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書香園地、生活萬象﹛第 29 期〔87('98).05.01〕﹜


生活萬象

  • 日本佛寺之美──星谷寺/陳麗冬
  • 健身瑜伽與運動傷害/邱雪華
  • 十年學佛話感恩/淨安
  • 〈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林光明
  • 淨土變相圖/楚風
  • 花藝欣賞

  • 「日本佛寺之美」系列之二

    星谷寺

           文/陳麗冬 位於神奈川縣座間的星谷寺,號妙法山,又稱「星之谷觀音」。 七個自古以來就流傳的不可思議現象,使得大家對它的認識多產生一 分好奇。其中,境內的一口名為「星之井」的古井,據稱白晝裏井面都會 映出星光,這也是寺名由來的典故。 星谷寺的緣起頗富傳奇的色彩,該寺原本位於現址北邊一處名叫「見 不知森」的森林裏。森林蓊鬱蒼盛,靈氣滿溢。關於開山的流傳,就有兩 起:一說是遠古的高僧行基菩薩,遍遊東國時,一日,行經此地,看到金 色的靈光,因此久駐下來,自刻了一尊約四十公分高的聖觀音像後,在林 裏設下堂寺安置了尊像。另一傳說是:行基菩薩,走訪至「見不知森」森 林時,受到林中傳來誦讀《法華經》聲響的引導,不知不覺地追入該地深 處,進而發現由古木根所形成的觀音身姿。行基感動之餘,立刻著手建堂 ,在林間闢出道場。 林內的這座小寺,一日突遭怪火的侵襲,火勢蔓延迅速,甚至連搶搬 出本尊的機會都不剩。眼看就要燒成灰燼。沒想到奇蹟就發生在此一時刻 。當時,觀音像突然從烈焰中奪出,朝向南飛去,而且口中還說道:「南 方的補陀落山是觀音的淨土」,之後,安然地停落在一株大杉的枯枝上, 遍體發光。是這樣的一個因緣,使得星谷寺後來向南邊尋求靈地,而在現 今的地點重新建立了。 從第六號觀音道場的長谷寺(飯山觀音)折返厚木(地名)後,再經 由小田急線電車在座間站下車,約五○○公尺不遠處即便是它的所在處了 。 該寺確實成立的年代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然而一只嘉祿三年( 1227 )鑄造的梵鐘卻點出了它的久遠。這具鐘形軀嬌小,音色悅耳,相當出名 ,是現存東日本年代最古老的梵鐘,也是該寺的寺寶。 寺名饒富詩意的星谷寺,境內的景觀也不含糊。數株蒼蒼然的大銀杏 ,隨四季更迭,呈現不同的風采;而與其他老樹們枝幹纏繞,身影交錯形 成天然的蔭鬱,讓古寺的幽深盡在無言中。那幾起「不可思議」現象,也 使境內經年地籠罩在神祕的氣息之中。 在鐘樓附近有株山茶花,同株卻開出色澤相異的花苞已不多見,令人 吶悶的是一般山茶都是花開後從頂開始掉落,然而它卻是上下同時地發生 。 尋常的櫻花只有春季一次花期,而「星之井」旁的怪櫻,卻全然不理 四時的運轉,隨興地開花! 此外,該寺還擁有一種名為觀音草的藥草,在特定的日子經由寺裏煉 熟後,據云對中風的信徒患者具有相當程度的療效! 另一項不可思議的是一塊從舊址帶回的楠木,保存至今已成為化石; 有幸見識到它的人可以聽到它發出的聲響。 本堂(大殿)一座銅葺屋脊的建物。堅實的外觀,流露出沉穩的氣質 ,讓人充分地感到可以信賴。堂內安有賓頭盧的座像,這位白髮長眉的羅 漢尊者,特別在日本真言密教系的寺院容易發現;信徒撫觸像體,據言疾 病可以獲治。 內殿陳設樸實,祥和中有股逼人的靜肅。供桌上左右安置的兩尊是觀 世音菩薩和藥師如來,中間的袖珍佛龕裏,祕藏的即是本尊聖觀世音像。 平常鎖閉的佛龕,每逢馬年裏的十月十八日才能開啟龕門。據說在這時間 以外而去開龕的住僧們,不祥的厄運會跟隨臨身。 這就是星谷寺,瀰漫著一片不可思議氣息的星谷寺。

