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三壇大戒 源自中國大陸的僧團集體受戒儀式,也是台灣佛教界多種傳戒活動中 最主要的一種。所謂「三壇」,是指初壇之沙彌、沙彌尼戒;二壇之比丘 、比丘尼戒;三壇之菩薩戒。此中,前二壇專為出家僧尼傳授,第三壇則 包含出家與在家二眾。一次三壇大戒的期間,大約一個月(然依各處傳戒 寺院的不同規定,而有小幅度的差異)。其間,正授的時間是三日(每壇 一日),其餘時間主要在做受戒常識的灌輸與儀軌的演練。 在傳戒期間,受戒戒子所受的講習與訓練是頗為嚴格的。一般而言, 起居作息時間大多始於早晨四、五時,大約在夜間十時就寢。作息內容包 含早課、作務、背誦、講戒、演禮、晚課、禮懺、開示等項。 三壇大戒戒場中的主要戒師是「三師七證」,但在正授之前另有為戒 子作傳戒訓練的引禮師。引禮師之首謂之開堂和尚,或稱大師父。「三師 七證」中的「三師」,是指得戒和尚、羯摩和尚,與教授和尚。「七證」 是指七位尊證師,即為傳戒儀式作證明的戒師。此外,開堂(大師父)與 戒子的關係也甚為密切。 台灣光復後的首次三壇大戒, 是在台南縣的大仙寺舉行的。 時間是 1953 年 1 月 15 日至 1 月 29 日。這次戒期較短,僅半月左右。 但此 後的各次傳戒,戒期大多是一個月左右。到 1999 年為止,每年都有一次 或多次的三壇大戒傳戒活動。在四十餘年之間,曾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的 白聖,其所主持的傳戒活動,次數最多。共計出任三師中之得戒和尚十五 次,出任羯摩和尚二次,教授和尚四次。 三壇大戒的傳戒活動,自 1953 年以後的 40 年間,每年在台灣僅舉 行一次。由各寺院向中國佛教會登記、申請,並依次舉行。到 1993 年之 後,一年一度的成規始告打破,而有一年多次,由不同寺院分別舉辦的情 形發生。 在傳戒意義方面,出家人在受過三壇大戒之後,才正式成為合格的比 丘與比丘尼。此外,由於日據時代的日本佛教並不傳戒,因此,由中國大 陸來台僧人所主導的此一活動,可以說是「樹立中國傳統佛教標幟,排除 日本佛教影響力」的象徵。在台灣佛教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原著:牧田諦亮 中譯:釋 依 觀 壹、 前言 據說明‧蕅益智旭(一五九九~一六五五)曾於一個月內,三度夜夢憨 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欲入其門,以路途遙遠,不能遂其所願。 雖然如此,德音想必依然遙通,其受德清《肇論略疏》之啟發不小,此如 《閱藏知津》卷首凡例云: 「此土述作, 唯肇公及南嶽天台二師醇乎其醇,真不愧馬鳴、龍樹、 無著、天親。故特入大乘宗乘,其餘諸師,或未免大醇小疵,僅入雜藏中 。」 亦即對《肇論》之優秀頗為激賞。在世時鳩摩羅什歎之為「解空第一,肇 公其人乎」,千載後智旭稱其為「醇乎其醇」之僧肇,其主要著作《肇論 》,在中國及日本之流傳情形如何?在此主要從《肇論》之末疏作探究。 有關此一方面之研究, 故中田勇次郎已於東方學報東京第六冊 ( 昭和十 一年二月刊 ), 發表〈肇論及其註疏就〉 ( 關於肇論及其註疏 ) 一文。今所以膽敢於此研究上再添蛇足,一來以本篇乃《肇論研究》之 一部份,二來,因研究有所推移,故於中田氏稿上作若干增補。 