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39 期〔87('99).03.01〕﹜


中道泛論(下)

■主講:傳道法師◎1989.3.5講於正覺禪寺
■整理:謝杏熏

參、中道德行的意義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一六七頁中說:  佛法,不是為了說明世間,而是為了解放自己,淨化世間。佛法是理 智的,德行的,知行綜貫的宗教,要從生活的經驗中實現出來。說它是最 高的哲學,不如說它是完善的道德,深化又廣化的道德好。釋尊從正覺中 ,開示了緣起支性,更開示了聖道支性。聖道是恰到好處的道德,是向上 、向正覺所必經的常道,所以稱為「中道」、「正道」、「古仙人道」。  神教者以為德行的根源是神的,德行只是人怎麼服事神,人怎麼體貼 神的意思來待人。如離開了神,德行即無從說起。所以在神教中,不但人 的德行變成了神的奴役,而迷妄的宗教行為,也被看為道德的,有價值的 。釋尊的中道行,與神教相反,從人與人──自他的合理行為,深化到內 心,擴大到一切有情,無邊世界。從人本的立場,使德行從神的意旨中解 放出來。  一、超越神化──即人成佛 昨晚我提到佛教當超越俗化與神化,對於存在佛教中俗化與神化的異 象,不但要加以否定,更要予以淨化。如《中阿含》《伽彌尼經》中,阿 私羅天子伽彌尼請問釋尊說:「梵志(婆羅門)自高(自傲),事若干天 (祭拜好幾種天神),若眾生命終者,彼(天神)能令自在往來善處,生 於天上」。佛告訴他,沒這回事!如果一個人生前造了諸多惡業,豈能只 靠著祭祀、求神,就得生天堂呢?好比一塊沈重的大石頭,將它投於水中 必然下沈,儘管大家在岸上合力祈禱:石頭,你要浮起來,不要沈下去啊 !可能嗎?但是造善業就不同了,善業就如同油,即使你罵它、打它,它 還是照樣會浮到水面上來。所以一個人的上升或下墮,端賴行為的善惡, 道德的良窳,絕非由天神或祭祀可宰制的。佛陀因此極力反對無意義的祭 祀,甚至殺雞宰羊作犧牲,這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是罪過的!這些都是無 知的產物! 一個具備正知正見的人絕不會去求神問卜,即使是在病重命危之際, 也絕不會因為那一尊王爺較靈驗,便去抽籤、乞爐丹、排紫微斗數,或者 向外道求一句咒,乃至千百句咒,這些情形都不會有。但現在的佛教徒, 這種現象太普遍了!有素食數十年,發願往生西方的,時間都快到了,卻 聽信別人對他說營養不良不好修行,應該燉些豬腳什麼的來補補身子,才 好修行。不料吃過之後,不但身體狀況未見改善,卻因失卻信心,破齋犯 戒而西方無分,這才冤枉! 記得中部有某位名僧,六、七歲就開始演講,人人稱之為神童。每當 生病看醫生無效時,就找乩童要些爐丹來吃,其徒弟也依樣畫葫蘆,堂堂 的名僧居然也形同佛門外道,實在很可憐!叫我聽得忍不住要說句:真是 「阿彌陀佛」啊! 在《雜阿含》卷四○.一一一八經,佛更開示我們「幻法,若學者, 令人墮地獄」。像自稱某某無上師的那種幻術、攝魂術、「觀音法門」、 咒術……等等,學了之後會令一個人因沒知識,造惡業而下地獄。對於神 教所引起的祈禱、祭祀、咒術,這種種的迷信行為,佛法一概否定它。現 在很多在家居士,還有出家師父都在學這些,如果你們所親近的師長也在 學這些,奉勸大家及早另覓良師,才不致「相牽入火坑」!   有人曾告訴我說:師父,我看你很有點慧根,你如果來學點什麼,一 定很快就可以感應了!我可以告訴各位,如果我當初學佛不是從唯識學入 門的話,可能我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出名了。三十多年前我還未信佛時, 很多事情尚未發生我就預先知道,後來甚至還會「看」到。我最害怕的是 走到十字路口,突然一個念頭起來,就彷彿看電視那麼清楚地見到車禍的 發生,等一下真的出了車禍,而且現場就如同剛剛我所「看」到的一模一 樣。當然這都成過去式了!只是當時我如果缺乏正知正見,光靠這一招, 這輩子大概就吃不完了!