    健身瑜伽與運動傷害

       文/邱雪華 大約在五、六千年前印度就有瑜伽哲學,慢慢留傳為世人所喜愛,把 瑜伽哲學發揚光大的瑜伽派祖師名為「拔擅」闍黎(即傳法上師之義)約 生於西元前二百年,他所著作的「瑜伽箴言」、「瑜伽經」等是瑜伽學者 所奉為圭臬。他認為瑜伽能令人遠離煩惱及滅諸苦難。 瑜伽是生命中最靈異的活力,亦為生命的奧祕。 瑜伽法門以持戒、精進、靜慮而直達三摩地(正定、證悟本性之意) 。 目前世人比較認識喜愛學習的瑜伽,稱之為哈達瑜伽是瑜伽派系當中 的一個派系。此外,還有勝王瑜伽及吠陀瑜伽,這兩派都是在講如何提升 精神層次:探討人類本有的靈力。在台灣真正認識它的人並不多,不像在 日本或西方歐美國家那麼認識它、重視它;日本稱它為「生命的健康法」 ,蘇俄的科學家早在多年前就研究「瑜伽直觀記憶術」以提高記憶力達數 十倍的超能力,去年民生報也曾刊載破世界紀錄的潛水專家在接受訪談時 ,問其如何能潛入海底那麼久?他說是練習瑜伽的呼吸法。約二、三年前 英國國會議員一些愛好瑜伽的修行者以雙盤蓮花坐姿飛躍進入國會會議廳 ,藉以推廣發揚瑜伽:還有它的「泵肚式」是美國軍校認為神聖的運動。 哈達瑜伽體位法是瑜伽聖者在森林中修行時,觀察各種動物蛟捷靈敏 的動作,再配合人體筋骨經絡構造所研究發展出來的健身法。在氣候炎熱 的印度六十歲就稱為長壽,但是修練哈達瑜伽體位法之後壽命可延長達一 百多歲,雖然他們的食物粗糙清淡,食量也很少但身體卻很健康。在台灣 常有人誤以為瑜伽和韻律或有氧舞蹈差不多,都是穿緊身衣在跳來跳去, 其實瑜伽是精神與肉體的結合,在配合高深的呼吸法緩慢的運動。更有人 以為是女性的健美操,男性不適合學,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那知道瑜伽 是男人研發出來的,在印度古時候還不準女性學習,是故到目前瑜伽大師 皆為男性。 任何運動都會因不小心而有傷害,就如同走路不小心會摔跤,吃飯也 會噎住,睡覺時偶而也會落枕。哈達瑜伽體位法是在緩慢、溫和、平靜當 中練習從頭頂的百會穴至腳底都可以運動到。穴道的按摩刺激全身筋骨、 經絡的調整強化,包括內臟的調整按摩(不是用手按壓穴道而在做體位法 時自然刺激到)。偶而聽說有人學瑜伽受傷或是停止學習後會有後遺症, 這些都是以偏概全或以訛傳訛的不實說法;如前文所述任何運動都會因不 小心而受傷或指導老師不正確的教法所致,但不能責怪批評某種運動不好 。瑜伽是以提高精神層次淨化身心的修行,再配合呼吸法以調整強化全身 經絡筋骨、內心泌、荷爾蒙、促進血液循環……等等讓身體自然強壯產生 抗體的自療法,故不會有後遺症。 懂得學習瑜伽的人真是有福,在這繁忙緊張壓力重又空氣污染、水源 食物均遭污染的生活環境中,增強抵抗力提高免疫系統的能力,確實是健 康之首要。俗云: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在各式各樣的運動當中比較 不會受傷的應是瑜伽、太極拳、游泳、慢跑、散步,但這五種運動中唯有 瑜伽可以身心兼顧從頭頂百會穴至腳底甚至可以矯正脊椎、腰椎歪斜,調 整內臟下垂,它的呼吸法更是其他運動所沒有的體內清潔法,非常好一級 棒,如哈達呼吸法是專治慢性鼻炎和保護肺部細胞;壓胃式、吊胃式、空 氣洗胃法專治胃腸毛病如胃漲氣、胃痛、胃腸潰瘍……等,泵肚式、大風 箱、小風箱消除腹部贅肉和脂肪很有效;提肛身印可以消除便祕和痔瘡。 學習瑜伽的好處之多,難以盡述,非長時間的練習難以體會它的奧妙,但 短期如二、三個月也能感受它的好處。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認真練習的程度不同,身體反應和感受以及體質 改變也會有所不一樣。它與一般運動性的體操不同之處,是它不會消耗太 多的體力使人感覺疲累,而是吸入更多的氧氣。練習過後有人精神更好、 容光煥發;有人安詳易眠。簡單的與各位朋友分享學習瑜伽的好處,盼大 家對它多認識了解,進而喜愛它,提升心靈,淨化身體,健康大家一起來 !

