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本文法書是為我仰光學院的學生們寫的,為了促進他們對巴利語的研習,更容易深入研究。據我所知,並沒有任何巴利語的文法書,適合沒有梵語基礎的學生的需求。Muller、Frankfurter 、Minayef的文法書, 它們是為稍有涉獵過梵語的人寫的,把他們的書讓沒有梵語基礎的學生讀,只是徒增困惑,完全沒有效益。再者,這些文法書並不十分完整,只是名詞和動詞的詞形變化組成。Mr. James Gray 有本文法書,他寫書的目的跟本書一樣,但已經絕版多年。此外, 那本書有兩個缺點: 巴利是採緬文字體;內容方面,則對這些準備專攻巴利的學生而言,又太淺顯。
我認為,這是第一次,語源經過系統處理,完全依歐洲的研究方法進行。句法那章節也是這樣,雖然不十分徹底(如果要完整,將需要特殊篇幅),它是個新特色,句法迄今從未被考慮到要處理,目前唯一個實例是仰光浸禮會教友學院,1899出版, H . Tilby的《巴利語文法》,但它非常簡潔,規則的解說方面並沒有範例。
在沒有梵語的幫助下,所經歷到最大的困難是一些語形的解釋,主要問題是在音的同化和動詞。學者非常理解巴利的構成,因此這樣解釋,好像太過武斷,某些狀況不能說是無法理解。因此,雖然我宣稱目標是為沒讀過梵語基礎的學生寫的,在主體部份,多少也參雜一點梵語語法相關的解說,這會是種明智的作法,會讓人更清楚地理解那些語形。學生們可以自由的跳過去,當作是巴利的語形,在他們接觸到就是這個樣子。不過,我會建議他們再作精讀。
條例雖然為數眾多,每一條全都取自《本生經》的例子說明,和從其他書籍、當地的巴利文法書而來。條則也經過編號,在查閱條例規則,就容易參照,隨時可引用,提供學生更便利地研讀文法,實際運用在經典的研究。
語法上的發現通常是不被期望的,但是學者們將會在這本書找到,有些未曾在歐洲巴利文法書裡出現過的東西。
以下是我所使用的當地巴利語文法參考書︰“ saddanīti”,“mahārūpasiddhi”, “mahārūpasiddhi ṭikā”, “akhyātapadamālā”, “moggallāna”, “kacchāyana”及“galon pyan”。我利用了所有能取到,在歐洲出版的巴利文法書。
Chas.
Duroiselle
1906年12月20日于仰光
再版序
寫這本文法書的因緣, 是由於當時教學的迫切需求,才設想出來,在短短三 個多月間,如火如塗地編寫、付印。有些錯誤禁不住地孳生–現在業已校正。這本書在歐洲獲得正面支持、回響的程度,遠超過筆者所預期的,如果我當初有過什麼期盼的話。不過,在印度並沒有受到正面的評論︰它有重大的缺陷,印度賢達們有兩項見解。第一、這本書並沒有恪遵古老的印度文法系統來解說。這個可敬的系統,是每個學者一眼就可以認出、最適切的, 實際上是唯一的系統。當今用來傳授知識、 也是在最早的梵語文法書的模式,第一本巴利文法書也是這樣創作編定。但是,還有其他方法;不單只有我在思考那個古老的印度系統,無論它有如何崇高的優點,它無法成功地採用更清晰、更迅捷、更合理的西式教學法。它背離一般人的學習認知模式,筆者並不認為需要比較參照梵語形式來引申出巴利。必需記取的是, 對已經熟悉梵語的人,若他們想接續作巴利的研究,這種比較研究方法是卓越有效。不過,這無法回應本書讀者們的實際需求。這本書是為那群完全沒有梵語基礎的年輕學生們寫的,他們並沒有絲毫意願要做這類後續的研究。再者,那些以後有可能荷擔這類課程的人,這兩種語言間的密切關係,會變得容易明了。第二項,條例( 603 )提到所謂“Nominative Absolute (主格獨立結構)”, 有本在仰光出版的巴利書,書名“Niruttidīpanī”有解釋到。M. Monier Williams在他的梵語語法書的序文也有提及。
繁重的行政工作及著書工作,不允許我跟盯二版的付印。仰光學院的教授U Maung Tin樂意承擔這繁重的工作,他已經校閱過,從字母校到完整的一部書, 訂正了每一個錯誤。做過校閱的人,就能理解我舊時學生發心服務的重要,在此至誠的感謝他。
Chas.
Duroiselle, 1915
於曼德勒
三版序
大多數初級的巴利文法書,是尋序漸進來教導語言所架構的要素。所以,當你要查名詞的語尾變化或者動詞詞形變化時,你會發覺: 它們是難以當作參考書來使用。這本書因為它的實用性和簡明,涵概了巴利語言的要素,章節完整,是很好用的參考書。它不是為語言學家寫的,但是它很適合對巴利語法不太有經驗的學生研習。基於這些理由,我發現它極其有用,我把它推薦給看過數本文法書,逐漸作些練習,想要引進基礎的巴利語法的人。在你讀過入門書,並且轉讀巴利經文時,你將發現這本書極其好用。
很遺憾,這本書已經絕版多年了, 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知道的人跟我一樣,都用複印本。因此,我認為把文本輸入電腦,不但對我本人有用,也對其他有心研讀巴利的人有利益。
在編輯過程中,我由原文中做了些修正, 我保留了大部份的古體英文的拼寫和用法。因為它有種魅力,它本身就是一門語言學。在過去80年, 巴利語並沒有改變,但是讀者們將會看到英語的改變有多少。我所作的訂正,主要是在版面的編輯,以及原書標點的錯誤。然而,我或許留下些未更正的錯誤,也造了些新的錯誤,那就有待第四版的編輯來做英語的更正。
我要感謝Sayadaw U Jotika,他是最早拿這本書給我看的人。也感恩為我複印的Goh Poay Hoon女士。此外, Sean Doyle慷慨地讓我使用他的掃描器和光符識別軟體來掃描原書,產生一份初稿待以編輯;掃描後Gary Dellora編定初稿, Aniek Ley 則捐贈了編輯所用的電腦。願以此功德迴向涅槃菩提資糧!
法王比丘(U . Dhamminda)
1997 年于毛淡棉
出版資訊: (第4.3版)
第四版是經大規模以萬國碼(Unicode)來修訂電子檔巴利字體,現今的電腦並不需安裝特殊字型就可以顯示。我訂正了印刷上的錯誤,版面及表格排定也較美觀,但大體上我並沒有去更動或編輯文本內容。(Eisel Mazard, 2007年十月于西雙版納)
序言:
學者Mazard的序很長,很大的篇幅在介紹Duroiselle之前,西方學者在斯里蘭卡、緬甸等國作巴利文法的學術研究以及當時的政治背景。致力於學術研究者,敬請參考原文。以下為Mazard序言中,對Duroiselle文法書評論的重點:
1.
Duroiselle廣範運用《本生經》及後期巴利藏文獻,形成他對「正確」使用巴利語的概念。譬如:他列了許多語尾變化的語形及動詞變化,那些是其他作者的變化表上沒有的。對於學者這是很有用的參考資料,但對初學者而言這是很混亂(甚或有點矇混)。
2.
儘管他的資料是取材於傳統巴利藏,但他採用非常寬鬆的(英語)文法術語,也改變格位的順序。後者最為困擾!傳統巴利格位名稱是以序數來訂的,因此這個改變讓傳統的文法用語陷入混亂。
3.