但我不想被當作巫師,只想生生世世,在佛法的 正常道中淨化自他! 佛世,婆羅門教的祭祀用三種火,這也就是現在密宗的護摩,注意哦 !護摩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的產物,不是佛教的哦!釋尊為了破斥它,也講 三種火,巧妙地將它加以淨化。釋尊說:供養父母、孝順父母,叫做根本 火;照顧妻兒、家屬的生活,稱作居家火──可不是在家裏頭供一盆火哦 !供養出家修行的沙門,名為福田火。你看,這就不是迷信了!佛陀就是 這麼將它否定之後,再予以昇華淨化! 不只如此,譬如《中阿含》的《善生經》(又名《六方禮經》)就講 到,一般神教徒認為災殃可能從六方來,所以一大早起來之後,便齋戒沐 浴,面向東西南北,上下方都一一禮拜,祈求這些兇神惡煞快快離開,意 思是說災殃不要由那些方向降臨到我身上。地理風水也是同樣的道理,為 免災殃由那個方向來,就在那個方位擺個鏡子,畫個八卦,或安太歲來避 厄。其實,災殃從何處來呢?災殃是由我們不正確的觀念而來,因為不正 確的觀念,產生不正確的思想;由不正確的思想,又發為不正確的言行, 這那裏是從東西南北等方向來的呢? 釋尊見到善生童子禮拜六方,就故意問他為何如此?善生童子稟白佛 說,是因為父親臨終所交待的。這換成是我們,可能直接就批評他這是迷 信的行為,那就沒得度了!釋尊可不是如此哦!首先稱讚他很孝順,然後 問他,父親有沒有告訴他禮拜六方的意義?善生童子回答:「沒有啊!釋 尊如果知道,可否告訴我呢?」於是釋尊便將禮拜六方的意義加以合理化 : 東方,是日出之處,象徵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為人子女應孝養父母, 就如儒家所說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對子 女,除了為他找好老師,好的朋友,還要為他覓得理想的終身伴侶。 西方,日沒之處,代表歸宿。印度人看待日落不像我們那麼悲觀的, 他們認為日落代表無盡藏,用以象徵夫婦之間的關係。當太太的要尊重先 生,要照顧他的親戚、家人,不要將先生辛苦所賺來的錢,悉數花在自己 的享受或粧扮上,更不可以將財產偷偷攜回娘家;除此,還要不二心。當 先生的,也要尊重太太,不可以感情走私,要委以家務,還要不忘記隨時 買化妝品給太太! 又如下方,是講雇主與部屬之間的關係。雇主對待下屬要知人善任, 給予合理的待遇,適當的休假,還要注意他的健康與家庭生活。最後一點 ,大家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要雇主別忘了在年底發給部屬年終獎金 。較之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說到的這些,現代人談勞資關係實在是一 點也不稀罕了!大家有機會去讀一讀《善生經》,講得實在比「國民生活 須知」清楚得多! 我們知道這些道理之後,要不要也依樣畫葫蘆──晨起齋戒沐浴,禮 拜東方、西方、南、北、上、下六方,然後再去孝順父母,教育子女,增 進夫妻之間的關係?不需要了吧!釋尊是因勢利導,因為善生童子不明所 以地禮拜六方,所以才賦予禮拜六方的意義來教育他的。   讀經難,就難在這裏,其中的因、緣、果都必須去了解,才能體會佛 陀的用心。所謂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而講經說法,所以會當經讚歎 該經最正確、最殊勝,依此去學,一定可以成就。每部經都這麼說,讀來 真是讓人滿頭霧水,佛不是實語者,不妄語者嗎?怎會有如此的矛盾產生 呢?這稱為「方便說」,釋尊所以強調這部經重要,是讓適合修學這部經 的弟子增加信心。其實每一部經都很重要,豈只有那一部唯然呢?佛說緣 起恰如三枝束蘆,相依而立,你能說那一部份較為重要嗎?既然是相依而 立,彼此依賴,可以說三者是同樣重要,也可說三者同樣不重要啊!所謂 「藥無貴賤,對症即是良藥;法無高下,應機便是妙法」。