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自然生態﹛第 38 期〔87('99).02.01〕﹜


  • 從自然界學習快樂的方法/陳玉峰
  • 小奇萊的四季(封底)/陳玉峰
  • 打造 1999 年台灣森林文化年感言/邱敏捷

  • 從自然界學習快樂的方法

    ◎1998.8.24講於高雄興隆寺「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第二梯次(南台營隊)」                        ■主講:陳玉峰                        ■整理:伍麗環 一、前引──我家的天空是怎樣丟掉的   我從理性的認知,而漸漸和自然界融合。 自然界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每一絲每一線都含有其內在的韻律。當我 們走進自然界時,第一步必先撤掉自己所有的觀念,只讓感覺活出來。    我住過好多房子,後來我想滾石不生苔,人總應該找一個基地,建立 一些資訊。後來好不容易買到現在的窩。買下那棟房子時,很興奮,為甚 麼呢?因為那是一棟透天的,跑到四樓,可以仰觀天斗俯瞰台中市。啊! 終於有了自己的天空!可是好景不常,半年、一年、兩年以後,我先是被 遮住一邊視野而到視野盡失,終致失去了我的天空! 二、何謂生態學 有一塊廢耕而雜草叢生的水田,引來牛群的吃食、踐踏,牛腳一踩下 去就形成凹陷洞,下雨的時候,雨水就往這凹下去的地方流,於是形成一 畦一畦的小水塘。隨著時間的流逝,草木更茂盛了,牛又過來踐踏,雨水 沖蝕,約在二、三個月後,整片田地形成坑坑洞洞的塊狀草皮。當進入夏 颱時期,土壤沖蝕得更加劇烈。根據天然流體力學,無論風颳、水蝕,物 體傾向於圓形或橢圓化。到了十月漸漸的沒有雨,十一月乾旱,十二月牛 走了,草體進行較緩慢的生長,終於形成如畫面上的圓體塊壘,稱為牛塚 。這是植物、動物、天氣、時間之間相互影響的現象。         研究植物和植物、植物和動物、植物和環境,動物和動物、動物和植 物、動物和環境之間,隨著時間產生了互相間的變化關係,叫做生態學研 究。我在台灣就是研究植物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做了之後,也就漸漸受到 影響。 三、生態研究對自然界的觀察、記錄與橫向思考 我如果問常說愛台灣的人:「台灣的海岸線有多長?」往往都說:「 不知道。」    台灣島海岸線一千二百五十公里。坦白講,我也不喜歡用這些什麼數 據來評斷一個人了解不了解台灣;但是,這是因為在解嚴之後,我們開始 面對所謂「自己生疏的家」。所以住了三、四百年,才要來發現台灣,這 是一個悲劇啊!其實發現台灣,最主要是要發現自己,找尋自己的根。 事實上,我們從小讀的就是五湖四海,長江、黃河,到最後連自己所 居住的台灣,竟然完全不了解。一個住在台灣的人,對台灣的山川、歷史 全部都不了解,那有可能會愛台灣?就像一個小孩子數學永遠考不及格, 他怎麼可能會愛數學?對於自己所居住的這塊土地完全不清不楚,何來內 在能夠清明? 我是做研究的,過去在少年無知的年代,常用自己主觀的觀念去看世 界,我們的概念是只要不是研究,就不是什麼東西,所以沒有辦法真正和 別人溝通。後來和不同行業接觸時,才知道旁側思考的重要性。   國內有一位很有名氣的設計師,他專門幫雲門舞集設計服裝。以前, 我在玉山國家公園時,請他設計玉山美展。你知道他怎樣嗎?他要求我一 定要帶他去玉山。要上玉山,是要把這輩子所有的功夫都使上,才爬得上 去的。他就是要親歷其境,把以前的經驗全部丟掉,完全投入新案子的韻 味中。 他曾經講一位出色玉匠的故事給我聽: 有一天,這位玉匠發現一塊曠世奇玉,就搬回家開始精彫細琢,耗費 很長的時間,終於彫出一塊空前絕後絕美的玉彫。作品完成之後,他卻吃 不下、睡不著,也不想出門。他在質疑、掙扎了七天以後,終於把那個玉 彫下了一個小小的切割,然後才卸下心頭,歡喜的走出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他所刻的那塊玉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完美,他想一想 ,主觀世界上不可能有這麼完美的事物,與其讓它毀在他人之手,倒不如 自己把它弄點小瑕疵。 