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
第一節 傳記
我們將釋迦牟尼 (Sakyamuni) 所說之教法稱為佛教; 因此,也將開
創佛教的釋迦牟尼佛稱為教主。
如同印度一般慣例,教主的傳記也被賦與神話色彩。印度人對於偉人
,通常視為神之權化而附之以超越常人之能力;因此,在言及其人行傳時
,必言其言行異於常人。若果有平凡的言行出現,亦認為於彼平凡言行之
背後,必有神之意旨存在。有如此傾向的印度人,由於將世尊視為是一無
與倫比的大偉人,絕不認為其一言一行是平凡的言行,所以,歷史上的釋
迦被當作是神祕的存在。就佛教而言,對於教主則是從信仰及哲學的立場
來看待的,因此,世尊的傳記被加入神話性的傳說,最後變成被神話性的
傳說覆蓋而真象不明。可能在世尊滅後不久,情況就已是如此了。
於今想要闡明純粹且正確的傳記,全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只約略地
知其大概,也不是什麼困難之事。
世尊的出生地,是在今尼泊爾南部,靠近印度的迦毗羅衛 (Kapilavatthu)
。 迦城是住於此一地區的釋迦族 (Sakya) 之首府。相傳釋迦族分住於十
個城中,每個城都有城主統治。在十個城主之中,又選出一人為王,其餘
九人即歸此王統轄。 世尊之父淨飯 (Suddhodana),即是此城王。淨飯王
居住在迦毗羅衛城,納同是釋迦族的摩耶 (Maya) 為妃,生一子,即是世
尊。此時是西元前四六六年。由於是淨飯王之子,所以世尊是王子,也常
常被稱為太子。
世尊的本名叫悉達多 (Siddhattha,義成 )。由於淨飯王是晚年得子
,因此,對世尊是寵愛有加地讓世尊過著諸如住三時殿之生活。然而,世
尊生性喜愛冥想,常於田畔樹下,坐禪觀想。及至成年,娶妻耶輸陀羅(
Yasodhaya ),得子羅目侯羅 (Rahula)。 生子後不久,即世尊二十九歲
,某天夜裡離開王宮,出家過宗教生活。
從當時印度文化的態勢看來,迦毗羅衛城附近,並不屬於中央地區,
但也不應視之為邊疆地區。佛教興起時期與奧義書時代之間,約有二百年
之間隔。當時印度全土正是所謂十六國分立時期,此時,一般思想界系統
的勢力,大於正統婆羅門系統。從地理上而言,這不僅意味著東部地帶比
恆河及閻牟那河合流點更屬於文化圈,更表示此地區的文化較高。此一地
區包括有:
當時恆河南方一帶的摩揭陀 (Magadha) 國, 王舍城 (Rajagaha) 為
其首府, 是政治經濟等之中心。 相對於此, 恆河北方一帶的是憍薩羅
(Kosala) 國,舍衛 (Savatthi) 城為其首府,是北方的中心地。 此外的
其他小國家,視此二大國勢力之消長而受制於國力較強者,未必有獨立的
情形存在。
釋迦族的國家,是在憍薩羅國的勢力範圍之內,然而世尊之出家,果
真是與政治態勢有關?或否?仍無法知曉。不過,由於是在勢力範圍之內
,在文化方面受憍薩羅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受它誘導,並不是不可能。憍薩
羅之地即相當於奧義書時代的毗提訶 (Videha) 國之故地,毗提訶國中有
遮那卡 (Janaka) 王, 其宮廷中有諸如耶吉惹瓦提雅 (Yajnavalkya) 等
《奧義書》中的重要哲人出入,受王之護持;因此,繼承不少奧義書文化
的遺風,而釋迦族必也多少領受了幾分。被稱為古佛教經典的《阿含經》
中,所以多多少少能看到佛教教理中有奧義書思想之痕跡,可能是緣於此
吧!然而就世尊之一生而觀,佛教中所說的,並不只是由這些文化發展出
而已,而是出家後的世尊自覺自得的。
出家後的世尊所以往摩揭陀國去,可能是當時之摩揭陀國住了些宗教
行者,在宗教方面有值得學習的,同時也有遠離故國的必要。在摩揭陀國
中,起初訪問阿邏羅迦羅摩 (Alaya Kalama)。 此人之學說主張幾乎不見
