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21 期〔86('97).09.01〕﹜


人間佛教的特色與要義

──由佛陀的一生談起

傳道法師 ◎1990年1月5日於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整理:許 富 子 壹、前言 佛教發源於印度,在印度留傳一千五百年左右而衰。印度佛教向外傳 播,主要分成三系:一系向北傳,一系向南傳,一系向東北──西藏傳。 由海路傳至斯里蘭卡、泰國、緬甸一帶,叫做南傳;通常被北傳稱做 小乘。此系佛教至今仍保存濃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通行巴利語佛 典。 由陸地經中央亞細亞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至韓國、日本,叫做北傳 ;以及由印度、尼泊爾傳到西藏,再從西藏傳至蒙古的佛教,總稱為藏傳 ;這二者以往被稱做大乘。此二系佛教多與傳承地之固有文化相融合,通 行以梵文為原典之翻譯佛典。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所信仰、學習的對象。佛,大家 都在信,大家都在學,非常用功、勇猛;但不知學得正確不正確?對於釋 迦牟尼佛何以出家?如何用功修行?如何證涅槃(成佛)?如何度眾生? 如何講經說法?如何入滅?如果沒有詳細清楚的了解,那麼你所信仰、所 學習的,就不能說是釋迦牟尼佛了!  所以,學佛首應建立正確的知見、觀念;否則,任你如何用功、認真 ,學佛三十年,也只是錯誤三十年而已!是故,學佛之人目標一定要先清 楚;再來,動機要 純正;最後,方法要正確:這是學佛的三綱要。《楞 嚴經》上說選擇圓根或不圓根,日劫相倍。意思是選擇正確的修一日,勝 過錯誤的修一輩子;選擇錯誤,就如煮砂欲成佳饌,雖經千年,終不可成 。佛弟子不可不審慎抉擇、分辨! 貳、佛陀的一生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印度,是一位歷史人物,而不是宗教人物。歷史人 物和宗教人物不同,前者以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有身分證、有戶口的; 後者則不可考。像今年(公元 1990 ),是佛曆二五三三年,這是從佛滅 度那年起算的。依此推算,佛陀入滅之年是在公元前五四三年(佛滅紀年 眾說紛紜;此是南傳國家所共同認定的)。如要推算佛的生年,即再加上 八十(佛陀於八十歲入滅);也就是說二六一三年前(公元前六二三年) ,佛陀降生於印度,這是一般的說法。 印順導師所持的看法,則非如此。他根據史料,推算佛陀於公元前三 八八年入滅;也就是說佛曆與公元的差數是三八八。由於印度原本就是一 個不重視歷史的民族,因此關於佛陀的誕生、出家、成道、入滅之年,至 今仍無定論。 佛陀的誕生其實和常人一樣,是由母親十月懷胎所生。但一般的佛教 徒,都相信佛陀是從右脅下生,而且出生之後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行走 七步,浮現七朵蓮花。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象徵性的描述,如英文中,左邊 是 left,右邊是 right。 right 同時也是正確的、正當的意思,故以之 象徵正道,而左邊則象徵旁門左道。所以,說佛陀從右脅下生,即表徵正 道自此顯現。說他的出生的時刻死泉復湧、枯木新綠、百花齊開,這都是 「澤被林泉」的文學描述。因為一個聖人的出生,不但人類獲得利益,甚 至所有動物、山川大地,也都同被恩澤;所以佛陀的出現世間,使薄海歡 騰,眾生歡喜。佛陀誕生後行走七步,現出七朵蓮花;七為一週,周而復 始;這是始終以蓮花的出汙泥而不染,表示聖人出生在五濁惡世,不受誘 引和染汙。         佛陀出家的動機何在﹖他的動機主要來自於「觀耕」時,見到農人們 胼手胝足,辛苦終日,卻不得溫飽;四姓的不平等、眾生界的互相殘殺, 在在令世尊不忍再獨享世間的欲樂,也不忍再見到弱肉強食的慘狀!所以 他決心捨棄現有的一切,出家去尋求淑世濟人之道。 