我為什麼會想到這個人?因為他如果看到我在做研究,在執著某些事 物,就會對著我說:你實在是無聊!我是真的很無聊,才會做這種工作; 就像到了海邊,欣賞海就好,為什麼我卻奇怪的蹲在那裡,連續看了六小 時、十二小時,還每半個小時,照一張相?因為我是在觀察潮汐的漲退。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小時,都沒有什麼變動,到四點半左右,水開 始漲起來,到了四點四十五分、五點、五點十五分……,看了六個小時。 台灣海岸的漲潮是六個小時又十五分鐘,退潮也是一樣,一天有兩次漲退 。如果漲得很兇悍,浪大時,它推動地上會留下沙紋,漲到最高點時,沒 有能量了,接下來就退潮。由於退潮時,它不可能改變地上的沙紋,所以 就產生了規則狀、整齊畫一的紋路。這是沙灘上紋路的由來。 1.海島海岸的魅力──潮汐與灘地 因為台灣海峽是一條狹長的海溝,漲退潮之間就形成很大的潮差。其 中台中港的潮差最大,甚至可以高到六公尺。記得小時候到海邊數波浪, 一、二、三、四、……十七道。全台灣的海岸波浪,不會比台中港更多道 。為什麼?原因是台中港的沙灘非常平。 為什麼我們到海邊會發現波浪都朝向你,就好像每一道浪都向你朝拜 ?有沒有看過左右擺盪的浪?到台東海岸一看,就有左右飄盪的海浪。為 什麼沙灘沒有左右擺盪的浪?原來,浪是一道波,是上下跳躍的波,波走 動、傳導的速律,如果越淺速度越慢,越深速度越快,因為靠近岸邊比較 淺所以速度慢,一道左右擺盪的波浪就這樣走到岸邊,所以浪上岸時是垂 直向你朝拜,原因就在速律,所以不是沒有左右擺盪的浪。 各位看這樣的紋路不漂亮嗎?那美在哪裡?這不就像人生嗎?怎麼看 每個人都一樣啊!「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啊!每一條看起來都一樣,其 實每一條卻都不一樣。從一樣的地方看,每一條都一樣;從不一樣的地方 看,每一條都不一樣。全球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一致的 人。我的故事,你不可能重複;你的經驗,我不可能吸取,但是它美在哪 裡?美在具有羅馬式的美感。  希臘式的美感是著重在悲劇性的張力,具有悲劇性的美。你看「鋼琴 師和她的情人」, 在那鋼琴師與鋼琴一齊掉下海時, 銀幕就該打出── THE END, 那影片才會達到最高潮嘛!但結果不是,最後又把她救起來了 ,中國式的大團圓,整個戲看到後來都失去味道。   而羅馬式的美感,是整齊畫一的,是屬於秩序的美感。記得我當兵的 時候,因為新兵訓練是第一名畢業,所以被派去成功嶺教大專兵。有一次 師集合,差不多有一萬多人,我是一○九號,從我站立的角度看過去,我 看到那整齊畫一的軍容時,剎那之間覺得好美,那種美讓我不禁的掉下眼 淚。排長見狀,就問說:「怎麼了?怎麼了?一○九!誰欺負你?誰欺負 你?」我該怎麼回答?只是一語不發。       因為當時兩種悲淒的感覺同時存在,所以是一種酸啊!第一個,我看 到人體,人的意志,還有整齊的畫面、線條;另外,我也想到「一將功成 萬骨枯」,「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樣壯盛的軍容,只為滿足什麼?滿足 一兩個人無心的觸動,獲得野心的伸張?或者某種什麼……?各位!仔細 思考一下。什麼叫愛國主義?什麼叫民族主義?什麼是所有人世間的功利 信仰、追求?什麼是忠孝仁愛?什麼才是真正人性的美德?可是,那之間 交纏著不知該如何解的結啊!面對的是一種美裡面的悲啊!是美感中所透 視出來的天地含悲啊! 我在高中時代,有一次看完電影出來,心情很低落。為什麼?看到電 影中的主角,生命都是多彩多姿,我何以這麼灰色調?長大以後才知道, 不是這樣。因為拍電影不可能把主角從早上起來刷牙、洗臉等尋常事拍下 來給觀眾看,它一定要呈現最精華的片段。換句話說,如果把每個人一生 中許多精華片段貫串起來,那麼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沒有 什麼好羨慕別人的。