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29 期〔87('98).05.01〕﹜


佛為救護我們而來

■主講:傳道法師◎ 1991年5月4日講於南投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整理:楊 曬 銘

壹、前言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四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誕,為紀念這 個對佛弟子饒富深意的節日,特以「佛為救護我們而來」為題,在此「人 生哲學講座」中宣講,希望為佛弟子更能因此體得佛陀出世度生的恩德, 由信解佛陀所教,進而如法修行,端正我們的觀念與言行,俾益於人生世 間。 在進入今晚的主題之前,我先來介紹佛曆的計算方法。由於印度是一 個不重視歷史記載的民族,尤其對偉人的生日、景行,更不敢書諸文字, 以免褻瀆了心目中的形象。所以,釋迦牟尼佛事實上誕生於哪一年,在印 度歷史上不但是不可考,甚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職是之故,世界佛教 徒友誼會遂於 1950 年,在斯里蘭卡舉行第一次會議,討論關於佛陀降生 、成道、涅槃等等的年代史實,並作成定論,共同認定佛曆是由佛涅槃那 一年──西元前 543 年開始計算。 以今年為例,佛曆是 1991 再加 543 ,即 2534 年。若過了佛誕,就再加一,即 2535 年。因為佛陀是八十歲 入滅的,所以依此推算,可知佛陀誕生於 2614 年前的印度。 雖然佛陀所在的時空,與今日的我們有偌大的差距,但佛弟子仍感念 佛陀的慈悲恩德,而懷念不已!按理說,釋尊的福慧具足、依正圓滿,應 該到淨土成佛才是;但釋尊為了不捨娑婆世界的這些苦難眾生,卻願意出 現在此穢惡的人間,以佛法的光明與溫暖,濟度我們出離煩惱無明的深淵 。這樣的恩德,比世間生養我們的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佛弟子值 此佛誕日,更應在念佛感恩之餘,效法佛陀的願力、慈悲與智慧,才不辜 負我們今晚齊聚一堂,共體「佛為救護我們而來」的深意。 我們這一輩的「老人類」常喟歎,現代的「新人類」、「新新人類」 ,是太缺乏感恩、報恩的心理了,從小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備受呵護 ,一切一切對他(她)們而言,似乎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正因為得 來太容易了,所以對於既有的一切,普遍存有不知珍惜的心理,這是時代 的一大弊病。佛教徒在日課中常念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父母 恩、國恩,是世間倫理即著重的,佛陀告訴我們,眾生自無始劫以來,都 當過我們的父母,於我們都有生育乳哺教養之恩。若依緣起相互依存的彼 此相關來講,我們現世的一切,何嘗不仰賴眾生──人、動物,甚至植物 、礦物的提供?所以當思報眾生恩。 至於佛陀對我們的恩德,以下就由「佛出人間」的啟示來談起: 貳、「佛出人間」的啟示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印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歷史人物,而不是宗教人 物。他為了探發宇宙人生的真理,捨棄了世俗的權位,以及一切物質欲樂 的享受,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不得成道,遂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之 後在菩提伽耶的畢缽羅樹下打坐,終於悟證緣起中道正法而成佛。成佛之 後的釋尊,終其一生,都是在人間遊行教化,甚至在入滅前,還度了一名 婆羅門外道──須跋陀羅。 