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22 期〔86('97).10.01〕﹜


從行業與悲願談關懷社會

  ──為企業界等介紹佛法

傳道法師 ◎1990年5月6日講於新竹市政府大禮堂

                        ■整理:郭 廷 立 一、前言──觀音菩薩的時代意義 我們慶祝佛陀的聖誕,最好的方法就是「法供養」,「諸供養中,法 供養最勝  」。法供養就是如法受持,將佛陀的言教 應用在日常生活 中;這是佛陀最歡喜的。  轉眼就要從二十世紀進入廿一世紀了。時代不同,佛教的道理是不是 禁得起新時代的衝擊、考驗?或是原封不動,不必加以時代化,就能適應 越來越多元性、多變化的社會?這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目前,其他宗教的弘法佈道方式,已經日新月異,比如:基督教、天 主教二、三十年來可以說是先進,他們很積極的在拉人,雖然也有些副作 用。比方說,人家要去上班,人家要去遊玩,照拉不誤;拉得有些人心中 起反感。但是從他拉人的宗教熱誠,可以看出他的宗教情操,一顆熱滾滾 的心!既不是為名,也不是為利,他抱著──這樣好的道理,如果沒讓你 聽到,沒讓你分享到,實在太可惜了。至於是不是真理,那是另外一回事 ,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這種熱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象徵著時時處處觀照眾生,尋聲救苦。打個 比方,如果我前面多生一隻手,就成了「三隻手」;如果後面多生一隻手 ,不好睡又不好穿衣;如果多生幾隻手,我來到這裡,我還沒開始講,大 家早就被嚇跑得乾乾淨淨了。所以觀音菩薩這手握刀,那手持劍,或手拿 太陽,或手抓月亮,……皆有其含意的。   「太陽」代表什麼﹖代表陽剛,象徵智慧,就是說佛陀的智慧普照大 地眾生,不分貧與富,不分美與醜,也不分「信我者」和「不信者」,好 像甘露法雨普潤大地,任何草木都能吸收;也好像陽光普照大地,不因這 塊地清淨就多照它,那塊地汙穢就少照。   月亮呢?月亮象徵「慈悲」。至於劍,也是象徵「智慧」,所謂「慧 劍斬情絲」。「繩索」則能推動一切,降服魔軍。這表示,學佛要先學觀 世音菩薩的雙手萬能、悲濟眾生。生而為人,若是只信佛而不學佛,那就 不用說了;若要「學佛」,就要向佛學習,向菩薩學習,因為佛是由菩薩 發大悲菩提心,救苦救難、利樂人群而圓滿所成的,所以我們也該學菩薩 來救苦救難。我們每一個人,若能影響五十人,甚至擴展到五百人,就有 一千隻眼,一千隻手。五百人都發慈悲心,時時處處尋聲救苦,這樣我們 就合成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觀世音菩薩馬上示現!   在座不只五百人,所以我們不必求任何菩薩,求我們自己做菩薩,這 是最快的法門。火災發生,趕快學觀世音菩薩去救火,不要只是口唸觀世 音,要求菩薩趕快來,你本身化成菩薩最快,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時代意 義。 二、佛教的經濟學   談到佛教的經濟學,我先介紹二位日本企業家,一位是松下幸之助, 他是近代日本的財神爺,賺的錢無法估計,可以說非常高明。許多企業家 都跟著他學如何管理、如何賺錢;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以菩薩服 務精神,與企業管理相結合的虔誠佛教徒。     另一位企業家,是三豐株式會社的創立者──沼田惠範,他每一年按 照佛教的經濟學來經營。佛教的經濟學是四分法:以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作經常費用,也就是賺四百萬可以用一百萬;另外四分之一,要儲蓄起來 ,做為職員的退休金、醫療、勞保等給付,或其他不時所需;第三個四分 之一,要用來擴展事業,使事業成長;最後一個四分之一,要回饋社會─ ─奉獻宗教,或是文化、慈善事業。