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誦】 ﹝三寶讚﹞………………………… 2 念佛解說、念法解說、念僧解說 【吉祥經】…………………………… 4 三十八種吉祥事 【勝利經】【三十二身分】【死隨念】…6 【 慈經 】…………………………… 7 【 寶經 】…………………………… 8 【 慈願 】……………………………11 【三皈依】……………………………12 【正授八戒】…………………………12 回向……………………………………14 八戒戒相………………………………15 十戒之效益與免難 十善之效益與十不善之障難 離十戒與十戒之生起、根、業、受 ﹝二﹞【修禪】 修行的四大優先………………………32 禪修初步(前方便)……………………33 十波羅蜜………………………………35 禪修期間的十波羅蜜 適合修禪地點…………………………36 靜坐須知………………………………36 安般念(入.出息念)修法要點…………39 觀入.出息念之‘觸’之修法要點……41 出入息念三摩地………………………42 四界分別觀……………………………46 九住心…………………………………49 |
修禪的增上緣…………………………49 行禪……………………………………50 臥禪與立禪……………………………50 行腳八大覺知…………………………51 八大人念………………………………52 五根及平衡五根………………………53 五蓋及其對治…………………………54 對治散亂的方法………………………55 七覺支與七邪覺支 ………………… 55 修習六根………………………………56 勤修身至念(身念住)十功德…………57 修習毘婆舍那禪觀的益處……………57 慈心的修習、悲心的修習……………58 喜心的修習、捨心的修習……………59 修習八風吹不動………………………60 修道次第………………………………61 道次第之利益與免障難………………69 從根源省思使用四資具………………70 平常用功………………………………71 懺悔 / 請求原諒…………………… 73 「止禪」與「觀禪」的差別…………74 呼吸止觀的差別………………………75 易定及不易定時間參考………………77 善惡分明………………………………77 修道之省思要點………………………78 四念處的實修與利益…………………79 四念住 (表) ………………………… 80 凡夫時時觀察 / 出家人時時觀察……82 勸勉……………………………………82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歸依
彼 世尊 阿羅漢
等
| 正覺
◆南摩 達色 巴鵝瓦多 阿拉哈多 三媽三菩達色 (念三遍)
皈依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 三遍 )
◆如此,他成為世尊是:1阿羅漢、2正等正覺者、3明行足、4善逝、
5世間解、6無上士調禦丈夫、7天人師、8佛、9世尊。
◆法是世尊1善說、2自見、3即時、4來見、5返照、6智者可各自證知的。
◆1善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2正直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3正理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4和敬行道者是世尊的聲聞眾,即是四雙八輩,這是世尊的聲聞眾,值得供養、值得款待、值得奉施、值得合掌禮敬,*在世間無上的福田。
=======================================================================================================
一、阿羅漢
( Arahaṁ,應供、應 )
1.他離一切惡。2.他破煩惱賊。3.他斷生死輪迴。4.他值得人天供養。
5.他無秘密行惡。
二、正等正覺者 ( Sammāsambuddho,正遍知,正覺知一切法的人 )
1.他未得到引導而圓滿自悟。
2.他遍知諸苦法,斷絕諸集法,證得諸滅法,修習諸道法。
三、明行足
( Vijjācaraṇasampanno,具足智慧與德行的人 )
1.他的明具足(三明:宿命明、他心明、漏盡明),所以一切神通、智慧圓滿。
2.他的行具足(十五行:戒律儀、防護根門、飲食知量、勤修覺寤瑜珈、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色界四種禪),所以慈悲圓滿,能廣利眾生。
四、善逝 (
Sugato,善淨行的人 )
1.他行中道行,沒有斷見、常見或極端苦、樂行。2.他善說真、實、有利益的法。
五、世間解
( Lokavidū,徹底認識世間的人 )
1.他瞭解世間,其緣起,息滅及導向息滅之道。
2.他從所有層面瞭解眾生、眾生業行、眾生世間。
六、無上士調禦丈夫 (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ī,受調禦者的無上導師 )