他有時合併了梵語和巴利的字根(和規則),也很敏銳的報告出這些語言如何地差異,並且試圖著參考相當早期的語言如吠陀等來解釋巴利的不規則。在當年,這本書給人相當深刻的印象,雖然是應予稱揚,可是這樣的報告書相當困擾。因為作者在梵巴(字根)間穿梭,好像認定讀者都能分辨、能分開解釋梵巴。
4.
我正著手準備這第四版,努力重新編排版面,並調制出對三版一些細末節枝的更正。在過去十年,轉檔及數位檔案的格式改變很多,這就需要相當的功夫來改檔。三版的製表被抱怨不美觀,四版就好多,數位檔案可以迅速搜尋、參考。
5.
Duroiselle這本文法書,從初版到今天已整整經過一世紀了,它仍然是非常實用的資料,可能至今所有的巴利文法出版刊物,都無法比它所處理的主題更簡潔明瞭;或者可以說傳統巴利文法研究文獻中,沒有比這本書更為精通嫻熟的。這是對這位孜孜不倦的學者永恆的見證,或許也反應出對這個領域後續研究的忽略吧!
Eisel Mazard, 2006年於寮國永珍
(註: Mazard正在為巴利聖典協會作巴利《迦旃延文法旁註書》的研究專案。本書中有關Mazard的訂正、補充以藍字標出, 評論將會以中括號夾註小字[E.M.:]。)
附錄1
在這本書裡, 用了些術語,這裡收集了對這些術語的定義的字典。
從格、奪格(Ablative)︰是語法的格位(case),表示分離,離開的方向,有時指方法或動作作者,或做某些動詞的受詞。它被用於拉丁語和其他印歐語系語言。
受格(Accusative)︰受格是名詞、代詞、形容詞或者分詞在語法上的格位,它是動詞的直接受詞,或者作某些介詞的受詞。
主動(Active)︰ 表明句子的主詞正進行,或者正引發動詞所表達的行動。需使用動詞詞形或者語態。
形容詞(Adjective)︰任何一類的字彙,用來修飾名詞或者其他實詞, 得以限制、描述,或者指定、區別。英語有些語形的字尾,例如: -able,-ous,-er和 -est,或者在句法上直接置於名詞或名詞片語之前,譬如: “a white house(一所白色的房子)”,這個“ white (白色的)” 是形容詞。
過去式(Aorist)︰ 某些語言的動詞形式,例如古典希臘語或者梵語,在直說法語態裡表達過去的動作。
(動詞)詞形變化、活用(Conjugate)︰以動詞的語形變化來表達其單複數、人稱、語氣、語態和時態。
為格、與格(Dative)︰為格是語法的格位,一些印歐語言,如拉丁語和俄語,以及在一些非印歐語系的語言裡使用,表達動作的受者,並且和介詞或者其他功能詞一起用,意義上跟英語的to 的for相當。
語尾變化、曲用(Declension)︰ 在語言學上,某些語言的名詞、代詞和形容詞字尾的詞形變化,在格位、數量、性別等的改變。
屬格、所有格(Genitive)︰該格位表達擁有、度量或來源。
連續體(Gerund)︰ 與拉丁文的動名詞類似,像英語動詞字尾加 –ing來作為名詞使用,如: “ We admired the choir’s singing (我們欣賞唱詩班唱歌)” , 句中的singing (唱歌)即是。
文法(Grammar)︰單詞的語形變化、句法和單字所構成的語言系統。
詞形變化(Inflection)︰ A .透過增加接頭詞、接尾詞, 所綴成的替換字,如同在英語“dogs(小狗們)”是從“dog(狗)”而來;或者, 改變語基的形式,像英語“spoke(講話/過去式)”是從“speak(講話/現在式)”而來。它表達語法的屬性,例如數量、人稱、語態或者時態。B .動詞詞形變化。C . 如名詞語尾變化或動詞活用。
疑問詞(Interrogative): 用以提問問題的構成詞, 如疑問副詞、疑問分詞。
處格(Locative): 文法格位,表地點或相關的時間,如同拉丁文的domi, ‘at home’。
主格(Nominative): 文法的格位,屬謂語動詞(Finite Verb)的主詞,如“I wrote the letter.”句中的I。它也是連繫動詞的主詞:
These are his children. 中的 children.
可能/願望式(Optative): 某些語言的構成式,如希臘文用其以表達願望。以假設語氣陳述,表達願望或想要,如:
Had I the means, I would do it. (我當時要有工具的話,就會做。)
現在分詞(Present Participle): 用以表達現在動作的分詞,英語是以動詞加-ing,表達與主要子句、謂語動詞同時發生的動作,作用是動詞性的形容詞。
被動語態(Passive): 動詞的一種語態,表達文法上的主詞是動作的受者。譬如:They were impressed by his
manner. 句中“were impressed”是被動式。
分詞(Participle): 某些語言中,動詞的形式,譬如英語的分詞是用來作形容詞,例: We had some baked beans.句中的“baked”。它與助動詞合用, 來表達時態、語氣。如過去式被動句:The beans were baked too long. 句中的“baked”。
過去分詞(Past Participle): 動詞的詞形,表達過去、完成動作或者時間,其用作動詞性形容詞,如baked beans、finished work片語中的baked 和finished。加助動詞可形成被動語態、完成式或過去完成式,如She had baked the beans. The work was
finished. 其亦稱完成分詞(Perfect Participle)。
接頭詞(Prefix): 詞綴的一種,如 disbelieve的dis-。置於字首衍生一詞或詞形變化。
代名詞(Pronominal): 作為代稱詞。像是一名詞用來指稱一人、地、事物。如:His choice 中的his為代名詞性形容詞。
詞根(Radical): 形成字根或其出處。基本上, 詞根是整個詞形變化的來源。從頭開始用詞根才是解決之道。
中間型 (Reflective): 動詞的主詞與受詞在文法關係上是相同的人或物,用來表達動作返回主詞它本身,如: Gary hurt himself. 與 Jane threw a party for herself.
