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妙心法雨﹛第 38 期〔87('99).02.01〕﹜
中道泛論(上)
■主講:傳道法師◎1989.3.5講於正覺禪寺
■整理:謝杏熏
壹、中道的意義
「中」,是中正、中實。印順導師在〈中道之佛教〉文中說:「用中
正不偏的態度與立場,深入人生為本的事事物物的根本核心,窮究它底真
相」,就稱作「中道」。中道──緣起聖道,是如實而合理恰當的道德,
是向上、向正覺所必經的正常道,所以又稱為「正道」,或「古仙人道」
。
佛陀之所以為佛,是覺苦、覺樂、覺中道,而不是沈醉在精神的定樂
,或世俗的欲樂;更不是以苦行為樂、為解脫。佛陀以「中道」來簡別其
他宗教,因此顯出佛教的特勝。中道,不是折中,不是不苦不樂,世間那
有這種既不苦又不樂的便宜可撿?是苦的時候知道苦,知道是因緣假合而
無自性,所以既不討厭也不喜歡。有人說他最喜歡苦,那可能腦筋有問題
!但也不是槁木死灰一般的渾然不覺──那就不叫「覺有情」嘍!樂的時
候,他也知道是因緣假合的快樂,無自性、無本體,因緣變化,它就隨之
變化。佛說「樂為苦本」不是否定世間的快樂,而是徹了世間的通遍法則
──諸行無常,因為變異而無有恆常,故說「諸受皆苦」。俗話不也說「
好花不常開,好友不常在」嗎?就是因為無常的緣故。
佛教講如實知,釋尊開示中道四諦的中道緣起,如《佛遺教經》云:
「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
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這即是如實知
、如實見,也就是八正道之首的正見──如實知緣起,如實知自心,如實
知事相。所以站在不偏、中正、圓滿、如實的立場來探討事物的中心實相
,才是真正的中道。依此考察人與人,人與事物的關係,進而推展到外界
的一切,從各方面的結合深入探究,徹底了解問題的真實事相。一件事情
的產生,我們能徹底了解它所以產生的原因;一件事情的消滅,我們也能
徹底明瞭它所以消滅的真相,絕不會將責任推咎到種種的非因計因,這才
是如實,才叫中道。也唯有徹底了知問題的真相,才能徹底合理的解決問
題。
印老在〈中道之佛教〉中就說道:
佛法的中道,不是固執一端的偏見,也不是世俗膚淺的認識。「中道
」代表了佛法理論與實踐的不共方法。佛法是崇高的德行宗教,所以在人
類關涉的自然、社會、自我中,著重於人類的思想與行為:有什麼樣的思
想,就會引起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必然遭遇到什麼樣的結果
。佛陀就在人生的現實活動中,去把握人類活動的法則。這樣,佛陀指出
了兩種中道,即緣起中道與八正道中道。緣起法,指出了一般人生活動的
規律;八正道,指示一種更好的向上的實踐法則。
緣起中道,重在理論說明,建立正確知見,激勵聖潔志向;八正道中
道,重在向上向善向解脫的篤行。所以,具備世、出世正見之後,必須依
八正道之次第,循序漸進而修,才能解脫。以下,我們就分別來解說這兩
種中道。
貳、緣起中道──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質
《雜阿含》卷十.二六二經這麼說:「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
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
惱苦滅。」其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緣起法的法則。「
此」,泛指一切因;「彼」,泛稱一切果;「故」,則表示了二者的因果
關係。「此有故彼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因為「此」(因)存
在,故彼(果)存在:因為無明存在,所以就有因為無明而引起的不理想
言行存在。「此生故彼生」──因為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生起,就必然有不
正確的言行生起。一為靜態(有),一為動態(生),依此說明一切事物
的發生與消滅,存在與不存在的理由。
由此我們了解,為什麼眾生輪迴生死,不得超脫?就是因為我們有無
明存在。無明是什麼?印順導師解說得很精確──「不明無我理」,不了
解緣起無我的中道,就是無明。佛教說一切煩惱皆由無明生,所謂「一念
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一切都從無明來。一般人學佛學不了三
個月,就會將「無明」掛在口上,會說別人在發「無明」火,但是一臨到
自己頭上,卻又常常忘記;忘記又沒覺察到,不知如何運用,這也是無明
!
