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與喜悅之路(四)》
《靜坐與喜悅之路(四)》 /護法法師 主講 邱 秀 華 筆錄
◎觀感受
我們身體上有各種感受的東西,約略分為樂受、苦受、不苦不樂
受。我們大都喜歡樂的感覺,愈多快樂愈好,愈輕鬆舒服愈好。你喜
不喜歡快樂?有人喜歡痛苦嗎?
我們有感受,就有一種樂的感覺,一種苦的感覺,我們常常被這
些情緒干擾。樂的感覺會高興、舒服,苦的感覺就痛苦、沈悶。然而
在不苦不樂的狀態時,會感覺真正輕鬆。你快樂的時候,不一定輕
鬆,你仍舊要花費能量,所以快樂之後就開始累了。
通常我們都是被苦受或樂受拉著走,不容易拉回來中性的感受。
我們的生命就一直浪費在苦、樂的循環裡,沒有辦法回歸中性。靜坐
的一個方式是不被樂影響,也不被苦影響。試試看,可不可以回到中
性──不苦不樂的地方。
我們可讓身體產生一種磁場。任何東西進來時,都可以不苦不
樂。如果現在有人讚歎說:「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或者說:
「你是最不錯的人!」你會不會高興?會呀!一般人被讚歎就會高
興。假如說:「你是最討厭的人。」或「你是世上最醜陋的人,從未
看過像你這麼醜的人。」那麼你會感覺痛苦,因為還沒有修行到不苦
不樂的中性。如果你有一種能量,當一句責罵的話聽了以後,感覺不
愉快時,你能否能像磁鐵般接納,甚至消化掉?
靜坐的目的是要回到不苦不樂的心態。我們較少觸及不苦不樂的
中性,所以煩惱比較多。若是我們有不苦不樂的心態就很不錯,那麼
有人罵你,你也笑得出來;有人打你,你也舒服;有人批評你、看不
起你,你也不會動心。心寧靜不會被干擾,就是回到中性的感覺。
◎清楚感受的起伏
人們常讓外在的苦樂與內心的苦樂糾結在一起,分不清楚,正在
什麼感受之中。也從來沒有分析過,總是讓它一一跳過。若能加以分
析就真的會舒服。
最近有一個例子:有兩個人本來講好一起付電視第四台的費用,
半年三千元,每人各付一半。後來,其中一人只想要享受卻不願付
錢。另外一個人學過感受的觀照,所以並不動氣。只是提醒他:「你
這是什麼樣的念頭?自己想想看!」那人仔細想了以後,就不好意思
堅持只要享受卻不付費了。
我們常讓苦、樂打結;有時苦,有時樂,根本不清楚的話就會
累,對健康有害。分析清楚自己的念頭,就不會陷入矛盾衝突。你可
以先觀照身心內外的苦、樂、不苦不樂。感受清楚,再加上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也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覺,一一加以分析,
感覺會愈來愈敏銳,什摩事情還沒有做之前,你就已清楚了。
深入察覺肉體裡為什麼有這種感覺,清楚它如何生起,存在多
久,何時消失,你會產生特別的觀念:「『感覺』這個東西,不會是
永遠的,它還是會改變的。」剛剛才生氣,可能一下子就笑出來了。
不懂就會生氣,懂了以後不會生氣。心不清楚才會生氣,清楚以後便
不會生氣了。
有時候苦的感受來了,消失了,又來了,又消失了。這些一點一
點地清楚以後,你就會明白所有的東西都是以「受」為主,感覺控制
了一切。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工作?因為你有感覺呀!但是快樂
的感覺不會永遠不變,所以佛陀常讚歎中性的感覺。苦、樂的感覺常
常在改變,若能回到不苦不樂的中性感覺,會非常舒服。你一下子看
到一個感受起來,沒有了,起來,沒有了,清楚自己真正感受就可以
了,其餘都是假的。
我們的「受」太複雜了,但是你可能從來沒有調查過,沒有想
過,為什麼我們聽一句好聽的話就會感到快樂?我們身體裡的細胞是
怎樣動的?為什麼會高興?我們的肉體有沒有正常?我們的肉體也像
電腦一般,在毫無設防之下,會感染病毒,只有預先裝置防毒軟體以
避免電腦中毒。我們要透過修行觀照,回到中性的感覺,可以不受外
在因素的干擾啊!