在芸芸眾生中,每一種命運,每一種人生,通通有它 獨立自信的存在,而不須假手他人的肯定。       其實,一個念頭的轉換,或改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生命就不一樣了 。我時常面對學生,一個一個看,用不同的角度看。一塊石頭,我們這樣 一直看,看了不久就有一些新發現;或者你要倒栽著看也無傷大雅。你想 一想,這麼具象的東西,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內涵;何況人的思 想概念,為什麼你執著在某一點自己的不長進與白癡呢?人生的觀念那麼 的寬廣,何必在一個小小點上打轉呢? 2.海灘的頑皮精靈──幽靈蟹的午餐 毛蟹,北京話叫牠做幽靈蟹,到處跑來跑去,就好像幽靈一樣。牠差 不多一公分大而已。牠吃東西是怎麼個吃法,你知道嗎?是把泥沙裡面的 東西挖出來吃,然後弄成一個飯糰。這是什麼意思?因為那個地方已經沒 有牠可吃的東西,牠就作成一個飯糰,以示區別,然後再繼續挖別處;如 此一來,就形成到處都有飯糰的存在。 牠的體色和沙很像。尤其當牠作出飯糰,就更難分辨。牠的體色和周 圍的環境都一致,這就是保護色;因為牠如果是鮮豔的,早就被鳥吃了。    台灣的溪魚為何不會有五顏六色?為什麼熱帶珊瑚礁附近的魚,顏色 會這麼的多彩?因為牠們的環境就是那樣的顏色。如果牠們花枝招展的跑 到台灣海域,早就死光光了。英國工業革命時的那些蛾,從白蛾變成黑蛾 ,也是保護色的作用。 我們知道海水漲退潮,都是六個小時。在退潮時,幽靈蟹就開始進行 牠的午餐。牠們怎麼進行午餐呢?幽靈蟹很聰明,先打洞將裡頭的東西作 成飯糰一一搬出來,就這樣不停的進出,所以海水退潮的第一個小時,沙 灘上這邊一個洞,那邊一個洞。到第二、第三、第四個小時,沙灘上的飯 糰越來越多。到第五個小時,哇!整個海岸長滿青春痘。到第六個小時海 水漲起來了,第一道海濤過來,新的浪潮把所有的飯糰溶化掉,帶來新的 有機物質,等待幽靈蟹下一個午餐時刻。 很多人不知道原來海邊是這麼的美。其實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觀察 自己喜歡的事物,就能夠吸收不同的經驗,甚至可以做為教材。我一方面 由遊戲之間來談生態,同時在遊戲之間也傳達怎麼體會人生。 另外,有一種螃蟹,牠還沒有發現你的時候,全身紅通通,察覺到你 在看牠的時候,忽然間感到不好意思,就馬上變顏色。但是我一直搞不懂 ,牠變色有什麼好處呢?是一種警戒色的作用,還是什麼……?我並不了 解。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張幻燈片, 氣象非凡, 這就是攝影師用他的一雙 camera eye 一掃瞄,馬上就定位在自然界中最和諧的部份所產生的。 如 果沒有這樣的經驗跟人家談攝影,那都是騙人的。要檢驗拍下來的是不是 好作品?我通常是在拍攝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得到那是一張好的作品,拍 完後回來,光圈不足的、模糊的全部都淘汰,十倍放大鏡看,不行的通通 淘汰,淘汰到最後,最精華的撿出來,擺在幻燈機一看,不覺一陣毛骨悚 然,那就是一流的。     一直有很多人對美感沒有辦法真正的把握。例如大家都有看過美展的 經驗,我如果問各位:「自認為看得懂的請舉手?」通常都得不到自信的 回答。如果你拋出:「什麼叫做看得懂?」你就會發現到一大堆問題浮現 出來。到底我們的美學教育在那裡?你看我們的美學教育教你什麼?我們 透過構圖來看,這個地方怎麼樣怎麼樣,這是怎麼樣怎麼樣……,好像大 家都必須要這樣說,才可說是懂得欣賞。另一極端,是以自己的感覺為真 理,把洪通的作品,看成是登陸月球的照片,還說絕對是這樣沒有錯。那 又何必?我們台灣的習慣就是盲從,這樣造就出來的人,掌握藝術與自己 感覺的能力就非常的薄弱。 這根本觀念在那裏?在於你和那幅畫之間有沒有感動,這才是真的。 可是經我們的教育之後,沒有人敢相信自己的感覺。然後自卑感,不敢隨 便發言。問到看過的人舉手,大家都舉手,再問到看懂的舉手,大家又縮 回去了。 看了好多作品,誰的畫讓我最震撼?在我高中時代,看到梵谷發瘋時 的作品,最令我震撼。事實上,真正好的藝術,就是反映時代的夢。