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專題報導﹛第 09 期〔85('96).09.01〕﹜


  • 臺灣歷史的特性。
  • 中秋晚會集錦。

    臺灣歷史的特性

    主講:李筱峰教授 ◎ 1996年6月22日妙心寺成長教育講座                  整理:陳 春 華

    . 政府常講我們創造了「經濟奇蹟」,但除此以外,我們也創造了「教育 奇蹟」。 

     此種「奇蹟」乃是其他世界各國所沒有的,就在臺灣的國小一年級學生 ,也許不明白住家附近的里鄰、街道,但卻要知道翠亨村在哪裡,奉化縣在 哪裡;一個高中畢業生對長江、黃河流經哪幾省,可以倒背如流,但對濁水 溪、淡水河源自何處?卻完全不知道;一個考生要把五十萬年前北京人如何 生活,搞得清清楚楚,但對於五十年前的臺灣是什麼樣子,竟然一無所知, 這就是臺灣教育奇蹟!  

      走遍全世界,哪個國家、社會不讓子弟了解自己國家社會的歷史、地理 ?當今很多人,雖身住在臺灣,但心卻遠離臺灣,與臺灣社會疏離,沒有感 情。 

     近年來,本土意識逐漸覺醒,大家開始關心這個社會,這是好現象。   今天談臺灣的歷史,到底要從何談起呢?史明寫了《臺灣四百年史》, 但原住民則要說他們住在臺灣已有數萬年的歷史了。而我今天就以開始有文 字記載,能了解台灣人在此土地活動情形的「歷史時期」開始談起,就不涉 及「史前時期」了。

     首先,就臺灣這三、四百年來歷史的演變,可分幾個階段:

    ( 一 ) 荷蘭統治時期 (1624-1662 共 38 年 )

     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歷史由陸權時代進入海權時代。十六世紀,葡萄 牙、西班牙陸續來到東方,各佔領澳門、菲律賓等地,作為其在遠東貿易的 根據地。十七世紀,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後,也向東方發展,佔領印尼,並 在 1603 年進佔澎湖群島。澎湖當時為明朝領土,明朝乃派人與之交涉,荷 蘭人退出。  

     但二十年後,荷蘭人又來,明朝派兵與之交戰八個月,不分上下,雙方 議和,明朝向荷蘭人說明:澎湖乃我領土,不可佔領。若你去佔領澎湖對岸 之大員,彼為化外之島,我們沒有意見。

    >  荷蘭人才在此情形下,於 1624 年進入安平(即大員),開始荷蘭人在 臺灣的統治。二年後,西班牙也登陸了臺灣北部,十六年後,才被荷蘭人逐 出。而今中共北京當局的對台白皮書中說:「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份」。但「自古」是指何時呢?到十七世紀,明朝政府尚不認為臺灣 是其領土呢! 

    ( 二 ) 明鄭時期 (1662-1684 共 22 年 )

      自鄭成功入台,經鄭經到鄭克塽為止。在 1684 年,臺灣才併入清朝的 版圖。可說在 1684 年以前,臺灣不曾受任何中國政權的統治。 

      《三國志》中記載:孫權派甲士浮海俘夷洲人數千而返。有人即以此認 定孫權經營臺灣,所以臺灣自古即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但是,一以「夷洲」 是否為「臺灣」,至今尚無任何學者,可以拿出直接證據來證明,只是猜測 而已。二以設若「夷洲」即「臺灣」,那孫權派兵至夷洲抓走數千人回去, 就可說夷州是其領土嗎? 那是一種侵略行為罷了。

    ( 三 ) 滿清統治時期 (1684-1895 共 211 年 )

      此期到 1894 年甲午戰爭失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 四 ) 日本統治時期 (1895-1945 共 50 年 )

    ( 五 ) 國民政府時期

    政府接收臺灣,至今 1996 年,也已 50 多年。

    綜合以上三百七十多年的臺灣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特色:

      (一)統治者變換頻繁,且清一色皆為外來政權

      因為在此島嶼的統治者,都不是在本土產生的,直到 1996 年臺灣民選 總統,才算誕生了本土政權。而有趣的是:每當統治者有變換時,臺灣的地 名就經歷一次改變,以致於臺灣的地名呈現多元複雜的面貌。  