大家可別一聽 說那個法門高,那個法門妙,就一窩蜂跟著去學了,先看看是否適合自己 的根機吧!或可免去走火入魔的下場!  二、從少數人到多數人──平等成佛 釋迦牟尼佛度眾生不只是度一個、兩個,而是平等地教化一切眾生, 只要你願意學,只要你能夠吸收,佛陀毫無私心分別。釋尊說法四十五年 ,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就如同天降甘霖,大樹吸水吸得最多,中樹次之 ,小樹再次之,小草吸得最少,這是很公平的,既無需羨慕,也不必埋怨 。如果說小草也妄想學大樹,一次吸進那麼多水,只怕會不堪負荷,而從 根部爛掉了。所以各人的根機、因緣各自不同,只需問自己的因緣成熟與 否,不要徒然羨慕他人;也不要埋怨師父為什麼只教別人,不教自己。佛 教教育是講究機教相扣的,如同母雞孵蛋,孵到將近二十一天,小雞已經 在裡頭躍躍然,即將破殼而出了,就在那將破未破之際,母雞適時地在外 頭一啄,「內感外應」,小雞就此破殼而出。你莫要因此羨慕那隻小雞, 還要責怪母雞為什麼不來啄你的殼哦!也不想想自己才孵了三天,就想要 母雞來啄一下,啄下去的結果呢?──散形(完蛋)了!所以不要學不到 三天就痴想成佛,福報、智慧皆不具足,能成什麼佛呢? 佛度眾生是不分男女、階級,一味平等的。但當時的印度社會,四姓 並不平等,宗教與種族結合,形成了氏族的宗教;又與政治結合而形成特 權,於是弱者的宗教便被認為是卑下的,勝利者的宗教地位因此被抬高。 同於此,才有所謂耶和華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之說 。耶和華既是以色列人的民族保護神,就必然與民族狹隘的偏見相結合。 就好比我們所祭拜的神明,應當是要幫著我們打敗敵人才是,如果神明不 幫我們;反而幫著敵對的一方,那我們就不拜了。如現在流行的大家樂, 一旦王爺沒保佑你簽中,那祂可就要遭殃了,神像不是遭人斷頭,就是給 扔到廁所裡去!所以神是人所擬想出來的,而非真正有個外在的主宰存在 。 從道德、天賦、錢財、地位……等各方面來看,或許人人各異,但每 個人卻同樣都是母親所生,就這點來看,則不能不說每個人都平等。再者 ,如果不洗澡,每個人都同樣會髒;如果不吃東西,也同樣都會餓,如此 看來,大家還真是平等的。不要一直暗示自己:女眾業重,要轉女成男才 會成佛,這就是男女不平等的觀念了!別忘了釋尊是出生在印度,而當時 的印度社會也是男女不平等的,為了讓女眾出家,他老人家也是煞費了一 番苦心,所以才安排阿難請示,由阿難出面求情,藉此一搭一和,一個扮 黑臉,一個扮白臉,才不致使佛教的推展因為女眾加入僧團,而在當時的 封建社會受到阻難。 有人說:八敬法,突顯了男女的不平等,其實不盡然,古印度女性較 少受教育,既允許出家,從大比丘僧學,當學生尊敬老師,有何不平等可 言?然而,如今教育普及,女眾們自己也得爭氣些,不要老是認為自己業 深障重,反正二千多年來的佛法,一向在男眾手裡嘛!一旦要做什麼事, 男眾去做就好了;等要享受權利了,才記起男女平等,那可就很難真正達 到平等了!如果做任何事,女眾都不落人後的挺身而出,何必非得轉女成 男才能成佛呢?《雜阿含》卷四五.一一九九經說道:「心入於正受,女 形復何為?」若能開悟證真,男女身豈有二致?怕只怕女眾特有的猜嫉、 不講理,你都具備;而大丈夫的敢做敢當卻樣樣欠缺,那要談平等,就難 如登天了!        《雜阿含》卷三六.一○一九經,佛對比丘說:「女人梵行垢,女則 累世間」。意思是說女眾業重福薄,是比丘們修行的障礙,要注意這是佛 對比丘說的;若是面對比丘尼,不就成為:「比丘尼啊!當心哦!男人梵 行垢,男則累世間」了!不過,大家都忽略了這一點,女眾們更是心想: 連佛都這麼說了,我們也不得不如此承認吧!既然承認,那自然就不得不 作如此的表現嘍!所以女眾們應當從心理上獨立起來,要有志氣些,不要 故作一副需要被保護的無力狀才好!