留傳, 今人只知其主張依禪定入無所有處定 (akincannayatana-
samapatti),並以入此定為得涅槃。世尊依其指示而修之,亦達到其所謂
的涅槃之境,但是世尊並不以此為滿足,遂去之,令就教於鬱陀迦羅摩子
(Uddaka Ramaputta)。此人的學說同樣也不見留傳,只知他主張依禪定達
到非想非非想處定 (nevasannanasannayatana - samapatti) 即是涅槃。
世尊從而修之,亦達其究竟,然亦不以此為滿足,因此,再去之,改修苦
行。就修禪定而言,世尊業已嫺熟,因此,進入前二種定,是較為容易的。
但對於修苦行,在最初是有點困難。據傳世尊苦行修了六年,在修苦
行時期有五名同伴,且可能在好幾個地方修過。最後的場所是在靠近佛陀
伽耶( Buddhagaya) ,即流貫其間的尼連禪 (Neranjara) 河岸附近。六
年之後,知苦行徒勞無功,遂又廢之。此時,五位同伴捨世尊去往西方。
世尊獨自渡河,在佛陀伽耶之一菩提樹下靜坐。根據傳說,在十二月八日
天將破曉時分,睹見明星而大悟,成等正覺,證得涅槃 (nibbana)。此係
世尊之無師自悟,時年三十五,相當於西元前四三一年。此時之世尊成為
佛陀 ( 覺者 ),此即佛教之直接起源。
成道後數週間,在菩提樹下享受法悅,此時,即後世說為「說《華嚴
經》」之時期。 其後至鹿野苑,對苦行時的同伴五比丘 (bhikkhu) 初轉
法輪,此為教說之最初宣講,這也是僧伽 (samgha) 成立之肇始。後世以
此為「鹿苑阿含 (agama) 之說法」期,但實際上所謂阿含, 應是指將佛
四十五年間的說法加以憶持、受持、傳承而整理的法。在鹿野苑的短期之
間,度化弟子六十餘人,佛陀之名聲遂傳播開來,而佛陀又派遣此六十人
至各地傳揚佛之教法。此乃正法之弘佈,同時也是僧伽擴大其包含性之具
體化。
隨後,佛陀首途佛陀伽耶,為居於當地甚有名望的三迦葉說法,收之
為弟子。三迦葉座下的千名徒眾也成為佛之弟子。進而,佛與眾弟子共入
摩揭陀國之王都王舍城,再收舍利弗、目犍連及二人之弟子二百五十人為
弟子。 國王頻毗沙羅 (Bimbisara) 亦來歸佛,捐贈竹林精舍。凡此,皆
是成道後翌年之事。成道後不久,即有如此引人注目之事件,因此,佛陀
之聲譽在王舍城裏外迅速傳揚,皈依者或隨從出家的人日增,因而也引起
一些抱怨之聲。
其後事蹟,難以知曉其發生之先後順序,但可以確知的是其名聲遠播
於憍薩羅國,在國都舍衛城郊外,須達長者建祇園精舍,作為佛陀之說法
處,國王波斯匿 (Pasenadi ) 亦成為佛之信徒。 又,相傳成道後八年,
佛回到故鄉,與父王見面,並為其族人說法。當時釋迦族中從佛出家的人
不少。爾後的四十餘年,日子平順,四處弘法佈教,收了許多弟子與信徒
,僧團也日益壯大。
然而到了佛陀晚年, 在摩揭陀國中, 頻毗娑羅王被其子阿闍世
(Ajatasatthu) 幽禁,阿闍世即位。隨後阿闍世對其先前之作為深切痛悔
, 成為佛之信徒護持佛教。 在憍薩羅國中, 波斯匿王為王子毗琉璃
(Virudha) 所逐,毗琉璃奪得王位。相傳此毗琉璃王後來滅了釋迦族,憍
薩羅國在毗琉璃王之後,日漸衰微,最後幾近於滅亡。毗琉璃王或單稱為
琉璃王。
佛陀於其入滅之前年,係居於王舍城北方之靈鷲山。當時佛從靈鷲山
渡過恆河, 經毗舍離城北上,在途中過了年,來到拘尸那羅 (Kusinara)
,在娑羅 (sala) 雙樹間入滅。佛陀此時八十歲,此時相當於西元前三八
六年。入滅後,佛之遺體以火荼毗,舍利八分,建塔供養。相傳分舍利的
瓶及荼毗時殘留的灰炭,也被收於塔中奉祀,故合為十塔,分建於十地。
此一傳說乃千真萬確之事實,毫無懷疑之餘地,由十塔之一的迦毗羅衛城
塔於近世被發掘出土足資證明。
拘尸那羅位於迦毗羅衛城之東方,距尼泊爾國境不遠,為甚麼佛陀來
此地,在此地入滅?後世對於佛陀所以不在靠近王舍城、舍衛城以及眾多