釋尊的教法平實可學,他告訴我們:「我今亦是人數」,佛陀是人, 有七情六慾,也有優點與缺點。他只是覺察出自己的缺點,將它改掉,而 將優點發揮到極致而已。他不但淨化自我身心,更教育眾生如何止惡、行 善、清淨心,所以成佛不是別的,只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了,就稱為 佛。釋尊還告訴我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一 阿含》〈等見品〉)。不但釋迦牟尼佛是這樣,過去、未來諸佛,皆是如 此。所以佛陀不像其他宗教的教主,宣稱自己是天上的天神,或者是神的 使者、神的兒子,身負欽命要來拯救我們;而只是開示我們,如何由縛地 凡夫,修道出離煩惱羅網與生死漩流。我們只要循著佛走過的足跡,一步 一步前進,漸漸擺脫煩惱的纏縛,也定能達到與佛平等的境地。所以佛是 人,是真真確確曾經出現在這個世間的人,佛格即人格的究竟圓成,這一 點對佛弟子該是多麼親切的鼓勵! 佛陀為什麼要生此人間呢?就環境而言,天上太快樂,天神沉迷於物 欲與定樂之中,不容易痛感無常而起修道追求真理的心,所以天福享盡, 仍有墮落的憂怖。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或受寒熱苦,或有吞噉飢 渴苦,或因智慧不足,皆不適合修學佛法。唯有這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 厭苦而能進求智慧的開發,以得解脫的自由,才是修學佛法的最佳道場, 所以諸佛皆出人間,「人間於天則是善處」。 就人的特性而言,人類有慚愧心(梵行勝),記憶力特強(憶念勝) ,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勤勇勝),這三種特勝優於他道眾生;尤其五 道眾生之中,以人的心力最強──有心造善,上升得高;存心為惡,下墮 得深,所以道德的根源,繫乎一心。平常,我們用心去關懷一個人,關懷 到鉅細靡遺,無微不至,實在是功德無量。而一旦起瞋恨心要害一個人, 輕則將對方逐出自己的視線範圍,重則趕盡殺絕,連誅九族(十族),最 好叫他永世不得超生!這樣的「不共戴天」之仇,真會令人不寒而慄!所 以上升善趣,是在人間造的善業;下生惡道,也是在人間為惡所得的罪報 。人實居於五道之中,上升與下墮的樞紐位置,一切的罪福苦樂皆來自人 身所造,我們既得此人身,豈可不好好地珍惜運用呢! 佛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時,也曾累生累世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地 度眾生:我們在人間,佛向人間度化;墮畜生道,佛到畜生道救度;下地 獄,佛就到地獄濟拔眾生。雖然佛陀平等慈濟一切眾生,但佛所說的一切 教法,主要是針對我們人類的所知所能,使我們能依之信受奉行。假如沒 有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理,今天恐怕大家都還醉生夢死,懵 懵懂懂地自以為是!在這個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裏,多的是剛強難化的眾 生,天神由天上往下看到我們,就猶如掉落在糞坑裏的蛆蟲一般,沉浸在 惡臭染汙之中,卻還自得其樂地不肯爬出來。釋迦牟尼佛肯發願到這個污 穢的世間,教我們這群牛頭班的學生,這樣的慈悲願力,我們更應該讚歎 、感恩、報恩。 一、佛陀帶給人間光明 世尊誕生在五濁惡世,為眾生帶來光明。我們不要以為太陽光很強, 電燈很亮,就是光明。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到處都是鬥爭,黑天暗地。 就以「中東戰爭」來說,這邊祈禱上帝保佑打贏,那邊祈求阿拉幫忙戰勝 ,這樣也叫光明嗎?將油庫放火,一燒就是四、五年,又將油倒在海面, 令生態遭到破壞,使所有的水鳥及魚蝦都死亡,這是什麼樣的光明?