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台灣法雨道場  編印

 

僅供禪修者參考之用


﹝目  次﹞

 

﹝一﹞【課誦

………………………… 2

念佛解說、念法解說、念僧解說

…………………………… 4

三十八種吉祥事

】【三十二身分】【死隨念6

慈經 …………………………… 7

…………………………… 8

慈願 ……………………………11

……………………………12

【正授八戒】…………………………12

回向……………………………………14

………………………………15

十戒之效益與免難

十善之效益與十不善之障難

離十戒與十戒之生起、根、業、受

﹝二﹞【修禪】

修行優先……………………32

禪修(方便)……………………33

………………………………35

禪修期間的十波羅蜜

適合禪地點…………………………36

靜坐須知………………………………36

安般念(.出息念)修法要點…………39

觀入.出息念之之修法要點41

出入息念三摩地……………………42

四界分……………………………46

…………………………………49

修禪的增上緣…………………………49

……………………………………50

臥禪與立禪……………………………50

覺知…………………………51

………………………………52

五根及平衡五根………………………53

五蓋…………………………54

對治散亂的方法………………………55

七覺支與邪覺支 ………………… 55

修習六根………………………………56

勤修身至念(身念住)十功德…………57

修習毘婆舍那禪觀的益處……………57

修習、悲心的修習……………58

喜心的修習、捨心的修習……………59

修習八風吹不動………………………60

………………………………61

道次第免障難………………69

使用四資具………………70

………………………………71

/ 請求原諒…………………… 73

「止禪」與「禪」的差別…………74

呼吸差別………………………75

易定及不易定時間參考………………77

善惡分明………………………………77

修道之省要點………………………78

四念處的實修與利益…………………79

四念住 () ………………………… 80

凡夫時時觀察 / 出家人時時觀察……82

勸勉…………………………………82

 


誦】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歸依             世尊        阿羅漢           |    正覺

南摩  達色 巴鵝瓦多  阿拉哈多  三媽三菩達色  (念三)

 皈依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三遍

﹝三寶讚﹞

 

如此,他成為世尊是:1阿羅漢、2正等正覺者、3明行足、4善逝、

5世間解、6無上士調禦丈夫、7天人師、8佛、9世尊。

法是世尊1善說、2自見、3即時、4來見、5返照、6智者可各自證知的。

1善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2正直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3正理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4和敬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即是四雙八輩,這是世尊的聲聞眾,值得供養、值得款待、值得奉施、值得合掌禮敬,*在世間無上的福田。

=======================================================================================================

™ 念佛解說 ˜

一、阿羅漢 ( Araha,應供、應 )

1.他離一切惡。2.他破煩惱賊。3.他斷生死輪迴。4.他值得人天供養。

5.他無秘密行惡。

二、正等正覺者 ( Sammāsambuddho,正遍知,正覺知一切法的人 )

1.他未得到引導而圓滿自悟。

2.他遍知諸苦法,斷絕諸集法,證得諸滅法,修習諸道法。

三、明行足 ( Vijjācaraasampanno,具足智慧與德行的人 )

1.他的明具足(三明:宿命明、他心明、漏盡明),所以一切神通、智慧圓滿。

2.他的行具足(十五行:戒律儀、防護根門、飲食知量、勤修覺寤瑜珈、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色界四種禪),所以慈悲圓滿,能廣利眾生。

四、善逝 ( Sugato,善淨行的人 )

1.他行中道行,沒有斷見、常見或極端苦、樂行。2.他善說真、實、有利益的法。

五、世間解 ( Lokavidū,徹底認識世間的人 )

1.他瞭解世間,其緣起,息滅及導向息滅之道。

2.他從所有層面瞭解眾生、眾生業行、眾生世間。

六、無上士調禦丈夫 (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ī,受調禦者的無上導師 )

1.他馴服人、非人、畜生,以溫和訓練、嚴厲訓練、以及溫和與嚴厲訓練(軟硬兼施)

2.他向未調禦者宣說種種法,鼓勵他們邁向聖道。

七、天人師 ( Satthā devamanussāna,天、人的導師 )

他以現世、來世、勝義諦,引領有情度諸苦厄。

八、佛 ( Buddho,覺悟的人 )

1.他證悟解脫痛苦的究竟智慧。2.他覺悟四聖諦,也令他人瞭解四聖諦。

九、世尊 ( Bhagavā,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

1.他具最勝之德,一切眾生之最上,值得尊敬。2.他分別種種道、果,破了煩惱,

抵達苦的邊際。3.他破了貪瞋癡、一切惡法。

™ 念法解說 ˜

一、善說(svākkhāto),佛陀說的法,初善、中善、後善,善美的、不顛倒的、趣入解脫的。

二、自見(sandiṭṭhiko親見、現見),因為證得這出世間法,所以信他人可去(見證),證得之後,以省察智自己親見到為自見(SA.1.20./I,43.)

