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阿毗達摩義論

第一 攝心分別品


資訊更新日期: 88('99)/10/16

攝阿毗達摩義論(注1)

阿耨樓陀造(注2)葉均譯
    南無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者!

第一 攝心分別品(注3)

    <1>、  無上正等正覺者,及諸正法最上僧,         歸命禮敬我當說:攝阿毗達摩義論。         此中敘說對法義,依第一義有四種:         心、心所、色及涅槃,攝一切法盡無遺。     <2>、  這裏先說心法有四種,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及出世         間(心)。

一、五十四欲界心

  此中欲界(心)是什麼呢?即
        1.十二不善心(注4):   (1)喜俱邪見相應無行一(注5),(2)(喜俱邪見相應)有行一(注6),   (3)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   (5)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 (6)(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   (7)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8)(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    此等八法名為貪俱心。   (9)憂俱瞋恚相應無行一, (10)(憂俱瞋恚相應)有行一。    此等二法名為瞋恚相應心。   (11)捨俱疑相應一,   (12)捨俱掉舉相應一。    此等二法名為愚癡心。   如是一切,稱為十二不善心。     <3>、  貪根有八種,瞋癡根各二,         如是總稱為:十二不善心。     <4>、  2.十八無因心:        (1)捨俱眼識, (2)(捨俱)耳識,(3)(捨俱)鼻識,        (4)(捨俱)舌識,(5)苦俱身識, (6)捨俱領受心及        (7)捨俱推度心(注7)。         這七種名為不善異熟心(注8)。        (1)捨俱眼識, (2)(捨俱)耳識,(3)(捨俱)鼻識,        (4)(捨俱)舌識,(5)樂俱身識, (6)捨俱領受心,        (7)喜俱推度心(注9)及(8)捨俱推度心。         這八種名為無因善異熟心(注10)。        (1)捨俱五門轉向心,(2)(捨俱)意門轉向心及        (3)喜俱(阿羅漢)笑心。 這三種名為無因唯作心(注11)。   如是一切,稱為十八無因心。     <5>、  不善異熟七,善異熟有八,         唯作心三種,為十八無因。         除惡及無因,尚餘五十九。         或說九十一,是名為淨心(注12)     <6>、  3.二十四有因心:        (1)喜俱智相應無行一, (2)(喜俱智相應)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5)捨俱智相應無行一, (6)(捨俱智相應)有行一,        (7)捨俱智不相應無行一,(8)(捨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這是八種欲界善心(注13)。        (1)喜俱智相應無行一, (2)(喜俱智相應)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5)捨俱智相應無行一, (6)(捨俱智相應)有行一,        (7)捨俱智不相應無行一,(8)(捨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這是八種欲界有因異熟心(注14)。        (1)喜俱智相應無行一, (2)(喜俱智相應)有行一,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一,(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5)捨俱智相應無行一, (6)(捨俱智相應)有行一,        (7)捨俱智不相應無行一,(8)(捨俱智不相應)有行一。         這是八種欲界有因唯作心(注15)。      如是一切二十四種,稱為欲界有因善、異熟、唯作心。     <7>、 欲界中有因,善異熟唯作,         由於受智行,區別二十四(注16)。         欲異熟廿三,善不善二十,         唯作有十一,共為五十四(注17)

二、十五色界心(注18)

    <8>、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注19)初禪善心,        (2)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善心,        (3)喜、樂、一境性俱第三禪善心,        (4)樂、一境性俱第四禪善心,        (5)捨、一境性俱第五禪善心。         這五種名為色界善心。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異熟心,        (2)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異熟心,        (3)喜、樂、一境性俱第三禪異熟心,        (4)樂、一境性俱第四禪異熟心,        (5)捨、一境性俱第五禪異熟心。         這五種名為色界異熟心。        (1)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唯作心,        (2)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唯作心,        (3)喜、樂、一境性俱第三禪唯作心,        (4)樂、一境性俱第四禪唯作心,        (5)捨、一境性俱第五禪唯作心,         這五種名為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五種,名為色界善、異熟、唯作心。   <9>、 由於禪差別,色界意有五。       善、異熟、唯作,區別彼十五(注20)

