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答摩」沒有必要「規範」為「果德瑪」

迴響輯要


調整字體: (若有異樣,請嘗試多按該選項兩次)

中文(Chinese;正體、簡體漢文切換)


列印:PDF


 

為減輕學佛者負擔,可參考:把【巴利專有名詞新音譯方案】的文字 回復為一般譯名藉由 ms Word 巨集 將標新立異之譯名改回一般譯名!

-------------------------------------------------------------------------------------------------------

 

台語與佛典--探討漢譯四阿含與巴利五部尼柯耶的教導,也介紹古漢譯和台語的關聯。

 

20121119日星期一

高山杉〈新譯巴利《長部》雜談〉與徐文堪〈「喬答摩」沒有必要「規範」為「果德瑪」〉

..., ..., ...,

..., ..., ...,

..., ..., ...,

近年有人翻譯巴利經典。堅持翻譯用「比庫」代替「比丘」,我想翻譯者大概也不知道「般若」、「阿若憍陳如」等古譯的緣由。

版主認為,譯者應該要知道佛典漢譯並非一味只來自梵語,古印度不僅有上千種語言,同一語言,地域不同、時代不同,讀音、拼寫也會不同,其實不用以今音改古譯,而忘了巴利經文保留 Bhikkave 的原意

這樣的翻譯原則,大概會把 John 翻譯作「瓊」、「冏」,而不願譯為「約翰」了。

..., ..., ...,

〈「喬答摩」沒有必要「規範」為「果德瑪」〉 
徐文堪   發表于 東方早報 2012-11-18 00:36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11/18/895927_4.shtml 

本文引自《豆瓣網》: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11153/

(輯註:原引鏈結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60034/  失效)

..., ..., ...,

..., ..., ...,

..., ..., ...,

凡遇為人熟知的古譯名,新譯不再依據巴利語給出新的音譯。如佛的名字「喬達摩」,係據梵文譯出,古來已有,不再改譯。又如「帝釋」,本是意兼音的翻譯,現可譯為「眾天神之王釋迦」,但「帝釋」已約定俗成,也不再改。這些語詞,通過千餘年來的佛經翻譯,已經成為漢語詞匯的一部分;若另出新詞,反覺生疏。為便於讀者對照,書後附巴利語-漢語及漢語-巴利語譯名對勘表。

..., ..., ...,

..., ..., ...,

筆者最近在媒體上得知,中國佛教協會南傳工作委員會於201261日公佈了《中國上座部佛教專有名詞巴利音譯規範表》,表的說明稱:為了促進中國上座部佛教儘快納入南傳上座部大傳統,也為了避免中國上座部佛教弟子在使用音譯巴利語專有名詞時出現混亂,經過五年半不斷摸索和實踐,並採納多方意見,制定了這個規範表;推廣和實行巴利語專有名詞的巴利漢文音譯,是在中國佛教界普及巴利語,把巴利語因素融入中文佛教用語的具體舉措,故要求中國上座部佛教弟子共同參與和促成此舉。制定這個「規範」可能出於良好用意,也符合現在我們常說的所謂「與國際接軌」的精神。「規範」要求翻譯時儘可能採用音譯,雖也允許在某些情況下隨順古譯,如Buddha仍譯為「佛陀」,不出新譯,但從「規範」表中給出的例證來看,已經有一些不妥之處。如十分常見的「喬達摩」 (巴利語Gotama,梵語Gautama),現在規定改譯「果德瑪」;「摩竭陀」(巴利語、梵語Magadha),現規定改譯「馬嘠塔」,完全沒有必要盡人皆知的「阿育王」(巴利語Asoka,梵語A■oka,古音譯「阿輸迦」等),現規定改譯為「阿首咖」,並加說明雲:「許多字音也會根據具體情況而稍作變化。如Asoka(阿育王),以相對應的漢字拼譯出來為『阿索咖』,但實際音譯為『阿首咖』。」實在是不知所云,讓人看了莫名其妙。翻譯巴利三藏,首要的問題就是譯名,若真是嚴格遵循「規範」行事,勢必寸步難行,且會嚴重損害譯文的質量。「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為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荀子正名》)古人早已認識到語言有其使用規律,希望「規範」的制定者考慮,切不可草率從事。

