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修觀的五清淨[Five kinds of Visuddhi of Develope Samaadhi(Purification of Consciousness(Citta-Visuddh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資訊更新日期: 87('98)/08/12

第八章:修觀的五清淨

  本章回答第五個問題:如何修習智慧?修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觀。毗婆 舍那觀的樹幹,須依於戒定的樹根,植入蘊處界根諦緣起的大地。觀的大地 就是觀的業處,它們是如實存在的蘊處界等,不同於修定時假想觀想起來的 對像。   本章的最後一節回答第六個問題:修慧有什麼功德?

第一節:修止與修觀的不同

1:特性不同。止的特點是不擾動,觀的特點是洞析真相。修止的特性是定 ,修觀的特性是智慧。 2:方法不同。修方的止法是數數集中在同一對像,導心漸向於安樂、一境 。修觀的方法是觀察、分析、抉擇對像的樣子。 3:業處不同。如定學所示,修定有四十個業處,有三十八個純屬於修定, 它們都是憶念假想業處的方式來強化集中心;而出入息念和四界差別可直接 開展為修觀。修觀的業處就是如實存在的法,如慧地對五蘊等的分析說明。 修觀時,即使在某一對像內修觀,該對像的組成也不斷地變化,換言之,修 觀的業處就是五蘊的聚散變化。 4:目的不同。修止的目的是成就定,善心聚於一境。修觀的目的是成就慧 ,超越三界的善不善。 5:修止與修觀的次第。一般而言,初修止與觀,修止與修觀有先後的必然 次第。但也有特殊利根的人(可能是修集諸多波羅蜜或前世有經驗)直接先修 觀,其修觀成就得剎那定,定力同於近行定。 6:修止轉到修觀必須從修止所假想的對像離開,轉成觀察五蘊的變化。例 如修地遍的人,不是在地遍的定境中想像其往復無際。也不是在觀想起來的 佛相上想像它的莊嚴妙相。而是先放捨離開地遍、佛相,改成觀察經驗現實 存在的身心。煩惱是存於現實存在的身心上,不在美妙的遍境、莊嚴的佛相 。解脫是解脫於煩惱,不是想像定樂的美妙莊嚴。