一方 面說要限制武器,另一方面卻又比賽哪邊的科技比較強?這哪裡是光明呢 ?   人類的見解、生活、觀念、價值等,有很多盲點,所以有大缺陷。表 面看起來很理想,詳細看其實很糊塗,自私自利、自以為不得了。得意時 ,大有捨我其誰、非我莫屬的氣概;失意時,就將責任全推給別人,這就 是「無明」。佛陀教示我們:世間的一切存在,皆依因緣條件而有。因緣 合會則聚;因緣散滅則離。所以,我們的學問、智慧、生命、財產、地位 ,都不是我們自己能夠單獨創造的;是父母、兄弟、姊妹、老師、同學, 以及士、農、工、商互相提攜而成就,絕不是自己與生俱來的。能 夠這 樣如實正觀,成就了才不會驕傲, 失敗了也可泰然處之,這就叫做「明 」。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一向被稱為智慧第一。「第一」 的意思即是特色,換言之,智慧是他的特色。舍利弗說:在我尚未接受佛 陀的教育之前,我就像一個瞎子。《華嚴經》也提到:佛法「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意思是說倉庫裡的寶貝,如 果沒有燈光照耀,就看不到;佛法的道理甚深,如果沒有人開導,就不容 易清楚明了,即使再聰明的人,都不容易理解。所以,佛陀出現世間,宣 說宇宙人生的真理以教育眾生,才使我們有了智慧的光明。 佛的法就是中道正法,中道又名正見,也名妙法。中道的「中」,不 僅如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還有「如實」的意思──原來是怎麼樣,就是 怎麼樣。譬如我前面這支麥克風,外套是粉紅色,就是粉紅色;我們的眼 睛看到它,知道它的構成因緣,沒有高興,也沒有討厭,清楚明白,這就 叫做如實見。 當我 們的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與外界的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接觸,必定會產生或苦、或樂,或是 不苦不樂的感受。苦的時候如實知道是苦,樂的時候如實知道是樂,不會 心生討厭而排拒,也不會因此歡喜而貪著。只問自己的身分在這個時候應 該做什麼,就去做:應該去擔當的,積極去擔當;應該去面對的,絕對不 逃避,這種緣起正見就是「如實中道」。   佛陀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就是智慧,智慧並不是花錢買得來的。往 往要等到辛苦了大半輩子所賺的錢被人騙去,我們才會了悟到:金錢不如 智慧。要做善事布施,需要智慧;要有崇高的德行,需要智慧,智慧是太 重要了!沒有智慧,所言所行的一切善,都有可能變成罪惡。   例如:有一位從大陸來的師父,自幼出家,不知世間也有黑暗險惡的 一面,直把每一個人都看做是菩薩。他在南部買了一塊地,準備要建寺。 另有一位在山上出家的法師,原先是將軍,在山上住不慣了,就來拜他為 師。師父想:能有這樣一位人生經驗豐富的徒弟在身邊真好,就將財產都 交給他管理。哪知道徒弟竟然把地賣掉,帶著錢潛往大陸。後來這位師父 生病住院,卻沒人去照顧他。因為信徒認為,我們出錢供你買地,為何會 被人賣掉呢?因此沒有人願意再照顧他。他一個人在醫院孤零零,怪可憐 的,我們慈善會才決意去幫助他。由此可知,智慧是多麼重要!沒有智慧 地行善,好心沒好報是很合乎因果法則的,因為你沒有正確的好方法。   又如:有一個信徒,家住永康,他看到一對夫妻在路邊行乞,狀甚可 憐,就給了他們三百元,心裏還很高興自己做了一件善事。誰知道晚上出 去吃點心,卻看見有人用轎車來載這對夫婦。那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 是個騙局,而自己竟然不是在做功德,反倒是在害他們。事實上就是有一 種集團,專門用車子接送一些由他們「保護」的殘障人士,每天這個地方 放二個、那個地方放三個,將他們留在那裡等人給錢。但是一天下來,路 人所給的錢,卻都讓開車接送他們的人拿走了。      