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台灣佛教、專題報導﹛第 47 期〔88('99).11.01〕﹜


台灣佛教 《臺灣佛教辭典》選刊/編輯部

佛學譯粹 佛教泛論(十二)/宇井伯壽原著,釋依觀中譯

專題報導 弘揚聖教 誓度眾生/圓澄

台灣文學ABC 台灣各族群諺語隱現先民智慧/林政華


台灣佛教


《台灣佛教辭典》選刊

文/編輯部 臺南市佛教 (一) 清代 台南市是台灣佛教最早傳入的地區。所保存的古剎之多,為其他台灣 各縣市所無法比擬。因此,在台灣佛教史上,台南市的佛教具有重要的歷 史與文化地位。 台南市之有佛寺,始於明鄭時代。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自台南市登陸,當時佛教亦隨之傳入台灣。翌年嗣王 鄭經繼位,其後令建彌陀寺於東安坊,此為佛教寺院之初基。此外,位於 南區體育路之竹溪寺,亦創於明鄭時期(據《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所 載,建於1661年)。另於民族路之萬福庵(俗稱阮夫人寺)、成功路 之觀音亭,均建於永曆年間。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明‧永曆三十七年)秋,清領台灣後, 復有僧伽來台,台南市之寺院亦逐次創立,玆將清代在台南市所創建之寺 院列表如下: 區 別 寺院名稱 創建年代     備            註  中 區 法華寺  1683年    原係明末遺老李茂春於1664 (康熙二十二年) 年(明‧永曆十八年)所建之夢 蝶園。1683年改為準提庵, 後再改稱法華寺。          中 區 重慶寺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中 區 清水寺  1770年 (乾隆三十五年) 東 區 龍山寺           初由泉州府安海人自祖籍龍山寺                   攜觀音菩薩香火奉祀之,頗為靈                   驗。雍正 年間,里人募金塑像 建寺。 北 區 開元寺  1690年    原為鄭經所建之北園別墅。16                   (康熙二十九年) 90年,巡道王效宗與總兵王化                      行改為海 會寺。1750年(                   乾隆十五年),巡道書成修改稱                 榴禪寺。1796年 (嘉慶元 年),提督哈當阿重修,改名海 靖,亦稱開元。 北 區 廣慈庵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 安平區 觀音亭  1862年(道光六年)     黃蘗寺  1688年    左營守備孟大志建於大北門外。          (康熙二十七年)  上列建於明清二代之寺院,有若干寺院迄今仍然香火不斷,像開元寺 、竹溪寺、法華寺、彌陀寺等都頗為當地人所知。  此外,齋教亦於清代傳入台南市。玆將清代該市所創建之齋堂,依派 別略述如下: ◎ 龍華派 (1) 化善堂:1765年(乾隆三十年)創於安平區。此為龍華派漢陽 堂在台灣所建的第一座道場。 (2) 得善堂:1814年(嘉慶十九年)創建。 (3) 德化堂:1837年(道光十七年)創於中區。今被確認為台灣齋 教龍華派的祖堂。 ◎金幢派 (1) 慎德堂:創於康熙年間。1893年(光緒十九年)遷建於中區公 園路,並與慎齋堂合併。 (2) 西華堂:1750年(乾隆十五年)創建。 (3) 西德堂:初由陳快創於光緒年間,號西竺庵。日據時代,原址被日 人充為官舍後,始遷建於今址(北區文賢路)。 ◎ 先天派 (1) 報恩堂:1861年(咸豐十一年)由黃昌成創建。 (2) 擇賢堂:1879年(光緒五年)創建。 在清代,齋教與正統佛教寺院並存,合而成為佛教的主要二系。當時 的台南雖然是全台灣佛教最盛的區域,但是整體的信仰水準仍低。佛道不 分的情形,仍甚普遍。台南市內一座祀奉媽祖的神廟大天后宮,即有數十 任住持由佛教僧侶出任。可見當時信仰現象之混雜不純。         。 (二) 日據時代  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於日本。當時日本佛教各宗,派遣日僧隨 軍來台佈教,駐錫各地,其後更於各地設置佈教所。當時在台南市設立佈 教所的宗派有:曹洞宗、真宗東本願寺派、真宗西本願寺派、真宗木邊派 、臨濟宗、淨土宗、真言宗、日蓮宗、天台宗、本門法華宗等。傳入台灣 之日本佛教,除創設佈教所外,於各地區或設有慈善事業,或設學校。