第二節:見清淨

1:見清淨就是觀察名色。第三清淨的見清淨,開始修行毗婆舍那觀,觀察 清楚名和色的樣子,深入其內,解剖分析,就像拿著高倍放大鏡微觀,如實 知見名與色。名就是傾向,它的功能是攀緣色、依緣於色,內容是除了八種 出世間心之外的一切心與心所法;色就是惱壞,會來騷擾心,本身會變壞。 修觀察第一階段的成就即是名色分別智。 有些人講起觀察世間,練達人情事故,洞明政經變化,乃至究大自然、 宇宙。但是試著靜下來觀察呼吸,不是妄想就是昏昏欲睡,再怎麼猛醒用力 也感覺不到呼吸的存在。修觀察,就得先看看自己身心的樣子。 2:觀察名色的方法。 2.1:從「名」出發的方法。已修習成就安止定的奢摩他行者(Samathayanika) ,欲修見清淨,改成毗婆舍那觀的方式來觀察業處,不再以安住於一境的方 式修止。它欲先確定「名」,就觀察尋伺喜樂一境的諸禪支及與禪支相應的 受想等心所法。它們的特性就是傾向於對像、面向對像,這就確定「名」。 他欲觀察「色」,就如在家裡看到蛇(喻為名)之後,開始找蛇住的洞(喻為名 的依處,就是色)。觀察名而遍求名的依處,就是心的所依處(二十四所造色 的第十三個),持續觀察,把握心的所依處的四大種和二十四種所造色。確 知一切色的特性就是惱壞。 2.2:從「色」出發的方法。純毗婆舍那觀的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 沒有修成奢摩他的行者)或奢摩他的行者,它以四界差別的方法觀察色,任 何一個色法都有地水火風的特性,不斷地生起與變化。藉由四大差別的簡單 方法確定色法,進而由認識之門確定七識界的八十一世間心,還有各種一起 現出的心所法,由之而確定「名」。 2.3:其它的方式可以詳細觀察分析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或只是簡單地 確定名與色。 3:現起非色的方法。 圖十三:現起非色的方法 3.1:現起非色當精進觀察色。觀察非色的法(亦即是名)的現起並不容易, 因其微細、變化非常快。但修行者不當放棄,當更精進,對色更加注意,修 習再修習,分解、抉擇、確定色。當他這樣子地觀察,次第澄清色法、解開 色法,色法變得極清淨之時,非色的名也隨之明瞭。例如有眼的人,在不乾 淨的鏡子前看不到自己的相,但他不應丟棄鏡子,而應勤拂拭、數數擦拭鏡 子,擦乾淨之時,就自然看到他的相。 3.2:現起非色的方法。由觸入手觀察,現起非色的方法,觀行者於髮中乃 至於出入息中,以地界有凝固之相等的方法而把握四界,最初覺察到由四大 的衝擊而現起觸,與觸相應的受為受蘊,想為想蘊,與觸一起現起的思為行 蘊,心為識蘊。如是由觸而現起非色。亦可由受入手觀察,現起非色,或由 識入手。 3.3:初下手修觀,現起名並不容易,即使現起色也得方法正確。不適合一 開始就來個觀心、觀念頭;也不是自以為什麼都不想就是沒有邪妄分別,已 經是無想或無心了;更不是初下手就修個什麼諸法不生不滅。這些人就好像 初學游泳就想學跳水,初學跳高就想學撐竿跳。 4:確定名色而沒有我見。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確定世間的一切法只是 名與色,就如以劍劈開竹子而分為二。因此,確知唯有名色,沒有人、天等 有情。世間的一切就只是名色的各種聚集與變化,並沒有真實的有情。人天 等有情只是語言施設的概念,方便世間的溝通使用。就如同車子只是各種零 件的組合,並沒有真正的車子。人是什麼?作第一義的真實觀察,只是名色 的組合,並沒有「我」。 而執著有情想,認為自己有滅就墮於斷見,認為不滅就墮於常見。因此,確 定唯有名色,而沒有人、我,不墮於常見或斷見。這就是如實見。 5:名色的相依關係。名色相互依待而生存,名支持色,色支持名;名倒色 就倒,色倒名就倒。就好像兩束蘆相依相立,相離相倒。另方面名與色是不 相雜的,名中無色,色中無名。就好像擊鼓而發聲之時,鼓不是聲,聲不是 鼓,鼓與聲不相雜。總之,名色既是相互依緣而起而不離,名色又是不相雜 的,它們是不離不即的。 圖十四:名色的關係