平等成佛絕不是少數人的平等而已, 而是從少數人到多數人,從男眾到女眾,不分什麼種族與年齡,只要具備 了解脫的條件因素,必然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三、從人類到一切有情──特以人類為本   佛法既深且廣,我們不但要依佛法自度,還要度自己的親人,與自己 關係疏遠的人;甚至自己的怨敵,都要度他們來學佛,讓他們沒有貪、瞋 、痴,彼時,不只大同世界,人間淨土也能實現!但是,要記住:佛法雖 從人類說到一切有情,而特以人類為本,不要成天只想拿二、三十萬去買 老虎來放生。前不久,屏東佛教支會才花了這一筆錢,沒想到最近台南縣 支會據說也要跟進了,真是聽得我差點沒暈過去!   除了老虎,也有買毒蛇放生的。有人就質疑說,毒蛇不是會咬人致命 嗎?他們卻說沒關係啦!反正已經把牙齒拔掉了,牠不可能傷人了!他們 卻不曾考慮到,拔了牙的毒蛇還能活嗎?所以我們不要光是作老虎、毒蛇 、鳥、龜、鱉……這些動物的放生,佛教徒有些慈悲和智慧吧!現在的河 川污染那麼嚴重,那些魚、鱉一旦放下去,也不可能會活,這是放「死」 嘍!怎麼是放生呢? 再說動物的棲息環境,已經被破壞殆盡,早已牛山濯濯,怎不瀕臨絕 種呢?麻雀更不可以放生,牠們生來性烈,你將牠關在籠子裡久一些,牠 們就一隻隻嚼舌自盡;將牠放得早一些,牠們一陣驚慌,末了也是飛不上 去,又一隻隻掉下來。何況,如果你不去預訂,商人也不會去抓來讓人放 生啊!為了貪圖慈悲的功德,竟害得那些原本自由的鳥類遭受如此無情的 捕捉!這真叫慈悲,真有功德嗎?原本一個籠子只能容納二十隻麻雀的, 現在卻塞了將近一百隻,還得等午供,唸大悲咒,誦三皈依,這些冗長的 儀式之後才放了牠們。大家可曾想過,等到那時候,籠子裡的鳥兒怕也非 死即殘了吧!不得已只好將悶死的那些掘了地洞,又唸往生咒將牠們掩埋 。對動物這麼厚道,但是對人一旦翻起臉來,簡直比日本警察還兇,拜託 !佛教徒不要這麼顛倒! 肆、中道德行的主要內容──八正道   為什麼八正道是中道德行的主要內容?《雜阿含》卷二八.七八二經 中說:「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是說正見、 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法;邪見、邪志……乃 至邪定是為非法。     《中阿含》卷四三《拘樓瘦無諍經》亦說「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 凡夫行,是說一邊。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是說二邊 。……離此二邊,則有中道」。縱情於感官的欲樂與刺激,不可能得到解 脫;盲目地修苦行,如吃垃圾、只喝水,或日食一餐、不睡、不倒單、倒 立、不洗澡……等等,這種種不一而足,凌虐自己的苦行,皆毫無意義, 也與解脫無關!《法句經》〈梵志品〉上說「剔(剃)髮無慧,草衣何施 ?內不離著,外捨何益?」所以儘管你在外表上吃得不好,穿的、用的都 很差,但是內心上貪瞋熾盛,那又有何用?修行是當吃則吃,當用則用, 該做事就做事,不要說自己是福報淺薄,不敢接受別人的供養,於是連發 心做事也不願意。為什麼不改以慚愧心接受供養,而後趕緊用功修行呢? 這才是積極的緣起觀啊!如果你不廣結善緣,不受人供養,也不為眾服務 ,那算什麼修行?  一、中道,是八正道的正覺生活   中道,是依循真理、依道德、依於善,也就是依法而修而行的;若不 是真理,不是道德,非善的,就稱作「非法」,因此《金剛經》引用了《 筏喻經》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思是說,能載我們從此岸到 達彼岸的道德善法,尚且應該捨去,何況是無法載我們至彼岸的惡法呢? 良善的,道德的,能使我們從煩惱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去的善法和 功德,為甚麼不可以執著呢?