如 該市有淨土宗所設立之台南商業學院、真宗本派所創設之台南家政女學院 等。  1915年發生西來庵事件後,齋教信徒受累頗多,一時人心惶恐不 安,台南地區齋教徒乃發起召集南部各地信徒商議對策。當時,台南市及 台南、高雄兩縣,共有十四齋堂代表參加,組織愛國佛教會齋心社,由日 本宗派曹洞宗領導。齋教徒在曹洞宗的庇護下,乃得以息事安民。  此一時期的台南佛教,除了加入不少來自日本的佛教宗派之外,本土 寺院之紛紛加入日本佛教宗派,也促使台南地區的佛教徒,逐漸地加深其 日本化的 傾向。 (三) 現代(台灣光復後迄今)  台灣光復後,由日本傳入之宗派亦隨之撤離;日人在台所建之寺院, 則由我佛教界接管。此外,不少大陸僧人亦於此時陸續來台弘法。自光復 迄今(1999),台南市之弘法道場續有增設,其中數量最多的仍然是 傳統中國佛教的漢傳寺院。此外,東密(如:光明王寺等)、藏密(如: 竹巴噶舉三乘佛學會等)道場也時有所聞。居士團體(如:維鬘傳道協會 )以及解嚴後逐漸增加的各大道場的分院或分會(如:慈濟、佛光會、法 鼓山、中台山)也陸續成為台南佛教的新成員。據《中華佛教寺院通訊錄 》1997年版,及《世界佛教通訊錄》1996年新版(第十三次版) 所載,台南市總計有五十二所寺院,玆將該市各行政區之數目簡列於下: (1) 中區:十四所 (2) 東區:十五所 (3) 南區:七所 (4) 西區:一所 (5) 北區:八所 (6) 安平區:三所 (7) 安南區:四所 西元 中國紀元 大事紀 《台灣佛教辭典》 之相關條目 1696 康熙35年 薛奎於澎湖縣馬公鎮建立觀音亭。 〈觀音亭〉 1698 康熙37年  德恭於台南縣鹽水鎮募建觀音宮。 《台灣佛教史》 1701 康熙40年 參徹於台南縣白河鎮草創大仙寺。 〈大仙寺〉 1702 康熙41年 康公(心虔)與郭治享於台北市古  〈寶藏寺〉 亭區合建寶藏寺。(一說建於乾隆年間) 1707 康熙46年 宋永清、黃元驤於嘉義縣創建諸福寺。〈諸福寺〉          張國同於台南縣下營鄉建立慈光寺。 〈台南縣佛教〉 1708 康熙47年 徹空於台南市募建法華寺。 〈四大法脈〉 1709 康熙48年 孫大成、張國於嘉義市建觀音寺。 〈普濟寺〉 1711 康熙50年 吳濟川於台南縣佳里鎮捐建佳福寺。 〈台南縣佛教〉 靈山廟(即今關渡宮) 1715 康熙54年 泉州、漳州諸商賈於台南市建清水寺。〈清水寺〉 (一說建於1770年) 嘉義市普濟寺創建。 〈嘉義佛教〉 1717 康熙56年 台南市慈蔭亭創立,俗稱祖師廟。 〈慈蔭亭〉 台南縣玉井鄉北極殿創建。 〈北極殿〉 游崇功於嘉義市創立北嶽殿地藏庵。 〈嘉義佛教〉 (一說創立於1697年) 台北市劍潭觀音亭改建,並易名西方 〈劍潭古寺〉 寶剎。 1718 康熙57年 台南市彌陀室重建,並改稱彌陀寺。 〈彌陀寺〉 1719 康熙58年  鳳山知縣李丕煜與各地善信募地捐款 〈高雄市佛教〉                ,將高雄市左營區勝芝茂義等人所建          之茅亭改建成興隆寺。 1721 康熙60年  台南市重慶寺創建。        〈台南市佛教〉      伯夫、心慧勸募重修台南市法華寺。 〈法華寺〉  1723 雍正年間 台南市龍山寺創立。  《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 ~1735      惠圓於南投縣下崁庄和溪厝創建德山 〈南投縣佛教〉 寺。 1724 雍正2年 談經正於彰化市建立觀音亭 〈彰化縣佛教〉 〈又名開化寺〉。 1725 雍正3年 林克明於雲林縣斗六鎮倡建湖山岩。   〈湖山寺〉 1726 雍正4年 墾民於南投市初建一小庵 〈南投縣佛教〉  (即今碧山巖),供奉觀音佛祖。(一說觀恩於1752 年募建) 1727 雍正5年 嘉義市南浦寺創建。          〈南浦寺〉 1731 雍正9年 紹光於高雄縣阿蓮鄉創建觀音亭是為   〈超峰寺〉          超峰寺開基之始。(一說超峰寺創於1749年) 1736 乾隆元年 高雄縣田寮鄉朝元寺創建。     〈高雄縣佛教〉         田深於屏東縣琉球鄉創建觀音亭。  〈屏東縣佛教〉         (一說創於1738年)          澎湖縣湖西鄉觀音宮創立。     〈澎湖縣佛教〉 1736 乾隆年間 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居民設堂供奉    〈靈霞寺〉   ~1795 觀音佛祖。(此堂後經擴建成靈霞寺。) 1738 乾隆3年 台北市萬華區龍山寺創建。       〈龍山寺〉  1739 乾隆4年 閩人於台北縣觀音山建凌雲寺。 〈凌雲寺〉 〈凌雲古剎〉

