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書香園地、生活萬象﹛第 39 期〔88('99).03.01〕﹜


  • 生活萬象
  • 書香園地


    成長與喜悅──「妙心成長教育讀書會」簡介

    文/黃俊文  本會是在妙心寺充分支持、贊助之下而成立的讀書會,可以說是佛寺 社會教育推廣的成果之一。讀書會能夠圓滿的成立,並獲致不少的成效, 有兩個主要原因。 其一是參與成員的熱忱。在每次讀書會進行過程中,除了指定閱讀書 籍報告人有充分準備之外,會員踴躍討論、分享心得,使整個活動熱絡起 來。雖然會員間會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見或看法,但經由大家充分的討論、 分析、每個人所獲得新的知識與視野,都在某種程度形成一種「自我超越 」。這種收獲,只有與會者,最能夠深切體會出來。 第二是本會所閱讀的書籍,相當廣泛,也經常與時代趨勢、現實相關 來作為主題。因此,每個會員經常以不同角度、生活經驗來印證或檢驗書 籍的內容,使得讀書會增添「活生生」的教材。譬如談論教育問題時,因 為與會的成員不少是中、小學教師,便能從實際教學活動、抒發出個人的 經驗與感受,讓與會的成員共享這份心得與經驗。 在這樣的條件下,讀書會呈現高度吸引力。因此,只要會員沒有重要 私務待辦,會員的出席率,仍然能夠有一定的人數。 本會有一最大的特色是閱讀主題與成長教育講座是相互配合。週五舉 辦的讀書會, 會員經由讀書會活動,已具備相當程度知識、概念。 週六 聆聽學者、專家的演講,提升知識的水準,並且能夠更深入了解主題,可 謂相得益彰、盡善盡美。例如今( 87 )年四月份成教講座是以「戰後台 灣新文學概述」為題。前一日讀書會活動,已廣泛討論過《台灣文學史綱 》及黃春明、王拓、陳映真等人小說作品,先建構一些基本理念、知識, 再經由講座的參與,使得讀書會的收穫更為豐碩。   今年讀書會討論主題有關於教育、生態、政治、文學、社會、經濟、 宗教等方面,通常每個月或二個月會有一主題單元。此外,時事相關的事 件,也是本會經常討論的主題。在每次近二小時的活動。本會進行的方式 ,主要有下列步驟或程序:   1. 每月負責主持人,首先作簡報及相關活動介紹。 2. 讀書報告人(約二人至三人), 約十五分鐘報告閱讀書籍內容大 要,並提出心得。 3. 與會會員心得分享或補充說明。 4. 主持人作簡單結論。 在讀書會進行過程中,會員也會適時提供相關性資料作為旁證或是以 不同立場、方向來思考,使得原有主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省思。知識的 提昇、視野的開拓與全新的體會,這應是參與者最重要的收穫。 讀書會是一項追求知識、開闢心靈境界的活動,這是本會成立的目標 。擺脫以往自我修習的型態,經過一年多的參與,真正感受到讀書的喜悅 與自我的成長,希望有更多的人士來參與,共同營造一個書香的社區。( 本文作者成大史研所碩士、現任黎明中學教師、本會 88 年度會長)