三、無時(akāliko),關於自己的給予是沒有時間(的間隔),亦即立刻,就這樣無時間(的間隔),為即時’)(SA.1.20./I,43.)

四、來見(ehipassiko),證道是存在的,不是空虛的,值得邀請人一起來見證。

五、返照(opanayikoopaneyyiko),火已燒到自己的衣、頭,也可置之不理,自心值得帶近來,為返照)(Vism.217.Nd2A.CS:pg.84.cf. SA.1.20./I,43.)

六、智者可各自證知(paccatta veditabbo viññūhi),行者修道、得果、證滅皆是自知自證。

™ 念僧解說 ˜

一、善行道者(supaipanno),賢聖僧是依佛陀善說的法與律而行道的聲聞眾。

二、正直行道者(ujupaipanno),賢聖僧身正直、口正直、意正直地行道。

三、正理行道者(ñāyapaipanno),賢聖僧依正理(ñāya指八正道)而正當行道。

四、和敬行道者(sāmīcīpaipanno),賢聖僧具有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世間無與倫比的和合眾。

    四雙八輩的僧伽,是佛陀的賢聖弟子,值得供養、供奉、奉施、合掌敬禮,為無上諸福、利益的增長處。

一、值得供養(āhuneyyo),賢聖僧值得受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資身用品,僧伽接受供品,施者可得大善果報。

二、值得款待(pāhuneyyoāhuvanīyo),供奉物值得奉獻賢聖僧,他們也適宜去接受。

三、值得奉施(dakkhieyyo),值得施予賢聖僧。施主相信佈施得善果;施主由於無貪、無瞋、無癡的淨施,可得大善果報。

四、值得合掌禮敬(añjalīkaraṇīyo),賢聖僧如法如律行道,值得受世人兩手放在頭上的合掌禮敬。

憶念賢聖僧甚深之德,那時心不被貪瞋癡糾纏,降伏恐懼,忍痛苦,得喜樂,尊敬、順從於僧伽,得廣大、清淨的信心。

* 在世間無上的福田:在三界中,增長無能相比的福報之處。                     


如是我聞1,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後夜分2,容貌絕妙的天人3,光明遍照祇園精舍,他向世尊接近,親近、敬禮世尊後4,站在一邊5。站在一邊的天人,以偈問世尊:

「許多天人及人類,思考吉祥,祈求平安,請開示,最上吉祥。」

(世尊說:)

1勿親近愚者,  2應親近智者,  3敬可尊敬者,此事最吉祥。

  4住處應適宜,  5昔時曾作福,  6自持正誓願,此事最吉祥。

  7博學8善工巧, 9善學諸律儀, 10口出善言語,此事最吉祥。

  11孝順父母親, 12愛護妻與子, 13做事不雜亂,此事最吉祥。

  14佈施15行正道,16扶助諸親戚,17行為無可責,此事最吉祥。

  18遠離19離諸惡,20勿飲食酒類,21不放逸正法,此事最吉祥。

    22恭敬與23謙虛,24知足與25感恩,26適時聞佛法,此事最吉祥。

  27忍耐及28恭順,29參見諸沙門,30適時論正法,此事最吉祥。

            31熱心與32梵行()33證悟諸聖諦,34親自證涅槃,此事最吉祥。

  35雖接觸世法,心寂不動搖,3637無憂. 38安穩,此事最吉祥。

  已作如此類,處處皆不敗,隨處得安樂,此等最吉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是我聞eva me suta,如此,被我聽聞。可譯成:「我這樣聽說」,阿難(結集經典的口述者)確實這樣聽聞。由他自己親耳自佛陀說法,或者親自從聞法者轉述中所聽到的。

2後夜分Pacchimayāma (pacchima最後+yāma夜分), (一夜三分的)最後夜分(2am~6am),凌晨。

3 諸天人談十二年「什麼吉祥?」沒有結論。因此,帝釋天王派天子(devaputta),來問世尊吉祥法。

4敬禮世尊後 KhA.116.Bhagavanta abhivādetvāti Bhagavanta vanditvā paamitvā namassitvā(行禮、鞠躬、敬禮世尊後)。「敬禮」,日譯作:挨拶(aisatzu)

5站在一邊KhA.117.:「不在後面,不在正前面,不太近,不太遠,不在長草中,不在逆風處不在下處不在高處,已避免這些過失,稱為站在一邊。」依照《相應部注》(SA.1.1.Ogha暴流),退坐一邊要避免六種身體的距離:1.不太遠(atidūra)2.不太近(accāsannaṁ)3.不在上風(uparivātaṁ)4.不在高方(unnatappadesaṁ)5.不在正對面(atisammukhaṁ)6.不在後面(atipacchā)太遠則雜訊多(聽不清楚)太近則會互相撞擊在上風則散發體味,在高方則不尊重,在正對面則眼對眼接觸在後面則要伸展脖子。