    十年學佛話感恩

       文/淨安 清晨比往常起得早,或許是昨晚發生華航墮機事件悲劇的無常感受, 特別深刻;一股很強的精進力鞭策著自己,也提醒自己對於解脫之道的修 學,要更加的用功。梳洗完畢,如往常一樣在佛堂如實的內觀。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 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永嘉證道歌的偈語不斷的浮上腦 海。「不迎不拒,不取不捨,如實觀照……」,師父的話在我耳邊響了起 來……「……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我論因說因、我說緣起…緣起的定義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緣起無自 性,無自性名空……。中觀的法義不停在腦海顯現,我用心思惟著……。 突然同修開了冰箱碰的一聲,我整個人攝住了,我相應了緣起法,好深、 好深。幾十年來意識型態形成的觀念徹底掀翻,「法本法無法,無法法緣 起,今悟無法時,法法見緣起」。我感動的淚濕盈眶,這十年中用整個生 命、不眠不休的求法、學法的心安住了下來。 我們生存在知識爆炸、科學掛帥的時代,人們由於見解觀念及思惟方 法上錯謬的執見,引生一切不和諧及焦惱不安的情緒。再加上理智與情感 錯誤的慣習難於改變,六根面對五欲境界所產生貪愛、執取在作祟,以致 在生活中痛苦不安、在六道中輪迴不斷……。 回顧十年的學佛過程,內心有無限的感恩,也有不少的感觸。芸芸眾 生在滾滾紅塵裏,何其有幸,能有因緣進入佛門,何其有緣,伴侶同修。 於是在大乘佛法的教義裏,我精進的用功,念佛、參禪,打七,發心各種 經、懺、水陸法會。參與佛教各大型法會的策畫、執行的工作。歡喜有因 緣為佛教發心奉獻自己的心力。對於大乘佛教重視布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六度的法門,無一不是我積極努力的功課。這中間我放 下高薪兼職的顧問工作,甚至連二十年一直順利經營的事業,也慢慢的隨 緣了,只為了體悟無常的可怕。但在現實的身心世界裏,儘管多年禪修、 禪七的用功中,也偶有輕安的法喜。但想到生死大事,心總是無法落實下 來。 身為一位在家居士,面對著家庭與事業,學佛真的不容易,障礙重重 。相較於自己,自認為福德因緣相當具足,一些大善知識都有因緣親近、 受教,同修也相當護持。但面對著法海汪洋,固然是法喜無量,但在遍嚐 法味雲深不知處時,到底彼岸在何方?對於一個真正關懷生命,而且不一 味以信仰增上的人,我開始思維這個問題,是我不夠用功嗎?是我的根器 太鈍了,沒開智慧的原因吧!於是,我開始看大般若經。雖然,以前常聽 說大般若經非常生澀,不容易有耐心看完、看懂。但在精進力的鞭策下, 一年中我用心的看完了大般若經。我的受用是,他開啟了我的般若智慧, 讓我在生活中,面對各種順逆、苦樂境界時,不用那麼貪愛和執著,對外 境的人事物看得更淡然,但對解脫之道遙遙無期,還是感到無法釋懷。 近三年來,我沉潛了下來,調整自己用功的方向,除了參於釋禪波羅 密、教觀綱宗、小止觀與永嘉證道歌等等課程的聽講外,自己又投入大智 度論的研讀。由於聽了釋禪波羅密的課,對於禪門的實踐,要領、次第、 途徑,和止觀正修必須的條件,有了更正確的了解。這對於發心修學禪定 的我,有很大的助益。更由於受教老師一再的督促、鞭策,我毅然結束了 事業,通聲放下,歇了起來。 由於了無牽掛,一年前我進入佛教研究院就讀;同時我又親近一位善 知識,這中間由於聽他的講課,才有因緣一窺原始雜阿含的風貌。對於三 法印,我用心觀察生命世界的無常生滅變化,體驗六根門頭在內外境諸多 雜染因緣中,如何警覺,無有染著。由於無常、無我的微觀以內心自我情 見的反省。對於五蘊和合、假我的身心,有更深刻的體驗。更由於善知識 的建議,開始研讀印公導師的妙雲集,從佛法概論、學佛三要、中觀今論 、中觀論頌講記、般若經講記、空之探究、華雨集、大乘三系的釐清等等 。我像一枝在沙漠乾枯的小草,一年中整日沐浴在導師用六、七十年的歲 月,嘔心泣血的法海裏。我感動、我落淚、我懺悔,五年前導師送我的華 雨集和妙雲選集,沒用心深入。 這一年,感恩很多好因緣,感激善知識的提攜和教導。指出自己多年 在傳統佛教裏的一些盲點,我虛心的接受,更用心於緣起正見的建立;和 體驗緣起、空、中道的同一。今天我總算觸知無性緣生的深義,被縛的身 心豁然的解脫了。當然我明白,在成佛菩提道上,這只是一個開始,往後 如何在世事錯綜複雜的因緣中,在待人處事上,放下自己的主觀成見。遠 離自己的執著、愛染,隨順每一個因緣,如實的活在因緣中。同時學習  印公導師人菩薩行的精神,在這相依相緣,苦難的人間,隨份、隨緣,自 利利他。最後感謝三寶恩,感謝十年中提攜過我的師長恩,感謝菩提道上 的同參、法侶;更感謝同修 ( 另一半 ) 和孩子在這十年對我的護持。