梵語(Sanskrit): 古印度語言,印度教(婆羅門教)、吠陀及印度古典文學使用。
實詞(Substantive)︰ 1. 表達存在的;例如動詞to be。2. 名詞實詞指稱一名詞或者與名詞相當者。
接尾詞(Suffix)︰ 詞綴,增加在單字或者語幹後面的尾綴,能形成另一個單字,或者作為動詞曲用的接尾詞,例如:“gentleness(文雅)”的-ness,“walking (走路)”-的ing,或者“sits(坐/第三人稱現在式)”的s。
呼格(Vocative)︰ 語法的格位,在拉丁語和某些其他語言使用,來表達呼喚、呼歎某人或者某事物。
動詞性形容詞(Verbal Adjective)︰ 由動詞衍生而來的形容詞,在某些文法結構上,例如: 分詞片語,它保存了動詞的句法特徵,如及物性和接受名詞性、動詞性補語的能力。
目 錄
(括號內數字為規則條例號數)
■ 第一章 字母 (The Alphabet) ...p.1
• 母音 (2-5) |
• 字母的分類 (6) |
• 發音 (10-11) |
• 連接子音 (12-13) |
■ 第二章 連音(The Sandhi) ...p.4
• 介紹 (14-16) |
• 母音連音 (17-27) |
• 插入子音 (28) |
• 子音連音 (29-36) |
• 輔音連音 (37-46) |
• 字母的互換 (47) |
• 符號說明 (48-50) |
|
■ 第三章 同化 (Assimillation) ...p.13
• 介紹 (51-52) |
• 同化的分類 (53) |
• 通則 (54-66) |
• 鼻音的同化 (67-69) |
• y 的同化 (70-79) |
• r的同化 (80-84) |
• s的同化 (85-95) |
• h的同化 (96-102) |
■ 第四章 強化 (Strengthening) ...p.19
■ 第五章 語尾變化 (Declension) ...p.21
• 語幹或語基 (116b) |
• 性別 (116 c/d) |
• 格位 (116f) |
• 語尾變化的分類 (117) |
• 語尾變化通則 (118) |
• 語幹母音-a結尾 (119-121) |
• 男性字字尾為-a: deva
(122) |
• 中性字字尾為-a: rūpa (123-124) |
• 名詞字尾為-ā (125) |
• 女性字字尾為-ā: kaññā (126-127) |
• 男性字字尾為-ā: sā (128) |
• 名詞字尾為-i, (129) |
• 男性字字尾為-i: kapi
(130-131) |
• 女性字字尾為-i, ī : ratti
(132-133) |
• 中性字字尾為-i: vāri (134) |
• 名詞字尾為-ī (135) |
• 男性字字尾為-ī, daṇḍī (136-137) |
• 女性字字尾為-ī: nadī
(138-139) |
• 名詞字尾為-u (140) |
• 男性字字尾為-u: bhikkhu
(141) |
• 女性字字尾為-u: dhenu
(142-143) |
• 中性字字尾為u: cakkhu
(144-145) |
• 名詞字尾為-ū (146) |
• 男性字字尾為-ū: sayambhu
(147) |
• 女性字字尾為-ū: vadhū (148) |
• 語幹字尾為雙子音(149) |
• 特殊名詞go, sakhā (150-151) |
• 語幹字尾為子音的語尾變化(152) |
• 語尾變化: attā (154) |
• 語尾變化: brahmā (155) |
• 語尾變化: rājā (156) |
• 語尾變化: pumā (157) |
• 語幹字尾為-s: mano
(159-160) |
• 語尾變化: āyu (161) |
• 語幹字尾為-r: satthā (163) |
• 語尾變化: matā, pitā (164) |
• 語幹字尾為at,vat,mat,bhavaṃ: (166) |
• 語尾變化: arahaṃ (167) |
■ 第六章 名詞和形容詞女性字語基的構成...p.39
• 女性字接尾詞 (181) |
• 實詞的女性字語基 (182-192) |
• 形容詞的女性字語基(193-195) |
|
■ 第七章 形容詞 (Adjectives) ...p.43
• 形容詞字尾為-a (197-201) |
• 形容詞字尾為-ī (202-204) |
• 形容詞字尾為-i (205-210) |
• 形容詞字尾為-u (211-214) |
• 形容詞字尾為-ū(215-218) |
• 語基字尾為子音的形容詞 (220-224) |
• 語尾變化: maha (226) |
• 語尾變化: dhīmā (228) |
• 語尾變化: guṇavā (230) |
• 形容詞字尾為-vi (231-235) |
• 否定形容詞 (236-237) |
• 比較 (238-247) |
• 不規則形容詞 (247) |
|
■ 第八章 數詞 (Numbers) ...p.54
• 基數和序數一覽表 (251) |
• 基數 (252-272) |
• 序數 (273-278) |
• 由數字衍生的副詞 (279-287) |
■ 第九章 名詞、代名詞性形容詞、代名詞性衍生字...p.60
• 人稱 (288-296) |
• 指示代名詞 (297-311) |
• 關係代名詞 (312-314) |
• 疑問代詞 (315-318) |
• 不定代詞 (319-327) |
• 其他代名詞 (328-335) |
• 代名詞的衍生詞 (336-352) |
• 形容詞用作代詞的語尾變化 (353) |
■ 第十章 動詞 (Verbs) ...p.71
• 介紹 (354-369) |
• 動詞原形 (369) |
• 第一類動詞 (370-371) |
• 重複的規則 (372) |
• 第二類動詞(373) |
• 第三類動詞 (374-375) |
• 第四類動詞 (376) |
• 第五類動詞 (377) |
• 第六類動詞(378) |
• 第七類動詞 (379) |
• 現在式系統的動詞變化 (381-403) |
• 不規則動詞 (404) |
• 過去式 Aorist
(405-426) |
• 完成式系統 (427-430) |
• 未來式系統 (431-438) |
• 分詞: 現在式 (439-448) |
• 未來分詞 (449) |
• 過去被動分詞 PPP (450-464) |
• 過去主動分詞 PPA (465) |
• 未來被動分詞 FPP (466-469) |
• 連續體 Gerund
(470-472) |
• 不定體 Infinitive
(473-477) |
• 被動式 Passive
(481-490) |
• 使役動詞Causative (491-497) |
• 名動詞 Denominative
Verbs (498-502) |
• 意欲動詞 Desirerative
(503-507) |
• 強意動詞 Intensive
Verbs (508-509) |
• 不完全變化及不規則動詞(510-513) |
•
動詞的接頭詞 (514-522) |
• 完整的動詞變化表: pacati
(523) |
• 完整的動詞變化表: coreti
(524-527) |
• 主要字根的動詞詞形變化表: (528) |
■ 第十一章 不變化詞
(Indeclinables)
...p.124
• 衍生副詞 (531) |
• 格位形成的副詞 (532) |
• 純副詞 (532iii) |
• 介系詞 Preposition (533-537) |
• 連接詞 Conjunctions
(538) |
|
■ 第十二章 複合詞 (Compounds)
...p.128
• 介紹 (539-541) |
• 相違釋 (Dvanda)
(542-544) |
• 依主釋 Tappurisa
(545) |
• 持業釋 Kammadhāraya (546) |
• 名詞同位語Apposition (547) |
• 帶數釋Digu (548) |
• 鄰近釋Abyayibhāva (549) |
• 有財釋 Bahubbīhi
(550-551) |
• 從事複合詞Upapada (552) |
• 不規則的複合詞Anomalous
(553) |
• 綜合複合詞 (554) |
• 字彙作複合時的改變 (555) |
• 動詞性的複合詞 (556-557) |
|
■ 第十三章 衍生法 (Derivation) ...p.142
• 介紹 (558-574) |
• 基本衍生接尾詞Kita
(575-578) |
• 二次衍生 Taddhita
(579-581) |
• 接尾詞-kvi的使用 (582-584) |
■ 第十四章 句法 (Syntax ) ...p.160
• 句法 Kāraka (587) |
• 句子的順序 (588) |
• 冠詞 Article
(589) |
• 一致Concord (590-592) |
• 主格Nominative
(594) |
• 屬格Genitive
(595) |
• 為格 Dative (597) |
• 對格 Accusative
(598) |
• 具格Instrumentative
(599) |
• 從格Ablative
(600) |
• 處格Locative
(601) |
• 呼格Vocatives
(602) |
• 屬格及處格獨立結構(603) |
• 形容詞的句法(604) |
• 代名詞的句法 (605-609) |
• 重複 Repetition
(610) |
• 動詞的句法 (611-618) |
• 分詞的句法 (619-622) |
• 不變化詞的句法 (623) |
• 直接和間接敘述句(624) |
• 疑問及否定 (625) |
|
■ 第十五章 音律 (Prosody) ...p.182
• 介紹 (626-627) |
• 音步Feet (628-629) |
• 長短音節 (630) |
• 音律的種類 Varieties of
Meters (631) |
• 等同調 Sama Class
(632) |
• 半分調Addhasama
Class (634) |
• 不等調 Visama Class
(635) |
• Vetāliya (642) |
■ 勘誤表
略語表
Abl. = Ablative 從格
Acc. = Accusative 對格
Adj. = Adjective 形容詞
Adv. = Adverb
副詞
Aor. = Aorist 過去式
Cau. =
Causative 使役動詞
Cond.
