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導讀--第一部份:戒學[Purification of Virtue(Morality)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導讀--第一章:戒學[Purification of Virtue(Morality)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資訊更新日期: 87('98)/08/09

   <導論>開始提到,走完「清淨道」必須是「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
」。戒學教導如何「住戒」,是清淨道最初步的根基。本章第一節通論戒學
,第二節討論頭陀行。


第一節:戒學的一般教導

 <<清淨道論>>以七個問題通說戒學。第一:什麼是戒?第二:什麼是戒的 語義?第三:什麼是戒的特點、功能、生起、依因?第四:什麼是戒的利益 ?第五:戒有幾種?第六:什麼是戒的雜染?第七:什麼是戒的淨化? 第一:什麼是戒?(1)思戒是遵守身業口業的戒。(2)心所戒是遵守意業的 戒。(3)律儀戒是別解脫戒(比丘比丘尼戒)、保護六根的律儀、智律儀、忍 耐的律儀、精進的律儀。(4)不犯戒是身口不犯戒。 第二:什麼是戒的語義?戒就是戒行。分就兩方面來說,正持身口意業而不 雜亂,確持而建立一切善法的基礎。 第三:什麼是戒的特點、功能、生起、依因?戒的特點是正持三業和確持善 法。功能是摧毀惡行。生起是身口意業清淨。依因(立足處)是慚愧心,有羞 恥心。 第四:什麼是戒的利益?持戒會得大財富,善名遠播,有尊嚴,命終時意識 清楚不昏昧,死後生到好地方。持戒的人受到大眾喜愛和尊敬! 第五:戒有幾種?可分成五重解釋。 1:以一種解釋的就是自我調整。 2:以二種解釋有七項。(1)作持是應該作的事,止持是不應該作的事。(2) 等正行是身口業的正行,初步的梵行是進一步的道梵行。(3)離戒是離殺生 等,不離戒是其餘的思等。(4)有條件的戒是祈求生天或清淨,無條件的戒 是出世間戒。(5)暫時的戒是一段時限內持守的戒,終身戒是一輩子奉持的 戒。(6)有限制的戒是為求利養、出名、親戚讚美、身體健康、長壽而犯戒 ,無限制的戒是即使沒有利養等還是持戒。(案:此條巴利文本解釋不盡恰 當)(7):世間戒是會輪迴的戒,出世間戒是不再輪迴的戒。 3:分成三種的有五項。(1)下中上三等。下等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中等 為求自己解脫,上等為一切眾生解脫。(2)三種增上。我增上是為了自重而 受持,世間增上是尊重世間,法增上是為了恭敬法。(3)執取、不執取、安 息。執取戒是以愛見而執取,不執取戒是與聖道相應與持戒,安息戒是與聖 果相應的戒。(4)有疑、不清淨、清淨。有疑是不清楚是否違犯戒而生疑,不 清淨是犯了罪而不懺悔,清淨戒是圓具不犯或如法懺悔所犯。(5)非學非無 學、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是世俗人的戒,學是與七種學人(四聖道與前三 果)相應的戒,無學戒是與阿羅漢果相應的戒。 4:分成四種的有四項。(1)退、住、勝進、決擇。退分是違返戒,住分是 以戒自滿而不進求修定,勝進分是為求修定而持戒,決擇分是進求解脫。(2) 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居士。比丘戒是比丘應受持的戒,比丘尼戒是比丘 尼應持守的戒,未具足是沙彌、沙彌尼戒,居士戒是在家男女的戒。(3)自 然、傳統、超俗、宿因。自然戒是自然而不犯戒,傳統戒是種族、地方、宗 教等各自規定的戒,超俗戒是超越一般世俗人的戒,宿因戒是前世的習氣而 持戒。(4)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別解脫律儀是保護 言行的戒,行為端正,不到易招染煩惱的處所,微細的罪過也見到怖畏;換 言之,它維持出家人的水準,是以信而成就的。根律儀是保護六根的戒,確 保眼、耳、鼻、舌、身、意正知外境,而不被牽引隨逐。換言之,它可以遮 防邪念,是以正念而成就的。活命遍淨戒是以正當方法獲得生活必需品(食 、衣、住、醫藥)的戒,它是依精進而成就的。資具依止戒是正當使用生活 必需品的戒,它是以智慧成就的。這項解釋,<<清淨道論>>有深刻的闡釋 。 5:分成五種解釋的有兩項。(1)有限制遍淨、無限制遍淨、圓滿遍淨、無 執取遍淨、安息遍淨。有限制遍淨戒是指未受貝足戒者受持有限制的戒,無 限制遍淨戒是受持一切戒,圓滿遍淨戒是未悟道的善良人盡全力持戒,無執 取遍淨戒是有學人的戒,安息遍淨戒是阿羅漢的戒。(2)斷、離、思、律儀 、不犯。 第六:什麼是戒的雜染?毀犯破損戒就是雜染。 第七:什麼是戒的淨化?善持不犯就是清淨。常思維破戒的過患與具戒的功 德,有助成就淨戒。 結語:持戒之後,就跑在涅槃的高速公路上。過程如下: 持戒 →→ 律儀行 →→ 不後悔 →→ 愉悅 →→ 歡喜 →→  輕安 →→ 快樂 →→ 定 →→ 如實知見 →→ 捨離 →→  離欲 →→ 解脫 →→ 解脫知見 →→ 涅槃。


第二節:頭陀行

1:頭陀 (Dhuta) 行。頭陀的字義是抖落,頭陀行也就是抖落煩惱的方法 ,有助於簡單地生活,少欲知足,但不是佛陀制定的戒。 2:佛陀對頭陀行的態度。佛陀未制定頭陀行作為修道應遵守的戒,但他的 態度是開放的,准許修行者適宜地自由選用。頭陀行者不可強迫他人也持用 頭陀行,更不應該自我標榜。佛陀開導的修行是中道,不是頭陀苦行,也不 是縱欲的樂行。他甚至指出頭陀苦行會障礙修行的提昇。 3:頭陀行進入教團的原因。因為佛陀時代,苦行的風氣很盛,有些苦行者 來佛陀的座下出家,仍習慣於苦行的修法,所以佛陀隨眾自由持守苦行。因 此,雖准許大家自由受持,但絕不准許強迫別人接受。例如提婆達多要求佛 陀制定五種苦行的戒,(1)住森林,(2)住樹下,(3)只准托缽,(4)只穿撿回來 的破衣服,(5)吃全素。佛陀拒絕他的要求,但准許自由選用。 4:頭陀行的內容。完整的頭陀行有十三項,修行者可以隨適宜而選擇部分 。(1)糞掃衣,只穿路邊、墳墓、垃圾堆撿回來的衣服。(2)三衣,只穿出家 人的三衣(重複衣、上衣、下衣)。(3)常乞食,一定要托缽。(4)次第乞食,挨 家挨戶乞食。(5)一座食,在同一座位上食用。(6)一缽食,用同一缽。(7)食 後不食,食後不再食用其它食物。(8)阿蘭若住,住在森林。(9)樹下住,住 在樹下。(10)露地住,住在沒有遮蓋的地方。(11)塚間住,住在墳墓。(12)隨 處住,隨別人所給的處所而住。(13)常坐不臥,不躺下去,俗稱不倒單。 圖二:頭陀行(圖待補)


  • 回到清淨道論導讀目錄。

  • 回到護法法師 Homepage。

  • 回到府城佛法篇。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