..., ..., ...,

..., ..., ...,

..., ..., ...,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19.html

--------------------------------------------------------------------------------------------

 

2013829日星期四

馱都---法友飛鴻 72

 

此字應該是「dhātu」有「十八界」、「範圍」、「群、類」、「元素(四大)」等等不同意思。

sarīradhātu 為「佛陀舍利」。所以「馱都」是簡譯,完整應該譯作「sarīradhātu 舍利羅馱都」。

sarīra 除了作「舍利、舍利羅」解釋,其實,印度稱任何人的遺體都稱 sarīra 並無尊貴與凡俗、下賤之分。

========================

特殊讀音,例如:

  5:「般若」:..., ...

 

....

 

2013825日星期日

台語和佛經翻譯用字

 

佛教經典的翻譯用字常與台語讀音不謀而合,

 

1:「闍」:

《雜阿含895經》卷31:「阿闍梨」(CBETA, T02, no. 99, p. 225, a23) 

《雜阿含276經》卷11:「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CBETA, T02, no. 99, p. 73, c15)

《雜阿含1064經》卷38:「阿闍世」(CBETA, T02, no. 99, p. 276, b22)

阿闍梨 ācariya。摩訶波闍波提 Mahāpajāpatī。阿闍世 Ajātasattu

雖然目前「闍」字讀作「ㄉㄨ督」(我很懷疑這樣的標音),在佛經翻譯用字,三處用「闍」來描述「jā, ca」,也就是台語「作者」的「者」字。這也和「形聲字」讀音相同的原則符合。

2:「鞞」:

《鞞婆沙論》卷1:「鞞婆沙說阿毘曇八揵度」(CBETA, T28, no. 1547, p. 416, a23)

這部論玄奘法師譯作: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p. 1, a7)

也就是「vibhāā」,「毘」、「鞞」對應到「vi」的音。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6:「鞞陀書」(CBETA, T22, no. 1421, p. 174, b14-15) 

此處「鞞陀」是 veda 吠陀。

雖然目前「鞞」字讀作「ㄅㄧㄥˇ丙」(我很懷疑這樣的標音),在佛經翻譯用字,用「鞞」來描述「vi, ve」,也就是台語「卑鄙」的「卑」字。這也和「形聲字」讀音相同的原則符合。

3:「若」:

《雜阿含經》卷15:「阿若拘隣」(CBETA, T02, no. 99, p. 104, a13)

對應「阿若」的字是「aññā」,「若」讀作「nia」只保留在「台語」中。

 4:「閦」;據我微不足道的國學程度所知,「閦」字並未出現在「非佛教典籍」上: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卷1:「東方阿閦佛及妙喜國」(CBETA, T09, no. 277, p. 390, c24) 

《金光明經》卷28 功德天品〉:「東方阿閦如來、南方寶相如來、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CBETA, T16, no. 663, p. 345, c4-6)

《一切經音義》卷29:「阿閦(楚六反梵語唐云無動)。」(CBETA, T54, no. 2128, p. 499, c16)

不管是《玉篇》的「初六反」,還是《一切經音義》「楚六反」,「反切」下來就是「tshook」。

台語讀音是「tshoo2」,和「楚」的台語讀音相同,如果依照《玉篇》與《一切經音義》的反切,此字就應該是「入聲字」。

5:「般若」:此字中文要求破音,讀作『玻熱』,如有人讀為『班若』就「遜斃了」。一般佛教徒就知道他可能尚未深入接觸佛教。

此字今日台語讀為『潑劑』,音為(phuat-tsie1),「潑 phuat」讀如「潑婦罵街」台語的潑字,「劑」讀如「煮完中藥剩下的藥渣()」的「劑 tsie1」字(ㄐㄧㄝ街)