這就是圓滿的四分法。    我們如果做三分法、二分法,都不盡理想。比如說三分法:三分之一 當經常費用,三分之一儲蓄,三分之一回饋社會;如此一來將缺乏事業擴 展金,事業就不能擴大。如果用二分法:一半日用,一半回饋;往後如果 有個不時之需,則換成自己必須接受別人的救濟!實在不夠圓滿。   一九六五年(昭和四十年),沼田氏捐出淨財,創立「財團法人佛教 傳道協會」,聘請學者專家將南傳、北傳的佛教道理,做深入淺出的研究 ,寫成《佛教聖典》一書;並計畫將此聖典,普及於全世界,作為該協會 的事業之一。在座諸位,如果經常出國,相信都會看到此《佛教聖典》─ ─在世界各國四星級、五星級的旅館中,每個房間都會擺上一本,有的放 在抽屜裡,有的就直接擺在桌上。以前我們出門看到的都是《聖經》,現 在有《佛教聖典》,印得非常精美,翻譯成三十幾個國家的語言,僅僅中 、日文,日、英文合訂本就已經印了四百五十版,每版一萬冊以上。這些 經費都是「三豐株式會社」支付的。你看了如果喜歡,向櫃台講一聲,他 就會贈送給你,千萬不可「不告而取」。 「希望能把這本聖典送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同胞的手上,令所有的 人,能得佛法光明的加被,法喜充滿。但願這一天早日來臨。」這就是日 本佛教傳道協會的崇高信仰!值得我們學習。   三豐株式會社,也是一個社教機構;經常聘請專家學者,介紹社交、 藝術、宗教等課題,讓職員充電。好比說:這一次講藝術,下一次教烹飪 ,再下一次講「如何待人處世」;再來教「花道」、「茶道」、「書道」 ,再下一次講「宗教信仰」;每一次都不同,所以公司的職員,不僅有工 作上的收穫,還可以進修,增加學養,你說他會輕易地離職嗎﹖一定不會 的,除非有特殊因素。 三、如何解決勞資問題  接下來,我們談「勞資問題」,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做下屬的人 要比老闆早到公司,比老闆晚退;要將老闆的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去經營 ,要以公司發展為榮。也就是台灣話講的「坐人家的船隻,愛人家的船隻 會運轉」,更進而如同自己的事業而盡心盡力,要有這種心態。今天且把 重點放在「主管要如何對待下屬」。   第一:資方要「知人善用」。主管要知道那個人適合行政,那個人技 術方面好,那個人擅長公關,那個人力量大,要適才適用。不宜將只會寫 文章的,叫他去勞力;只會勞力的,卻叫他寫文章。舉個例說:比如某位 業務員很會做生意,業績很好,但不擅長人事管理;你就該知道,要升他 薪水,不要升他職位。如果升他做人事主任,糟糕!管理,他外行,不會 做;叫另一位來接業務,業務他不會,業績一落千丈。結果公司當然雞飛 狗跳,一團糟了!這時你又要將人事主任調回業務,這樣降級了,他內心 一定不平衡,所以主管一定要懂得「知人善用」。     第二:要有合理而適當的待遇。至少要能吃得飽,穿得暖,能夠維持 一家的生活;他貢獻出他的技術、學問,為公司賺了多少錢,你應該也要 給他相對的合理待遇。     第三:要有「適當的休假」。不能只管工作而無適當的休假,那會「 彈性疲乏」的!比如,以前台灣的護士都是兩班制,每人每天工作十二小 時;現在你要僱人,沒有三班制,絕對徵請不到人。老實說「兩班制」實 在太累了,時間那麼長!以前台灣的青年既憨直又乖巧,加上就業機會少 ,所以員工的任用不成問題。現在沒人願意上「兩班制」,因此,有許多 醫院、診所都關門大吉了。為什麼﹖請不到護士啊!所以,有適當的休假 ,使身心不致於太疲倦,工作效率才會高。 各位大德:大多是企業界的前輩、菁英,更應該了解「人性管理」為 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必然趨勢。在此介紹西方管理哲學:「工作就是休息」 ;這是一門高明的管理哲學藝術。