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編按:今年四月二十七日(舊曆三月十二日)是印順導師九秩晉四華 誕。茲選錄《台灣佛教辭典》所收有關導師思想之條目文字(未刊稿)若 干篇,刊載於此。以表達編輯部同仁之祝壽微忱。由於辭典體裁之文字, 全部省略稱謂,因此直接以導師名諱行文。體例如此,讀者諒之。 人間佛教 印順所提倡的佛教理念,也是印順的佛教思想中心。主旨在倡導以人 為本的菩薩行,矯正天神化、鬼神化的佛教信仰。主張由凡夫之身修菩薩 行。理論原則是「自利與利他的統一」,而以「信、智、悲」三者為修持 心要。 這種思想與祈求人天福報的人天乘並不相同,與太虛所主張之人生佛 教也有差異。太虛的人生佛教,主張「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 對治的是過分重視「死」與「鬼」的信仰偏差。而印順則在此二者之外, 也強調須對治天神化的佛教信仰傾向。 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刊載在其所著《佛在人間》(《妙雲集》下編 之一)、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華雨集》﹝四﹞)之中。在《契 理契機之人間佛教》文中,印順對人間佛教要略的含義曾有下列說明: (一)「論題核心」,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 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從人而發菩薩(提)心,應該認清自己是「具 煩惱身」(久修再來者例外),不可裝腔作勢,眩惑神奇。要「悲心增上 」,人而進修菩薩行的,正信正見以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業,以護 法利生。 (二)「理論原則」是:「法與律合一」。「導之以法,齊之以律」 ,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則。重法而輕律,即使心在入世利他,也只是 個人自由主義者。「緣起與空性的統一」:這是「緣起甚深」與「涅槃甚 深」的統一,是大乘法,尤其是龍樹論的特色。「自利與利他的統一」: 發心利他,不應忽略自己身心的淨化,否則「未能自度,焉能度人」?所 以為了要利益眾生,一定要廣學一切,淨化身心(如發願服務人群,而在 學校中努力學習一樣);廣學一切,只是為了利益眾生。不為自己利益著 想,以悲心而學而行,那所作世間的正業,就是菩薩行。 (三)「時代傾向」:現在是「青年時代」,少壯的青年,漸演化為 社會中心,所以要重視青年的佛教。這不是說老人不能學菩薩行,而是說 應該重視少壯的歸信。適應少壯的佛教,必然的重於利他。人菩薩行的大 乘法,是適應少壯唯一契機的法門。(中略)佛法是以集體生活來完成自 己,正法久住的,與中國人所說的隱遁,是根本不同的。適應現代,不但 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於佛意)化,在家弟子學菩薩行的,也應以 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不是為個人謀取名位權利)。 (四)「修持心要」:菩薩行應以信、智、悲為心要,依此而修有利 於他的,一切都是菩薩行。我曾特地寫了一篇《學佛三要》,三要是信願 (大乘是「願菩提心」),慈悲,(依緣起而勝解空性的)智慧。「有信 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長邪見」;如信與智增上而悲心不足,就是二乘; 如信與慧不足,雖以慈悲心而廣作利生善業,不免是「敗壞菩薩」(修學 菩薩而失敗了)。所以在人間而修菩薩行的,此三德是不可偏廢的! 學佛三要 書名,印順著。收在《妙雲集》下編之二。初版於 1971 年。台北. 正聞出版社發行。 本書共收集十一篇文章。其中第四篇即為〈學佛三要〉,作者即以此 篇名為書名,可見該文在全書之中具有較特殊的意義。 在〈學佛三要〉文中,作者以《大般若經》中所載的「一切智智相應 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作為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此三要也是菩薩學行的核心,可以歸約為「信願、慈悲、智慧」三項。 作者以為,這三要是不可偏執的,但是初學者不妨依性向而從一門先 入。