﹝吉 三十八種吉祥事

01. 勿親近愚.惡者。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2. 應親近智.善者。智者:智者是無怖畏、災難、橫禍之事(除非是過去造惡之報)。他能善思惟、善說、善作,於過見過、有過悔改、向人悔過。

 3. 尊敬值得尊敬者(指聖者--見註解書)

 4. 選擇適宜的居住環境,指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住處,可做功德處。

 5. 過去世曾經親近佛陀和辟支佛(KhA.133.)。《雜阿含1000經》:「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6. 自持正誓願:即「四攝事」的「利行」:無戒立戒,無信令信,慳者令捨,惡智令建立正智。(KhA.134.;《雜阿含668經》)

 7. 對佛法及無過失的在家法博學多聞。

 8. (謀生用的)任何手工藝(hatthakosalla)

 古言︰「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出家眾則做袈裟及染袈裟等。)

 9. 調伏身、語、意。

10.口出善言語,指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及善於表達佛法。《經集》(Sn.3-3./vv.450-454):「(1)說善語。(2)說合法之語,不說非法之語。(3)說可愛語,不說不可愛語。(4)說真實語,不說虛妄語。」

11.孝順、侍候生父生母。侍候父母,包括洗腳、推拿、按摩、洗澡,給予四事供養及儲備)

12.愛護、照料諸親生孩子(包括兒子與女兒, KhA.138.)和諸妻子。

13.做事不紊亂,井然有序。

14.自己的財產能布施給他人。

15.行正道dhammacariyā(法行)是指十善業道

16.親戚有被濟助。「親戚」指與父母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乃至七世之父祖。

17.行為盡責,不被智者責備。

18-19. 《吉祥經注》(KhA.5-11./p.142.)︰「遠離、離諸惡遠離遠避離諸惡︰有情以放棄或避開來棄離(殺、盜、邪淫、妄語之惡)。」《小義釋注》(Nd2A.CS:pg.10.)︰「遠離︰遠離享樂。︰沒有享樂。」

20.不飲酒、不用麻醉藥品。

21.修善不放逸。不疏忽為不放逸’ (與正念不分離)

22.恭敬,即敬重性(Garukātabba garu karoti)

23.謙遜,謙卑。

24.知足於衣服、飲食、醫藥、臥具。

25.感恩圖報。能記憶的不管小恩、大恩。(佛說世間兩種人難得:知恩、報恩)(A.2.11./I,87.)

26.適當時候聽聞佛法。在此,註解書說︰「適當時候」指意亂 (uddhacca掉舉)、情迷(kāmavitakkādīna欲尋等)時,其時可以聞法得樂。

27.忍了再忍,乃至於沒有該忍的還要忍。

28.恭順受教。容易受勸告為「恭順(sovacassatā)

29.參訪沙門,供養修福、問法.決疑。沙門:在此指佛陀的出家弟子,或已止息煩惱者。

30.適時論法,能更深入法義。

31.全心全意投入修善

32.梵行:離淫慾。KhA.151.梵的行為,諸梵天的行為,稱為梵行’ (brahmacariya),優良的行為之稱。KhA.152.梵行沒有(男女)淫欲,及具足沙門法)

33.曉了四聖諦(苦、苦因、苦滅、苦滅之方)

34.親證涅槃,毀滅貪..癡。

35.接觸世法,即面對八風(利、衰、譽、毀、稱、譏、樂、苦),心不動搖。Vin.Mv.I,185. (=A.6.55./III,379.)如堅石山,不為風所動,如此色、味、聲,香及所有觸,可意不意法,皆不為激動。心安住解脫,只隨觀壞滅。」

36.無憂︰指漏盡煩惱。

37.無染︰心離貪瞋癡之垢染。

38.安穩:無畏、無不幸的事


【勝利經(身敗壞經)

行住坐臥,或前彎後仰,這些都是身軀的動作。身軀是由筋骨接合,塗皮肉,包薄皮,看不見真相。腸、胃、肝、膀胱、心、肺、腎和脾;涕、唾、汗、油、血、關節滑液、膽汁和脂()肪。還有,從九竅中,經常流出不淨:從眼中流出眼屎,從耳中流出耳屎,從鼻流出鼻涕,從口中有時吐膽汁,有時吐痰,(有時)從身軀出汗。還有,頭顱的窟窿,裝滿腦髓,愚人由於無知,才會認為它是好東西。

身軀一旦倒斃,浮腫、發青,被丟在墳場,親人不再理睬。狗、豺狼、狐狸、蛆(ㄑㄩ)、烏鴉、禿鷹和其他生物,都來吃它。世間有智慧的比丘,聽了佛陀的話,就會完全理解身軀,因為他看到了真相。這個(活體)就像那個(屍體),那個(屍體)就像這個(活體);裡裡外外,拋棄對身軀的渴望吧!世間有智慧的比丘摒棄了欲望和貪染,獲得無死的寧靜,達到無死的涅槃。需要照料的這個具有兩隻腳的(身軀)是不淨的、臭的,充滿各種臭味,到處流湯。具有這樣(齷齪的)的身軀,還自以為了不起,輕視別人,這種人是一無所見。

         ──《經集》Sn.1-11.Vijayasutta勝利經(CS:vv.195-208PTS:vv.193-206/p.34.)