我在幾十年前就悟到這一點,在天橋上或地下道內,常會有四肢不全 的人在那裡行乞。我想,奇怪了?我們年紀大一點的人上下樓梯,不小心 都會跌倒了,他們怎麼上得去,又下得來呢?後來才知道是讓人家背著上 下樓的。如果我們給他們錢,就成了助紂為虐的幫兇,那不是功德,而是 無明。台灣全省,聽說有二、三百個假扮成出家人在街頭托缽,我也遇到 過好幾次。你不能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那是因為你完全不知情, 現在知道了,拜託各位如果再遇到站在路邊化緣的人,假使無法辨別真偽 ,就不要再隨便給錢了;他們如果站太久,覺得不划算,自然就會慢慢自 動淘汰。這就是智慧,所以要好好學喔! 二、佛陀帶給人間溫暖 「佛出人間」帶給我們溫暖,有溫暖才不覺得寒冷。夫妻、兄弟、兒 女的恩愛,親戚、朋友誠懇的友誼,都表現人間的溫暖。不過,世間的恩 愛與友誼,一旦利害衝突,恩愛反成仇害,所以不是真正的、恆常的溫暖 ;只要無常的因緣一變化,善緣也可能變為惡緣。 年初,台北一個富翁過世,他出殯那一天,兩個兒子孝服還穿在身上 ,就為分財產談不攏而互刺當場死亡。諸如此類,儘管親如兄弟,為了私 利,一切皆可拋諸腦後。所以,學佛切莫以利相結合;佛法、真理、理想 ,才是學佛者共同生活的追求目標。只要不合(佛)法的,就不要講、不 要做、不要想,這樣最平安,最溫暖。一般人就不是這樣了,孟子說:「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以這必須透過智慧,將世俗的情感昇華淨 化為慈悲,才不致於由愛生恨。   佛陀教示我們:對每一個人,於我有利益者,應該要照顧他們;於我 無利益者,也應該要照顧他們,這就是「同體大悲」。「同體」就是將人 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礦、植物等等,都看成是一體的,互相依賴而生存 的。否則,衣索匹亞鬧饑荒,為什麼國際紅十字會要去救濟?因為不去救 濟,這些難民一旦死亡,瘟疫傳布、蔓延開來,全世界的人都會受到影響 ,就是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教育別人、幫忙別人,是我們的本分。 同體就是本分,是本分就不是因為做了有什麼功德,才去做的。   既然是「同體大悲」,那在實踐上,必定也會「無緣大慈」──「緣 」是條件,就是無條件的慈悲。不是我幫忙你,你就要信我的教;你領了 麵粉、奶粉,就必須信我的教。佛教徒不同,佛陀以身教示導我們,不捨 任何一個眾生。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正為病所苦、無法自理 穢物的比丘,佛陀便親自幫他換洗,並問他:為什麼沒有同參道友?他說 :「當我身體健康時,別人需要我幫忙,我非但沒幫忙,還嘲笑他、罵他 ,今天病了,當然沒人理。」因此佛陀告誡其他人:「看到生病的同參道 友,不論認識與否,均應予以照顧。」     此外,佛陀有一位弟子周利槃陀伽,他非常愚笨,笨到學「掃帚」二 個字,念了「掃」,就忘了「帚」;念了「帚」,就忘了「掃」。他哥哥 也是出家比丘,看他實在太笨了要趕他回家,他不回去,就在那裡哭了起 來。正巧佛陀托缽回來,便將他留在身邊,親自教導他。有一天他終於心 開意解,證了阿羅漢,還寫了一首詩:「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 地;人人若將心地掃,世間無處非淨地。」要講有教無類,釋迦牟尼佛可 是真正做到了。孔子對「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者就不教,可見還是有 所揀擇的。佛陀則只要對方有心想學,即使人家放棄不教的,都能教育他 證得聖果。由此,我們可以體認到佛的慈悲恩德,真是超越世間一般。  現今的社會普遍瀰漫著功利主義的思想,目的論、條件論充斥,是非 與價值觀念混淆,今天我們在此慶祝佛誕,應當將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 實踐出來,為這個冷漠的世間注入幾許溫暖。