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


            
                        葉    均

    南傳(一稱南方)上座部,是指現在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
、泰國、柬埔寨、老撾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它是部
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為這個
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里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這一系的佛學,
近代發展比較快,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的佛學者用各種文字翻譯
和研究他們的典籍。

    近代佛學者,為了研究整個佛教學說的方便,按照語文分為
三大系,即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南傳上座部屬於巴利語
系,因為他們的三藏典籍和許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語寫的
。除了巴利語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種論著之外,其他北
傳佛教的經籍,絕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國的漢文和藏文的藏經裏。

    另外一種分法,是所謂大乘和小乘。稱漢語系和藏語系中的
大乘理論為大乘,稱巴利語系的佛教及其他類似的佛教為小乘。
但巴利語系的佛教徒則自稱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這樣的名稱,
並且不承認大乘是佛說。原來上座部及其他一些舊部派的比丘們
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聲聞的行徑,求證涅槃,使個人解脫
。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形成一個佛教派別,宣稱要遵照菩薩的
行徑,謀求一切眾生解脫,不求現世證阿羅漢,而求未來成佛。
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
名大乘,而貶稱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為小乘。在《島史》則
稱大乘為“戲論派”,《論事》稱為“大空派”,大寺的僧眾稱
他們為“方等派”。從大乘和小乘這兩個名詞本身的概念來看,
是包含著自褒貶他之意的。但現在的學術界,為了研究佛學而沿
用此名,則無褒貶之意,而是對歷史發生發展的事實而作客觀的
分析。從歷史上看,過去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互相對立、爭執、排
斥的情況是存在而且相當激烈的。內部自相鬥爭的結果,促使佛
教在印度的消亡!這個問題,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說:“
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爭論自息”(見
法句第六頌)。此頌是佛陀在祇陀林針對俱生皮的爭論比丘而說
,其大意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為此爭論所
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就不會爭論了。
現在各國佛教徒的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大多數佛教徒都認識到,
雖然佛教各派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著釋迦牟尼的言教
而各自發展起的,所以大家都願意互相往來,講團結,講友誼。
從這方面講,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訪問之時,不
宜採用“大乘”和“小乘”這樣可能引起誤會的言詞,為了加強
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相互尊重,應該稱他們為上座部佛教
,這是他們一向自稱的正確的部派名稱。



          一、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


    下面講南傳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釋迦
牟尼,大約為公元前六世紀的人,他的生滅年代有幾十種不同的
說法,其確切的年代,無法肯定,這裏略舉幾種比較普通的傳說
:(一)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國傳統的說法是:佛滅於公元前
544 或543 年,在1956年,有許多國家舉行一次盛大的佛滅二千
五百周年紀念活動,就是依據這種傳說的。所以這個佛滅年代的
說法,現在已經實際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了。(二)近代的學
者,根據考證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論佛滅於
公元前483 年,有的說前480 年,有的說前470 年等等,未得一
致。(三)中國的“眾聖點記”說,據傳佛滅之後,比丘僧團在
第一個雨季安居完畢,便在戒本末尾上點一點以記佛滅之年,到
了蕭齊永明七年(公元489 ),共得九百七十五點。據此,則佛
滅於公元前486 年。

    釋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羅衛國的一位王子,二十九歲出家
,三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八十歲入滅。他所說教的地區
,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游一帶。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
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團。在他寂滅之後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
首弟子摩訶迦葉主持,召集了五百長老於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
,在阿闍世王的協助之下,誦集了佛陀生前所說的教法。這次集
會把當時誦出的教法分為毗奈耶(戒律)和達摩(法)兩大類(
律藏和經藏)。達摩被編成五集,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
部及小部。這些經典和戒律編好之後,分別付托一些教師傳授弟
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稱這為第一次“
結集”。所謂“結集”,是合誦或會誦之意,就是佛的弟子們集
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說而當時只有口頭傳誦並無文字記載的經典
,進行一番會誦、審定,系統地把它確定下來。

