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恆沙智慧﹛第 32 期〔87('98).08.01〕﹜


蜜勝尊者

    文/唯默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國中有一婆羅門名叫師質,家境非 常富裕,可惜膝下卻無一男半女。婆羅門請教所有六師外道,都說以他的 面相來看,命中沒有子息;婆羅門因此悶悶不樂,心想:沒兒沒女的,等 我百年命終,沒人繼承,所有財產要歸國庫,枉費我一生辛勤。越想越難 過,整天鬱鬱寡歡。 有一天,婆羅門妻常常親近的一位比丘尼來到婆羅門家,見婆羅門愁 容滿面,憔悴不堪,便問婆羅門的妻子是何緣故,婆羅門妻告訴比丘尼說 :「家無子息,丈夫去問六師,六師說我丈夫命中註定沒有兒女,因此心 情鬱悶。」  比丘尼對婆羅門的妻子說:「六師之徒,並未具足一切智慧,怎能知 道每個人的業行因緣呢?如今佛陀在世,明達一切法,過去、未來所有因 緣果報無不知曉,不如去請教佛陀。」 比丘尼去後,婆羅門妻將比丘尼的話轉告丈夫。婆羅門聽了心意開解 ,趕忙沐浴更衣,來到佛所,頂禮佛足道:「世尊,您看我的面相,我這 輩子有沒有兒女呢?」世尊說:「有的,你會有一個兒子,福德具足,長 大後好樂出家。」婆羅門聽了非常高興,說:「太好了,只要有個兒子我 就心滿意足了。」於是婆羅門很歡喜的請佛陀及其比丘弟子隔天到家裏來 接受飯食供養,佛陀默然受請。 翌日,佛陀領著比丘們到婆羅門家受供,師質夫婦準備了上好美食, 盡心盡意的供養。飯後佛陀開示了一些法語,就領著弟子們返回住處。途 經一處水澤,泉水又清又甜,佛陀令比丘們在此稍作休息,比丘們各自拿 出缽來洗。此時有一獼猴從樹上下來,向阿難求取其缽,阿難恐被摔破, 不敢給牠,佛陀告訴阿難說:「阿難不要怕,把缽給牠。」阿難聽從佛陀 的指示,把缽給了獼猴,獼猴得缽,立即拿到樹上,將缽盛滿蜜,下來獻 給佛陀,佛陀告訴獼猴說:「把不淨之物取去。」獼猴立即取出缽裏的蜂 虫,佛再告之曰:「以水和之。」獼猴立即依話加水,調和好了,便恭恭 敬敬的捧到世尊面前。世尊接受獼猴的蜜水,並將它分給在場的比丘們, 每個人都喝了獼猴供養的蜜水。獼猴非常歡喜,蹦蹦跳跳,騰躍起舞,忽 然跌墮一個大坑中,死了。 此時,獼猴的神識立即飄到婆羅門家,婆羅門的妻子便懷孕了,不久 生了一個面貌端正可愛的小男孩。說也奇怪,此兒出生之時,婆羅門家裏 各類大小容器無不盛滿蜜汁,婆羅門夫婦喜出望外,趕快請來相師為兒占 卜吉凶。相師占後告訴婆羅門夫婦說:「此兒善根深厚、福德具足,將來 必成大器。」婆羅門夫婦很高興,再請相師為其作字,相師以此兒出生之 日有蜜為瑞應,因而為作字曰「摩頭羅瑟質」, 意為蜜勝。 摩頭羅瑟質長大後,屢向父母要求出家。婆羅門夫婦捨不得兒子離開 ,遲遲不肯答應,摩頭羅瑟質終於告訴父母說:「若不准我出家求道,只 有以死相報,不願處在俗世。」婆羅門夫婦二人商議道:「十幾年前佛陀 已預言此兒當出家,若不由他,萬一真做了傻事,後果不堪,還是由著他 出家去吧!」因此就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摩頭羅瑟質很高興的來到佛陀那裏,稽首作禮,向佛陀請求出家。世 尊說道:「善來比丘!」言畢,摩頭羅瑟質歡喜捨俗,即時剃除鬚髮,身 著袈裟,顯現一位出家比丘的相貌,佛陀趁勢為其說四諦妙法以及種種法 要。摩頭羅瑟質當下心開意解,立即證得阿羅漢道。 日後,每當摩頭羅瑟質與諸比丘們遊化人間,遇口渴時,摩頭羅瑟質 就將自己的缽往空中一擲,缽中頓時盛滿蜜汁,分與大眾共飲,皆得滿足 。阿難覺得奇怪,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向佛陀請問:「摩頭羅瑟質前世有何 功德,出家不久就證阿羅漢果,且能夠隨心所欲,變現所須?」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還記得當年婆羅門師質的請食嗎?」阿難說記 得。世尊又說:「當日飯後回來,在一水澤休息,有一獼猴來向你借缽, 盛滿蜜汁供養我等,之後在大眾面前欣然起舞,隨即墮落大坑死了。阿難 :如今的摩頭羅瑟質就是昔日那隻獼猴,由於他見佛歡喜,施蜜供養,因 此得生婆羅門家,容貌端正,出家學道,速證無漏之果。」 阿難又長跪問佛:「摩頭羅瑟質又是什麼緣故而生作獼猴呢?」 佛陀告訴阿難:「過去迦葉佛時,有一年少比丘,偶然看見一位得道 的沙門蹦跳著渡過河渠,年少比丘看了不禁說道:『這個人過河急得像獼 猴似的。』沙門聽了這話,便問年少比丘說:『你知道我是誰嗎?』年少 比丘還一副自得的樣子說道:『怎麼不認識你,你就是迦葉佛的沙門。』 沙門正色說:『你不要以為我這沙門是假的,沙門諸果──初果、二果、 三果乃至四果,我都了然清楚。』年少比丘聽了嚇得衣毛悚立,趕緊五體 投地,求哀懺悔。由於能夠及時悔過,年少比丘才免於墮落地獄之苦,但 因為譏罵阿羅漢的行止像獼猴,因此五百世墮獼猴之身,又由於他往昔出 家時,嚴持淨戒的緣故,今日因緣成熟,得以見我,得我教化,滅盡諸苦 。阿難,當時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摩頭羅瑟質啊!」 阿難及諸比丘聽了佛陀開示前緣,都深自警惕,由於年少比丘一時不 能護口慎言,而獲如此果報,當知身口意三業不可不謹慎!(取材自《賢 愚經》)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