如何表現呢?在家庭:對先 生、對太太、對兒女,有慈悲、有責任、有智慧;再擴大到公司、社區、 社會,對同事、對鄰里、對一切人有慈悲、有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 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推展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 ,這就能讓人間不但充滿光明,而且溫暖。 三、佛陀是人間的歸依處  「佛出人間」,佛是我們的歸依處,他賜給我們無限的力量。由於歸 依佛陀,受其教育化導,心中增加力量,這就是佛所給予不可思議的加持 啟發力。過去不能做的事,現在有力量了;以前不敢承擔的事,現在有勇 氣擔當了;以前認為有困難的事,現在有智慧去突破了。佛陀說眾生皆有 佛性,每一個人都能成佛,只要你學佛所學,瞭解佛所瞭解的,行佛所行 ,廣學多聞,認真去做,那麼,成佛是必然的結果。   一般人死後十年還有人稱讚,尚且不簡單;死後百年還有人紀念,更 是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入滅二千五百三十四年了,人們對佛陀的感念未嘗 稍減,不僅佛教徒懷念,就連非佛教徒也尊重佛陀,這樣完美的聖者,實 在非凡! 參、佛教的「善」與「愛」 一、佛教的「善」 (一)「善」的標準  很多人都認為:佛教講慈悲,儒家講仁愛,基督教講博愛,應該都差 不多。有一位作家甚至對我說:「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向善」。 也有人說:心地善良就好,不必信仰什麼宗教,也不必吃素、拜佛、祈禱 。這些乍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善的標準及善的層次卻有差別。   一神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他們的神所創造,雖然也要人行善,但更在 乎你信仰與否?不信的,就要下地獄,所謂「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墮 地獄)」。這樣豈不是同於獨裁者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嗎?這樣的 善惡標準不究竟,也不合理。又,有一句俚語說:「有食有行氣,有燒香 有保庇」,這樣的標準也不正確。宗教信仰如果真是這樣,就如同貪官污 吏了!佛陀不是這樣,不但你信他,他要救你;即使你不信他,甚至毀謗 他,當你有困難,他仍然要救你。佛陀救人是以需要或不需要來衡量,而 不是以信或不信其宗教為依據。 (二)「善」的層次  如果說善都一樣,都差不多,那實在太冤枉,這樣的教育就太奇特了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比較容易了解。例如:幼稚園是讀書,研究所、博 士班也是讀書;教幼稚園是老師,教博士班的也是老師。各位會說:反正 都一樣是在讀書、是在教書嗎?其實不一樣,這叫層次上的不同。教人為 善,有的只教做人的基本道理;有的教做個完善聖人的道理;有的甚至超 越世間的聖人,而能究竟解脫,這還是有差別的。 儒家所講的止惡行善──止所當止,行所當行,止於至善,這是世間 完人的境界。只是,這不免仍以自我為中心,還有一個「我」在止惡行善 ,有一個「我」的存在。有了「我」,就不純淨了,凡是有「我」,都有 爆炸的可能,都具有潛在的危險,一旦來日不是「我」,就不一樣了。我 們假使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如果某人常說我們的團體多好,我們信仰多 虔誠、多踴躍,可能他(她)就是該會的會長;等他 ( 她 ) 以後  不 再這樣說,有可能他(她)已經不當會長了。所以,為什麼佛教講「無我 」?因為有一個「我」在做慈善,就不准另外的慈善團體辦得比「我」好 。