    佛滅之後,約一百年間,比丘僧團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訂的戒
律過著原來最簡單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為主,把佛的教義口
授給弟子,弟子們輾轉相傳,向各地繼續宣揚四諦、八正道、五
蘊、十二因緣等法,嚴持戒律,和合相處,不分派別。佛教史上
稱它為“原始佛教”時期,亦稱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
    在佛涅槃一百年後,當摩揭陀國迦羅阿輸迦(俗稱黑阿育)
王在位時,僧團內部便發生了分裂。其主要因是對於戒律的見解
有分歧。據說當時以吠舍離為根據地的東部比丘,實行了一些與
原始教規相違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羅)的耶舍比丘對此加以反
對,並且邀請東西方的七百位長老,在吠舍離舉行第二次結集,
從人數說名為“七百結集”,從地點說又名“吠舍離結集”。這
次結集的結果宣布了雙方爭執的十點是違背戒律的,即所謂“十
事非法”。而東部大多數的僧人卻不同意這種決議,因為是這些
有地位的上座長老們所決定,大家也無可奈何,只好另外集會一
處,也用會誦的方法,另外訂正戒律,退出原來教團的主體,自
成一派,因為他們人數多,就叫做“大眾部”。這樣,僧團就公
開分裂成為“大眾部”和“上座部”兩大派,各行其是。此後,
佛教僧團形成了更明顯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間,分成十八部或二
十部。佛教史稱這個時期為“部派佛教”。

    佛滅後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統治時期,由
於國王虔誠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許多非佛教徒,為了分享這些布
施而來參加僧團,其行為放逸,則與佛教的教義相反。結果使那
些行為純潔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願與這些行為不正的人為
伍。據說在華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沒有舉行過“布薩”和
“自恣”等宗教儀式。阿育王聞知此事,大為震驚,便邀請目犍
連子帝須長老來首都華氏城,幫助淨化了僧團,並召集一千位長
老,舉行第三次結集,會誦出比較完整的經律論主要成分。據說
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語三藏,就是這次大會最後編定的。

    這次大會,還曾作出另一項重要的決議,派遣傳教師到世界
各國去傳播佛教。這些傳教團,都由一位著名傳教師及另外四位
長老組成,不但可以傳播佛法,還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團。被派
往僧訶羅(今斯里蘭卡)的使團,是由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率領
四位長老和一位沙彌,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統治時期(公元前25
0~前210)到達該國的。他們傳教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在不長
的時間內,就使國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團
,創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後,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
被派去斯里蘭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團,並從菩提伽耶佛陀坐在樹
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樹上折下一枝幼苗帶去裁在大寺園內,至今尚
存,被視為國寶之一。從此開始,斯里蘭卡才有佛教。

    摩哂陀傳入斯里蘭卡的三藏經典,屬於分別說系的上座部,
但當時仍以傳統的記誦方法流傳。因為國內有時也發生內亂,使
教團中的長老們體會到,只依賴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對記誦的
方法來保存經典,是一件冒險的事。由於這種考慮,使長老們於
公前一世紀,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時(公元前101 ~前77),
在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寺,舉行一次重要的結集,由
羅揭多主持,五百長老參加,誦出上座部的三藏和義疏,並決定
把一向口口相傳的三藏經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寫在貝葉上保存。
這對後來上座部佛教長期流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斯里蘭卡的史
學家評說:“保存印度早已失傳的巴利文上座部聖典,是僧訶羅
民族對人類文化遺產最偉大的貢獻”(《錫蘭簡明史》122 頁)
,上座部的史書中認為這是第四次結集。北傳佛教記載,約在一
世紀,迦膩色迦王時,在迦濕彌羅第四次結集,但南傳佛教史書
無記載。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之後,建立了僧團,國王把自己的王家公
園布施給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為比丘僧團的中心。在家佛
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寶”,遵守五戒,禮拜佛塔和菩提樹以
表示恭敬佛陀,大約在一世紀時,才開始以佛像作為禮拜的對象
。

    直至公元前一世紀,比丘僧團都是承認大寺的權威。到了伐
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無畏山寺,獻給大寺中的摩
訶帝須,他便帶領五百徒眾脫離大寺去無畏山另立一派。這樣,
斯里蘭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為大寺與無畏山兩大派。後來
又有一部分比丘退出無畏山去達古那山寺居住,推舉該寺的薩伽
羅為領袖,另立一派,叫薩伽利耶派;到了摩訶舍那王建成祇陀
林寺,獻給此派的古哄帝須,他們便以該寺為中心而被稱為祇陀
林派。這樣,斯里蘭卡的僧團便分成了三大派。僧團雖分為三,
但都是屬於上座部,他們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經典是相同。然而無
畏山和祇陀林寺的長老們都各自著有解釋經典的注疏,對於經典
某些章節的解釋,則以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後來,這
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體系繼續流傳到現
在,這和覺音有著密切聯係。