三、十二無色界心(注21)

  <10>、 (1)空無邊處善心,(2)識無邊處善心,       (3)無所有處善心,(4)非想非非想處善心,        這四種名為無色界善心。       (1)空無邊處異熟心,(2)識無邊處異熟心,       (3)無所有處異熟心,(4)非想非非想處異熟心,        這四種名為無色界異熟心。       (1)空無邊處唯作心,(2)識無邊處唯作心,       (3)無所有處唯作心,(4)非想非非想處唯作心,        這四種名為無色界唯作心。       如是一切十二種,名為無色界善,異熟、唯作心。   <11>、 由於所緣之差別,無色界意有四種。       又依善、異熟、唯作、區別而立十二心。

四、八出世間心(注22)

  <12>、 (1)須陀洹道心,(2)斯陀含道心,       (3)阿那含道心,(4)阿羅漢道心,        這四種名為出世間善心。       (1)須陀洹果心,(2)斯陀含果心,       (3)阿那含果心,(4)阿羅漢果心,        這四種名為出世間異熟心。       如是一切八種,名為出世間善、異熟心。   <13>、 由於四道別,故善心有四,       同彼異熟果,為無上八種(注23)。       十二不善心,善心二十一,       三十六異熟,二十唯作心;       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       無色心十二,出世間八種;       如是應知意,區別八十九(注24)。       智者再分別,一百二十一。

五、一百二十一心

  <14>、 八十九心,怎樣成為一百二十一心?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禪須陀洹道心,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禪須洹道心,         喜、樂、一境性俱三禪須陀洹道心,         樂、一境性俱第四禪須陀洹道心,         捨、一境性俱第五禪須陀洹道心。        這五種名為須陀洹道心。   斯陀含道心、阿那含道心、阿羅漢道心,同樣各有五種,正二十道心。 如是果心亦有二十,則出世間心,共有四十
(注25)。   <15>、 由禪相應別,一一分作五,       說此無上心,共有四十種(注26)。       當知如色界,初禪等差別,       無上心亦然。無色屬第五(注27)。       於是初禪等,各說十一種(注28)。       最後第五禪,共有二十三(注29)。       善心三十七(注30),異熟五十二(注31)。       是故智者說:一百二十一(注32)。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心分別品第一竟。