貳、關於僧肇之著作 關於僧肇之著作, 在被視為最古資料之梁‧僧祐 ( 四四五~五一八 )《出三藏記集》卷十二, 即陸澄《法論目錄》載云 ( 《大正》五十五 ,八十三頁 ): (法論一) 不真空論 百論序 屬於法性 (法論二) 涅槃無名論 屬於覺性 (法論三) 般若無名﹝知﹞論 維摩詰經註序 屬於般若 (法論四) 丈六即真論 屬於法身 (法論五) 長阿含經序 屬於教門 有關此等,略說如次: 百論序 出三藏記集卷十一 (《大正》五十五,七十七頁上) 鳩摩羅什譯 百論 (《大正》三十,一六七頁下) 維摩詰經註序 出三藏記集卷八 (《大正》五十五,五十八頁中) 僧肇 撰 註維摩詰經 (《大正》三十八,三二七頁上) 長阿含經序 出三藏記集卷九 (《大正》五十五,六十三頁中) 佛陀耶舍 竺佛念譯 長阿含經 (《大正》一,一頁上) 此中,維摩詰經註序係與釋文併刊,此從斯坦因、伯希和等所蒐集敦 煌寫經之斷簡可知。 亦即如矢吹慶輝博士所示 ( 《鳴沙餘韻解說》四十 七頁 ):大曆二年 ( 七六七 ), 長安崇福寺體清,參預資聖寺道液維摩 經集解關中疏會座,為「紀其所聞以補多忘,庶來悟義伯,無誚斐然矣。 」而於僧肇序、道液經序上添加註釋。敦煌寫經中,多有維摩、淨名經疏 ,從中可知彼地佛教大勢。又,〈維摩疏釋前小序抄〉、〈釋肇序〉中, 屢有「纂天台之註釋」、「天台辨本跡有略五重」,由此亦足以知當時長 安佛教趨勢(參照《大正》八十五,四三四~四四○頁)。 吉藏有〈百論序疏〉, 眾所皆知,此係僧肇〈百論序〉之註釋 (《 大正》四十二,二三二頁上 )。 除上記外, 僧肇所撰經序,又有〈梵網經序〉 ( 《大正》卷二十四 ,九九七頁 ),然《出三藏記集》等未曾提及,更且無名氏所撰第一序, 顯然出自僧肇「願來劫不絕共見蓮華」之文,僧肇所撰第二序與第一序文 旨幾乎一同,文末以「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蹤以悟理故,冀於後代同聞焉 。」作結。元版大藏經之後的藏經,始見附有僧肇之名,故可能是後世假 托偽作而成。 又,《法華經傳記》卷二〈諸師序集〉中收有〈法華翻經後記〉、〈 釋僧肇記〉 ( 《大正》五十一,五十四頁 ), 然猶如記末所云:「冀通 方之後賢,不咎其差違,流行之處,必有感應矣。」,顯然亦後世偽托。 《肇論》於此時尚未整理成卷, 據《梁高僧傳》所載,其撰述年代次 序為:〈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 。《歷代三寶記》卷八、《大唐內典錄》卷三等,皆承繼《梁高僧傳》所 說。 現行《肇論》,係於此四論加上〈宗本義〉一篇,再加陳‧慧達所撰 〈肇論序〉而成。關於〈宗本義〉是否僧肇所撰,還存有若干疑問 ( 續 肇論序〉而成。關於〈宗本義〉是否僧肇所撰,還存有若干疑問 ( 續藏 本惠達撰《肇論疏》中缺〈宗本義〉 )。 惠達疏跋文中,記有神龜三年 ( 七二六,即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 「 肇論疏書寫」; 《大日本古文書》卷八所收天平十五年 ( 七四二,唐玄 宗天寶二年 ) 正倉院文書記有「肇論書寫」, 以及天平十二年「肇論疏 書寫」。此外,東大寺、永觀堂等所藏元康疏跋文中,亦記有大唐開元二 十三年 ( 七三五,即日本天平八年 ), 流傳此疏予日本大乘大德法師。 從以上所述可以推知:如《宋高僧傳》卷四所記,有彭亨之譽的安國寺元 康,貞觀年中遊學京師時,已有現今所見之《肇論》流傳。《通志》卷六 十七,除載有《僧肇論》二卷 ( 偽秦釋僧肇撰,唐僧光瑤註 ) 外,還載 有:涅槃無名論、般若無知論。雍正帝對《肇論》極為重視,此從雍正十 一年癸丑四月望日之御製序所載可知 ( 《御選語錄》卷一,又, 清末浙 西西湖慧空經房刻印流通本也收有此序 )。 僧肇圓寂後五十年左右,陸澄奉宋明帝敕令所編之《法論目錄》,也 是將〈丈六即真論〉分類為法身一類,此文可能是僧肇對佛身的觀點。《 大乘大義章》中收有鳩摩羅什與慧遠二人就真法身之往返問答,可能因此 僧肇遂有此作!此文早已散佚,只有隋‧法經《眾經目錄》收錄其名,其 他經錄皆不見載 ( 吉藏《中論疏》卷一末,《大正》四十二, 十七頁下 有:「彭城竺僧弼作《丈六即真論》云: 如月在高天影現百水,水清則像 現,水濁則像隱,像見有生滅,佛實無去來。」