佛教泛論(十二)

原著:宇井伯壽 中譯:釋 依 觀 第三章 根據實行、實施而作的分宗 第一節 種種的宗派 佛陀在世時,僧伽﹝ samgha ﹞等同一味,然而由於佛弟子分別來自 不同地方,出身自不同階級,各人的性格傾向也不同等等,因此還是會有 種種差異存在,至少上層的上座長老與青年人之間就未能一致。佛滅後, 雖然差異的情況還沒有表面化,卻是暗流洶湧。佛滅百餘年,因於第二結 集,差異呈現表面化,導致上座部與大眾部二派的根本分裂,其後兩部中 又各有枝末分裂,形成了宗派性的系統。這樣的分裂通常總計為二十派, 這主要是依據有部的傳說,而說為二十派,實際上不止。 而二十派也不是都擁有勢力,得以長久存續。法顯三藏於其《高僧法 顯傳》中,只說大乘、小乘,幾乎沒提到部派之名;玄奘三藏在《西域記 》中,提到大乘、小乘、小乘正量部、小乘有部、小乘大眾部、小乘說出 世部;義淨更說「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列出了 大眾部、上座部、根本說一切有部、正量部,至於大乘,則列出中觀派與 瑜伽派。因此就部派來講,可以說有上座部、大眾部、有部、正量部,到 了後世還保有勢力。 此等之中,如大眾部,其實不應該一概將之視為小乘,在佛陀觀的發 展上,佛陀的「願生無漏身說」、「報身說」,是此系統所唱,而「業生 有漏身說」、「五分法身說」是有部系統所說,有部即屬於小乘,因此將 大眾部稱小乘,只不過是依循將二十派稱為小乘二十派的慣例而說的。而 印度諸學派在分類佛教時,是分為中觀派、瑜伽行派、毗婆沙派、經量派 等四派。毗婆沙派是有部,因此可以說是有部、經量部、正量部、大眾部 等較為盛行。 中國在東晉時代之前,先有與有部有關的毗曇宗,進而有三論宗、四 論宗、成實宗,幾乎同一時期,又有涅槃宗,稍後有地論宗、攝論宗,而 律宗也成為一宗,天台宗、華嚴宗確立,淨土宗得勢,禪宗也流行,又有 法相宗成立,以及取代毗曇宗而出的俱舍宗,終於形成了十三宗,但是也 有不將四論宗視為一宗的。詳細而言,此等之中,亦有種種派別,此外, 又有加上像真言宗之類的,但大體上,前面所列就已足夠。 印度的中觀派相當於三論宗,瑜伽行派相當於法相宗,就相當於瑜伽 行派而言,至少攝論宗也可以包含在內。中國的宗派之多,非印度所能比 ,原因可能是一來守住新傳來的,二來是中國的學者研究非常盛行。此等 宗派大體上都是基於實施教,實行道的趣意,但是因研究而成的宗派,其 缺點是與一般人的交涉較稀薄。所以到了後世,只剩下禪宗與淨土宗而已 。 至於日本,被稱為南都六宗的三論宗、成實宗、法相宗、俱舍宗、華 嚴宗、律宗,一般而言,不脫於中國佛教的移植,然而到了平安時代,天 台宗、真言宗成立,顯然是出自日本佛教,又如臨濟宗、曹洞宗的禪宗, 也是日本佛教之一,更有融通念佛宗、淨土宗、真宗、時宗、日蓮宗興起 ,真言律宗也成為一宗,又有黃檗宗由中國傳入,至此其複雜性實不亞於 中國。這些宗派中,也有一宗之中含括數派的,也有被合併的,若欲細數 ,其數更在此之上。 