以前就有個宰相去拜訪一位禪師,他問禪師說,佛教講一切皆由無明
生,那無明從何而生?換作是我,一定是老老實實的回答他,無明從因緣
而生, 那他可能就 dir 氣嘍!這位禪師畢竟不凡,他明知來者是個有學
問、有地位的宰相,他就從頭將他看到腳,再由腳將他看到頭,這麼上下
前後地仔細將他看個端詳,然後慢條斯里地對他說:「就憑你──大字識
不了幾個,也想要問這麼高深的道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怎禁得起別人對他的輕蔑,一股怒火正待發作,禪師才在這時當頭一喝
:無明,就從此處生!他不知道禪師原來是用激將法來讓他具體理會無明
之所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也時常大發無明而不自知嗎?縱經別人點破,
我們不但吝於承認,還會分辯說自己原本就嗓門大呢!自己若是知道自己
的修養不好,正在發無明,那功夫算是不錯了!我記得有次回高雄宏法寺
,家師開證上人那兒,剛好遇到有個精神病患在那兒吵鬧不休。不久,又
來了另外一個,後來的這個就勸先來的那個不要吵了!但是先來的那個不
理他。後來的這人拿他沒辦法,就自言自語的說:「真是夠倒楣的,瘋子
遇上了瘋子!」這麼聽來,是不是後來的這個比先來那個還來得清醒些?
起碼還知道自己是瘋子嘛!但我們也不要笑他們,也許同樣的情況也發生
在我們身上呢!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就是緣起法
的內容與必然發展。當無明一起,身、口、意三業都不清淨了,所以「無
明緣行」。「行緣識」,是說造了業,就有善惡的業果識,就會投胎到三
界六道輪迴;有了業果識去投胎,就有精神與物質的生起,稱作名色;有
名色,就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根,就會與外境接
觸,有接觸就有感受──對於合乎心意的樂受,我們就起貪染(愛);不
合心意的苦受,又會起瞋恨排斥,煩惱於焉產生。其實愛與恨,本是一體
兩面的,有愛必然有恨;一如貪瞋亦如是,貪不到的,就起瞋恨。
依緣起中道,可以遣離執有執無,執斷執常二邊的邪見,這在《雜阿
含》經中俯拾皆是,如《雜阿含》卷十二依緣起說「不一不異」,「不常
不斷」;卷十三依緣起說「不來不去」;卷七依緣起說「不有不無」的中
觀論──八不中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講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以六不來顯示中道。不執常不執斷,不執來不執去,不執
垢不執淨,這不是唸口訣,而是用來顯示中道法,可以說將整部《雜阿含
經》綜合起來,即是中論的八不中道,所以印順導師才說「中論是阿含經
的通論」。
若從整體量的增加或減少來說增減,從質的降低或提升來看垢淨,例
如今晚大家齊集到正覺寺來聽課,似乎正覺寺一下子增加了數百人,但就
整體而言,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增加與減少原是相待的假名安立,
所以是「不增不減」。至於「不來不去」,以各位的家庭來看,是你們「
去」正覺寺;但是就正覺寺弘法會的人來說,是你們「來」正覺寺,我請
問各位,你們本身是「來」,或是「去」呢?既不能說「來」,也不能說
「去」吧!因為你們既然到達這裏了,怎麼還有「來」、「去」可言呢?