如果處處以「我」的立場出發,如:「我」在行善,「我」在度眾生… …到最後做得愈多,煩惱就愈多,道理就在這裡。   有人問說:要如何才能開悟證果,如何才能無罣礙,如何才能進入無 量三昧?《金剛經》上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 法」,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皆因有「我」而 起,所以佛陀才苦口婆心地開示種種法門,來破除眾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執 見。     世間道德與其他宗教所提倡的善,因為摻雜有自我中心的因子在其中 ,所以仍是雜染不純的。佛教徒以「涅槃寂靜」為學佛之終極目標,涅槃 不是死亡,而是貪、瞋、癡……等等染污煩惱都淨盡,不復輪迴生死,這 才是佛教徒所追求之絕對純善。 二、佛教的「愛」 佛教的「愛」──慈悲,與儒家講的仁愛,基督教講的博愛,有何分 別呢? (一)異教的愛    仁愛是以個我為中心,由愛我的家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從愛我的家,推廣至愛我的團體、我的民族、我的國家。 如果有人講中國人不好,他就要站出來與人打架,這是比較情感用事。自 我沒有突破是很危險的,會演變成新的帝國主義,叫做「黃種人的負擔」 ──認為黃種人最優秀,這種心態、這種仁愛就十分有限了。     家庭是最親切、最密切,也最自私的。要將別人的父母看做自己的父 母容易,別人的父母發生車禍會同情、會冷靜,但自己的父母如果發生車 禍,就不容易冷靜下來了。台北有位醫學博士,他兒子、媳婦也都是醫學 博士,並且都是婦產科醫生。由於媳婦生產,他不願假手他人,就自己負 責接生。不料因為太過小心、緊張,反而使得媳婦及嬰兒都不幸死亡,他 兒子受不了打擊,變得精神失常,老醫生不得已只好關閉醫院。這是台北 的實人實事,所以當醫生最好不要親自為至親好友開刀,否則心理壓力太 大,易造成不良後果,這也是因為對於境界,不能維持無我的平常心而引 生的一件憾事! 至於提倡博愛者,事實上還是「狹愛」的,因為他只愛他的宗教,異 教徒、不信仰者一律不在他們「博愛」的範圍之內,甚至要殺害對方的生 命而後快!。例如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近代的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回 教徒,都因信仰不同而戰禍連綿。在《舊約》中,上帝就曾經發過許多次 脾氣,每次一生起氣來,就大地震、降冰雹、瘟疫,不知害死了多少人。 甚至信仰者不聽話也得死,連畜生都不留。     民間宗教信仰者也說他們所信仰的神祇有博愛精神,但是當你許了願 ,卻忘記還願;或者謝願的牲禮太少,祂也會讓你肚子痛、流鼻水,或者 做事不順利。台南有個學生,高中畢業後開始流鼻水,大小醫院及中醫都 看遍了,就是治不好,每次出門都必須帶很多衛生紙。後來有間廟宇建醮 ,他去問乩童,乩童才告訴說,他欠了神明一個願沒還,他才憶起考高中 那年,向石頭公所許的願,考後竟然忘了去還,乩童說:就是這回事!你 看,這樣的博愛是否相當有限? (二)佛教的慈悲 佛教的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佛陀垂示我們:不僅要消極的為眾生拔 除痛苦,更要積極的給予眾生安樂。而且不受時間、空間、階級、社會價 值的限制,也沒有任何附帶條件。換句話說,就是不論是否同一宗教、民 族、人種,甚至是否為同道眾生,只要需要救度就去救,不是為了成就自 己,不是為了利益的交換,也就是將前面所提的「同體悲,無緣慈」,如 實、如理、如法、如分地展現出來。   佛陀的慈悲是一味平等的,甚且將最可憐、最兇惡的人,列為悲濟的 第一優先,為什麼?因為正人君子即使三年不去度化,他還不至於做大壞 事;但是,會殺人、放火的人,慢一個小時去度他,就不知有多少人要遭 殃了?如佛陀在世,化度殺人魔「鴦掘魔羅」,就是展現這種精神的最佳 例證。 