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更新日期: 87('98)/08/09
1:<<清淨道論>>全書是為了回答下面的問題:
內結與外結,人被結綁住,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
「結」是貪愛的意思,綁住人們的東西。愛有物質方向和內心方面,六根引
發的煩惱都是結。結猶如苦行者糾纏的頭髮,很難打開。所以,如何打開生
死輪迴的網結呢?
2:全書的回答可以表達如下: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
「住戒」是戒學,「修心」是定學,「修慧」是慧學,這三學就是本論的全
部內容。
3:本論名為「清淨道」,就是導至涅槃的道路。「清淨」是已淨化垢穢的
涅槃,「道」是到達涅槃的方便。本論就是以戒定慧三學來導引清淨道。三
學可以從九個不同角度解釋。
3.1:三增上學,戒是增上戒學,定是增上心學,慧是增上慧學。
3.2:三種善教,戒是闡明初善,定是闡明中善,慧是闡明究竟善。
3.3:成就究竟解脫的原因,戒是三明的原因,定是六神通的原因,慧是四
無礙解的原因。
3.4:避二邊而行中道,戒是避免欲樂的極端行為,定是避免自我折磨的極
端行為,慧是中道正行。
3.5:超越三界的方法,戒是超越惡趣的方法,定是超越欲界的方法,慧是
超越一切輪迴的方法。
3.6:三種斷煩惱的層次,戒是以各種善來對治各種煩惱,定是鎮伏壓住煩
惱,慧是斷盡煩惱。
3.7:三種對治的方法,戒是諸惑違犯的對治,定是纏的對治,慧是隨眠的
對治。
3.8:三種雜染的淨化,戒是惡行雜染的淨化,定是愛雜染的淨化,慧是惡
見雜染的淨化。
3.9:得到聖果的原因,戒是初果二果的原因,定是三果的原因,慧是四果
阿羅漢的原因。只有初果二果的人圓滿戒,三果的人才圓滿定,證阿羅漢稱
為慧圓滿。
4:<<清淨道論>>全書的結構可以三學或七清淨來劃分。
4.1:依三學分為三部分,戒學、定學、慧學。論中以樹為喻,解釋整體「
清淨道」。戒學的持戒與定學的修心是樹根,而戒又為定的基礎,沒有樹根
將沒有樹。慧學須先聽聞思維智慧所要了知的真理(蘊、處、界、根、諦、
緣起),這猶如種樹的大地,沒有大地泥土的樹就會枯死。修習智慧就是修
毗婆舍那觀,修毗婆舍那觀就像樹幹,樹幹是透過樹根攀穩深入泥土中,在
泥土中攝取養分;修觀就是清淨道的骨幹,它的必要對象是「五蘊無常苦無
我」的大地,然而這是以戒定為根基。清淨道的目的地就是涅槃,猶如樹的
果實。總之,「清淨道」就像大樹,壯健的骨幹透過清淨有力的根深入大地
吸取養分,成熟豐美的果實。
圖一:樹的比較(圖待補)
4.2:<<清淨道論>>就是七種清淨的七階段。一:戒清淨就是戒學,二:心
清淨就是定學,其餘五清淨就是修慧的骨幹,三:見清淨、四:度疑清淨、
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智見清淨、七:智見清淨,它們是觀察五蘊
無常苦無我。可見,七清淨是對三學的修行次第進一步的說明。前六階段都
只是世間的,第七階段才是出世間的聖道與聖果。
5:本書如何安排解釋<<清淨道論>>?可整理成表一。全論有一個綱要的<
序論>,二十三章的正文,簡潔的結論;本書也有一個<序論>,九章的正文
,結論。戒學包含全論的第一、二章,屬於第一部分;戒學也是本書的第一
部分,在第一章中解釋。定學包含全論的第三章到第十三章,屬於第二部分
;定學也是本書的第二部分,在第二、三、四章中解釋。慧學包含全論的第
十四章到第二十三章,屬於第三部分;慧學在本書也是第三部分,在第五到
八章中解釋。全論的最後有結論;本書也於最後總結說明。
| 七清淨 | <<清淨道論>> | 本書 |
|---|---|---|
| 序論 | 序論 | |
| 一:戒清淨 | 戒學(第一、二章) | 第一章 |
| 二:心清淨 | 定學(第三至十三章) | 第二至四章 |
| 三:見清淨 |
慧學: (慧地:第十四至十七章) 慧體與果: |
第五至七章 第八章 |
| 結論 | 結論(十六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