這一點中國人還不能體會。好比說,我 們在工廠、公司,八小時已經很累,要你加班賺錢,你不要。可是下班後 ,你喜歡幫親友做事,不但不累,而且精神百倍!同樣是在工作,只是種 類、情境的轉換,感受就完全不同。打高爾夫球,沒有休息啊!看電視, 沒休息啊!爬山,更累人了;但是卻歡喜得很。同樣的工作,不要做太久 ,換一下,換個我們喜歡做的,這樣就不覺得疲勞了,這點我們要了解。 不要說:「我累了,我要回去休息。」如何休息?躺下來睡才是休息嗎﹖ 根據生理學的原理,知道人躺著一個半小時後氣血就較難通暢,所以要翻 一下身,再過一個半小時,又翻一下身,翻來覆去,翻久了你就累。所以 ,睡得越久越疲勞。其實要消除一天的疲勞,只要熟睡深眠十五分鐘就解 決了。       如果深諳「工作就是休息」的哲學,不但能教育出高效率的人才,且 能永續發展!絕對超勝於「非人性管理」的掌控效果。因此,特別在此介 紹,與大家分享。   第四:要關心職員及其家人的健康。職員本人生病或家中有人罹病, 或遭逢意外傷亡等,除應自動讓他休假外,也應予以協助、慰問。能如此 ,不但職員感到溫馨,而且工作會更賣力!     第五:年終結餘時,公司若有賺錢,必須分給員工紅利,不只是年終 獎金哦!    我們現在才提倡勞基法,實在很落伍;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多年 前就提出了。世尊在《六方禮經》,將「勞資關係 」的互動,說得那樣 清楚,不介紹企業家看這些,卻教他看《金剛經》、《六祖壇經》,那怎 麼成﹖這叫讀錯了經。如同牙痛不去看牙科,卻找婦產科,怎能醫好?    所以,佛教應如何企業化(不是商業化)?如何現代化?如何關心現 在的社會?這是當今佛教界必須關切的課題。 四、行業的發現和價值  剛剛我和張居士談到佛教的道理這麼好,但我們都沒學到。如何才能 使一個人生命的潛力發揮出來?我們不是沒在學,而是學得太膚淺、太雜 ,以致於學了用不出來,這才冤枉!如同「十八般武藝樣樣 通,卻樣樣 鬆!」別人拳腳打過來時,不知要出那一招對付,等想到時已經被人打中 了。一般而言,佛教的道理所以用不出來,都是因為觀念錯誤、解釋錯誤 、認識錯誤、應用錯誤所致。所以信仰宗教必須從端正觀念做起。     佛陀在《阿含經》中說:「初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就是說觀念 、方法若正確,行為就正確,一切就OK。比如說,今天我們要來聽經, 地點在這裡──新竹市政府大禮堂,但是沒弄清楚,以為是在高雄,很早 就出發,結果到了高雄市政府大禮堂一看,沒有人啊!還有些人,地點正 確了,時間沒聽清楚,將七點半開始、九點半結束;誤以為九點半才開始 ,到達一看,人家已結束了。所以觀念方法如果不正確,就無法將佛陀的 慈悲智慧用來淨化自己,更不用說學習菩薩度化眾生了。    人與有情眾生,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當中生死輪迴。對於 物質、感情的迷戀不捨,叫做「欲界輪迴」;對於身體的迷戀不捨,叫做 「色界輪迴」;對於精神、禪定的執著不已,叫做「無色界輪迴」。三界 輪迴最主要的因緣就是「業」和「行」。業,印度話叫「羯磨」,就是「 作事」。到奧義書時代給予另外的意義:業就是我們身口意的行為、心念 ,影響到身體的一種結果。如《布利哈德奧義書》說:「人依欲而成,因 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業,因業而有果。」有情愛的慾望所以有衝動的 意向,有衝動的意向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行為,有行為就有好壞的善業 和惡業,有善惡業就有輪迴的結果。這就是說輪迴從行為而來,行為所遺 留的潛能就是「業」。     談到業,印度人說有個「我」,而且是「不變的我」;我來做,我來 受。以前做,現在做,未來做,都是這個不變的我;這樣說是不正確的。 