可能僧弼與僧肇同是羅什 門下,故兩者事蹟被混淆在一起 )。 《寶藏論》今被視為僧肇撰作, 《續藏經》、《大正藏》等皆有收錄 。此《寶藏論》之名不見於中國古文獻中,然唐朝中期以後,宗密〈禪源 諸詮集都序〉屢屢引用此書,鄭樵 ( 一一○四~一一六二 ) 《通志》卷 六十七中,載有「寶藏論三卷 ( 偽秦釋僧肇撰 ) 」,《宋史藝文志》承 此。其文體異於僧肇其他著作,更且文中所說華嚴思想,係以僧肇在世當 時尚未譯出之六十、八十華嚴為依據,是以說為僧肇所撰,頗為可疑。《 通志》卷六十七記有「《混渾子》三卷,不知氏名所,釋肇法師《法藏論 》主義」,似為《寶藏論》註釋。 《寶藏論》在日本流傳方面,《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大正 藏》五十五,一一○○頁 ) 始見其名,圓珍於天安二年 ( 八五八,即唐 宣宗大中十二年 ) 返日,可能在這一年, 僧肇《寶藏論》才被攜入日本 。 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三,記有法滋《寶藏論註》三卷及《 0 寶藏論》,《東域傳燈目錄》亦載其名,然並非與《肇論》及其末疏等同 視之,而是收之於雜錄之中,且另有附以「私僧肇撰」頭註之別本,可能 已懷疑是否僧肇所撰。雖然如此,宋代淨源屢屢於其《肇論中吳集解》中 引用《寶藏論》,而元初文才疏也有引用。直至明版藏經,始收載《寶藏 論》全文, 湯用彤教授懷疑此書係唐中期後,隨禪家發展偽撰而成 (《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三三二頁 )。 《註維摩詰經》十卷 ( 《大正藏》第三十八冊所收 ),依其經序所載 ,可知其撰述編纂緣由,現行本係合羅什、僧肇、道生、僧叡、道融之註 而成。如《出三藏記集》卷十五〈道生法師傳〉所載:「關中沙門僧肇始 註維摩,世咸翫味。及(道)生更發深旨,顯暢新異」,今日所見《註維 摩》,其編纂在僧肇圓寂後,然不明其詳細年時。奈良時代書寫之《淨名 經集註》卷九(醍醐寺藏)中,除羅什、僧肇、道生外,另有今現行本所 無「僧叡曰」之注釋。由此可知有數種冠有僧肇之名的《註維摩經》流傳 (《大唐內唐錄》卷三記云:「羅什又著《實相論》及《註維摩》」)。 《東域傳燈目錄》記有《註金剛般若經》一卷, 又於智顗撰《金剛般 若經疏》一卷中,註云:「天台智顗禪師撰,往年披見與肇註不異。本宗 又疑」 ( 《大正》五十五,一一四七頁中 )。《義天錄》卷一亦載「《 金剛般若經註》一卷(僧肇等四註)」。《續藏》(一之三~一之八)收 有《金剛般若經註》(晉僧僧肇註應之集)一卷,然亦不足以信賴。 此外,《東域傳燈目錄》載有「《大智度論抄》八卷(或云疏,釋僧 肇記)」,以及「《三論遊意》一卷(肇師二十三紙)」,仍難確保是僧 肇所撰。安澄於《中論疏記》中所引用者,是「磧法師三論遊意」。 又,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八(《大正》三十五.二六○頁上), 載有:「又依肇法師《法華疏》中十善為本」,吉藏《法華玄論》卷一( 《大正》三十四.三六三頁上),南齊‧劉□敘述《法華經疏》撰述原由 :「與十許名僧,依傍安林□遠之例。什肇融恒之流,撰錄眾師之長,評 為註法華也。」由此看來,僧肇有《法華經疏》之撰述。 唐.道宣所纂集《廣弘明集》卷二十三(《大正》五十二,二六四頁 中)記有:「鳩摩羅什法師誄,釋僧肇」從來無人懷疑此誄非僧肇所撰( 參閱中田氏論文),然著作年代據羅什圓寂年代最相近之《出三藏記集》 〈羅什傳〉,謂羅什圓寂於義熙年中(四○五~四一八),《梁高僧傳》 記為弘始十一年(四○九)八月二十日,且云:「猶有異說」。