什麼 叫「時代的夢」?如:畢卡索最了不起之處何在?他從寫實到切割獨立, 恰好反映地球從完整到分割獨立,今天整個地球的生態體系支離破碎,被 文明切割到不整合的世界觀,在他的畫裡面表露得一覽無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當時歐洲失掉宗教信仰的穩定性,對人類的未 來,存在著一種恐懼與不安;所以,印象派出現。其作品所浮現的張力, 也就帶有這種質素。     在莫泊桑寫《女人的一生》中,描述那歷盡滄桑一美人到老的時候, 坐在院子裡織毛衣,看著她的孫子爬來爬去,最後不禁感發:「人生不如 想像的好,也沒有想像的壞!」誠然,人生在過程而已。在於自己具備怎 麼樣的 camera eye!不要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一切都是灰色調, 都是不好 的。   心理學家常拿有一滴墨跡的紙張,問你是看到墨跡,還是看到白紙? 從中可以感受到:一個小孩子可以玩一把沙,玩一整個下午,你會罵他無 聊嗎?應該罵自己無知,罵自己已經失掉了那沉浸在一花一草一世界裡面 周旋的能力。雖是一個小小的景,問題在你如何去察覺,如何從小中見大 。 十幾年前的一個除夕夜,當時我正在調查濁水溪,我和我太太去拍攝 濁水溪入海口。我們拍到晚上六、七點,我叫我太太趕快回來,天已經都 暗下來了,還怎麼拍;但是再怎麼呼叫,她還是沒有過來。我就上前去找 她,才得知原來她陷在流沙裡,上不來;更可怕的是我也在往下墜。掙扎 了好久,好不容易兩個人才脫困,全身都是泥沙,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八點 多了。直到一年後,有一天我在整理濁水溪的資料,看到清朝時代記錄濁 水溪的「鐵板沙」,還記錄濁水溪入海口有很多流沙區,「人溺九牛拖不 動,溺斃者不計其數。」當時一看不覺一陣毛骨悚然。突然領悟了杜甫的 兩句詩:「死去憑誰問?歸來始自憐。」     以上所提的是生物和環境之間隨著時間的改變,我們所找尋到的某種 規律。 3.海邊植物的另一種纏綿──無根藤與海埔姜的週期   現在要看的是生物和生物間的規則。  在海邊, 你發現到無根藤和海埔姜的生長,有季節上的韻律嗎?海埔 姜,四、五月時,葉子長起來就開花;無根藤,要到五、六月才生長。等 到海埔姜生出來,無根藤的種子才出來,這搭配得非常恰當。無根藤被形 容成女性要依附在男性身上的藤蔓,伸過來與海埔姜勾肩搭背,漸漸的海 埔姜葉子的養分,一片一片被吸乾變成骷髏。男士們!你喜歡這樣的纏綿 嗎?所以在八、九月時,海埔姜上面爬得滿滿的盡是寄生藤,到十月份時 ,整個海埔姜變成一片枯黃,接下來無根藤就開花結子。 我們看所有的生命過程,大約可分為三種:第一、維持生命體能夠存 在;第二、生長;第三、行有餘力開始繁殖。而將最多能量用在繁殖的, 在生物學界算是最低級的。這怎麼說呢?譬如校園裏的蒲公英,每隔一個 月、半年、一年割一次草的地方,蒲公英的大小都不一樣。每月割一次, 蒲公英小小的就開花結子。半年的比較大一點,一年的更大。這是因為每 月一割的,為了要繁衍種族,它必需幾天之間就要開花結子。一年才除一 次草的,它安安心心好好採取精兵主義,好好的帶,帶出來一個一個都很 大。   從這一小例子可看出,環境越惡劣,花在生小孩的能量越多;這是為 了確保族群可以繁衍下去。環境好的時候,則不必如此。看看我們老祖母 那一代,平均生十幾個,那時候是採取多子多孫的策略;現在的人只生一 、兩個,是採取精兵主義。當然我們不能講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就生物本能來講,如果自己的遺傳物質不能留傳下去,這一個個體對 這個族群來講,它的意義就等於零。因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可是,這完全是狹隘的生物層次。   人不一樣,你看看叔本華、康德,通通沒有小孩,他們的文化遺產卻 影響到現在人類的生活。所以,不能用純粹只是會不會生小孩,來代表對 人類的貢獻。恰好相反,人類是有他脫離出來,才有真正的精華、文化的 提昇。像這一部份就是:「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這是從 文化層次來說的。 