龍樹菩薩形容善法功德就如同燒紅的金幣, 雖然值錢但碰觸不得(意即不可執著),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道是依法修行的現覺。所謂現覺,是現在當下對法(真理)的體悟 ,而不是得等死後才得到;是以智慧來昇華淨化我們的感情,以智慧來指 導我們的言行踐履;所謂「以智化情」、「以智導行」;也就是「從知見 、意志、言語、動作、生活的方式,一切的一切,都納入正軌,使他得當 合理化;一切都求其持中不偏,正當合理,所以叫做中道。」  二、八正道是解脫的正行   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 的始終過程,為聖者解脫的正軌。 ( 八 正 道 ) ┌戒增上學 正見 聞慧 (正見具足)─┐   │ 正志 思慧 (淨戒具足)─┤ 三   │ 正語 │ 三增上學┼定增上學 正業 │ │ 正命 │ 慧 │ 正勤 修慧 (定慧相應)─┘ │ 正念 └慧增上學 正定   學佛應先本著三善根──分別善惡、具慚愧心、住不放逸,然後具足 四預流支:親近善士,多聞熏習,如理思惟,法次法向。首先是從善知識 聞法,重在依法不依人;之後就要從語言文字中去體會語文的真義,所以 要依義不依語。再者,對於聽聞、見聞而來的佛法,應當去思惟分別是究 竟或方便,是勝義或世俗,所以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接著就要將了義的 ,能引向解脫的正法,用於實際的體驗,所以要依智不依識。 要達到智慧的覺證,不論在家或出家,均應依八正道而行。八正道中 ,正見是分辨邪正,揀別真妄,而能夠捨邪歸正;是對於法有所抉擇,而 非照單全收的。對善惡、業報、三世、凡聖,有正確的理解,這是世間正 見,世間正見是能令人向於善道的;若對於四諦、十二因緣、緣起中道有 所體認,才是向解脫的出世間正見。聞慧,即對於因果事理、四諦、三法 印等等,從聽聞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並以佛法為自己的見 地。聞慧成就,即正見具足,信根成就。 正志,玄奘法師譯為正思惟,是高尚、正確而圓滿的志向,而不只相 信、立願而已;是見賢思齊、見聖思齊地認為「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 輕而退屈」,佛菩薩能夠成就的果德,我也要如佛菩薩一般。有了正確恰 當的思惟(思慧成就),從理智面來說,是如理思惟,對於佛法有了更深 的解悟;從情意上來說,是深思熟慮之後立志去實現,如此,見之於外的 ,就是正確的言語、行為和經濟生活,亦即淨戒具足。不但我們的身、口 、意三業合理,且與正見相應,所以正志的同時,一定會身體力行。譬如 知道罵人不好,那我們就會說和善語;不但是損人、諷刺人,挑撥離間或 者虛假的謊言不會說了,還會說愛語、法語、真實語,那就是正語了! 正業,就是正當的行為,不但不殺害或傷害眾生的生命,不非法取得 錢財,不破壞他人的感情與家庭,而且還有一切合理積極的行為。 正命是合理的職業與恰當的經濟生活,佛法是以智慧為本的生活,絕 非徒具觀念而已,一定能見諸實際的行為。如果我們對於佛法,理解得不 少,也頗能講出一番道理,但實際做出來卻樣樣不通,那就表示他對佛法 還是個門外漢,亦非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你如果真正知道毒藥吃了會死 ,那你絕對不敢去吃;知道殺了人會下地獄,你也絕對不會去殺人。只要 道理理解得透徹真確,那表現於生活中的,必然就是正語、正業與正命。 正見、正志是慧增上學;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增上學。正勤亦名正 精進、正方便,即離惡向善的努力,是遍通三學的,無論修戒、修定或修 慧,都必須認真積極,而且還要適切的調整,使三學平衡發展。