直至唐‧ 道宣時代,卻有「癸丑之年(四一三,義熙九年)年七十,四月十三薨於 大寺」之誄出現,故不得不令人生疑。尤其在誄文中,關於釋道二教,屢 屢言及,且云:「審釋道之凌遲,悼蒼生之窮藹」、「先覺登遐,靈風緬 邈,通仙潛疑,應真沖莫」、「華風既立,二教亦賓」,依此文意看,此 誄文撰作年代,距僧肇年代相當久遠(參照本書塚本博士之論文)。 又,《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大正》五十一,四三五頁),載僧 肇問死罪於秦主姚興,臨刑時,說偈如次:「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並記玄沙師備有「肇法師臨死猶如寢語」之 讚歎。雖所據不詳,然若依《傳燈錄》卷二十七所記:「一、或問僧,承 問大德講得肇論是否?曰:不敢。曰:肇有物不遷義,是否?曰:是!或 人遂以茶盞就地撲破曰:這個是遷不遷?無對。二、樂普侍者謂和尚曰: 肇法師制得四論甚奇怪?樂普曰:肇公甚奇怪,要且不見祖師。侍者無對 。」看來,想是禪家訛傳而已。 參、關於肇論之末疏 千數百年來,《肇論》予中國佛教學界莫大影響,乃無庸贅論,從而 有關《肇論》之末疏,數量也多,今依其存佚之別,一一列之如次。 一、存 1. 《肇論疏》三卷陳(?).惠達撰,《續藏》(一之二之乙,二十 三之四)所收 《續藏目錄》云:「肇論疏三卷缺下卷」,又云「《肇論中吳集解》 ,晉‧惠達撰」,無庸贅言,此為謬誤。中田勇次郎氏主張此惠達與撰〈 肇論序〉之惠達同一人,然松本文三郎氏不同意。大安寺安澄《中論疏記 》屢屢引用之〈肇論述義〉(仙光寺某師撰)中,多引惠達之言,其所引 之文與此惠達疏之文頗為相合,因此,視為惠達撰大抵無誤(續藏經本有 惠達撰肇論疏跋文)。然該書同時又加註云:「此疏惠達師撰云云,未詳 之。」中田氏曾考證續藏本惠達疏之配列順序,認為〈無名論義記〉(卷 上)、〈般若無知論義私記〉(卷中)、〈物不遷論〉、〈不真空論〉( 卷下)之順序正確,且云:若此推測正確無誤,則「由於置於《肇論》卷 首之慧達〈肇論序〉附於本疏卷首,故除闕失〈無名論義記〉上卷初一葉 外,其餘皆完整保存。」然中田氏對於惠達疏中不見慧達序所言〈宗本義 〉一事並無言及。 從此疏所引諸多論疏見於都喜賓之《奉法要》,或僧祐《法苑集》等 看來,此疏作者之時代與小招提寺慧達應無太大差距。石晉氏有〈讀惠達 肇論疏述所見〉,日本安澄之疏也有引用,引用書遍及南北朝時代,故知 係南北朝前之著作,且是現存最古肇論末疏(《圖書季刊》新五之一,民 國三十三年三月號)。又,關於石晉氏《大頓悟》、《小頓悟》、《涅槃 無名論疑作論》,日本學者方面之見解,可參閱橫超氏論文。,澄禪(一 二二七~一三○七)於《三論玄義檢幽集》中也屢屢引用〈慧達法師肇論 序〉,可知其流傳甚廣(《大正》七十,三八○頁中)。 2.《肇論疏》三卷 唐.元康撰 日本《正倉院文書》中已錄其名,大安寺安澄《中論疏記》屢屢引用 元康之疏,可知其年代之古。 元康於貞觀年中 ( 六二七~六四九)遊學於長安, 係三論宗義學僧 ,相傳曾奉太宗敕住於安國寺。淨源〈肇論中吳集解題辭〉中記有「興善 元康」,可能元康住大興善寺時,撰成此《肇論疏》。 在釋肇論疏序處,有本謂「小招提達法師作」,有本僅云「小招提撰 」,可知當時有數種附慧達序之《肇論》流傳。雖不知此書何以含有禪教 等後世方始出現之教義,然全書忠實布衍僧肇之意而成,實可謂優秀之作 。後世造疏者多準之,如宋.泐潭禪師曉月,幾乎依元康疏而撰成《夾科 肇論序》。元康曾批評慧達云:「然此法師,未善文體,所作論序,多有 庸音。直以敘述論宗,不無倫次。貴其雅意,如後釋之,所望通人幸無譏 誚也。」文中不提〈慧達序〉另外有〈宗本義〉四論之疏,松本氏遂以此 作為「惠達疏」非小招提寺慧達所撰之旁證。 