如果有個不變的我,即使造業也不受影響;如果有影響,就無所謂「不變 」,道理很簡單。 所以《雜阿含》卷 13 . 307 經說:「有業報而無作 者(無不變的神我),此陰滅已,異陰相續。」 五、業的內涵  正在活動著,名「行」,活動的見於事相,為「業」。所以印順導師 在其《佛法概論》第七章「業與行」裡說:「(愛俱)思心所為中心的行 支、行蘊,為五蘊現起的動力。」「即思心所為中心的身、語、意的活動 。」叫做緣起性的「行業」。行業可分:善業、惡業、雜染業、無記業、 不動業。善意做,而利益於人的行為,名「善業」。惡意做而損害於人的 行為,名「惡業」。有些損害人,有些利益人的,名為「善惡交雜」。不 損害人也不利益人的,名「無記業」;有這種業嗎﹖有。比如說:走路時 搖搖頭,踢踢石頭,想睡時打個呵欠,這不是善也不是惡,是屬於無記業 。入四禪定的身、語業不活動,名「不動業」。     佛教談行業,認為是自力創作的;而且是緣起無自性的。印順導師說 :「由於這是相依相續的活動,所以當下能開示無常、無我的深義。」內 容包含四個要點: (一)自力創造非他力。(二)機會均等非特殊。(三)前途光明非 絕望。(四)善惡有報非懷疑。且從這四點來談: (一)自力創造非他力 人的觀念、方法若正確,行為就會正確,言行、事業也就正確;反之 ,觀念、方法若錯誤,言行、事業就跟著錯誤。 有一位信徒,某大學畢業後,高不成低不就,想到自己讀到大學畢業 ,如果去做女工,會被人看笑話。待遇太少的不要,工作太苦的也不要。 她的父親退休了,唯有母親做工作,勞累得只剩皮包骨!她很有孝心,想 為母親分憂解勞,卻出不了力;於是只好一天到晚窩在家裡,心情鬱悶、 苦惱,快要變成自閉症了。一天只說兩句話,那兩句﹖早晨起來,不吃飯 ,躲在房間裡,中午,她媽媽煮好了飯,叫她吃飯,一直叫,一直叫,她 才慢條斯理的說:「好啦!」這樣一句;晚上也是一樣,她媽媽叫了半天 ,才說:「好啦!」一天就說這兩句。吃飽了飯就躲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書也看不下,只是長吁短嘆!結果由於心理影響到生理,一整年,月事 都沒來,看醫生也看不好。如果不了解的人,大概會說:「可能風水、住 宅不好,或是沖犯到什麼﹖」後來,有人介紹她來皈依,那天我剛好很忙 ,就介紹成大、東海、東吳的許多大學生,男男女女一群人陪她到成大去 散散心,走不到五分鐘,她對大家說:「對不起,我先走了」,糟糕,變 成不合群了。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跑來找我,看到我騎機車要出去,她嚇了一跳問 :「你要出去喔!」我知道這就是機緣,請都請不來,何況她有心來。就 說:「沒關係,妳進來坐。」我打電話把約定的事改期,和她談了兩個小 時,心頭的結解開了,會講話了。我對她說:「妳要去找工作,即使女工 也無妨。陶侃當官時,天天搬磚頭,不是要做『土水師傅』,只是借機會 鍛鍊身體。而妳也不是要做一輩子的女工,只是短期的。將來如果當了老 闆娘,才比較能了解、體諒基層員工的心聲,有助於事業上的發展。而且 短暫的、不同的體驗,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 她覺得有道理,第二天就去工作,做了幾天,一切毛病都好了,生理 也正常了。一個月後回來找我說:「師父:我想離職,準備特考。」「很 好啊!」我說。她就回到鄉下祖母家很努力的K書,K了一個月,皇天不 負苦心人,果然通過特考,而且已經在公家單位工作。     這說明了,凡事要了解原因,不明原因的人就會胡謅說:「犯到鬼啦 !」「犯到風水啦!」請道士、王爺來,弄來弄去弄得屋內全是鬼。所以 說:好壞都是「自力創造」。     有人說:「我心地善良,我樂善好施,我對寺廟、教堂奉獻不斷,為 何我會胃痛﹖」你要明白,外國人有句話說:「撒旦的歸撒旦,上帝的歸 上帝」。想要有健康,要具備健康的因素。比如說:吃飯時間到了,你不 吃,說:「這些工作做完才吃。」結果餓過頭了,吃不下,腸胃當然不好 。