    生活萬象

  • 日本佛寺之旅
  • 人間佛教試煉場──昭慧法師學佛二十年心路/邱敏捷
  • 初遊歐洲/黃子緣

  • 日本佛寺之旅

                 文/呂宗儒 新式的波音七四七客機向著台灣東北方向疾航……。打從登機後,乘 客們以一種奇特的眼光望著與我們同行的五位比丘尼直打量時,就這樣, 為這特殊的日本佛寺之旅揭開了序幕。  由日語教師莊老師領隊,我們一行十二人,雖有在家出家、男眾及女 眾的區分,但目標則是一致的,是為著參訪日本京都及奈良一帶的佛教寺 院。行程緊湊,我們不能逐一參訪各座寺院,但是一般耳熟能詳的道場, 都有我們僧俗二眾的足跡。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自古以來即是文化蘊育的溫床。而早期就向西大 量吸收漢唐的中國文化,所以現今遺留的建築、文物、日常生活用品…… 等,就有濃厚的長安色彩;遣唐使及兩地的出家人,默默地扮演著文化傳 播者的角色。東本願寺、法隆寺、唐招提寺、比叡山延曆寺、東大寺…… 等等,都是我們計畫中的行程。 拜科技文明進步之賜,古城京都有新式的高樓大廈及便捷立體的交通 系統,使東方的古文明與西洋的科技成就,在此並存且互相輝映。而日本 人的守法及公德心,使環境更顯得整潔及優雅。看到古寺院的宏偉,置身 其中,領受中國建築風格的迫近。基於原先有的佛教知識,知道大乘佛教 有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等宗派,但各宗所通向的菩提為不二。此 次就到了這些宗派的道場。 唐朝的鑑真大師,為了到日本傳戒律,歷經十一次失敗,第十二次才 成功抵達日本,在今奈良建立了唐招提寺;日本於是有了戒壇的傳遞,唐 招提寺也就做了日本律宗的大本山。歷盡艱辛的鑑真大師,後來雖眼盲, 仍不廢其建寺工程之督導及弘法的法務。 日本名詩人松尾芭蕉在其建於此地的別館度假時,因感念鑑真和尚無 畏的法施精神而寫了一首詩,大略是這樣的:且將一葉芭蕉上的露水,用 來擦拭鑑真和尚的眼睛……。松尾氏自喻是芭蕉葉,要醫治鑑真和尚的眼 疾。而鑑真是為著眾生才眼盲。聽完了莊老師的說明,我被這樣的故事打 動了內心而淚光盈盈,好想能抱著佛祖大哭……。  回到休憩所,開放時間給大家購物,我直往書架上尋找,看到兩本每 日新聞所精印的關於佛菩薩像的書籍,毫不考慮地取來結帳。執事的老先 生看到我所挑的書,知道我的用心學習,面露欣喜的笑容並免費為我蓋印 留念。肉體的眼盲用世間的醫藥可得醫療,但心的盲目卻要用佛法才可治 療。我想這該是鑑真大師的初發心所顧慮的吧!也因著這樣的心才得以成 就,成就了傳法的偉大心願。 與唐招提寺有極大淵源的是──比叡山延曆寺。延曆寺是日本天台宗 的大本山,由最澄大師所創建。最澄年輕時讀到鑑真大師自唐所帶來關於 法華經的重要資料後,便發願到中國浙江天台山求法,返國後就創立了日 本的天台宗。「延曆」乃平安時代桓武天皇的年號。延曆寺並不單指某一 間寺院,而是整個比叡山所有寺院的總稱;包括根本中堂、東塔大講堂、 法華總持院、淨土院、文殊樓……等。 在上延曆寺前要經過蜿蜒的山路,並要注意從山林裡躍出的野生猩猩 。在中途一處的山坡地停了下來,向遠眺望竟可看到京都的全景及琵琶湖 。這時京都變成了千里盡在尺寸間,正印證古人所說「登泰山而小天下」 。遠處綠色的長方形方塊,原來就是古代天皇的御所。而琵琶湖看來像是 海一樣,水氣蒸發後與山中的霧揉雜在一起,遮掩了遠山後,迷濛的氣象 詭譎多變,好似山水畫中濃淡墨相渲染的表現技法。 在未步入入口時,遠遠就聽到了鐘樓的鐘聲迴繞整個比叡山,宏亮的 鐘聲使人精神振奮,也帶來了親切感。在根本中堂裡禮了佛,莊老師向我 們說明最澄大師被日本天皇敕封有「傳教大師」的美譽,其地位不亞於空 海大師。而佛龕上有一千二百年來未嘗熄滅的長明燈。在參拜了這千年不 滅的法燈後,心裡有陣悸動,期許自己也要有像歷代祖師一樣的弘法精神 。   在這一週的行程中,不論徒步的路途多艱辛,我總跟隨在領隊莊老師 的身後。多日來的步行已使腳趾長出四顆雞眼,疼痛的感覺並未使我怯步 ,相反的,每到一寺院,依舊雀躍不已;欣喜之情表現在我凝神觀注佛像 時,千年的時光透過這些古老褪色的文物,讓我與日本古代的祖師古今一 線牽,「尚友古人」成了事實!  在最後一日稍可歇腿的購物時間裡,京都現代的繁華景物並沒有吸引 我,仍依著原定計畫佇足書坊,尋找著自己想要的日文佛教書籍。 終究是要踏上歸程的,行囊中塞滿著心愛的書籍,佛像的、美術的、 工具書,全有了。雖然書的沉重一度使我步履蹣跚,但想著「開卷有益」 又激起了無比的體力與鬥志,且一掃旅途的勞累。 窗側的我望著碧藍的晴空,一語不發地闔眼休息,回味著過去一週的 豐碩收穫,突然念頭想到身邊的佛書及京都大學的地址,似乎明日還有更 遠的「佛寺之旅」要等我邁步向前。(作者現就讀成大中文系)