= Conditional 條件句
Dat. = Dative 為格
f. = Feminine 陰(女)性
FPP
= Future Passive Participle 未來被動分詞
Gen. = Genitive 屬格
Gerd.
= Gerdund 連續體
Ind.
= Indeclinable 不變化詞
Inf.
= Infinitive 不定體
Imp.
= Imperative 命令句
Inst. = Instrumental 具格
Loc. =
Locative 呼格
m. = Masculine 陽(男)性
Mid. = Middle 中間型
n . = Neuter 中性
Nom. = Nominative 主格
Opt. = Optative 願望、可能式
P.P.A. = Perfect Participle Active 過去主動完成分詞
Pres. = Present 現在式
PPR. =
Present Particle 現在分詞
P.P.P. = Passive Perfect Participle 過去被動完成分詞
Sansk. = Sanskrit 梵語
sg. = Singular
單數型
pl. = Plural
複數型
1. = 第一人稱
2. = 第二人稱
3. = 第三人稱
√ = 字根
第一章
字母 (THE ALPHABE)
■ 母音
1. 巴利是由41字母組成;也就是: 6個母音,2個雙母音,32個子音以及一個鼻音的輔音(ṁ/ṃ)稱 Niggahīta。
2 . 母音分為長母音及短母音;短母音為 a, i, u; 長母音為 ā,ī,ū。
3. 長母音的音長,大約是兩個短母音,因此長母音發音約短母音的兩倍長。
4. 長母音的特徵是上有一短槓。除了以上三個長母音外,母音在子音連字或雙子音之前,在音律上,所有這種短母音都發長音: 如,bhikkhu,在 kkh 前的–i; raṭṭha, 在ṭṭh前的-a; puppha,
在pph前的-u。短母音 a, i, u 後面接輔音ṃ,要發長音,如 pupphaṃ (一朵花), ccakkhuṃ (一隻眼), kapiṃ (一隻猴子)。
5. 兩個雙母音是 e 和 o,永遠是長音。它們是文法上的雙母音,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兩母音相連的結合及縮略(a+ i Æ e 以及 a + u Æ o )。實際應用上,它們只是單純的母音。
■ 字母的分類
6. 子音可分成: 25個塞音(mutes),5個半母音(semi-vowels) ,1個擦音(sibilant)和1個氣音/摩擦音(aspirate/spirant)。這25個塞音,依照它們的形成及發聲部位,可分五組,每組各有五個音。圖表一為字母分類。
7. 目前 ḷ 通常被認為是個半母音,它也是個流音,它是 l 的變型;在 MSS貝葉經裡, l 和 ḷ 是互換替代字。ḷ 有時會取代 ḍ。它是個舌音,因為它當同類的字母(ṭ,ṭh 等)發音相同。
8. 輔音(ṁ /ṃ) 正確說來並無同類;它只是呼吸所造成的鼻音,只出現在短母音後,如 aṃ, iṃ, uṃ。
9. 稱為喉音(Gutterals聲門音), 因為它們是由喉嚨發音的。顎音(Palatals)是舌壓前顎所發出的聲音。舌音(Linguals)是舌往上捲,接觸到後顎。稱為齒音(Dentals)是因為它們的發音是藉助牙齒。唇音(Labials)是藉著雙唇而發出聲音的。鼻音(Nanals)是聲音經由鼻腔。擦音(Sibilant)是發音時會產生ㄙ聲。摩擦音(Spirant)是種強烈、重的氣音。稱為塞音(Mutes)是因為,如果沒有母音的幫助,它們並不是很容易地就可以發出聲音。清音(Surd)既平又硬,無聲調。濁音(Sonants)則是軟的,由是胸腔發音的。流音(Liquids)可以很容易地跟其他子音結合,ḷ 或許算是例外。氣音(Aspirate)發音時要有種重的呼吸,或者後面加個「h」的音。同組的非氣音(Unaspirate)是自然發聲,不需費力,也沒有加「h」音。
■ 圖表1: 字母分類表
|
子音 (Consonants) |
母音(Vowels) |
||||||||||||
清音(Surd) |
濁音 (Sonants) |
|||||||||||||
非 氣 音 |
氣 音 |
非氣音 |
氣 音 |
鼻 音 |
流 音 半母音 |
摩 擦 音 |
擦 音 |
短母音 |
長母音 |
雙 母 音 |
||||
喉音 Gutturals |
k |
kh |
g |
gh |
ṅ |
|
h |
|
a |
ā |
e |
o |
||
顎音 Palatals |
c |
ch |
j |
jh |
ñ |
y |
|
|
i |
ī |
||||
舌音 Linguals |
ṭ |
ṭh |
ḍ |
ḍh |
ṇ |
r, ḷ |
|
|
|
|
|
|||
齒音 Dentals |
t |
th |
d |
dh |
n |
|
|
s |
|
|
||||
唇音 labials |
p |
ph |
b |
bh |
m |
v |
|
|
u |
ū |
||||
(輔音 ṁ/ṃ 為濁音; s 為無聲清音)
■ 發音
10. 母音
a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art”的 a一樣。
ā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father” 的 a 一樣。
i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sin”,“pin”的 i 一樣。
ī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been”、 “sheen”的 ee一樣。
u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put”, “bull”的 u 一樣。
ū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fool”, “boon”的 oo 一樣。
e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table”, “fate”的 e 一樣。
o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bone“,“stone“的 o 一樣。
11. 子音
注意: 所有的氣音跟非氣音發音本身是一樣的,氣音(較重)後面加個 “h”的音。因此,在此僅提供非氣音:
k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king的k [k]一樣。
g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garden, go 的g [g]一樣。
ṇ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king, bring的ng [η]一樣。
c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church, chip的ch [ts]一樣。
j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jail, jar的j [dz]一樣。
ñ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banyan 的ny [nj]一樣。
t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table, tack的 t [t] 一樣。
th 的發音,要記住它跟英文字彙,如“the”, “thin”等的“th”從來就不一樣。它只是個 “t”一樣, 發音要多用點力。(th/ dh/bh/ph是單子音。)
d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deed 的 d [d] 一樣。
n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nag 的 n [n] 一樣。
p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 part 的 p [p] 一樣。
ph 的發音,要記住它跟非氣音的p是一樣的,不要像英文單字的philosophy的“ph”那樣發[f]。
b 的發音跟英文單字book的b [b] 一樣。
m, y, r, l, s, h 的發音跟對應的英文字母相同。