這才來怪信仰沒感應,真是冤枉! 人要健康,就必須具備健康的條件,吃穿住用、起居有節制。我認識 一位大書法家──朱玖瑩老先生(已故),今年( 1990 )已經九十四歲 ,寫毛筆還能懸肘,去年五月還寫了一部《金剛經》五千多字,每個字都 如碗大,約十公分見方,寫了兩遍。為何有這等體力﹖他生活起居,都很 定時而正常,而且簡樸,少欲知足。每天早起,打拳、運動,吃早餐,休 息一下,而後寫書法,寫一上午。下午午休,起來後看書。星期假日參加 一些藝文活動,有時喝喝茶,很自在!生活有規律,腸胃也很好,一餐要 吃兩碗飯,走路不用人扶持。兩三年前和我去台東爬山,我要拉他,他說 :「不用,免啦,免啦!」可見健康真的要有健康的條件。 人生的好與壞,都是自我創造,不要相信命運。記得我十七歲時,許 多朋友為我算命,說我十七歲紅鸞星動,十八歲早婚,多子多孫。我若聽 信他們的就很準。但是,我不相信,我信「自力創造」:學佛、出家,他 們所算的都不準。有些人去算命,算命仙說:「你有三妻五妾的命。」以 後,如果有異性朋友,稍為關心他、照顧他,他就想:「來了喔!」這就 促進了機緣,多娶一個,多娶兩個。然後對太太說:「沒法度啦!不是我 愛娶,命中註定。」這叫做找到藉口,其實都是「自力創造」,不是他力。 (二)機會均等非特殊 很多宗教都這樣說:「你今天所以賺錢,是因為你信神信得虔誠,奉 獻足夠,你的主神歡喜,所以讓你事業順利。如果不順利,就是因為你得 罪神。」如果真的是這樣:神高興你就賺錢,不高興你就虧錢;這樣的神 格很「不完整了」,這種修養就比我還差囉!如果那天你約定要請我,結 果事情太忙忘記了,我絕不會讓你流鼻水、肚子痛,也不會讓你發生車禍 。那有拜神拜得不週到,牲禮太小或是忘記,就讓你事事不如意,家庭不 美滿,身體不健康的? 按照佛教的說法,一個人上升或墮落,就是具備上升或墮落的因素; 不是前生前世註定,也不是神限制了你的成就,而是看你的行為(就是「 善惡業」)來決定。雖然你現在是下階層的人,但只要學問、德行好,你 自自然然就會上升。像王雲五先生,國小畢業後(初一不知有沒有讀)到 印刷廠當學徒,學撿字。撿字是非常枯燥繁瑣的工作,但是他很用心,竟 撿出心得來,四角號碼檢字法,就這樣被發明出來了。《大不列顛百科全 書》看過三遍,沒讀過大學,但卻是許多博士的指導老師;這是苦學來的。 佛教界的印順導師,雖只讀到初中,但是,對道理的通達,連日本的 專家都很欽佩。日本的大正大學,博士學分修完的,通常只能拿到「博士 學分修畢」的證書;能拿到博士學位的,則須畢業後在社會上有成就有貢 獻的。他們拜讀印順導師寫的《中國禪宗史》,雖然有些觀念他們不贊成 ,但是以一個不懂外文的人,竟能寫出幾個博士聯合起來都不可能完成的 著作,實在令人欽佩!所以主動通過「論文」審核的方式,頒發「博士學 位」給他。不是榮譽博士,而是真正的博士。這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使自 己的命運改變。 我也是小學畢業而已,而後以同等學力去學漢文,考佛學院。讀佛學 研究院,也用同等學力考的。二十九歲,我在佛學院當講師,做雜誌的主 編,晚上去讀初中補校。我的同學不敢去,說「讀輸人,會不好意思,更 何況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我說「做壞事雙手被綁著才沒面子,求學怎會 不好意思﹖」我不是要文憑,而是要知道現在的國中、高中讀那些書。有 人說二十九歲了,記憶會較差,其實完全錯誤,那都是「自我暗示」形成 的錯覺,我六科總平均,最高分數達到九十八分。如詩詞,我看三遍,如 果有心要背,第四次就可把它背起來了,看你背不背而已,並不是記憶力 差。 所以只要努力,學徒可以當老闆,這稱為「機會均等非特殊」。   (三)前途光明非絕望 一般宗教都講二分法,如:「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永火」。