◆◆◆                   ◆◆◆                  ◆◆◆

三十二身分

在此身有: 1髮、2毛、3爪、4齒、5皮;6肉、7筋、8骨、9髓、10腎;

11心、12肝、13肋膜、14脾、15肺;16腸、17腸間膜、18胃中物、19糞、20腦;

21膽汁、22痰、23膿、24血、25汗、26脂肪;
27淚、28油、29唾液、30涕、31關節液、32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語︰1.(頭鬃thau5 cang)2.(身軀sin khu mo)3.(指甲cing2 kah)4.(喙齒chui3 khi2)

 
10.(腰子io ci2)26.脂肪(chi hong)27.(目屎bak8 sai2)29.(chiu3 nua7)30.(鼻水phinn7 cui2))

◆◆◆                   ◆◆◆                  ◆◆◆

【死 念】

我的生命是不久的,我的死亡是永久的,我必然會死,我的生命以死結束,我的生命是不確定的,我的死是必然的。

不久啊!真的!這個身體將躺在地上,將捨棄心識離去,如同無用的朽木。

一切眾生必死,過去曾死,未來將死,我也一樣將會死,對此我沒有懷疑。


1. 若要得到寂靜,應該善巧於利益

1能幹、2正直、3坦誠、4好教()5柔軟6不驕傲;

2. 7知足、8易扶養、9少俗務、10生活簡樸;

11寂靜諸根、12聰明、13不粗魯、14不耽溺俗家;

3. 15不應該犯智者會指責的任何小過失。

(他應該發願:)願一切有情快樂與安穩!願他們自得其樂!

4. 無論什麼有呼吸的眾生,會驚慌的或是穩固的,沒有遺漏;

無論體型長的、大的或中等的,短的、細的或者粗的,

5. 無論可見的或者不可見的,住在遠的或者近的,

無論已生的或將生的,願一切有情自得其樂!

6. 願他不互相欺瞞,願他無論在任何地方,不輕視任何人,

願他不要互相盼望對方受苦,而忿怒或反擊。

7. 好像母親隨時保護與她相依為命的獨子一樣,

同樣地,他也對一切已生的(眾生)修習無量(的慈心)

8. 他應該對一切世界修習無量的慈心:

無論上方、下方與橫方,沒有障礙、仇恨和敵意。

9. 無論站著、走著、坐著或躺著,只要他沒睡著,

應當守住()念,這就是所謂的「梵住」。

10.不墮入邪見,持戒並且具有智見;

降伏對欲樂的貪愛,他必定不再睡臥在母胎中。                 

((((( ((((((((  願一切眾生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

【註解】

能幹包括正直(不詐)與坦誠(不誑),具有此特質可精鍊於辦事,或精鍊於辦道。

攝受六根:眼.....意收斂,不耽溺於欲望。

不粗魯:不粗暴,不急躁,行為細膩,謹言慎行,語言圓融。

不耽溺俗家在家人不耽溺居住處(俗家)比丘則不貪戀在家人的利養,及攀緣在家人。

會驚慌的:即「會被驚嚇的」,與「有渴愛、有怖畏」是同義詞。穩固的︰即「穩定的」,與「斷諸渴愛、斷諸怖畏」的阿羅漢是同義詞。

邪見:錯誤的見解,可以造成自他的痛苦。惡見甚至有導致下一生投生於三惡道的潛在危機。

持戒:在家眾受持五戒、八戒;比丘受持227戒。戒有「清涼」義,使身口意三業熱惱止息。

智見:觀察身心現象的無常(沒有永恆)、苦(壓迫)、無我(沒有永遠不變的實體),行者需具備近行定的定力。                                                           


(Ratanasutta) 1

1. 聚集於此的任何神祇(ㄑ一ˊ) 2,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願一切神祇心存善意3!請諦聽()--

2. 一切神祇!請注意聽:對人類的子孫散播慈愛,他們日夜祭拜(你們)
因此,應不放逸地保護他們。

3. 任何在此方或在他方的財物,或諸天界的珍寶,無一可比擬如來。

在佛身上得見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4. 滅盡、離染、無死、微妙4,釋迦牟尼在定中證得,此正法無以倫比,

在正法中得見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5. 優勝的佛陀讚美清淨、不間斷的三摩地5,沒有與三摩地等同的()