     首先,外來政權未來前,臺灣有許多地名是以原住民的社名來命名的。 如:麻豆,不是當地有特產叫「麻豆」,麻豆不是豆,是平埔族的一個社名 ,漢人將之音譯而來。其他諸如臺北的北投、中部的南投、西螺皆是如此。 臺中的大肚、沙鹿也是因「大肚社」、「沙鹿社」而來,苑裡也是。這些都 是原住民時期平埔族留下的地名。  

      荷蘭人來時,也留下了新地名,如臺北的「三張犁」。因荷蘭人以開墾 面積大小來收稅,而一張犁大約可開墾五甲之地,那「三張犁」即代表十五 甲之地。所以「六張犁」、「十二張犁」皆是荷蘭人統治時期留下來的地名 。另外,臺南市的「六甲頂」、臺南縣的「六甲」,也是土地開墾面積而來 (一甲相當於中國的十畝,六甲意即開墾出六十畝之地)。而荷蘭人將土地 收歸國有叫「王田」;所以,臺中有「王田」,在臺南縣,有些小村莊也叫 「王田村」。   

    西班牙在臺灣統治只短短十六年,也有一些地名留下,臺灣東北角的「 三貂角」,原是西班牙人為紀念其故鄉「聖地牙哥」而來。 

    鄭成功來台,也有新地名:因大批的軍隊來台,為了糧食,開始在各地 開墾,而就以部隊名稱為地方命名,如:新營、左營、左鎮、林鳳營、右昌 (原是「右衝」,改同音字「右昌」。) 

    入清後,也開始改地名,如:乾隆時,覺得侏玀山社的人幫助平定林爽 文事變,是「義行可嘉」,乃改地名為「嘉義」;而半線社,因地方官巴結 皇帝,說此地「彰顯皇化」而改為「彰化」;而雞籠,在光緒時因地方官覺 得地名不雅,乃轉為北京話,且依「基地昌隆」而改為「基隆」。

      當日本人來時,地名改得最徹底。在 1920 年,日本人在臺灣實行地方 新制度,順便改地名;但有一原則,即用諧音去改變。如:鹹菜棚去掉「棚 」用「鹹菜」二字,音譯的日語是「」,寫成漢字即「關西」;依 此類推「三角勇」為「」就寫成「三峽」;「茄苳腳」(「腳」 去掉)為「」寫成「 花壇」;「打狗」為「」寫成「高雄」 ;「打貓」為「」寫成「民雄」;「艋舺」為「」寫成「萬華 」。

    而 1945 年,國民黨來時,也開始改地名了。如:臺灣「光復」,所以 就有「光復鄉」;國民黨也強調四維八德,所以有「仁愛鄉」、「信義鄉」 、「和平鄉」。另外,很多路名、里名改為「中正里」、「中山里」……, 尤其是臺北市的路名改得最徹底。臺北市的路名除了四維八德外,其餘大都 是將中國各地地名全納進來,且依其在中國的地理位置,而擺在臺北市相對 的方位上,所以雖然一時不能反攻大陸,不過站在總統府上,放眼下去,大 好河山儼然在望。  

    以上從臺灣地名的多元而複雜,也可以顯示出臺灣統治者變換的厲害! (二)具濃厚的海洋文化性格

    從荷蘭人統治起,臺灣已開始轉口貿易,成為遠東貨物的集散中心。當 時,嘉南平原出產的米、糖,輸出到日本,甚至到波斯。稻米、甘蔗成為當 時重要的經濟作物。另外,梅花鹿鹿皮也大量輸到日本,作為「陣羽織」( 披肩的戰甲)。除此以外,荷蘭人也將自歐洲帶來的貨物由臺灣銷到中國、 日本;而由中國帶出瓷器、絲綢等,經臺灣轉銷到歐洲、南洋。臺灣不但發 展出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型態,且已出現了作為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角色。 荷蘭人萬萬想不到臺灣竟然帶給他們如此大的經濟利益,難怪有一荷蘭總督 說:「臺灣是我們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條好牛」。

    鄭成功佔領臺灣之後,因清廷對鄭採封鎖政策,臺灣與大陸的貿易切斷 。但因臺灣仍可與世界各國貿易,所以,在鄭經時代國際貿易更鼎盛,英國 在安平設商館,將臺灣的糖銷到英國去。所以在明鄭時代,臺灣依然維持著 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角色。

    但 1684 年,清朝佔領臺灣後,臺灣的商業性格明顯地萎縮下來,因大 清帝國是明顯以農業為基礎的大陸文化,較閉鎖,所以,臺灣過去的國際貿 易縮成區域性的臺海兩岸間的小型貿易。 