所以正勤 既是聞慧、思慧,也是修慧;既是戒增上學、定增上學,也是慧增上學; 亦即三十七助道品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這是非常積極的中道德行。   以正見為眼目,正志所行的淨戒為基礎,以正精進為努力調適,這樣 不論自己與他人,都能從生活事行當中止惡、行善,而深化到我們的內心 ,自淨其意而解脫。正念的念,不是嘴巴上唸,是對於所學的正見、正志 、正語、正業、正命到達正精進,念茲在茲,明記不忘,而且能夠憶持對 治。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其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憶持在前, 所以念是定的前方便。因為繫念不忘而能一心不亂,在定中思惟觀察道理 :首先是有分別,去抉擇善惡、邪正,究竟與方便,由有分別心、無分別 執,最後達到無分別心、無分別執。所以正念與正定在三慧之中屬修慧的 階段,若依三增上學來說,則為定增上學。修慧與定心相應,才能引發無 漏慧,最後定慧相應,破我執而解脫,所以才說八正道的修行就是戒定慧 的次第增進,與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   學佛一定要落實在日常生活,如果你信佛、學佛很久了,卻不知所以 地跟著人去受五戒,五戒受完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受完又受菩薩戒,而 一旦問起你為何受戒?竟只會訥訥地回答,這樣在念佛、拜佛,才能排到 前頭啊!如果只為了這麼簡單的理由,那也不需去受戒了,直接排到前頭 去就好了。應當這麼問自己:受戒之後,自己的慈悲心增長了沒有?信心 、菩提心堅固些沒有?貪心有沒有少一點?脾氣有沒有淡一點?智慧有沒 有增長一點?而不在於拜了幾個師父,或者多認識些什麼人啊!  三、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   (一)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脫所必經的正軌──有他的必然性。中道 的德行,是不能與他相反的,不論在家、出家,均依此向解脫,不過二者 的正命不同。   正命依在家來說,即是合理、合法的職業,這不但必須是法律所許可 的,而且還要不殺害眾生,不傷害眾生的生命,以這樣正當的職業所賺取 的金錢來維持生活,才是正命。如果我們學佛很久,也很勤於念佛、誦經 、布施……但我們所從事的行業卻是在傷害眾生,那表示我們所賺的錢愈 多,傷害的眾生就愈多,所造的惡業也愈重。一方面傷害眾生,一方面說 要救護眾生,那就不十分理想了,所以在家居士對於職業應審慎的選擇。   就出家而言,正命是不經營生意,不幫人算命解運或看地理風水,也 不與官商勾結,攀附權貴、政要,或從事政治使命,如《遺教經》所說: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 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這些都稱為邪命食。出家 眾應過著清淨乞食,或者由信徒擁護,如法的清淨生活。     釋尊在世時有位國王皈依了佛,不願見釋尊及弟子再到處去托缽,所 以為釋尊建了精舍,希望由國王自己供養佛及僧眾,頗有獨享功德的意味 ,但卻為釋尊所不許。托缽乞食在印度是相當神聖的,藉著托缽、接觸大 眾的機會成就教化眾生的機緣,所以也叫「化緣」。化緣不是化錢哦!即 使一杯水,一條毛巾,都能因此與人結緣的。不過這一制度傳到中國來就 行不通了,在中國,只有乞丐才行乞。這是出家與在家的正命不同之處, 但二者目標並無不同,都是必須依八正道而解脫。       (二)佛法以八正道為德行的總綱,是完整且相互關聯,而非孤立而 片面的;是相續發展、相依共存的;是知與行,志向與工作,自他和樂與 身心清淨的統一。        佛法不僅僅是知識,也不僅止於理解,而是經過理解之後的實踐所得 。