所以說無來法可來,無去法可去,亦即沒有一個獨立不變的本體可得。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事物各有因緣,既不是運氣的好壞,也不是沒有
原因的偶然,或者上帝的賞罰。惹人厭有惹人厭的因緣,得人疼也有得人
疼的因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說,我們妙心幼稚園的學生,有的是住在附
近的小朋友,因為違章佔去了原先預留的空地,小朋友沒有地方可以玩耍
,父母便要他們到妙心寺來玩。有的小朋友一來就開門見山地說:「我要
到這裏來玩!」我告訴他沒有老師在,不可以!他就說,他偏要在這兒玩
!有的小朋友就不是這樣了,你即使要他回去都會不好意思,因為他一來
就問候你說:「師父好!我是讀妙心幼稚園的,我爸爸媽媽還沒有回來,
我媽媽說我們那邊有壞人,叫我到妙心幼稚園來玩比較安全!」他這麼說
,你怎麼好意思請他回去?即使有脾氣也使不上來吧!你也許會說,那是
因為他嘴甜嘛!這就是嘍!為什麼我們不這麼學,反而盡說些讓人聽了就
忍不住生氣的話呢?
我們必須如實了解因緣的存在,例如一個蘋果、梨子之所以仍然被留
在果樹上,必然具備有留在果樹上的條件因素:可能是尚未成熟,所以別
人不曾去採摘;也可能是因為沒有刮風的緣故。一旦果實成熟了,即使你
要求它不要掉落,它仍舊瓜熟蒂落,因為掉落的因緣已然具足。我們若能
如實地了解到這些,就不會認為「滅不待緣」。有的人說,「生」需要因
緣,失敗與消滅則不需因緣,這是錯誤的觀念,不是佛教的因果觀。
滅,不是無,而是另外一種型態的存在。如果我們將今晚九點半下課
稱之為「滅」的話,那麼下了課,大家各自散去,是否就此消失不見呢?
不是吧!對這裏來講,大家是「滅」了,可是你們卻在回家的路上,而後
又會在你們各自的家裏「生起」(出現),所以,滅不是消失,而是另一
種型態的存在。就如海水隨風掀起了波浪,姑且稱之為「生」;風平浪息
,我們稱它為「滅」,但海水呢?它仍然存在,不因此消失啊!一般人聽
到滅就怕了,死也一樣啊!一聽到死就生起大怖畏,其實死有什麼可怕?
同樣是另外一種型態的存在啊!不過,理論歸理論,很多人可能還是要說
,師父啊!你不要和我談死的問題吧!各位只要聽了今晚和明晚的課,真
正對緣起中道有所了解,相信不會再對死亡存著恐懼。
存在的一切是因緣、因果的關係存在,因緣生起,果就生起;因緣存
在,果就存在。一切的生起與存在,全憑因緣來決定,所以「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是為緣起的流轉律。如果一個人因為冥頑固執,不
願再吸收新知或接受教導,也不學習該怎麼表達才得體,三十年前如此,
三十年後依然故我。每當別人對他頗有微辭,他既不省察自己所講、所做
是否有可議之處,卻反而怪別人為什麼都要挑他的毛病,這就是無明,大
大的無明!無明真是萬般的苦惱啊!
那要如何沒有無明煩惱?以緣起的法則來說,人生諸多的苦痛,必得
從原因上去根除,所以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事物既隨因
緣的聚合而生、而有,亦必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滅、而無。糾正了邪謬、錯
誤的思想,停止了錯誤的行為,痛苦的果報自然消滅,這是緣起的還滅律
。學佛當由此處下手,而非尋求法師的加持,或佛菩薩的庇佑,如此於己
才有實益。
但一般人往往昧於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每當聽到有人埋怨自己好心
好意,卻沒得到好報時,我便會對他說:我相信!因為這其中必然有它所
以如此的因果吧!一個信徒告訴我,說住他隔壁的一位太太,心地多好呢
!聽到有人生病,她便要為此哭上二、三小時;聽到有人出了車禍,她更
是要為此掉一整個星期的眼淚。就這麼白天哭,夜裏哭,最後把眼睛給哭
瞎掉了。想想,不管你心地多好,如果像她這麼哭法,眼睛不瞎,那才是
沒有因果呢!