    〈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

    文/林光明 流行的現況  坊間最近相當流行所謂「藏音修行版〈大悲咒〉」的錄音帶及CD, 我聽過由不同唱誦者所錄的就有七種。這些帶子所錄咒語之音譯漢字約只 150 個,旋律為通行藏密「十一面觀音咒」之旋律。其中流通量最大的是 愛華出版社所發行的版本, 漢字有 153 字,以男女混聲配上國樂、西樂 、佛器及電子合成樂器,聽起來讓人滿心歡喜,很快就能跟著唱誦起來。 做為一個佛教咒語研究者,看到佛教的咒語音樂能受到這麼大的反應 與歡迎,也深知其將能直接間接、有形無形地影響廣大眾生向佛,心裏實 在非常高興。 主要的問題 也許因我研究佛教梵文咒語多年,也曾出版過《大悲咒研究》與《往 生咒研究》等書,可能被一些朋友誤當成是咒語專家,因此收到不少讀者 與朋友詢問有關此錄音帶的一些問題。 歸納這些問題,主要不外是:(1) 何以此〈大悲咒〉比平常早晚誦念的短?(2) 二者內容相同嗎?(3) 念誦 功德有何不同? 因為對此錄音帶內容有反應的人實在太多,其影響可能極其深遠,因 此有關這組錄音帶的相關問題,我認為有必要以嚴格的態度提出來與讀者 及諸方大德討論一下。 咒語的名稱 我常認為個人有個人的因緣,但很贊同藍吉富教授說的:一般的修行 者最好能選持一經一咒為主修。因此我覺得修行者若能持個咒最好,長咒 短咒甚至任一個咒都沒關係,也覺得一個咒語的名稱事實上並不十分重要 。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著稱,廣義來說,將其系統中之任一 咒語稱為〈大悲咒〉並不為過,如此則所謂六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如千 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十一面觀音、不空索觀音甚至準提佛母等等, 為了度化不同眾生而分化自聖觀音的諸位觀音菩薩的咒語,皆可稱為〈大 悲咒〉。 雖然萬法皆通,所有觀音咒語皆稱為〈大悲咒〉也無不可,但為了不 同眾生而示現或分化成的諸位不同觀音菩薩,每位都有自己獨立專屬的名 稱,也有述說其咒語來源成效等的個別經典,而每種法門也各有適合修行 它的人,因此法門間有不同的名稱以資區隔,也是發展過程中必要的方便 。因此才會有、也應會有這是〈千手觀音大悲咒〉、而那是〈十一面觀音 咒〉的咒語與法門之區別。 二咒的定義 依佛教用語的習慣來看,〈大悲咒〉一詞的使用在漢譯佛典使用區事 實上有其特定範圍,亦即指一系列與「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有關的咒語。 此系咒語在《大正藏》中收有長短不同的版本近二十本,以漢字音譯之字 數而言,最短的有 40 句 289 個漢字, 最長的有 113 句,有 998 個漢 字。 二十本當中,最通行的是 84 句 415 字的版本,一般人說到〈大悲 咒〉時, 事實上指的就是 84 句 415 字本,這可說是狹義的〈大悲咒〉 一詞的用法。而〈大悲心咒〉與〈大悲咒〉名稱的由來,是取自其全名〈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的最後數字。此版本已 在漢譯佛典使用的區域通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是由伽梵達摩與不空等 人前後分別譯出。 而〈十一面觀音咒〉在歷史上雖有四譯,但此四譯本可說是同本異譯 ,且其咒語非常接近,可說就是同一咒語的不同音譯,不像二十本〈大悲 咒〉,可分成大約五組長短不同的內容。此四咒語常被稱為〈十一面觀音 咒〉。 內容的差異 若逐字比對 84 句型〈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二咒內容,除了 「歸敬文」段的「禮敬三寶,禮敬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悲者」(〈大 悲咒〉之第 1 至第 6 句)等句相同外,二咒只有開始誦出咒語內容前的 「即說咒曰」(〈大悲咒〉第 18 句)、及「結尾文」的「娑婆訶」(〈 大悲咒〉第 84 句等共 14 句)二句相同,其餘內容完全不同。因此二者 是完全不同系統的咒語。 在「咒語中心內容」這一部份,要說二者有些近似的話,主要是一段 很好聽的咒文, 在 84 句型〈大悲咒〉中是 sara sara,siri siri,suru suru (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第 43 、44、45 句),而在〈 十一面觀音咒〉中是 dhara dhara, dhiri dhiri, dhuru dhuru (陀羅 陀羅,地利地利,豆樓豆樓),二者皆為 (X)ara(X)ara, (X)iri(X)iri, (X)aru(X)aru 之型式。 流傳的歷史 與〈千手觀音大悲咒〉及〈十一面觀音咒〉有關的經典,在《大正藏 》的漢譯經典裏,收有前者十八部,後者五部;在《德格版西藏大藏經》 裏,前者有五部,後者有三部。可見不論在漢譯或藏傳佛教的經典中,此 二者皆分屬不同經典,也各自有獨立的咒語系統。 我覺得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其特定的因緣,此二咒在中國的發展就有 截然不同的現象與結果: 〈十一面觀音咒〉約在西元五六一至五七七年間首先由耶舍崛多譯出 並開始流行,當時修行此咒且有成效的人很多,其發展約在西元六五六年 間,由玄奘譯出〈十一面神咒心經〉後達到頂峰,之後此咒在中土就漸漸 沒落了。現代漢地的佛教徒除非是對佛經與咒語有研究者,大概對十一面 觀音都相當陌生。 而〈千手觀音大悲咒〉比前者晚了約一百年傳入中國,自西元六五○ 至六六○年間由迦梵達摩初譯以來,此咒就一直廣受中國人的歡喜與持誦 ,之後再繼續漢譯的同系咒語有十數種之多,在《大正藏》中居同系咒語 漢譯數量之冠。歷代中國人承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之助,而得拔 苦救難、驅魔辟邪的人數無法計數。誦念與修持〈千手觀音大悲咒〉的風 氣在中國一直非常興盛,且歷久不衰。我所認識的佛教徒朋友裏,還未見 有不曾接觸過此咒者,看來似乎〈大悲咒〉的持誦者數量還會越來越多, 而此法門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大。 