佛法的德行是貫徹於正確的知見中的,由正確的知見作為事行的指導, 又從事行中完成知見,所以是知與行的統一。     依正見確立正志,發願去達成,更要有實際的工作。有了志向,實踐 才不致於漫無目標;而有了實踐,志願才得以落實完成,這是志向與工作 的統一。     要求自己的身心清淨,不能離於自他的和樂共處,所以不要光顧著自 修自了,還要照顧到家庭和大眾。比如你一大早在家誦經自修固然不錯, 但是要注意到不要把錄音帶的聲音放得太大,以免影響鄰居的安寧,否則 想與人結緣,結果是結了惡緣;你在誦經,別人卻在唸三字經,這樣就不 大理想。有的人住公寓,每次燒香都是一大把,熏得整棟公寓的人猛打噴 嚏,這樣也是不好。固然你有自由可以那麼做,但也要注意不要去侵損到 他人的自由,所以佛才說不但獨處能禪觀得力,也要能夠與別人和樂共處 。佛世那些辟支佛(獨覺)根性的比丘,佛陀要求他們至少一個月與大眾 共同誦戒四次,目的也就在此,所以身心清淨與自他和樂也應統一。  四、中道的抉擇   「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許別異的正道,所以釋尊臨滅前,才 會對最後的弟子須跋陀羅這麼說:「若諸法中無八聖道,則無第一沙門果 ,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 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這是《長阿含》《遊行經》中所載。   須跋陀羅原為外道,他比佛的年紀還大,且十分驕慢,儘管對外宣稱 自己是世間最尊最上的聖者,但私心裏卻明白,這世間只有釋迦牟尼佛才 是真正的聖者。可是在自尊又自卑的情結糾纏之下,他始終拉不下臉去向 釋尊求法,當他聽說了釋尊即將入滅的消息,心想這下真的糟了,現在再 不趕快去請問,以後就再沒有人能解答他的疑惑了。   幾經掙扎到了那裏,他還是很傲慢,當然阿難和其他弟子也不肯讓他 進去,但釋尊卻慈悲地接見了他,並且告訴他,佛的法所以與外道不同之 所在,不論二乘或菩薩,都必須實踐八正道才得解脫。   八正道較之六度缺了布施度與忍度,因為是重於解脫,所以略言施與 忍。其實八正道之中,已經包括了三十七支道品,如「四念處」即是八正 道中正念的內容;「四正斷」(四正勤)是八正道的正精進;「四聖種」 是正命的內容,「四神足」是正定起通的內容。五根與五力中,信(根、 力)即是正見與正志相應的清淨心,所謂「信以淨為性」,不是盲信、迷 信,而是透過理解、思考與判斷而來的智信、正信。精進即含攝了戒定慧 三學的正精進;念即正念;定即正定;慧是依定而得解脫的正見,這五根 、五力都包括在八正道之中。「七覺支」則較偏於定慧的說明。可說佛法 道支的總體,與前面所說的三增上學皆包括在八正道之中了。     三學與八正道,外表看來似乎次第上有差別,而事實上兩者是相通的 。三增上學所以將慧學置於最末,是側重在他的終極完成;而八正道中以 正見、正志為首,則側重在他的先導。佛說「當先直其見,淨其戒(三業 德行)」,可知正見(慧)不但是最後的目標,也是開始的根基,所以總 括地說,慧學實是貫徹始終,遍於一切道支的。   八正道是佛法中道德行的實踐綱目,如無八正道,那人即無純淨聖潔 的道德;無淨潔的道德,所行的就是非法;行於非法,必造惡業而不得心 安理得,那就不得解脫。佛法說依戒得定,依定發慧,一般人多有誤解。 須知:以淨戒為禪觀的基礎,依淨定而修觀慧,方能破除我執而解脫。切 勿誤陷有戒自然有定,有定自然有慧的邪見!況且,凡是遠離現境的貪愛 ,使我們的精神得以集中的,都稱為「定」,不一定是在那兒靜坐。正定 與淨戒是相應的,如經中常說「因持戒故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 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故知正定必由正 確的理解、實踐,身安心安而來。   智慧從何而有呢?