當無根藤把海埔姜的養分吸完以後,接著就開花結果子,結完果子以 後就死了嗎?風一吹,幻化為無窮多的生命。生命在起承轉合之間,到底 什麼樣才是一種好的存在?生與死是最大的困惑;可是生死到底那裏是終 點,那裏是起點?倒也令人感到非常的迷惘! 這是談到植物和植物間的時差,所以有時間上的相關。 4.文珠蘭──羅馬式的美感 再來,文珠蘭長得很美。它結子的時候相當壯觀,一顆一顆就如同雞 蛋大,一串就有二、三十顆;如果讓它長成,你看有多重?太重,結果負 荷不了就倒下來。倒下來就從一邊開始腐爛,因為體積很大,風吹不走; 它不像蘇東坡被佛印禪師「一屁打過江」,它是「八風吹不動」。所以到 了隔年二、三月下雨以後,又長出來了。我前後觀察半年,忽然之間終於 了解,為何我到海邊看到的文珠蘭,一棵一棵之間都有固定的距離,原來 它是預留倒下去的距離。所以,從空間我們知道時間的流動,從時間我們 找到空間絕對的發展。所謂生態的道理,在這之間,我們只是找出最簡單 具象的相關。透過這樣的觀察,我們覺知自然運作的道理。舉手之間只要 自己付出一點心力,往往就會找到無窮盡的喜悅。 5.玉山的日週期 談過地上的生態以後,我們再來談談台灣的山,沒有接觸過台灣的山 ,絕不可能了解台灣。三、四月的玉山是吹北風,清晨六點是這樣的陽光 ,到八點,顏色又變了。十點,又不一樣了……。地球自轉一次就有一日 間的變化,一年有四季的演變。我們常說「五年兩閏,好壞照輪」,這有 一個小週期,這之間真的有所謂「有跡可循」的脈絡。在時間的構成當中 ,有其特定的規律性,我們謂之週期。我們走在自然界裡面聆聽各種聲音 ,也透過理性進展到物性思惟,甚至在靈性之間交互相關。我不相信沒有 自信的內涵,而能夠有什麼真正充霈的感性;那充其量叫做濫情。如果沒 有深層的智慧,絕對沒有真正的證悟真理,也沒有所謂的覺悟。 談到高山當然要談到雪景種種的,我們要了解台灣,要感知台灣,有 種種方式,接近自然是最簡便的方式。有一年的十一月,我走在南橫上向 陽山的路上,一回頭,看來時路,驀然看見西部的雲海,東部的雲海,由 於兩邊的氣壓不等高,於是形成雲瀑流注。看了入神,竟忘了拍照,本來 只要走十五分鐘,結果走了三個小時。 我拍照是要美到會被它迷住,才拍得下去;不美觀的,當然拍不下去 。但如果瞧見非常醜的,是絕對要拍的。   一般性的東西,我就會運用巧思,在平凡的事物裡面,尋找出生命的 意義,不過,這是需要經營的。不怎麼樣的,我要把它拍出很怎麼樣,就 要找出它最恰當的和諧點。但是像雲瀑這一類,就是自然天成的。有時在 溪邊也可以看到這種雲瀑。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常常看雲?看雲的變化,想 像它的造形。到我們現在的年齡還會這樣嗎?一個人活到連看見雲都不會 有一點點想像空間,也沒有感覺,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去玉山北峰看見美麗的景象,趕緊把它拍下來。你看!一動一靜,一 白一黑。其實,所謂的動靜之間,它是一個旋轉的天與地,這都是剎那之 間的。這座山叫八通關山,那天下午剛好下大雨,雨後太陽又出來,陽光 照下去,雨水又再變成雲氣上升;看雲在變化,這是一回首的動態美感。 台灣上空經常隨時都看得到,而且還不只是看到紅橙黃綠藍靛紫,我們經 常都看到這裡一圈,那裡又是紅橙黃綠藍靛紫,恰好對立;因為再一次折 射嘛!霓、虹兩者都不稀奇,觀音圈才稀罕,它一出現才真的是金光閃閃 。 這是我的影子,這是我的頭,身體在這裏,螢幕就是恰好吹過來的一 片雲,太陽就是幻燈機,你看!我的影子不是投射在這上面嗎?當我這樣 拿相機一拍的時候,我的頭上有七彩光芒,這是因為我處在雲霧裡面,頭 髮沾了很多水滴,太陽光透過水滴反射出來,恰好前面有白雲就充當螢幕 ,因此我的影子上面就出現這樣的光環。你看西方的天使、耶穌、聖母瑪 利亞、東方的媽祖,還有佛像、神像上面經常都畫著一圈光環,我想它最 初的來源,應是這樣的自然現象吧。 我第一次上玉山,就看見自己頭上出現光環。那時候我們有七個人上 山,七個人都看見頭頂出現光環,但是每一個人都只看到一個觀音圈,大 家都在爭論說那是自己的。