到相當程度,再三事齊修。修習的次第是發菩提心,然後修慈悲行、 修集福德智慧。等到悲慧平等,則進而智證平等法性。至於中國佛教徒所 常行的念佛、喫素、誦經,作者以為這是菩薩行的初方便,修習者務須從 這些方便中認清學佛的目的:要從念佛中策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 精進;從喫素或放生中,長養慈悲,去做有益人世的福利事業;從誦經中 進一步研求義理、引發智慧。這樣才能奠定菩薩學的修學根基。 佛法,大乘佛法,祕密大乘佛法 印順對印度佛法的分類。由於這三類佛法是依序發展的(先有佛法, 然後大乘佛法,最後又發展出祕密大乘佛法),因此,這也是印順對印度 佛教史分期的看法。這種看法具載在印順所撰《印度佛教思想史》(1988 年初版)等書中。 此處所謂的「佛法」是有特定意義的。它是專指以阿含經為信仰指導 原則的初期佛法而言,包含一般學術界所指稱的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二期 的信仰原理,而不包含後期的大乘與密教教理。這一類教法的特質是緣起 中道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從緣起入門,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 ,進而證得涅槃寂滅的境界。 所謂「大乘佛法」是指大乘佛教的教法。這是以「佛法」為基礎所進 一步發展的信仰思想體系。包含初期大乘經及後期大乘經之所說。初期大 乘經以菩薩大行為核心要義,並直顯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的深義。 後期大乘經則開展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的思想。 此外,大乘經中也提出不少方便法門,如念佛、寫經、誦經、持咒等 。在大乘論典中,又可分為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與真常唯心論三系。 印度佛法的末期是「祕密大乘佛法」,這是祕密化的大乘佛法,亦即 在大乘佛法的基礎上所發展出來的新信仰,它也是印度末期佛教的主流信 仰。 祕密大乘佛法的發展基礎是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依如來果德而修的思 想傾向。此外,印度教及印度民間信仰的若干內容(如:護摩、手印、性 力崇拜等等)也逐漸被含攝入內。 在法義上,祕密大乘佛法以如來藏與清淨心為本;在修行上,則以念 佛、唯心為本;在發展過程中則含攝了中觀與唯識的教義體系,當然更廣 泛地融攝其他印度宗教的信仰內涵。 依印順的看法,從「佛法」發展到「大乘佛法」,又進而發展到「祕 密大乘佛法」,其中的主要推動力便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 念」。因為其中的關鍵在於對佛的「懷念」,涉及的情感成分及想像成分 甚多,這一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印順認為是必須把握的,否則對印度佛 教的研求當不易如實理解。 以佛法研究佛法 印順所提出的研究佛法的準則。具載在《妙雲集》下編之《以佛法研 究佛法》書中。該書初版於 1972 年,內收十二篇文章。其中之第一篇即 與書名相同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 印順在該文中,主張研究佛法要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 槃寂靜)作為最高準則。內容略如下述: (一)「諸行無常」法則 研究者應該體認佛法是不斷演變的。在探討佛法時,應秉持「諸行無 常」法印的無性緣生的原則,去研究理解佛法中某一宗派、某一思想、某 一行法、某一制度與某一事件的產生。要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去發現佛 法真義的健全發展與正常的適應。也要從無限錯雜的演變中,把握它相續 的一貫共同性。 (二)「諸法無我」法則 首先,研究者應該要有無我的精神,不固執自我的成見,不存絲毫成 見去著手研究,始較能逼近經論本義。其次,應瞭解佛法也是眾緣和合而 成的。對於差別萬端的法門,必須從「似一」的和合中去理解;對於一味 的佛法,則應從「似異」的種種去認識。要知道佛法的發展是錯綜離合的 。 (三)「涅槃寂靜」法則 研究者不應單純地說食數寶,而應有體驗真理、實現解脫的理想。不 但要把握文字所顯的實義,而且應該了解文字語言的無常無我,直接從文 字中去體現寂滅。 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印順對印度佛教發展原因的詮釋。具載在其所撰《初期大乘佛教之起 源與開展》( 1981 )與《印度佛教思想史》( 1988 )等書中。 印順以為,從原始佛教經部派佛教而開展為大乘佛教,以及初期大乘 經後期大乘而更演化為祕密大乘,其中推動的主力,就是「佛涅槃後,佛 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他認為這是印度佛教發展史的主要線索。 由於佛弟子懷念佛陀,因此而有佛舍利的建塔供養,以及佛陀生前相 關遺跡的巡禮等追慕活動。接著,逐漸流傳出佛陀前生的菩薩行持。然後 ,對已經涅槃的佛陀,又逐漸產生「佛壽無量」、「現在的十方世界有其 他佛出世」的種種新看法。 此外,在法義上,原始佛教主張「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亦即「由 如實知緣起,而知無常無我,而實現究竟解脫」。這樣的修證次第在初期 大乘經之中,也逐漸轉變成「直顯涅槃深義、直顯諸法本性空寂」的方式 。到後期大乘經裏,又在對佛陀的懷念情境中,流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 藏、有自性清淨心」的「佛性本具論」。 由於「對佛的永恆懷念」,在修行方式方面也產生「念佛」、「觀佛 」的法門。加上佛教信仰的通俗化傾向,修持方式除了「觀佛」之外,也 形成了「觀菩薩」、「觀夜叉等金剛」的方式,祕密大乘佛法就這樣逐漸 地形成。 印度佛教的發展固然有多重、複雜的因緣,但是,印順以為,上述這 一「對佛的永恆懷念」的現象,卻是最核心、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歷史線索 。 大乘是佛說論 印順對大乘經之思想來源的主張。分別收載在其所撰《以佛法研究佛 法》(《妙雲集》下編之三)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書中。 首先必須注意的是,印順並不是主張「所有大乘經都是佛陀親口所說 」。在其《印度之佛教》(第十一章第一節)書中,即曾明言「平心論之 ,以大乘經為金口所說,非吾人所敢言」,可見其所指稱的「大乘是佛說 」另有不同於一般人所知的意涵。綜合他所提出的看法,下列幾點是較為 重要的: (一)印度佛典中所載的「佛說」,並不能盡解為「佛口親說」。其 中內容,往往有根源於佛口所說之思想而發展形成的。這些發展出來的佛 典,如能代表當時佛弟子的公意,即可謂之為「佛說」。如《大毗婆沙論 》中謂《發智論》是佛世尊所造。事實上,《發智論》是迦多延尼子所造 ,但是因為其中思想來自佛陀,因此《大毗婆沙論》的編者們即謂之為佛 所造。 此外《成實論》也說「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說」;《文殊師利所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也說「不違法相,是即佛說」。可見印度佛教徒 心目中的「佛說」二字,其語義與今人所視者不同。 (二)在上述意義之下,佛滅之後所出現的甚多佛典都被認為是「佛 說」。但是,顯然的,這些佛滅之後始告出現的佛典並非佛陀在某時某地 某會的說法記錄。 (三)依據印度佛典對「佛說」一詞的傳統用法,大乘經是可以稱之 為「佛說」的。雖然大乘經之中有想像的成分,但並不是刻意的偽託。它 是後人學有所見,而從佛教大眾的共同意識中流露出來的。它是釋尊的三 業大用影現在佛弟子的認識之中,被推演、抉擇、攝取,成為時代意識之 後才形成的。因此,要考實大乘經之確為佛口所說是不可能的。但是,依 據印度佛教史上的用語傳統,它仍然可算是「佛說」的。 (四)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所形成的大乘經,後人對於其中的人物敘 述,時地因緣,是不必把它看做史實的。重要的是應從寫意的、藝術的心 境去品鑑它,去把握它所蘊含的佛陀真精神,以及佛陀三業大用的一貫特 性。 印順學派 指弘揚印順思想的佛教團體而言。此處僅指佛教內部的印順思想弘揚 者,並不包含學術界的印順思想研究者。 印順在數十年的弘講、教學與著作之中,逐漸開展出其個人的思想體 系。