v 前若無子音, v的發音應該[v]如同vine, vile的v。但是前面若有子音,v應該像wind, win的w[w]那樣地發音,所以tvā要唸成[twa]。
ṃ 輔音永遠在字尾,在緬甸唸成像英文單字 jam, ram的m [m] 一樣,在斯里蘭卡則唸成 bring、king的ng [η]。
■ 子音連音
12. 兩個子音遇合,或形成連結或是雙子音。譬如:vassa , kattha和pandāpeti,這些ss, tth及nd是兩個相連的子音。
13. 同一群組/列的字母(即: 同為塞音五組中的喉音、顎音等),才能夠放在一起,形成一組子音的連字: 每列前四行中,第一、二行氣音、非氣音,第三、四行氣音、非氣音作連結;那第五行的鼻音,則可跟同列其他四個氣音、非氣音相連結。
第二章 連音 (SANDHI)
■ 介紹
14. 連音(Sandhi, union)是文法的一部份,它是字與字連結的改變,用以促成音律的和諧悅耳。
15. 這些改變通常是發生在: (a)當一個單字,字尾為母音,連結下一個字,它的字首也是母音。(b)當一個單字, 字尾為母音,連結下一個字,它的字首是子音。(c)單字字尾為輔音ṃ,它跟下一個的字的連結;不論下一個字的字首是母音或子音。
16. 從以上可知,連音可分三類: (I)母音的連音, (II)子(混)音連音, (III)輔音連音。
註: 學生在學習其他章節前,並沒有必要強記、非得精通這些連音規則不可。但是要仔細唸過一遍,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是對連音的形成、結合有困惑,要隨時回來查閱。
■ I. 母音連音
(Vowel-Sandhi)
17. 一母音在另一母音前, 應被省略(前略後同)。範例:
省略母音a, yassa+indriyāni Æ yassindriyāni; Ajja+ uposatho Æ ajjuposatho
省略母音ā, mā + āvuso evarūpaṃ akāsi Æ māvuso...;
tadā+ uṭṭhahi Æ taduṭṭhahi
省略母音i, udadhi+ūmiyo Æ udadhūmiyo; aggi+āhito Æ aggāhito
省略母音ī, bhikkhunī + ovādo Æ bhikkhunovādo; migī + iva Æ migiva
省略母音u, dhātu + āyatanāni Æ dhātāyatanāni;
dhātu + indriyāni Æ dhātindriyāni
省略母音ū, jambū + ādīni Æ jambādīni; jambū + īrita vātena Æ jambīrita vātena
省略母音e, laddho me + okāso Æ laddho m’okāso
gāthā me + udīritā Æ gāthā m’udīritā
省略母音o eso + āvuso āyasmā Æ es’āvuso āyasmā
註: 當ī在母音前,很少被省略掉。tuṇhassa的表達法,是個省略的例子: tuṇhī +assa Æ tuṇhassa;然而tuṇhī ahesuṃ 則沒有改變。
18. 母音接在另一母音後,若其為不同組母音,則省略。例:
i) cakkhu + indriyaṃ Æ cakkhundriyaṃ |
ii) yassa + idāni Æ yass’idāni |
19. 省略第一個母音,長化第二個母音(前略後長)。例:
i) tatra + ayaṃ Æ tatrāyaṃ |
ii) sa+atthika
Æ sātthika |
iii) kiki + iva
Æ kikīva |
iv) kamma+upanissayo
Æ kammūpanissayo |
(註: 短母音 a, i, u 的長化的表達法,是以加一短槓“-”在短母音上面。)
20. 有時省略第二個母音,長化在前的母音(前長後略)。例:
i) vi + atimānent Æ vītimānenti |
ii) kiṃsu + idha vittaṃ Æ kiṃsūdha vittaṃ |
21. (重音化)通常:
I) –a或-ā + i- 或 ī- Æ e
i) upa + ikkhati
Æ upekkhati |
ii) jina + īritanayo Æ jineritanayo |
iii) ava + ecca
Æ avecca |
iv) bandhussa
+ iva Æ bandhusseva |
■ 例外:
a)
iti 前有 a-,變成āti,如: (iti前母音應長化)
i) tassa + iti Æ tassāti |
ii) tissa + iti Æ tissāti |
b) i-在-a之後可能省略:
i) pana + ime
Æ pana’me |
ii) tena + ime
Æ tena’me |
c) 有時-ā + i-變成 -i-,如: seyyathā + idaṃ Æ seyyathidaṃ
II) –a或-ā +u-或ū- Æ o
i) canda+udayoÆcandodayo |
ii) na+upeti Æ nopeti |
iii) udaka+ūmi Æ udakomi |
iv) yathā + udaka Æ yathodaka |
22. 當兩個同組、同發音部位的母音遇合,通常會成長音。也就是說:
-a
+ a- Æ -ā-,
-a + ā- Æ -ā-, -ā + a- Æ -ā- ,
-ā + ā- Æ -ā-;
-i
+ i- Æ -ī-,
-i + ī- Æ -ī-, -ī + i- Æ -ī-,
-ī + ī- Æ -ī-;
-u +
u- Æ -ū-,
-u + ū- Æ -ū-, -ū + u- Æ -ū-, -ū + ū- Æ-ū-;例:
i) ñaṇa + ālokena Æ ñaṇālokena; |
ii) demi + iti
Æ demīti |
23. 字尾-i或-u,在母音字首的動詞前可能維持不變。例:
i) gāthāhi ajjhabhāsi; |
ii) adhivāsesi avihaññamāno; |
iii) satthu
adāsi |
24. 下列字例中當它後面接其他的母音,而不接時iti,字尾母音可能不改變: a)名詞呼格: kassapa etaṃ; b)字尾為長母音,如果它不跟後續字形成複合字,如: bhagavā uṭṭhāyāsanā。c)質詞(particles)後的母音字首不變。d)動詞前字尾母音-i和-u,維持不變(見條例22。)例c:
atho + anto
ca Æ atho anto ca |
atha kho + āyasmā Æ atha kho āyasmā |
no + atikkamo
Æ no atikkamo |
|
註: 質詞稱為不變化詞(nipāta),並沒有字尾變化;它們為數眾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質詞: atho, atha, yeva, adho, yathā, tathā, tātva, yāva, eva, ivā, va, re, are, ca, hi, tu, kacci, kho, khalu, kira, pana, ce, nanu, nūna, nāma…等*。*有兩類詞沒字詞尾變化: A.不變化詞或副詞(nipāta),以及B.接頭詞或介系詞(upasagga)。後者約二十餘個: ā, u, ati, pati, pa, pari, ava, parā, adhi, abhi, anu, upa, apa, api, saṁ, vi, ni, nī, su, du (出處: “ saddanīti”; “catupadavibhāga” )。其它沒有詞尾變化的字,當然也都是不變詞。
注意: 字尾母音後接質詞字首母音a-, i-, e- (質詞如: atha, iva, eva),依連音規則為:
• itthī + iti Æ itthīti |
• so + eva Æ sveva |
• sabbe + eva
Æ sabbe’va |
• na + ettha Æ n’ettha |
25. 母音-e後面接不同組的 i)長母音,或是 ii)短母音後有兩相連子音,這樣的-e可省略。例:
i) me + āsi Æ m’āsi |
ii) sace + assa Æ sac’assa |
26. 接在-o後面的母音通常省略。例:
i) yo + ahaṃ Æ yo’haṃ |
ii) cattāro + ime Æ cattāro’me |
母音轉成半母音:
27.當母音 i,u,e,o,後接另一個母音時,可能會轉為它們的半母音。i) i, e 的半母音是 y; ii) u, o 的半母音是 v。
27i.a): 字尾的母音 –i, 接不同組的母音字首,轉成 –y-:
• vi + ākāsi Æ vyākāsi |
• dāsi + ahaṃ Æ dāsyāhaṃ |
• vitti + anubhuyyate
Æ vittyanubhuyyate |
(註: iti + eva Æ itveva) |
b) 像 me, te, ke, ye 這類字,- e 會轉成-y-;此外,如果-e後接字首a-, a-後是單一個子音的話,a- 要長化成ā。例:
• me + ahaṃ Æ myāhaṃ |
• te + ahaṃ Æ tyāhaṃ |
• me + ayaṃ Æ myāyaṃ |
• ke + assa
Æ kyassa (cf 34) |
• te + ayaṃ Æ tyāyaṃ |
|
■ 例外:
a) 字尾 –e, 後接長母音的話,可能省略:me + āsi Æ m’āsi
b) 字尾 –e, 後接短母音,再接雙子音的話, 可能省略:Sace+assa Æ sac’assa
c)
字尾 –e, 後接母音的話,後面母音有時省略:
i) te + ime Æ te’me |
ii) sace + ajja Æ sace’jja |
d) 字尾 –e, 後接母音a-的話,可能成為ā:sace +ayaṃ Æ sacāyaṃ
27ii. 當字尾的母音–u,接不同組的母音字首,會轉成–v。例:
• anu + eti Æ anveti |
• bahu + ābādho Æ bahvābādho |
• dhātu + anta Æ dhātvanta |
• su + āgataṃ Æ svāgataṃ |
• dhātu + attha Æ dhātvattha |
• anu+aḍḍhamāsaṃ Æ anvaḍḍamāsaṃ |
■ 例外: a)當字尾的母音–u,在不同組的母音字首前,可能省略u:
sametu + āyasmā Æ samet’āyasmā |
|
b)
當字尾的母音–u + i-成ū,這並不少見: sādhu + iti Æ sādhūti
c) 當字尾的母音–o,接不同組的母音字首,可能會轉成–v。例:
• ko + attho Æ kvattho |
• agamā nu kho+idha Æagamā nu khvidha |
• yato + adhikaraṇaṃ Æ yatvadhikaraṇaṃ |
• yo + ayaṃ Æ yvāyaṃ |
■ 例外: 當字尾的母音–o,在長母音前,或短母音字首其後有雙子音,通常可以省略。
i) kuto + ettha Æ kut’ettha |
ii) tato + uddhaṃ Æ tat’uddhaṃ |
iii) tayo + assu Æ tay’assu |
|
註1. 字尾的母音-u和-o變成-v,主要是發生在當-u, -o前的子音為: k, kh, t, th, d, na, y, s, h (“saddanīti”, part III “sandhisuttamālā”)
2. 有時當字尾i或ī,下一個字字首為母音的話,為了避免停頓,所以i或ī後會插入y。
i) aggi + āgāre Æ aggiyāgāre |
ii) sattamī + atthe Æ sattamīyatthe |
3. 同理, 為了避免停頓,字尾的母音-u,在下一個字首母音前會插入v:
i) du + aṇgikaṃ Æ duvaṇgikaṃ |
ii) bhikkhu +
āsane Æ bhikkhuvāsane (見以下插入子音部份) |
■ 插入子音
28. (a)為了避免停頓,在母音字尾和下一個字首母音間會插入子音, 這並不少見。
(b) 因此被插入的子音為: y, v, m, d, n, t, r, l (Æḷ), h (文法書“saddanīti”含h)。
(c) 這些中,最常用的是: d, r, m, y, v。
註: 這類子音有些只是舊語言的恢復,譬如: puna + eva Æ punareva。在此, “r”只是個回復。
插入子音範例:
■ 插入y:
i) na + imassa
Æ nayimassa |
ii) mā + evaṃ Æ māyevaṃ |
iii) santi +
eva Æ santiyeva |
|
■ 插入v:
i) bhū + ādāyaÆ bhūvādāya |
iii) pa + uccati
Æ pavuccati |
ii) migī bhantā + udikkhati Æ migī bhantā vudikkhati |
■ 插入m:
i) idha + āhu Æ idhamāhu |
ii) lahu + essati
Æ lahumessati |
iii) bhāyati + eva Æ bhāyatimeva |
|
■ 插入d:
i) saki + eva
Æ sakideva |
ii) tāva + eva Æ tāvadeva |
iii) sammā + aññā Æ sammādaññā |
|
註:
經常在質詞u後插入d,也常用在以下字之後: sakiṃ, kenaci, kiñci, kinniñci, koci, sammā, yāva, tāva, puna;此外它也放在代名詞的語基如ya, ta, sa之後。(這部份的出處是“Mahārūpasiddhi”。必需注意的是: 在多數字中,d是舊時語言餘留下來的;梵語一成不變地保留著。因此,本地的文法家用u,梵語則用ud, 所以[巴利用]ci[同梵語為]cid ...等。)例:
• u + aggo Æ udaggo; |
• u+apādiÆ udapādi |
• kenaci+eva Æ kenacideva; |
• yāva+atthaṃ Æ yāvadatthaṃ; |
• puna+eva Æ punadeva |
• ta+atthaṃ Æ tadatthaṃ; |
• ta+antaro Æ tadantaro; |
• eta+atthaṃ Æ etadatthaṃ |
■ 插入n:
• ito + āyati Æ itonāyati |
• ciraṃ + āyati Æ ciraṃ nāyati 或 cirannāyati (cf 30) |
■ 插入t:
(在yāva, tāva, ajja後多插入 t。或是在 iha 和 agga 之前。)
i) yasmā + iha Æ yasmātiha |
ii) ajja + agge
Æ ajjatagge |
■ 插入r:
• ni + antaraṃ Æ nirantaraṃ |
• du + ājāno Æ durājāno |
• ni + ojaṃ Æ nirojaṃ |
• pātu + ahosi Æ pāturahosi |
• du + atikkamo
Æ duratikkamo |
• catu + ārakkhā Æ caturārakkhā |
註1. 在tathā eva和yathā eva中間經常要插入ri;前面的-ā要短化,eva的e-省略: tathariva, yathariva。
2. 子音r通常被插在以下質詞之後: ni, du, pātu, puna, dhi, pāta, catu…等。在大多數的狀況,只是回復。
■ 插入l (注意: l = ḷ ,它通常插在 cha (六) 之後。)
i) cha+aṇgām Æ cha ḷ aṇgām |
ii) cha + aṃsa Æ chaḷaṃsa |
■ 插入h:
i) su + ujuca
Æ suhujuca |
ii) su + uṭṭhitaṃ Æ suhuṭṭhitaṃ |
■ II. 子音連音 (Consonantal Sandhi)
29. 子音的連音,出現在母音字尾接子音字首時。
30. 大多數的狀況,子音的連音是訴諸音律的需要,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
31. 子音前的長母音,可能會短化:
i) yathā + bhāvi + guṇena Æ yathabhāviguṇena |
ii) yiṭṭhaṃ vā hutaṃ vā loke Æ yiṭṭhaṃ va hutaṃ va loke |
32. 子音前的短母音,可能會長化:
• du + rakkhaṃ Æ dūrakkhaṃ |
• su + rakkhaṃ Æ sūrakkhaṃ |
• evaṃ gāme muni care Æ evaṃ gāme munī care |
33. 子音字首前的字或質詞,其字尾為母音,子音字首通常要重複。例:
• idha + pamādo Æ idhappamādo |
• anu + gaho Æ anuggaho |
• su + paṭṭhito Æ suppaṭṭhito |
• vi + jotati
Æ vijjotati |
• vi + payutto