信徒居住之地入滅,而選擇在邊地入滅,有不少的探究,然其答案都是神
話性的,並沒有解決問題。或許當時僅是一如往常的,四處遊化而來到當
地入滅吧!
佛陀垂教的四十五年間,全是利他性的,只諄諄於勗育誘導弟子信徒
,因此,弟子信徒數量極多。其遊化之區域也超乎想像之廣,佛教的傳佈
也非常的廣。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弟子信徒眾多這一點;在某些情況,不
同地區的弟子之間也會生起紛爭,但這些紛爭都因佛陀偉大人格的感化而
被清除。僧伽,一般說來,是一味和合的。然而,在諸多弟子與信徒之間
,還是由根機素質以及教養的不同,而孕育出後世種種的不同法系。(待
續)
成人教育教學之困擾及其因應之道
文/善思
一、前言
成人教育可說是近年來國內的教育重點之一。由於經濟發展的穩定、
國民所得的提高、國人壽命的延長,以及國人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使得國
內成人教育的推動與發展,非常必要。
二、成人教育之必要性
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為了維護個人尊嚴,提昇國民精神領域,以及
增進社會文明的水準,成人繼續教育的實施已日趨重要。
而且在滿足國人接受第二次教育機會的管道上,各類型的社教、成教
機構相繼成立,以提供成人學習成長的機會,並且發揮成人的專長。
三、成人教育的特色
成人教育的對象,因係針對已成熟的個體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所以
在年齡層分佈廣泛、工作的異質性,以及學員們的不同需求之下,為了幫
助成人的學習,發揮成人的專長,成人教育的規畫,必須因應成人的個別
需求,以及配合社會發展,分別開辦各種相關研習課程。
在影響成人學習效果方面,由於成人接受訊息的能力減退、自信心的
低落、記憶能力的衰退等,因此在課程的規畫上,應針對成人的特色加以
安排,以增進其學習成效。
四、從事成人教育教學必須注意的事項
在積極推廣成人教育之同時,成人教育教學的掌握度,也是相當重要
的一環,在此將必須注意的事項,略述如下:
1. 教學的態度不要太刻板,必須讓學員感覺容易學習,願意參與。
2. 指導的學習團體,人數不宜太多,以免學員適應不良,影響學習
品質。
3. 教師教學時,必須站在學員都可以看得見的位置。
4. 教師說話的聲音頻率,不宜太高。尤其對年紀大的學員,說話的
音調要降低, 因為頻率高的聲音,易使學員聽不清楚教學內容。
5. 說話的速度要慢,音量要足夠。
6. 教師提出問題時,一定要給予學員足夠思考的時間,不宜帶給學
員時間上的壓力。
7. 教學內容不宜多,以免增加學員們的困擾。
8. 常用譬喻、故事等,以增進學員對課程的了解。
9. 要引導學員學習,增進研習的興趣。
10. 說話內容要得體,以免傷害學員的自尊心。 尤其對老人家,更
不能將「老」字掛在嘴巴上。
五、成人教育教師之困擾
由於成人特質的差異、需求的不同,造成成人教育的進行,難以達到
有效的教學,不但影響成人教育的進展,更造成成教教師的困擾,在兩相
危害之下,我們實在應該探討其困擾之所在,並謀求因應之道,以發揮宏
揚成人教育之精神,共創「成就人才之美」。
為謀求因應之道,茲將平日成教教師常見的困擾,略述如下:
1. 無法有效掌握學員學習情緒:由於成人年齡層範圍較廣泛,學員
成長背景不一,工作、家庭等因素,導致學習態度參差不齊,指導時倍感
困擾。 學員學習心態大致可分為下面五種:
(1)想學好某知識領域者
(2)試探某學習領域者
(3)打發時間者
(4)尋找對象者
(5)其他因素者
成教教師面對學習動機的不同,已是一大挑戰,再加上成人的異質性