剛開始,他跟從兩名外道老師修習禪定;但禪定境界再怎麼高,也只 是伏煩惱,頭腦不去想、眼睛不去看而已,問題並沒有解決。後來遂放棄 禪定,改修苦行。他修苦行六年,每天只吃少數芝麻,聽說蘆葦甚至長得 比他高,頭頂上還有鳥築巢,並下蛋孵出小鳥。但是注意!佛陀苦行六年 之後,卻說了一席警世名言:相信過去修苦行的人,沒有人像我這麼苦過 ;現在或未來,也不會有人會像我這樣精苦的修行,但是──苦行不能成 道! 佛陀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禪河淨身。由於修苦行時每天只吃少數芝麻 ,體力極差,所以洗完澡就暈倒了。幸好牧羊女以乳糜供養他,才使他恢 復了一些元氣。之後,他到尼連禪河對岸──菩提伽耶的畢缽羅樹下靜坐 ,思考以前所經歷的種種欲樂、定樂,以及修苦行的極端,終於體悟「緣 起中道正法」而解脫。所以他說:「一者,心著欲境不能離,是非解脫之 因。」就是說我們的心,每天想的都是染著男女、衣、食、住、用,一秒 鐘都不離這些,怎能解脫呢?又說:「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 離,亦非解脫之因。」如果說觀念不正確,思想偏邪,只知道一天到晚虐 待自己修苦行,吃得少些或甚至 不吃、只喝水,冬天穿得少、夏天穿得 多,冬天去臥冰雪、夏天靠近火燄邊坐,這種種的苦行,都不得解脫的。 佛陀說:「離此二邊,名為中道。」 佛教的中道並不即是儒家所講的中庸,中庸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 ;但中道除此,還有「如實」的深義。有人說不苦不樂叫中道,那就差多 了!是「覺苦、覺樂、覺中道」。世間那有剛剛好不苦不樂的?應該是苦 的時候,知道苦的因緣和合、無自性,不煩惱、不逃避、不排拒、不貪、 不厭,自己清楚明白。快樂的時候,知道快樂的因緣和合、無自性,無貪 、無厭,清楚明白,如實面對。所以中道的「中」就是「如實」,中道就 是如實觀。「中」又是「妙」,所以中觀也叫妙法。世間是苦,如實知道 是苦,而不是你去觀想它才苦;也不是世間原本是樂的,你卻將它觀想成 苦的,這都不「如實」。 佛陀的中道思想,我想從他的日常生活來說較易了解。佛陀三十五歲 (一說二十九歲)成道,成道後依然是吃飯時間一到,照樣穿衣、持缽, 不分貧富、一家一戶平等地去乞食教化。佛陀有二位徒弟就不一樣,迦葉 尊者是專門向窮人化緣,他認為貧窮人家所以沒有福報,就是前生前世沒 佈施、沒植福,他已證得阿羅漢,如果他去成就教化因緣,對方肯佈施供 養,就可以由此得到福報。另一位弟子須菩提,則專門向富有人家化緣, 他說:富有人家是前生前世有供養佈施,才得今生今世的福報,我去他家 成就教化因緣,正可以增添他的福報,免得他的福報享盡而墮落。二位弟 子的用心都不錯,但就有人批評了:他們說窮人已經夠可憐了,還去向他 們化緣!又說,出家了還放不下,是不是認為富有人家的東西較好,去他 家乞食可得到好一點的供養?這聽起來似乎都有幾分道理,為了避世譏嫌 ,佛陀從此就規定「次第乞食」;不分貧富,次第乞食,以成就平等教「 化」因「緣」,名為化緣。 佛陀吃飯,和大家一樣要出去托缽,非如龍頭老大般,要人另外準備 飯菜伺候。所以我在此希望出家師父,或身為一寺住持者,拿出佛陀的精 神來,不要再要求廚房另外準備飯菜給你,那是生病怕傳染給別人,才需 如此。大家應秉承佛陀的中道精神,不要擺臭架子,不要自認為高高在上 、了不起。中國佛教會前理事長白聖長老(已故),他當理事長二、三十 年,地位崇高,但吃飯時,依舊與我們同桌共食。偶爾有客人在,只要打 板吃飯時間一到,還是個人吃個人的,不必等他,這一點足見白老自持甚 嚴的衲子本色!      佛陀還有一項超凡的人格,就是不以僧眾的領導者自居。大家拿東西 來,多數要供養佛,佛陀卻說「我亦是僧數」,你們供養其他比丘、比丘 尼,就等於供養我一樣。人家送金縷袈裟給佛陀,世尊穿著照樣吃、睡、 入定;沒有衣衫可穿時,即使是垃圾堆撿回來的破布製成百衲衣,世尊也 照樣穿著,安祥生活。極好時沒有特別歡喜,極壞時也沒有因而討厭,這 叫做中道。有得吃,吃山珍海味,也吃到飽為止,不因貪戀美味就多吃些 ;沒得吃,養馬的馬麥也可以充饑,不會抱怨,這叫中道;也就是「覺苦 、覺樂、覺中道」。住呢﹖宮廷可以睡,沒地方睡時,樹下、墓地也可以 打坐或入睡,這亦是中道。