印 度階級制度以為「貴族為再生族」、「賤族為一生族」;佛教界說根本沒 有這回事,一個人在有生之年,如積的是善業,不論乞丐或販夫走卒,不 論皮膚紅或黑,不論階級高或低,不論男女,不分種族,只要積了上升的 「業」,因緣成熟了就「上升」。「善業」的上升如油浮水面原理,把油 倒入水中,任憑你如何加壓,油一定浮在水面一樣。 如果具備「墮落的業」,不論你穿著多體面,不論你地位多高尚,也 不論你多英俊多美麗,更也不分你出家、在家;所謂「惡業」的墮落如石 ,一定下沉水底。不管你信天主或信耶穌基督也好,信王爺、媽祖也好, 信釋迦牟尼佛也好,你儘管祈禱說:「石頭:不要沉啊!不要沉啊!」照 樣沉下水底!這叫做必然的真理。   死後不是一了百了,死後還有來生,這一生的好壞會影響來生。談到 這裡,就必須講一下三世因果,一般人講生前為前世,死後為後世,生死 之間為現世,可以這樣說啦!只是不大周延而已。 三世的「世」是時間,特色是兩頭無限的延伸。站在現在,一分鐘前 為前世,一分鐘後為後世,十小時、十天、十年前的事會影響現在。具體 一點說,比如現在有一個人進來,他聽不懂我在說什麼,而在座各位從一 小時前來聽的,就聽得懂。然而這結果並不是永遠不變,有沒有持續聽, 聽了有沒有去實踐,都會影響未來。因、業、緣,會隨著你增減的內涵, 而產生不同的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前的你不好,現在起「去惡行善 」,你的前途就充滿希望。未來是現在的延長,如果你只回憶過去,展望 未來,沒有把握現在,那就變成了「兩頭空」! 死不是結局,只是一個過程,解脫者除外,還有無限的來生。有受刑 人說:「你講的有道理,但是來不及了,明後天就要行刑了。」我說「來 得及,只要你觀念改,你做錯的自己趕快承認,趕快改過,心不要有恨, 歡喜捨壽,坦然接受;若能如此,下輩子你來到世間,就不會與人為敵。 」不要抱「恨」而終,雖然這輩子已經無法改變,但是現在心念一改善, 來生一定會隨著改善。三世因果的相依相續,無常性、無我性的可改變, 讓我們前途充滿光明,沒有絕望。 (四)善惡有報非懷疑 世間上有些人以為「行善得惡報」、「行惡得善報」,看來似乎不符 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然而,我們要了解,多數人雖然能 行善卻不能止惡,所以每個人都既有善報也有惡報。舉例來說,我種了西 瓜,卻收成到龍眼。並非我真的種西瓜得到龍眼,而是龍眼是十年前種的 ,在我撒下西瓜種子後不久,龍眼開始開花結果,所以獲得龍眼。「行善 得惡報」也是這樣的原理;雖然現在正在行善,但剛好以前的惡報成熟,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行善卻得到惡報。反之,「行惡得善報」的道理也是一 樣的。 《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 是說善惡在後代子嗣必有報應,可是若無後代子嗣,豈不沒有報應﹖所以 我們要了解佛教所講的是「自作自受」,而且是前面所做的因,會影響後 面的果,「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是日子未到,不是不 報。」 六、業的類別 接下來,我們來談「業的類別」。業一共有三類:第一類「定業、不 定業」,第二類「共業、不共業」,第三類「引業與滿業」。 (一)定業與不定業    故意去做的重大惡行叫做定業,一定會報。非故意做的惡行叫做不定 業。然而「定業」也不是完全會報,端看你如何去挽救。《中阿含經》有 這麼一段話:如果你做了重大的定業,有足夠的時間懺悔、改過、持戒、 修心、修智慧,這樣重罪可以輕受,輕罪可以消除。舉例來說,一把鹽, 滋味是又鹹又苦又澀,那是固定的,你把它放入水缸,淡水一直加,苦澀 就減少了。若把它放入長江,味道就非常非常的淡,近於無味了。這就是 懺悔的功效。懺悔最重要的兩句話就是「斷相續心,斷相續緣」。意思就 是壞的念頭不要再有,壞的行為不要再做,以前的惡緣不再繼續。所以定 業可以轉,沒有不能轉的道理。 