒律 ,阿難傳達釋尊的遺命,「小小戒可捨」,代表了律重根本的立場。於小隨小 戒,認為應該通變適應;如僧伽和合一心,可以籌量放捨,而大迦葉代表了「 輕重等持」的立場,對小小戒可捨,看作破壞戒法,深惡痛絕。所以結論為: 佛制的不得捨,未制的不得制,而成為律惟佛制,永恆不變。這是重法學系, 重律學系的對立。重法學系是義解的法師,實踐的禪師(「阿難弟子多行禪」 )。重律學系是重制度的律師,謹嚴些的是頭陀行者。這兩大思想的激盪,在 五百結集,七百結集中,都充分表達出來。

關於女眾,阿難請度女眾出家,釋尊准女眾出家,代表了修道解脫的男女 平等觀。大迦葉所代表的,是傳統的男性中心,以女眾為小人,為禍害的立場 。這所以漠視問題全部,而將正法不久住的責任,片面的歸咎於女眾。阿難讓 女眾先禮舍利,也被認為有污如來遺體,應該責難了。--上來兩項問題,阿難 始終站在釋尊的立場。

關於侍奉不周,主要是釋尊人涅槃,激發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悵,而不免歸 咎於侍者。父母不管多老了,如一旦去世,孝順兒孫,總會覺得心有未安的。 為了父母去世,弟兄姊妹們,每每對於延醫、侍病,引起不愉快。所以釋尊入 滅,想到阿難不奉水,一定是沒有盡責,釋尊才不久住世。這一類問題,確乎 是人情之常。可是在那時,加重了對阿難的指責。從前請度女眾出定,所以「 正法不久住」。現在不請佛住世,所以「如來不久住」。如來的早滅,正法的 早衰,都被看作阿難的過失。問題本來平常,但一經理論化,問題就極端嚴重 了!好在阿難有侍佛二十五年,從無過失的光榮歷史;而結集法藏,事實上又 非阿難不可。這才浮雲終於不能遮掩日月,而阿難還是永久的偉大,無限的光 輝!

〔參考資料〕:《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眾 許摩訶帝經》;卷二、卷六;《起世經》卷十;《增一阿含經》卷四《弟子品 》;《阿羅漢具德經》;《阿難同學經》;《五分律》卷三、卷三十;《大智 度論》卷三;《緬甸佛傳》;宇井伯壽《玄奘以前印度諸論師年代》。


※ 其他參考資料 --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


§回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製作(04.26.'95) Lau, Hsin-Nan歡迎指教!

  • 回到府城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