1.他馴服人、非人、畜生,以溫和訓練、嚴厲訓練、以及溫和與嚴厲訓練(軟硬兼施)。
2.他向未調禦者宣說種種法,鼓勵他們邁向聖道。
七、天人師 (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ṁ,天、人的導師 )
他以現世、來世、勝義諦,引領有情度諸苦厄。
八、佛 (
Buddho,覺悟的人 )
1.他證悟解脫痛苦的究竟智慧。2.他覺悟四聖諦,也令他人瞭解四聖諦。
九、世尊 (
Bhagavā,一切眾生中最尊貴的人 )
1.他具最勝之德,一切眾生之最上,值得尊敬。2.他分別種種道、果,破了煩惱,
抵達苦的邊際。3.他破了貪瞋癡、一切惡法。
一、善說(svākkhāto),佛陀說的法,初善、中善、後善,善美的、不顛倒的、趣入解脫的。
二、自見(sandiṭṭhiko親見、現見),因為證得這出世間法,所以信‘他人’可去(見證),證得之後,以省察智自己親見到為‘自見’。(S
三、無時(akāliko),關於自己的給予‘果’是沒有時間(的間隔),亦即立刻,就這樣無時間(的間隔),為‘即時’)。(S
四、來見(ehipassiko),證道是存在的,不是空虛的,值得邀請人一起來見證。
五、返照(opanayiko;opaneyyiko),火已燒到自己的衣、頭,也可置之不理,自心值得帶近來,為‘返照’。)(Vism.217.;Nd
六、智者可各自證知(paccattaṁ veditabbo viññūhi),行者修道、得果、證滅皆是自知自證。
一、善行道者(supaṭipanno),賢聖僧是依佛陀善說的法與律而行道的聲聞眾。
二、正直行道者(ujupaṭipanno),賢聖僧身正直、口正直、意正直地行道。
三、正理行道者(ñāyapaṭipanno),賢聖僧依正理(ñāya指八正道)而正當行道。
四、和敬行道者(sāmīcīpaṭipanno),賢聖僧具有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世間無與倫比的和合眾。
四雙八輩的僧伽,是佛陀的賢聖弟子,值得供養、供奉、奉施、合掌敬禮,為無上諸福、利益的增長處。
一、值得供養(āhuneyyo),賢聖僧值得受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資身用品,僧伽接受供品,施者可得大善果報。
二、值得款待(pāhuneyyo;āhuvanīyo),供奉物值得奉獻賢聖僧,他們也適宜去接受。
三、值得奉施(dakkhiṇeyyo),值得施予賢聖僧。施主相信佈施得善果;施主由於無貪、無瞋、無癡的淨施,可得大善果報。
四、值得合掌禮敬(añjalīkaraṇīyo),賢聖僧如法如律行道,值得受世人兩手放在頭上的合掌禮敬。
憶念賢聖僧甚深之德,那時心不被貪瞋癡糾纏,降伏恐懼,忍痛苦,得喜樂,尊敬、順從於僧伽,得廣大、清淨的信心。
* 在世間無上的福田:在三界中,增長無能相比的福報之處。 ¶
如是我聞1,一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後夜分2,容貌絕妙的天人3,光明遍照祇園精舍,他向世尊接近,親近、敬禮世尊後4,站在一邊5。站在一邊的天人,以偈問世尊:
「許多天人及人類,思考吉祥,祈求平安,請開示,最上吉祥。」
(世尊說:)
「1勿親近愚者, 2應親近智者, 3敬可尊敬者,此事最吉祥。
4住處應適宜, 5昔時曾作福, 6自持正誓願,此事最吉祥。
7博學8善工巧, 9善學諸律儀, 10口出善言語,此事最吉祥。
11孝順父母親, 12愛護妻與子, 13做事不雜亂,此事最吉祥。
14佈施15行正道,16扶助諸親戚,17行為無可責,此事最吉祥。
18遠離19離諸惡,20勿飲食酒類,21不放逸正法,此事最吉祥。
22恭敬與23謙虛,24知足與25感恩,26適時聞佛法,此事最吉祥。
27忍耐及28恭順,29參見諸沙門,30適時論正法,此事最吉祥。
31熱心與32梵行(),33證悟諸聖諦,34親自證涅槃,此事最吉祥。
35雖接觸世法,心寂不動搖,36、37無憂.染 38安穩,此事最吉祥。
已作如此類,處處皆不敗,隨處得安樂,此等最吉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是我聞:evaṁ me sutaṁ,如此,被我聽聞。可譯成:「我這樣聽說」,阿難(結集經典的口述者)確實這樣聽聞。由他自己親耳自佛陀說法,或者親自從聞法者轉述中所聽到的。
2後夜分:Pacchimayāma (pacchima最後+yāma夜分), (一夜三分的)最後夜分(2am~6am),凌晨。
3 諸天人談十二年「什麼吉祥?」沒有結論。因此,帝釋天王派天子(devaputta),來問世尊吉祥法。
4敬禮世尊後:
KhA.116.:Bhagavantaṁ abhivādetvāti Bhagavantaṁ vanditvā paṇamitvā namassitvā(行禮、鞠躬、敬禮世尊後)。「敬禮」,日譯作:挨拶(aisatzu)。