翻閱中國歷代宗教持驗錄的記載,可見持驗成效最著之咒語為〈大悲 咒〉,而經典則為《金剛經》。這種現象至今我除了讚嘆觀世音菩薩的誓 願與能力之外,實在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大悲咒〉是個相當長的咒語, 一般人除非有堅定的信心,要背下它實在很難,何況要經常持誦。也因此 我對能背誦〈大悲咒〉的修行人都非常欽佩。 發展的先後 據專門研究觀音菩薩的日本學者後藤大用先生的說法,千手觀音是由 聖觀音菩薩在十一面觀音之後再分化發展出來的。從種種資料包括經典出 現的先後,傳入漢地的情形,經典內容的描述等等來看,我覺得這種說法 相當有道理。 功德的差異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眾多,為因應不同眾生的不同需要,會有不同的 法門發展出來。以此角度來看,此二咒適用的對象會有些不同。一個例子 是千手觀音系統所求取的「現世利益」部份就要比十一面觀音多,例如以 一般信徒最關心的持咒功德來說,除了原經敘述何以說咒的緣故及能得的 其他功德等外, 大致而言,84 句型〈大悲咒〉提到「會得十五種善生, 不受十五種惡死」,而〈十一面觀音咒〉只提到「得十種勝利,獲四種功 德」,二者比較可見前者現世利益比後者多。我猜想〈千手觀音大悲咒〉 之所以在漢地流傳這麼廣大長遠,與漢人之較喜現世利益而少計涅槃解脫 有關。這可能也是〈大悲咒〉發展較晚、更通俗化、求取更多現世利益, 更適合一般大眾的必然結果。 形象的差異 一般漢傳千手觀音的圖畫和雕像絕大多數皆為一面(一頭),至於手 臂則有多種變化,大多數為二隻大臂,有些有十八隻、四十隻乃至四十二 隻大臂,畫有千手的則在主尊後面以扇形再畫上小支的千手,較少見多頭 多面的情形。而日本密教則可見到一面、十一面乃至二十七面的千手觀音 ,其畫法有些是一層有一頭具三面,也有一層直接畫上三頭或五頭但每頭 只有一面的情形。不過藏傳雖有十一面配六隻大臂、十八隻大臂、四十二 隻大臂等多種情形,但一般的唐卡畫像則幾乎都是十一面配上千手。 從漢譯經典來看,四部有關十一面觀音的經典中有關其畫像的部份, 皆只提到十一面,未曾提到千手。而十多部有關千手觀音的經典中,絕大 多數皆是一面,頂多是附有多臂而已,只有《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 》( T- 20, 1065,P.120b,121abc )中提到十一面, 但該經中的千手是 以二十五位菩薩各具四十隻手來表現,而非一尊菩薩具千隻手。所以根據 漢譯佛經,很少見到像藏傳畫像那種同時具十一面與千手千眼的畫像。 原因的推測 據我有限的藏文資料,藏譯佛經的說法與漢譯佛經類似,並未見有十 一面配千手的情形。我個人猜想十一面配千手的畫像法應來自某些特別傳 承,也許也由於這種畫像的搭配法,〈十一面觀音咒〉才被當成是千手觀 音的〈大悲咒〉系統之一也說不定。不過是先有咒語的使用再出現這種畫 像法,還是先有這種畫像法,才將〈十一面觀音咒〉當成〈千手觀音大悲 咒〉之一,則不是我根據有限的資料所能論斷的了。 在黃英峰先生的《如何欣賞唐卡》一書第 66 頁,他提到《大悲觀世 音菩薩》的十一面配千手的畫像法有兩種傳規:一是國王傳規,是七世紀 時由法王松贊干布親眼所見的形像畫下來;二是蓮花傳規,是依丘尼白瑪 (蓮花)所見的形象而畫下來。此二傳規皆為十一面配千手,而十一面皆 由五層組成,自下而上,第一、第二、第三層皆一頭三面,第四、五層各 一頭一面,合共十一面。我猜想既然《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畫 像為十一面,一些藏密傳承會將〈十一面觀音咒〉當成是《千手觀音菩薩 》的咒語之一,也應屬理所當然了。 本段所述僅屬個人推測,希望對藏傳佛教史與藝術史有研究的人能對 之做更深入的研究。 藏傳的解釋 我雖曾從多位藏傳上師學過一些法門,但對藏傳佛教仍不甚瞭解,我 曾請教數位藏傳佛教法師,何以稱〈十一面觀音咒〉為〈大悲咒〉的原因 ,但眾說紛云。我想這與藏傳佛教派別甚多,且皆依於其傳承有關,上師 怎麼傳弟子就怎麼用,因此各家說法不同。 這些說法中我最能接受的是:藏傳〈大悲咒〉依咒文內容長短可分成 大咒(長咒)、中咒、心咒(短咒)三種,所謂(大咒)一般就是指與漢 地的 84 句型或更長的〈大悲咒〉相同的咒語,〈中咒〉是指〈十一面觀 音咒〉,而〈心咒〉是指漢地的〈六字大明咒〉。據此說法,稱〈十一面 觀音咒〉為〈大悲咒〉也極正常。 不過若說到〈大悲咒〉的〈心咒〉,在中日韓等漢譯佛典使用區來說 ,一般是指〈千手觀音小咒〉為〈大悲咒的心咒〉。此咒很短,只有八個 漢字「唵 縛日囉 達摩 紇哩」, 梵文是 om vajra (金剛) dharma (法) hrih。與藏傳所說的〈心咒〉也不同。 不過在藏傳佛教系統中,也並非所有人都將〈十一面觀音咒〉稱為〈 大悲咒〉,市面可見的錄音帶中,有一張名為〈十一面觀音咒〉的錄音帶 ,是諦聽出版,由奕睆先生錄製,其內容及旋律與愛華公司所出「藏音修 行用〈大悲咒〉」完全相同,只有唱誦者及背景音樂不同而已。可見在西 藏也有人稱此 153 個漢字的咒語為〈十一面觀音咒〉, 而非〈大悲咒〉 。 結語 由以上的分析可很清楚地看出,在中日韓等漢譯佛典使用區的用法裏 ,〈大悲咒〉與〈十一面觀音咒〉很明確地指兩種來自不同經典、分屬不 同系統的咒語;而藏傳則可能將二者當成是同系咒語,並將〈十一面觀音 咒〉當成是〈大悲咒〉的〈中咒〉,有些傳承就將之簡稱為〈大悲咒〉。 我覺得名稱並不十分重要,而且稱任何觀音系統咒語為〈大悲咒〉並 無不可,因此我並不反對藏傳佛教傳播者將〈十一面觀音咒〉依其傳承與 習慣簡稱為〈大悲咒〉。 不過對習慣於漢地傳統稱謂的人們來說,我建議一切皆隨順因緣。但 假如一定要稱呼此〈十一面觀音咒〉為〈大悲咒〉, 請記得它只有 153 個漢字,在漢地傳統裏稱之為〈十一面觀音咒〉,屬於「十一面觀音菩薩 」,以資與 415 字的〈大悲咒〉有所區別。 而一般佛教徒早晚必誦的〈大悲咒〉, 有 84 句 415 個漢字,屬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 大悲心陀羅尼〉。一千多年來,大家皆習慣簡稱其為〈大悲心咒〉或〈大 悲咒〉。 附註:  本文摘錄自林光明先生的「 153 漢字的大悲咒實為十一面觀音咒」 一文,文中比對了二十多本不同的〈十一面觀音咒〉, 也與 415 字〈大 悲咒〉之內容詳細比較。該文將發表於他的新書《梵英漢對照大悲咒》。