第三節:度疑清淨

1:什麼是度疑清淨?第三清淨的見清淨是觀察名色,確認唯有名色而沒有 我;第四清淨的度疑清淨進一步觀察名色的因緣,確認唯有名色的業果而沒 有作者受者,超越三世因果的疑惑。修行人希望了知名色的因緣,就如醫生 找尋病人的病因,或如看到迷路的小孩就想到「這是誰的小孩」而找孩子的 父母。 2:確定名色的因緣的方法。 2.1:第一種方法。修行者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可以先思維名色必有它的因 緣。 名色不能是無因的,因為名色若是無因的,則一切時代的各種人完全相同, 沒有原因可以區別。名色也不是以天的創造為原因,因為見清淨已確定唯有 名色而沒有天。然而,什麼是它們的因緣呢?先把握色身的緣,此身懷於母 體中,置於胃直腸之間,前是腹膜,後是背椎,旁邊圍著腸與腸間膜,極其 狹小,自己也覺得惡臭污穢,正如蟲長在腐壞的魚中或在爛掉的死屍中。這 樣子生的色身,無明、愛、取、業是它的生因,食物是支持它的緣,這五法 就是色身的因緣。而名的緣,眼根緣色境而生起眼識。如是觀察而確定名色 的因緣,進一步觀察過去世的名色是由緣而生起,未來世的名色也是由緣而 生起,就可以斷除三世的十六疑。用任何方法確名色的因緣,都可以越度的 這十六種疑惑,而達到清淨。這十六疑有前際的五種,(1)我於過去世存在 嗎?(2)我於過去世不存在嗎?(3)我於過去世是什麼?(4)我於過去世怎麼活 ?(5)我於過去世從什麼變成什麼?關於後際的五疑,(6)我於未來世存在嗎 ?(7)我於未來世不存在嗎?(8)我於未來世將是什麼?(9)我於未來世將怎摩 活?(10)我於未來世從什麼變成什麼?現在的六疑,(11)我是存在的嗎?(12) 我是不存在的嗎?(13)我是什麼?(14)我怎樣活?(15)我從何處來?(16)我將 到何處? 2.2:第二種方法,觀察名的共緣與不共緣,觀察色的四種緣。先觀名的共 緣,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境是名生起的共緣;不共緣,善不善業是異熟的緣, 有分是唯作的緣。色的四種緣是業、心、時節、食。這種方法當然也可以越 度十六疑而清淨。 2.3:第三種方法,逆觀十二緣起。 2.4:第四種方法,順觀十二緣起。 2.5:第五種方法,從三世的二重因果觀察緣起,它們有二十行相,五個是 過去因,五個是過去因:無明、行、愛、取、有,五個是現在果:識、名色 、六入、觸、受,五個是現在因:愛、取、有、無明、行,五個是未來果: 識、名色、六入、觸、受。 3:確定唯有因與果而沒有作者與受者。修度疑清淨,廣說可以斷疑與邪見 。 3.1:超越十六種疑。 3.2:破除作者與受者。對於一切有情,認識到只是因果的連續而轉起名色 ,有作業而沒有作者,有果報而沒有承受者。至於「作者」「受者」,只是 世俗的語言概念,而沒有它自己的真實。 3.3:確認因果的相續而不常一,破除常見;變異而非完全斷滅,破除 斷見。因果是連結而不是常一,過去的業緣造成現在果,而過去業已滅;現 在果作為未來因又造成未來果,而未來因已滅。它們之間有著連結,但因與 果並不是同一。例如燈焰相傳,前一火焰傳為後一火焰,但前焰已滅;後一 火焰傳為後後的火焰,但後一火焰已滅。火焰相續但不常一。另方面,後果 雖己不是前業,但不離前業而有後果。猶如後焰已不是前焰,但不離前焰而 有後焰。緣起法確然只業果生滅相續,而業果又是不一且不異、不常且不斷 。不一且不異、不常且不斷,這些都是破除一、異、常、斷的邪見,不是另 有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的世界。緣起的因果法,生滅相續而又不常不斷,修 度疑清淨而實證,不只是理論的辯說。善於辯說緣起的妙義,而不知歷階而 修緣起,就好像很會說話的鸚鵡。學習佛法而專好妙談高深的玄義,或仰歎 不可思議的佛境界,就好像只會數人家寶,永遠不會變成自己的,也不知道 自己現在有什麼。 圖十五:燈火相傳 3.4:度疑清淨也斷除八種疑(八種對佛、法、僧、學、前際、後際、前後際 、此緣性緣生法的疑),鎮伏六十二種邪見。 4:法住智。 4.1:度疑清淨確知一切世間法的因果安立,就是確知法的安住、站立,也 就是法住智。得法住智決定必入聖域,但本身還不是聖智。 4.2:從法住智到涅槃智。從法住智必然到達聖智,就是證入出世間的八種 心,換言之,法住智必入涅槃智,接下來的三清淨就是過程。從法住智到涅 槃智也就是從世間有為生滅的因果法悟入出世間無為的涅槃。