其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有不少是與傳統中國佛教截然異趣的。在近 代佛學界,他也是少數在佛學上卓然有所樹立的一代大家。因此,他的佛 學見解與著作,乃逐漸普及。大約自 1970 年代《妙雲集》重編問世之後 ,崇仰印順之思想及著作者,更是大幅度增加。到 1990 年代,印順在佛 學研究上的地位,乃成為台灣佛學界的中流砥柱。 印順學派就是在這種情勢下所發展出來的。這一學派的形成是自發性 的,並非由印順本人所居中主導,其成員也不盡是直接受教於印順的嫡系 學生。在地理分佈上,主要的成員大部份在台灣,另有一部份則散佈在美 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影響力較大的有下列諸系: (一)傳道一系 傳道是台南妙心寺住持,也是南台灣推動社會關懷、環保等活動的著 名法師。自 1974 年起,他以妙心寺為主要宣講地點以弘揚印順思想。並 先後赴台灣南北各地、美國、馬來西亞等處介紹印順的人間佛教等理論。 此外,並延聘學界人士編輯《印順.呂澂佛學辭典》,出版「人間佛教的 播種者──印順導師」錄影帶等。 (二)宏印一系 宏印是嘉義海印精舍負責人。自 1970 年代之後,他曾在台灣南北各 地及若干海外華人地區宣講印順思想。長年以來,他對印順《妙雲集》的 弘講與宣揚,普為台灣佛教界所知。曾撰《怎樣讀妙雲集》一書,以導引 初學研讀《妙雲集》,此外,也曾創辦印順學術研究所以弘揚印順思想。 (三)昭慧一系 台北.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昭慧是有多方面弘法業績的尼師。她也是 女眾出家人中宣揚與實踐印順思想最有成績的一位。她受印順影響的不只 是思想層面,在人間佛教的實踐面所受的啟迪尤多。在推廣印順思想方面 ,她與另一尼師性廣合作,以桃園弘誓學院為據點,經常在桃園、台北等 地宣講印順著述。此外,她也曾撰《人間佛教的播種者》一書,係全面介 紹印順的傳略與思想的著作。其文集《人間佛教試煉場》也是實踐印順理 念之後的經驗結集。 (四)台灣地區的其他弘揚者 新竹福嚴精舍附設的福嚴佛學院也是弘揚印順思想的機構之一。此外 ,原設於台北,目前移到新竹的正聞出版社則是專門發行印順著作的出版 機構,對印順思想的傳播,有實際的推廣作用。此一出版社的業務是由性 瀅主持的。 在居士方面,鄭壽彭著有《印順導師學譜》( 1981 )。專弘《阿含 》思想的楊郁文,其思想也受到印順的啟發。此外,台中黃則洵編有《印 順導師語錄》( 1998 ); 高雄呂勝強編有《妙雲華雨的禪思》( 1998 ), 都是印順著述的摘錄, 對推廣印順思想, 自有一定的影響。 而在 1990 年代後期所成立的《印順文教基金會》(主持人為厚觀), 則積極 從事印順著述的英譯工作,擬將印順思想推廣至世界各國。 (五)海外的弘傳者 印順的學生,除早年已逝世者外,其餘諸師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其中 ,演培(已逝)卜居新加坡多年,仁俊、印海、幻生則卜居美國。他們也 都或多或少在量力弘傳印順思想。在 1990 年代,仁俊還在美國成立印順 導師基金會,以推廣印順思想。至於中國大陸,則以印順早年的學生郭朋 最為積極。他撰有《印順佛學思想研究》一書,向大陸讀者推薦印順的學 術見解。為印順思想之回饋大陸,奠定基石。
■文/圓澄
承啟佛教文獻 百科計畫連連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八十八年度董事會議召開 ◎會議內容大要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八十八年度董事會議,已於 88 年 1 月 26 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假妙心寺法緣堂召開,該會董事長傳道法師於致辭中表 示,由於近年來社會經濟不景氣,連帶影響捐款收入,期望大家共同來關 心會務運作,以造福更多的人。永久榮譽董事長開證上人於致辭中表示, 雖然社會經濟不景氣,但是因為有現任董事長的策畫、帶領,許多重要計 畫仍可陸續完成,並略提成事三要件與大家共同勉勵:第一是要有願力, 第二是要修福報,第三是要修智慧。有願無福或有願無慧,做事都難有成 就,有錢做不好的,比比皆是。佛教重視修福修慧,有福有慧,做事比較 沒有困難。所以,平時無論是說話、待人處世,都要廣結善緣。 