    淨土變相圖

       文/楚風 一、前言 佛教的淨土思想,淵源於印度的大乘佛教,而在中日兩國有大幅度的 發展。淨土教美術,便是依據淨土思想所形成的佛教藝術。這一種藝術在 印度並未有可觀的發展,但是在中日兩國,則作品頗多。尤其是日本,淨 土教藝術已經成為佛教藝術中之重要支系,在禪宗美術、密宗美術之外, 佔有一定的地位。 中日兩國的淨土教美術作品,種類不少。就作品的形式而言,有石窟 美術、寺院建築、雕刻、繪畫、淨土宗用具等等。就作品的內容而言,有 佛像、菩薩像、祖師像、佛經變相圖、淨土曼荼羅、來迎圖、二河白道圖 、地獄六道圖、十王圖等等。 本來,佛教的淨土思想包含有阿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彌勒淨土、 及阿彌陀淨土。但是,由於阿彌陀淨土在中日兩國有極大的發展,因此, 淨土教美術作品也以阿彌陀淨土的美術作品為數最多,頗有一枝獨秀之勢 。 本文所討論的範圍,以阿彌陀淨土變相圖為主。至於藥師淨土、彌勒 淨土的變相圖則暫不涉及。 二、中國的淨土變相圖 「變相圖」是佛教故事的圖像化。內容主要依據佛典中所記載的故事 、情景、或佛教界的某些具有教化意義的傳說。依據文獻及現存遺品可知 ,變相圖有本生故事圖、佛傳圖、維摩經變、法華經變、藥師經變、彌勒 淨土變、彌陀淨土變、觀經變……等。 與阿彌陀淨土有關的變相圖,稱為阿彌陀淨土變相圖,又稱為西方淨 土變相圖、或極樂淨土變相圖。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所載 (註 1 ),唐代兩京(長安與洛陽)佛教寺院中, 畫有西方淨土變相圖 的有下列諸處: 1. 光宅寺(長安):尹琳畫西方變。 2. 興唐寺淨土院(長安):小殿內西壁,吳道子畫西方變。 3. 安國寺(長安):西壁有吳道子畫西方變。 4. 雲華寺(長安):小佛殿、有趙武端畫淨土變。 5. 敬愛寺(洛陽):大殿西壁有「西方佛會」(趙武端描)、十六 觀及閻羅王變(劉阿祖描)。 6. 大雲寺(洛陽):佛殿有淨土經變。繪者不知為誰。 上列六種,是文獻記載而遺品不存的變相圖。從《歷代名畫記》所載 的兩京名畫中,淨土變是當時兩京寺院名畫中常見的作品,可見這種變相 圖在當時佛教繪畫界已經頗為流行。 除此之外,唐、段成式的《寺塔記》中也記載長安常樂坊趙景公寺內 ,南中三門裏東壁上有吳道子畫的地獄變。三階院西廊下,有范長壽畫西 方變(註 2 ),又依《往生淨土瑞應傳》載唐代淨土宗高僧善導, 曾經 「畫淨土變相二百鋪」(註 3 )。 可見淨土變相圖在唐代淨土藝術中是 流傳頗廣的。 上列各種淨土變相圖,都僅見於文獻記載而未有遺品,因此其構圖、 技法都無法得知。中國歷史上的淨土變相圖,迄今仍能看到的,主要是保 存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敦煌莫高窟,除了保存大量的寫經之外,就藝術角度來看,它其實也 是各種佛教藝術的匯集。 依《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註 4 )所載,各 種變相圖的數量,略如下列: (1)千手缽文殊變 16 (2)千手眼觀音變 40 (3)尸毗王本生 5 (4)文殊變 131 (5)天請問經變 32 (6)不空 索觀音變 57 (7)月光王本生 2 (8)父母恩重經變 1 (9)地藏與十王廳 15 (10)如意輪觀音變 65 (11)觀無量壽經變 84 (12)觀音經變 13 (13)華嚴經變 32 (14)報恩經變 32 (15)勞度叉鬥聖變 14 (16)佛傳 27 (17)佛頂尊勝經變 2 (18)佛說父母恩重經變 3 (19)阿彌陀經變 63 (20)法華經變 69 (含〈見寶塔品〉、〈觀音普門品〉) (21) 淨土變 41 (22) 賢愚經變 80 (23) 金光明經變 13 (24) 金剛經變 17 (25) 彌勒經變 87 (26) 藥師經變 110 (含〈九橫死〉、 〈十二大願〉) (27) 思益梵天問經變 12 (28) 涅槃變 7 (29) 涅槃經變 4 (30) 密嚴經變 4 (31) 維摩詰經變 68 (32) 普賢變 125 (33) 福田經變 2 (34) 楞伽經變 12  敦煌莫高窟的這些壁畫中,以第四種「文殊變」數量最多,共有 131 幅。 其次是第三十二種「普賢變」,共有 125 幅。數量居第三位的是第 二十六種「藥師經變」,共有 110 幅。 但是,如果將屬於「西方淨土變 」範圍內的「觀無量壽經變」( 84 幅)與「阿彌陀經變」( 63 幅)合 計的話,則總數有 147 幅, 可見西方淨土變的數量,在莫高窟各種變相 圖之中,是為數最多的。這一數據,顯示出從敦煌的各種變相圖中,也可 以看出西方淨土信仰的流傳情勢。   這些西方淨土變相圖大體可以分成二類,一類是阿彌陀淨土變,另一 類是觀無量壽經變。以西方淨土為題材的變相圖,可以溯源於北魏時期所 製的大型說法圖。其後,到隋代有進一步的發展。到唐代以後更是大放異 彩,大幅巨製的經變不斷地產生(註 5 )   這兩種淨土變,圖像內容主要都在描寫西方淨土世界的富麗堂皇與莊 嚴殊勝。不同的是,「觀無量壽經變」在圖畫的兩側或下方,會多繪出未 生怨故事、十六觀、及九品往生圖。   關於這兩種經變的內容,《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之中,有簡明的描 述:   「這兩種經變中表現的西方淨土,構圖謹嚴,描寫細膩。由人間的物 質形象構成美好的彼岸世界。殿閣壯麗、池水瑩澈。音樂、舞蹈、天樂、 靈鳥充滿其中。與會聆聽的大大小小佛菩薩、弟子、千姿百態而又井然有 序。」 ( 註 6) 這種壁畫,大抵有下列幾項特色: 1. 壁畫的幅面甚大。 像第 329 窟的西方淨土變就佔滿該窟的南壁 。第 217 窟的西方淨土變也在北壁佔有很大的面積。 2. 畫面人物眾多:以阿彌陀佛三尊為中心,成群的菩薩、天人、佛 弟子環繞著他們。 3. 畫面上有甚多建築:雕欄玉砌、琉璃花磚鋪地,樓閣亭台、寶池 等建築分佈其間。使人們有富麗堂皇、氣象萬千的感覺。 由於淨土變相圖是一種宗教藝術,因此,它的內容與其宗教思想── 淨土教義,自不能脫離關係。此下,本文擬就這一方面作一初步探索。 三、敦煌莫高窟之西方淨土變的思想根源 依現存中日兩國的繪畫遺品來看,西方淨土變的思想依據,大體有下 列幾種:(一)印度的淨土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 。