第四節:道非道智見清淨

第一項:引論

1:本節概要。第四清淨的度疑清淨之後修道非道智見清淨。修道非道智見 清淨有兩個步驟,先思維名與色的無常、苦、無我,用這三相遍思維審察一 切法,通達十八隨觀的部分,以上屬於本節的第二項。步驟二屬於本節的第 三項,修生滅隨觀智,初修生滅隨觀很容易生起十種觀的雜染,必須審察破 除之,破除後就確定道諦。生起十種觀的染即是「非道」,破除之而決定正 道即是「道」,看清楚知道了道和非道,所以說道非道智見清淨。 2:三種世間的遍知。三種世間的遍知是知遍知、審察遍知、斷遍知。知遍 知是直接知道諸法的自相,例如通達色是惱壞相、名是傾向,名與色的因果 相,知遍知始1於名色分別智到把握名色的緣的智。審察遍知是知道諸法的 共相,例如通達名色是無常,就是道非道智見清淨。斷遍知的特點就是捨離 斷除煩惱,如捨斷常樂我淨等想,始於壞隨觀及各種其後的世間觀智。

第二項:思維三相

1:思維諸行的三相。以無常、苦、無我的三相思維名與色,這三相就是印 別一切法的三法印。無常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諸行都會滅盡。苦是無常令 生佈畏,諸行無常、生滅逼惱佈畏。無我是一切無實,所以無我,沒有我、 作者、受者、自在者等。思維的方式是思維色、受、想、行、識是無常、有 為、緣生、滅盡法、衰滅法、離貪法、滅法。 2:各種方法。論裡也非常有層次地提示各種思維三相的方法。 2.1:先指明聖典中關於思維三相的文句。 2.2:以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來思維。如果上述的簡略方法還不能成就三相的 思維,應修九種方法,使五根(信、精進、念、定、慧)平衡銳利,(1)只觀諸 行的滅盡,(2)細心地觀滅,(3)持續地觀滅,(4)適切地觀滅,(5)修定,(6)照 顧七覺支的平衡作用,(7)不偏於身或命,(8)以出離的力量克服身與命之中 的痛苦,(9)不於中途停止。也就是說,五根銳利是修觀的主力。事實上, 平衡發展三十七道品,恰當好處地運用,這是通於修觀的五清淨。詳細的促 進法,可參考保護似相成就安止定的三類方法(本書
第二章第三節)。 2.3:分開來修色的思維法和非色的思維法。 2.4:如果還不能成就三相的思維,再提起三相,分別以七種方法思維色的 三相、非色的三相。 3:思維三相通達部分的十八觀智。十八種大觀是出世間智的作用才完成就 的,思維三相只通達其中的八個。(1)修無常隨觀斷常相,亦通達(11)無相隨 觀而斷一切相;修(2)苦隨觀斷樂想,亦通達(12)無願隨觀而斷願欲;修(3)無 我隨觀斷我想,亦通達(13)空隨觀而斷住著。(15)如實智見在度疑清淨已成 就,(14)修增上慧法則是通於一切觀智。