5站在一邊:KhA.117.:「不在後面,不在正前面,不太近,不太遠,不在長草中,不在逆風處,不在下處,不在高處,已避免這些過失,稱為站在一邊。」依照《相應部注》(S
﹝吉 祥 經 ﹞ 三十八種吉祥事
|
|
01. 勿親近愚.惡者。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2. 應親近智.善者。智者:智者是無怖畏、災難、橫禍之事(除非是過去造惡之報)。他能善思惟、善說、善作,於過見過、有過悔改、向人悔過。 3. 尊敬值得尊敬者(指聖者--見註解書)。 4. 選擇適宜的居住環境,指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住處,可做功德處。 5. 過去世曾經親近佛陀和辟支佛(KhA.133.)。《雜阿含1000經》:「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6. 自持正誓願:即「四攝事」的「利行」:無戒立戒,無信令信,慳者令捨,惡智令建立正智。(KhA.134.;《雜阿含668經》) 7. 對佛法及無過失的在家法博學多聞。 8. (謀生用的)任何手工藝(hatthakosallaṁ)。 古言︰「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出家眾則做袈裟及染袈裟等。) 9. 調伏身、語、意。 10.口出善言語,指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及善於表達佛法。《經集》(Sn.3-3./vv.450-454):「(1)說善語。(2)說合法之語,不說非法之語。(3)說可愛語,不說不可愛語。(4)說真實語,不說虛妄語。」 11.孝順、侍候生父生母。侍候父母,包括洗腳、推拿、按摩、洗澡,給予四事供養及儲備)。 12.愛護、照料諸親生孩子(包括兒子與女兒, KhA.138.)和諸妻子。 13.做事不紊亂,井然有序。 14.自己的財產能布施給他人。 15.行正道︰dhammacariyā(法行)是指十善業道。 16.親戚有被濟助。「親戚」指與父母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乃至七世之父祖。 |
17.行為盡責,不被智者責備。 18-19. 《吉祥經注》(KhA.5-11./p.142.)︰「遠離、離諸惡︰遠離︰遠避。離諸惡︰有情以放棄或避開來棄離(殺、盜、邪淫、妄語之惡)。」《小義釋注》(Nd 20.不飲酒、不用麻醉藥品。 21.修善不放逸。不疏忽為‘不放逸’ (與正念不分離)。 22.恭敬,即敬重性(Garukātabbaṁ garuṁ karoti)。 23.謙遜,謙卑。 24.知足於衣服、飲食、醫藥、臥具。 25.感恩圖報。能記憶的不管小恩、大恩。(佛說世間兩種人難得:知恩、報恩)( 26.適當時候聽聞佛法。在此,註解書說︰「適當時候」指意亂 (uddhacca掉舉)、情迷(kāma-vitakkādīnaṁ欲尋等)時,其時可以聞法得樂。 27.忍了再忍,乃至於沒有該忍的還要忍。 28.恭順受教。容易受勸告為「恭順」(sovacassatā)。 29.參訪沙門,供養修福、問法.決疑。沙門:在此指佛陀的出家弟子,或已止息煩惱者。 30.適時論法,能更深入法義。 31.全心全意投入修善。 32.梵行:離淫慾。KhA.151.︰梵的行為,諸梵天的行為,稱為‘梵行’ (brahmacariyaṁ),優良的行為之稱。KhA.152.︰梵行:沒有(男女)淫欲,及具足沙門法。) 33.曉了四聖諦(苦、苦因、苦滅、苦滅之方)。 34.親證涅槃,毀滅貪.瞋.癡。 35.接觸世法,即面對八風(利、衰、譽、毀、稱、譏、樂、苦),心不動搖。Vin.Mv.I,185. (= 36.無憂︰指漏盡煩惱。 37.無染︰心離貪瞋癡之垢染。 38.安穩:無畏、無不幸的事。 |
行住坐臥,或前彎後仰,這些都是身軀的動作。身軀是由筋骨接合,塗皮肉,包薄皮,看不見真相。腸、胃、肝、膀胱、心、肺、腎和脾;涕、唾、汗、油、血、關節滑液、膽汁和脂(ㄓ)肪。還有,從九竅中,經常流出不淨:從眼中流出眼屎,從耳中流出耳屎,從鼻流出鼻涕,從口中有時吐膽汁,有時吐痰,(有時)從身軀出汗。還有,頭顱的窟窿,裝滿腦髓,愚人由於無知,才會認為它是好東西。
身軀一旦倒斃,浮腫、發青,被丟在墳場,親人不再理睬。狗、豺狼、狐狸、蛆(ㄑㄩ)、烏鴉、禿鷹和其他生物,都來吃它。世間有智慧的比丘,聽了佛陀的話,就會完全理解身軀,因為他看到了真相。這個(活體)就像那個(屍體),那個(屍體)就像這個(活體);裡裡外外,拋棄對身軀的渴望吧!世間有智慧的比丘摒棄了欲望和貪染,獲得無死的寧靜,達到無死的涅槃。需要照料的這個具有兩隻腳的(身軀)是不淨的、臭的,充滿各種臭味,到處流湯。具有這樣(齷齪的)的身軀,還自以為了不起,輕視別人,這種人是一無所見。
──《經集》Sn.1-11.Vijayasuttaṁ勝利經(CS:vv.195-208;PTS:vv.193-206/p.34.)
