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人記說完全智「禪修三個月證得滅苦」?
作者:羅慶龍 (台灣 嘉義) [author]
2023-05-24
前言
網路上看到有某位出家師父向某位居士如此記說(byākaroti或譯為宣說、聲明、回答):
於2011年11月參加禪十共修,其中連得「名色分別智」、「思惟隨觀智」,返家後停止一切俗事,專修念住禪及四念處,最後在2012年2月5日晚證得滅苦。
文中並宣稱:「念住禪是我尋尋覓覓直指解脫道的修行方法,認真修練保證三年解脫。」
其保證的依據是(文中如此敘述):「“只要認真修行七年甚至七日即可證果—四念處 佛祖的保證”在中阿含第98念處經、中部第10念住經及長部第22大念住經中,佛陀清清楚楚說明了修習四念處可以:一、使眾生清淨。二、克服憂悲。三、滅除煩惱。四、去除痛苦。五、得到如實法(自證緣起)。六、完成自證涅槃。並且保證只要認真修行七年甚至七日之內就可以證果。」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記說」和「保證」?本文的目的既不是讚嘆也不是排斥,是就巴利三藏和注釋文獻所述以及師長的教導提供參考討論。
第壹部分:關於「記說」
一、「滅苦」的定義
生是苦,「滅苦」就是生已盡,證得阿羅漢道、果,已得完全智(aññā)的意思。
二、有五種完全智的記說
三、聽聞有人記說完全智時,我們應持的態度
既不應該歡喜,也不應該排斥,可以提出問題。
四、佛陀時代記說(自己)完全智(aññaṃ byākaroti)的個案
- Soṇakoḷiviso 證得阿羅漢果後,以第三人稱描述某位尊者如何按部就班次第修行而成就,委婉向佛陀記說自己的完全智,獲得佛陀的讚賞。
- 如同上則,安穩(Khemo)尊者與善意( sumano)尊者分別以第三人稱委婉向佛陀記說自己的完全智,都獲得佛陀的讚賞。
- 以慧根乃至五根已自我修習、已自我多作,諸漏已盡的比丘記說完全智
- SN.12.32 黑齒經(Kaḷārasuttaṃ)
剎帝利黑齒比丘問舍利弗尊者是否在這法與律中已達到穌息,舍利弗尊者沒有正面回答,只答說現在不懷疑未來不疑惑。黑齒比丘去跟世尊報告說完全智被尊者舍利弗記說,世尊問舍利弗應如何回答被問「完全智記說」,舍利弗尊者說應回答:「學友!凡出生的因緣,以那個因緣的滅盡……(yaṃnidānā, āvuso, jāti, tassa nidānassa khayā khīṇasmiṃ khīṇāmhīti)」,接著敘述緣起及一切執取的滅盡、諸漏的捨斷。 [8]
- SN.35.153有法門嗎經(Atthinukhopariyāyasuttaṃ)
佛陀開示以慧了知諸法記說完全智的法門。 [9]
- AN.10.84記說經(Byākaraṇasuttaṃ) [10]
有比丘自己記說完全智和上人法,被有他心通的的如來或如來弟子否定(現代語:打臉)
- AN.10.86增上慢經(Adhimānasuttaṃ) [11]
增上慢的比丘自己記說完全智和上人法,被有他心通的如來或如來弟子否定。
- 那些在世尊的面前記說完全智的比丘,有一些正確地記說完全智,有一些也以增上慢記說完全智。
MN.105善星經(Sunakkhattasuttaṃ)
- AN.9.26石柱經( Silāyūpasuttaṃ) [13]
提婆達多對比丘們這麼教導法:『學友們!當比丘的心被心累積時,這位比丘能適合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舍利弗尊者認為提婆達多不應該對比丘們這麼教導法,並詳細解說比丘的心如何被心善累積。必須是「當比丘的心離貪的、離瞋的、離癡的、非有貪法、非有瞋法、非有癡法、不退轉至欲有之法、不退轉至色有之法、不退轉至無色有之法,這樣完全解脫時,能識知的強大六所緣來到六根的領域,也不能佔據他的心,他仍保有不雜染的心,穩固、泰然,而隨觀著消散。」才能說是「心如何被心善累積」。
五、記說完全智或上人法在戒律上的問題
- 有某些比丘雨安居時,因饑饉乞食不易,在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二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三禪者,其比丘是得第四禪者,其比丘是得預流果,其比丘是得一來果,其比丘是得不還果,其比丘是得阿羅漢果,其比丘是得三智,其比丘是得六神通。)以獲取供養,為佛陀所喝斥,並訂定如下戒條:
若比丘告訴未受具足戒的人(證得)上人法,即使是真的,犯懺悔。(律藏經分別波逸提 八)(pācittiya 8) [14]
‘‘ Yo pana bhikkhu anupasampannassa uttarimanussadhammaṃ āroceyya bhūtasmiṃ, pācittiya ’’ nti.(Vin.4.25,)
- 若是假的就犯了「四驅擯」第四條:不實自稱有上人法,除因增上慢且其後有向其他比丘告白懺悔外,喪失出家人資格。 [15]
第貳部分:關於「保證」
一、中阿含98、中部第十經(MN.10)、長部第二十二經(DN.22)確實有紀載「別理會七年,比丘們!(“Tiṭṭhantu, bhikkhave, satta vassāni)凡如果任何人在這四念住上這麼修習七年……(乃至)七天」有證果的可能。(MN.10段落137、DN.22段落404) [16]
Soma長老解釋如下:
Tiṭṭhantu, bhikkhave = "O bhikkhus, let alone." This together with what follows, was said by way of the average person capable of being trained. But concerning the person of keen intelligence it was stated as follows: Instructed in the morning, he will attain in the evening; instructed in the evening, he will attain in the morning. [17]
帕奧禪師如此解釋:
佛陀在本經中所說的七天至七年時限乃是針對五根力量中等之人而言;若是慧根敏銳之人,例如舍利弗尊者那位金匠出身的弟子,則能於早上聽聞佛陀指導,而在傍晚就證悟阿羅漢果;若是慧根遲鈍之人,例如摩訶尸婆尊者,那麼就需要超過七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證悟阿羅漢果。
注釋裡說,佛陀開示完《大念處經》之後,有三萬名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註:摩訶尸婆長老的故事原載於AA.PTS.1.42(AN.1.16之注釋),是十八個分派的導師,能夠背誦三藏及注釋,並且教導教理與禪修。依靠他的指導而證悟阿羅漢果的弟子多達六萬人。有一天,一位已證悟阿羅漢果的弟子來勸長老修行。長老聽了弟子的勸告之後,生起悚懼心(警惕心),他想:「一旦我開始修行之後,幾天內我就能證悟阿羅漢果。」他抱著在雨季安居之前就證悟阿羅漢果的心,不告而別地獨自進入森林去修行。結果修了三十年才證悟阿羅漢果。(節錄自《正念之道》pp.238-240受念處章節)
二、在MN.85菩提王子經(Bodhirājakumārasuttaṃ)段落345如此敘述:
王子!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為教導者時,七年會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王子!別理會七年,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為教導者時,六年會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王子!別理會一年,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為教導者時,七個月會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王子!別理會七個月,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為教導者時,六個月會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王子!別理會半個月,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為教導者時,七日夜會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王子!別理會七日夜,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為教導者時,六日夜會以證智自作證後,進入後住於凡善男子們為了利益正確地從在家出家成為無家者的那個無上梵行結尾……五日夜……四日夜……三日夜……二日夜……一日夜,王子!別理會一日夜,當具備這五勤奮支的比丘得到如來為教導者時,傍晚被教誡,早上將到達差別;早上被教誡,傍晚將到達差別。」(莊春江老師中譯)(註:五勤奮支指的是信、進、念、定、慧等五個努力的要素) [18]