〔注  釋〕

  1.原文 Abhidhammattha-Sagaha 譯為攝阿毗達摩義或阿毗達摩攝義,“ 論”字是譯者加的。   2.作者阿耨樓陀大約是十一世紀末和十二世紀上半期的人(詳見附錄-    --阿耨樓陀及其《攝阿毗達摩義論》)。   3.原文 Citta-Sagaha-Vibhga譯為攝心分別。“品”字是譯者加的。 其它各品的品題都是這樣。    這一品的各種術語解釋,可以參考《清淨道論》第十四說蘊品中的識 蘊。並可參考曇摩結:《南傳的八十九心》,見本書《附錄》。   4.關於十二不善心的解說,參考 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454 頁。(按:頁數是巴利文原本的頁碼,華宇版,下冊28~29頁)   5.“無行”是不猶豫、沒有他人慫恿教導而自動行業的意思。   6.“有行”是有的猶豫或由他人慫恿教導而行業的意思。   7.“捨俱領受心”及“捨俱推度心”,《清淨道論》為“捨俱意界”及 “捨俱意識界”。《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十一與《唯識樞要》第三卷譯:“ 領受心”為“等尋求”;“推度心”為“等貫徹”。   8.七種不善異熟心的說明,參考Visuddhi-magga 456頁。(華宇版,下 冊31~32頁)。   9.喜俱推度心,《清淨道論》為喜俱意識界。   10.八種無因善異熟心的說明,參考 Visuddhi-magga 454~455頁。(華 宇版,下冊30~31頁)   11.三種無因唯作心的說明,參考Visuddhi-magga 456~457頁。(華宇 版,下冊33頁)這三種心在《清淨道論》中名為:“捨俱意界,捨俱意識界 ,喜俱意識界”。   12.這兩個頌中的前一頌是總結十八無因心,後一頌是說下面要敘述的什 麼心。第二頌中的“惡”是指十二不善心,“無因”是指十八無因心。本品 除了上述十二不善心及十八無因心共三十心之外,依八十九心計算,尚餘五 十九心未曾敘述,若依一百二十一心計算,還有九十一,這些將要敘述的心 都名為“淨心”。因為十二不善心是惡的,十八無因心是中立而無進取之力 的,都不能稱為“淨心”,所以除外。   13.八種欲界善心的說明,參考 Visuddhi-magga 452~453 頁。(華宇 版,下冊26~27頁)。   14.八種欲界有因異熟心的說明,參考 Visuddhi-magga 455~456頁。( 華宇版,下冊31頁)。   15.八種欲界有因唯作心的說明,參考Visuddhi-magga 457頁。(華宇版 ,下冊33~34頁)。   16.欲界的淨心共有二十四個,即有因的善心八個、異熟心八個、唯作心 八個。由於受、智、行的區別,故作如是分析。“受”即喜與捨,“智”即 智相應與智不相應,“行”即有行及無行。   17.本頌總結上述的五十四欲界心,即異熟心二十三個(無因心十五、有 因心八)、善與不善心二十個(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十一個(無 因心三有因心八)。   18.下面所說色界的善心、異熟心及唯作心,參考(Visuddhi-magga) 453、456、457 頁。(華宇版,下冊27、32、34頁)。   19.“一境性俱”,《清淨道論》為“定相應”。   20.“彼”是指色界的五種禪心:由於有善、異熟、唯作的區別,故有十 五種。   21.下面所說無色界善心、異熟心、唯作心,參考Visuddhi-magga 453、 456 、457 頁。(華宇版,下冊28、32~34頁)。   22.八個出世間心,參考(Visuddhi-magga)453、456頁。(華宇版,下 冊28、32頁)。   23.此頌是總結八個出世間心的。四道,為出世間的四種善心;他們的果 為四種出世間異熟心。所以一共是八種無上心。這裏的“無上”即指出世間 。   24.這兩個半頌是以兩種方法來總結全部八十九心的。前一頌用不善、善 、異熟、唯作來統計: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欲界八、色界五、無色 界四、出世間四)、異熟三十六(無因心十五、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無 色界四、出世間四)、唯作心二十(無因心三、欲界有因心八、色界五、無 色界四)共為八十九心。第二頌是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來計算的 :即欲界心五十四(不善心十二、無因心十八、善心八、善異熟心八、唯作 心八)、色界心十五(善、異熟、唯作心各有五個)、無色界心十二(善、 異熟、唯作心各有四個)。出世間心八(四道、四果),合為八十九(參考 附錄--南傳的八十九心)。   25.原來的八十九心是世界心八十一、出世間心八個。現在從八個出世間 心開為四十個,再加世界心八十一,便成為一百二十一。   26.由於禪支相應的差別,每種出世間心分為五種,則八個出世間心,共 有四十種。   27.色有五禪差別,無上(出世間)心也具五禪。“無色屬第五”,因為 所有無色界禪都只有捨與一境性二支,和色界第五禪一樣,所以無色界心是 被認為包攝於第五禪中的。   28.“各說十一種”,因為色界初禪等,各各有善、異熟、唯作三種,再 加上出世間的四道四果八種初禪等,故有十一種。   29.“二十三”,即色界第五禪的善、異熟、唯作三種,加無色界十二種 和出世間的八種第五禪,故有二十三種。   30.“善心三十七”,即欲界八個、色界五個、無色界四個和出世間二十 個。   31.“異熟五十二”,即欲界二十三(無因十五、欲界有因八)、色界五 、無色界四、出世間二十。   32.“一百二十一”,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三十七、異熟心五十二、唯作 心二十。
PS:本品可參考《附錄》之
《南傳的八十九心》


※※※本 Htmled 版權屬十方法界,歡迎複製流傳;※※※
※※※法義尊貴,請勿商品化流通!※※※


  • 回到上一頁(論文目錄)

  • 回到南傳法句經。

  • 回到府城佛教網
  •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