◆◆◆ ◆◆◆ ◆◆◆
三十二身分
在此身有: 1髮、2毛、3爪、4齒、5皮;6肉、7筋、8骨、9髓、10腎;
11心、12肝、13肋膜、14脾、15肺;16腸、17腸間膜、18胃中物、19糞、20腦;
21膽汁、22痰、23膿、24血、25汗、26脂肪;
27淚、28油、29唾液、30涕、31關節液、32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語︰1.髮(頭鬃thau5 cang)。2.毛(身軀毛sin khu mo)。3.爪(指甲cing2 kah)。4.齒(喙齒chui3 khi2)。
10.腎(腰子io ci2)。26.脂肪(chi hong)。27.淚(目屎bak8 sai2)。29.唾(喙瀾chiu3 nua7)。30.涕(鼻水phinn7 cui2))
◆◆◆ ◆◆◆ ◆◆◆
◆我的生命是不久的,我的死亡是永久的,我必然會死,我的生命以死結束,我的生命是不確定的,我的死是必然的。
◆不久啊!真的!這個身體將躺在地上,將捨棄心識離去,如同無用的朽木。
◆一切眾生必死,過去曾死,未來將死,我也一樣將會死,對此我沒有懷疑。
1. 若要得到寂靜,應該善巧於作利益:
1能幹、2正直、3坦誠、4好教()、5柔軟、6不驕傲;
2. 7知足、8易扶養、9少俗務、10生活簡樸;
11寂靜諸根、12聰明、13不粗魯、14不耽溺俗家;
3. 15不應該犯智者會指責的任何小過失。
(他應該發願:)願一切有情快樂與安穩!願他們自得其樂!
4. 無論什麼有呼吸的眾生,會驚慌的或是穩固的,沒有遺漏;
無論體型長的、大的或中等的,短的、細的或者粗的,
5. 無論可見的或者不可見的,住在遠的或者近的,
無論已生的或將生的,願一切有情自得其樂!
6. 願他不互相欺瞞,願他無論在任何地方,不輕視任何人,
願他不要互相盼望對方受苦,而忿怒或反擊。
7. 好像母親隨時保護與她相依為命的獨子一樣,
同樣地,他也對一切已生的(眾生)修習無量(的慈心)。
8. 他應該對一切世界修習無量的慈心:
無論上方、下方與橫方,沒有障礙、仇恨和敵意。
9. 無論站著、走著、坐著或躺著,只要他沒睡著,
應當守住(慈)念,這就是所謂的「梵住」。
10.不墮入邪見,持戒並且具有智見;
降伏對欲樂的貪愛,他必定不再睡臥在母胎中。 ♥
((((( (((((((( 願一切眾生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
【註解】
能幹︰包括正直(不詐)與坦誠(不誑),具有此特質可精鍊於辦事,或精鍊於辦道。
攝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收斂,不耽溺於欲望。
不粗魯:不粗暴,不急躁,行為細膩,謹言慎行,語言圓融。
不耽溺俗家:在家人不耽溺居住處(俗家);比丘則不貪戀在家人的利養,及攀緣在家人。
會驚慌的:即「會被驚嚇的」,與「有渴愛、有怖畏」是同義詞。穩固的︰即「穩定的」,與「斷諸渴愛、斷諸怖畏」的阿羅漢是同義詞。
邪見:錯誤的見解,可以造成自他的痛苦。惡見甚至有導致下一生投生於三惡道的潛在危機。
持戒:在家眾受持五戒、八戒;比丘受持227戒。戒有「清涼」義,使身口意三業熱惱止息。
智見:觀察身心現象的無常(沒有永恆)、苦(壓迫)、無我(沒有永遠不變的實體),行者需具備近行定的定力。
1. 聚集於此的任何神祇(ㄑ一ˊ) 2,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願一切神祇心存善意3!請諦聽(我)說--
2. 一切神祇!請注意聽:對人類的子孫散播慈愛,他們日夜祭拜(你們),
因此,應不放逸地保護他們。
3. 任何在此方或在他方的財物,或諸天界的珍寶,無一可比擬如來。
在佛身上得見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4. 滅盡、離染、無死、微妙4,釋迦牟尼在定中證得,此正法無以倫比,
在正法中得見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5. 優勝的佛陀讚美清淨、不間斷的三摩地5,沒有與三摩地等同的(法)
被發現。在正法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6. 那些被稱讚的真人6四雙八輩,他們是值得供養的善逝的弟子,
供養他們將得到大福報。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7. 懷著堅定善行的心,依隨喬達摩的教法。
他們已證入無死,享受到絕對的7寧靜。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8. 如深埋入地的界標8,不被四面風所吹動;
我宣告如此譬喻的善人,是已見證了四聖諦者。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9. 那些已顯耀聖諦者,乃由深智者9所善教;
無論他們多麼放逸,也不會抓取第八世的再生10。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0. 伴隨達到智見11,他們捨棄了三結:1邪見、2疑惑、3及任何戒禁(取)12。
11. 因而脫離四苦道13,他不可能再犯六大逆罪14。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2. 雖然他會以身、語、意造惡業,他不可能覆藏他的(過失) 15,不可能
有可見的痕跡。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3. 如在熱季第一個月16,在樹叢上鮮花盛開。
如此譬喻教誨優質的正法,為導向涅槃的終極目標。
在佛身上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4. 優者、知優者、施優者、持優者17,無上士教誨優質的正法。
在佛身上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5. (阿羅漢)舊業已盡,不再有新的(業) 18,追求來生之心已脫落。
他們的(欲)種已滅,沒有成長之欲,智者入滅就像燈(滅),
在僧伽中有此珍寶,以此真實語願得安樂。
*1916.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佛陀,願得安樂!