◎觀察感受的靜坐法
今天靜坐的方法:平靜地、有感受地,慢慢地吸氣,感覺從鼻口
到喉嚨整條氣是涼的、平靜的。慢慢地吸氣之後,慢慢地吐氣,速度
不要太快,平穩不粗糙,輕鬆、舒服的。
進一步體驗:今天你的感受如何?是樂的感覺?苦的感覺?還是
不苦不樂的感覺?心可以抓到哪一個感覺?是無聊的感覺呢?還是興
趣盎然的感覺?或是想到手錶,一直注意時間到了嗎?整個過程清清
楚楚,緩緩地吸氣、吐氣,影響最深刻的「受」是哪一個,抓出來就
可以了。
◎分享「受」的展現
每年冬天我就會想到尼泊爾。以前我住在尼泊爾的寺院,曾經跟
幾個朋友在寺院後面的空地種冬瓜,每天澆水,勤於施肥,照顧得
好,一年之內,收成了一百多個冬瓜。冬瓜吃不完,寺院裡不必買菜
了,早餐吃冬瓜,午餐也冬瓜,到了夏天還是吃冬瓜,甚至切片曬
乾,雖然冬瓜價錢貴,但出家人賣冬瓜不好看,所以寺院不能賣冬
瓜,凡是來寺院的人,都可以送他冬瓜。當時我們也種苦瓜,但是苦
瓜收成少。我喜歡吃苦瓜,感覺有滋味。每天早上在佛陀面前念經,
祈求:「冬瓜少一點,苦瓜多一點!」每天心裡要求佛陀讓冬瓜變成
苦瓜,靜坐中也求,像神經病一樣,結果是愈求愈爛。
當時我正在讀高中,上植物學時,我認真探討:苦瓜的種子和冬
瓜的種子看起來差不多,它的化學成分也一樣,種了苦瓜也種了冬
瓜,一樣的土壤,一樣的陽光,也同樣澆水,為什麼結果不一樣?苦
瓜帶著苦甘的滋味,冬瓜的味道卻是清淡的,我以為是土地不公平或
是水不公平。這個問題我曾問過植物學的老師,研究化學成分,分析
討論之後,也得不到圓滿的答案。我們去問師父:「為什麼苦瓜會
苦,冬瓜不會苦?」我的師父只回答一句話,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師父說:「那是既定的法則。」
既定的法則是固定的,設定好的。想想看,我們有各種受,感覺
苦,什麼事情做出來就會苦;樂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會快樂。
於是我知道:哦,原來是既定的法則。一句話就解決我的疑惑
了。從此以後,我不再隨便祈求佛陀,諸如:我要錢,我要冬瓜變苦
瓜……這些觀念都沒有了。
以前我曾經求過佛陀,要有一件好的袈裟。看到其他大法師穿漂
亮的袈裟,我念經時也跟佛陀說過,我要穿一件好的袈裟,佛陀從未
幫忙,沒有給呀!
如果為了苦瓜,到佛陀前面頂禮三拜,繞一百零八圈,燒香,供
養花,虔誠地祈求:「苦瓜你快點變成甜的!」可以嗎?會變甜嗎?
不會嘛!現在我看到台灣人去拜拜,祈求,非常迷信,就好像芒果樹
裡求橘子,是不會有結果的。甚至有很多台灣人去榕樹下面一直等
著,求小孩、求錢財,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在台灣習俗上,拜拜的時候,準備了很多雞、鴨、魚、肉,拜鬼
之後帶回去自己吃,比鬼還要厲害,其實是自己拜自己。這些迷信的
行為,如果你知道「感覺」的話,你會很清楚。
此後,我沒有跟佛陀求過什麼東西。一切都是跟我們自己有關
係,你求自己就可以了,求自己速度比較快,求佛陀太慢了。
曾經有一則電視廣告說:「修密宗可得財富」,有人問我:「修
密宗真的會有錢嗎?」我告訴他:「你不要那麼笨,想想看,西藏難
民這麼多,窮得沒飯吃,如果他們真有財神,每天膜拜就可以了,為
什麼西藏山區修密的人依然窮困可憐呢?」他們聽了以後恍然大悟,
為什麼從來沒有想過。
所有一切都是在我們自己的感受裡面表演而已,沒有什麼奇特的
東西,如果你感覺好就好。我們播什麼樣的種子,結什麼樣的果,種
橘子結橘子,種芒果結芒果,行善作惡皆有一定的因果。求了以後不
一定會好,提醒而已,主要是我們自己內心要改變。
◎保持警醒的心
靜坐沒有什麼神祕,我們有警覺心,有慈悲心 ,有感覺,我們本
身有的特色要發展。從外面改不容易,從裡面改才會快,就是從感受
下手,能夠穩定而不輕易受感動。如果有一個人強迫你一定要聽他的
話,你若接受他的觀點,你自己的感受都沒有了。要有判斷的能力,
不隨便受影響才好。
在泰國有很多人去上座部的寺院,不只是因為尊敬出家修行者,
也是因為佛法裡可以批評、分析、討論,可以回答各種疑惑,絕不是
一味迷信或崇拜佛像。佛陀等於是「覺性」,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有
沒有清楚的感覺,有覺性,佛陀就來了。
經驗過各種受,一直重複就會無聊,清楚就不會執著。你知道感
受生起、消滅,來來去去,來來去去。你會體驗到,唉,沒有什麼可
執著。你的心將不再執著。
不斷練習之後,你將清楚有時快樂,有時痛苦,痛苦的時候影響
更大。你若感覺痛苦,那是因為你還放不下,你還喜歡它,喜歡這份
痛苦,抓得緊所以痛苦,忙著想它,照顧它,痛苦就愈來愈多,這是
你的錯誤嘛,不是嗎?