如果有定力,就有智慧,那豈非無因而有果,如何 令人信受呢?要有智慧,必得經過聞、思、修,由多聞熏習、如理思惟而 來,如果只偏重定是無法解脫的,否則也輪不到釋迦牟尼佛,恐怕釋尊的 外道老師早已開悟了!     徒有戒與慧,而無定力,智慧的功用可能會弱一些,就如同風中的蠟 燭,縱然有光卻搖曳不定,能照度也不高;若只有定力而無戒、慧,那就 如一間黑暗的房子,儘管沒有風,卻也沒有光亮,所以戒、定、慧這三者 應並重齊進,不可偏重或偏廢。     八正道,也是緣起法,它是篤行的中道,不在於說明生死雜染,而是 著重在實踐中道而解脫。「從發心到得果,不單靠一法可以奏功的,而是 法法互相資助,互為因緣的。修行方法是眾緣所成,也就當然是本性空寂 的了。」如此,則中道的德行,與緣起空義相應,必然解脫。       印順導師在〈中道之佛教〉末了說得精闢:「緣起空的中道,遣離了 一切錯謬的思想(二邊邪見);八正道的中道行,離苦樂二邊而不取相執 著。這兩大中道法,是相輔相成而圓滿無缺的。」所以由八正道的中道行 而入涅槃,是解脫的不二法門。 最後,回答一位居士所提的三個問題:   (一)皈依三寶應向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可以接受信徒的皈 依嗎?       答:在家眾是可以授三皈依,但是要注意:戒律中提到,必須那個地 區都沒有任何出家眾了,而這個在家眾已經受過五戒或菩薩戒,才可以為 人授三皈依。如果那裏還有出家人,在家眾自不宜越俎代庖的。佛是將正 法久住的責任託付於和合的僧團中的,因為在家居士在外面的行為不管如 何,別人都不容易知道他是否佛教徒;但是出家人就不同了,一言一行往 往動見觀瞻,這也是出家人為什麼必須剃髮,著出家服以與在家人明顯分 別的原因了,這有防腐、勉勵的作用。     (二)社會人士很多都說在家比出家好修行,所以求皈依應向在家人 ,在家眾的徒弟也因此愈來愈多。       答:任何人要如何做,是他的自由,但就佛法、就戒律或制度來說, 這都是有待商榷的。在家學佛為什麼比出家還要好修?因為在身分上,不 像出家人那麼特殊。在家修菩薩行是正常道,出家則是特殊道,捨俗出家 畢竟不是人人能夠,如果在家居士出來講經說法,大家聽了覺得不錯,也 照著這麼去修,雖然有家庭眷屬,也可以學得一樣好。但如果是出家人, 信徒不免要多耽一分心,怕自己被找去出家吧!在家修因為磨鍊的機會多 ,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柴米油鹽醬醋茶,似乎樣樣都需要操心的 ,就如同鑄劍,一會兒以火烤,一會兒冷水泡,固然可因逆境而進步較快 ,但也要當心萬一劍鑄不成,卻反倒斷裂了;那些逆境如果沒有辦法超越 ,可就是無盡的沈淪哦!修不修,端看自己,並非看身分。莫忘法法平等 、道器平等啊!     (三)某某佛教蓮社的社長在未受五戒之前即為人授三皈依,等到他 受了五戒,又穿起禮懺衣要人向他頂禮,這是否如法?       答:這個問題和剛剛一樣,你如果要學常不輕菩薩,見了人就頂禮, 那也未嘗不可,因為他是未來佛嘛!但這終究不是正常道,常受人頂禮也 會折損福報的。別人如何我不大清楚,不過,自認為業障深重,福報淺薄 的我,是不敢接受別人頂禮的。事實上說來,在家人與出家人在寺院初見 面時,是應該向其頂禮的。但在家人為在家人授三皈依,還要求頂禮,你 也就跟著這麼去做,算起來兩人也是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差不多啦!不 過這樣做是不如法的。如果在家居士以維摩詰居士自況,自認較比丘、比 丘尼的功夫還要好,那當然沒話說。萬一是對自己某種程度的誤解,當心 常受人頂禮,福消氣盡,那就麻煩了!(本次通俗講座,係參考印順導師 的《佛法是救世之光》、《佛法概論》與《中觀今論》之相關篇章演繹而 成,讀者可再精讀導師著作,以窺其原貌──傳道附記)


  •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