三、在MN.107會計師目揵連經(Gaṇakamoggallānasuttaṃ)裡,佛陀說他只是指路者,不能保證弟子都能證悟涅槃。
四、根據注釋文獻及上述資料,所謂「保證」,可以理解如下:
- 「 略說即知者」(略開知者ugghaṭitaññū),如舍利弗、目犍連等,「保證」聽到一首四句偈後,就證果。(因為他們波羅密成熟,聽到偈頌,立刻能就耳門心路名色法作觀)
- 「詳說才知者」(廣演知者vipañcitaññū),如五比丘等,「保證」聽聞詳細的正法後,就能證悟涅槃。
- 「需要被引導者」(受引導者Neyya)這是指無法僅從聽聞簡略或詳細教導就可以證悟的人,可是經由一步步、有次第地修習戒學、定學、慧學,就能夠了悟四聖諦和證悟涅槃,無法確定「保證」多久可以成就道果。
- 「文句為上者」(文句為最者Padaparama),根據阿毗達摩,這是指二因或無因結生者,「保證」此生再怎麼精進修行也不可能獲得禪定、道果等上人法。
注釋書解釋佛陀最初的幾個弟子,之所以如此快速地體悟正法的原因。這些弟子們在過去世曾累積了下列四種因:
- 通達聖典(Pariyatti):他們研究聖典,成為經典的通達者。
- 聽聞(Savana):他們在過去有好幾世已曾虔誠地、專心地聽聞正法。
- 詳審(遍問)(Paripuccha):他們會詳細閱讀、 討論經典與註釋書中艱難的詮釋和解釋。
- 過去世的努力(Pubbayoga):在過去諸佛的教導下,他們曾修習止禪、觀禪乃至證得了行捨智(Sañkhārupekkhā-ñāna)由於這四個因素,那時的人們才可以在他們的最後一生或最後若干生中,快速地證悟深奧的聖道。也由於有這四個因,才會產生:
- 證悟(Adhigama):他們會證悟阿羅漢果,或是其他聖道果。我們現在知道那些圓滿了波羅密的人──像是通達聖典、聽聞、詳審、過去世的努力等──才能快速地證悟道智、果智;例如,有時候只需聽聞一個偈頌之後,就能證悟。在這幾種波羅密之中,過去世的努力很重要,因為他們過去世曾累積了止禪、觀禪的修行,直到行捨智。所以,早期的弟子們,都已經相當接近道智與果智。當他們去托缽時,他們修習禪觀;當他們回來時,他們修習禪觀。早期諸弟子們,已經在過去許多期生命中精進的完成修習,所以在他們輪迴的最後一世,只需聽聞正法就能證得涅槃了。現在,我們已找不到第一種和第二種人了。
為了證悟涅槃,受引導者需要學習巴利經典,研討經文與注釋書中困難的部分及解釋,然後將所學謹記 在心。這樣的人需結交善友,並且需要禪修──這是注釋書中所提到的。(此段摘錄自雷瓦達尊者開示)
《大念處經》所指的能夠七年乃至七日證得果位者是「信、進、念、定、慧等五根中等的需要被引導者」。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佛陀入滅兩千多年後,即使算是「需要被引導者」,我們是「五根中等的」嗎?
有位尊者曾問帕奧禪師弟子中許多已經修過了四禪八定,名色法,觀照過去、未來的緣起法,以及觀禪者,證得了聖道聖果沒有?他們說還沒有。由於觀智還沒有成熟的緣故。當他們的觀智成熟時,他們就可能證得聖道聖果了。(此段引述某位尊者開示)
現在,我們該如何看待「認真修練保證三年解脫。」這句話?
第参部分:關於「名色分別智」與「思惟隨觀智」
一 、名色分別智
當今能夠證悟涅槃只有兩種人:「純觀行者」( suddhavipassanā yānika)與「止行者」( samatha yānika)。純觀行者不需要培育定力,而且只需以「剎那定」( khaṇika samādhi)即能直接修習觀禪。止行者需先培育定力證得禪那再修習觀禪。止禪有四十業處;觀禪只有兩個業處,即色業處和名業處。不論純觀行者和止行者在修習色業處時都必須從辨識四界差別開始修起。若非如此、若無法破解色聚的三種密集,修名業處時若沒有破解名聚的四種密集,那就不是佛陀所教導的「名色分別智」。
二、思惟隨觀智
《清淨道論》中,只有「思惟智」這名稱,沒有「思惟隨觀智」這稱號。可冠上「隨觀」只有生滅、壞、過患、厭離、審察等五種智。
《清淨道論》說禪修者應在修完五種攝受之後才可修習思惟智及更高層次的觀智,這五種攝受是:
現在,我們該如何看待「連得『名色分別智』、『思惟隨觀智』」這句話?