被發現。在正法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6. 那些被稱讚的真人6四雙八輩,他們是值得供養的善逝的弟子,

供養他們將得到大福報。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7. 懷著堅定善行的心,依隨喬達摩的教法。

他們已證入無死,享受到絕對的7寧靜。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8. 如深埋入地的界標8,不被四面風所吹動;

我宣告如此譬喻的善人,是已見證了四聖諦者。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9. 那些已顯耀聖諦者,乃由深智者9所善教;

無論他們多麼放逸,也不會抓取第八世的再生10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0. 伴隨達到智見11,他們捨棄了三結:1邪見、2疑惑、3及任何戒禁()12

11. 因而脫離四苦道13,他不可能再犯六大逆罪14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2. 雖然他會以身、語、意造惡業,他不可能覆藏他的(過失) 15,不可能

有可見的痕跡。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3. 如在熱季第一個月16,在樹叢上鮮花盛開。

如此譬喻教誨優質的正法,為導向涅槃的終極目標。

在佛身上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4. 優者、知優者、施優者、持優者17,無上士教誨優質的正法。

在佛身上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5. (阿羅漢)舊業已盡,不再有新的() 18,追求來生之心已脫落。

他們的()種已滅,沒有成長之欲,智者入滅就像燈()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916.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佛陀,願得安樂!

*17.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法,願得安樂!

*18.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僧伽,願得安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解】

1.《寶經》一般上作為袪瘟疫、飢饉、驅魔之用。此經記載在《小部》第六部、《經集》第二品第一經(Sn.2-1/vv.222-238)、《法句經注》(DhpA.21-1/v.290.)、及《增壹阿含38.11經》裡。根據《法句經注》所說佛陀應離車人(Licchavi)的請求為讓毘舍離(Vesāli)免於遭受乾旱、饑饉、夜叉(低等的神祇)與瘟疫侵害。佛陀教阿難尊者一面在毘舍離的四周巡繞,並念誦讚頌《寶經》。

《增壹阿含38.11經》(T2.727.2~3)記載,世尊抵達毘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世間最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得至涅槃界,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賢聖眾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四足亦復然,行道亦吉祥,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無有觸嬈者,持此至誠語,使毘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不安其所。更不復入毘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偈中「無他」的「他」(para)應解作「敵」或「障礙」。本經佛陀並沒有教阿難尊者繞毘舍離城灑淨,念誦讚頌《寶經》。

2. 神祇KhA.166.Bhūtāti amanussā.(()神祇︰諸非人) 神祇居住在陸海空,「天神」空居(antalikkha);「地祇(ㄑ一ˊ地神)」地居或海居。

3. KhA.166.Sumanā bhavantūti sukhitamanā pītisomanassajātā bhavantu.(願您們有善意︰願您們有快樂的心,生起喜樂。)

4. 滅盡、離染(khayavirāga)皆屬於涅槃法的功德。「因為生不出現,不滅,不住於變動;所以,不生、不老、不死,建立之後,被稱為無死 (amata)。「最高的,且無熱之意,為微妙 (paṇīta)KhA.188.Amatanti nibbāna.(無死︰涅槃。) SA.43.12~33./III,112.Maraṇābhāvena amata.(死亡的不存在,為無死’)。有時用其他名詞形容「涅槃」,如︰「一切行寂止(sabbasakhārasamatho)、一切執著捨棄(sabbūpadhipainissaggo)、渴愛盡(tahākkhayo)、離染(virāgo)、滅(nirodho)、涅槃(nibbāna)。」S.6.1./I,136.世尊省思︰「「我所證得此法,甚深(gambhīro= uttānapaikkhepavacana此是與明顯相反之說, SA.6.1./I,195.)、難見(duddaso難看見、不易看見)、難悟(duranubodho難知、不易知)。寂靜(santo=nibbuto被熄滅)、微妙(paṇīto=atappako無煩熱)、不可思議(atakkāvacaro無法以思惟潛入、以智搬進)、深妙(nipuo= saho精致的),唯賢者始知。」

5. 不間斷的三摩地(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KhA.181.︰「因為緊接著必定產生,稱為不間斷的三摩地。當已經到「道三摩地」(maggasamādhimhi=ariyamagga,預流向),它的果沒有任何障礙產生。這是依據︰這個人為了作證預流果而行道,而且應是劫的被燃燒時間,在這個人未作證預流果之前,劫不會燃燒。這個人被稱為:「住劫者」。所有具足「道」(=ariyamagga)的人都是住劫者。”(《人施設論》Pug.17.) KhA.188.︰「三摩呬多(samāhita<samāhanati襲擊<sa+ā+han)︰聖道三摩地的三摩呬多心。」

6. 真人(sata)︰指佛陀、獨覺、佛陀的聖弟子。(KhA.181.)