Æ vippayutto |
• kata + ñū Æ kataññū |
• a + pativattiyo
Æ appativattiyo |
• du + labho Æ dullabho |
• pa + kamo Æ pakkamo |
• du + sīlo Æ dussīlo |
• yathā + kamaṃ Æ yathakkamaṃ (34) |
註1). 子音字首v-在母音字尾後,轉變成bb:
• ni + vānaṃ Æ nibbānaṃ |
• ni + vāyati Æ nibbāyati |
• du + vinicchayo
Æ dubbinicchayo |
|
2). 重複的子音通常在接頭詞: u-, upa-, pari-, ati-, pa-,
a-, anu-…等之後。
3). 子音的重複規則是: 氣音(如: dh)要重複一個非氣音(d,成ddh),非氣音(如: d )要重複一個非氣音(t, 成tt)。也就是說:要重複的是非氣音。
34. 在兩個相連子音前的母音,在音律上算是長音,長母音-ā /-ī / -ū 自然地就不許出現在雙子音前。
35. 依照33),質詞字尾為長母音,子音字首通常要重複,長母音要短化。
• ā + kamati Æ akkamati |
• parā + kamo Æ parakkamo |
例外: 不過規則34,35有些例外,以下是最為常見的:
• na+aññaÆ nāñña |
• na + assa Æ nāssa |
• na+assuÆ nāssu |
• kasmā+assaÆ kasmāssa |
• tatra+assaÆ tatrāssa |
• sa+antevāsikoÆ sāntevāsiko |
• sa+atthiÆ sātthi |
• vedanā+khandhoÆ vedanākkhandho |
36a. 在子音字首前,so、eso的o可轉為a:
i) eso dhammo
或 esa dhammo |
ii) so muni 或 sa muni |
b. 有時這個改變甚至會在母音前,因此造成一個停頓,維持不變是可以的。如:
so attho 或 sa attho
c. 相同的改變也會出現(改o為a),但不很常見,如: ayo(鐵, aya)、 mano (心, mana)、 tamo(黑暗 tama)、paro(其他 para)、tapo(懺悔,苦行 tapa)、ayopattaṃ (鐵鉢, ayapattaṃ)。
■ III. 輔音的連音
37. 當字尾為輔音ṃ,下個字的字首為母音或子音時,要進行連音處理。
38. 輔音ṃ後接子音,可能會保持不變。例:
• taṃ dhammaṃ kataṃ |
• taṃ khaṇaṃ |
• taṃ patto |
|
39. 輔音ṃ後接子音,可能會轉為與子音同列的鼻音。即:
-ṃ + 子音k, kh, g, gh, ṅ → -ṅ+子音- |
-ṃ + 子音 t, th, d, dh, n → -n +子音- |
-ṃ + 子音c, ch, j, jh, ñ → -ñ +子音- |
-ṃ + 子音 p, ph, b, bh, m → -m+子音- |
-ṃ + 子音ṭ, ṭh, ḍ, ḍh, ṇ → -ṇ +子音- |
|
例:
• raṇaṃ + jaho Æ ranañjaho |
• saṃ + mato Æ sammato |
• taṇhaṃ + karo Æ taṇhaṅkaro |
• evaṃ + kho Æ evaṅ kho |
• saṃ + ṭhito Æ saṇṭhito |
• dhammaṃ + ca Æ dhammañca |
• jutiṃ + dharo Æ jutindharo |
• taṃ + niccutaṃ Æ tanniccutaṃ |
註: 在子音字首l前, saṁ和puṁ的輔音會變為l:
• saṁ + lakkhaṇā Æ sallakkhaṇā |
• pati saṁ līno Æ paṭisallīno |
• saṁ + lekko Æ sallekho |
• puṁ + liṇgaṃ Æ pulliṇgaṃ |
40. 輔音ṃ後接e或h, 會分別轉變為ññ和ñh。
• taṃ + eva Æ taññeva |
• paccantaraṃ + eva Æ paccantaraññeva |
• evaṃ + hi kho Æ evañhi kho |
• taṃ + hitassa Æ tañhitassa |
41. 當y跟在輔音後,會被同化,兩個結合而成ññ:
• saṁ + yuttaṃ Æ saññutaṃ |
• saṁ + yogo Æ saññogo |
註: y在輔音後不合併,兩個字母保持不變的,也不少見: saṁyuttaṃ; saṁyojanaṃ
42. 當輔音後有母音,會變成m:
• taṃ + atthaṃ Æ tam atthaṃ |
• yaṃ + āhu Æ yam āhu |
• kiṃ + etaṃ Æ kim etaṃ |
|
註: 羅馬字母編寫的長行(散文),對第39和42條規則並不那麼嚴格,輔音後接母音或子音是可以保持不變,甚至於在單一字彙中,也是可以的;在詩偈類韻文中,輔音後接母音,輔音的保持或者改變成m,這要依音律的需求而定。
43. 有時輔音後若接母音,可能會變成d:
• etaṃ + attho Æ etadattho |
• etaṃ + eva Æ etadeva |
• etaṃ + avoca Æ etadavoca |
• yaṃ + anantaraṃ Æ yadanantaraṃ |
• yaṃ + idaṃ Æ yadidaṃ |
註: 輔音變d,不太實際;在大多數的實例中,d只是一個回存[E.M.:也就是說:它反應出字源學上較早期-如從吠陀時代-的字形](見插入子音部份)。
44. 輔音後若接母音或子音,可能會被省略。
• tāsaṃ + ahaṃ santike Æ tāsāhaṃ santike |
• ariyasaccānaṃ + dassanaṃ Æ ariyasaccānadassanaṃ |
• etaṃ buddhānaṃ + sāsanaṃ Æ etaṃ buddhānasāsanaṃ |
45. 母音字尾跟子音字首間,有時會插入輔音(要再與子音同化為同列鼻音)。
• ava siro Æ avaṃsiro |
• manopubba gamā Æ manopubbaṇgamā |
• cakkhu+udapādi Æcakkhuṃ udapādi |
• yāva c’idha
bhikkhave Æ yāvañc’idha |
46. 輔音後母音可能會被省略 (ṃ要再轉為子音同列鼻音):
• kiṃ + iti Æ kinti |
• idaṃ + api Æ idaṃ’pi Æ idaṃ pi (或 idampi) |
• cakkaṃ + iva Æ cakkaṃ va |
• kaliṃ + idāni Æ kaliṃ’dāni或 kalin dāni |
■ 字母的互換
47. 字母的互換很常見。
• dh 變 h; rudhira Æ ruhira |
• y 變 j;gavayo Æ gavajo |
• d 變 t; sugado Æ sugato |
• k 變 y; sake pure Æ saye pure |
• t 變 ṭ; pahato Æ pahaṭo |
• j 變 y; nijaṃputtaṃ Æ niyaṃputtaṃ |
• t 變 d; gantabba Æ gandabba |
• t 變 k; niyato Æ niyako |
• g 變 k; hatthupaga Æ hatthupaka |
• k 變 kh; nikamati Æ nikhamati |
• r 變 l; paripanno Æ palipanno |
|
■ 符號說明
48. 先前說明過,母音上加一短槓(-),表長母音。
i) ahaṃ sakkhī ahaṃ sakkhī (我親自見到!I am witness!) |
ii) pajjalantāni pabbatakūṭāni mālāguḷabhāvaṃ āpannāni disvā (見到燃燒熾烈的山頂變成花球…Seeing
the blazing mountain peaks had turned into nosegays...; Pajjalati =pa + jal + a,燃燒。【PPR】 ~lanta。Pabbatakūta 【n.】山頂; Gula【n.】球體。Apanna 為(apajjati =a + pad + ya犯過)的【aor】受過,遇過。 |
49. 兩個音節縮合成一個,用彎曲(^)符號來強調:
i) sādhu hoti,
lacchasâti. (好吧!你會得到它!All right!