第三項:生滅隨觀智

以三相思維一切法之後,開始修生滅隨觀智,因為是初修,所以才有十 種觀的染,破除之,即是上道。行道智見清淨的階段修生滅隨觀智則是成熟 的。 1:生滅隨觀智的方法。生滅隨觀智是正觀現前的名色的生起相、生、起、 新為「生」,變易相、滅盡、破壞為「滅」。完全安住觀察於當下的生與滅 ,直下地經驗生與滅,而不只是思維的審察。了解到,名色的生起之前沒有 未生起的名色,生時沒有來處,滅時沒有去處,已滅的沒有任何聚集。例如 奏琵琶時產生的聲音,聲音生起之前尚未聚集,生時無所從來,滅時沒有去 處,已滅的不住於任何地方。只是琵琶、弦、及人的適當操作的因緣,其未 有而生,既有而滅。修生滅隨觀智的行者,知諸法未生者生,已生者滅,新 新現生,當下當下安住,時時滅去。它們的現起不是真實的,就像小孩友吹 泡泡,如作夢、如幻境、泡沫、影子,曇花一現,一閃即過,一觸即近。 2:十種觀的染。初步修生滅隨觀智,諸行的即生即滅,持續精進修習,會 現起很多美妙的境界,它們乃屬十種觀的雜染。若放棄業處,懈怠的行者, 行邪道的人,都不會生起這十種觀,聖者則已超越了。執著這十觀的染若就 是「非道」,放棄之就是「道」。十種觀的雜染如下, (1)光明,由觀的力 量看到光,誤以為開悟。享受光明之樂就是非道,放棄它就是正道。(2)智 ,由於觀察名色,凡事迅速看得清楚,智慧銳利,行事果斷。(3)喜,觀而 生起五喜,全身的細胞都喜悅。(4)輕安,觀的輕安,身心無病、沉重、堅 硬、不安,身心輕快、柔軟、明淨、正直。(5)樂,觀的樂,全身流遍貫通 極勝妙的樂。(6)勝解,由觀的力量而勝妙確解身心,得到極強的信樂。(7) 策勵,平衡勇猛善柔的精進。(8)現起,念念專注,善住善安立於業處,如 如不動,如山穩坐大地。(9)捨,諸行都捨,就像手碰到熱鐵丸立刻放下。 (10)欲,執著於觀的光明等,而微妙安樂住著。若觀行者執十種染為我的, 則生起邪見。執為可愛,則生起慢執。享受光明等樂,則生起愛執。 3:如何破除這些觀的染?就是觀察它們是無常、苦、無我。由此遠離「非 道」,走上正「道」,證得道非道知見清淨。 4:以世間智確定三諦。見清淨觀察名色,確定苦諦。度疑清淨觀察名色的 業果,確定集諦。道非道智見清淨,遠離非道上的染,走上正道,確定道諦 。

