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本身就是奇妙。 研究自己的身體,為了平靜。 如實觀察,知道身體不是永遠的,生、老、病、死是存在於體內的,隨著 年老燃燒敗壞,身體將不再聽話-這就是完美的生命。 *沒有身念處觀的人,忙碌如機器。 什麼時候能觀四念處,就跟出家一樣了。 由內在開始改變,一步踏一步,穩健,安定。 (並非外在的袈裟,念經,才是出家)。 *蘇格拉底將死,弟子們傷心痛哭。 大師說:『你們為何干擾我?你們應與我分享, 欣賞這美麗時刻。 現在我正在觀察整個身體。 我的雙腿失去知覺了,你們可以捏捏看! 兩手也失去知覺了,只感覺上半身, 我的腿死了,還可感覺腹部... ... 以前我一直想“死亡是什麼?” 最後,舌要僵住不動了... ...』 *所謂『死亡』即是最偉大的休息。 你已經活過了,為什麼要怕死亡呢? 煩惱是心創造的,只因執著。 面對死亡時,你所要求的東西一定要放下。 『死亡』它不會拿你的東西,因為你死時將一無所有。 死亡是應該的,自然的,一定的,當然的,確定的。 活著是暫時的,假的,好像人生如戲,如夢,如幻, 若沒有警覺心,則更如『行屍走肉』。 *上床時,即練習死亡。 因絕大多數人都死在床上,不必怕面對死亡。 *佛陀死亡時,弟子沒有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藥師佛 ... 所以,不 須要『不安』。 *臨終面帶微笑而去,最好,不要難過得像鬼一樣。
*觀察 樂 (Pleasant Feeling) 苦 (Unpleasant Feeling) 不苦不樂 (Neutral Feeling) *苦、樂、不苦不樂,一定有,但是要超越它。 *執著(ATTACHMENT)- 過去不樂的事,為什麼一直留在腦海裡? 如果你真正不喜歡痛苦,為什麼不放棄呢? *苦、樂如影隨形,是相對的。 當你有警覺心的時候,Mindfulness,可以不苦不樂。 *人被罵時,情緒會影響生理運作; 被讚歎時,卻能做出平常做不到的事,出現奇蹟。 這就被『感覺』駕御,成為『感覺』的奴隸了。 *眼、耳、鼻、舌、身、意,而心是『老闆』。 注意每一剎那,保持警覺心。 靜坐以後,提高警覺心,六根會更敏銳。
*心來自空無所有,亦消失於空無所有。 *心起了貪意,要觀察它;貪欲消失,也要觀察它。 心起了瞋恨,要觀察它;瞋恨消失了,也要觀察它。 心起了無明,要了解起了無明;心遠離無明亦如實觀照。 *心散亂,當下要察覺; 心往上提昇到較高層次,亦要了解; 心屬於更高超的心態時,如實觀之; 心專注時,要如實知。 *當我們的心不再攀緣目標,要如實知心已遠離目標。 若心完全從攀緣的境界解脫出來,不再執著, 停止發生心的作用,不再執取,即觸及湦槃的體驗了。 *我們要能百分之百觀察心,讓它不亂跑, 就像強光照射之下,小偷不敢妄動。 心發生作用則是業力的展現, 讓心不發生作用,即可契入湦槃。 *法句經云:你只要殺死你的心,則所作皆辦。 因為有了心的控制,我們便迷失其中。 *警覺心看事物很客觀;邏輯推論則易落入主觀。 *快樂的背後,緊接著是痛苦。 例如,你認為有錢很快樂,但賺錢卻是辛苦的。 唯有超越快樂、不快樂的情境,才能得解脫。 *一切都是心想像出來的。 心有欲望要造桌子出來時,才會有桌子。 當我離開這屋子,不再看這桌子,也不想它, 桌子便從心中消失。 *比如我們在佛像之前,若心中不以為意,佛像即無作用。 *快樂、不快樂都是心的遊戲。 雖是心想像的,它卻有影響力,這就是『業力』。 開悟的人有能力擺脫業力。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警覺、觀照。 *佛陀也有心,卻是淨化的,沒有染著的。 *觀察我們的心,看清楚它! 當下有警覺心,那是持續的覺照力。 超越好、壞,不設定一個目標,不計量。 心念來來去去,讓它來去,愈清楚愈好。 *法句經:你若活了一百年而沒有警覺心,就如作夢般,白費了。卻比不 上那一天之中有觀照的人。 *有念頭,你知道有念頭,讓它來,讓它去。 沒有念頭,也好。 *放下我執。如果你在,你是錯的;如果你不在,你就對了。 *佛陀所教的『正念』是有警覺心。 *每天感謝佛陀,念著『是否有警覺心』就夠了。 迷信太多則正見愈來愈少。 *不以『成見、觀念、哲學、邏輯、理論』去看,只是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生病是一項考驗,教你如何去面對,不必憂慮。 有警覺心的人較少生病,病患來得快也去得快。 *正見。警覺心。保持清明。 *念頭只為是為我們帶來一些問題罷了。 生命中不需要的垃圾太多了,創造許多問題, 喜歡跟不喜歡都要超越。 輕鬆就好了。 沈重的枷鎖不需背負在身上! *輸入時,觀照就夠了,警覺、觀察就夠了。 *純感覺,不必要想。 聽的時候只是聽, 看的時候只是看, 不需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