     但儘管國際貿易萎縮,不再是遠東貨物集散中心的角色,臺灣海洋文化 的性格仍依舊存在。在 1720 年,臺南開始出現「郊行」、「郊商」,1770 年, 郊商發展到鹿港,1790 年,則發展到艋舺一帶。 如果貨物是銷到中國 北方港口的商業組合就叫「北郊」;如果是銷到中國南方港口的就叫「南郊 」;如果是島內各港口間的商業來往則叫「港郊」。港口與台灣人關係密切 ,此也說明了臺灣之海洋性格。 

     清末鴉片戰爭後,清朝被逼開放五口通商,但在其中之福州,英國人覺 得生意不好做,所以在英法聯軍之役後,英國乃指定要臺灣開港。 1860 年 ,淡水開港了,很多國家不經過北京同意,自動和臺灣地方官員訂約通商, 例如:西、葡、荷、德、丹麥、巴西、祕魯、日本等。 1860 年在中國是貿 易逆差,而在臺灣卻是順差的地方,此說明臺灣商業性格強。

    樟腦在此時,已成為重要經濟作物,集中在北部,所以淡水港變得重要 。於是另開基隆為「副港」,淡水稱為「正港」;安平也是「正港」,另開 打狗為「副港」。沒想到當時的「副港」,今天卻成為臺灣的兩大港口。     1874 年,日本利用牡丹社事件出兵攻台,清廷派沈葆楨帶兵入台,與 日談判。 事情結束後,清廷接納沈葆楨的意見,開始建設臺灣。1885 年, 中法戰爭後,臺灣建省,劉銘傳在臺灣開始推展近代化的洋務運動。而大清 帝國因受兩次英法聯軍之役戰敗的刺激,早在 1860 年即開始洋務運動,學 習西方的船堅砲利;比臺灣早起步二十年。但臺灣卻後來居上,成績比大陸 好。劉銘傳將大陸捨棄不用的鐵路器材,拿到臺灣來鋪成了全清國第一條鐵 路;臺灣也出現全清國第一通電報線、第一條鐵路隧道、第一家自辦的電力 公司。劉銘傳在臺灣只有短短六年時間,竟使臺灣的洋務運動超前中國大陸 ,成為當時最進步的一省。為何會如此?實因臺灣體質與中國大陸不同所致 。大陸守成持重,保守有餘;而臺灣冒險犯難的精神強,較能接受新東西, 此即大陸性格與海洋性格不同之處。   

     沒幾年,臺灣就割讓給日本,淪入了「異族」手中,但此「異族」是已 明治維新成功的日本,是「脫亞入歐」學習海洋的日本。臺灣雖淪入異族的 魔掌,但反而透過明治維新的成果,間接吸收了近代世界的文明,因此在五 十年內,雖然臺灣的政治不平等、經濟是典型的殖民經濟,但臺灣卻有相當 近代化的建設,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差距又拉大了。 1937 年統計,臺灣社會 的農業、工業比例是 50:50;在此時左右,中國大陸是 93:7。但在農業 50% 工業 50% 的臺灣,每年輸出一半的糧食;而在農業佔 93% 的中國,每 年竟要輸入二億石的糧食。此充份說明了此二社會差距之大。

    1949 年,國民政府撤出大陸,播遷來台, 至今也四十多年,這裡我們 實行偏向自由主義的經濟,而對岸施行共產主義經濟,兩岸的差距又出來了 。 在全世界 192 個國家中,臺灣是第十四大貿易國,此顯示臺灣有濃厚海 洋文化的性格。  

    (三)由移民社會轉變為本土化社會 

     荷蘭時代即有計畫引進閩南華人,鄭成功時又帶入大批部隊。入清後, 即使有移民的限制(如:要有官方許可執照,只能單身前往;禁止廣東人前 來),還是有許多人偷渡。在這三、四百年之間,移民是不斷地一批批進入 ,而衝突也是不斷地發生。先有移民與原住民的衝突,後因招贅或化解,逐 漸融合,原住民也漸漸漢化。但一批批移民又進入,為了生存競爭,不同原 鄉認同的移民(如漳州人與泉州人),開始發生衝突。    但在二、三代之後,原鄉認同模糊了,而且新的移民又進來了,造成生 存上的挑戰,所以舊移民之間的衝突淡化了,但新舊移民的衝突又起來了( 如:客家人與閩南人)。   