在《一切經音義》卷1:「般(音鉢,本梵音云『鉢囉(二合)』;囉取羅字上聲,兼轉舌即是也;其二合者兩字各取半音,合為一聲,古云般者訛略也)。若(而者反)正梵音枳孃(二合),枳音雞以反,孃取上聲,二字合為一聲。古云『若』者略也。」(CBETA, T54, no. 2128, p. 313, c8-9)

《一切經音義》『缽囉』二合,為(phuat);與梵文 prajña 相符。雖然《一切經音義》認為「古云『若』者略也。」其實依據我的見解,古譯『般若』是有其根據的,在台語『般』讀音與『班』相同,『若』音為 na7 (nia7),與現存巴利讀音 (pañña)是完全符合的。此處非常奇特地,對照台語的讀法,現存台語的讀法保存梵音,但是古譯『般若』保留了與巴利讀音完全符合的讀法。

6:「墼」 :《中阿含經》卷48:「於下露地有千土墼」(CBETA, T01, no. 26, p. 727, b14)

《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卷1:「以加持香水和泥作墼」(CBETA, T18, no. 911, p. 928, b13-14)

《一切經音義》卷47:「泥墼(顧野王云:『今刻土方如甓而不燒,為墼也。」(CBETA, T54, no. 2128, p. 623, c2-3)

這是「土結厝」的「結」的正確寫法。

pict 589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2290.html

------------------------------------------------------------------------------------------------------

 

2009111日星期日

John 翻譯為「約翰」

2009111日星期日

 

剛學英文,對於 John 翻譯成約翰百思不得其解, John 似乎應該翻譯成「鍾」、「瓊恩」、「匠」,單音節的 John 怎會翻譯成兩個音節的約翰呢?一直到前幾年到墨西哥、巴西才發現自己被思考模式所侷限住。

小時候,麵包的台語叫「胖」,吐司麵包就叫「俗胖」(俗讀成台語「魏蜀吳」的蜀,是入聲字),心想這可能是英國人買麵包,論磅(pound)來買,所以稱為買一磅麵包,久了,台灣就誤稱麵包為「pound()」。這當然不是事實。

在墨西哥,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話;在巴西是葡萄牙話,兩種語言都稱麵包為 Pan (讀音是近代中文的「判」,而不是「片」),葡萄牙人首先到日本長崎傳教,長崎人首先學會西式麵包的作法,日本人統治台灣五十年,麵包「pan 胖」的叫法就從日本流傳到台語中來。

就台語而言,麵包「pan 胖」的叫法是「外來語」,「外來語」的來源不僅僅是英文。就好像小時候稱所有外國人(阿陡仔)為美國人,其實並非所有白人面孔的外國人都是美國人。

約翰的翻譯要比「麵包 pan」的叫法要來得有學問多了。約翰是古希伯來語,也就是猶太人的名字;希伯來字母這裡就不打字了,他的本意是耶和華所寵愛的,耶和華也就是古猶太人、猶太教的神。約翰這個字的拉丁語是 Ioannes,這個字跑到斯拉夫語系就成為 Ivon Ivan, 俄國有一位沙皇就叫「伊凡」,其實就是約翰。這個字流傳到德語、西班牙語(由德、西而進入荷蘭語和瑞典語)就成為 Johannes,在德語轉為暱稱 Hans,成為非常普遍的德國男子的名字。到英國成為 John, 在愛爾蘭語、法語成為 Sean (尚,是法國名小說的男主角),美國電影明星 Sean Pan (西恩˙潘),他們都是約翰。在西班牙則又轉為 Juan, 所以風流劍俠唐璜 (don Juan)也是約翰。