很多受過菩薩戒的人,遇到事情常存疑而難當機立斷:這件事可以做 嗎?那件事可以做嗎?蚊子可不可以打死?蟑螂可不可以殺死?戒律上告 誡不可以殺生,許多受過菩薩戒者,乾脆就任著蚊子叮;結果蚊子太貪心 ,吃得太飽反而撐死了。現在蚊子還會帶來傳染病──登革熱,如果發現 帶有病媒的蚊子,打死牠有沒有罪?當然有罪!但是自己願意擔當。因為 不忍心讓牠再去叮別人,有罪自己擔當,這叫正見。有的人是蟑螂、老鼠 不忍心打,卻驅趕到鄰居家裡,這是何等自私!     有人也許會覺得奇怪:佛陀這麼慈悲地救度眾生,為什麼還沒救完? 有一句話說:「佛度有緣人」,有心向善的人,才能與佛心相契、相應。 想想看,當一個人漂流在海中,你丟下救生圈,對方卻不願意接;你跳下 去救其上岸,他(她)又再度跳下去,你有辦法救他(她)嗎?所以,佛 陀教我們止惡行善、發慈悲心立願,就可以得到感應;如果沒發慈悲心, 就不會有感應。譬如你看到別人生病,你發慈悲心祈求佛菩薩降甘露加持 ,使病人早日痊癒,這慈悲心的頻率與佛菩薩會相應。反之,如果你祈求 佛菩薩:某某人是我的敵人,請保佑早日讓他死翹翹!這樣會不會相應啊 ?不會的,瞋恨心發出的頻率,與佛的慈悲心相衝突,所以不會有感應。 佛菩薩的慈悲心是沒有階級性,但是仍然有因緣──必須你有心學習。   佛陀就像個良醫,知道什麼病用什麼藥方可以治;假使患者不吃藥, 卻怪醫生的醫術不高明,這樣說合理嗎?教你修五戒、十善,就會得人天 果報;你卻偏偏殺人、放火,行五逆、十惡,下墮地獄、餓鬼、畜生道, 這真是「天堂有路偏不去,地獄無門卻自來」,怎麼能怪佛菩薩不慈悲呢 ?該怪我們自己愚癡吧! 肆、結語 我們應如何看待佛陀的慈悲呢?  一、父母愛子女,要做到不偏私哪一個並不容易;老師教五十個學生 ,要不偏袒哪一個學生也不簡單。人是感情的動物,哪一個較聽話,觀念 較相近,自然會較親近。但佛陀就不是這樣,他將每一個眾生都看做獨生 子般在照顧。佛陀的慈悲不僅是情感,而且是通過理性來發動的。      二、佛陀的慈悲無狹隘的偏私性,佛平等看待一切眾生。每一眾生既 然都平等,什麼人需要幫助,就去幫;幫過之後不需要再幫助,就不要再 幫。一般人通常都是徇私的,與我要好或者聽話的,我就幫;否則就袖手 不管。甚至幫過之後已經沒必要再繼續,卻因感情作祟,仍一味地要幫對 方。這樣不是愛對方,反而會害了對方。一般人是愛自己,愛自己喜歡的 、認同的,所以是狹隘的。     三、佛的慈悲注重徹底的救濟。救濟別人的方式有二類:一類是治標 ;一類是治本。佛陀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而是從根本救起。當 一個人沒飯吃,沒衣服穿,你供給他(她)飯吃,供給衣服穿,只是暫時 讓其不挨餓、不受凍而已,這是方便的救濟,是治標;另外一種救濟則是 了解他(她)為何貧窮?為何沒飯吃?為何沒衣服穿?喔!原來是沒有技 術,沒有本事賺錢,那就應該輔導、訓練,讓他(她)有一技之長,這才 是根本的救濟。     如果一個人的煩惱是來自貪心,那就要解除其貪心。如果一個人的煩 惱是 來自不諳言語,不懂說話的藝術,那就要學習如何恰當的表達。有 的人記性差,先生領的錢或自己領的錢,皮包拎著去買菜就忘記帶回來, 這樣求菩薩、念佛都沒有用,應該要學習如何專注,才不致丟三忘四的。   每個人的煩惱都不一樣,要徹底去救濟,才是真正在學習佛陀悲濟世 間的精神。佛陀出現人間,佛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我們慶祝佛誕 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佛陀教我們要有慈悲,我們就要長養自己的慈 悲心;佛陀教我們要有智慧,我們就要去開發自己的智慧;佛陀教我們要 有願力,我們就要效法佛菩薩立下菩提信願,要有擔當,這樣來紀念佛誕 才有意義。(本講是通俗演講,係參考印順導師的《妙雲集》下編之十一 《佛法是救世之光》〈佛為救護我們而來〉;欲知其詳,請直接閱讀原著 。)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