(二)中國淨土思想的相關著作:如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及變文等 。(三)日本淨土思想著作及相關作品:如源信《往生要集》等。 依照現存的遺品,大體可以窺見敦煌之西方淨土變的依據主要即是淨 土三經中之某些事物,以及變文中之某些描述。 在淨土三經之中,《阿彌陀經》是篇幅最小的經典,其實只是一篇短 文。在《大正藏》中只佔二頁篇幅。全文內容敘述釋迦牟尼佛向弟子們述 說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情景。依經文可知,此一極樂國土事實上是大 乘佛教徒的理想世界。有最好的宗教導師──阿彌陀佛、有最好的修行環 境、有最好的同學(「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此,是佛教徒所應發 願前往的地方。在經文中,釋迦牟尼佛也告訴弟子們「念佛往生極樂」的 方法,並述說東方、南方、北方、下方、上方等世界皆有佛陀在稱讚阿彌 陀佛的功德。 如果從繪畫的眼光來看這部經,當可發現這部經具有明顯的圖像學意 義。因為經文中,對極樂世界的描述甚為具體,後人要依之繪成圖像是很 容易的。譬如該經云: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 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赤珠瑪瑙中嚴飾 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 ……彼國常有奇妙雜色之鳥……。 」(註 7 ) 由上面的引文可以推知,《阿彌陀經》是一部很容易用繪畫、雕塑等 美術方式表達的經典。這一經典在淨土信仰大量流傳的時候,由美術工作 者將該經內容加以繪製成圖,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加上在唐代變文流傳 於民間之後,《阿彌陀經講經文》的流行,更助長該經的普及。該經以文 章形式作民俗化的流傳,而形成「變文」,以圖像化形式出現,也有「變 相」的名稱。二者之間,多少應是可能相互影響的。 敦煌西方淨土變,除了阿彌陀經變之外,觀無量壽經變(略稱「觀經 變」,也是重要作品。觀經變的思想來源當然是《觀無量壽經》。此經又 稱《十六觀經》。內容敘述釋迦牟尼佛之世,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內,太 子阿闍世在宮中囚禁父母的故事。阿闍世之母韋提希夫人在被囚之宮中遙 向佛陀作禮祈求,佛陀乃現身向她開示往生淨土的十六種觀法。 這部經與阿彌陀經相同,也是一部比較可能用圖像表達的經典。從下 面所舉的幾項內容,可以顯現出該經的圖像學特色。 (一)該經所述及的人物,角色頗為鮮明。如釋迦牟尼佛,韋提希夫 人、大目犍連、阿難、頻婆娑羅、阿闍世(未生怨)等人,都容易用圖像 描繪出來。 (二)十六觀法的內容,也都有描述景緻的文字。繪畫者如依經文的 敘述,也不難繪製出十六觀法的具體內容。 由於《觀無量壽經》有這種適合用圖像表現的性格,因此,中國古代 畫家製作觀經變相圖的例子也相當多。以現存敦煌莫高窟壁畫為例,這種 觀經變的內容大約有下列幾項: 1. 阿彌陀三尊相:即中國人所謂的「西方三聖相」。中尊是阿彌陀 佛,左右是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在三尊相的周圍,則有數十位菩薩 或羅漢等聖眾、及化佛、天人等。 2. 在人物周圍,則有極樂世界的風景與建築物圖像,如寶池、蓮花 、寶樹、樓閣、殿堂、寶幢等。 3. 有些觀經變在壁畫的側方(左、右、下方)也依《觀無量壽經》 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繪製附屬圖畫。包含阿闍世(未生怨)囚禁父 王及母后的情景、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所開示的十六種觀想法、以及 九品往生圖等。 中國的觀經變,顯然的,其內容並未超過《觀無量壽經》的範圍。就 像阿彌陀淨土變之思想係根源於《阿彌陀經》一樣,觀經變的思想淵源, 則是源自《觀無量壽經》。 四、日本的西方淨土變及其思想根據 西方淨土變雖然源自中國,但是在日本長期流傳之後,逐漸凝聚出日 本佛教文化的特色。依文獻可知,在奈良時代,日本的南都寺院已經有阿 彌陀淨土變之類的繪畫作品。法隆寺金堂的壁畫就是一例。此後,西方淨 土變又有甚大幅度的發展。茲摘要略述如次: (一)淨土曼荼羅:最有名的是當麻曼荼羅。這是「觀經變」之繪畫 形式的完備化。此外,又有西福寺的觀經變相曼荼羅、及清海曼荼羅、智 光曼荼羅等。 (二)來迎圖:如九品來迎圖、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山越來迎 圖等。 (三)二河白道圖:有京都光明寺本、兵庫香雪美術館本等多種。 這三類繪畫作品的思想根源,固然不能脫離淨土三經,但是,在根據 淨土三經思想的同時,這些作品也往往會滲入其他思想。以當麻曼荼羅為 例,該圖即以唐代淨土宗祖師善導的《觀經四帖疏》為基礎,而分別繪製 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四部分。關於這一點,日本學者真保亨 曾經作過說明(註 8 ),茲不贅述。 《觀經四帖疏》原名為《觀無量壽佛經疏》,略稱《觀經疏》。這部 書是善導詮釋《觀無量壽經》的代表作,也是善導之淨土思想的核心。全 書「四分」之中,玄義分闡明《觀經》一書的義旨;序分義解釋《觀經》 的序文;定善義詮釋十六觀之中之前十三觀;散善義則詮釋十六觀中最後 三觀。當麻曼荼羅的全圖,主要即依據這四部份所繪製完成的。 至於來迎圖,主要的思想根據是《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 在《無量壽經》之中,曾記載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其中之第 十八願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 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註 9 )  第十九願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 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註 10 )   這是淨土教信徒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基礎。