7. 絕對的︰原文作mudhā(無損失)KhA.185.:「無損失(Mudhā):以無損失,連一丁點的損失也沒有。」

8. 界標indakhīloKhA.185.Indakhīloti nagaradvāravinivāraattha ummārabbhantare aṭṭha vā dasa vā hatthe pathavi khaitvā ākoitassa sāradārumayathambhasseta adhivacana. (界標(因陀柱)沒有阻礙城門(出入)門檻範圍,挖八肘或十肘深的地,壓緊堅硬的實木)

9. ()深智者gambhīrapaññenaKhA.187.Gambhīrapaññenāti appameyyapaññatāya sadevakassa lokassa ñāṇena alabbhaneyyappatiṭṭhapaññena, sabbaññunāti vutta hoti.( ()深智︰以包括天神在內的世間,都無法測量之慧,無法思議處之慧,此言一切智)

10. 也不會抓取第八世的再生︰須陀洹果不會有第八有。SA.48.24./III,238.Yassa sattakkhattu paramā upapatti, aṭṭhama bhava nādiyati, aya sattakkhattuparamo nāma.(他頂多只投生七次,不會有第八有,此名為極七次者)

11.達到智見KhA.188.Dassanasampadāyāti sotāpattimaggasampattiyā.(達到智見︰達到須陀洹道) dassana:指ñāṇadassana智見,在此為第十四智見的須陀洹道,為斷煩惱的「道智」。

12.所謂「斷三結」,即一、斷邪見結(diṭṭhi-sayojana),或斷身見(sakkāyadiṭṭhi),或我見(及我所見) DA.33./III,988.Sati rūpādibhede kāye diṭṭhi, vijjamānā vā kāye diṭṭhīti sakkāyadiṭṭhi.(等分離出來有身見,有身見存在(的見解),為有身見) 二、斷疑結(vicikiccha-sayojana):疑佛法僧三寶是深心、全然地歸依、信仰佛陀及賢聖僧這是有涅槃體驗者將心比心肯定聖者也一樣毫無疑問有涅槃體驗。三、斷戒禁取結(sīlabbataparāmāsa- sayojana )即斷受持無法達到解脫的戒律、成見、顛倒執。

13.四苦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Asura)

14.六大逆罪chaccabhihānāni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如來身)血、破和合僧團、邪信(信仰外道)(KhA.189.A.1.14./I,27.M.115./III,65.Vbh.p.336.)

15.初果聖者因為已斷慳(瞋根的一項),因此,不再覆藏過失(),不再說謊()

16.在熱季第一個月指「質多月」(Citta)216315;等於中國的春天不同於中國的初夏(「立夏」從陰曆56-7日開始)

17.優者(Varo)、知優者(Varaññū知涅槃者)、施優者(Varado)、持優者(Varāharo已帶來優良之道)都是指佛陀(cf. KhA.193.)。這四個名號是比較罕用的。用vara開頭的,Abhidhānappadīpikā(語言光明)只有收錄varapañño(慧優者)

18.阿羅漢已滅盡(完全粉碎)舊業,不再有新的業。阿羅漢所作所為都是「唯作」(kiriya, kriya),不產生未來善惡之果報。


文字方塊:              

願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

願我脫離痛苦,願我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業1的主人。

父、母、阿闍ㄕㄜˊ2、親戚、眾多的朋友,

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

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業的主人。

所有有情3,所有有息者,所有生物,所有補伽()4

所有有身體的(眾生);所有女人,所有男人,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

所有天人,所有人類,所有墮入惡趣者;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

守住自己的幸福,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已得的,

作自己的業的主人。

在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東北方、西北方、東南方、西南方,

最深處,最高處,所有有情,所有有息者、

所有生物,所有補伽()羅,所有有身體的(眾生);所有女人,

所有男人,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人,所有人類,所有墮入惡趣者,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業的主人。

上至有頂天5,下至無間地獄6,在整個輪圍山7中,

所有在地上走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在整個輪圍山中,

所有在水中游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在整個輪圍山中,

所有在空中飛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______ ((((( ((((((((  願一切眾生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 ____­­__

1.kamma:造作身口意的善因、惡因。「做自己的業的主人」是一種「自業正見」(kammassakatā  sammādiṭṭhi),視「業」為個自的財產的正見。有六種自業正見:(1)一切眾生各有己業、(2)業的承繼人、(3)業是母胎、(4)業是眷屬、(5)業是所依(依靠)(6)他們都是自己所造善惡業的主人(由業區分有情而有貴賤尊卑等)(A.5.57./III,75.)