真正的情形是:每個人只看到自己的光環;就 如同團體照一拿來,先找的一定是自己,絕對不會先看別人,這是人之常 情嘛。 6.自然之美──岩石、晨昏、雲霧 所謂美的東西要有剎那的震撼。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我剛好 搭著吉普車上郡大林道,到四十八公里處,恰好內急,下車一抬頭恰好看 到日本落葉松變紅葉,天空恰好有一堆「絮狀高積雲」飄來,也湊巧我連 去小解都帶著相機,我就把相機舉起來,恰恰好裡面還有三張底片,因為 雲飛得很快,我按下快門的時候,恰恰好曝光正確,等我按完兩、三張, 就消失了。那一趟我去山上住了十幾天,幸虧我沒有出山難,下山時,也 恰好沒有發生車禍,底片送洗,還好一切順利。好歹不歹,恰好我又在去 年認識心淳法師,也恰恰好你們得知辦這個營隊而來報名,幸運的被選上 ,恰恰好你又能來,更恰好的是你現在沒睡著,因此,你才看到這麼樣一 幅令人震撼,或者說是享受的畫面。 這在講什麼?任何生命每一種際遇,都是唯一的,全靠機緣、巧合才 達成。你不要埋怨自己的生命貧瘠,其實,你不是沒有不凡的際遇,只是 你沒有把它轉化作生命的火光。你說這麼一講,每走到那裡,通通都是生 命中的唯一際遇,我說:「沒有錯,的確,事實也是如此。」不用刻意, 而在心誠,在每一種過程中,都是自己這輩子的唯一,可是這一個機緣很 不簡單。我在什麼時候領略而做到?就是在成功嶺當兵被整得好慘的時候 。有一次正爬得血汗淋漓,感覺到人生實在是很痛苦,忽然之間,一隻麻 雀飛到我的鼻前跳來跳去,這時突然覺得這隻鳥怎會如此可愛,為什麼它 不是飛到其他地方而偏偏跳在我眼前,讓我看到最美麗的一面呢!我生命 所有的際遇,都是妙到真的是不曉得怎麼解釋的。只不過這麼多的訊息, 我們似乎都沒有能力去接收、解讀、轉化,成為生命際遇中最為美麗的記 憶。事實上真的不必埋怨自己沒有美好的遭遇,只是自己不懂得轉化生命 的過程而已。       台灣由於水氣旺盛,與綠色海洋結合,呈現一種藍調色彩的景致;而 藍調文化中,只有在晨昏才有鮮艷的顏色。我常常說,若沒有爬過高山的 人,就不算是台灣人。你看這是向陽山早晨的雲、早晨的草原。有一次我 去嘉明湖,清晨五點被外面的金玉白眉吵醒,本來想罵牠,窗戶一打開, 整個人呆住了。我當時只顧著拍照,後來覺得挺後悔的,當時我專心欣賞 就好,何必按快門!以前太多目的論,不懂得享受人生,平白錯失太多的 真實。這當下如此莊嚴的顏色,就像積壓許久突然得以宣泄般的快樂。一 切的景致完全看自己的一心一意。 眼前,這是阿里山的鐵路、阿里山的雲海,我找到這裡看到倒影,就 趕快拍下來。這個景,重點在鐵軌,當我拿給人看時,大概有二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是心情很好、全家圓滿的人,看到黃昏,覺得應該倦鳥歸巢 ,全家團圓;如果他正在潦倒、心情正不好、妻離子散,或是失戀時,看 到此景,鐵軌給他的感覺,是不知該「何去何從」啊!所以同樣的境,由 於不同的心理狀態,確有不同的感受。 7.四季彩衣 要了解高山,起碼要透過了解所謂的四季,其實說四季是不對的,應 該說是生長季與非生長季。一九八八年的五月,小奇萊山上的玉山箭竹剛 剛綠;七月時,你看!這是一年裡開始最翠綠的時刻;八月,你會發現有 一種紅色的花開了。九月時,花謝了,芒草長起來了;十月份的時候,芒 草的果實成熟變成飛絮;到十一月份,玉山箭竹的葉子都變紅了;十二月 開始下雪;一九八九年一月變成銀色世界;二月呢?那一年雪很少,溶化 了又是乾季。三月份開始下雨,四月下雨,五月又開始綠化,於是我們知 道要迎接新一年的花開。   8. 小奇萊動、植物的週期  燕子飛了,明年還會回來,花謝了,明年還會再開。對不對?錯了! 燕子走了,再回來的不是「舊時堂前燕」;花謝了再開,絕對不是已經枯 萎的那朵。不要以為人生的一切有什麼可以重複的,生命的過程絕不可逆 啊! 一九八九年的八月,小奇萊山上沒有開紅色的花。怪了,這是怎麼一 回事?原來五月間有一種黃蜂的幼蟲,把滿山遍野幾萬棵台灣藜蘆全部吃 掉;原來它的週期裡面介入動物的關係,而這個動物的週期,我現在還抓 不出來,因為沒有繼續研究。我其實應該幻想有個學生繼續研究下去,像 以前英國或那裏有種子測試,測試了一兩百年還在作研究,我們也應把接 力研究做看看,這樣才會了解很多自然界的道理。