另為因應經濟不景氣,為使各項會務繼續順利運作,於會中提請增闢 財源的方案有: 一、推廣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請各董事每人負責推廣或認捐 10-20 套百科全書, 贈送給海內外各 大學、研究所,或佛教研究機構等尚未典藏的圖書館。另透過電視等傳播 媒體及雜誌刊登推廣。 二、歡迎大眾預約助印出版品或隨喜贊助經費 ◎出版及計畫 目前該會已發行,及預計出版的計畫如下: 一、已出版 1.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重編一切經音義 二、編校中 3.印順.呂澂佛學辭典 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光碟版) 5.阿彌陀佛之研究(中譯本) 三、編撰中 6.台灣佛教辭典 7.修行大辭典 8.重編廣韻.集韻 9.南台灣觀音信仰寺院資料彙編 10.南台灣觀音信仰之發展
籲請大眾關心 惠予支持鼓勵
■文/圓澄 佛誕(慈悲日)放假促進會於三月十九日上午九時至十二時,假高雄 縣阿蓮鄉光德寺召開成立,與會人員有悟明長老、淨心長老、開證長老、 晴虛長老、心定長老、常開法師、傳燈法師、傳道法師、傳意法師、法光 法師、悲願法師等法師、居士大德多人參加。 會議中除來賓致詞、工作進行報告之外,也有新的建議,如開證長老 提議:大家要建立共識和理念,並提起勇氣,發揮護法韋馱大無畏的精神 ,讓佛教邁向國際化、現代化。另外,要趕快邀請專門人員設計菩提樹盆 栽,最慢在農曆佛陀成道日要推出來,以便於過年、浴佛時使用,並介紹 菩提樹的由來讓大家更認識其內涵。 大會中傳道法師也提出意見與大家分享: 籲請大家不要害怕參與社會運動,如以前的嬰靈事件,由於南北積極 合作,在臺北慈悲精舍前靜坐,臺南則以遊行方式,並於高雄召開記者會 ,而發揮效用,從此以後,不再看到報章的大幅登載嬰靈廣告。 對於媒體報導女性出家人,說成感情受創、或是逃避債務等行為,並 以「尼姑」稱呼,經昭慧法師電話反應報社,報社置之不理,後經發動多 人電話反應,結果報社即登報道歉,並給予正名。 關於宗教自由方面,現今的寺廟輔導條例,其實比民國十八年日本制 定的寺廟監督條例還嚴苛。本來「寺廟輔導條例」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後來我們反問基督教、一貫道等若同屬於宗教,是否也應納入輔導。因此 ,我們要求增加「教堂」等字,結果基督教反應最烈,就沒有下文了。 農曆四月八日應可再爭取。如:端午節、中秋節等皆以農曆定日。若 考量與春假聯放,也無妨。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要勇於表達心聲,自由是 爭取來的。 昭慧法師於大會中表示: 拿聯署單給人簽名時,不要不好意思,當別人拒絕時,也不要起煩惱 ,雖然有人排斥,但也會有人願意幫忙。權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此次 一定要爭取成功。希望大家能成為種子部隊,並拓展到基層,一個人邀集 十位聯署,再請聯署者繼續邀集下去,如此才能把民意充份展現出來。因 為民意還是相當重要的。參與社會運動就是不要擔心犧牲,也請大家多邀 集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縣市議員參與聯署。 四月七日晚會活動決議由「佛誕放假促進會」來負責承辦,並為四月 八日的浴佛大典熱身。人數方面的考量,請長老發動信徒租車北上,希望 大家共同努力動員,邀集信眾前來參加,以展現佛教的力量。 明光法師於大會中報告活動內容及時間。 大會中並響應捐款,贊助活動經費,並希望各界踴躍參與。 慈悲喜捨.尊重生命.關懷社會 2543佛誕慶典大會活動時間表 八十八年四月七日(星期三) (主辦單位:佛誕放假促進會) 地點:台北市青年公園音樂台 下午六時至九時 慶祝佛誕傳燈大會 八十八年四月八日(星期四) (主辦單位:臺北市佛教會)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 上午六時至八時 迎佛自中國佛教會 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為國祈福感恩浴佛慶典大會 下午一時半至四時半 佛光普照、國泰民安、轉大法輪、繼往開來(藝文表演) 下午五時 念佛大迴向 下午六時 送佛至中國佛教會 佛誕放假,全民聯署; 一份聯署,一份力量! 您的參與就是一份的力量 您的參與就是一份的希望
佛誕(慈悲日)放假促進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