有人則說他熱心護法,積極布施,一天唸佛不會少於十萬遍,師父還
教他唸佛要唸到一心不亂哦!但奇怪的是,他開車也專心唸佛啊,為什麼
還會撞到人?阿彌陀佛真是一點都沒有保佑他,怎麼沒將人推到路邊去,
避開他的車子呢?各位!如果開車時真是一心唸佛,既不管交通規則,也
不理路上行人,那不會出事才怪!這都是因為對於因果法則的不理解。我
們要明白,健康有健康的因緣果報,生病也有生病的因緣果報,學佛如果
愈學愈不健康,或者愈學愈偏激,脾氣愈大,可千萬不要托辭說自己修的
是不動明王、怒目金剛,所以會亂發脾氣、亂打人,而要身旁的人無尤的
忍受哦!甚且還告訴別人「忍耐是美德」,這就說不通了!要趕緊警覺而
改變過來才是!
凡生必滅,凡有必無──事事物物的生起與存在,本身就含藏著趨於
滅無的必然律。由此,當一個浪頭隨風而起,在尚未落下之前,我們就能
夠透視到,一旦風停,浪也必然隨之平息,甚至當下就了知這一切都是無
自性的。在此緣起法則之下,真正徹了人生的苦痛,並指出解脫苦痛的可
能性,以及解脫苦痛的方法,並非在因果法則之外的。
我原來有胃痛的毛病是因為空腹太久的關係,不吃東西它就痛,如果
你也這樣,我勸你不要持午。有位馬來西亞的法師,一天只吃中午一餐,
而且只吃一點點,能量、營養都不夠,就這麼抖啊抖的。我要他來吃飯,
他告訴我:師父啊!你別害我破齋犯戒了!無獨有偶地,新營也有位老居
士,持午持了三年,才六十多歲就拄了根拐杖。別人勸他吃,他說,怎麼
可以?他已經持午持了三年了!意思是說他已經這麼抖了三年了,而且願
意這麼繼續抖下去!沒有正確的因果觀念,你真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昨晚我提到,不了解因緣、因果,所以禁忌特別多,比如東西拜完不
能吃……等等,沒想到一下了課,馬上有人反應說,真的!現在很多人都
是這麼教的。我們寺裏過年前有兩位師父來掛單,他們也是過午不食,不
過他們的過午不食是不吃飯──但是,吃麵,而且吃泡麵。一天,泡麵吃
完了,就來問我們知客師還有沒有,知客師告訴他還有很多,而且都是拜
過的,可以吃。他一聽,忙說拜過的不吃!知客師這才告訴他,以前吃的
那些也都是啊!他聽了,就十分不悅地說,如果害他因此不得解脫,那就
罪過無量!
很多寺院就是這麼教,什麼要將拜過的東西掩埋起來,不能吃嘍!還
有寺院好心要將拜過的白米施與一些修行的道場結緣,那些持律的老修行
居然也都怕得不敢要。我請問,佛陀是這麼教的嗎?那只有外道才有的禁
忌啊!誠如我昨晚所說,佛教在長期的流變當中,有很多迷信都攙雜到佛
教裏頭來了,那都不是佛所說,如果你自稱精通戒律,自許閉關幾十年了
,而還如此相信,那只有令人徒生喟歎罷了!
如最近慈悲精舍的嬰靈事件,就是社會人士假借佛教名義,來達到他
們斂財的目的,說什麼拿掉孩子之後,造成某人生意失敗,某人又因此身
體不健康嘍!只要一個人繳三千元,可保一切順遂亨通……,諸如此類的
廣告詞,每天每天都在報上刊載。大家知道刊載一則那麼大版面的廣告要
花費多少錢嗎?一天要五十萬。這代表什麼意義呢?這就是說:他每天透
過廣告所收到的錢,一定超過他所支出的,所以他才會日復一日地作廣告
,那才划算嘛!是不是?可是大家似乎都沒有想到這一層。後來經過佛教
界的公開譴責,就又換了一個名堂──專門印大藏經贈送寺院,現在已經
在大作廣告,說要邀人送到大陸去了。我日前已經接到信,說有人發心要
供養法寶,送二百套大藏經,如果需要的話,就簽負責人的名字,蓋個章
,填個地址,他們印好了就寄過來……。千萬勿寄名單給他!一旦寄去,
他可不是這套說詞了。他會倒果為因地說:說某某法師要這套大藏經,信
徒一看到自己師父的名字,還不踴躍捐款嗎?佛教徒!該學聰明些了,如
果大家還看不清楚真相,可以學學我──戴眼鏡!不要因為自己的沒知識
,而把一切全賴給佛教,還說為什麼信佛的人也會騙人?那些人那裏是在
信佛,根本是藉佛教的名義在招搖撞騙罷了!