依據阿彌陀佛這種本 願力,信徒如能如法修持,則在臨命終時,即能受到西方三聖等人的迎接 。《觀無量壽經》記載上品上生之往生情形云: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 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註 11 )   這是上品上生者受到阿彌陀佛率聖眾來迎的經典依據。此外,中品上 生與下品上生也都有不同的方式「來迎」。可見來迎圖的直接根據也是《 觀無量壽經》。   二河白道圖與來迎圖一樣,都是在日本有較大發展的淨土教美術作品 。二河白道圖的思想根據不是印度佛經,而是善導的《觀經四帖疏》。該 書卷四〈正宗分散善義〉云: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 一是火河在南, 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 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溼道。 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迴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 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 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支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 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 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 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註 12) 依善導的原意,「水火二河」比喻的是眾生的貪愛(水)與嗔憎(火 )之心。「白道」指的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清淨願心。善導的文字描述,很 容易圖像化。因此,淨土宗的信徒依之繪製成圖,也是順理成章的宗教文 化現象。                   五、結語 關於中日兩國之西方淨土變相圖的異同,日本學者中村興二先生曾有 清楚的比較。在其所撰《國淨土變相敦煌》(我國的淨土變相與 敦煌)(註 13 )一文中,他曾指出下列幾點: (一)對於往生淨土世界的描繪,中國往往以「蓮華化生」表示,而 日本則以「來迎圖」表示。 (二)日本的來迎圖是日本人對往生淨土之獨創性的詮釋。其主要的 思想依據是惠心(源信)的往生思想。日本的來迎美術,不是《觀無量壽 經》思想的忠實傳達,而是具有日本的本土思想在內。 由此可見,日本的淨土教繪圖雖然也根源於印度的淨土經典,但是除 此之外,在作品的表現方式及精神上,更受到日本淨土思想的導引與影響 。 關於這一點,石田一良曾經深入分析惠心、法然、親鸞三人的淨土思 想對日本淨土教美術的影響。他在《淨土教美術──文化史學的研究序論 》一書之〈終章〉中指出下列幾點: (一)日本淨土教美術作品的特色是描繪「佛凡關係」。這是呼應日 本淨土教三系之發展而有的文化風格。 (二)惠心系的特質是「佛凡不二」的形象化,因此乃有「在淨土的 阿彌陀佛的美化坐像」。 (三)法然系以佛凡之間之緊張的形象化的「光線」為主題,因而其 繪畫乃有光線擬人化的「半金色善導像」。 (四)親鸞系的特質是「佛凡一體」,因而乃有「親鸞肉體的自然寫 實式重現」(壽像)。 (五)因此,惠心系並未遠離古代聖道佛教(教門)之「祭神」的立 場。而親鸞系則以人之現實穢身去「祭神」,較接近禪宗的立場。 石田一良這種看法,更凸顯出日本淨土教美術的獨立性。事實上,日 本的淨土教美術,已經在印度、中國的淨土思想之外,另外走出一條具有 獨創性格的宗教美術道路。這一點,對研究淨土藝術發展史的人而言,是 相當值得注意的。 註釋: 註 1:此處所引,據《現代佛學大系》 13 冊《佛教繪畫史料》文中節錄 。1983年7月,台北、彌勒版。 註 2:《大正藏》 51 冊,1023 頁 a。 註 3:《大正藏》 51 冊,105 頁 c 。 註 4:1982年,北京、文物版。 註 5:參見史葦湘〈關於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文,收在《敦煌莫高窟內 容總錄》 187 頁。1982 年,北京、文物版。 註 6:同前引書。 註 7:《大正藏》 12 冊 346c-347a。 註 8:參見真保亨《淨土信仰淨土教美術〉文。收在《佛教文化事典》 517 頁。 1989 年東京、 佼成版。 註 9: 《大正藏》 12 冊, 268a-b。 註 10:《大正藏》 12 冊,268b。 註 11:《大正藏》 12 冊, 344c。 註 12:《大正藏》 37 冊,272c-273b。 註 13:《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 (五),昭和五五-五七年,平凡社。 註 14:石田一良《淨土教美術──文化史學的研究序論》 242-243 頁 。1991年、東京、社版。

    §花藝欣賞

    康乃馨、火 鶴 康乃馨花語:慈祥、溫馨與真摯     火 鶴花語:熱情奔放與希望         花型:母親節設計     花材:火鶴2種、星點木、雙心2個、下垂雞冠、蛇木、玉羊齒、黃孔雀     、琴葉。 插序:1.當花器較小時,要設計較大的作品。我們可能利用蛇木、竹子 等較硬之木塊分成上、下段。 2.上段的心與下段心要相互輝映。 3.康乃馨、垂雞冠由上往下延伸,增加了溫馨的感覺。 4.有了紅花仍要有綠葉陪襯,點綴少許綠葉、星點木、玉羊齒, 使作品看來更有生命與希望。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