如果有「讓感覺回歸中性」的觀念,所有痛苦可以快速解決,但
是說得容易,做來難。當你沈淪於痛苦時,不妨默念:「這是我自己
創造的。我放不下,我想得好、照顧得好,我抓得緊,沒有讓它
走。」能夠清楚覺受,你的境界不錯,是不一樣的人了。循此途徑下
手。可以開悟,可以解脫。
◎開發真正的感受
外國人最喜歡用「感受」來處理問題,印度有一個葛印卡
(S.N.Goenka)就是用這個方法來指導修行,運用在日常生活上。痛
哭流涕的人來,他會說:「你一定要哭,因為你放不下,只是哭得不
會很久。因為生起了還會滅,不久之後,你一定會停下來。你若要停
下來,現在也可以,等一下也可以,等兩個小時或三個小時也可
以。」他們講時毫不客氣。
有一個案例:一位有錢的老婦人,她有一種特別的癖好,就是去
百貨公司購買昂貴的東西,卻要順手牽羊偷竊便宜的小玩意兒。由於
她是大主顧,所以百貨公司總是睜一眼閉一眼,縱容她的小偷行為。
有一次,新來的售貨員不知情之下,在她行竊時,將她逮個正著,送
去見老闆,弄得很尷尬。後來他們帶她去找心理醫師,每週接受心理
諮商。經過一年以後,治療完成,老婦人向醫師說:「我很感謝你,
你的治療很成功,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以前我在百貨公司偷東西
時,心裡有恐懼的感覺,又很不好意思,經過你的治療之後,我偷得
更快更多,一點兒也不害怕了。所以很感謝你
。」
有些心理治療適得其反的原因,是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太多,不清
楚真正的感覺而忽略了主題。如果以我們的方法運用在心理治療上,
小孩、大人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例如:小孩子喜歡玩具、糖果,有玩
具、有糖果就會高興了,年輕人多半是愛情與事業這兩個問題,年紀
大了以後則是安全感以及健康的照顧等等。透過「受」的方法,他們
感覺怎麼樣,我們會知道。我說了一句話以後,聽的人感覺如何?是
否感覺快樂?有沒有輕鬆、舒服?還是我說了這一句話以後,是否會
成為對方一輩子的敵人?我們都會清楚,知道自己要控制。如果這個
人有錯,但是他沒有辦法接受,我們用「感覺」可以知道怎麼樣解決
問題,速度非常快,又可以避免直接的傷害。
◎觀照感受的益處
每一個苦、樂都要提醒回到不苦不樂,把它當作中心。如果你有
苦就是你自己錯了,你自己笨蛋,放不下嘛。若是有人要為你的痛苦
負責任,你會不會高興?自己的痛苦誰要參加?事實上你想清楚以
後,就不會有這個觀念了。如果有人因為沒有愛而感覺非常可憐,沒
人照顧而痛苦難過,「感受」裡面會告訴你,你不愉快,因為沒有人
愛你,那麼,痛苦是應該的。要求人家愛你,你才會快樂,這樣算不
算小人?這樣是沒有自立呀!另外一個觀念是:有人愛你,你仍然不
會快樂,因為別人要為你的快樂負責任,這樣子很麻煩。
「受念處」不斷觀照以後,你看事情會比較清楚,會真的快樂。
若是今後你每件事都能從感覺來調整,就很舒服,要改變別人的痛苦
就速度快,但自己一定要有經驗,沒有練習過就不行,那只是理論知
道而已。如果你練習過一段時間,遇到有苦惱的人來,聽了你的話以
後,他一定會感覺輕鬆,也笑得出來。這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練習經行
今天要練習五個步驟:「腳跟提高、離地、移動、降低、放
下」。這次練習加上對「降低」的體驗,要清楚地感覺。
這個禮拜在家練習,睡覺之前要想:今天我感受的東西,是苦的
多,還是樂的比較多?是否依然存在?在哪裡?多久?整個禮拜研究
調查你自己的感受,好好地練習,加上每天經行,會健康、舒服、喜
悅。(1995.10.26講於嘉義新雨道場)
回到府城佛法篇。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