結語
如果我們是屬於「需要被引導者」,我們需要一步步、有次第地修習戒學、定學、慧學,需要學習巴利經典,研討經文與注釋書中困難的部分及解釋,需結交善友,並且需要禪修。應如SN.22.101斧頭柄經(Vāsijaṭasuttaṃ)、AN.7.71修習經(Bhāvanāsuttaṃ)中孵雞蛋、斧頭炳、藤索固綁的航海船的譬喻那樣,在因上用功,不應在果上求速成。雷瓦達尊者教誡我們:結交善友非常重要,即使我們無法得到巴利經文和注釋書中的知識,若在修習三學上,能結交深切引導我們的善友,就可以引導我們通往涅槃。當佛陀以佛眼觀察世間時, 他看見眾生中,有少垢者與多垢者,有利根者與鈍根者,有善良和不善良性格者,有易教導和難教導的眾生。只有極少數眾生能夠看見這世界的誘惑和不善行的危險。 [20]
(感謝師長的啟發和指導,才能有此文的分享。文責筆者自負。)
備註
[author] | 羅慶龍 老師簡介 http://www.dhammarain.org.tw/new/new.html#aacariya-luo-ch-l |
[1] | 香港「志蓮淨苑」蕭式球 譯:「沒有任何一個在家人,不斷除家庭的結縛,能在身壞命終之後得到苦的終結。」 |
[2] | 增支部5集93經/記說經(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953.htm |
[3] | 中部112經/六純淨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2.htm |
[4] | 《犍度》:「嬉戲作自記別,彼等日後將受損壞」(CBETA 2023.Q1, N03, no. 2, p. 248a12)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3n0002_p0248a12 |
[5] | 增支部6集55經/受那經(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186.htm |
[6] | 增支部6集49經/安穩經(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180.htm |
[7] | 相應部48相應45經/東園經第一(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97.htm 相應部48相應46經/東園經第二(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98.htm 相應部48相應47經/東園經第三(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99.htm 相應部48相應48經/東園經第四(根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00.htm |
[8] | 相應部12相應32經/黑齒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303.htm 住在舍衛城。 那時,剎帝利黑齒比丘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與尊者舍利弗一起互相問候。交換應該被互相問候的友好交談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剎帝利黑齒比丘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舍利弗學友!摩利亞帕辜那比丘放棄學後還俗了,那位尊者確定沒在這法與律中得到穌息。那樣的話,尊者舍利弗在這法與律中已達到穌息了嗎?」 「學友!我不懷疑。」
「學友!那麼,未來呢?」
「學友!我不疑惑。」
那時,剎帝利黑齒比丘從座位起來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剎帝利黑齒比丘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完全智被尊者舍利弗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那時,世尊召喚某位比丘:「來!比丘!請你以我的名義召喚舍利弗:『舍利弗學友!大師召喚你。』」 「是的,大德!」那位比丘回答世尊後,去見尊者舍利弗。抵達後,對尊者舍利弗說這個:「舍利弗學友!大師召喚你。」 「是的,學友!」尊者舍利弗回答那位比丘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世尊對在一旁坐下的尊者舍利弗說這個: 「是真的嗎?舍利弗!完全智被你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 「大德!事情不被這些詞句、這些文句說。」 「舍利弗!凡善男子以任何方式記說完全智,那時,所記說的應該從記說被看見。」 「大德!我也說這個:『大德!事情不被這些詞句、這些文句說。』不是嗎?」 「舍利弗!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當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完全智被你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麼回答呢?」 「大德!如果他們這麼問我:『舍利弗學友!當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完全智被你記說:「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凡出生的因緣,以那個因緣的滅盡,在已盡時,「我是已盡者」被知道,知道「我是已盡者」後,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生,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樣回答呢?」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生,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生,有為因,有為集,有生的,有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有,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樣回答呢?」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有,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有,取為因,取為集,取生的,取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取……(中略)』」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渴愛,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樣回答呢?」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渴愛,什麼為因?什麼為集?什麼生的?什麼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渴愛,受為因,受為集,受生的,受為根源。』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當你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在諸受上的歡喜它不出現呢?』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樣回答呢?」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當你怎樣知又怎樣見時,在諸受上的歡喜它不出現呢?』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有這些三受,哪三個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學友!這三受是無常的,「凡是無常的,那個是苦的」被知道,凡在諸受上的歡喜它不出現。』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好!好!舍利弗!這也是就這件事情以簡要記說的方式:『凡任何受,它是在苦中。』 舍利弗!那麼,如果他們這麼問你:『舍利弗學友!那麼,從怎樣的解脫而完全智被你記說:「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舍利弗!被這麼問,你應該怎樣回答呢?」 「大德!如果我被這麼問:『舍利弗學友!那麼,從怎樣的解脫而完全智被你記說:「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被作的已作,不再有此處[輪迴]的狀態。」呢?』