2.阿闍梨ācariya:依止學法的老師。或作「軌範師」,謂以軌則儀範依法教授弟子。

3.有情(satta)已執著者(satta)、極執著(visatta)之意。《雜阿含122經》(T2.40.1)︰「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4.有息者pāṇā。有呼吸的眾生。生物bhūtā。已經出生的眾生。補伽羅(puggala梵語 pudgala補特伽羅)︰即「數取趣」(數數於三界中往來)。《清淨道論》(Vism.310.)說︰「「補伽羅」──由於地獄之義的「補」(pun)及墮於彼處(地獄)之義的「伽羅」(galanti)而成為補伽羅()。」

5.有頂天bhavaggā:即色究竟天(Akaiṭṭha (a + kaiṭṭha最年輕的、最下的)),色界最高的天。

6.無間地獄avīcito:又稱為「阿鼻地獄」,造五逆重業眾生生於此,受苦無量。

7.輪圍山cakkavāla:即圍繞須彌山(Sumeru,這世界最高的山)四洲外海之山。


三皈依(tisaraagamaaṁ)

Buddha   saraa  gacchāmi.

            皈依         我去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佛 )

Dhamma  saraa  gacchāmi.

             皈依         我去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法 )

Sagha  saraa  gacchāmi.

           皈依         我去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僧 )

Dutiyam’pi  Buddha  saraa  gacchāmi.

第二遍

杜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佛 )

Dutiyam’pi  Dhamma  saraa  gacchāmi.

杜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法 )

Dutiyam’pi  Sagha  saraa  gacchāmi.

杜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僧 )

Tatiyam’pi  Buddha  saraa  gacchāmi.

第三遍

達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佛 )

Tatiyam’pi  Dhamma  saraa  gacchāmi.

達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法 )

Tatiyam’pi  Sagha  saraa  gacchāmi.

達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僧 )

 

【正  戒】

(接下來,比丘每唸完一條戒,求戒者跟著唸:)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有息者(pāṇa)+(atipāta)      (sikkhā)+(pada)  我受持(<samādiyati <pass. of samādāti)

  巴那帝巴大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殺生學處)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a)+給予(dinna)+拿起(ādānā)       學處             我受持

  阿地那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偷盜學處)

3.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行為                 學處               我受持

 阿巴拉媽喳裏呀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非梵行學處)

4.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虛妄                        學處             我受持

  木沙哇他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我受持離妄語學處)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須羅酒 迷羅耶酒  烈酒   ()放逸    ()              學處             我受持

  穌拉  美拉呀 媽車 巴媽達 它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放逸之因的飲酒學處)

6.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學處             我受持

  卡了 婆喳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非時食學處)

7.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pana-

   舞蹈   唱歌  奏樂   戲劇     看、見        花鬘   薰香      塗油

納這 吉得 哇地得 唯穌格 達色納 媽拉 幹得 唯累伯納

dhāra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samādiyāmi.

   受持        化妝     裝飾、莊嚴                     學處            我受持

達臘納  曼他納  唯不色納 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跳舞、唱歌、奏樂、看戲,及離化妝、裝飾花鬘、香水、塗油學處)

8. Uccā-sayana-mahā-say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豪華)                       學處              我受持

屋喳沙呀納  媽哈 沙呀納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坐臥)高床、大床學處。)

(比丘唸:)

* Tisaraena saddhiuposatha-aṭṭhagasīla dhamma sādhuka 

   三皈依                布薩         | |                    善的

帝沙拉涅那  沙丁  烏婆沙它  阿它葛西囊   湯忙    沙杜康

su-rakkhita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保護       做之後   (a)+放逸(pamāda)  (,你們)完成<sampādeti <(sa完全+pad)

  ㄎㄧ   葛的哇  阿巴嘛爹那    三巴爹塔

 (()應當好好地守護三皈依和八戒法,並且做到不放逸。)

(求戒者:)

Āma,  bhante.  是的,大德。

是的      大德

阿罵   盤蝶


【回 (Paṭṭhanā)

(接下來,比丘唸發願文,求戒者跟著唸:)

Ida me puñña  āsavakkhayā  vaha  hotu.

    我的   功德  (āsava流向) 滅盡(khaya) 帶來   願他<hoti< hū

依噹        阿沙瓦咖呀    瓦航   厚吐

(願以此功德,滅盡諸煩惱。)

 

Ida me  puñña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我的     功德        涅槃的         ()        願他

依當          尼跋那舍    帕恰優    厚吐

(願以此功德,成為涅槃緣。)

 

Mama puññabhāga  sabbasattāna  bhājemi.

我的      功德 |            一切 |  諸有情     我布施<bhājeti<bhāj分開

嗎媽     跋港   沙跋沙塔囊      跋接咪

(我的功德分,分享諸有情。)

 

Te  sabbe  me  sama  puññabhāga labhantu.