關於本疏在日本之流傳,東大寺本、永觀堂本元康疏之跋文中記有開 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乙亥閏十一月三十日,揚州大都督府江都縣白塔寺 僧玄湜勘校,流傳予日本國大乘大德法師。此大乘大德法師,據三論圓宗 沙門聖然推定,即係大安寺道慈(參閱本書二九二頁)。又,現行元康疏 中,摻有白塔寺玄湜所寫「玄湜意」、「玄湜謂」,此須加以注意。 3. 《註肇論疏》六卷 宋.遵式撰 此書係將其一生投注入於復興天台之趙宋慈雲遵式(九六四~一○三 二)所撰,於其圓寂後三十三年之熙寧甲寅(七年,即一○七四),某師 於南峰西庵序云: 「然古今解釋注釋頗多,取意求文,各隨所見。 推宗定教,曾無一家 ,遂令學者迷文,宗途失旨。杲(《續藏本》載為遵式,誤也)幼從師授 ,虛己求宗。後因習華嚴大經,常睹清涼判釋,盡開五教,取法古師,權 實之旨有歸,行解之門可向。常恨此論人亡則難,致使深宗故多亂轍,今 則精研譚思,三復竭愚,但愧流通之心,輒伸鄙作耳。」 可能遵式歿後才予以整理,並附上序而流通。此書大多根據元康疏, 此外還引用《華嚴經》及賢首大師法藏、清涼大師澄觀等人之疏,從中可 知肇論疏釋之新發展(續藏本中有姑蘇堯峰蘭若沙門遵式排定之肇論疏科 文,可能是後人從《註肇論疏》抽出)。 現行遵式疏卷首附有「夾科肇論著 小招提寺沙門慧達述 泐潭禪師 曉月註」(中田氏對此有詳細解說)。其序註中記云:嘉祐七年(一○六 二)明教大師契嵩《傳法正宗記》入藏。契嵩《潭津文集》卷十四有〈泐 潭雙閣銘並序〉,此閣竣工於嘉祐五年(一○六○),於此序中言及大長 老曉月此註;另收有極力抨擊契嵩《傳法正宗記》之醫僧子昉知識人士所 作序。根據《釋門正統》所載,《祖說》、《止訛》之刊行,在嘉祐、治 平年間,從序註所記看來,可能在遵式疏編纂前後,就遵式未完成慧達之 序註,依元康疏而成書。序註中「復造《寶藏論》三章進上秦王」此一記 事,於探究《寶藏論》真偽問題上,值得注意。 4. 肇論中吳集解三卷宋.淨源集 《義天錄》中已見其名,松本文三郎舊藏中 ( 松本博士認為是宋刊本 ,然仍存有若干疑問 ),有《肇論中吳集解》。影印「傳是樓藏宋刊本」 之羅振玉氏宸翰樓叢書五種本,及其後於此加以增補八種本亦收之。名古 屋真福寺收有伏見於康永二年 ( 一三四三 ), 依高山寺傳本抄寫之《肇 論集解》, 此書可能與後文將述之《令模鈔》一樣,皆根據行辨 ( 隨明 惠上人入宋 ) 攜入高山寺之本而成 ( 中田氏未見羅振玉刊本等,故將之 列於肇論疏逸本中 )。 高麗義天於元豐八年(一○八五)攜帶當時中國本土業已散佚之華嚴 章疏入宋,由於晉水淨源(一○一一~一○八八)致力於覆刻,華嚴教學 遂得以重興於中國本土;此事見載於《佛祖統紀》卷二十九。 所謂淨源疏,原係中吳祕思法師所作,彼俄而謝世。嘉祐三年正月, 淨源四十八歲,憶及昔時道液作有《淨名經關中集解》,遂就中吳祕思之 作添削增補,更附以《中吳集解》之名而成此書。 關於淨源在世當時,教界通行之《肇論》末疏,淨源記為: 「其書由陳、隋之後,盛行於世。 興善元康、幽棲慧燈,此二尊者嘗 述疏鈔以廣之,自茲已降,杭烏好直、永嘉修廣、玉峰雲靄是三高僧互發 淵旨而為之註。且夫正曲直者在乎繩墨,定輕重者在權衡。」 此中未舉遵式疏之名,可能遵式疏之刊行在此以後。文中隨處引賢首 、清涼之疏。又於釋〈不真空論〉「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時, 引用《寶藏論》,如云:「敗滅也。《寶藏論》云:譬如水流,風激成泡 ,即泡是水,非泡滅水」。釋〈答劉遺民書〉「此絕言之途,知何以傳」 時,謂: 「至道絕言,真知本有,詎可傳乎?然則知之為體, 具載群籍,是以 文殊抗志華嚴,馬鳴潛神起信,荷澤開拓眾妙,圭峰包并一言,自非內因 聖心,外跡祖訓,則何以優遊其源哉?」 從中可知欲以禪家之理,會通三論三觀之理等之時代變遷。 5. 