諸如此類,從佛陀的食衣住行、動靜語默中, 所表現出來的,無一不是中道精神的具體展現。 記得我剛出家時,春、夏、秋、冬,就是一襲長衫。那襲長衫很厚, 每洗一次就縮短一些,那種布料冬天穿不暖和,夏天穿卻汗流浹背,因此 我練就了一身耐熱的功夫。當時是小沙彌,沒人結緣,連人家寫信給我, 我都沒錢買信封、信紙回信,只好學會小心翼翼地拆信封,然後翻面,重 新糊好後再使用,信紙還是用筆記紙寫的。到今天,我出家已經超過二十 五年了,平常到處講經結了些緣,所以信徒這個要送我布,那個要佈施衣 服給我。其實,我現在的衣服穿不完了,如果他們堅持要供養我,我都先 聲明,我會轉送給別人,他們說那怎麼可以?這似乎所有權還未辦移交呢 !我是希望你們多佈施給剛出家的人,多給他們鼓勵,那真的是功德無量 !否則,錦上添花就沒什麼意思了!平時佈施也應該以平等心佈施,切莫 差別待遇,才是真正體會佛陀的教誨。   參、佛在人間 佛陀為什麼出現在人間呢﹖我們必須確知人間較其他五道的殊勝處:   一、天堂太快樂,不知道用功修行。傳說帝釋天(相當於俗稱的玉皇 上帝)有一次下來人間聽佛陀講經,心想回去後就要開始修行。但是回到 天上,看了天女美妙的歌舞,竟忘了要修行這件事。不說天堂,即使人間 ,也是「富貴學道難」。但諸天所仰望的善趣,確實是在苦樂參半的人間!      二、地獄、餓鬼太苦,阿修羅則嫉妒心太強、懷疑心太重,都不適合 修行。傳說有一天,阿修羅來聽佛說法,佛贊許他求法的心,並告之帝釋 天也來過。一聽到冤家對頭的帝釋天也來乞法,猜忌成性的阿修羅便心生 疑竇,懷疑佛陀對他講四聖諦,說不定對帝釋天講五聖諦,就此拂袖不學。   三、畜生道愚癡,互相吞噉、互相殘殺,智慧低,難分倫常,也無引 生道德增上的慚愧心,所以不適合修行。       較之五道的環境,人間的苦樂適中,知苦而能進一步追求滅苦之道, 的確是修行的好道場。除此,人類還有三種特勝,優於天界,值得我們闡 發:      一、憶念勝──記憶力特別好。人之所以為人,為萬物之靈,其實是 智慧高,記憶力強。其他動物不及人,是因為人類可以將先人的文化與經 驗的累積,以文字記載延續到後代,所以進步較快。      二、梵行勝──慚愧心特別強。人之異於禽獸的另一項特勝,即是慚 愧心。世間一切的倫常道德,皆依此慚愧心而建立,並因而產生崇重賢善 、輕拒暴惡的向上力量。 三、勤勇勝──勇猛堅忍力特強。就是為達理想,而忍苦耐勞的堅毅 勘忍,不達目標,絕不停頓。人類即依此特勝,而能成就諸多自利利人的 事業。 這三種特勝就是儒家所講的智仁勇三達德;具此三種德行,至少也是 世間的正人君子。但佛陀教我們的中道思想,是將此三達德擴大為「無我 」的三德,是堪破自我的執著,不以自我為中心去行一切善法;這才是真 正的菩薩道,真正的成佛之道!一旦真正證得無我空性,「憶念勝」就成 佛的「智德」;「梵行勝」就成為廣度眾生、同體大悲心的「恩德」;「 勤勇勝」即成為斷煩惱、了生死的「斷德」。 所以成佛不是別的,只是將人性中原 有的三特勝,加以淨化、深化 和廣化而已。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人而說的,不是為天龍八部,也不是為 地獄、餓鬼的眾生而說的。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 六度萬行,無非針對人而施設。因為一切法都是為人而安立的,唯人才能 依之信受奉行,修行而成佛;所以佛出人間。 《增一阿含經》上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在天上成佛也。」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當來下生的彌勒尊佛,也將在此土成佛, 甚至十方三世諸佛,都是在此人間成正覺。人間是如此的殊勝,人身是如 此的難得,佛法又是如此的難見難聞,身為佛弟子的我們,真的應該要好 好把握人身,充實自己、淨化自他,才不辜負佛出人間的真義。 肆、人間佛教的特色  革命和尚太虛大師在民國初年,為了振興佛教,曾提出了教理、教產 、教制三項革命。在教理革命方面,虛大師鑒於中國佛教長久以來,早已 淪為度亡與度鬼的邪妄,特提出「人生佛教」以對治重死與重鬼的佛教末 流,希望能振衰起敝,將中國佛教由奄奄然無生氣中釋放出來。     