    覺音是南傳上座部巴利語系佛教的一位傑出的著述家,約為
五世紀前半前人,出生於北印度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羅門族,在菩
提伽耶一座僧訶羅人建造的寺院出家,於摩訶那摩王時(410 ~
432) 去僧訶羅首都阿努拉達補拉,住在大寺,專研巴利三藏和
僧訶羅文的注疏,並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書。原來古代僧伽羅僧
人,曾用僧伽羅文寫了不少注疏,因為其他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國
家不懂僧伽羅文,所以這些注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
偉大的注釋家覺音以律藏和經藏中各種典籍的注疏形式譯成了巴
利文”(《錫蘭簡明史》122 頁)。覺音依據大寺派的傳統思想
理論,對巴利三藏聖典都寫了重要的注釋,並寫了一部著名的《
清淨道論》,系統地論述三藏和義疏的精要。他對南傳上座部佛
教的長期流傳是有很大影響的。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蘭卡盛行之後,同泰國和緬甸等盛行上座
部佛教的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繫,教徒之間,互相往來,相互學習
,相互補救。在斯里蘭卡的佛教興盛時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學
說傳播到泰國、緬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時期,又從泰國及緬甸把
上座部佛教傳回來。例如:1361年,錫蘭僧王被當時的暹羅國王
邀請前往其國建立僧團,他所成立的僧訶羅僧團於以後約二百年
中,在暹羅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1425年,有緬甸、暹羅和柬埔
寨比丘前來錫蘭,學習經教,在迦羅利耶重新受戒。他們回國後
,分別在本國仿照錫蘭僧團的形式,建立宗教組織。1476年,有
一宗教使團從勃固來訪錫蘭,並有若干緬甸僧人在迦羅利耶受戒
。他們回國以後,也建立了名叫僧訶羅僧團的宗教組織(見《錫
蘭簡明史》335 頁)。在十一世紀和十二世紀,斯里蘭卡經常遭
到外國侵略,佛教也跟著衰落下去,十一世紀末,曾遣使緬甸,
請緬甸去錫蘭傳戒,重新建立僧團。到十八世紀時,錫蘭佛教的
宗教形式已等於全部滅亡,塔寺盡成丘墟,連一位正式的比丘都
沒有了,經典也沒有了,這是錫蘭佛教史上最淒涼的時期!直至
1750年,才遣使暹羅請求派比丘來錫蘭傳戒,獲得暹羅國王的同
情,派遣以優波離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節團,並抄寫了許多上
座部的經典,於1753年到達錫蘭,當時便有以薩拉能格拉為首的
數百人從暹羅僧人受比丘戒,數年之後,便有比丘三千餘人。從
此重建僧團,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漸漸地在山區裏重興起來,
同時這也是目前斯里蘭卡暹羅派僧團的開始。1802年,摩訶格羅
瓦‧匿納唯曼羅帝須又從緬甸傳入比丘僧團,名為阿曼羅波羅派
。1865年,阿般格訶梵多‧即陀沙婆再從緬甸傳來比丘僧團,名
為藍曼匿派。目前斯里蘭卡雖有的三大派僧團不同,但他們的根
本教理並無差別,都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泰國和緬甸等國的僧團
也是這樣。

    錫蘭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和中國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
種特殊關係:約在410 年,我國的法顯訪問師子國,在無畏山住
了兩年,他的游記裏描繪了當時錫蘭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況,
為後人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也為錫蘭的歷史和佛教增了
光,很受錫蘭人民崇敬。約在434 年,有師子國鐵索羅等兩批比
丘尼先後到達中國當時南方宋都建康(南京),為慧果等三百餘
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國建立比丘尼僧團。中國比丘尼於二眾中受
戒,是從慧果開始的。比丘尼僧團在錫蘭傳承了一千多年,約在
十一世紀而絕跡,此後,南傳上座部盛行的國家,至今仍未恢復
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團。覺音於五世紀前期在錫蘭用巴利文寫的《
善見律毗婆沙》,約在五世紀後期,便傳入中國,並被譯為漢文
流通。當時在中國流傳“眾聖點記”的佛滅年代說,也是隨著這
部書傳進來的。

    前面說過,南傳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結集,但據各種
史書記載,還有不少次要的結集,不斷地修訂他們的經典。此外
,另有兩次很重要的結集。據緬甸的說法,1871年,敏東(或曼
同)國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開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結集,
有二千四百人參加,用三年多時間重新校對巴利文大藏經。同時
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經院(一說庫托道藏經塔庫)
,每座塔裏有一塊石碑,每塊碑上刻篇佛經,把這次新校對的巴
利文大藏經。全部刻在七百二十座石經塔上,使佛典得到長期保
存。1954~1956年,緬甸政治在首都仰光舉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
上規模最大的第六次結集,出席者有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
埔寨、老撾、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長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據
各國的各種板本,對巴利語的經、律、論三藏典籍,進行了一次
非常嚴密的校勘,並且決定把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陸續地刊印出
來,作為現代世界上最有權威的巴利語大藏經新版本。這是南傳
上座部佛教各國僧團在現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根據《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個部派源流表如
下:


                    ┌──────────────────┐
                  上座部                                大眾部
      ┌──────┼────┐                  ┌───┴────┐
    上座部        犢子部    雪山部              雞胤部            一說部
      │            │                      (高拘梨柯部)      (說出世部)
      │            │                            │
      │            │                        ┌─┴───┬─────┐
      │            │                      制多山部    多聞部      說假部
      │            │                            │
      │            │                    ┌───┴┬────┬─────┐
      │            │                  東山部    西山部    王山部      義成山部
      │            │
      │            │                            (北山住部)
      │            │
      │            ├────┬─────┬─────┐
      │          法上部    賢冑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        ┌───────┐
  分別說部(上部部)            說一切有部    │            經量部
      │                            └────┘
      ├─────┬────┐                    ┌──────┐
    上座部      飲光部    化地部                  │          法藏部
      │                    └──────────┘
      ├──────┬───────┐
    大寺部        無畏山部        祇陀林部



    因為各部派的傳說不同,所以對部派的源流解說也有不同。
這裏只是略講南傳上座部的源流。按照這個表來看,南傳上座部
的源流是清楚的。佛教最初分裂成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後來,由
於上座部對佛說採取“分別說”的態度(以為對佛說和解釋佛說
要有分別地看待),亦被稱為“分別說部”。這種說法,在阿育
王時即已盛行。據說阿育王曾問諸比丘:大德,佛法云何?答言
:佛分別說也。諸比丘如是說已,王更問大德帝須:佛分別說不
?答言:如是大王(《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二)。阿育王即根據
此說以淨化僧團,並由帝須在分別說者中選擇一千人,舉行第三
次結集。由摩哂陀傳入師子國的佛教,就是這一系的學說。所以
南傳上座部也自稱為“分別說上座”。這一系的佛教南傳之後,
始終是以大寺為正統。現在所說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實際就是以
大寺為正統的佛教。

    上座部信徒和其他部派比較,是保守的一派。傳入斯里蘭卡
以後,仍稱為上座部,到了分有大寺、無畏山及祇陀林三大派之
後,而大寺派仍然代表保守的上座部,並逐漸地傳播東南亞各處
。所謂“保守”,是指他們對於教義的解釋和戒律的行持方面的
態度而說。在學說方面保持他們的純潔性,不輕易接受其他部派
的理論,在戒律方面則不容許寺院僧規有鬆馳現象,甚至連細節
戒條都要嚴格遵守。例如:在無畏山,雖然他們的基本教義也是
上座部的,但在思想上就比較開放,像犢子等部派學者可以在那
裏居住和講學,大乘的學者也可以在那裏居住和傳教。而大寺則
不然,始終是堅持不合作態度。當然,南傳佛教不一定就是原始
佛教,也可能和根本上座部有些區別,但學術界公認它是比較接
近於原始佛教的。他們還傳承給人們研究的這樣兩種現實:第一
,經過二千多年的歷史變遷,許多別的部派都已消滅,僅留下一
部分經典著作,唯有南傳上座部佛教保留了一部比較完整的巴利
語三藏經典和許多重要的論著,引起許多學者們的重視、翻譯和
研究,直到今天,仍然盛於許多國家,不但沒有衰落現象,還在
繼續發展,信徒也在繼續增加;第二,在盛行南傳佛教的國家和
地區裏,仍然生存著數以萬計由二千五百年前佛陀親自組織起來
的比丘僧團,嚴格地遵守著佛陀所制定的規章戒律,過著佛說最
簡單的生活方式,保持以佛陀本人為模範的形狀,身披黃色的佛
制“三衣”,沿門托缽,過午不食,剃除鬚髮,端正莊嚴,受請
應供,修習禪定,講經說法,教誡信徒止惡行善,深受信徒恭敬
禮拜。在佛滅二千五餘年之後的今天,仍使人們能夠看見被稱為
“三寶”之一的原始比丘僧團的面貌,是由上座部佛教徒一代一
代傳承下來的。


          二、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文獻

    基本屬於分別說部的南傳上座部巴利語三藏,即律藏、經藏
和論藏。最主要的部分,編於佛滅之年便舉行的王舍城第一次結
集。佛滅一百年後舉行的毗舍離第二次結集有所發展。佛滅二百
年後舉行的華氏城第三次結集,基本上編成了全部三藏。這些三
藏典籍是由摩哂陀傳入僧訶羅(斯里蘭卡)的。後來的佛學者用
巴利文寫的論著和注解就更多了。下面只介紹很才部分最主要的
三藏和著作以供參考。