最近有個某某,大約是有始以來第一位因為犯了根本戒,而被中國佛
教會開除僧籍的,聽說也要組團到大陸去傳戒,真是阿彌陀佛!更匪夷所
思的是他這個樣,信徒還是照樣信仰他!雖然有人說,大家願意相信倒也
無妨,不過如果被騙,就怪自己沒知識,千萬別說佛教為什麼會這樣?佛
陀的弟子為什麼會這樣?
還有一位說要學習觀音精神的,據傳也要組團到黃帝陵墓去謁陵,當
心這個大騙局哦!他父親從前在大陸就是專門在騙財騙色的,我以前在臨
濟寺時,他就說要請我當雜誌主編,我沒答應。他不知拐騙了多少公教人
員和退伍軍人的退休金,甚至有人因此上吊自殺的。但是現在的佛教徒,
怎麼說呢?有位信徒就告訴我:師父啊!我覺得你是不錯!在出家人當中
很少有人像你那麼清醒的,這樣子好是好,不過有的時候太過清醒也不是
很理想,偶爾何妨也裝傻一下?我想一想,覺得這也有幾分道理,中國人
嘛!總是講究圓融,家師就常常開示我稜角太多,不夠圓融。信徒似乎也
喜好聽假話,這情形尤以女眾為然,不相信的話,即使先生對太太說要將
天上的星星摘下來給她,她明知是假,也覺得很快樂呢!如果不懂這套功
夫,可能就會被指為沒氣氛嘍!
緣起法的生滅流轉是由無明為緣,起惑而造業輪迴。如果我們沒有了
無明(起惑),那就不會造業而輪迴,也就是緣起的還滅解脫。這一正一
反,恰說明了流轉與還滅的必然,是為緣起法的兩大定律。我們若學聲聞
、緣覺的自修、自覺,勘破自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根除了我貪、我瞋
、我痴等等煩惱,又能隨緣度眾生,那必然能證阿羅漢果,不論男女老少
,無一例外,必然解脫。反之,任何一人只要他貪心重,脾氣大,愚闇無
明,別說是佛陀的弟子,即使是佛陀的生身父母,也必然要在三界六道中
輪迴不得超脫,這也是無一例外的必然軌則,儘管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你
的師父,都不可能改變此一因果律。
以前我到麻豆普門仁愛之家去演講,負責的胡崇理先生是我今生難得
一見的幾位活菩薩之一,他將退休金一半用來買地,一半建設了這個仁愛
之家,不但出錢,還親自照顧院裏的老人。否則,一個月區區三千塊錢,
還要為半身不遂或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料理排泄物,有誰願意呢?他請我去
演講,我才知道是他在幫老人家做這些事。他在這些老人家的床邊安設了
電鈴,不管任何時候,只要一按,他都馬上來幫你處理乾淨。各位!胡老
居士已經七十多歲了,這樣的工作只怕連自己的親生子女都做不來,他卻
無怨無尤的默默奉獻,真可謂菩薩行者!
那一次在那裏遇見了一位全身穿戴得有如獅子會會員般,從大陸來的
老先生,他說他差不多全世界都遊遍了,還說與我特別有緣,要和我拍照
留念。那晚,他不願意一個人睡,說要跟我共住一個房間,那房間不過三
個榻榻米大,除去兩張榻榻米床,再加上盥洗台,所剩的空間已經非常有
限,他就在那一面抽煙,一面掏出身上的照片,向我展示虛雲老和尚與他
的合照,說虛雲老和尚是他的師父;弘一大師是他的師父;倓虛大師也是
他的師父;……說來說去,中國近代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他的師父,我這
才暗自慶幸自己剛才未曾與他合照,否則我那天「不小心」成了名僧大德
,他少不得又要拿起照片對人炫耀一番了!