第五節:行道智見清淨

  第五清淨是道非道智見清淨,已捨離非道,走上正道。進一步的第六清 淨是行道智見清淨,以八種觀智在行道上遠離一切,進而以第九的隨順智隨 順於菩提分法。行道智見清淨就包含八種觀智和第九的隨順智。 1:生滅隨觀智。上一節的生滅隨觀智是弱的、未成熟的,這階段是強的、 已成熟的。再次修習是為了使無常、苦、無我的三相清楚顯了。然而,為什 三相不能現起呢?因為不注意觀照五蘊的生滅,被相續的假相所覆蓋,故不 現起無常相。因為不注意觀照生滅的苦迫,稍有不適即改變姿勢,就不能注 意到苦相的現起。因不注意觀照種種的界差別,為堅實所覆蓋,就不現起無 我相。 2:壞隨觀智。觀察無常苦無我的三相已經非常銳利,諸行輕快速速現起, 猶如未生、未住,就已滅去。壞隨觀就是觀察諸行唯是滅盡、衰滅、破壞。 如同看脆弱的器皿一下子就粉粹了。修壞隨觀智可以成就八種功德,(1)斷 除有見,(2)不執著生命,(3)持續如理用功修行,(4)獲取生命必需品的方法 清淨(就是戒品中的活命遍淨),(5)不再憂慮、擔心,(6)遠離恐怖,(7)忍辱 與柔和,(8)超越樂與不樂。 3:怖畏現起智。觀察過去的諸行已滅,現在的諸行正滅,未來的諸行也將 如是滅去。對於一切有情的正在壞去起大怖畏,正如膽怯而貪求快樂生活的 人,看到毒蛇猛獸。又如,母親有三個兒子犯了砍頭罪,跟他們一起到刑場 ,大兒子被砍頭之後,正看著二兒子將被砍頭。諸行滅去的佈畏猶如母親看 見二兒子的頭必將被砍下。 4:過患隨觀智。看到一切處所都充滿危險,沒有避難處。三界就像火坑, 身體的四大種就像毒蛇,五蘊像舉劍的殺人魔,一切行如箭、如針、如病, 無喜無樂,只是一大堆過患險難的現起。又如走到將崩落的斷崖邊,一切都 是險難,毛骨悚然。 5:厭離隨觀智。看到三界像焚化爐,令人討厭,一心只想離開。就像天鵝 ,不下髒亂的水池,只喜歡乾淨的水池。上來三智的意義是相同的,怖畏現 起智是見一切諸行的怖畏,過患隨觀智是見諸行生起過患,厭離隨觀智是對 諸行起厭離。 6:欲解脫智。一點也不執著世間,唯願解脫出離一切行。好像不會游泳的 人落水,落網的魚,陷於泥沼的大象,一心只想解脫。 圖十六:大象陷於泥沼 7:審察隨觀智。欲從壞滅苦難的三界火宅中解脫出來,為使解脫力乾淨俐 落,再以審察隨觀智把握三相。一切諸行是無常的,暫時的,壞滅的;屢屢 逼迫,令人苦惱,是苦根,是苦果,是過患,是險難,唯只是苦;不可愛的 ,可厭的,可惡的,醜陋的,充滿不淨的;不自主,不自由,沒有我可主宰 。好像漁夫捉住一條蛇,高興地誤以為捉住一條魚,看到蛇頭上的三根花紋 ,知道是毒蛇。快快捉住蛇的尾端,速速甩三圈,用力丟開。再觀三相就像 看到蛇頭上的三條花紋,速速甩開毒蛇。 8:行捨智。 8.1:行捨智與前二智有相同的意義,此智捨離的力量最強,是捨離諸行的 智,於諸行成為無關心的中立,不執著它們為我或我所。它的修法是以種種 方法把握諸行空,我空我所空。 8.2:由行捨智而生起三解脫門。隨觀無常而生起無相解脫門,隨觀苦而生 起無願解脫門,隨觀無我而生起空解脫門。 9:隨順智:是隨順於前八觀智的作用,又隨順於後的三十七菩提分法。隨 順智能除去覆蓋諦理的煩惱,心不住、不著於一切行,接著生起以涅槃為所 緣的種姓智。它的過程就像行者想藉由河旁大樹上的繩子渡河,他快跑過來 ,捉住繩子,盪到對岸,手乃持繩子站在彼岸上。手捉住繩子,猶如隨順智 ,手持繩子站在彼岸上就如種姓智。 10:解脫開悟的過程。前五清淨已確定走上解脫的正道,行道智見清淨以 九種觀智走到世間的盡頭,智見清淨才開始登上出世間。行道智見清淨的前 二觀是以無常為主,三到五是以苦觀為主,六到八是以無我觀為主。第八的 行捨智則是以無常苦無我的空智照亮三解脫門,隨順智則進入三解脫門(捉 度到彼岸的繩子),下一節的種姓智則攀住度繩站上彼岸,智見清道的道智 則是棄捨世間的繩子走上彼岸。這就是解脫開悟的歷程。 圖十七:解脫的過程

