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第六章 結 論



  本論文已就古代東方哲學名著《道德經》與《法句經》作了一番比較探
討。廣義而言,老子所說之「道」與佛陀所說之「法」,皆指宇宙間永恒不
變,自然具備之理法;就狹義而言,「道」與「法」則同為人類追尋圓滿究
竟人生,可資依循之正軌。

  《法句經》是佛弟子從佛說中錄出的偈頌集。其內容組織,簡單扼要。 經中提示佛教的真理,並落實於身修體驗,使修行者能於行、住、坐、臥之 間,時時提高警覺,不斷修習,以達究竟道果。

  「偈頌」為佛教經典的特色。南傳《法句經》屬巴利文系,計二十六品 ,有四二三頌。北傳《法句經》有四種漢譯本:(一)《法句經》(二)《 法句譬喻經》(三)《出曜經》(四)《法集要頌》。其中《法句經》、《 法集要頌》為純偈頌;《法句譬喻經》與《出曜經》則有故事穿插於偈頌之 間,以解說法句偈頌之因緣。於是形成諸種譯本之特色。

  大抵北傳本是以南傳本《法句經》為底本,擴編而成。由於佛教傳入中 國,融入中國之風俗民情,將故事本土化,因此諸種譯本之品目、故事內容 出現差異,而各有其巧妙安排,是亦為本論文比較研究的旨趣之一。

  《道德經》乃中國道家哲學最主要的一部論著,流傳廣遠,迄今外文譯 本更不下百餘種。可惜由於文獻不足,其作者究竟是誰,目前尚不能作出定 論,只能推究道家思想的萌芽、醞釀應是較早的春秋末年。《道德經》則可 能是戰國中前期的作品,而作者也可能是戰國中期一位叫老子的人。

  「道」為老子思想之根本,萬象無常,常有唯道。由於變逝之萬物皆無 實性,不宜有所固執,故老子主張「無為」、「守柔不爭」,而導出「小國 寡民」之理想世界。

  在眾多老子注本之中,河上公的《老子章句》與王弼的《老子注》是中 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者。河上公注之文字簡明,清晰精確,以漢代黃老學派 「無為治國」、「清靜養生」的觀點,解釋老子經文。王弼注則是採用魏晉 玄學「辨名析理」的方法,扣緊老子哲學上的幾個基本觀念加以闡釋。故河 上本為普遍民間所通用,王弼本則為一般學者所推崇,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法句經》與《道德經》有多方面之差異,而兩書各自蘊涵兩位偉哲之 思想精髓,且多不謀而合之處,在思想上相似之處甚多,簡述如下: (一)政治理念    佛陀的政治理想是使民無爭無怨、無貪無惱,過真正安樂的生活。 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是頗富詩意的小烏托邦,人民生活閒適和諧 。

(二)反戰思想  佛陀與老子皆為人道主義者,反對戰爭殺人。戰爭無論勝負莫非 苦惱淵藪,唯有超越勝敗觀念,生活才得安樂。

(三)不殺、不教人殺    佛陀認為一切眾生都害怕刑害,恐懼死亡,以此忖度他人,亦不願無 辜的眾生受摧殘。而老子崇尚自然,必然亦反對嚴刑峻法。

(四)自知之明是謂智    《法句經》曰:「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道德經》云:「知 不知上,不知知病。」就求知之態度而言,能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方為上等 之真智。

(五)不放逸,厚積其德    佛陀講「奮勉不放逸」,精進勇猛趨向解脫之道。老子則云「厚積其 德」,當定力轉趨深厚,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善修心,貪欲不入  佛陀與老子都強調善於修護此心,善於修道建德者,則根基深厚 堅固,猶如大樹之屹立不拔。

(七)超越自我主觀  《法句經》曰:「譭謗與讚譽,知者不為動。」修道之人須超越 譭譽,不以自我為中心。老子亦認為有修為的聖人是「無常心的,拋開自我 成見,以百姓之意見為意見。」

(八)不以多言為智  「道可道,非常道。」說明了語言的有限性,是故佛陀與老子皆 主張智者不多言。

(九)無常、苦、無我  佛說三法印為「無常、苦、無我」,《道德經》亦有相同之觀念 。如:「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為「無常」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 吾有身。」為「苦」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此自然往復循環之道,正是佛陀所說「緣起性空」、「一切法無我」。

(十)善攝六根  佛陀教人要善攝六根,此乃修行最基本之功課。老子亦持相同之 看法,莫要攀緣六塵,切忌縱情聲色畋獵,令身、口、意清淨無染。

(十一)騖求虛名是愚人    佛陀認為修行僧應以修行為務,若騖求虛名則是愚人,老子亦視名利 權勢如「餘食贅形」,故「有道者」不處。

  《法句經》在中國之流傳,由於經文樸質親切,譬喻故事淺顯易曉,普 遍受到歡迎,而學佛修行者,咸感簡約易持,因此極受重視。不僅影響佛學 界,佛經偈頌之穿插亦對中國文學之形式產生相當之影響。

  由於佛教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傳入中國必先本土化,適合中國思 想傳統,方能被接納。佛教最初傳入中國始於漢代,正值黃老思想流行之世 ,故其受老子之影響相當大。如:(一)結合神仙方術思想,使得漢代人所 理解的佛與方士們所謂的神仙幾乎無甚差別。(二)融通道家哲學思想,對 於佛教所宣揚之「涅槃」、「寂靜」與一切皆空之思想,常以老子「虛無」 、「無為」之思想作解釋。魏晉以後,又援引老莊,使佛教玄學化,加入中 國人之思想傾向,成為中國人之佛教。

  筆者數年前在泰國第一次看到泰文版的《道德經》,覺得與早年閱讀的 英文版《道德經》差不多,很感興趣。後來又發現《道德經》與《法句經》 之思想,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於是引起比較研究之動機。

  如今深入研讀中文版之《道德經》,才察覺其古文極為深奧,可謂玄之 又玄。更因文獻資料收集不易,以及筆者中文根基較弱,研究工作比最初的 想法困難多了。

  在《法句經》諸種譯本的比較上,因南傳《法句經》覺音尊者作註編纂 之譬喻故事,未曾有人譯成中文,為了作南、北傳故事比較,尚須逐一翻譯 ,所幸筆者通曉巴利文、梵文,尚能順利進行。

  本論文只是拋磚引玉的初步研究,希望對此有興趣的人,繼續地研究, 進一步發揚佛陀與老子的偉大哲學思想。


  • 回到上一頁(論文目錄)

  • 回到南傳法句經。

  • 回到府城佛教網
  •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