*17.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法,願得安樂!
*18. 在此聚集的任何神祇,無論是地居的或空居的,
如來是天.人皆尊敬。讓我們禮敬僧伽,願得安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解】
1.《寶經》一般上作為袪瘟疫、飢饉、驅魔之用。此經記載在《小部》第六部、《經集》第二品第一經(Sn.2-1/vv.222-238)、《法句經注》(DhpA.21-1/v.290.)、及《增壹阿含38.11經》裡。根據《法句經注》所說,佛陀應離車人(Licchavi)的請求,為讓毘舍離(Vesāli)免於遭受乾旱、饑饉、夜叉(低等的神祇)與瘟疫侵害。佛陀教阿難尊者一面在毘舍離的四周巡繞,並念誦讚頌《寶經》。
《增壹阿含38.11經》(T2.727.2~3)記載,世尊抵達毘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世間最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得至涅槃界,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賢聖眾第一,持此至誠語,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四足亦復然,行道亦吉祥,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無有觸嬈者,持此至誠語,使毘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不安其所。更不復入毘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偈中「無他」的「他」(para)應解作「敵」或「障礙」。本經佛陀並沒有教阿難尊者繞毘舍離城灑淨,念誦讚頌《寶經》。
2. 神祇︰KhA.166.︰Bhūtāti amanussā.((諸)神祇︰諸非人) 神祇居住在陸海空,「天神」空居(antalikkha);「地祇(ㄑ一ˊ地神)」地居或海居。
3. KhA.166.︰Sumanā bhavantūti sukhitamanā pītisomanassajātā bhavantu.(願您們有善意︰願您們有快樂的心,生起喜樂。)
4. 「滅盡、離染」(khayaṁ、virāgaṁ)皆屬於涅槃法的功德。「因為生不出現,不滅,不住於變動;所以,不生、不老、不死,建立之後,被稱為‘無死’ (amataṁ)。」。「最高的,且無煩熱之意,為‘微妙’ (paṇītaṁ)」。KhA.188.︰Amatanti nibbānaṁ.(無死︰涅槃。) SA.43.12~33./III,112.︰Maraṇābhāvena amataṁ.(死亡的不存在,為‘無死’)。有時用其他名詞形容「涅槃」,如︰「一切行寂止(sabbasaṅkhārasamatho)、一切執著捨棄(sabbūpadhipaṭinissaggo)、渴愛盡(taṇhākkhayo)、離染(virāgo)、滅(nirodho)、涅槃(nibbānaṁ)。」S.6.1./I,136.︰世尊省思︰「「我所證得此法,甚深(gambhīro= uttānapaṭikkhepavacana此是與明顯相反之說, S
5. 不間斷的三摩地(samādhi-m-ānantarikaññaṁ):KhA.181.︰「因為‘道’緊接著必定產生‘果’,稱為不間斷的三摩地。當已經到「道三摩地」(maggasamādhimhi=ariyamagga,預流向),它的果沒有任何障礙產生。這是依據︰“這個人為了作證預流果而行道,而且應是劫的被燃燒時間,在這個人未作證預流果之前,劫不會燃燒。這個人被稱為:「住劫者」。所有具足「道」(=ariyamagga)的人都是住劫者。”(《人施設論》Pug.17.)
KhA.188.︰「三摩呬多(samāhita<samāhanati襲擊<saṁ+ā+han)︰聖道三摩地的三摩呬多心。」
6. 真人(sataṁ)︰指佛陀、獨覺、佛陀的聖弟子。(KhA.181.)