他就這麼穿了件內褲,一根又一根的抽著煙,自顧自地談到十二點多
,我實在被他的煙嗆得受不了,要他開窗他又不願意,好不容易結束談話
,浴室就在隔壁兩間他不去,偏偏就在房間的盥洗台前脫個精光,洗將起
來!濺得我一身濕,他老倒是一點「罣礙」都沒有。等他洗好,我依稀彷
彿還聽見水聲,原以為他水龍頭忘了關!睜眼一看,才知道他竟在盥洗台
那兒小便,真是不知如何說了!各位!近代中國的高僧大德還都是他的師
父呢!
其實這說來還算不上什麼了不得的,要說與釋尊最親近,也最會撒嬌
的,誰也比不上阿難。阿難就說,世尊是我的世尊,是我的堂兄,也是我
的師父,世尊的慈悲、智慧、神通無量,只要世尊惠我三昧,何勞我修?
豈知身心本不相代,所以才會被摩登伽女所迷。由此我們了解,如果光要
講那一個高僧是我師父,這可能是靠不住的!不如乾脆說十方三世諸佛都
是我師父豈不更高?但是佛法終究要自己親自去實修才行!
由緣起法所展現出來,世間所有存在事物的相對性,進一步去體證緣
起的空寂性,佛陀即依緣起中道建立三法印。因為緣起無有常性,無有我
性,無有生性,當下即體現緣起的空寂性。所以龍樹菩薩說:三法印即一
實相印。《雜阿含》二七三經說:「空諸行,常恆住不變異法空,無我我
所」。因為一切諸法的本性空寂,所以永恆不變的本體不可得,單獨存在
的神我也不可得,世間的一切均存在於相互依存的關係之中,一個因緣變
化,整體就隨之變化。所以一個人儘管過去世做壞,現在世做壞,不一定
表示他會永遠壞下去;因為一切是因緣和合的,只要他從此改變,有機會
去懺悔做善的行為,一切不好的從此轉變。反之,以前很成功,很有成就
的,一旦起了驕慢心,變得目中無人,那也一定會有不良的變化。
一般人說定業不可轉,只能視為方便說,尤其是對那些固執不化,任
別人怎麼勸,他都堅持不肯改變的人而說;要他當心定業不可轉,目的就
是要他趕緊改一改吧!如果對那些稍稍犯了錯,就認為自己毫無希望的人
說定業不可轉,那他不乾脆一路錯到底才怪!大家還記得以前軍人開車,
如果撞死人是要被判死刑的,為什麼後來取消了呢?就是因為有一次,一
個司機開車撞死人之後發狂了亂撞人!他後來自己說,他當時心想撞一個
是死罪,撞兩個也是死罪,不如多撞幾個救本,所以才會在驚狂之下開車
衝進菜市場,平白造成那麼多人命喪輪下,也因為這個案例,從此改變了
唯一死刑的判例。
佛在《鹽喻經》裏也說,如果將一大把鹽放進一杯水裏,那杯水一定
既鹹又澀;但如果放在大水缸裏,可能就沒那麼鹹;如果攙進長江裏,那
就會被稀釋得一點鹹味也沒有了。這意思即是說,善法如果愈造愈多,惡
法就相對地愈來愈少了,為什麼?因為是緣起法,非固定不變的,而是諸
行無常的。這無常不是消極的無常,而是充滿希望的,可改變的,具可塑
性的。絕不是說世間無常嘛!再怎麼努力,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再怎麼
年輕或健康,最後總不免一死,所以索性放棄努力──等死!各位!無常
的意義絕不只如此。正因為無常,所以想皈依要快,否則今晚睡下,萬一
明天醒不來怎麼辦?因為無常,所以要改惡從善,要學佛,要修行,要用
功,要作事業,都要把握當下好好努力,無常的意義是如何積極!