,造成無法有效掌握學習情緒更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往往導致成教教師
的無力感,而無法發揮成教之功效。
2. 無法有效的教學:由於成人的異質性,程度參差不齊,學習態度
不一致,導致教師之教學,常因各班之不同情況,而無法維持應有的教學
品質;如此,不但無法在一定期間內給予應有的概念,甚至讓學習者無法
受益,如此惡性循環,將阻礙成教之發展。
六、如何做好一位成人教育教師的角色
成人教育在教育部及相關團體的努力之下,已逐漸喚起國人的踴躍參
與,但是在各種文宣資料的傳播,以及各種活動的推廣之下,成人教育教
師的角色,仍是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下列八點,可以作為我們學習改進
的方向:
1. 須以愛心為出發點:具備愛與關懷及一顆服務的熱心,才能充份
發揮成人教師的功能。
2. 引導學員打開內心之窗:以肯定、信任的態度與學員相處,讓理
論與實際生活相融合,走入學員的心靈世界,增進學員的互動與發言。
3. 教師必須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依學員的需要,設計豐富的課程
內容,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
4. 教師心目中要有學生的存在,才能進一步協助學生的學習。
5. 教師必須學會評量的方法,才能以鼓勵的態度,來增進學習的興
趣。
6. 教師須懂得教材的編訂與掌握,必須因應對象,依年齡所需,分
別開班,較能掌握課程及教學。並配合社會發展需要,辦理相關課程內容
,以符合學習之實際需要。
7. 肢體語言的適當運用:依性別之不同,適當的運用肢體語言,以
表達對學員的關懷。
8. 在專業能力方面,應多進修相關研習課程,或參加教學觀摩,以
提昇教學品質。
總之,身為成人教育教師,不但要有一定水準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基
本的教學方法,並須累積一定的教學經驗,以便於掌握自己所傳授的知識
與技能,安排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習,使學生順利獲得知識與技能,
並能學有所用。
七、結語
成人教育的推展,必須靠大家同心協力,各盡所能,做好自己的角色
,在教育主管機關的輔導之下,有效地指導參與學習的民眾;如此, 善性
循環之下, 必能使我國成教的發展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
《老殘遊記》讀後感
文/黃子維
《老殘遊記》是一部作於清光緒丙午年之秋(西元一九○六年)的章
回小說,內容生動豐富、簡潔有力,尤其在描寫山水田園景色方面,更是
獨樹一格。此書作者劉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
他的一生中有四件大事:一、「修黃河」,二、「甲骨文的承認」,
三、「請開山西之礦」,四、「賤賣太倉之米以賑北京難民史。拙中以甲
骨文的承認最為轟動,不僅成為全世界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也是全世界
最早研究甲骨文的人,著有《鐵雲藏龜》一書。雖然當時的學者都認為龜
甲不可能保存那麼久,不過他卻毫不動搖。他對日後的甲骨文的研究貢獻
良多,可以說是別具慧眼。
後來他因私售米糧救濟災民,被視為漢奸以致流放新疆而冤死。雖然
死時沒有一針一瓦的陪葬物,不過他的名字卻因寫了《老殘遊記》而名垂
青史了。
《老殘遊記》的正集一共有二十回。續集卻有好幾種說法,有六回、
九回也有二十回的,其中以六回的最多。書中內容大多是諷刺當時的社會
風氣,主要敘述所謂的「清官」,那些人自以為不收賄賂就可以為所欲為