7. 絕對的︰原文作︰mudhā(無損失)。KhA.185.:「無損失(Mudhā):以無損失,連一丁點的損失也沒有。」
8. 界標︰indakhīlo。KhA.185.︰Indakhīloti nagaradvāravinivāraṇatthaṁ ummārabbhantare aṭṭha vā dasa vā hatthe
pathaviṁ khaṇitvā ākoṭitassa sāradārumayathambhassetaṁ adhivacanaṁ. (界標(因陀柱)︰沒有阻礙城門(出入)門檻範圍,挖八肘或十肘深的地,壓緊堅硬的實木。)
9. (以)深智者︰gambhīrapaññena。KhA.187.︰Gambhīrapaññenāti
appameyyapaññatāya sadevakassa lokassa ñāṇena alabbhaneyyappatiṭṭhapaññena,
sabbaññunāti vuttaṁ hoti.( (以)深智︰以包括天神在內的世間智,都無法測量之慧,無法思議處之慧,此言‘一切智’。)
10. 也不會抓取第八世的再生︰須陀洹果不會有第八有。SA.48.24./III,238.︰Yassa
sattakkhattuṁ paramā upapatti, aṭṭhamaṁ bhavaṁ nādiyati, ayaṁ sattakkhattuparamo
nāma.(他頂多只投生七次,不會有第八有,此名為‘極七次者’。)
11.達到智見︰KhA.188.︰Dassanasampadāyāti sotāpattimaggasampattiyā.(達到智見︰達到須陀洹道)
dassana:指ñāṇadassana智見,在此為第十四智見的須陀洹道,為斷煩惱的「道智」。
12.所謂「斷三結」,即一、斷邪見結(diṭṭhi-saṁyojanaṁ),或斷身見(sakkāyadiṭṭhi),或我見(及我所見), DA.33./III,988.︰Sati rūpādibhede kāye diṭṭhi, vijjamānā vā kāye diṭṭhīti sakkāyadiṭṭhi.(於‘色’等分離出來有身見,有身見存在(的見解),為‘有身見’。) 二、斷疑結(vicikiccha-saṁyojanaṁ):疑佛法僧三寶是,深心、全然地歸依、信仰佛陀及賢聖僧,這是有涅槃體驗者,將心比心肯定聖者也一樣毫無疑問有涅槃體驗。三、斷戒禁取結(sīlabbataparāmāsa- saṁyojanaṁ ):即斷受持無法達到解脫的戒律、成見、顛倒執。
13.四苦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Asura)。
14.六大逆罪:chaccabhiṭhānāni,殺母、殺父、殺阿羅漢、(以惡心)出(如來身)血、破和合僧團、邪信(信仰外道)。(KhA.189.;
15.初果聖者因為已斷慳(瞋根的一項),因此,不再覆藏過失(慳),不再說謊(慳)。
16.在熱季第一個月︰指「質多月」(Citta),2月16至
17.優者(Varo)、知優者(Varaññū知涅槃者)、施優者(Varado)、持優者(Varāharo已帶來優良之道)︰都是指佛陀(cf. KhA.193.)。這四個名號是比較罕用的。用‘vara’開頭的,Abhidhānappadīpikā(語言光明)只有收錄varapañño(慧優者)。
18.阿羅漢已滅盡(完全粉碎)舊業,不再有新的業。阿羅漢所作所為都是「唯作」(kiriya, kriya),不產生未來善惡之果報。
◆願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
願我脫離痛苦,願我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業1的主人。
◆父、母、阿闍ㄕㄜˊ梨2、親戚、眾多的朋友,
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
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業的主人。
◆所有有情3,所有有息者,所有生物,所有補伽()羅4,
所有有身體的(眾生);所有女人,所有男人,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
所有天人,所有人類,所有墮入惡趣者;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
守住自己的幸福,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已得的,
作自己的業的主人。
◆在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東北方、西北方、東南方、西南方,
最深處,最高處,所有有情,所有有息者、
所有生物,所有補伽()羅,所有有身體的(眾生);所有女人,
所有男人,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所有天人,所有人類,所有墮入惡趣者,願他們無怨、無瞋、無惱、守住自己的幸福,願他們脫離痛苦、願他們不失去已得的,作自己的業的主人。
◆上至有頂天5,下至無間地獄6,在整個輪圍山7中,
所有在地上走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在整個輪圍山中,
所有在水中游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在整個輪圍山中,
所有在空中飛的有情,願他們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
______ ((((( (((((((( 願一切眾生無瞋、無怨、無苦、無災厄 )))))))))))))))))) ______
1.業kamma:造作身口意的善因、惡因。「做自己的業的主人」是一種「自業正見」(kammassakatā sammādiṭṭhi),視「業」為個自的財產的正見。有六種自業正見:(1)一切眾生各有己業、(2)業的承繼人、(3)業是母胎、(4)業是眷屬、(5)業是所依(依靠),(6)他們都是自己所造善惡業的主人(由業區分有情而有貴賤尊卑等)(
2.阿闍梨ācariya:依止學法的老師。或作「軌範師」,謂以軌則儀範依法教授弟子。
3.有情(satta):已執著者(satta)、極執著(visatta)之意。《雜阿含122經》(T
4.有息者︰pāṇā。有呼吸的眾生。生物︰bhūtā。已經出生的眾生。補伽羅(puggala﹐梵語 pudgala補特伽羅)︰即「數取趣」(數數於三界中往來)。《清淨道論》(Vism.310.)說︰「「補伽羅」──由於地獄之義的「補」(pun)及墮於彼處(地獄)之義的「伽羅」(galanti)而成為補伽羅(人)。」
5.有頂天bhavaggā:即色究竟天(Akaṇiṭṭha (a 無+ kaṇiṭṭha最年輕的、最下的)),色界最高的天。
6.無間地獄avīcito:又稱為「阿鼻地獄」,造五逆重業眾生生於此,受苦無量。
7.輪圍山cakkavāla:即圍繞須彌山(Sumeru,這世界最高的山)四洲外海之山。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佛 皈依 我去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佛 )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法 皈依 我去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法 )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僧 皈依 我去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皈依僧 )
Du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第二遍
杜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佛 )
Du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法 )
Du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杜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再皈依僧 )
Tatiyam’pi Budd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第三遍
達帝養比 菩湯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佛 )
Tatiyam’pi Dhamm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湯忙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法 )
Tatiyam’pi Saṅghaṁ saraṇaṁ gacchāmi.