在顯正的意義方面,虛大師有感於時代的需要,再加以對佛教根本的 探求,認為佛教要現代化,唯有重視現實人生,廣弘即人生而成佛道之人 菩薩行,才能夠使佛教不為時代的巨輪所汰棄。     後來,虛大師的學生,當今的佛學泰斗印順導師,更進一步在「人生 佛教」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間佛教」。導師在他的著作中,幾度說明了 人間佛教的意義與特色: 一、對治的:人在六道中的位置,恰好是在中間,居於上升與下墮的 關鍵。在人的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地獄;餓鬼、畜生在兩旁,阿修羅則可 含攝在五道中。 如以圖形來表示,人間與其他五道是有著交集的,在人間有如天的光 明;也有如地獄一般的黑闇,我們稱之為人間地獄;有如鬼魅的鬼鬼祟祟 者;更有人模人樣,行為卻似禽獸的,我們叫他衣冠禽獸!( 圖略 ) 這六道之中,居於升沉的樞紐,即是在人間;所以人間的「間」,含 有關鍵、樞紐的意義。因為善惡、道德的質素是「心」,人在五道中,「 心」力最強!在人間造善,善因善緣成熟,故往生三善道(天、人、阿修 羅);在人間造惡,惡因惡緣成熟,所以往生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唯有「人」身口意的或善或惡,才足以左右生生世世的輪迴與升墮。   佛教雖有此六道輪迴之說,所著重的卻是在人間。設若不能重視人間 ,偏於重視鬼、畜的一邊,則淪於重鬼與重死的鬼教;偏於羨慕天的一邊 ,則會落入重神與永生的神教。所以,印順導師提出的人間佛教,一方面 對治了偏於死與鬼,另方面也同時對治了偏於神與永生的流弊,這是與虛 大師「人生佛教」的別異處。     二、顯正的:人間佛教,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重心,是既適應時代機 宜,又契合於佛法真理的。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由最初的以出家聲聞僧為中心,到大乘興起,發 菩提心修菩薩行成佛的一派──在家菩薩為中心,取代了原來的著重解脫 自了。但佛教的人間化,同時也溶入了天神的信仰,到後來,婆羅門教的 一切儀式、修法,諸如護摩、咒術、男女等等,都被吸收到佛教裡來了, 而演變成為天神化的密宗,這些都是造成佛教日後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之一。 人間佛教「是以人乘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道而不礙人間正行」 的。學佛,首先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不只是高來高去、變幻 莫測的大力者,我們是凡夫,就應踏實地從初發心的凡夫菩薩學習起,勤 修十善,自利利他。凡夫菩薩有兩個特色:       (一)具煩惱身而有正信正見:體認到自己是凡夫,還有七情六慾、 還有貪心、還會生氣,所以會自感不足而多見多聞。但是,他不會裝模作 樣,也不會張口說開悟、閉口說放光,更不會為人「印心」講神通。他有 懺悔心、警覺心、勇猛心,雖然自己煩惱未斷,但是具有正知正見,講給 別人聽,別人聽了照著去學,也會得到好處。       很多人觀念不正確,認為老師應該學到十全十美了,我才來跟他學; 真要這樣,恐怕我們連幼稚園都沒機會去讀。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只要別 人在某一方面比我們好,我們就學他好的那一面。某人學問好,但修養不 好,那麼我們跟他學知識。另一人修養很好,但沒學問,我們就學他的修 養;不管他是否已斷煩惱、已了生死,因為我們是依法不依人。      (二)悲心增上:「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一般人都 是求菩薩或佛來救自己,人間的菩薩行者則是學佛的精神來救人,是以利 他為重,而非專重自利的。我們能盡一分力,就做一分事;能度一人,便 算一人。「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心」,凡夫菩薩應該時時這樣 勉勵自己,在菩提道上勝進。 