之所以產生這麼多的宗派,當然是由於內因外緣等種種關係,但大致 而言,是該宗的初祖於某經或某部門有所相契、有所得,故以之為進趣遵 奉之道,從而以之教導他人,令臻完全之境域。亦即因於實行、實施而有 宗派的建立,也因此如果宗祖的自信強的話,就不容易與他人妥協。因此 有宗派之爭這樣的事情存在,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要慎防落於奔末弄術的 地步,這是違背無我之大理的。 第二節 宗的分類 宗的分類是指古來的教相判釋,在此並不是要詳細討論。只是就論述 之必要而略述若干。將佛教全體分為聲聞藏與菩薩藏的教判,如前文所述 ,是極為適當的。然而此二者,只是大綱而已,並沒有實際功用。藏有蘊 積包含之義,就其蘊含眾多文義這一點而言,是指經典,同時也可指經典 所詮之教。從而也可分為聲聞經、菩薩經,但實際上沒有如此的分類。 又,分為三類的,是將佛教全體視為佛一代之教。一代中,初期的《 阿含經》等是有教,中期的《般若經》等是空教,後期的《深密經》等是 中道教,但是將佛教全體分為此三類,實在沒道理,如此主張的內部,解 釋已有變遷。另有大別為頓漸二教的,漸教又稱三乘別教或有相教,三乘 通教又稱無相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可能是受此影響,天台宗有 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等五時教判,以及化儀的 頓、漸、祕密、不定等四法,化法的藏、通、別、圓等四教所成的八教。 然而五時,是從時間上來看一代教法,從現今的歷史研究來看,不合史實 。化儀四教是指教化說法的方法,是由隨機說法這種見解而來的,目前也 很難採用。化法四教則是從教法內容作區分,大有參考價值。 可能基於此化法四教,華嚴宗立愚法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 大乘頓教、大乘圓教等五教。大體上,愚法小乘教相當於藏教,大乘始教 相當於通教,大乘終教相當於別教,大乘圓教相當於圓教,大乘頓教是多 餘的。藏教是三藏教的略稱,三藏為經、律、論。佛教的典籍以此三藏可 盡括之,而三藏齊備的,是小乘,大乘雖然也有三藏,但是大乘的經論量 多,相對的,其律典甚少,很不均衡,因此三藏是小乘的特色。基於這一 點,小乘可以用三藏教之名。愚法是指愚於法空這一點,這是大乘用以貶 斥小乘的,雖然經典中已如此使用,但現在有必要重新考慮。華嚴宗也立 十宗的教判,內容上比五教更為詳細。 除了上面所列之外,還有許多教判存在,但在此只以前文所述作參考 ,以前述的三種教、道與一乘為基礎,使用自利教、利他教的名稱,定下 本書的敘述順序。大體第一為自利教,第二為利他教。自利教分為有門、 空門。有門相當於有部所說,空門相當於《成實論》所說;利他教分為有 門、空門、亦有亦無門﹝有無鎔融門﹞、非有非空門,可配屬於《成唯識 論》、《攝大乘論》、《起信論》、三論宗所說,進而再論述天台、華嚴 、真言、禪、淨土等,並略述日本佛教之大概。