達帝養比 三康 沙拉曩 鵝恰密 ( 我三皈依僧 )
(接下來,比丘每唸完一條戒,求戒者跟著唸:)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有息者(pāṇa)+殺(atipāta) 離 學(sikkhā)+處(pada) 我受持(<samādiyati <pass. of samādāti)
巴那帝巴大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殺生學處)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不(a)+給予(dinna)+拿起(ādānā) 離 學處 我受持
阿地那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偷盜學處)
3.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非 梵 行為 離 學處 我受持
阿巴拉媽喳裏呀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非梵行學處)
4.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虛妄 語 離 學處 我受持
木沙哇他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我受持離妄語學處)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須羅酒 迷羅耶酒 烈酒 (令)放逸 (依)處 離 學處 我受持
穌拉 美拉呀 媽車 巴媽達 它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放逸之因的飲酒學處)
6.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非 時 食 離 學處 我受持
唯 卡了 婆喳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非時食學處)
7.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pana-
舞蹈 唱歌 奏樂 戲劇 看、見 花鬘 薰香 塗油
納這 吉得 哇地得 唯穌格 達色納 媽拉 幹得 唯累伯納
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受持 化妝 裝飾、莊嚴 處 離 學處 我受持
達臘納 曼他納
唯不色納 他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跳舞、唱歌、奏樂、看戲,及離化妝、裝飾花鬘、香水、塗油學處。)
8. Uccā-sayana-mahā-saya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高 床 大(=豪華) 床 離 學處 我受持
屋喳沙呀納 媽哈 沙呀納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我受持離(坐臥)高床、大床學處。)
(比丘唸:)
* Tisaraṇena saddhiṁ uposatha-aṭṭhaṅgasīlaṁ dhammaṁ sādhukaṁ
三皈依 與 布薩 八 | 支 | 戒 法 善的
帝沙拉涅那 沙丁 烏婆沙它 阿它葛西囊 湯忙 沙杜康
su-rakkhitaṁ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善 保護 做之後 不(a)+放逸(pamāda) (你,你們)完成<sampādeti <(saṁ完全+pad去)
施 拉 ㄎㄧ 當 葛的哇 阿巴嘛爹那 三巴爹塔
(你(們)應當好好地守護三皈依和八戒法,並且做到不放逸。)
(求戒者:)
Āma, bhante.
是的,大德。
是的 大德
◆阿罵 盤蝶
(接下來,比丘唸發願文,求戒者跟著唸:)
Idaṁ me puññaṁ āsavakkhayā vahaṁ hotu.
這 我的 功德 漏(āsava流向) 滅盡(khaya) 帶來 願他<hoti< hū
依噹 梅 噴娘 阿沙瓦咖呀 瓦航 厚吐
(願以此功德,滅盡諸煩惱。)
Idaṁ me puññaṁ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這 我的 功德 涅槃的 (因)緣 願他
依當 梅 噴娘 尼跋那舍 帕恰優 厚吐
(願以此功德,成為涅槃緣。)
Mama puññabhāgaṁ sabbasattānaṁ bhājemi.
我的 功德 | 份 一切 | 諸有情 我布施<bhājeti<bhāj分開
嗎媽 噴娘 跋港 沙跋沙塔囊 跋接咪
(我的功德分,分享諸有情。)
Te sabbe me samaṁ puññabhāgaṁ labhantu.