    (一)律藏,分三部:

(1)《經分別》,又分為波羅夷和波逸提二部,是比丘和比丘
尼戒條並包括制定戒律的緣起及誦戒的儀式等。

(2)《犍度》,又分為大品和小品二部,是更明確地補充敘述
《經分別》的,並記載了第一次結集及受比丘戒的儀式等。

(3)《附篇》,是講授戒律內容的手冊,可能是後來在錫蘭編
成的,因為書中曾提到摩哂陀到錫蘭傳教以及早期幾位錫蘭長老
和國王的名字。

    (二)經藏,分五大部:

(1)《長部》,相當於舊漢譯《長阿含》,共有三十四種經,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六《大般涅槃經》,詳細地記載著佛陀臨終
前後一周的情況。巴利文《長部》,由江鍊百據日譯本重譯成為
漢文,收在“普慧大藏經”中。

(2)《中部》相當於舊漢譯《中阿含》,共有一百五十二種經。
巴利文《中部》前五十經,由芝峰據日譯本重譯為漢文,收在“
普慧大藏經”中。

(3)《相應部》,相當於舊漢譯《雜阿含》,共有二千八百八
十九經,其中最著名的是《轉法輪經》,即佛陀成道後的第一次
說法。

(4)《增支部》,相當於舊漢譯《增一阿含》,最少也有二千
三百零八經。


(5)《小部》,舊漢譯缺,據錫蘭版本,有如下這些經:

一、《小誦》包括七篇念誦的短經。
二、《法句》分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頌。由葉均譯為漢文出版。
三、《自說》分八品,二十二個故事。
四、如是語,長行與偈頌結合,有一百一十二篇。
五、《經集》,分五品,七十二小經。
六、《天宮事》,分七品,八十三個故事。
七、《餓鬼事》,分四品,五十一個故事。
八、《長老偈》,一千二百七十九偈。
九、《長老尼偈》,五百二十二偈。
十、《本生經》。
十一、《義疏》,是《經集》的注釋。
十二、《無礙解道》,敘述阿羅漢的證知,形式如論。
十三、《譬喻》。
十四、《佛陀史》,敘述二十四佛的故事。
十五、《行藏》,敘述佛陀過去行十波羅密多的二十五個故事。



    (三)論藏,有七部:
(1)《法聚論》。
(2)《分別論》。
(3)《論事》,此書否定二百五十二個不同的論題。
(4)《人施設論》。
(5)《界論》。
(6)《雙論》。
(7)《發趣論》,主要論述二十四種緣。由范寄東據日譯本重譯為漢文
,並附有覺音的注釋《殊勝義》,收在“普慧大藏經”中。



    (四)巴利文佛教學者的主要著作:

《島史》,約於 352~450 年之間編寫,是一部最早用巴利文寫
的錫蘭編年史,提供很多早期佛教的史料。

《清淨道論》是南傳佛教一部最著名的論作,覺音著,由葉均譯
為漢文出版。《善見律毗婆沙》是南傳上座部律藏的注釋,覺音
著,蕭齊(479~502)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本生注》,全部有五百四十七個故事,覺音著,前二冊一百五
十個故事,由夏丏尊據日譯本重譯為漢文,收在“普慧大藏經”
中。

《法句譬喻》,是《法句》的注釋,有很多文學故事,覺音著。

《大史》,大名著,敘述從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後六世紀的一部
大史詩,錫蘭人民視為三大國寶之一。

《大菩提樹史》,約於十一世紀初,優波帝沙著,記載阿那拉達
補羅的聖菩提樹故事,據說此樹是目前世界上有歷史可考的最古
老的樹,被視為國寶。

《攝阿毗達摩義論》,十二世紀阿耨樓陀著,是一本阿毗達摩手
冊,為巴利佛學者的必讀之書。

《佛牙史》十三世紀達摩揭著,是斯里蘭卡最重要的國寶佛牙史。

《小史》十三世紀達摩揭帝著,是《大史》的續編。

《塔史》十三世紀梵吉沙羅著。


    以上所舉只是幾部特著名的作品,還有很多巴利文著作,就
不多講了。


※※※本 Htmled 版權屬十方法界,歡迎複製流傳;※※※
※※※法義尊貴,請勿商品化流通!※※※


  • 回到上一頁(論文目錄)

  • 回到南傳法句經。

  • 回到府城佛教網
  • 歡迎指教!