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學友!從自身內的解脫,從一切執取的滅盡,我像這樣具念地住,當那樣具念地住時,諸漏不隨流出,而且我不輕蔑自己。』大德!被這麼問,我應該這麼回答。」 「舍利弗!好!好!舍利弗!這也是就這件事情以簡要記說的方式:『凡被沙門說的諸漏,在那些上我不懷疑,「那些被我捨斷」我不疑惑。』」 世尊說這個。世尊說這個後,從座位起來後進入住處。 在那裡,當世尊離開不久,尊者舍利弗召喚比丘們: 「學友們!世尊對我問之前沒經歷的第一個問題,那個我有遲鈍。學友們!但當世尊對我歡喜第一個問題,學友們!那個我想這個:『即使世尊對我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世尊對我整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整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世尊對我整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整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世尊對我二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三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四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五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六日夜……問這件事情……(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對世尊也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 那時,剎帝利黑齒比丘從座位起來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下的剎帝利黑齒比丘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尊者舍利弗吼獅子吼:『學友們!世尊對我問之前沒經歷的第一個問題,那個我有遲鈍。學友們!但當世尊對我歡喜第一個問題,學友們!那個我想這個:「即使世尊對我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我這件事情,我也對世尊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整夜……(中略)即使世尊整日夜對我……(中略)即使世尊兩日夜對我……(中略)三……四……五……六……(中略)即使世尊對我七天七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我也對世尊七天七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 「比丘!舍利弗的那個法界已被善通達,以該法界已被善通的狀態,即使我對舍利弗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整日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整夜對舍利弗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整夜……(中略)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整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整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二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二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三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三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四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四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五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五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對舍利弗六日夜……問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六日夜……回答這件事情;即使我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問舍利弗這件事情,舍利弗對我也七日夜以各種詞句、各種法門回答這件事情。」 |
[9] | 相應部35相應153經/有法門嗎經(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987.htm |
[10] | 增支部10集84經/記說經(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616.htm |
[11] | 增支部10集86經/增上慢經(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618.htm |
[12] | 中部105經/善星經(天臂品[11])(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05.htm |
[13] | 增支部9集26經/石柱經(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79.htm |
[14] | 《經分別》:「任何比丘,對未受具戒者,若說有上人法,即使真實,亦波逸提。」(CBETA 2023.Q1, N02, no. 1, p. 33a10)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2n0001_p0033a10 |
[15] | 《經分別》:「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宣說〔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而如是言:『我如是知,如是見。』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望清淨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此亦波羅夷不共住。」」(CBETA 2023.Q1, N01, no. 1, p. 123a4-7)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1n0001_p0123a04 《經分別》:「「波羅夷」者,如斷頭之多羅樹,無再生長之可能。如是,比丘惡心貪求,宣說空無之上人法者,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CBETA 2023.Q1, N01, no. 1, p. 126a1-2)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1n0001_p0126a01 |
[16] |
|
[17] | The Way of Mindfulness: the Satipatthana Sutta and its Commentary by Soma Thera http://www.dhammatalks.net/Books10/Soma_Thera_The_Way_of_Mindfulness.htm |
[18] | 中部85經/菩提王子經(王品[9])(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85.htm |
[19] | 中部107經/會計師目揵連經(天臂品[11])(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07.htm |
[20] | 相應部22相應101經/斧頭柄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619.htm 增支部7集71經/修習經(莊春江譯)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32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