好了,John 為何翻譯成約翰?最早來中國傳教的是西班牙耶穌教會的傳教士,他們在西元1630 年左右就來到中國傳教,最早的翻譯可能是翻自拉丁字 Ioannes 或西班牙語 Johannes ,以約翰的譯音來看,最可能是譯自 Johannes, 台語的約,讀音為 (Yo),翰;讀音為(han)

所以應該是譯自西班牙語,而以台語讀出,翻譯成約翰就很貼切。

 

吐司麵包叫siok-phang,但這個siok跟「俗」(便宜)無關,這個詞應該是源源本本從日文「食パン」吸納進來的。

 

這點我有不同的看法,台語稱買麵包為"be2 phang2",麵包好貴為"phang2 siunn1 kui3",麵包便宜又好吃 "phang siok koh ho2 tsiah",用手吃麵包免用筷子 "iong7 tshiu2 tsiah phang2 bian2 iong7 ti7".

 

因為日文的「食パン」意思就是吐司麵包,而且發音是一樣的。

 

原來 食パン 係特指吐司, 有別於添加果乾或cream的其他 Phang.

 

因為在北方方言中。約也念Yo. 台語只是古漢語的一種。北方在古代也說類似台語的古漢語。至今也保留了很多發音。約念Yo 便是一個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9/01/john.html

---------------------------------------------------------------------------------------------------

 

談台文正字的幾個原則:爭到有一枝柄通好「gia5

 

通常我們建議由以下幾種方法來檢驗所擬的字是否正確:

 

例如釋迦牟尼的名字 Gotama,古譯為「瞿曇」,可以推論得知「瞿」的讀音是「koo」,「曇」有合口音「m」。阿闍世的梵語為 ajātasatta,可以知道「闍」的古音是「tsia」,與作者的「者」字,奢侈的「奢」字,的韻母讀音相同。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7779.html

===========================================================

一段辯論 (當前國內所接觸到的南傳佛教不是小乘嗎?)

樓主: 倉鼠N時間:2014-05-31 11:31:00點擊:

作者: 沈鬱磊 

..., ..., ...,

..., ..., ...,

(瑪欣德比丘原文)。 我們來看他所舉例子: 
緬甸佛教傳統的教學方式很注重tayar hlyauk(實際讀音為低呀紹”) tayarhlyanuk請求 意即弟子將其禪修經驗向業處導師作報告,並請求給予指示。 這個術語的英文被翻譯為interview,意即面談、會談。 但是在中文,它卻一直被訛譯為小參 
小參原指住持在寢堂的簡略開示,以及伴隨而起的問答商量,降至南宋,漸成定期行事,並具儀式。 .陸庵《祖庭事苑·小參》:禪門,詰旦升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誦,謂之晚參。非時說法,謂之小參。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所謂小參和瑪欣德比丘說的把自己的禪修經驗向老師匯報,並請求給予指示。 根本說的就是兩件事。 事實上,最貼近這件事的用詞是印證,找老師印證自己所學。 如果是提交功課的話並沒有什麼特定名詞。

首先,我們先需要知道,所謂的巴利語系佛經,並不是巴利文,世界上從來沒有巴利文一說。 規範其實是根據現在巴利語發音和含義規範的。 有誰能相信,一種語言的發音能歷經2000多年而完全不變呢? 據瞭解,即使是泰國和斯里蘭卡在巴利語的發音上都是有所不同的。 就如美式英語和劍橋英語的區別。 根據語音翻譯很標準嗎? 
實際上的巴利三藏,是僧伽羅字母、緬甸字母、泰文字母、天城體字為載體或以拉丁字轉寫的巴利語音典籍。