弘揚聖教 誓度眾生

佛教弘誓學院校舍落成暨佛陀聖像開光典禮 諸山長老蒞臨指導 護法居士共沐佛光 文/圓澄 佛教弘誓學院校舍落成暨佛陀聖像開光典禮,於八十八年十月九日上 午九時舉行,諸山長老、法師、護法居士近千人前往參加祝賀。  首先,恭請開證、法智、達機長老、傳道、淨耀、厚觀、廣淨法師、 護法居士等,為法印樓剪綵;恭請智道、上定長老尼、慧瑜、慧璨、心祥 法師、護法居士等,為尊悔樓剪綵。   三法印是佛法的最高原則,取名法印,代表弘誓學院師生將追隨佛陀 正法的足跡,精勤不懈的向佛道前進。另外,佛教弘誓學院師生,承受印 順導師的法乳深恩,發願弘揚導師思想,實踐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 效法印公長老,故名「法印」。      弘誓學院師生因感念土城承天寺的傳悔長老,大力支持學院的建設, 護念後學的恩德,所以把第二棟取名為「尊悔樓」,取其尊崇、感恩傳悔 長老之深意。       再者,恭請土城承天寺道明法師代理傳悔長老,為法印樓一樓供奉的 「善財禮觀音」聖像揭幕,此聖像象徵弘誓學生以求法之心,向善知識參 學的精神。  接著,恭請世界僧伽會祕書長了中長老,主持釋迦牟尼佛聖像開光說 法大典。午供後,則恭請諸山長老及貴賓致詞。    開證長老於致詞中除了讚歎昭慧、性廣法師的智慧與福報之外,並邀 請與會大眾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 關心 921 大地震倒塌的寺院,並協助 重建。 傳道法師於致詞中表示:佛教的兩位革命家──太虛大師、印順導師 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學習。尤其印順導師所楬櫫的:「佛教的根本問題 ,在於思想上的問題。」而導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更是著重在「此時、 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現在,昭慧、性廣法師等後進,以導師的思 想理念,落實於社會關懷、日常生活中,並成立弘誓學院,以培育佛教人 才。希望弘誓人才輩出,並培植更多像太虛大師、印順導師「人菩薩行」 的情操,效法佛菩薩的無我精神,悲濟群生;實現「人間佛教」的關懷與 淨化。 智道長老尼於典禮中讚歎昭慧、性廣法師們為教界、社會實實在在、 默默的耕耘,是比丘尼眾的光榮。並希望:佛光普照人間,出家眾弘揚佛 法,在家眾護持佛法。 福嚴佛學院院長厚觀法師轉達印順導師勉勵的賀詞:「弘揚聖教,誓 度眾生」。並以印公導師曾經開示的法語與大家共勉:  為自淨其心而學  為利濟眾生而學  為護持正法而學  觀音鄉郭榮宗鄉長於致詞中表示:弘誓學院長期在簡陋的鐵皮屋中培 育僧才,但對於社會公益事業,卻不落人後,在多元文化中,實為社會注 入一股清新的暖流。  玄奘大學張凱元校長,也於典禮致詞中表示:弘誓學院校舍落成典禮 隆重,校舍新穎,兼具傳統與創新,並希望能為佛教及教育界培育更多的 菁英。 昭慧法師於致謝詞中,感謝三寶的的加被,並簡述十一年來弘誓學院 ,推動護教、社會關懷、實踐人菩薩行的具體事蹟:從思凡事件、嬰靈事 件、馬曉濱事件、反挫魚事件,到關懷生命協會的成立,並極力奔走通過 「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保護法」,以及絕食護觀音、佛誕放假運動 等,都是見證人間佛教的可行性。 昭慧法師並表示:在參與社會運動中,不但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開闊 ,對於法義的認知,也更深刻。所以,印公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確實是 可以弘揚,可以實踐的。  典禮即將結束時,昭慧法師表示:將以各界對弘誓落成典禮的捐款, 扣除開支之後, 悉數轉作 921 大地震倒塌寺院重建捐款,及民間的 921 大地震賑災專款。並將所有的功德,回向印公導師能法體康泰、長久住世 ;傳悔長老法體康泰,法輪常轉;並回向法界一切有情,同圓種智,共證 菩提。  佛教弘誓學院校舍落成暨佛陀聖像開光典禮,在諸山長老、法師的祝 福與期許,及護法居士的積極參與中,殊勝莊嚴、圓滿結束。 佛教弘誓學院本著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師生共願同行,三 學增上,並學習菩薩精神,尊重生命,關懷社會,以推展契理契機的人間 佛教,創建祥和安樂的人間淨土。其校舍之落成,除了可喜可賀之外,將 為台灣佛教,開拓出更寬廣的未來。 戒 定 慧 助 行

