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的人是在機會中看到危險,樂觀的人是在危險中看到機會。

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力培養良善的心地與睿智的行為,而不要輕易與人辯論,良善的心地和睿智的行為,才是感化邪見眾生的最佳途徑。

彰人短,不炫己長,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而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美的聲名,或勳功偉業,總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忌妒,猜疑、怨瞋的。故做為一個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獨佔,使人生怨恨誹謗。

部有了純潔無瑕的心靈,外表才會發出閃爍的光明。

個人的生命旅程,如果不像佇立在海邊的巨石,讓海浪沖擊,就看不到漂亮的浪花。

何的生活,都沒有傷感的必要。緬懷過去,更別忘了要策勵將來。常常給自己追溯反省的機會,把握時間去妥善利用人生之旅。

學佛先學做人,要學做人先得經過磨鍊。就像一把鋒利的刀一樣,先要經過千鎚百鍊,然後細心的去琢磨,才能成為得心應手的利器。

生就像在大海中的孤舟,漂浮不定,何其短暫與脆弱......如何能掌握自己的方向,堅定自己的意志,在短暫的生命裡,創造無限的永恆,在脆弱的生命中,證得至剛博大的理體。

生一切都是無常的,任何一事物都不能永遠的存在。盛極必衰,榮昌的也必然會枯謝,無論何物都逃不過生滅之法,這就是絕對的真理吧﹖

有般若,才是佛法不共於世間哲學與宗教的分水嶺。唯有般若,才能開顯佛法的究竟真義。

望是構成生命的原動力,理想是生命的泉源;失去它生命就趨於枯萎。

學佛者: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依天人界,進化界,種種學問,種種藝術,發明真理,俾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布施佛法,終不以佛所未說而自盡,佛所已說而自泥,埋沒己靈,人云亦云。

治魔難方法:一、殷種祈請,求佛加佑,使入正途。二、懺悔一切罪業及努力使身口意清淨。三、培養慈悲,廣行善事,作利人濟世之行。四、破除以自我為中心之種種法執著。五、觀一切法空,畢竟如幻,深觀無我及般若空性。六、將一切善行回向。

性最大的弱點,就是自大與懶惰。

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念:是魔業,無念:是法印。

必羨慕別人的收穫,但問自己是否有在耕耘。

教的目的,乃是要導引世人,步上和諧安祥的康莊大道。所以各宗教不應該互相誹謗,讓沒信仰者,更加歧視宗教。

個修行者,在漫長的歲月當中,必定會遭遇到無數外力的摧殘,但卻依舊要傲然地挺立。

個學佛者,更要從清靜的生活中,去學習如何甘於淡泊、如何莊嚴自己、如何在逆境中處於泰然、在順境中不迷失自己。

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實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知識與經驗,首先試著如何去接納別人。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從事心性上的歷鍊與修養。

個發菩薩願的修行者,應該時常提醒自己,生命就在呼吸間。所以只要

為是自利與利他的事,就不必畏懼旁外的是非,勇往直前的去完成它。

必表現突出奇異,內中有德自會感於表。

乏真誠,敷衍塞責,歷久露偽,人將鄙棄。

無益的話,去佔別人有用的時間,不僅使人討厭,簡直是不道德的。以有用的時間去做無用的事,非但無補實益,簡直是蹧蹋人生。

不攝眾,亦無所教誡,不強人以從己,不飾異以動人。吾的處世方式,只是隨緣安然罷了。

人之極,建佛之因,人道之正果,即大乘之始階。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由遵行人倫的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菩薩行。

以待人,嚴以律己,以貢獻代替佔有,以力行代替空言。

長的人生旅程,如果沒有宗教的信仰,就好比失去指南的大海孤舟,不知歸宿何方。所以說,人不可無宗教信仰。

願肯犧牲精神,物力獻身為教為人而求得名利,我以為是可讚嘆的。

柏不經過嚴霜的冰凍,怎麼會蒼勁峻逸﹖寒梅不經過風雪的浸襲,怎麼會高節清香﹖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經得起一切考驗的人,成就自然歸於他。

不明,則不能辨別是非;心不公,則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則於事無所疑惑,而處得其當也。

批評別人的缺失,會使自己後患無窮。

個人不要問你的工作貴賤和階級的高低,而要問的是你所作的工作對國家及社會有無貢獻。

個人必須要有清廉的操守,然後才能有偉大的作為。

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做一個聰明的人,需細心去聽人家說話,以鎮靜的態度來回答。無話可說的時候,要懂得三緘其口。

治只能治外在,宗教在治人心。宗教能輔助政治,政治能擁護宗教。

切事業的成就,均繫於願力,願力就是創造性的動力。

家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彰父母,孝之終也」。

與人之相處,若能時時抱著感恩的心,則仇恨忌妒便會消失無蹤,生活才能獲得美滿。

代的許多隱士,雖自言不愛名,實際上他是為了求得一個「不愛名的名」,修行者當謹慎之。

只不過是個願盡一點殘餘的微熱,為眾生發一點光的僧侶。

集經云:「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一唸佛 ,得度生死」。

祖云:「真能唸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唸佛,不復起貪瞋痴 ,即大持戒。真能唸佛,不記人我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唸佛,不消間斷,即大精進。真能唸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唸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論古德、時賢,也不分禪、教、顯、密;凡大徹大悟超越學位者,無不以稱名唸佛為淨業,來安排「最後一著」不然機不普,道不純,不名大乘。

薩坐禪,不唸一切,唯唸一佛,即得三昧。

觀生死而厭怖,欣樂涅槃,則墮非道,不能利樂一切有情,通達如來境界。

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

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云: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廣菩薩白佛言:「既十方淨土,均可往生,何故經中獨讚阿彌陀佛獨多」?佛言:「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心亂無志,為令眾生趣向歸一,易於成就,故偏讚一佛土耳」。

世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淨土,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脫生死,萬難,萬難...。

界眾生離此法,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願行三 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 為唸佛秘訣。

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唸佛求生淨土。

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第一妙法。

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念力之淺深。

一佛名哭一聲,聲聲哭向大悲尊,此回若不歸家去,更向何生度此生。

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佛一法,有事念、理念。何謂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無間,行住坐臥,唯有此一念,更無二念。不為內惑外境之所動亂,名得事一心。何為理念﹖了知能念之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無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動,名得一心。

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