    人間佛教試煉場

    ──昭慧法師學佛二十年心路

    文/邱敏捷 文/邱敏捷 這是一場把自己轟轟烈烈的生命經驗,以感性與理性交融的方式,輕 描淡寫的與信眾分享的演講,沒有艱深的佛教學理,但就是佛法思想本質 、活水源頭──「緣起」的實踐與體證。 昭慧法師把她二十年與佛教共生共許的人生經驗,分成兩個階段來敘 述:第一個階段是如何從傳統佛教「思想」與「行為」的困頓中,因讀印 老著作而找到「出路」。第二個階段是走出山中隱居生活,從事佛教護教 運動,進一步體證佛教宗教的精神,實踐印老「人間佛教」的思想。她認 為,不管是那個階段,都是人生的「試煉場」;佛法就在這反復操作與實 踐之中得到體證。 由於從事社會運動,她認為佛教徒應該從把對眾生的悲憫,從「個人 善行」凝聚成「公共意識」,由少數人的覺知,到多數的了解與實踐,從 而「立法」完成,成為社會「法律」,為大家所遵守,發揮宗教的智慧與 力量,使佛教不再只是個人的「自修」而已。她個人也有選擇性的,在社 會需要她的時候,走出來做她認為應該做的事。 昭慧法師也自嘲,就在回應「社會運動」的過程中,練就了她的「辯 才」與「忍辱」,快筆如飛、文思泉湧的道出她的看法。她認為,如果在 行「菩薩道」行列之中,則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書本也好,人事也好 ,都是成佛的資糧。忙也不是問題,可以睡飽再來;度眾生多寡也不是問 題。 一路走來,她認為,印老抉擇出的佛教思想──「立本於根本佛教之 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天」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 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不是拼裝車開不上路,而是一條希 望之路。 昭慧法師對佛教與眾生的深情與豪氣,從她的著作《我願將身化明月 》、《浩蕩赴前程》、《獨留情義落江湖》、《願同弱少抗強權》、《留 得清白在人間》與《敢向高樓撞晚鐘》等書名,就可以領略出來,且隱然 感受得到她的一股生命力。 她與一群同願同行者一次次的社會運動,使得佛教在現代「社會關懷 」中不再缺席,她也儼然成為佛教社會關懷的「代言人」。對於「出家人 與政治的關係」──如太虛大師提出的「問政而不干治」的觀點;以及「 佛教徒與政治的關係」,甚或「政教關係」等問題,都有她實際參與社會 運動後所得出的看法。這些都關係到佛教與社會如何互動的問題,值得進 一步深思。 

    初遊歐洲

    文/黃子緣 七月八日,爸爸、媽媽帶我和哥哥坐飛機到奧地利、瑞士、法國玩。 剛坐上飛機時,我覺得有點怕,因為飛機搖得很厲害。我在奧地利坐公車 時,看到很多人開敞篷車,也看到他們的高速公路都有摩托車,這在我們 台灣看不到。 坐纜車時,我怕掉下去該怎麼辦?滑雪的時候也會怕,我滑得褲子都 溼了。在奧地利我看到地下湖,這在台灣看不到;在瑞士看到天鵝在湖中 游來游去。在法國可以看到巴黎鐵塔、凱旋門。他們也有舊書攤。 在歐洲買了很多紀念品,玩得很高興,真是不想回來。(本文作者就 讀國小二年級)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