台灣各族群諺語隱現先民智慧

文/林政華 語言是文學的基礎;諺語是前人精粹的語言表達之一,特別具有本土 性、生活的趣味。台灣號稱有四大族群:台灣先住民、台灣河洛人、台灣 客家人和台灣唐山人。其中先住民又有布農、鄒、魯凱、平埔等等十多族 ;而唐山人則來自中國三十多的行省、地區,更為複雜。但不論那個族群 ,都有其語言;有語言,其中就會有生活或思想的經驗、智慧等等。幸運 的,已發展、創造出文字,可以將語言記錄下來;沒有文字的,靠口耳相 傳,也可以承傳絕大部分,只是不方便和容易遺漏而已。 而在語言中,以最少的文字涵括最豐富、精練和泥土味的,叫做俗語 ,或稱俚語、諺語。它留傳在常民的口頭上,自自然然,上自天文,下至 地理,幾乎句句跟生活、土地相關;因此,捕捉它、了解它,對做一位正 港的人,是再恰切也不過了。 台灣唐山人的俗、諺語,一般受「國語」教育的人,多半能了解運用 。台灣先住民族群雖多,但能用文字加以記錄的,筆者只曾見布農族作家 霍斯陸曼‧伐伐一九九六年在民眾日報上撰述若干則諺語(稱「布農族語 言的智慧」專欄)而已。至於台灣河洛、客家諺語,則為這台灣族群諺語 的出版大宗,其中以前者較多。 諺語的範圍廣及於宇宙、人生的各方面。即以天象、氣候而論,就為 數不少,電視台氣象報告中常見,姑不細述;姑以筆者故鄉草湖為例,也 有如下的諺語: 「塗城黑,草湖雨,霧峰爛糊糊。」 句句押韻,最容易記憶和留傳。原來,這是「大屯媽祖聯合出巡十九庄」 的繞境天氣俗諺。它固然繞經台中市、今太平市、烏日鄉,也經過今大里 市的塗城、草湖二村,以及霧峰鄉。 當農曆三月十一日,輪到塗城村恭迎媽祖時,天空黑黑的,好像要下 雨的樣子。第二天輪到隔壁村的草湖迎駕時,果然下起春雨來了。而到了 十三日輪到阿罩霧迎媽祖時,雨越下越大,整個庄頭到處都是爛泥巴,走 起路來很不方便。 像這樣的諺語,除了提供你前人的生活經驗之外,也有要人們聯想、 防範、警惕,以使生活更平安快樂的弦外之音在。它的用心、功能或作用 ,是多方面的,充滿著先民的智慧。吾人再舉上述布農族諺一則來談吧: 「兄弟相爭,聲音大過雷公聲。」 為什麼親如兄弟,卻會起這麼大的衝突,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呢?霍 斯陸曼‧伐伐解釋說:「一個人,一生的人際領域裏,除了父母之外,就 以兄弟(政華按:含姊妹)和親友的相處最為密切,相知最深。也因此等 緣由對於自己的兄弟親友,大家都以『大而化之』、『不拘小節』的隨興 態度相處,在外不敢形之於色的忿怒,卻在兄弟之間毫無忌憚的表露無遺 ,因此,一生當中與兄弟的爭吵,多過與外人糾紛。」 只知其因,沒有得到教育、教訓,讀諺語可說只獲得一點點助益而已 ;能因此啟發出人生的智慧,才是前人傳述諺語的苦心,因此,霍斯陸曼 又說它「讓我們知道朋友相處之道,必需謹(當作「緊」)守二件事情: (一)互相尊重是真實友誼的基礎。……(二)君子之交要淡如水。…… 」(一九九七年一月八日民眾日報副刊) 其他何止萬萬千千則諺語?每一則也多飽含先民的智慧,令人拍案叫 絕。舉不勝舉,只好留待讀者去蒐集、體會和研究吧。知見發表台灣各族 群諺語的報章、雜誌,除上述民眾日報之外,尚有: 聯合報「鄉情版」:諺語看人生、諺語人生、台灣諺語、母語世界、 客家諺語、台語文(李福登口述)、台灣俚語等等專欄。 自由時報:台灣精諺(台語篇、客語篇)專欄。 台灣日報:母語之美(台語按怎講?客家諺語)專欄 民眾日報副刊:浪漫的台灣諺語(許成章)專欄。 自立晚報副刊:在地味好鬥句(李福登口述,董峰政文字)專欄。 中央月刊:林衡道談俚諺專欄。 國語日報:多單篇文字。 不過,就中一九九八年刊登於台灣日報的「客家諺語」,徐信騰所收 ,其實多半也是台灣河洛諺語;所謂閩、客二族群共有的,單列為客家諺 語,實未必正確,例如: △開飯店,不驚人大食。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 △緊事寬辦。 這是要附帶說明的。 總之,語言是文學的基礎;由語言而文學,文學用語言文字表達,文 學中滿含語言的各方面,尤以其中的思想、智慧,對人生助益更大。因此 ,由最貼近台人生活、土地的諺語來探討,對體大思精、源遠流長的台灣 文學之了解,是極為有趣、處處令人驚奇的好門徑。「諺語天地寬,台文 任遨遊。」走筆到此,不禁要以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