。在書中劉鶚創造一個人,叫玉賢,官至曹州知府,不知體恤愛民,還殺
人無數,一年下來死了兩千多人,雖是案件略少,但是兩千多人中竟沒有
一個無辜的嗎?因此他說那些清官「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又說:「天
下大事壞於奸臣者十之三四,壞於不通事故之君子倒有十之六七也」,看
來是沒有特別之處。
不過想想現今有多少達官貴人為非做歹,關說、收黑金,有一些還是
某某地方的黑道老大呢!俗語說:「上行下效」,這也難怪臺灣的黑道如
此猖獗。這樣說來比起那些「清官」還是小巫見大巫,清朝都已是「東亞
病夫」,那福爾摩莎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一般人看《老殘遊記》,多半「有眼不識泰山」,不知「麻雀雖小五
臟俱全」,一本薄薄的小書卻寫得淋漓盡致,內容雖簡單但是敘景生動無
比,令讀者好像置身於其中。我們除了欣賞劉鶚的文學創作,也要學習他
的憂國憂民的情操,建立遠大的抱負。(本文作者就讀國中一年級)
由宗教談到佛法的主要內涵
文/曾景山
一、宗教
從世界史去看,沒有一個民族沒有宗教信仰,從古代到現在,也沒有
一個時代沒有宗教。如宗教沒有深刻的、充足的根據,與人類生活沒有密
切的關係,它絕不會如此普遍悠久(註 1 )。 一般知識份子或自然科學
研究者,若能以客觀之態度、無我之精神(不先入為主,未經深思、研究
、審辨,即以迷信視之──先入為主也是另一種迷信),則當可信受宗教
確實廣泛存在,而且必有其不得不存在之事實。蓋「宗」指自證,「教」
言化他;自證故為一種非常識的特殊知識,化他則為此種知識、經驗之身
教與言教的表達。
宗教是人類自己意欲的表現,而人類從無始以來,在環境的活動中,
一向向外馳求。外界環境是多變無常的,無法自在、完全掌控的,於是乎
「永恒的存在」、「完滿的福樂」、「絕對的自由」、「無瑕疵的純潔」
為宗教界引為理想。神教徒相信「神」可以為人帶來種種利益,故信神得
永生;不信呢? ……。我相信某類會帶給我運氣,於是不管我是否改變了
自己的壞習性,一定會得到好運氣;若我不相信,雖然我的壞習性完全不
見了,仍然該死。合理嗎?(註 2 )。
宗教具有兩個特性:一、順從,二、解脫。一般的宗教每以順從為本
,因此會覺得自己渺小而無用(至少在神的面前)。然而本身卻絕不願意
如此,所以順從雖是宗教的一大特性,而宗教的真實卻是趣向解脫:是將
那拘縛自己、不得不順從的力量,設法超脫他,實現自由。因此,宗教的
真價值,在使人從信仰中,強化自己以勝過困難,淨化自己以達成至善的
境界。
二、佛法的主要內涵
佛教在強化自己、淨化自己方面有其殊勝的方法,即三學(戒、定、
慧)、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他力的神教,則以依賴他力而強化自己為主。學佛的,在佛菩薩前發
願修學,無形中引發強化自己的力量。進一步親近善士,多聞正法,如理
思惟。若能開發正確之見解,淨化自己的煩惱,自能步向合理而光明的前
途,賢聖之途庶可有望。
佛教在中國,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於佛教每每有些誤會。
此蓋由於佛教教義、制度、儀式、現況等而來者(註 3 )。 例如「人生
是苦」,佛經言「無常故苦」,其意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
不永久的,知道以後才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不了解者,則誤為
人生亳無意思,故而消極悲觀。又如「一切皆空」,一般人誤為既然一切
皆空,作也空不作也空,得也空失也空,吃虧就是佔便宜,佛教徒似乎就