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宋.淨源撰 《肇論吳中集解》係淨源依中吳祕思法師之稿增刪而成, 然《集解》 中,為方便敘述有所省略,且淨源本身亦有所發抒,故另撰此書。常盤大 定博士《高山寺法鼓台所藏宋版章疏大觀》中,有頗為詳細之高山寺藏經 調查報告,從中可知有版本《肇論中吳集解令模鈔》存在。中田勇次郎氏 就肇論末疏所做調查報告,與《集解題辭》中所記一致,事實上,中田之 文係根據《集解題辭》本文敷衍而成(筆者曾希望一讀高山寺藏《令模鈔 》,可惜無此機緣)。如中田氏所示,高山寺本有缺頁,而根據黑板博士 等之調查,名古屋真福寺寶生院藏《令模鈔》為完本,係極其珍貴之肇論 研究資料。 6. 夢庵和尚節釋肇論,宋.悟初道全集 關於此疏,請參閱別項。 7. 肇論新疏三卷元.文才述 此書係贈邽國公海印開法大師長講沙門文才(一二四一~一三○二) 所撰。《明高僧傳》卷二評文才其人為:「遍遊講肆,盡得賢首之學。」 文才曾獲雲庵達禪師疏及唐.光瑤禪師、宋.淨源法師二家註記,以為從 來註釋及賢首、清涼、圭峰等人皆墮諸家之見,《肇論》曲要不能發揮, 復爭論不止,遂廣引先覺之說撰成此疏援其座下。其序中所言光瑤、淨源 疏,夙聞其名,然雲庵達禪師疏,則不得其詳。 8. 肇論新疏遊刃三卷 元.文才述 此書係仿淨源《令模鈔》,就新疏再加以疏釋而成。全書分二門,初 述論之詮旨,後釋疏義。《明北藏目錄》謂《肇論新疏遊刃》十卷;智旭 《閱藏知津》卷三十九謂《肇論新疏》二十卷,元大白馬寺沙門釋文才《 述科》一卷,《新疏》九卷,《遊刃》十卷;《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三卷 所收《建仁寺兩足院藏書目錄》謂《肇論新疏》三卷,《肇論新疏遊刃》 三卷,就其卷數,古來已有異說,今所流傳為三卷本。龍谷大學圖書館所 藏《肇論新疏遊刃記拔粹》(四冊存一冊)有跋文曰:「已上肇論新疏並 遊刃,茲年安永四(一七七五)乙未之冬十二月,於浪速善行精舍披閱之 畢。僧純識。」此係從寬文、延寶年間之和刻本摘錄而成,與《藏逸經書 標目》所記《肇論遊刃鈔》完全不同。 9. 肇論略述六卷 明.德清述 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二)為明代四大師之一,師素主禪與華 嚴融合,並倡儒佛道三教融合,有《中庸直解》、《老子解》、《莊子內 篇註》等外典之著述。此《略述》較之文才《新疏》,記述更為達意,在 諸多末疏中,占極其特異地位。又,利用光瑤本以校合《肇論》本文。根 據卷末所附萬曆丁巳(四十五年,即一六一七)孟秋華山法姪慧浸後跋所 載,德清深探《肇論》奧微,慨歎學人持首鼠兩端而無所趨,遂廣難諸家 ,以顯《肇論》幽旨。更記居士雲山出二十五金,以令刊行云云。德清年 少時嘗讀《肇論》,於物不遷義,久不得釋懷,適同妙重刻《肇論》,於 校讀之際,翻然大悟。亦即就梵志所云:「吾猶昔人非昔人」,釋為「意 為少壯自住,在昔而不來,豈可以今之老耄排去而至昔耶!」,且云:「 恍然有悟,欣躍無極,因起坐禮佛,則身無起倒,揭簾出視,忽風吹庭樹 ,落葉飛空,則見葉葉不動,信乎旋風偃嶽而常靜也。及登廁去溺,則不 見流相,歎曰:誠哉,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於是回觀昔日法華世間相常住 之疑,泮然冰釋矣。」 又於《略疏》卷一〈物不遷論〉之跋云:雲棲袾宏、紫柏真可等諸大 老悉不贊成《肇論》之說,甚且詆一友人為一見外道,然自信僧肇正是深 知法之實相者。在此之前,《續藏經》(一之二之二)所收道衡《物不遷 正量證》、鎮澄《物不遷正量論》、真界《物不遷論辯解》等論著,頻頻 論難僧肇,德清對此等論著闡明己之所信,並謂:「書此以前學者,則物 不遷義,當自信於言外矣。」 