他們 一切 我的 相同 功德 | 分 願他們得到<labhati< labh獲得
貼 沙悲 梅 沙芒 噴娘 跋港 拉幫吐
(願他們同得,一切功德分。) 「娘」(nia5)︰台語發音。
===========================
■ 受五戒者,第3條改唸此條戒︰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葛美舒 米恰遮拉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淫欲 邪 | 行 離 學處 我受持
(我受持離邪淫學處)
■ 受十戒者多唸此條戒︰
Jātarūpa-rajata-paṭiggahaṇ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者搭魯巴 拉者搭 巴低葛哈那 唯臘媽尼 昔卡巴當 三媽地呀密
金 銀 接受、拿取 離 學處 我受持
(我受持離金銀學處。)
Sabbe
satta 一切有情 Avera hontu 願他們都沒有仇怨之心 Abyapajjha hontu 願他們都不互相侵犯惱害 Anigha hontu 願他們都沒有身心的苦惱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願他們都善於守護自己。 |
【前言】
|
|
在家眾為避三惡趣,求人天福,應受持三歸依與五戒,或八戒,或十戒。受持三歸依(tisaraṇa)即成為優婆塞(upāsako男佛教徒)或優婆夷(upāsikā女佛教徒),受持五戒(pañcasīla)就成為「具戒優婆塞」或「具戒優婆夷」。《相應部》S.55.37./V,395.︰「摩訶男!自從優婆塞已樂於離殺生,已樂於離不與取(不偷盜),已樂於離邪淫行,已樂於離妄語,已樂於離飲酒;摩訶男!由於有這麼多,他成為優婆塞戒具足(upāsako sīlasampanno)。」(cf. 《雜阿含91經》、《雜阿含927經》、《別譯雜阿含152經》)
受持五戒,等於提供五個煞車系統,以免作惡。若犯戒的話,不受持五戒與受持五戒的過失並不完全相同;在一般法律上,可能會認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但是在正法律中,並不茍同。在正法律中,一個人不受持五戒,或沒有因果觀念的人,犯戒作惡時,是「邪見相應」;而一個受持五戒,或有因果觀念的人犯戒時,則是「邪見不相應」,意思是,作惡時還保住「正見」,而且還有反省與懺悔的空間。所以,在家人不要害怕受持五戒。沒有(五)戒(dussīlo),就有五怨(pañcaverāni),則有墮落之虞。
若是受持八戒(aṭṭhaṅgaasīla八關齋戒),多三條出離的戒,增加出離的力量。基本上,受持八戒是跟隨阿羅漢的行為來修的,八戒中,離殺生、離妄語(妄語是覆藏,屬於慳,瞋根心),是離瞋;離偷盜、婬欲、飲酒、離非時進食、離歌舞及化妝、離坐臥高廣大床,是離貪。受持八戒,正可離身業與語業的貪瞋癡,離難斷的惡習,並且止住放逸的行為。
受持八戒以一日一夜為限,一般來說,「天亮」(aruṇuggamana;dawnrise明相)開始持戒,到次日早晨「天亮」;下午或晚上也可受戒。依天文學上說,太陽在地平線以下6度的黎明時分(Civil Twilight),約等於「明相」出時。此時曙光漸明,天空露白(魚肚白fishbelly white color),周遭景物不必用人工照明可辨識人物、景象、顏色、掌紋、地上整排螞蟻等,此時空中最亮的「一等星」仍可被看見。每天「明相」出現的時間,依地方逐日略異。明相出現後,離日出還要還要24分鐘左右。(請見: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
受八戒後,若無法受持,要捨三條出離的戒,作意捨戒即完成。若為了慎重其事,則向一個聽得懂你的話的人講,而對方明白你的意思。
受持八戒,原來並沒有「犯相」、「無犯」等細緻的分別法相。今依《律藏》〈波羅夷〉(Vin. Pārā.)比丘戒的四波羅夷法(滅擯)的持犯因緣,以及《小誦注》〈(十)學處注〉(KhA. Sikkhāpadavaṇṇanā),使戒相清楚明白,以免疑慮,便利受持,並受戒律的保護及獲得利益。
一、殺戒
|
|
【受戒文】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ṁ samādiyāmi.
有息者(m.) 殺(m.s.Abl.) 離(f.) 學(f.) 處(n.) 我受持(1s.pres.)
pāṇa + atipāta< ati超越+ pat落下veramaṇī sikkhā+pada <samādiyati <pass.(被動) of samādāti
我受持離殺生學處。
【釋義】
殺生(pāṇātipāta<pāṇa生物+atipāta殺)︰當中的「生物」(有息者)是連結命根的蘊相續,或者執取那(蘊相續)所施設的有情。(殺生為)對那生物、存生物想,生起採取斷那(生物)命根(的行動),運用身、語門中的一門,以殺思(=心)而殺生。(KhA.26.)
「殺害無德的畜生趣等小生物為小罪;(殺)大軀體者為大罪。」(KhA.28.)
KhA.24.:「『離』乃壓倒怨敵,是捨棄、除去、消滅怨敵使令不存在之義;或者〈就如〉有人藉由器具離怨敵。由vi-字誦成ve-字而成離。」KhA.24~25.:「從義上,(所謂)的『離』乃欲界善心相應的離。在《分別論》所說的:『在那離殺生之時,他1遠離(ārati)、2離(virati)、3回避(paṭivirati)、4離(veramaṇī)、5不作(akiriyā無所作)、6不為(akaraṇaṁ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