植物、動物、環境,這 之間錯綜複雜,我們只能從旁撿到一些小小的映象,給各位欣賞參考,同 時也衍生出一些義理性的思考。 9. 高山湖泊的境遇 你在台灣看到雲海的第一個衝動,是什麼?一頭栽進去,對不對?看 到那海浪、稻浪也一頭要栽進去,對不對?沒有錯,我們不管年齡多大, 最好要繼續維持這種看到感動時,想要跳下去的衝動;但也要具備不會跳 下去的理性。 四、文化中反自然的情結 1.大紅蟳 花蓮港濱公園有一隻大紅蟳,栩栩如生好像要螫人的樣子;可惜塑造 的人只吃過死的紅蟳,沒看過活的,否則怎會把它弄成紅色的(蟳要煮過 才變紅)。   你知道螃蟹怎麼判斷嗎?第九齒是眼睛,就是台灣蟳。台灣人不是以 生物種去分辨它有幾類,而是以有卵可以吃的叫紅蟳,沒有的叫菜蟳。   其實他是要表現蟳是活的,可是他沒有觀察,整個中國文化是徹徹底 底對自然是一種曲解,只尋求唯用主義的東西,尤其中國的庭園文化。你 看,它是天人合一、道貌岸然的東西。我跟蘇小康(中國人士)談到這些 自然觀,我說你們這些都不是自然,他也承認。為什麼?因為這是唯用主 義、貧窮文化之下的結果。我們有一致的結論:中國的自然觀到屈原投江 以後,就差不多沒有了,中國的詩經、山海經、古詩十九首的時代,真的 是自然奔放的時代。 2.獅子與榕樹 有一天我帶學生去認識植物,來到北港一座廟前被修剪成獅子狀的榕 樹下,我介紹:「這是台灣的鄉土樹種,叫榕樹。」學生異口同聲的反駁 說:「老師您錯了!它叫獅子,不叫榕樹。」它是榕樹,還是獅子?它既 是榕樹,也是獅子;它既不是榕樹,也不是獅子。為什麼?既然是榕樹, 怎麼會長成這樣?說是獅子卻又不是,但讓你看見又會聯想到獅子,那不 是獅子,又是什麼?奇怪,中國文化裡頭有很多事物,甚是奇怪。你看那 小孩長得很惹人愛,那頭髮是怎麼弄的,編成兩三束辮子,你知道為什麼 要這樣?臭頭嘛!全部剃掉並不好看,留一些說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 可以全部剃光。這一類扭曲的現象,另外還有九重葛被紮成一隻鹿,我問 人家,大家都說是:鹿仔、象、貓等,那怎麼會是植物?這都是中國的文 化! 中國人到台灣來,第一件事就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看到森林 說是瘴癘之地,和樹木有不共戴天之仇,欲去之而後快。所以一方面一直 開墾,一面高唱天人合一。否則,請問他的自然觀在那裡?庭園樹把它修 紮成一種一種模式,你的頭髮我把它剃成一簇一簇的,你要嗎?一個明明 可以順其天性、暢通生長的植物,為什麼要在霸道的文化情結之下被扭曲 呢?還硬要講這叫做美呢!像女人的纏腳,是最違反人性的,為什麼要強 調這是祖宗家法,而且是最漂亮的什麼文化!只有自卑、沒有信心的人, 才一直要講我們文化多好多好;只有那種小小的台灣、小小的日本,才會 說大台灣主義、大日本帝國主義。其實,生活只要有一份自在,一份自信 就可以了。 3.風景如畫 到自然界一看風景這麼美,發出的讚歎是什麼?「啊!風景如畫!」 風景再怎麼美,也只不過像畫;還是畫比較漂亮,是不是?當然是畫比較 漂亮,因為那是人畫的,所以「人定勝天」。你發現沒有!其中的人本霸 道思想強烈到這樣子的程度,我們還把它拿來奉為圭臬? 過去,中國人描寫台灣的自然多有趣,你知道嗎?甚至連李鴻章都講 台灣是「花不開,鳥不語,男無情,女無義。」這還不稀奇,他們形容玉 山的才稀奇。他說:玉山在萬山之中(玉山我們在高速公路都看得到), 其山頂雪白如玉,人跡不能至,其上有一株芋頭,芋頭下有一隻鳳凰,鳳 凰有五種顏色,而且鳳凰的蛋是怎麼樣子,他都寫出來了。怪事!人都無 法上去,他竟然能夠看到它的景象,這不是鬼話,是什麼?甚至他們怎麼 寫台灣的地理環境,你知道嗎?台灣自從併入中國的版圖以後,氣候漸漸 變化,所以現在才沒有什麼東西。你還把這種徹徹底底迂腐,完完全全只 是胡說八道的內容拿來當聖經;而今吊書袋的有多少人還陷在這樣的文化 糞坑裡面,還自以為是香料。 4. 田園   再回過頭談談台灣民族的特性。 有一回,我要去日本,飛機起飛後,經過桃園機場旁的台地,看了感 覺好美;你看台灣這裡一間房子,那裡一間房子,這邊一個水塘,那邊一 個水塘。一個多鐘頭以後,飛機飛到日本的上空,往下一看,卻是整整齊 齊的田園,日本的房屋都集中在一排。