     最後新的統治者來了,相對於「日本」,福佬人、客家人皆是「台灣人 」,所以彼此的衝突也淡化了。臺灣就一直在這樣的循環(衝突、淡化、融 合)之中本土化。    

      1949 年,隨政府撤退來台的, 所謂「外省人」是臺灣最後一批移民。 五十年來,也許很多人尚未認同臺灣,但是,有人在返鄉探親後回到臺灣後 ,便告誡子女說:「好好學臺灣話,那裡(指大陸)不是我的故鄉,我的家 在木柵。」陳師孟是外省第二代,在上一次演講中他說:「我能夠了解我父 母親那一代,他們那種『落葉歸根』的心情,但也希望他們上一代也了解我 在臺灣『落葉歸根』的心情。」其實,移民的本身是移民,移民的後代不是 移民。三百多年來,臺灣正式由一個移民社會轉變到本土化社會的過程,相 信不久會融成一新民族,將會出現「新台灣人」。

    回答問題: 

    一、要加入聯合國其實很簡單,就是到聯合國祕書處領表,填表格,填 上國名、土地面積,人口多少。但國民政府不敢去領表、填表格,她說要「 加入」聯合國的「努力」,只是口頭上喊一喊而已。

    二、若臺灣有心要加入聯合國,不必怕中共的「否決權」,因為聯合國 的重要議案,不在安理會處理,可以在大會中表決。當初中共就是靠此法進 入聯合國的(當時,中華民國也有否決權)。

    三、若要加入聯合國,用「中華民國」的國名,絕對進不去,因為「中 華人民共和國」已經代替了「 Republic of China 」的席次, 英文名稱沒 變。 所以, 我國在表格上「國名」若也寫「 Republic of China 」,就鬧 雙包案了,聯合國必不受理。所以變更國名是唯一之途,不一定要用「臺灣 」的字眼,只要大家認同就可以。(本文未經主講者過目)

    中秋晚會集錦

                     文/妙音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來臨了。妙心寺慈恩婦女會於九月二十二日 晚上,在妙心寺廣場舉行「中秋晚會」,節目精彩,參與者踴躍,各方提供 的摸彩品亦相當豐富。婦女會的師姐們也準備精緻又豐富的餐點,供大家享 用。當天,大家團圓在妙心寺,渡過一個極富意義的夜晚。

     七點三十分,主持人方更新老師揭開了晚會的序幕。首先由婦女會許會 長歡迎大家蒞臨盛會,並感謝善心人士及婦女會師姐們,提供豐富的摸彩品 ;各參予單位提供精彩的表演節目,與大家聯歡。

     婦女會導師──傳道法師,也開示中秋團圓的意義。每年除了除夕的團 圓之外,中秋團圓在我國也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民俗活動。希望大家盡情表 演、互相交流,不要忘了享用美食。

    「八月中秋月正圓」、「月到中秋特別圓」,這兩句話道盡了中秋月的 圓滿。看到月圓,就希望「人團圓」,也讓人聯想到「月圓人團圓」的情景 。所以妙心寺慈恩婦女會,每逢中秋佳節,必先舉行中秋晚會,一以團圓敘 舊,二以成果發表聯誼,讓大家將所學的,呈現在晚會表演中,以互相切磋 ,增進學習的成效。

    表演節目,首先由李明鄉老師帶領的「妙心國樂團」,演奏「鳳陽花鼓 」、「滿山春色」、「桃花鄉」、「玫瑰玫瑰我愛你」、「金蛇狂舞」等曲 子。

    接著,由陸一嬋老師帶領的「妙心合唱團」,演唱「慈恩婦女會歌」、 「四季謠」、「來握手」、「四季四句話」、「相思雨」等歌曲。  

     全省佛教婦女會的始祖──「高雄佛教堂婦女會」,亦遠道而來共襄盛 舉,提供「說說唱唱」、帶動唱、獨唱等精彩的表演節目,為晚會帶來了新 的氣象。

    妙心幼稚園的老師,以活潑靈巧的帶動唱,不但讓大家樂在其中,也讓 參予的小朋友、爺爺奶奶,格外開心。  

     節目進行中,穿插各種團體遊戲、猜謎、親子遊戲、帶動唱、摸彩等活 動,把晚會的氣氛帶到最高點。活動進行就在愉悅的氣氛中告了一個段落。

      最後,主持人帶領大家,以「感恩的心」帶動唱,結束了晚會的各項表 演活動。並希望大家生活愉快、家庭美滿、國家經濟復甦,社會安和樂利。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