第六節:智見清淨

  智見清淨是開始以涅槃為所緣,所以稱為智見清淨。 1:種姓智是超越凡夫種姓入於聖者種姓的智,它繼隨順智之後,開始以涅 槃為所緣,但不能去那覆蓋諦理的黑暗,猶如已站在河的彼岸而手還捉住捉 住繩子。所以是在凡夫與聖者的交界,因此既非屬於世間的行道智見清淨, 亦非屬於智見清淨。但仍不是道智本身,屬於觀之流吊在繩子,手持繩子站 在彼岸上。 2:四道智。 2.1:初道智。 2.1.1:初道智就是須陀洹道智。須陀洹的字義就是入流,須陀洹智就是入於 聖流的。 種姓智已緣涅槃但不能摧毀貪著輪迴的苦,初道智就是既緣涅槃又離一切諸 行的苦。初道智無間斷地直接給與的果即是初果智。初道智己斷三結,破生 死根本的我見,斷戒禁取(執取一些無意義的戒或禁忌),斷疑(對三寶的疑) 。成就初果的聖者最多只經七番在人天的輪迴,必然滅盡於苦。入流的聖者 必然滅盡苦,就像樹根己斷,不能再吸取養分,只剩過去業所造成的苦,終 將枯死。果智之後可以返照智作五項觀察,(1)由此道得來的道智,(2)曾獲 的功德的果智,(3)以之為所緣的涅槃,(4)已斷捨的煩惱,(5)未斷捨的煩惱 。 2.1.2:解脫證果的過程。始於行捨智,經隨順智、種姓智的過程,悟入道智 ,證果智,行返照智,這是解脫開悟的過程,四道智都共同經過。但阿羅漢 的返照智不觀察未斷的煩惱。 2.2:二道智就是斯陀含道智。斯陀含的字義就是一來,證斯陀含智的證者 最多經一往來人天的輪迴,就滅盡苦。修二道智的方法同於初道智,觀諸行 無常苦無我,修行捨智,經隨順智種姓智,之後生起斯陀含道,無間證得二 果智。二道智即薄貪欲與瞋恚,一往人天即滅盡於苦。 2.3:三道智就是阿那含智。阿那含的字義就是不來,證阿那含智即是不再 來欲界,已是離欲上升於色無色界。修三道智的方法同於初道智的過程,三 道智無間地證得三果智。三道智斷欲貪與瞋慧,滅盡五下分結(身見、戒禁 取、疑、欲貪、瞋)。 2.4:四道智就是阿羅漢智。阿羅漢的意思就是滅煩惱賊,證阿羅智即是滅 盡一切煩惱。修阿羅漢智的方法同於初道智,四道智無間地證得四果智,己 滅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最後的死心向世間微笑,即 不再於三世界受生,所以說是不生,也就不滅於世間,換言之是入於不生不 滅的涅槃。 3:四道智的威力。四道智除了上述共經的解脫過程,也共有四種威力。 3.1:圓滿三十七菩提分,而隨順智只是隨順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是四念 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3.2:止觀等持。四道智都是止觀均等,止是以滅為所緣而不散亂,觀也是 以滅為所緣而離煩惱與諸蘊,也就是定慧均等。而修世間定的階段,止的力 量強;修無常隨觀等的階段,觀的力量強。 3.3:四道智各斷其應斷的諸法。 3.4:現觀四聖諦。四道智生起的剎那即同時現觀四聖諦,知苦、斷集、證 滅、修道,如燈火的同一剎那有四種作用,燃燒燈蕊、破除黑暗、發光、 消油。

第七節:修智慧的功德

  修智慧真是無量功德,永遠說不完。略說大要有四點。 1:摧破種種煩惱。第三清淨到第六清淨都還是以世間慧破煩惱,聖道摧破 煩惱則是超越世間的,如光熱的日輪照破黑暗。 2:嘗受聖果之味。聖者以涅槃樂為果味,各聖道的聖者各嘗聖果之樂。聖 果之樂是無上樂,不安者安,甜如蜜,如甘露的滋潤。 3:可能入於滅盡定。滅盡定是滅盡心及心所法。只有四禪八定的三果及四 果聖者可以入滅盡定。 4:成就應受供養等。應受供養,應受合掌禮


  • 回到清淨道論導讀目錄。

  • 回到護法法師 Homepage。

  • 回到府城佛法篇。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