那麼,按照巴利語音翻譯的各種佛教名詞會變成什麼呢。 簡單介紹一部分,諸佛名:巴利音譯:果德瑪。 古音譯:喬答摩,瞿曇。 巴利音譯:維巴西。 古音譯:毘婆屍,毗缽屍。巴利音譯:比庫。 古音譯:比丘,苾芻。 巴利音譯:沙利子。 古音譯:舍利弗,舍利子。巴利音譯:難德。 古音譯:難陀。 巴利音譯:賓比薩拉。 古音譯:頻婆娑羅,瓶沙王。 巴利音譯:巴謝那地。 古音譯:波斯匿。 巴利音譯:阿拉漢。 古音譯:阿羅漢。 巴利音譯:巴拉密。 古音譯:波羅蜜多。 巴利音譯:維巴沙那,觀。 古音譯:毘婆舍那。 巴利音譯:阿吒利,老師。 古音譯:阿闍梨。 可想而知,如此重新翻譯之後,我們讀起佛經來就意味著重新認識一下以往原本已經熟悉的名詞了。 這是音譯 
在此,我很想說,瑪欣德比丘,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入鄉隨俗嗎? 我們中國人到了泰國是不是要求泰國方面一定要按照普通話發音來重新定義現在泰國已有的某些從中國流傳過去的名詞發音呢 豈有此理嘛。 
再看其對於南北對照而設的名詞定義。 規範用語:三藏。 北傳用語:大藏經。 備註:上座部佛教把佛語總集分為律經論三藏。 漢傳佛教在南北朝時把佛典總集稱為一切經,隋唐時始稱大藏經 
非常遺憾,從我初次接觸佛教開始就知道,所謂的佛法經典是叫做三藏經典,精通三藏經典的法師叫三藏法師。 所謂大藏經是宋朝第一次印刷結集了之前流傳的包括漢地高僧文章在內的佛教書籍的合集。 又是牛頭不對馬嘴的對比,說他自以為是不為過吧。 
規範用語:八萬四千法蘊。 北傳用語:八萬四千法門。 備註:法蘊,是指佛法的內容和種類。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為八萬四千法蘊,形容佛法博大精深。 漢傳佛教將之解讀為八萬四千法門,於是,變成有八萬四千種修行方法了。 

 這個其中八萬四千八萬四千並不特指現代數學含義上的84000,而是指無量多、不可說不可說多,即指一切也。 ..., ..., ...,

規範用語:八支聖道。 北傳用語:八正道。 備註:雖然聖道由正見等八項要素構成,但依其巴利語只應譯為聖道,而非正道 同時,巴利三藏並無八正道之說。 
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聖道、八聖支道,佛教術語,也叫或者,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 可見,所謂八聖道是一個意思的不同稱呼。 僅僅因為南傳沒有八正道的稱呼就給把北傳關於八聖道的其他稱呼規範沒了,奇哉,比眾生皆具佛性更為奇哉 

..., ..., ...,

..., ..., ...,

尚有許多的這樣的莫名其妙的把北傳名詞故意曲解的類比,就不一一舉例了。 
..., ..., ...,

這位瑪欣德長老據說通曉漢語普通話、粵語(廣東話)、英語、緬語等,並且精通巴利語和梵語,並且通曉南北傳的教義。 可是,從他的這個《規範》中所能體現的只有對北傳佛教的無知,以及起碼是對於古代文言文的認識膚淺程度。 所犯的錯誤都是屬於常識性的錯誤,而且不是一兩處,是通篇涉及到北傳常見詞彙時的普遍性錯誤。 

出處參考: google 轉繁體網頁

 

原出處from (簡體):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30896-1.shtml)

----------------------------------------------------------------------------------------------------

 

為減輕學佛者負擔,可參考:把【巴利專有名詞新音譯方案】的文字 回復為一般譯名藉由 ms Word 巨集 將標新立異之譯名改回一般譯名!


資訊更新日期: 06.11, 佛曆 (BE) 2558; 西元 2015 CE)

※※※本 Htmled 版權屬十方法界,歡迎複製流傳;※※※
※※※法義尊貴,請勿商品化流通!※※※


願我們一起分享法施的功德、

願一切眾生受利樂、

願正法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