又回過頭來想台灣怎麼是這樣?忽 然間想到十幾年前所聽到的一句話:「台灣人是一盤散沙」;台灣為何會 山頭林立,這是有道理的。你硬要把他們湊合在一起,可能一天到晚爭吵 不休,是不是? 事實上,環境影響著人,人左右著環境,生命與環境互相交融之間, 必需要學習自然善知。要了解自然界因子運作的法則,再逐步切入如何減 少我們對別的因子、別的生命的最大傷害。     所謂文化的形成,大致就是生命與環境之間互動所產生的一種模式, 這個模式對照全球各地,呈現出它獨特的特性,叫做地區文化。而像台灣 光是一個水稻田,就已經浮現了山頭主義。 五、開創多層次的生命觀  最後,我以奇萊北峰來介紹。它就是我每個月去研究一次的所在,我 已經去過七十三次。這個地方,因為實在太單調,我都不想拍照。但有一 天,高山芒開花,一道雲吹過來,我發覺可以上鏡頭了。為什麼?一張圖 片要有層次才美:第一層是高山芒開花,第二層隱藏在後面的高山芒比較 深顏色,第三層是柳樹貫串著直立的空間,第四層前山籠罩在景的中間, 第五層是流動的雲,第六層是穩定的奇萊北峰,第七層以天空為背景。平 時只有四層、三層,並不須要刻意去追求六、七層。可是你可以讓很多的 雲、很多的霧,讓很多的人生記憶,構成生命的多層次。我相信生命如果 多一些層次,多一點深入的思惟,多一些自己生命的韻味,多開挖出對應 著整個世界的映象,我相信越深層,會越上境頭。

    小奇萊的四季(自然生態 封底)

    以上四圖,為合歡高地──小奇萊四季的景觀。   四季,其實是年度生長季與非生長季的輪迴,現在略述其變化如下:   左上為 1988 年五月,小奇萊山上的玉山箭竹剛剛綠。 右上為 1988 年七月,是最翠綠的時候,八月有台灣藜蘆開花。 左下為 1988 年九月花謝了,取而代之的是芒草;十月芒草的果實成 熟並開始飄飛,有秋天的景色。 右下為 1988 年十一月,玉山箭竹的葉子變紅,十二月下雪,直到隔 年一、二月是白茫茫的一片。         從自然界的變化,以及生態的觀察中,我們看到令人無限感動、感恩 、冥思與遐想的彩色世界,且獲得自然思惟的空間。

    打造 1999 年台灣森林文化年感言

    文/邱敏捷 「生態保育」已是世界性的共同議題,西方國家在「科技文化」的主 導下,也走過了一段「生態環保」的抗爭階段。台灣生態環保也從「個別 」的抗爭, 走上「聯盟」運動。 全台「 1227 為森林而走」與「迎接 1999 年台灣森林文化年」的活動, 就具有這種意義,希望透過這一系列 活動,告別過去對「利用自然」、「支配自然」等「強勢社會典範」,確 立未來「崇愛自然」、「保衛自然」等「生態新典範」。「全國搶救棲蘭 檜木林行動 1227 為森林而走大遊行」的「宣言與聲明」中,就明白宣示 ,台灣文化即將由「人本中心」走向「生態中心」,這條波瀾壯闊的大道 ,也正是未來世代的新範式。 為參與這個時代的「環境」課題,筆者滿心歡喜的參與這些活動。12 月 27 日早上與高雄一群關心「棲蘭檜木」的朋友共搭遊覽車北上,車程 上觀賞陳玉峰教授等人為「搶救棲蘭檜木」的一系列論辯與說明,車子約 在下午一點半抵達台北農委會。整個下午的遊行活動,一路上「刀下留木 」、「救山救水救森林」等鏗鏘有力的口號,劃過台北灰白的天空,使得 原本陰冷的台北,頓時活耀熱騰起來。這一次將近三個小時的「乾淨」、 「祥和」的遊行,在「陳情」與「宣讀」後正式畫下句點。而昨晚( 12 月31日)的「跨年祈福晚會」也在一片「原鄉」歌聲與「生態」呼聲中落 幕。「打造 1999 年台灣森林文化年」的序幕於焉正式揭開。 記得去( 87 )年 12 月 1、2 日參與高雄師大、國立歷史博物館等 單位合辦的「中國文學與美學學術討論會」,會中討論到「宋元明清的山 水畫」與「中國古典詩中山水意象的歸隱與流浪意識」等論題,說明人從 自然山水意象中創造了不少的精神文明。文人藉山水意象指向生命的歸隱 、流浪;或闡發山林的寧靜茂密,讓人沉醉、自在;水流的清澈靈動,使 人超越、清淨。然而與會者仍不免感慨台灣的好山好水已不知何在? 「打造 1999 年台灣森林文化年」,不再悲情,希望以實際行動,由 下而上,從民間到政府,共同戮力重整家園,留給下代「好山好水」。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