雲棲袾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於《竹窗隨筆》中撰〈物不遷論駁 〉,於《竹窗三筆》撰肇論、華嚴論疏等,對空印等僧肇之駁論,則採折 衷之說。於《竹窗三筆》中,置評議先人之條,同意今人對僧肇、圭峰、 宗密等之批評,云:「嗟乎古人往矣,今人猶存,吾何苦為過去者爭閑氣 而取,見存者之不悅乎。顧理有當言不容終默者,餘非所恤也。」紫柏真 可(一五四三~一六○三)於《紫柏尊者全集》(續藏本)卷十五中有〈 物不遷論跋〉、〈書肇論後〉、〈書般若無知論後〉等,從中可知師對《 肇論》之看法。 10. 肇論聞書 日本 名古屋寶生院所藏鎌倉期寫本中,記有: 嘉曆二年(一三二七)六月七日於遍照心院精談了,讀師貞海本記 云於專戒上人機下殿稟訓說畢 九牛一毛記之 三論宗學者信(聽) 私云 曆應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亥刻於般若坊之學窗書寫而已,于時 松風窗聞頻驚寢夜之眠,急雨軒降彌添露點之便,逢此物感悅無極,仍競 寸陰馳筆記了,末學賴濟。 依此看來,此書應是肇論講義之筆記。 二、亡佚 1.肇論抄三卷 唐.慧證撰 2.肇論文句圖一卷 唐.慧證撰 慈覺大師圓仁《日本國承和五年(八三八)入唐求法目錄》中載有: 「肇論抄三卷 牛頭山幽西寺 慧證撰 肇論文句圖一卷 慧證撰」。《 肇論抄》三卷,可能即《肇論中吳集解題辭》所云:「幽棲慧燈有疏鈔」 。《慈覺大師在唐進送錄》(《入唐新求聖教目錄》作惠澄撰)以二者皆 慧澄撰。證、澄、燈等,可能是抄寫之際誤寫所致,實情如何不得其詳。 《東域傳燈目錄》錄有「肇論疏一卷」。 3.肇論略述一卷 唐.東山矩作 圓仁《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始見其名,《入唐新求聖教目 錄》有一本東山雄作,《慈覺大師在唐進送錄》謂「肇論疏一卷,東山矩 作」。 4.肇論略出要義兼註附焉並序一卷 唐.靈興撰 可見於《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在唐進送錄》記為《肇 論略出要義》。 5.肇論科文一卷 亡名撰 智澄大師圓珍《福州溫州台州求得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除記《肇 論》一卷外,又記「《肇論科文》一卷,已上於溫州永嘉郡求得」,此書 可能是將當時流傳之《肇論》或《肇論疏》科段抽出而成。 6.肇論私記一卷 亡名撰 延曆寺玄日《天台宗章疏》中記有「肇論私記一卷」,《東域傳燈目 錄》亦承此說。 7.肇論註一卷 亡名撰 《義天錄》記有:「肇論註一卷,亡名或云叡法師註待勘」。 8.肇論註三卷 光瑤註 9.肇論註三卷 瑤等三註 此二者皆見於《義天錄》,可能是一書誤為二書。《宋高僧傳》卷十 有唐沂州寶真院光瑤傳,云:「捨講肆入禪林,凡嚮宗師悉從求益,末遭 (神)會禪師。」不明此光瑤是否即書此《肇論註》之光瑤。《通志》卷 六十七記有光瑤註,而文才於《新疏》自序中述其嘗獲光瑤本,德清《肇 論略述》亦依光瑤本而校訂《肇論》本文,由此可知此書在中國流傳相當 久遠。 10.肇論註三卷 好直撰 此書可能是淨源《集解題辭》中所提「杭烏好直、永嘉修廣、玉峰雲 靄三高僧有《肇論疏》」中之杭烏好直所撰。向淨源執弟子之禮的義天, 於其《義天錄》中記云:「肇論註三卷,好直註」。《宋高僧傳》卷三十 有唐上都大安國寺好直傳。大安國寺即元康所住之寺。傳中記好直投杭烏 山藏禪師落髮,所謂杭烏好直(七八四~八三九)應指此人。師藏禪師, 《宋高僧傳》卷六有傳。即印度人後裔之唐.越州暨陽杭烏山智藏(七四 一~八一九),貞元中依大寂禪師而篤明心要,後留於杭烏撰述《華嚴經 妙理》。好直係於其師座下研學華嚴,於洪州參禪而洞達心要。從中也可 看出唐中期以後,對《肇論》作釋之趨向。 11.