不應該追求任何正當合理的生活形式。
其實佛法中的空義是有其最高深之哲理;「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在
的不變體,叫空。邪正善惡人生,都不是一成不變實在的東西,皆是依因
緣的關係才有的」。故菩薩眼中,只有可憐愍的眾生,沒有可憎惡的有情
。更因為邪正善惡都是依因托緣而有,人生才有無限向上的可能性;故言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世尊的自覺覺他,首先從分別事相入手(法相差別)。進一步,把握
根(生理的)、境(物理的)、識(心理的)的內在關係;一切心境相關
,自他相關,物我相關的、活動的一般程度(緣起善巧);再深入到法法
本性的內證,真實的體驗(註 4 )。
佛法的修學宗要,不外三學:戒學是德行的,慧學是智證的,定學是
安定身心、強化身心。而為到達自在解脫,利濟眾生的依據;因此,當處
於近定或定境中,對於染惡心境,除遣他,良善的心境,也不要執著他。
如身體引發得不由自主的震動,或心中熏發得行相幻音,第一不要著相,
坦然直進的過去吧!如貪染這必朽的血肉之軀,那可能會落入外道圈套,
自外道去討消息了(註 5 )!
知識是好是壞,難下定論,武器、彈藥、飛機、電器……皆由知識而
來,於此自可看出「知識極無自性」,用之於利人則善,用之於害人則惡
。世尊稱譽善知識為「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雜阿含),那麼知識的長處
為何?依佛法立場略有三點(註 6 ):
一、以分別識成利生事:大乘佛法說,初學菩薩向上向善的正行,即
由分別知識的引導──由知識分別,知善知惡,了解世間的因果事相,知
善而深信善法的價值,於是不斷地努力向善,這才能趣向證悟的聖境,得
平等無戲論的根本智。不但初學的,菩薩在自覺的聖境中,雖遠離了分別
妄識;但菩薩行的特點在利他,故從平等的根本智中,又起後得的分別智
,此即通達事物,度生的方便智(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
畢竟空,嚴土熟生)。
二、以分別識成深信解:佛法說「有信無智長愚癡」,以知識為信仰
的基點,解得分明,信得懇切,這才是合理的正信。
三、以分別識成無分別智:以分別識觀破分別,證入無分別聖智,分
別也即斷捨了。
就宗教言宗教,佛教當然是一種宗教;可是佛教不共世間宗教者,為
智慧之開展。佛法中也有一套完整的「八正道」,使吾輩凡夫有跡可循。
此同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世尊悟道後,即以身、語、意教化弟子
,菩薩也以嚴土熟生為職志。因此,文化、教育、慈善事業之開展,應為
佛子責無旁貸之使命。
註釋:
1. 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我之宗教觀〉。
2. 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神愛世人〉
3.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切莫誤解佛教〉。
4.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誰是糊塗蟲〉
5.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美麗而險惡的歧途〉
6.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佛教的知識觀〉。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