伍、人間佛教的要義  印順導師在《印度之佛教》的序文中提出了世尊之為教的三要義: 一、有十方世界而詳此土;   二、立三世(因果)而重現在;   三、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為本。 這三點道出了人間佛教的特質,即是此地、此時、此人的關懷與淨化。 一、有十方世界詳此土──此地   世界有十方,這個世界壞了,可以轉生別的世界;別的世界壞了,又 可以再轉換到另一個世界。佛教的世界觀是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句話 在目前聽來,也許不足為奇,但佛在二千多年前,就說有無量無邊的三千 大千世界,這才是偉大!他的弟子──阿那律在《楞嚴經》說:「地球如 掌中的菴摩羅果」,可見佛的弟子早就知道地球是橢圓形的。     這麼多的世界,佛所講的,是我們住的這個世界;要關心的,也是我 們腳踏的這個地球。人出生在地球,尤其我們生長在台灣,應該要愛惜、 美化台灣才對;而不是「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看那一個國 家比較好,就跑去那裡。我們應該立足台灣、心懷台灣、眼觀台灣、美化 淨化台灣、建設台灣才對!       台灣常自誇教育普及,水準有多高,可是垃圾時常滿天飛,尤其風景 區更是慘不忍睹!李光耀政府說黃皮膚的中國人最下賤、不守規矩,隨地 吐痰、亂丟垃圾;但也最怕花錢,所以如明訂不守規矩要處以重罰,應能 有效抑止這些人的惡行。    台灣的垃圾泛濫,也有人立板寫下重語:「此處禁倒垃圾,如在此亂 扔垃圾者,會絕子絕孫、被車撞死、倒楣八輩子」,可還是有人無動於衷 ,視而不見,照丟不誤。這種沒道德水準,真是超高的了!    我們生存在這個空間,應該體認到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都是休戚與 共、共存共榮的,所以我們要淨化這個國土,而不要只期待到西方極樂世 界。假如你我在人間都不守規矩,隨便吐痰、丟垃圾,那麼到西方去,也 只是換個地方汙染而已,有什麼差別呢?所以,要重視此地的關懷與淨化。 二、立三世因果重現在──此時 其次,佛說三世重現在。如果你現在不學佛,脾氣很大、沒有責任感 、不修德行、不長智慧、沒有慈悲心,而只寄望於念佛往生西方,試問: 沒有因,那有果﹖善良的德行不具足,惡心惡行不去除,這樣縱使到得了 西方,恐怕也要自慚於諸上善人之外,遑論什麼「倒駕慈航」度眾生呢﹖ 所以,我們要改個性、修慈悲──要現在,要為百姓、社會服務──要現 在,這是重於此時的關懷與淨化。 三、志度一切有情,特以人類為本──此人 若泛論度一切眾生,卻不度人,那是本末倒置,忘了佛出人間的意義 :佛說唯人能成佛,唯人能開悟度眾生。人間佛教的要義,最需要關懷的 是人,最需要服務的是人,應該為大多數人服務,不可只服務少數人。佛 弟子尤其應該攜手關懷我們這個社會的弱勢團體,而不是與權勢、財團為 伍,來謀求自身的利益與擴展。佛陀在世,即曾以其統治者的尊貴地位, 要求打破階級的不平等、種姓制度的不合理。這種為弱勢團體爭取平等與 尊重的身教,恐怕早為現代各山頭佛教所遺忘!有的則是捨近求遠地,忽 視了我們周遭一群待援助者的吶喊;這不免各有所偏,而同樣悖離了佛陀 關懷、濟度、教育、淨化此地、此時、此人的本懷! 陸、結語 中國佛教向來就偏重死、鬼的一邊,儘管到了現代,仍有一大部份是 以度亡超薦為主的。為佛弟子請切記:佛是由人而成的,我們是人,我們 需要的是人間的佛教,而不是死鬼的、天神化的佛教。唯有肯定佛教的人 間性,發心修學人菩薩行,以忘己為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的精神,孜 孜不斷地向前努力;不問自己何時成佛,不問自己走了多遠、多累,只要 向前一步,就是向成佛的目標邁進一步。因為菩薩是生生世世的大業,不 達目標,絕不終止!對自己是如此,就整個佛教來講,同願同行的人多了 ,不但自他得增上,國土得淨化,也將使人間佛教的真精神薪傳無已,直 至人間淨土的完成!(講題原名:人間佛教的特質,為刊載方便而改今題 。──編者註)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