由此可知,我們不必為既成的惡業擔心,應該從善業的增長中去減輕 惡業。後悔無益,一個解脫開悟證果的人,絕對不後悔。雖然以前殺人放 火的業報現前,他也不逃避,敢做敢當。解脫者不但不悔,更不為未來的 成敗得失憂愁擔心,也不為可能來臨的果報而煩惱,會坦然接受;甚至臨 命終時,也會歡喜捨壽;這就是解脫者的境界。       無論你曾經做了多大的惡業,只要你知道懺悔,知道趕快行善,還有 可能挽救。從前,台南監獄有個死刑犯叫周新華,他知道自己難逃一死, 心中恐懼,吃不下,睡不著,所以只好天天讀書來打發時間。因為他表現 很好,監獄就讀,讀到高中畢業,變成無期徒刑,後來參加大專聯考,考 上台大歷史系,他還不覺得有什麼光榮。直到蔣經國總統召見,對他說: 「一個人以前做過多少壞事不要緊,只要能止惡行善,仍然是個有用之身 。」這時他才知道這一切都是真的,不是夢。所以,你說「定業不可轉」 嗎﹖   數年前,如果注意報紙上的登載就知道:有個護士到某看守所為囚犯 抽血,不知怎的,有個死囚突然抓起小刀,抵住護士的喉嚨。管理員與員 警都不敢接近,這樣僵持了五個半小時,那護士昏了又醒,醒了又昏,大 家無計可施。適時,我在看守所當榮譽教誨師時皈依的老大走出來,大喊 道:「幹什麼!刀放下,進來。」那死囚就乖乖的將刀放下跟他進去,角 頭老大真有他的威風,就這樣解除了危機。 因為他的表現太好,救了護士,也幫了員警和獄政人員,所以報准, 由死刑改判無期徒刑,免除一死。以後,他的表現一直很好,而且遇到大 赦,回到一般監獄;現在,再一年多就可以出獄了。   由以上二例可證,定業能不能變成不定業,完全視個人的努力而定。 相對而言,如果故意做重大的惡事,卻又已經沒時間修持戒、定、慧,也 不知懺悔,這種定業一定會報。 (二)共業與不共業 人是群居的動物,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群眾的行為也會影響個 人。比如隔壁夫妻夜裡吵架,鄰居也會跟著遭殃,整夜沒睡好,而影響隔 天的精神。根據統計,全世界飛機失事,有 85 %都是人為的。就像前陣 子花蓮的飛機飛上天,該向左轉,他卻向右轉去撞山,你不覺得奇怪嗎﹖ 現在我來講一個「美國空姐生氣竟影響到台灣」的故事。這是一位在 台大教書的朋友告訴我的。他說:有位美國空姐,在登機前和母親口角, 心情不佳,所以只簡簡單單地化了粧,飛到日本還一肚子氣,與她交班的 日本空姐隨口說道:「今天看起來比較漂亮哦!」她認為對方在諷刺她, 所以就臭罵她一頓,令日本空姐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飛到台灣時,中 華航空的空姐善意的關懷她:「妳怎麼啦!是不是生病了,為何臉色這麼 難看﹖」這下子,華航的這位空姐,被日航空姐罵得更慘!下機後,這位 華航空姐剛好住在這一位臺大教授的隔壁,教授問她:「妳怎麼啦!是不 是那裡不舒服﹖」結果連教授都平白無故的被罵了一頓。 這是看得到的事,沒看到的更多!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很多都會對 別人產生影響;這叫做「共業」。只影響自己的叫「不共業」。 就像垃圾,你丟我丟,積成垃圾山,變成垃圾市,就是「共業」。又 像選舉,你家有五票,你收了他伍仟元,最後,也投了兩票給他,這樣他 就可以選上了。當選之後,他從各種管道撈回來,甚至訂立對少數人有利 ,對多數人不利的惡法,這都是我們應受的「共業」。其實要淨化選風很 簡單,如果他買票,他說你不收就是看不起他,沒關係,可以他(她)的 名字捐給淨化選風單位,或環保、文教等基金會;但是投給賢能的人,不 要投給他。一次兩次買票落選,第三次,他就不會再買票了! 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台灣就只有這麼一塊土地,一旦被破壞就慘了 ,所以希望我們少用不能回收的寶特瓶、保力龍、塑膠碗、塑膠袋。買菜 時,提菜籃子去;他要給我們塑膠袋時,不要拿。