他們   一切     我的          功德  |       願他們得到<labhati< labh獲得

  沙悲       沙芒      跋港  

(願他們一切功德分。)    (nia5)︰台語發音。

===========================

受五戒者,第3條改唸此條戒︰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葛美舒     米恰遮拉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淫欲           |                     學處             我受持

(我受持離邪淫學處)

 

受十戒者多唸此條戒︰

Jātarūpa-rajata-paiggahaṇ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者搭魯巴 拉者搭  巴低葛哈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接受、拿取                    學處              我受持

  (我受持離金銀學處。)                                                

Sabbe satta                一切有情

           Avera hontu                願他們都沒有仇怨之心

           Abyapajjha hontu                 願他們都不互相侵犯惱害

           Anigha hontu               願他們都沒有身心的苦惱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願他們都善於守護自己。

八戒戒相

【前言】


在家眾為避三惡趣,求人天福,應受持三歸依與五戒,或八戒,或十戒。受持三歸依(tisaraa)即成為優婆塞(upāsako男佛教徒)或優婆夷(upāsikā女佛教徒),受持五戒(pañcasīla)就成為「具戒優婆塞」或「具戒優婆夷」。《相應部》S.55.37./V,395.︰「摩訶男!自從優婆塞已樂於離殺生,已樂於離不與取(不偷盜),已樂於離邪淫行,已樂於離妄語,已樂於離飲酒;摩訶男!由於有這麼多,他成為優婆塞戒具足(upāsako sīlasampanno)。」(cf. 《雜阿含91經》《雜阿含927經》《別譯雜阿含152經》)

受持五戒,等於提供五個煞車系統,以免作惡。若犯戒的話,不受持五戒與受持五戒的過失並不完全相同;在一般法律上,可能會認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但是在正法律中,並不茍同。在正法律中,一個人不受持五戒,或沒有因果觀念的人,犯戒作惡時,是「邪見相應」;而一個受持五戒,或有因果觀念的人犯戒時,則是「邪見不相應」,意思是,作惡時還保住「正見」,而且還有反省與懺悔的空間。所以,在家人不要害怕受持五戒。沒有()(dussīlo),就有五怨(pañcaverāni),則有墮落之虞。

若是受持八戒(aṭṭhagaasīla八關齋戒),多三條出離的戒,增加出離的力量。基本上,受持八戒是跟隨阿羅漢的行為來修的,八戒中,離殺生、離妄語(妄語是覆藏,屬於慳,瞋根心),是離瞋;離偷盜、婬欲、飲酒、離非時進食、離歌舞及化妝、離坐臥高廣大床,是離貪。受持八戒,正可離身業與語業的貪瞋癡,離難斷的惡習,並且止住放逸的行為。

受持八戒以一日一夜為限,一般來說,「天亮」(aruuggamanadawnrise明相)開始持戒,到次日早晨「天亮」;下午或晚上也可受戒。依天文學上說,太陽在地平線以下6度的黎明時分(Civil Twilight),約等於「明相」出時。此時曙光漸明,天空露白(魚肚白fishbelly white color)周遭景物不必用人工照明可辨識人物、景象、顏色、掌紋、地上整排螞蟻等,此時空中最亮的「一等星」仍可被看見。每天「明相」出現的時間,依地方逐日略異。明相出現後離日出還要還要24分鐘左右。(請見: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

受八戒後,若無法受持,要捨三條出離的戒,作意捨戒即完成。若為了慎重其事,則向一個聽得懂你的話的人講,而對方明白你的意思。

受持八戒,原來並沒有「犯相」、「無犯」等細緻的分別法相。今依《律藏》〈波羅夷〉(Vin. Pārā.)比丘戒的四波羅夷法(滅擯)的持犯因緣,以及《小誦注》〈()學處注〉(KhA. Sikkhāpadavaṇṇanā),使戒相清楚明白,以免疑慮,便利受持,並受戒律的保護及獲得利益。

一、殺戒

   

【受戒文】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有息者(m.) (m.s.Abl.)          (f.)     (f.)  (n.)     我受持(1s.pres.)

pāṇa + atipāta< ati超越+ pat落下veramaṇī  sikkhā+pada <samādiyati <pass.(被動) of samādāti

我受持離殺生學處。

【釋義】

殺生(pāṇātipāta<pāṇa生物+atipāta)︰當中的「生物」(有息者)是連結命根的蘊相續,或者執取那(蘊相續)所施設的有情。(殺生為)對那生物、存生物想,生起採取斷那(生物)命根(的行動),運用身、語門中的一門,以殺思(=)而殺生。(KhA.26.)

「殺害無德的畜生趣等小生物為小罪;()大軀體者為大罪。」(KhA.28.)

KhA.24.「『乃壓倒怨敵,是捨棄、除去、消滅怨敵使令不存在之義;或者〈就如〉有人藉由器具離怨敵。由vi-字誦成ve-字而成離。」KhA.24~25.:「從義上(所謂)的『離』乃欲界善心相應的離。在《分別論》所說的:『在那離殺生之時,他1遠離(ārati)2(virati)3回避(paivirati)4(veramaṇī)5不作(akiriyā無所作)6不為(akaraa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