You will get it.) (= -a + iti) |
ii) taṃ…gaṇhissāmâti. (我會抓到他!I will seize him!) |
註: 大多經文,彎曲符號是以跟長母音一樣的短槓(-)來表達[E.M.:也就是說, 讀者自己要推斷這個短槓究竟是長母音或兩字縮合]。
50. 母音的省略用撇號(')來表示。
i) eken´ūno Æ ekena ūno |
iii) pi’ssa Æ pi assa |
ii) idān’eva Æ idāni eva |
iv)
tass’ekadivasaṃ Æ tassa ekadivasaṃ |
第三章 語音的同化 (ASSIMILATION)
■ 介紹
51. 本章討論的事項,或許應該含括在「連音」的章節。語音的同化並無特殊之處,它只是為了合音律所做的改變。我已經在上一章做過說明,雖然連音規則,是讓剛入門的學生方便理解、運用,語音的同化條例把他們全弄糊塗了,阻礙了他們的學習、閱讀。困難來自他們缺乏梵語教育,毫無這方面的知識,學習巴利就更辛苦。接下去的段落,我會盡力簡潔明瞭地解釋,儘可能清楚地解釋同化的規則。我們建議學生們這章要深入學習,並且在他的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查閱。
52. 語音的同化是調和兩個子音中之一。它涉及轉變一個音到同列的另一個音,不過有時是變到不同列的另一個音。(見圖表一: 字母的分類。)
■ 同化的分類
53. 語音的同化有兩類:
i) 字首子音被前字的字尾子音同化。這個稱為前進式同化(前音不變, Progressive Assimilation)。以下範例a)的n(齒音)被同化為 g,它是屬另一列(喉音)字母。範例b)- t變成d,跟前面的dh同化,t和d同列都是齒音。
a) √lag執著+na Ælagna
Æ
lagga (adj.執著) |
b) √budh (知) + ta Æ budhta Æbuddha
(已覺) |
ii) 字尾的子音被後字的字首子音同化。這個稱為後退式同化(後音不變, Regressive Assimilation)。以下這兩個範例,a) p跨過另一列,被字首的t同化。在b),m也同樣的,跨到另一列,跟t同化,變成n。
a) √lip(塗)+ ta Æ lipta
Æ litta(被塗) |
b) √dam (制伏) +taÆdamtaÆdanta
(被制伏) |
■ 同化通則
54. 同化通常出現在下列語形的構成: 被動語態、被動完成分詞、動詞第三類變化的語基、不定體、連續體、可能被動分詞和強意動詞,以及在衍生字詞時,受某些接尾詞影響會出現同化。
55. 在巴利語中,後退式同化較常見。
56. 當塞音與一個(非鼻音的)塞音字首遇合,通常會出現後退式同化,也就是說: 第一個子音被第二個同化。
• sak + ta Æ sakta Æ satta |
• sak + thi Æ sakthi Æ satthi |
57. 喉音同化後面的齒音:
• lag + na Æ lagna Æ lagga |
• sak + no Æ sakno Æ sakko+ti Æ sakkoti |
58. 喉音同化了前面的齒音字尾:
• ud+kamāpeti Æ ukkamāpeti |
• tad+karoÆtakkaro |
• ud+gacchatiÆuggacchati |
|
59. 字尾的顎音被接續的齒音同化成舌音:
• √maj + ta Æ maṭṭha或maṭṭa |
• √pucch + ta
Æ puṭṭha |
• √icch + ta
Æ iṭṭha |
|
*要完善的理解這些改變,就要記得: 字是不會以顎音或h來做結束,因為這些並不是本源字(primitive letters)。顎音是源於喉音跟某些母音的碰觸。h是舊語言gh的呈現,且是j的氣音。因此,字母的喉音在字尾重現,要不是純舌音就要轉為舌音,然後同化或被同化於後續的齒音。例如:√pucch Æ puṭh + ta Æ puṭṭha, 但是√mucÆ muk + ta Æ mukta Æ mutta;√bhuj Æbhuk+ ta Æ bhukta Æ bhutta;還有√maj Æ maṭ(ṭ =梵語的ṣ)+ ta Æ maṭṭa。在梵語,√mṛj + ta Æ mṛṣṭa Æ巴利 maṭṭa。
a)
不過 j 有時會被後續的t同化: √bhuj + ta Æ bhutta
b) c也會被同化成 t: √muc + ta Æ mutta
60. 但是,字首的顎音會同化前面字尾的齒音:
• ud + cinati Æ uccinati |
• ud + chedī Æ ucchedī |
• ud + jala Æ ujjala |
• ud + jhāyati Æ ujjhāyati
|
61. 字尾的舌音同化了後續屬清音的齒音字首t: √kuṭṭ + ta Æ kuṭṭha
62. 字尾的齒音被後面接續的子音同化:
• ud + gaṇhāti Æ uggaṇhāti |
• ud + khipati Æ ukkhipati |
• ud + chindati Æ ucchindati |
• ud + jhāyati Æ ujjhāyati |
• ud + sāha Æ ussāha |
• ud + tiṇṇa Æ uttiṇṇa |
• ud + loketi Æ ulloketi |
|
63. 當字首的t,接在一個濁音的氣音(gh行)後面,會呈前進式同化: 濁音的氣音會掉,接續的t會轉成濁音,也就是d;又接字尾濁音所掉的氣音,變成dh。例:
√rudh + ta Æ rudh + da Æ rud + dha Æ ruddha
注意: 若是字尾是-bh,那接續的t-要變dh,進行後退式同化:
√labh + ta Æ labh + d(a)Æ lab + dha Æ laddha
64. 喉音或唇音清音的非氣音(如k,p..),通常會被接續的齒音清音(t)字首同化。
• tap + ta Æ tapta Æ tatta |
• sakt + hi Æ sakthi Æ satthi |
• sak + ta Æ sakta Æ satta |
• kam + ta Æ kamta Æ kanta |
65. 唇音字首,通常會同化前面的齒音清音或濁音的非氣音(t/th/d):
• tad + purisa Æ tappurisa |
• ud + pajjati Æ uppajjati |
• ud + bhijjati Æ ubbhijjati |
• ud + majjati Æ ummajjati |
66. 唇音字尾,可能會同化鼻音字首: pāp + no + ti Æ pāpno + ti Æ pappoti
■ 鼻音的同化
67. 字尾的-m在t-前會被同化。如: √gam + tvā Æ gamtvā Æ gantvā
68. 要保留成組的- sm-: tasmiṃ, bhasm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