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塑 膠袋,應該一用再用,達到最高邊際效用。甚至呼籲政府明訂製造廠回收 ,或硬性規定製造可自然分解的成品,以淨化大地。報紙、簿本紙,不要 隨意丟棄,把它折疊好收集起來,由我們佛教會所屬每個寺院整理一個空 間,諸位信徒到寺院禮佛時,順手帶來把它集中在一起,而後賣給收購廢 紙的,讓他們買回去做再生紙,這樣就可以減少砍伐樹木和竹林,也減少 許多垃圾與汙染。希望大家不要燒冥紙,希望大家對環保多用點心。如果 出門,最好帶環保杯、環保袋,一方面衛生,又不會汙染環境。共業共受 ,讓我們共同締造一個清新、美好的人間淨土吧! (三)引業和滿業 所謂「引業」,就是可以引導我們再次投生一個「報體」的業,比如 :人可以再報生為人體,或其他種類的身體。「滿業」則是雖然同樣生為 人,但是某人長相比較莊嚴,比較有智慧,比較有福報。引生較圓滿的長 相、智慧、福報的「滿業」,是由善業而招感的。當知累積無限的小善可 以成大善業;積無限的小惡可成大惡業。《法句經》說得好:「莫輕小善 ,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可不慎乎!  所以,過去做的業,好壞且不論它;從現在起,用「悲願」的心,化 被動為主動,積極的去行善,發起悲濟大眾的願力。學觀世音菩薩,學地 藏王菩薩,那個地方需要,我們就去,自動的去清理環境,自動的去行善 ,自動的去勸導大家,積極主動的去做。那麼,將來的環境、長相、智慧 、福報,越來越清淨圓滿,是指日可期的! 七、結論:不要做最後的第一百隻猴子 從佛教的三法印中,使我們確知行業的可變性,略說如下:   (一)「諸行無常」:如:人家說台灣人沒修養。今天起,發願修養 ,有一天,人家不得不說:「台灣人很有修養。」   (二)「諸法無我」:了解整個社會是相依相存的,人與人之間是息 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有責任去淨化自己、教化別人;有責任去淨化社會 ,這是我們的本分與義務。 (三)「涅槃寂靜」:既然做的是本分事,我們不會討人情,不會說 我犧牲多少,不怨天,不尤人,也沒有失望,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而 為之。有人會問:這做得到嗎﹖沒關係,我講一則事實來作為答覆。   前幾天,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台北舉辦「第一屆中 華國際佛學會議」,邀請我去當主持人,並發表看法。議程中,外國學者 特別提到環保問題,問:「佛教如何關懷社會?」又問:「對於環境的改 善,佛教徒參與否﹖」幸好我提出許多這方面的具體事證。最後一天下午 ,特別加了一場,專門談環保,我當主席兼講評,大家都談得非常具體。 談論中,一位美國學者提出問題說:「你們佛教界說得這樣具體,但 是,做得到嗎﹖能夠使台灣、中國、全世界都這樣嗎﹖」 這時,一位斯里蘭卡的學者說:「根據外國生物學家的實驗,有一群 近百隻的猴子,牠們吃馬鈴薯時,都是拿來就咬,吃得滿嘴都是沙。有一 天,一隻較聰明的,把馬鈴薯拿到河邊洗一洗才吃;另一隻猴子看了,問 道:『喂,你怎麼這樣吃﹖』然而不久,這些猴子也都跟著洗了再吃。但 願我們既不用做第一隻猴子,也希望不要做最後的第一百隻猴子。」     我們佛教徒,首先要由自己做起,從今天起,不再亂丟垃圾,而且看 到垃圾就撿起來,丟到垃圾桶去。如果這點都做不到,說什麼「弘法利生 」、「捨己為人」?希望我們都能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再推廣到親戚朋友 ,以及周遭的人群。讓每個人都能關心社會;不是勸每個人放下一切來念 佛,也不是勸每個人都來出家。如果都能這樣,相信我們的社會,會越來 越淨化,越來越美滿、幸福,而且越來越有希望。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