普賢菩薩〈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
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了知世間一切
無常而思精進,當如救頭上的火一般,如果你頭髮著了火,還會不會說等
會兒,等我這頓飯吃了再說!我看是會馬上去救火了!我們如果抱著這種
態度去精進,今生還怕不能成就嗎?所以才說「學佛如初,成佛有餘」啊
!只可惜我們學佛通常是,今天還想要成佛,明天就變了!學佛一年、兩
年,佛還在眼前;三年、四年,佛在半天;四年、五年,佛在西天;五年
、六年,佛卻不見;六年、七年,要找佛論戰,那就麻煩嘍!如果每天都
如初發心一般,那這一生要成佛是綽綽有餘,毋需耽憂的,所以希望各位
都能「但念無常」,把握現在、當下,懺悔、精進,自淨化他!
緣起無常當體就是空寂的意義。舉凡我們的財產、地位、容貌……,
一切一切都無有恆常,即使今日幸而得之,又有什麼足以驕人的?但對於
無常的一切,我們卻認為是常恆不變的,只要自己的鼻子長得挺些,就取
笑別人的鼻子塌;自己長得豐腴些,就笑別人是瘦皮猴;自己長得高些,
別人在你眼裏都成了矮冬瓜;自己矮些,又笑別人長得像竹竿一樣;自己
有錢,就以別人的貧賤為譏……,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未曾覺悟到無常啊!
試想:我們今天所穿的這身衣服,所喝的茶,甚至我們所有的知識、
所講的道理,依緣起中道來說,都不是我們私人所有,而是來自師長、眾
生,諸多因緣的和合,所以佛教才說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菩薩發
心,一切歸於一切,我們今天不過是暫時保管、暫時借用而已。既然我們
所吃、所穿,以及所懂的一切知識、學問都來自於他人,那我們有什麼值
得驕傲?這就是為什麼佛教教育講先覺覺後覺的原因了。但我們卻常常忘
了緣起無我的空寂性,所以在《雜阿含》二七○經,佛陀就開示我們說: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依中道的立場,在緣起法性空寂當中建立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的三法印,正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不過,一般人每囿於世俗知
見,以為無常只是現象變化,其背後想必還有一個「常」,遂由此建立了
許多如本體論、唯心論、佛德本有論等,這些都是因為對真正的緣起無自
性,不了解而發展出來的。因為對緣起無自性的不了解,無明顛倒故執常
執我,因而流轉生死。所以要求不斷的擁有,甚至連分遺產也要多分一些
,正所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在這鄭重的告訴各位,「留書與
子孫讀,子孫未必讀;留田與子孫耕,子孫未必耕」啊!你留下那麼多的
房地、田產,子孫不一定就會真如你所願的去管理、去耕作;甚且是將它
變賣,拿去花天酒地要來得稱心省事些!沒有遺產的爭奪,子孫反倒還會
認分地辦喪葬、作佛事,一旦涉及財產問題,每難善了!
以前台南某個學校的退休校長就是如此,他過世後骨灰暫寄在妙心寺
,因為留下了些財產,老爸爸走了,兄弟幾人竟然不准師父為他誦經,還
準備大打出手──因為財產分得不公平,他們要看誰分得最多,才來為他
們的父親誦經,否則,經也不要誦了!這父親若九泉有知,想必悔不當初
吧!佛早就告訴過我們,錢財除了自己使用之外,還有五個股東,所謂不
肖子、水災、火災、盜賊、惡王五家所共。其實何止金錢呢!連我們的身
體都是眾多因緣的暫時假合,如果不能善用暫有的金錢也好,身體也好,
去修道或從事一些有意義的事,那真是白走這一遭了!
緣起無自性空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事相的底裏,是釋迦佛對於人生
流轉與還滅所開示的實相,也依此建立了佛教的中道思想,這是佛教所以
迥異於外道,與佛法的特質所在。印老剖析得精到:「因為一切法(諸行
)是本性空寂的,所以『常恆不變易法』不能成立,常住、獨存而自在的
神我,也不能建立。因此,一切法息息遷變中,一切是相依相待而存在。
依緣起法悟入無常性、無我性,即是通達法法的本性空寂,空寂就是涅槃
寂靜(無生),即是離常、我等戲論邪見而實現解脫了。」(待續)
回到府城佛教網。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