肇論註(假題)唐.修廣撰 此書名見於淨源《集解題辭》。修廣傳為永嘉人。 12.肇論註(假題)唐.雲靄撰 此書名亦見於《集解題辭》。雲靄為玉峰(江蘇崑山)人。又《中吳 集解》、《令模鈔》皆有引用 11 及 12 二書。 13.肇論述義 日本 安澄撰 惠達疏卷上(續藏本)跋文云:「仙光院《肇論述義》中多引惠達言 ,其文悉合此疏,惠達撰無疑者哉。」 所云「仙光院」,可能是珍海(?~一一五二)《三論玄疏文義要》 卷二(《大正》七○,二三七頁下)所註記:「仙光中論疏記亦有釋之, 具如下四悉中論之。」若是如此,當指《中論疏記》八卷之作者──大安 寺安澄(七六三~八一四)。元興寺有支院名仙光院,安澄可能住過仙光 院,所以被稱為仙光院。又,《中論疏記》卷一之本(《大正》六十五, 六十五頁下)中有「就用涅槃亦有兩種,即萬德中無累之義,具明如《肇 論述義》第四卷」,可知卷數至少有四卷以上。由於《中論疏記》頻頻引 用,所以可以作某種程度之還原。在數量極少之日人撰述肇論末疏中,本 書極其值得加以注意。 肆、關於夢庵和尚節釋肇論 一、 關於《肇論》之末疏,如前文所述,計有二十餘種,然向來不大受注 意的是,前田尊經閣文庫所藏《夢庵和尚節釋肇論》。 《尊經閣所藏和漢書類調書》中之釋家類,依明治三十九年白石正邦 之調查,有如次記載: 夢庵和尚節釋肇論 悟初道全集 二冊上下 (一)上卷 1.紙數 四十八頁 2.脫頁 前面掉脫一、二頁,其餘完備。 3.卷末有如次之記載: 永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相扶風疾自終露點耳 立心 4.黏裝頁所成 5.需製本 (二)下卷 1.紙數 五十頁 2.脫頁 無 3.卷末記載如次: 永仁七年卯月五日手自終上下二帖移點訖 立心 4.黏裝頁所成 5.需製本 (三)檢查前之狀況 上下兩卷交錯混雜,殆不可分,幸而發現其中有「有頁數」及「無頁 數」之記兩種情形。前者依頁數順序排列,內容接續確實無訛,本書之下 卷遂得完備。而無頁數之註記者,以確知其為上卷,依其記載事項及文章 之接續等,亦能得其順序次第,其結果即如前第 ( 一 ) 中所記,只有序 文部份缺逸一、二頁,其餘亦皆齊全。 (四)關於本書之雜感 1.本書如前所述,係永仁七年之古寫本,故極為珍貴。 永仁七年即 正安元年,是日本後伏見天皇即位之年,距今五○七年。 2.夢庵不知何許人, 由於序文記為熙寧甲寅仲春十有三日,故知為 宋神宗皇帝時代之人,從古本諸目錄中可見本書之名看來,本書他處亦傳 ,係一極為珍貴之書。 3.由於表紙右下方記有「稱名寺常住」,可見是稱名寺藏本。 夢庵疏何時從金澤文庫稱名寺移至尊經閣,此報告並未言及。眾所皆 知,今日尊經閣文庫中典藏眾多金澤文庫舊藏珍貴典籍。此等係前田松雲 從延寶七年 ( 一六七九 ) 至元祿三年 ( 一六九○ ) 之間所購入 ( 《 金澤文庫之研究》三九五頁以下 )。夢庵疏可能也是此時收入尊經閣。前 文所提及之調查報告,經明治三十九年重新整理,遂成今日所見之型態。 所脫頁是慈雲遵式《註肇論疏》(《續藏》一之二之一)卷首──熙寧甲 寅 ( 七年,即一○七四年 ) 仲春十有三日之序文前半。因此書已有刊本 流布,故對閱讀不造成妨礙(在本序文之中,缺「南峰西庵」四字)。尤 其續藏本中記為「遵式幼從師授,虛己求宗」,夢庵疏改為「杲幼師授, 虛己求宗」(關於夢庵疏中附上遵式疏之序,留待後述)。此書幸有白石 氏費心而得復原如初,然有數處錯簡,此次影印已將之訂正。而在《肇論 研究》出版之際,能將向來不得一見之夢庵疏加以刊行,完全是「尊經閣 文庫」及負責攝影的「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給予襄助,謹此致上最大之 謝意。
關於肇論之流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